湖南区域发展新格局,长株潭 区域 合作有哪些机遇

开启湘东活力之门 打造开放发展新局(图)
  株洲市湘江风光带火车站广场的三代火车车头,见证了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周文杰 摄
  编者按
  新一轮改革开放把下一步发展战略问题摆在各地决策者面前。在我省一带一部区域发展定位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方略的背景下,各地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与湖南发展定位、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这是如何赢得未来的重大课题。
  株洲市地处湘东湖南东大门区域,是承东启西的重要咽喉,是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辐射的必经之地,同时株洲市又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优势。鉴于此,株洲市委、市政府,市社科界提出“打开湖南东大门,建设‘一带一部’区域发展创新试验区”的构想,这一构想成为该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也得到了社会和专家的高度认同,株洲市在发展战略思想上的理性探讨无疑对全省各地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形成新的开放发展格局有着重要的启迪。
  抢抓天时地利 打开湘东大门
  贺安杰
  打开湖南东大门,即以株洲为核心,依托区位、交通、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湖南东部地区建设成为我省对接长三角、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的桥头堡,东部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排头兵。打开湖南东大门,不仅仅是立足株洲考虑的结果,也是立足于全省、全国形势作出的判断。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把湖南向东发展摆到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
  打开湖南东大门,是落实“一带一部”战略的必然选择。怎么做好“一带一部”文章,是总书记交给湖南的重要课题。综览湖南版图,湖南东部正好是“一带一部”的重要交汇点、联结带,株洲则地处“一带一部”的核心区。打开湖南东大门,是对接“一带一部”战略的重要举措。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来看,株洲是东西部产业、要素、市场有效对接的战略通道。国家新的一轮发展核心是由东往中往西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长三角,其发展已高度密集,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长三角西进过程中,虽然有江西可以吸纳一部分,但是江西远远不足以成为长三角的腹地。从大的区位来讲,湖南东部这一带,上下都是一片大山。上海、江浙以及福建要往中西部拓展,必经湖南,必经株洲,株洲正处在连接我国两大经济引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交汇点上。在湘东地区,集中了湖南产业、交通、科技等方面的精华,是省内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其次,从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来看,株洲是最重要的一个关节点。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心,正在向中西部倾斜,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已上升到战略高度。发展长江经济带,绝不是只发展沿江的城市,而是沿江的11个省市作为一个经济带来发展。也不只是水域枢纽经济带,还有陆线的开发,还应该对公路、铁路沿线进行开发。长江水道有水路的优势,但是高铁、高速比水路更加便捷。所以发展长江开放经济带既包括沿江的发展,也包括沿路的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陆路部分,沪昆高铁、高速,京广,湘黔,以及普通的南来北往的交通线路,都要经过湖南的东大门,打开这个“大门”,既可以通江—融入长江经济带,也可以达海—直通沿海。
  打开湖南东大门,是推动湖南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湖南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与长江开发开放的大好机遇。为对接国家区域战略,湖南省提出在湘江以西地区,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国家级湘江新区。这一新区将有力地辐射带动我省岳阳、益阳以及常德等地区的发展,而对湘南以及湘东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为更好地发挥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打开湖南“东大门”,建设湘东经济带,将有效呼应湘江以西的湘江新区,并辐射带动湘潭、衡阳、郴州等大湘南地区,在长株潭3+5城市群中形成双核驱动的科学发展新格局,从而促进湖南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株洲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株洲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湖南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在株洲,我省真正要形成核心制造业优势,一定要扶持株洲的发展。将株洲建设成湖南东部的门面,使株洲成为 “一带一部”的东部门户和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必将促进株洲发展升级,成为湖南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打开湖南东大门,是立足株洲实际而作出的科学决策。从区位交通看,湖南东部的南北两端都有大山阻隔,唯有中段株洲主城区东边,为小丘陵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有五个通道通向东部沿海地区,有四个口子通向西部地区。交通优势更加明显,株洲一直是全国的交通枢纽,随着京广高铁、沪昆高铁的建设,加之厦渝高铁列入国家高铁建设规划,岳汝高速建成通车,株洲湘东门户枢纽位置更加突出。从产业基础看,湖南东部区域集中了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有色金属深加工、汽车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陶瓷等一批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又是湖南省的临空经济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了湖南产业的精华。从科技人才看,株洲是我省各类院校、各类研发机构集聚区,聚集了大量的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队伍和自主创新体系,拥有一批领先于国内甚至国际技术水平的先进技术,是全国知识密集程度较大的区域之一。从城市功能看,株洲地区是湖南省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城镇化平均水平高出全省10多个百分点。株洲市城市创建成效尤为明显,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功能布局较为合理,实现了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式;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基本形成了覆盖长株潭三市全域2小时经济圈和核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从政策环境看,目前的株洲,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多项政策优势在此汇集。株洲拥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清水塘搬迁改造、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等国家多项重点支持发展政策。
  打开湖南东大门,可以说正具备天时地利,抓住机遇,形成新的开放发展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株洲的使命。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书记)
  培育产业新“航母” 打造“中国动力谷”
  周文杰 邓文飞
  株洲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株洲的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已使株洲成为了颇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集群效应不断突显。随着我国经济大势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必将打破原有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这为动力产业优势明显、两型发展成效突出、创新驱动持续增强的株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立足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轨道交通名城”
  素有“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之美誉的株洲,在轨道交通领域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初具规模的产业群体,其科研开发、生产和相关产业均具有国际国内领先优势。今后要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株洲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把田心高科园建设成为株洲第一个千亿产业园区,用大约五年左右时间把株洲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轨道交通名城”。
  一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握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干线轨道、地铁轻轨、城际交通、铁路货车等主要产品种类,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开发储备一批、引进争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以国家重点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为职能,重点推进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城轨客车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要培养龙头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培育南车株洲所有限公司成为全球领先的研发创新性企业,培育南车株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整车研制服务创新性企业;支持南车长江车辆公司株洲分公司在株洲成立独立法人的车辆制造创新性企业;培育南车电机等多家企业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产品研制和服务并重的创新性企业。实施中心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孵化培育一批中小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
  推动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通用航空之都”
  株洲是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凭借独特的优势资源,株洲正在迅速形成“通用航空发动机制造+通用航空器制造+通航运营+航空配套产业+航空衍生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未来的5年左右时间,株洲将大力推动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将株洲打造成为中国的“通用航空之都”,为湖南再添产业亮色。
  一要建好通用航空城。通过走公司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理念,以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体,建成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通用航空城。在通用航空城中建成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和生产基地。二要建成长株潭第二城市机场—株洲通用机场,未来发展方向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通勤机场和备用机场,也可为周边地区及全省开展紧急救援、通航作业、公务飞行和旅游观光等提供有力支撑。
  致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我国经济型、新能源型汽车发展潜力巨大。株洲前瞻性地把新能源汽车纳入整个汽车产业规划,致力于在未来3-5年之内打造汽车千亿产业集群,把株洲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为湖南再亮产业新名片。目前,株洲拥有两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初步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技术,并有整车批量商业化运营的地区。未来的方向是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依托国内外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生产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汽车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学校进行合作,搭建“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者分别系株洲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株洲市委党校教员)
  用创新思维和行动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
  打开湖南“东大门”,构建“一带一部”的试验区,从一个专家的角度来看,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构想。因为这种构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化的概念、工业化的概念、“两型”社会建设的概念、自贸区的概念,它实际上是所有概念的综合。这个目标定位实际上就是株洲发展的升级版。
  —省政协经科委主任、教授吴金明
  “打开湖南东大门”这个研究报告拓宽了我省区域发展战略视野和研究领域,丰富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内容也很务实,具有可操作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非常大。
  —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刘山
  株洲提出“打开湖南东大门”,提出边界地区可以强势崛起,“两加一倍”我认为在株洲可以实行,加大资金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可以为我们省里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挥“一带一部”优势起到“领头雁”作用。
  —省委政研室巡视员张富泉
  要真正打开“东大门”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体制,也就是在深化改革上打开“东大门”。要打开“东大门”进行经济建设,就要从行政体制改革上着手。其次就是行动,关键问题是自己要做,省里认可与否须看你做到什么程度,如目前株洲到醴陵30公里城际道路的项目已定,那就先做起来。
  —省政府经济信息研究中心原主任贝兴亚
  株洲在打开湖南“东大门”要来大动作,我们是非常支持的。这不单是株洲的问题,而是全省的战略布局问题。习总书记来湖南提出的“一带一部”是在中国中高速发展时期,在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期,中国经济如何保持稳定的增长,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的这个高度来看湖南的战略定位。所以要站在国家的战略层面和湖南省升级发展的战略布局高度来看湖南东部开发。
  —湖南师大教授刘茂松
  (朱永华 整理)
  建设湘东活力之门
  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唐少青 陈建东
  湖南东大门区域是承东启西的重要咽喉,是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辐射的必经之地。良好的区位优势,为将湖南东大门区域建设成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上海自贸区区域合作发展,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桥头堡,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发展机遇。湖南东大门区域作为中西部区域联动的桥头堡已是呼之欲出,势在必行。
  打造综合性的交通枢纽
  湖南打开东大门,具体来说,就是要打开长沙-株洲-醴陵之间的一块“金三角”地区。从交通上来讲,该区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黄花国际机场航空港,京广、沪昆高铁,京港澳、沪昆高速等等一系列东南西北的交通要道都在这里交汇。当前要立足现有交通优势,着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要立足区位优势,建设完善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基础设施,将湖南东大门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内陆铁路口岸,全国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建成连接“一带一部”的重要综合交通节点。
  水运方面,加快建设铜塘湾港,提升湘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铁路方面,发挥株洲作为南方最大铁路枢纽优势,在现有铁路基础上,加快推进渝厦高铁、沪昆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衔接规划沪昆铁路复线以及连接东南亚、东欧等地的国际线路建设,电气化改造醴茶铁路;公路方面,加快建设长株攸、改扩建莲易高等级公路,将莲易高等级公路改造成城市主干道,有效整合株洲和醴陵的交通优势;航空方面,加快株洲通用机场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平台
  湖南东大门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湖南是中国南方的十字路口,而株洲又是湖南的十字路口,建设湖南东大门关键在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平台。
  要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以航空、轨道交通及商贸服务等产业为重点,围绕贸工综合型功能定位,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我省建设中部自贸区的重要支点,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新平台。建设“飞地”经济产业园。鼓励以园区为飞地,规划建设飞地经济创新示范园和园中异地产业园,创新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湘赣边界合作示范区。目前,长三角的发展现在已经高度密集,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寻找腹地来支撑,但是江西远远不足以成为长三角的腹地,建设湘赣边界合作示范区,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战略性的对接节点
  一是要加大产业对接力度。湖南东大门区域集中着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陶瓷、服装、有色金属深加工、汽车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水平很高,产业基础非常好。我们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自有优势产业,实现良好对接上海自贸区和有序承接沿海产业大转移,更加迅速、更加突出抓好对接长三角、福建和台湾的工作,并将现有的非优势的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向西部转移,深化区域产业协作,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二是要突出人才、科技的区域对接。围绕国家中小航空发动机专项,加强与上海飞机制造的技术合作和产业配套,依托南方动力机械研究所和中航南方工业,建设航空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株洲雄厚的轨道交通产业优势,重点支持南车株机、南车株所、南车电机建设国际研究院,加大BRT系统、磁悬浮以及IGBT芯片等技术自主开发力度,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依托临近黄花机场、株洲通用机场(待建)的优势和现有仓储物流产业的布局,发展临空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为主体的高端服务业;充分用好湖南微软创新中心微软总部直接授权的全球品牌,及微软在云计算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成果,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智能化运用产业,建设智慧产业园和临空产业园。(作者系株洲市委党校教员)
责任编辑:AP012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频道信箱: news#(#改为@)论文:“两型社会建设”长沙市河西先导区空间布局研究-中大网校论文网以“四大区域板块”激发发展活力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通过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经济布局,带动全局发展。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片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四大区域板块发展。目前,这四大区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开始显现,区域竞相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阶段。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湖南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提出了建设“五区一廊”(即沿京广线、湘江流域的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五个市和一条高新技术的产业走廊),抓好“一点一线”(即以长株潭为一点,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沿线的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为一线),“抓两头带中间”( 即长株潭经济圈和大湘西开发圈两大经济板块互相呼应)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速度看,差距还在拉开,主要是各市州人均GDP的变异系数继续扩大;从布局看,“盲点”逐步凸显,主要是未纳入区域发展的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从政策看,整体还不配套,主要是与区域开发配套的财税、土地、人口制度改革还未启动。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中央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金钥匙”,湖南要在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上加油提速,就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快四大区域板块发展,从而使各个区域都能“动”起来,带动全局“活”起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着重从四个方面引导干部群众统一认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走活湖南国土空间开发“一盘棋”。国土空间开发,实质上是发展“布局”的问题,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就能使这种布局更优更合理。我省国土资源比较丰富,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多样,但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太均衡,部分地区生态较为脆弱。近年来,我省在国土空间开发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单一,分类开发办法不多;习惯于“重局部不重全局”,国土空间开发没有形成互补优势;习惯于“顾当前不顾长远”,国土空间开发短期效应明显,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好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一盘棋”?省委、省政府认为,只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分类开发,防止“千篇一律”,避免国土空间开发的雷同模式;才能实现合理开发,防止“拔苗助长”,避免国土空间开发的“泡沫”现象;才能实现有序开发,防止“一哄而上”,避免国土空间开发的短期行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加快转方式的大趋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器”。近年来,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结构不优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适应转方式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只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扬长避短优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解决结构单一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才能齐头并进强功能,推进城乡结构调整,进一步解决城乡之间“鸿沟”的问题;才能因地制宜活全盘,推进区域结构调整,进一步解决资源配置分散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期盼。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促进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努力推进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例如,2011年长株潭地区与大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为2.7:1。如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只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输血”效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扶持,实现区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流动,缩小不同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才能进一步强化“造血”功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发展。构建立足湖南实际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了抓住促进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着力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努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打造湖南快速发展的“黄金带”。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肩负着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重任。为此,我省积极推动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并在试点取得经验基础上,将两型社会建设在全省推进。在实践中,注重在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由规划设计向制定标准突破,出台了两型园区、村庄、学校、社区等16个两型标准体系和9项地方节能减排标准;由单一建设向深层改革突破,以五区十八片等两型社会示范区为载体,推动资源环境、土地、财税、投融资、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传统发展向转型发展突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产业两型化进程,加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由局部试点向全省整体推进突破,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带动下,全省各地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目前,试验区核心增长极作用逐步显现。2011年,长株潭三市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八市GDP分别达到8321亿元和1.5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42.4%和79%。——加快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湖南跨越发展的“起跳板”。过去,我省一直把湘南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来打造。2011年,中央把湘南列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为湖南的跨越发展又带来了一个难得的“起跳”机遇,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努力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在实践中,着力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示范区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打造以产业园区为主体的承接平台;着力强化与珠三角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率先突破;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降低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集聚发展;着力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大湘南地区经济正实现快速发展。2011年,衡阳、郴州、永州三市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1/5强。——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建设,打造湖南协调发展的“新动车”。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大湘西地区是我省经济“列车”中包袱最重、困难最多的一个“车组”。中央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后,我省大湘西地区有32个县市区纳入了国家试点范围,这为大湘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按照中央部署,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努力把武陵山片区建成扶贫攻坚先行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示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跨省协作创新区。在实践中,注重加强大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基础工作,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强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开发带来了大发展,目前,大湘西地区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3元。——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湖南均衡发展的“增长极”。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进一步完善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继长株潭、大湘南和大湘西三大板块分别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后,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第四大板块”。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以粮食安全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引领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建设以水安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着力发展湖区生态旅游,打造滨江临湖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布局长江经济产业带;建设以水陆联运为重点的大宗农产品物流集散区,大力完善流通、构建市场、发展仓储加工;建设以两型发展为重点的“四化”协调先行区,在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积极探索“四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洞庭湖经济区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的1/4。用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项新战略,又是一个大工程。省委、省政府强调,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明确开发定位,创新政策体系,改革评价办法,完善协调机制,努力把这一战略实施好,把这一工程建成功。为此,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在政策上坚持“五个完善”,推进分类管理。政策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生命”。为此,我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通过“五个完善”,探索建立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完善产业和投资政策,明确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施按主体功能区与按领域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完善土地政策,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与吸纳农民进城定居相挂钩的土地平衡调剂机制;完善环境政策,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产业准入政策;完善人口政策,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建立外来人口吸纳激励机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实现产业政策与财政、投资、土地、环境政策的有机结合,行政手段与法律、财政、税收、、信息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实施这些区域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省财政安排市县转移支付资金增长18.8%,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得到增强,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格局逐渐形成,人口分布更趋合理。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提高到4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在推进上抓好“五项工作”,增强协调互动。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关联互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省坚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衔接互动机制,着力抓好“五项工作”:推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推动开展市县空间规划试点,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推动建立覆盖全省、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跟踪评估;推动形成区域合作互助机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通过这些工作,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更加明确,各主体功能区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在评价上突出“两个优先”,健全考评机制。针对区域功能定位特点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科学考核区域发展成效的重要前提。为此,我省坚持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制定并实行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考核办法,形成了“两个优先”的评价导向: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优先考核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指标;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地区,优先考核农业发展水平,主要评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收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情况等指标。通过实施“两个优先”,全省正在形成按照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的科学评价体系。例如,在对重点开发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行考核时,将节能环保的分值提高到占总分的1/4左右,改变了过分注重GDP的评价模式,体现节能降耗、科技环保、集约高效的指标,在10大考核指标中占了8项。“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犹如一股强劲东风,为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四大区域板块”建设,不断激发主体功能区的活力,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湖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供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株潭区域包括哪些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