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的是什么中的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金刚经中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啊--学佛网
&学诚法师:金刚经中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发布:Aresding&[ &]&& 日期: 19:32:00&&
  1.  【网友提问】&随喜赞叹师父,另外,自从师父上次开示后我有种从模糊逐渐到清晰的感觉,但又有了一个新的疑惑,求师父开示:现在弟子知道了所有修行都是在修福和慧,福慧圆满了就成佛了,那修福和慧的方法,除了自力的心念依法转变过来外,还有佛的愿力做增上缘,可是诸佛愿力不同,是不是福慧也有种类上的区别?是不是比如阿弥陀佛是能帮助得到成佛的福和慧,而药师佛是帮助得到现世的福和慧?如果没有区别,那就是说福和慧不像因果那样有种类上的细分,之所以不同只是“善巧方便”吗?求师父再次开示,阿弥陀佛  【学诚法师】不同的佛菩萨,只是为了接引不同根机、不同因缘的众生。诸佛最究竟的愿都是一样的:为了让众生都成佛。  2.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请师父慈悲开示,金刚经中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学诚法师】是指我们内心对法的执著,认为“我”就是这样,“他”是怎样,“大家”是怎样,事物一直会怎样,总是在取相、分别。可以读一读http://t.cn/RAzHRo3。  3.  【网友提问】&法师早安,请问一个问题,不知是不是理解错了,佛法是不是只能给人心安,冷静,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工作难题,人际交往方式不成熟而导致的孤单孤立。&如此情况下,只能牢牢记住佛教的要求,保持善良,不强求别人如何,不太攀比,还有用心解决遇到的难题。  【学诚法师】佛法本身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情绪困扰而出现的,佛陀讲法最根本的旨趣是要帮助众生出离生死、究竟解脱,因此,必须站在长远的时空观上,站在生死面前,才能真正懂得佛法的“功用”。对现实生活来说,佛法的着力点是解决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解决了,外在的问题就简单了。  4.  【网友提问】&师傅有微信公众平台吗?我想让妈妈看您的评论,谢谢!  【学诚法师】我没有微信号,可以关注“龙泉寺龙泉之声”。  5.  【网友提问】我本身喜欢埋怨和自我麻痹。总是给自己徒增烦恼。没有任何智慧,想的太多,又害怕失败。  【学诚法师】“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总是看别人的过失,怨天尤人,就是把垃圾都装到自己心里去;反过来,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自己心里面就会慢慢累积功德。  6.  【网友提问】在职场上努力工作,为争取客户,还要公关应酬,比如请客喝酒,必要时还需送礼意思,这些本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请问如何智慧处理!盼指点!  【学诚法师】先结人缘,再结法缘。不要把对方当做“假想敌”,将心比心,真诚对待。若能带着客户一起学习善法,是最好的“公关”。  7.  【网友提问】法师,工作4个月一直出错,好想辞职,可是辞职以后就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不想动脑就想呆在家里我也想改变阿,我也很不自信抗压能力也为零怎么才做个醒目聪明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学诚法师】不要怕错、怕苦,在挫折中学习、在压力中锻炼、在逆境中成长。  8.  【网友提问】师傅,别人看不上我,我不在乎。因为他们不在我心里。可是当自己很无辜的被背黑锅,很无奈的被老板骂,我心里确是很难过。本身工作待遇就不好,对员工还这么嚣张,有错我愿意改,为什么不弄清事实,就乱骂人呢?真的很讨厌。师傅,我该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呢?希望师傅指点。  【学诚法师】有人欺负佛菩萨吗?被欺负的原因绝不会是善良、老实,而是自己不够强大。强大,首先是内心的强大,如果总是在担心自己被欺负,说明内心的虚弱,可能外境没怎样,自己就委屈得不行了。自己真的能超越这些烦恼、情绪,一心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目标成长,才能成为一个强者。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金刚经》主要讲什么
《金刚经》主要讲什么?(资料图)禅宗六祖惠能听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开悟了,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眼睛。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说明了宇宙的真相。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的思想。《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四相是人生烦恼之根《金刚经》中说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包括我见(自以为是)、我爱(强烈贪着自我)、我慢(自高自大)、我痴(对自我错误的认识);人相和众生相是指“我”以外的人和人群;寿者相,包括追求长寿及传宗接代的思想及“永恒”、“永远”这些概念。四相之中,归结起来还是我相,以我为中心,分别一切,而有其它三相。人的烦恼都是因这四相而起。宇宙人生的本质缘起性空,无固定不变的实体,无一相才是真相、实相。正如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象世界是幻有,本质的世界是无相。凡夫执着身体是我,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之物,没有一个主宰的、恒常的、不变的我。根据现代医学提供,人体全身的细胞每隔几年就会全部新陈代谢一次,哪有固定的我?再说到我们的思维是我们自己的吗?思维来自经验,由经验形成概念,思维是由这些概念组成的,离开概念还有思维吗?凡夫执着财富为我所有,其实财富是为五家所共有:火、风、水、官、不肖子孙。世界是无常的、无我的,没有固定的本体,而我们总是执有、执固定、执暂时的现象为真、为永恒。我们的认识与客观真理不相应,所以我们就有很多烦恼。可以写下这样一条生死的公式:我执→贪嗔痴→烦恼→造业→生死所以,“欲除烦恼先无我”。菩萨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我、大慈大悲。不住相即解脱《金刚经》告诉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信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相,是智慧的解脱。生什么心?生清净心。看看我们凡夫的心,一天到晚有清净的时候吗?为身外之物从早忙到晚,下班后抓紧时间看电视、打麻将、卡拉OK……老年退休了,没事干就感到无聊、心发慌。为了打发无聊又找工作干,我们的心不能独立啊!不能静下来啊!我们的心总是寄托在外物上,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人家的嘴巴上、眼光里。因别人恭维而高兴、因别人的冷漠而睡不好觉,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可怜啊!“心随境转”是凡夫;“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学佛就是要不断地解开心灵的缠缚,学佛要不住于身外之物。有一条解脱的公式是:看破→放下→自在如果不能看破,可以先看淡。如果放不下,就背着走,走不动了,再放下。“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名利、富贵、荣辱、是非乃至生死都可以放下。心无挂碍才能潇洒,人生要潇洒走一回嘛。道是无相的如何得见如来?《金刚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想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道,如来即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义就是诸法本来的面目,用现代的话来说可以叫“本质世界”,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多彩的世界可以叫做“现象世界”。我们不可执着现象,因为现象不是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如《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诸佛如来都是以无相为体的,《金刚经》告诫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经里有一个著名的典故:谁是迎接佛陀的第一人?据记载,一次佛陀外出弘法三个月,要回来之前,弟子们都争先恐后去迎接,只有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即《金刚经》中的长老须菩提)仍坐在山中,他想:“佛陀的真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见的,他的真身是法身、是法性,是以宇宙人生的真相为身,无处不在,我不应为事相所迷”。佛陀归来时,有神通的莲花色比丘尼抢先迎接,佛陀却说: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须菩提此时正在山中观察诸法空性,他才是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是以法界为身,遍一切处、一切时的。为度众生的需要而变化出报身、化身。而其法身是如如不动,是离一切诸相的。我们平常对佛像礼拜,是旨在通过佛像认识真佛,培养清净的心念。无妄想、无执着的清净心就是佛。我们在未学佛以前,执着世间的东西,心住功名利禄、儿女亲情,为这些而操心和烦恼;学佛以后我们又执着佛堂的庄严、拜佛的次数、念诵的声音、打坐的时间等等。这好比沙子和金子,两种东西虽一贱一贵,但在人眼睛里都同样是难受的。“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执着美、丑、有、空、动、静等等,都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着相就无法与实相相应。唐朝马祖禅师早年修行时执着坐禅,南岳禅师就在他旁边磨砖。马祖问:“你磨砖做什么”?南岳回答说:“做镜子”。马祖说:“磨砖如何能成镜”?南岳答:“坐禅又怎么能成佛”?马祖当下大悟。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佛是不能执着形式的,学佛应重在心念的修持,而并非枯坐蒲团。平常心是道《金刚经》发起的因缘是很平常的,佛陀穿衣、乞食、吃饭、洗足、入座等等。示现般若智慧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平常心是道”。东郭子多次请教庄子,道在何处?庄子答曰:“道在瓦砾;道在蝼蚁;道在屎尿”。道就在日常生活中,遍一切处。鸟语花香,行云塔影,黄花翠柳,青山绿水,一切法都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包含着佛法。如何悟道呢?就在生活中真参实悟。古代禅师有听到人唱歌开悟的,有看见花开开悟的,有煮饭时开悟的等等,都是体现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马祖道一开示说:“道不在修,但莫染污。”道是现成的,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不用修,但使其心不受外界染污而已。也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除一切染污,就可以显现自家的珍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悟道的时候,了无所得,只是证得无妄想无执着的心。“无造作、无事非、无取舍、无凡尘”就能“直会其道”。修道难吗?庞公家人的对话把修道的体味描述出来了:庞公说:修道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庞妻说:修道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庞女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开悟的人,也是吃饭、睡觉。但凡夫吃饭的时候不专心吃饭,有种种计较;睡觉的时候,不安心睡觉,有千万妄想。要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成啊!离一切相而修善佛法是心地法门,不可以住相。如何奉行此法门呢?当用心若镜,事来则现,过后不落痕迹。你看镜子照人,你来时,把你照得清清楚楚;你走了,空无一物,正是:“风来疏竹,风过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不住相,就什么也不做了吗?不对!如果什么也不做,就是执“空相”。学佛是“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不住无为,不舍有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修行呢?《金刚经》告诉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拜佛、念佛、学习经教,“随文入观,依理起行”,通过闻、思、修,学习戒、定、慧,以般若为导,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由渐修而顿悟。多做好事,但不要住相。学佛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祖惠能当年进寺院见五祖时,第一句话说什么?--“我来求作佛”。这境界有多高啊!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到寺院烧香拜佛,求的又是什么呢?学佛是净化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俗称第八识),“虚空非大,心王为大”,生命的层次取决于第八识。我们学佛主要是要改造第六识,然后突破第七识,最后净化第八识。般若法门的修行,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之称。文字般若是学习研究佛教经论;观照般若是用佛法观念透视人生,依教奉行;实相般若是由积累而至顿悟。并非在语言文字上理解了佛法,就能把持住自己的心念。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一个居士,他学习佛法、研究教理,写了一首很有气魄的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是指不受这些影响,心中如如不动。苏东坡写完诗,派家人过河到寺院,送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阅罢,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即交给来人带回去,苏东坡看了这两个批字,非常生气!马上坐船到寺院找禅师论理,但见禅师门口贴着一张纸:“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此时苏东坡就感到非常惭愧了。所以说心念的修持是不容易的。《金刚经》告诉我们:“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指“月”的“指”,而并非“月”,你可以顺着手指去寻月,而这个“月”,是需要自己内证的。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我们成佛的工具。“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法门好比过河的船只,如果过了河,还背着船走吗?我们在修行中要注意不要执法相。不执法、不执非法,不执空、不执有,不执一切相而修善,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文:济群法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