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西区到新乐遗址论文盟军战俘营旧址怎么走??

建设文化强市 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组图)_网易新闻
建设文化强市 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沈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张文魁摄
露天放映电影 廉勇摄  “十一五”实现群众文化品牌化精品化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被评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在国家文化部年两届“群星奖”评比中,“沈阳大学生文化节”等四个项目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强化群众文化基础建设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先后投资4.25亿元新建、改扩建了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5个,总面积超过60,000平方米,是全市区、县(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最多,投入最大,效果最佳的时期。
  新建乡镇文化站41个,总面积达1.38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建设的有24个;新建和改建了300个基层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并为新建和改扩建的每个村文化活动室添置了图书、音响乐器等活动设备。目前,全市1474个行政村中有文化活动室的达1082个,占总数的73.41%;新建社区文化广场52个,总面积13.5万平方米,总投入达1.2亿元。新建星级文化广场达133个,目前全市城乡已有各类文化广场1870个。
  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沈阳市在实现群众文化品牌化和打造精品工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做到了春有文化广场活动,夏有“文化四进社区”,秋有“欢乐进农家”,冬有“两节”系列活动,同时将群众文化活动同群众体育活动、旅游文化活动相融合,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常年化、常态化。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影响更加广泛,两年一届的沈阳大学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2009年8月,被文化部列入全国首批20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之一;文化广场系列活动普及深入,参加演出的团队共有600多个,观众700多万人次;“文化四进社区”和“欢乐进农家”文化活动,仅在月期间,市、区(县)两级群文单位就演出了859场,受益群众达151余万人次。首届沈阳市民合唱节得到广泛赞誉,朝鲜族民俗节、锡伯族西迁节、皇寺文化庙会等民间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街一品,及一区(县)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
  着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
  为提升沈阳市文化民生建设水平,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4月启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通过“双百万”工程,开展面向大众的专业艺术培训和覆盖城乡的艺术服务,让“天价”的艺术培训回归公益,让高雅的艺术贴近百姓,探索出了一条改善文化民生的新途径。
  沈阳市广泛深入开展各类终身学习活动。2010年10月,成功承办了2010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通过七类学习型组织学习交流、十大主题推介展示、百所社区教育学校挂牌、千人大讲堂宣讲、“红诗沈阳”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全市掀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
  公益电影331万人次免费看电影
  今年5月以来,沈阳市文广局创造性地开展了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百万市民看电影”活动,赢得了广泛赞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新亮点。
  截至9月底累计放映22167场
  “百万市民看电影”活动,由“城市广场、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两部分组成,截至9月底已累计放映22167场,观众331万人次。其中,城市广场、社区、重点项目工地放映3426场,观影133万人次;农村放映18741场,观影198万人次。
  预计到10月中旬,“城市广场、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32组城市放映队,将在全市17个大型文化广场和60个社区及重点项目工地免费放映公益电影达4000场,预计观影150万人次。同时,市文广局还组织安排143组农村放映队,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完成“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预计全年放映场次达到20000场,受益农民群众200万人次。
  电影放映惠及城乡百姓
  为了扩大“百万市民看电影”活动的影响力,惠及更广大的农民群众,市文广局提出“让电影走进县城大广场”,组织安排在康平、法库、新民、辽中、苏家屯、沈北、浑南(东陵)、于洪等八个县(市)、郊区的大型文化广场每周加放2-3场公益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外,市文广局还主动联系省市民政部门,特意安排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7个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等弱势和困难群体放映多场电影,并为浑南、沈北大学城等大专院校的大学生们送去了一部部优秀的国产大片。
  “百万市民看电影”还走进建设工地,目前在浑南全运村、回迁安居工程和地铁等重点建设项目工地已放映电影90多场,受到农民工的热烈欢迎,预计全年将为广大建设者们送去130多场国内外优秀影片,观影人数近1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市文广局还为重点工地的农民工们加放了由他们自己点映的影片。
  集中展映红色影片
  今年7月,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市文广局在市内17大文化广场、60个社区和全运村、地铁等重点项目工地放映红色影片650场,在全市1543个行政村放映3500场,包括《建国大业》《天安门》《可爱的中国》《毛泽东回韶山》《毛泽东的故事》《邓小平》等60部红色经典影片,共计4150场,观影群众达到70万人次。
  文化市场向违法违规行为“亮剑”
  2011年上半年,沈阳市文化执法系统全方位开展文化市场执法检查,共受理文化市场各类举报177件,办复率100%;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市场执法检查行动4800余次,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800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000余台次,清理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印刷复制企业10200余家次,查办各类案件146起;取缔清理无证店档摊点和游商走贩700余个(次);收缴各种非法出版物50余万件,涉案价值2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文化市场有序规范发展。
  “打假”专项行动不手软
  从年初至今,市文化执法系统集中对全市78个“扫黄打非”重点地区、部位和场所进行反复检查,开展文化市场“利剑”打假专项行动,扣缴盗版音像制品20000余盘,取缔无证照游商走贩50余个。对印刷企业开展联合清理整治行动,检查印刷复制业300余家,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收缴非法出版物5000余册。全面清查书刊市场,严厉查处非法印刷、运输、仓储和销售盗版工具书、盗版教材和教辅读物,尤其是名牌工具书、教材和教辅读物的行为。切实加大了对出版物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共捣毁10个批销盗版光盘黑窝点,查破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要、案件6起,联合公安机关办案5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3起。
  确保全市网络文化市场平稳
  市文化执法系统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结合元旦、春节、“五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切实加大了对全市网吧检查的频率和力度,从严查处了一批存在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超时营业等违规行为的网吧。
  同时,按照市综治办的要求,5月下旬对全市大学校园周边网吧场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整治,对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周边网吧超时营业行为进行了从严查处。此外,市文化执法总队直属四个执法大队和各区、县(市)大队(队)按要求推进网吧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进程,确保了全市网络文化市场基本平稳的态势。
  切实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的监管
  上半年,市文化执法系统对全市150家洗浴、酒吧、KTV、剧院内的演出场所进行了全面检查,对6家违规演出场所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杜绝了色情淫秽表演现象的出现。此外,市文化执法系统切实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无证无照、接纳未成年人、使用违法卡拉OK曲目、超时营业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市文化执法系统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卫星广电接收领域的监管力度,共拆除(含自拆和强拆)非法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851个,取得了显著成效。
  历史遗存保护与发掘将沈阳人类活动史提前2—3万年
  作为一座拥有逾2300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沈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硕果累累:已发现历史文化遗存15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文物普查保护修缮成绩显著
  2007年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沈阳市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历经三年多时间,全面完成了“三普”野外实地调查任务,共调查、登记文物点1530处,新发现718处,复查812处,为日后准确分析文物状态,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近几年来,沈阳市实施了四大系列文物保护和修缮工程,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进一步加强。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内部文物状况和周边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乐遗址经过近两年的维修,北部遗址区得到了全面改造;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陈列布展制作已完成60%;开展辽塔保护工程,康平县宝塔寺塔修缮工程已经启动,计划下半年竣工;文物中心库房建设已完成主体。
  加强考古勘探,发掘重要文化遗存
  2010年,沈阳市考古所完成了盛京城德盛门瓮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目前配合中街方城改造,正在进行鼓楼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现已完成文物勘探面积36367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基地竣工挂牌,这标志着沈阳市结束了一直以来没有专业文物考古整理基地的历史。
  2011年4月,市考古所开展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工作,经过第一阶段的野外调查,共在康平、法库两县发现旧石器地点14处,采集打制石器1029件,为沈阳地区存在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确凿有力的证据,填补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将沈阳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了2—3万年,为沈阳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
  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拟申报中国工业博物馆)奠基,拉开了工业博物馆建设的序幕。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陈列馆已达到36个,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沈阳华夏饮食文化博物馆等一批行业博物馆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文博单位还积极推进市民免费参观工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2007年起先后免费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市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今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题展览《“九·一八”历史陈列》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确确实实让广大群众接受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熏陶。
  本版稿件由记者唐晓诗采写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9个国家级项目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共有四批75个项目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名录,25个项目进入省级“非遗”名录,9个项目进入国家级,进入国家、省级名录的项目数量列全省前列。
  截至目前,沈阳市的“国家、省、市、区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省、市”三级传承人保护体系全部建立并完善,现有国家级保护项目9项;省级保护项目36项;市级保护项目101项;区(县)级保护项目15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6名。
  沈北新区是中国稀有少数民族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也是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居民的故乡,具有多样完整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对其独有的珍稀“非遗”资源进行整体保护,沈阳市提出建立国家级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概念,今年与沈北新区联合进行调研,制定规划。以沈北为基地,以锡伯族“非遗”项目为载体,充分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现有锡伯族生态资源。现已为沈北新区增补了26个锡伯族市级项目。
  以“文化遗产日”为活动契机,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举办“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图片展和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展演,将市级“非遗”项目搬上了舞台;以国际旅游节为载体,举办全市“非遗”手工技艺类项目大展;为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和第二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牌匾和证书。
  在开展保护工作实践的同时,沈阳市出版了对“非遗”保护有指导意义的保护书籍和学术专著。陆续出版发行了《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集》、《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东北大鼓》、《谭振山故事选》、《奉天落子明星》等专业保护和研究书籍十余种,填补了空白。
  作者:唐晓诗采写
本文来源:沈阳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历经多年维修建设,5月18日正式与观众见面,并将免费对外开放。美国和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官员作为陈列馆首批游客也重温了那段历史。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建设历史
“这里曾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6个国家的2000余名战俘。”据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介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中心战俘营,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
战俘营占地近5万平方米。记者看到,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主要有1号战俘营房及附属用房、
日军看守所、战俘营医院、水塔和锅炉房烟囱等。沈阳市政府还在旧址边新建了一座陈列馆和一面“死难者碑墙”。碑墙上刻满了200多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1]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地理位置
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2]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主要展览
陈列馆内还专门辟出展区,用于展示盟军战俘的漫画。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438号战俘巴顿·富兰克林·品森和1658号战俘马康·弗蒂尔用铅笔创作了上百幅表现战俘劳作和生活的漫画,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珍贵见证。
2015年12月,为进一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带给观众更加震撼、完整、丰富、精彩的参观体验,陈列馆近期又增添三处新亮点。
亮点一:青铜浇筑组雕《抗争》,是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孙家彬的遗作。这组高约2.8米的六人组雕,以被关押在二战盟军战俘营中的美英等国士兵为形象,通过战俘向上的身体造形和深邃的目光表现战俘们虽身陷囹圄却坚毅、勇敢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也向世人传递着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共同心声。
亮点二:四处写真硅胶复原场景。这四处仿真蜡像场景分别呈现了美军菲律宾战场总指挥、中将乔纳森·温莱特将军被关押在“奉天俘虏收容所”分所的生活;盟军战俘们在日军严密的监控下秘密地用漫画记录他们在战俘营的悲惨遭遇;中国工友在自身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偷偷给盟军战俘提供食物、物品和外界信息;日,盟军战俘营获得解放,战俘们重获自由的难忘场面。真实再现了盟军战俘们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关押期间的生活,体现了盟军战俘们遭受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及与中国工友的深厚友情,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不可多得的历史呈现。
亮点三: 盟军战俘营房复原。陈列馆在开馆之初就根据历史照片和战俘的回忆,恢复了战俘营房的木板床、俄式取暖炉、长条木桌等物品。为更完整地再现当年盟军战俘们生活的场景,使观众有更真实、直观的感受,此次盟军战俘宿舍复原陈列增加了被褥、脸盆、牙缸、牙刷等生活用具,使复原陈列更具有生活气息。[3]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详细介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历经多年维修建设,于日正式与观众见面,并免费对外开放。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这里曾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6个国家的战俘共计2019人,平均年龄26岁,将军以上军官76人,248人长眠于此……”随行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长江介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中心战俘营,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2008年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曾关押着2018名外国战俘;这里,曾留下中国工友与战俘的跨国情谊;这里,是日本侵略罪行的重要见证!这里是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日前,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在沈阳日军战俘集中营内抗争的史实,再度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记者也通过镜头走进这座“东方奥斯维辛”,记录它的前世今生。[4]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50米,共占地45355平方米(据日方文档记载),共有三座供战俘居住的营房,一处医院,一处日军办公用房,其余还设有厨房、食堂、猪舍、厕所、供暖锅炉房等20处附属建筑。而依托战俘营遗址修建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旧址陈列馆由入口广场、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其常设展览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陈列》和《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史料近百件。[5]
二战时期日本战俘营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战俘营,一种是军令战俘营,属于临时性质,流动性比较大;另一种是军政战俘营,归日本陆军省管辖,一般固定在某处,战俘长期关押在此。沈阳的战俘营是典型的军政战俘营,沈阳战俘营及其分所曾关押过大批的盟军高级将领。  当年的战俘营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墙上布有电网,围墙内约5米处还设有铁丝网,围墙四角建有木质的巡视岗楼。图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中的最高建筑——当年的战俘营水塔和锅炉房烟囱。水塔为红砖砌筑,锅炉房烟囱为钢筋混凝土灌筑。[6]
战俘营遗址陈列馆高9.6米,占地面积727.9平方米,建筑面积1455平方米。陈列馆外部加筑了浅灰色金属装饰板,并涂刷了防水青漆。其正面及左右两侧钢板墙面上“斜切”出几条上宽下窄的闪光带,象征黑夜中划破天空的探照灯,象征当年的战俘挣扎在白色恐怖之下。[7]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沙盘效果复原,现在的陈列馆规模要小得多。当时日军在奉天城东关外(今沈阳市大东区珠林桥地区)菜地和稻田建成新的英美战俘营。从陈旧的历史照片上仍可看出,四周开阔的田地中间,奉天战俘营高墙矗立,里面整齐地排着几栋房子。战俘营东北两栋,一个是浆洗房,南北朝向的是卫兵室,南面三栋监舍,第一栋是在三层红楼的位置(中捷独身宿舍),第二栋在大白楼北侧(原中捷技校),第三栋为现存监舍(原中捷东宿舍7栋)。[8]
新中国建立以后,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回国后尚健在的老兵多次重访沈阳,参观曾经蒙受苦难的战俘营收容所,讲述他们在战俘营的经历,并捐赠二战时的部分纪念品。2008年,200余件二战时期美国老兵珍藏的文物史料被捐赠给沈阳二战时期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这批文物史料包括当年战俘们自办传阅的油印小报、历史图片、信函实寄封、书籍、军服等等。图为552号战俘拉尔夫·格里菲斯捐赠的战俘号牌。(图为578号战俘约翰·里帕德捐赠的战俘号牌和1051号战俘瓦伦斯·菲利普在工厂劳役时使用的号码牌)[9]
  新中国建立以后,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回国后尚健在的老兵多次重访沈阳,参观曾经蒙受苦难的战俘营收容所,讲述他们在战俘营的经历,并捐赠二战时的部分纪念品。2008年,200余件二战时期美国老兵珍藏的文物史料被捐赠给沈阳二战时期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这批文物史料包括当年战俘们自办传阅的油印小报、历史图片、信函实寄封、书籍、军服等等。图为552号战俘拉尔夫·格里菲斯捐赠的战俘号牌。(图为578号战俘约翰·里帕德捐赠的战俘号牌和1051号战俘瓦伦斯·菲利普在工厂劳役时使用的号码牌)[10]
根据1945年1月的名册整理,日军在“奉天俘虏收容所”及其第一、第二分所共关押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等盟国战俘2018人,校级以上军官523人,其中准将以上军衔76人:美军温莱特中将、美军爱德华·金少将和摩尔少将;英国的帕西瓦尔中将、希斯中将;荷兰的普鲁顿中将、巴克中将、利斯少将;以及印度红十字专员麦克雷(退役英军少将)、香港总督杨慕琦、马来联邦和英属海峡殖民地总督汤姆斯、英属北婆罗洲总督史密斯、荷属东印度总督斯塔夏麦尔、苏门答腊总督斯皮茨、英属海峡殖民地大法官麦克艾尔文和马来联邦大法官杜鲁蒂,等等。图为陈列馆内建造的列有所有战俘名字的“战俘名单墙”。[11]
在新建陈列馆的过程中,沈阳市政府在遗址上专门建造了一面“死难者碑墙”。碑墙上刻满了240名在战俘营中死去的盟军战士姓名。在近3年的关押中,他们饱受死亡、疾病、寒冷、饥饿、毒打的痛苦和磨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纳粹俘获的美军战俘,在关押期间只有百分之一的死亡率。但被日军俘获的美国人,16%死于被俘期间。名字下面是三个花圈雕塑纪念墙北侧就是二战盟军战俘营陈列馆,墙上西侧是--东侧是,是盟军战俘关押的时间。[12]
当年供战俘居住的三座主体营房位于战俘营的东南角,一座营房可以关押战俘640人。据现场调查发现,1945年战俘解放回国后,该处战俘营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征用。1948年沈阳解放后,这里归中捷友谊厂使用。有些建筑被改建成为职工宿舍,后来一些原有建筑被相继拆除。目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尚存的几处建筑有一号战俘营房,连接一号战俘营房东北侧的平房一处,建筑面积为148平方米,是当年用来做盥洗室、厕所使用的。图为复原当年战俘营的厕所。[13]
当年供战俘居住的三座主体营房位于战俘营的东南角,一座营房可以关押战俘640人。据现场调查发现,1945年战俘解放回国后,该处战俘营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征用。1948年沈阳解放后,这里归中捷友谊厂使用。有些建筑被改建成为职工宿舍,后来一些原有建筑被相继拆除。目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尚存的几处建筑有一号战俘营房,连接一号战俘营房东北侧的平房一处,建筑面积为148平方米,是当年用来做盥洗室、厕所使用的。图为复原当年战俘营的盥洗室。[14]
当年供战俘居住的三座主体营房位于战俘营的东南角,一座营房可以关押战俘640人。据现场调查发现,1945年战俘解放回国后,该处战俘营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征用。1948年沈阳解放后,这里归中捷友谊厂使用。有些建筑被改建成为职工宿舍,后来一些原有建筑被相继拆除。目前,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尚存的几处建筑有一号战俘营房。在复原完成了一号战俘营房内,复原展区里木制的大通铺,再现了战俘们艰苦的生活场景。营房每层通道的两侧各有两排双层木床组成5单元,两排双层木床之间为俄式取暖炉。据介绍,当时每层床铺要住8名战俘,每个单元就有32名战俘,整个一层10个单元关押的战俘即达320人,可见有多挤。[15]
值得一提的是,陈列馆内还专门辟出展区,用于展示盟军战俘的漫画。据介绍,日本兵当时严格禁止战俘们记日记,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438号战俘巴顿·富兰克林·品森和1658号战俘马康·弗蒂尔利用在日军控制的工厂内绘图车间工作的便利,偷偷运出铅笔和纸张,贴身隐藏躲过日军搜查回到营房后,创作了上百幅表现战俘劳作和生活的漫画。漫画的内容包括被日本兵搜身、思念远方家人、战俘因拥挤从床上掉下来、拆床板烧火抵御寒冷等,,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珍贵见证。图为美军获知战争胜利后,押解投降的日军的情景。[16]
禁闭室陈列馆在现存的日军办公用房内,复原了3间日军办公室及1间关押战俘的禁闭室,这些都是按照史料和战俘的回忆复制再造的。日军办公室为木制地板,办公桌、电话一应俱全。而禁闭室内是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小屋,黑暗阴森、空无一物,“犯错”的战俘会被关在黑屋里。   盟军战俘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期间不但从事繁重的劳役,还要忍受各种非人的惩罚。在战俘营中,特别是在奉天战俘营的战俘们受到日本人的处罚多达84次,而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日军记录在案的。在名册中注明的“重营仓”即单独禁闭,而“重谨慎”即一般禁闭。据记载,单独禁闭的最长时间是30天,共有三名战俘遭此厄运,一般禁闭的最长时间是25天。[17]
二战时期的沈阳盟军战俘营负责看管和守卫的日军来自关东军奉天独立守备步兵第一大队。奉天俘虏收容所的所长是松田元治,他是收容所的最高长官。初期,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日军各类专职人员共有61人。随着转押来的盟军战俘数量的不断增加,1945年日军专职人员总数增加到了154人,其中军官12人,准士官86人,军曹46人,还有卫生、通讯、和配属人员等共10人。[18]
位于现在陈列馆西侧墙外有一座名为“中捷养老院”的建筑,据考证为当年二战盟军战俘营的附属建筑——“战俘营医院”遗址。医院计两层,建筑面积约520平方米。房屋和围墙都是用水泥砖砌筑的。房屋的砖墙之上为木质“人”字架。目前这一建筑保存完好,共有30多名老人和照料人员居住在其中。据刘长江介绍,这一建筑目前并未列入陈列馆的范围内,这为日后进一步保护和研究那段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9]
日军沈阳战俘营是一份以盟军战俘的生命和苦难所书就的负遗产,对沈阳盟军战俘营史事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警示人类勿忘历史、反对战争。但目前总计超过4.5万平方米的战俘营遗址,只有1.2万平方米得到了保护和复原纪念,此外的3.3万平方米遗址上,或是当年的建筑已经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居民楼所取代,或者仍被占用做其他用途。对这一二战历史有力证据的保护迫在眉睫。图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被夹在居民楼群中间。[20]
日军沈阳战俘营是一份以盟军战俘的生命和苦难所书就的负遗产,对沈阳盟军战俘营史事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警示人类勿忘历史、反对战争。但目前总计超过4.5万平方米的战俘营遗址,只有1.2万平方米得到了保护和复原纪念,此外的3.3万平方米遗址上,或是当年的建筑已经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居民楼所取代,或者仍被占用做其他用途。对这一二战历史有力证据的保护迫在眉睫。图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被夹在居民楼群中间。[21]
沈阳盟军战俘营在二战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影响力,直接与之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就有十几个。沈阳盟军战俘营不仅见证了人道主义原则受到肆意践踏和人性惨遭蹂躏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它承载着盟军战俘的特殊记忆以及他们与老沈阳人的生死友情。这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也从特殊视角见证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  图为当时被关押在此的盟军最高将领乔纳森·温莱特中将的一句话被镌刻在陈列馆外墙上——在漫长的被俘生活中,我不只一次在想,为什么日本人可以那样的惨无人道?[22]
.国务院[引用日期]
.国务院[引用日期]
.军盟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乐遗址博物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