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能力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发挥国家力量优势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国家力量与玉树抗震救灾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来源: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红旗小学的学生在自己领到的风筝上写下心愿,并放飞这些承载着自己梦想的风筝。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一年前,江苏省南通大学学生在“玉树,我们一直在”祈福活动中的一幕至今仍让灾区的民众深为感动。新华社资料照片
  ■编者按 在青海玉树大地震一周年之际,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日前在西宁共同主办“国家力量与玉树抗震救灾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青海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论文作者代表共20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回顾总结了国家力量在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成功经验,科学分析了国家力量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讨了国家力量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为建立科学、完整的救灾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持。今天,本刊特摘登与会部分同志的精彩发言,相信会对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有所助益。
  完善应急处置手段和方法
  □ 何 颖
  玉树震区高寒缺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是对我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的又一次重大考验。玉树抗震救灾的精神和经验既是青海人民难得的一笔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极其宝贵财富,震后政府初期响应的做法为我们今后处置特大自然灾害积累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抗震救灾体制合理,应急指挥体系科学;玉树抗震救灾充分体现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精神;参与部门协调有序,提高了救助反应的效率;政府与社会力量空前合作;将多层级、多部门的指挥机构与救援队伍进行“无缝链接”,确保政令畅通,避免“令出多门”,真正发挥出应急救援的整体效能。抗震救灾中的灾害应急管理法制保障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生命大营救行动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救人为主的理念。应急管理中的科技手段发挥了极其关键的支撑作用。灾害应急管理舆情导向正确、信息畅通。
  青海玉树“4·14”地震应急救援虽然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应急救援,但也存在着有待加强改进之处,如地震的初期,各地区、部门的协调还有待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行使还不充分;民族地区群众的救援能力培训不足;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等。
  因此,加快欠发达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玉树大地震启动了国家Ⅰ级应急响应,但由于其特殊性,使得不同于其他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此,应总结各类、各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其客观规律和演化特征,建立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库,完善应急处置手段和方法,以不断丰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内容。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机动性、适应性建设,尽快建立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救援的认证与许可制度,特别要加强科普宣教提高公民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须注重生态安全
  □ 贾克敬 徐小黎 何春阳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导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土地整治,以及开展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依据。
  玉树州主要有林地、草地、水体、城镇、未利用地以及农田6大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是最主要的优势生态系统,广泛分布在该区域。玉树具有独特的高、寒、冷的自然地理特征,灾害性天气频发,自然条件十分严酷。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人类活动强度,导致灾前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不易恢复性,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承受能力较差。
  地震对玉树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为林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重建工作任务艰巨。开展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灾区遭受了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双重破坏,存在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灾区本身存在着草地严重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等显著生态环境问题;三是灾区是中国重要的三江源水源涵养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特征。
  考虑到该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半封闭性、高价值性、退化性和明显的地震受损特征,在编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时,考虑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影响,结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统筹各类土地利用,切实做到“玉树规划、生态先行”。进行地震与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估,排查地质灾害295处,为科学规划奠定了基础。开展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在规划范围内划定地震断裂危险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其他区域等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为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和保障。划分生态保护重点区、生态安全控制区、生态修复重点区、生态农牧旅游区、生态城镇发展区等功能分区,有利于灾区生态功能的恢复,引导灾区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贾克敬系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规划所副所长、研究员,徐小黎系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规划所高级工程师,何春阳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副教授)
  抗震救灾精神:
  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 罗振宇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国在抗击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4·14”大地震的伟大实践中,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的伟大精神。这两次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带来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力大展现、军力大集结、民力大凝聚,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抗震救灾精神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四川汶川“5·12”和青海玉树“4·14”两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全面生动的展现,其具有的强大力量已经受到了全面检验,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也让这一体系的社会认同度实现了拓展与提升。一是以人为本和服务人民。二是万众一心与众志成城。三是自强不息与百折不挠。四是尊重科学与依法办事。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举国体制,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显示的优越性。
  抗震救灾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是该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
  抗震救灾精神用实践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举国体制,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显示的优越性。
  抗震救灾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现实转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双向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建设中转化和在转化中建设的过程。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今后不管社会思潮如何复杂和多变,我们所奉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证明,勇于奉献和不畏艰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没有缺失,尤其是青年人在特大灾难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蓬勃生命力,而且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里程碑。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明阳] 1
相关报道:······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吕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 杨焕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持续前进。
光明网版权所有全面提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_凤凰资讯
image download error : Server returned HTTP response code: 513 for URL: .cn/sxdsb/images//A2/res03_attpic_brief.jpg" />
全面提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原标题:全面提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这是习近平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
新华社 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四十载励精图治,新唐山勃发英姿。日凌晨,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次灾难,给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今天的唐山,是在当年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28日上午,习近平一到唐山,即在河北省委书记、省长陪同下前往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他强调,这次来唐山,主要是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建设得更美之后,习近平前往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他在康复室看望正在做康复训练的截瘫伤员,一一了解他们的伤情和康复治疗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祝他们健康长寿。离开截瘫疗养院,习近平又来到唐山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唐山抗震40周年成就展,了解唐山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举措和成效。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唐山实现城市定位目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好了。要抓住历史性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努力把唐山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美。习近平乘车考察了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他要求善始善终办好这次博览会,向世界展示新唐山建设的成就,也藉此提高城市治理和运营水平。临近中午,习近平考察了唐山市祥富里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大厅,他了解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便民服务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表示慰问。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河北省和唐山市工作汇报。他对河北省和唐山市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身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取得的各方面成绩表示肯定。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据新华社特写7月28日,唐山全城缅怀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全城缅怀。清晨6时,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上已经摆满了花篮,地上贴着两幅签满了名字的巨大条幅,上面写着:“唐山幸存者向全国人民问好,向解放军致敬”。旁边放着一支笔,晨练的市民纷纷停下脚步在条幅上签名,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者在纪念碑广场上看到,一批穿着特殊定制的T恤衫的老兵们,从各个角度在给纪念碑拍照。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队,服装上的标语也不相同,但都印有1颗醒目的红五星。62岁的付西亨带着老伴儿从四川宜宾赶来,他看上去有些羞涩,但一提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打开了话匣子。“40年前我在唐山当兵,既是地震幸存者也是援救者。当时我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靠双手从废墟中扒人,好多同志们手指都露出骨头了。”付西亨说。9时左右,刻有24万名罹难者名字的地震纪念墙下,已经聚集了许多前来缅怀亲友的唐山市民。今年75岁的张国昌正在用相机拍摄纪念墙上儿子的名字。他告诉记者,40年前,他7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每年7月28日,我都会来纪念墙拍一张儿子名字的照片。”说到这时,张国昌有些激动,他从兜里拿出纸巾擦了擦眼角的泪。“每年拍1张,代表孩子又长了1岁。”张国昌说。地震可以摧毁一座城市,但带不走血浓于水的亲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844227
播放数:494926
播放数:419201
播放数:342544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习近平强调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第01版:要闻
两办发布首个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职规定
安监总局建议出台危化品管理法律
知责明责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筑牢抓实从严治检主体责任
大力拓展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社会公众对改革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财产刑执行检察蓄势待发
习近平强调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国办出台意见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
湖北:集体入驻“一点资讯”客户端
四川上半年立查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454人
习近平强调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据新华社唐山7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来到河北唐山市,就实施“十三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行调研考察。他强调,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人民日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当前位置: >
人民日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人民日报 》( 日 11 版)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5日,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首次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桌面演练正在进行:我国某省发生里氏6.5级地震,造成部分建筑倒塌,交通、通讯中断,受灾人口超过百万。灾情发生后,民政部与受灾地区指挥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信息平台支持引导有关社会力量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有序参与灾情收集和快速评估、应急响应、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协同开展救灾行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面对不测风雨,完善的防灾减灾机制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个强大“堡垒”。
  减灾救灾法制体系不断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绝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细致浩繁的工程,这一工程要用“情”作保证,要用“心”去完成。
  5年间,减灾救灾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国务院重新修订《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民政部制定了救灾应急工作组规程,多次修订完善救灾应急、冬春救助等工作规程;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制定修订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减灾示范社区、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等多个管理办法,全国大部分省份制定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央和地方各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基本建立,24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本地受灾人员救助标准或开展了试点工作。
  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云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北5省相继制定出台《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有了法律保障。
  福建省的《福建省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下达2014年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的通知》两个文件重点明确了救灾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避灾点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省级补助标准,并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进行了规范。
  “十二五”初期,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列为五大项目之首。在规划布局上,既立足应急救灾需要和国际合作需求,又围绕应急资源保障等进行统筹谋划。
  针对宁波市灾害风险特点,自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着手研究如何在现有灾害救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保险工具切实提高城市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和水平。同年宁波市向中国保监会提出巨灾保险试点申请,成为全国首批巨灾保险试点城市之一。
  此外,全国27个省(自治区)成立省级减灾委员会,90%以上的市、82%以上的县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综合减灾救灾协调机构,部分省份成立了减灾委专家委。
  这些举措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严密的制度保障。
  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
  自然灾害是不可抗的力量,该如何预防和降低灾难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为中西部地区1096个多灾易灾县购置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拉萨、格尔木、乌鲁木齐等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先后投入或即将投入使用,累计采购价值9.83亿元的中央救灾物资,多部门参与的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协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救灾物资调运实效性进一步提升。
  5年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158次,累计向灾区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495.21亿元,调拨帐篷50.8万顶、棉衣被242.2万件(床)、折叠床21.2万张等中央救灾物资,为灾区救灾应急、过渡期安置、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物资保障。
  有备才能无患,防灾减灾胜于救灾。而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
  “地震来了,大家不要惊慌……”5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的广播突然响起,全校500余名师生立即暂停上课,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跑到操场避难。演练开始,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双手护住头部迅速、有秩序地撤离到操场蹲下,并及时清点人数向总指挥汇报。
  5月5日,浙江省嘉兴市菜花泾社区文化广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正在这里举行。社区工作人员向过往居民发放了《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手册》以及其他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对防灾减灾了解不深的居民,工作人员还会耐心地给他们进行讲解,并引导他们了解如何开展预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增强辖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指导各地深入开展防灾演练、宣传教育、隐患排查、编制风险图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5年间共命名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551个,引导并带动了社区减灾设施、救灾装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依托“全国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活动,各地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6亿份,举办培训及讲座4.5万场,举行不同规模救灾演练14.5万次、主题宣教活动2.6万场,促进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升。
  目前,全国灾害信息员数量增加到68.25万人,中央层面连续3年举办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班,为各省培训灾害信息员师资人员1200余人次,支持各地培训基层灾害信息员24万人次,在此基础上,17个省推行乡镇网络报灾试点。
  灾害快速评估机制初步建立
  监测预警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对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重视,做好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民政部加大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先后承担“高分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服务应用示范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综合减灾与应急典型示范”两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应用示范工程”等3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完成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尼泊尔强烈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
  民政部还组织开展863计划、973计划等减灾救灾领域重大科研工程项目100余项,制定了12项国家标准和15项行业标准,灾害遥感监测服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灾害快速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实现灾后1小时内完成地震灾害预评估、3小时内完成台风和洪涝灾害预评估,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
  4月20日,广西梧州市区下起了大雨。梧州市气象台对外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与此同时,梧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自动生成地灾预警短信发送到相应的地灾防治责任人和监测人手机中。这是梧州市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城市防灾预警管理的一个缩影。
  日,陕西省佛坪县遭遇大暴雨侵袭,当地有关部门提前发布预警。西岔河镇西岔河村收到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后,村干部立即组织村民转移。23时,全部撤离;23时30分,洪水暴发。就差了半个小时!
  完善的预防预警系统,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良好的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减少灾难造成的危害,让人们有所预警,能更好地做好防护。
  一系列重大决策,一大批资金项目,一组组温情数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体的关怀,也彰显着民政人“躬行为民之政”的高尚情怀。
【相关报道】
网站管理:宝鸡市眉县民政局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美阳街96号
邮编:722300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