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2017年失独家庭补贴金,私自领养小孩,没有任何手续,找那个干位去解块决

  1月19日,长沙市贺龙体育场,得知爸爸妈妈要带她去游乐场玩,萱萱开心地亲吻妈妈王翠英。 记者 田超 摄
  核心提示
  去年9月,省红十字会联合省文明办、省公安厅、省人口计生委启动“仁爱中华 圆梦一家”大型公益活动,在全省开展失独家庭和孤儿的帮扶活动。
  夫妻均在45岁以上、无再生育能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失独家庭,以及年龄在3-10岁,身智健康的孤儿,都可报名参加。双方通过结对帮扶期间的了解、磨合相互满意的,可由民政部门确认收养关系后,由公安户籍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孤儿落户、姓名变更等手续。
  活动经本报等媒体发布后,来自全省的1000多个失独家庭前来咨询,32个失独家庭和35名孤儿报名,最后仅2个家庭确定“试养”。其中一个家庭收养近3年,为办理收养法律关系一直在奔走,而另一家不愿接受媒体采访。
  失独家庭收养一个孩子,为何这么难?
  “妈妈,我们走这边。”一个3岁的小女孩,踩着台阶往上跑,50多岁的妈妈跟在身后一路小跑。更远的后面,爸爸踱着慢步,眼睛却始终紧盯女儿飞奔的背影。
  在长沙市天心区白沙井边,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家三口的身影。妈妈王翠英51岁,爸爸朱建辉58岁,孩子并不是他们亲生的。
  7年前,儿子小君因车祸去世,全家陷入悲痛。直到2011年4月,孤儿萱妹来到,家里才渐渐有了暖意。只是,萱妹一直没能上户,为了这事,他们已跑遍了长沙各个部门,没有任何进展。
  去年9月,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找到朱建辉夫妇,称“圆梦一家”活动或许能帮助解决法律上的问题,夫妻俩立即报了名。
  1月19日,朱建辉对记者说,正等着事情进一步解决,现在就盼着“ 圆梦一家”活动,能帮助一家三口解决这个难题。
  儿子离世,家庭破碎
  如果小君还在,他已经27岁了。“他长得好,人也乖,特别孝顺。”每当想起儿子小君,王翠英的心口就疼得厉害,眼泪直流。
  日,王翠英正张罗着小君20岁的生日,小君骑着电动车去送快递,路上遭遇车祸,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我不相信,现在都不想相信。”夫妻俩崩溃了,朱建辉每天喝酒麻痹自己,王翠英每天哭。
  一年多之后,夫妻俩尝试着再生一个孩子,花费几万元之后,希望落空,在医生劝说下,无奈放弃。
  送来女婴,重燃希望
  “我真的绝望了,不知道活下去的意义在哪里。”王翠英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再拥有一个孩子。
  “啪啪……”日下午1点半,朱建辉与王翠英突然听到门外响起鞭炮声,打开门一看,门口一个被襁褓包着的婴儿正大声地哭。两人赶紧抱起,婴儿身上放着一张字条:毛毛生于日9点40分,本人因家庭条件有限,自愿放弃抚养,望好心人收养,长大成人,拜托。
  朱建辉往外跑,想找到送孩子的人。王翠英则抱着孩子进了屋,她亲了亲孩子的脸,几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笑脸。朱建辉摸了摸孩子的脸,突然感觉到多年没有的幸福。
  他们决定,把这个孩子留下来,好好抚养她。“孩子是4月份的,属兔,我给她取名朱沁萱。”朱建辉说,这个名字补充了孩子的五行,也意寓着她以后有水有草的无忧生活,“沁”字更是表达了他对这份“沁漫”来的幸福分外感激。
  上户太难,家不完整
  随着萱萱的长大,烦恼开始出现,那就是户口问题。“其实从2011年下半年起,我就开始到处张罗给孩子上户。”朱建辉在民政局和福利院来回了很多趟,却没有半点进展。
  “有人建议我把孩子送去福利院再领养,但别人领养了怎么办?”朱建辉不敢冒险。他还打听到,如果要办理领养手续,得先交赞助费,但不一定能领养到萱妹,夫妻俩只得放弃。
  听说可以通过孩子的监护人来办理领养落户手续,朱建辉到处寻找萱妹的亲生父母,也没有任何讯息。
  “孩子不能拖啊,她一直想上幼儿园,可没有户口就没有地方接收。”王翠英到处帮萱妹找幼儿园,每次报名之后,听说孩子没户口,园方就委婉拒绝。
  部门说法
  存在事实领养行为,可申请弃婴收养
  “我这样,可能属于私自领养。”朱建辉很忐忑。
  从2009年起,民政部门要求市民捡拾弃婴,必须到公安部门报案,如果孩子查找不到亲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则由公安部门送交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或民政部门指定的抚养机构抚养。
  长沙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员称,目前还没有对失独家庭领养弃婴的相关法律。如果朱建辉符合收养条件,孩子也确实找不到家人及监护人,他们这种收养行为属于事实收养,可到福利机构申请办理弃婴收养或寄养手续。
  结对遇冷,“心结”是主因
  32个失独家庭,35个孤儿,为何只有2对成功?省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称,咨询率这么高,成功率却这么低,确实没有预计到。
  他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6岁的女孩被送到好人家后,半夜又逃回了爷爷奶奶家。有一位失独妈妈看完所有孩子的资料后,有些犹豫了,因为35个孤儿多半都是6岁左右的,年龄偏大,“怕带不亲。”
  该工作人员坦言,正如那位失独妈妈担心的,孤儿年龄普遍偏大,心里有以前家人的记忆,且孤儿的身份让他们性格孤僻。失独家庭也曾受过失子打击,结对时会有很多顾虑,导致结对遇冷。他建议,要真正帮扶失独家庭和孤儿,民政部门和计生部门需先解开他们的心结,进行心理健康的治疗。记者 李琪  我们是全国千万失独群体中最悲壮、却又无人过问的一部分。悲壮是因为我们之前失去了自己生育的独生子女,现在又抚养着领养来的弃婴,或者再生育的孩子,我们承受着失去独子的剧烈悲痛,却只能隐忍,不能随时哭诉释放,因为我们身边还有另外一个孩子需要哺育,需要阳光、快乐,我们必须展示最灿烂的笑容面对现在的孩子,我们必须用已经弯曲的脊梁将现在孩子高高托起,我们悲伤的眼泪只能在夜深人静、孩子均匀的鼾声中悄悄地流……。而我们这个群体在国家现行的政策中却是被明确排除的,无人过问的。我们执行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孩子,只因为我们领养或又生育了一个孩子,于是我们就被国家政策排除了,如果亲爱的政府真能将我们的苦难彻底删除,那该多好啊。然而,现实却是我们虽然身边有个孩子,但却承受着更加沉重的困苦、煎熬,生活在生无望,死难为的境地中。  二、再生育或领养孩子的“失独者”生存现状及困境  浙江一对失独者夫妻均49岁,43岁失去独生女儿,46岁时家人、朋友帮忙领养了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年迈,保姆又难找,他们只能夫妻二人独自抚养孩子。三年多来,经常晚上10点左右孩子睡着后,才开始熬夜工作,通宵达旦已成家常便饭。以做爷爷奶奶的年龄,重新成为爸爸、妈妈,其中的艰辛、苦涩、尴尬,只有自己知道。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基本上是以消耗他们夫妻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除了抚养孩子的困苦之外,到自己55岁退休时,孩子才只有9岁,正是要用钱的时候,父母却失去了经济能力,如此前景令他们的无助、恐慌与日俱增。  相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浙江一位失独父亲,49岁,妻子50岁,妻子为企业退休人员,为了给领养的孩子办理户口等手续,花费5万元,通过层层关系,而且办在外地,因为杭州的费用更高,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不但要重新承担养育一个孩子的经济负担,还要额外花费数万元,令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浙江杭州的失独父亲50岁,妻子52岁,因为妻子身体虚弱,精神恍惚,领养来的孩子只好寄养在亲戚家,并且一直为孩子的户口等手续一筹莫展;浙江杭州失独妈妈,44岁、浙江温州失独妈妈,43岁、江苏海盐失独父亲,56岁,妻子54岁、内蒙7户失独又领养孩子的家庭,年龄均在40岁以上……,都在承受着失去独生子女的剧痛的同时,艰难地养育现在的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曾经拥有的再现,时空的交错、镜头的切换常常令这些再次为人父母的失独者悲痛难抑,面对现在的孩子,笑着哭、哭着笑是他们的常态。而这一切痛苦、艰辛的根源均来自于失去独生子女。不是失去独生子女,不会与痛苦相伴终生;不是失去独生子女,不会在中年之后再生甚至领养一个孩子。  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失独者,除了失去孩子的剧痛之外,还必须承载来自家庭、工作、社会更多的责任和负担。这个年龄段的失独者,既没有30多岁的失独父母重生的希望,又不像5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一切已成定局,不再挣扎。他们大多数都为能再次拥有一个孩子而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煎熬,无论是自己生育,还是领养孩子都经历了一程辛酸、凄凉的求子路。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生命重新具有了价值,家庭生活重新泛起生机,然而,在得到这些精神慰藉的同时,他们要付出所有养育孩子,包括金钱、精力甚至尊严(单单为领养的孩子办理手续需花费3~6万元,全国各地行情不同,而且还得求人托关系),而且还不能得到国家给予失独父母的抚慰和救助(《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国人口发[2007]78号)中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我国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且女方年满49周岁,扶助对象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后,中止领取扶助金。)。  无论再生育或领养与否,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在无尽的痛苦中煎熬着,除了短时间内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的关怀之外,几乎没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关怀和慰问,一些已有的扶助政策没有哪个部门主动为我们执行,哪怕告知,更有些基层计生部门,在我们找上门去办理一些相关事项时,甚至冷漠无情地百般刁难。至今,在我们所了解的失独父母中,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政府明文规定的扶助。如前所述的所有失独者,基本上除了单位的关照之外,没有任何部门过问,哪怕是一个电话都没有,更别说各种政策扶助的帮助。  三、我们的请求  基于我们的切实苦难,特向人民政府提出以下几条请求。  1、精神抚慰:  恳请政府负起失独者的精神抚慰义务。建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及时对濒临崩溃的失独者予以精神抚慰,使其度过心理危险期,走出阴霾,减少危害生命的几率。同时对于失去独生子女父母的精神伤痛给予一次性经济抚慰,且不受孩子离去时间的限制。  2、再生育帮扶:  政府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失独者,应从医疗技术和经济援助方面提供生育救助。如汶川地震生育救助做法(再生育全程服务)。  3、领养帮扶  为渴望孩子,但已经丧失生育能力的失独者提供领养便利,社会领养渠道优先失独者领养。对于自行领养成功者,在合法前提下,协助办理孩子领养及入户手续。  4、再生育及领养家庭的抚育关怀  从母亲年满45周岁,至孩子满22岁(大学毕业)止,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以帮助他们因年迈经济能力下降时抚养未成年的孩子。对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者,给予特别救济。任何形式都无法弥补失独之痛。因此,对再生育或领养家庭应该进行扶助和救助,以鼓励失独者积极自救,完善家庭,维护社会稳定,抚慰失独者的心伤。  5、退休及减轻工作压力:  考虑到再生育或领养失独者遭受身心重创,身体状况下降,养育孩子辛苦劳碌,工作能力降低,甚至难以应付。安排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或提前退休的照顾,帮助他们度过艰难岁月。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失独群体除了养老困难群体之外,还有更多的失独后再生育、领养群体,他们将失去的孩子的痛深埋心底,强颜欢笑养育第二个孩子,在身心双重重压下艰难前行,其中不乏年过半百的白发人,而政府社会对这部分失独群体没有任何的关注、帮助,任他们自生自灭,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不胜唏嘘,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痛苦和压力,已经有极端事件发生,呼吁社会能够予以关注。
  法律咨询热线:,24小时为中国老百姓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免费解答法律咨询!!!   冤假错案的克星,河南王律师!!!
  请全社会和政府重视和关注失独后再生育和领养的群体,他们用自已少的可怜退休养老金  在抚养年幼的孩子,他们注定一生的精力都在抚养一个孩子,如果国家不是实行独生子女  政策,他们又何必到年老时再生育和抱养孩子呢?他们现在的精力、养老金、甚至生命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了,或许他们看不到孩子长大成人那天就离开了人世,他们才是一群真正无法养老的人,社会和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失独家庭了,也正在关注他们今后的养老,也给予了一定的抚助费,而然却又莫视失独后再生育和领养的家庭,要知道他们是失独在前,同样煎熬过失子之痛,他们就如同受伤的老狼独自疗伤,他们不被社会关注,甚至不敢带小孩上街,上幼儿园,上学校,不敢以父母家长的身份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出现,不为自已的老脸又何难堪,而是为了孩子不受同学们戏言伤害.失独者诉求他们进医院进养老院难,手术没人签字,进养老院没子女担保,其实失独后再生育和领养的人他们虽有子女了,但还末成年又如何签字如何担保?要知道很多失独家庭是50岁上下才再生育和领养的群体.我们的党和政府常常讲要以人为本、关注群众的利益?而然失独后再生育和领养的群体就怎么感觉不到一点滴的恩泽、一丝丝的温暖呢?我们注定不能养老,也无须政府为我们养老操心,但请关注和抚助我们的孩子吧,因为他们来到这个世上是特殊原因造成的,我相信孩子们长大后会体谅年老的父母为他们所奉献的一切,也希望孩子们将来长大后报答政府的关怀,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为国争光.
  楼主,要联系失独家庭一起呼吁,引起社会重视和关注。
  我是一位失独妈妈,有领养群吗?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_凤凰资讯
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家住长安区的失独者 “勇士”(网名),15年前丧子。孩子生前学习成绩优异,在亲朋眼中是上清华北大的苗子。然而儿子在一时成绩下滑后,思想走了极端,选择了跳楼自杀。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破碎。“勇士”说,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最不害怕的就是死,“病”“老”才是他们最忧心的。
原标题: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家对很多人来说,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三角形”,虽然不大,却充满温暖和幸福。但三口之家也很脆弱。家中独生子(女)因疾病或意外离父母而去,这个家便意外地坍塌了。对失独家庭来说,曾经的心灵打击不可逆转,而社会的扶助可让他们多些慰藉,对未来多些信心。记者近日走近我省失独家庭群体,聆听了他们的故事与心声。【现状篇】失独 是无法言说的案例讲述:丁利华“我想再当母亲,能有个完整的家”“房间的布置还和小霖在的时候一模一样,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过。”谈及儿子,丁利华红着眼睛,嘴唇发抖。今年距儿子陈霖因病离世,已过去了整整十年。今年54岁的丁利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丈夫老实本分,自己勤勤恳恳。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一切。那年,她突然发现5岁的儿子走路磕磕绊绊,行动能力比同龄孩子要差。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丁利华和家人开始四处求医问药,家中积蓄也全部花光,但儿子的病情还是恶化了。丁利华心力交瘁,丈夫也因承受不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向丁利华提出了离婚。孩子虽被法院判给了丈夫,但丈夫并没带走他,孩子仍然跟着丁利华生活。面对一系列变故,这位坚强的母亲没有放弃。她说:“那个时候日子很难,孩子和我就是彼此的依靠。”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丁利华尽了最大努力,但陈霖的身体依然一天比一天虚弱。2006年11月,刚过完18岁生日的孩子还是离她而去。儿子去世那年她一下子苍老了,如今已满头白发,脸上皱纹也越来越深。对丁利华而言,儿子走的那年就是人生一场噩梦,可她一头扎进梦里,却再也醒不过来。“我精神崩溃,整晚整晚失眠,脑子里都是空白。总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每天我会做一大桌菜,等他回来吃饭”。老房子里随处可见儿子的生活痕迹。整洁的床铺,干净的家具,儿子生前用过的收音机,房间陈设从儿子走后便一直没有变过。儿子用过的玩具和书籍被丁利华用盒子收起来,照片放在随手可拿的地方,想儿子的时候就拿这些东西出来看看。“儿子离去后,这种精神上的残疾,余生已难治愈”。“等我老了、病了,怎么办?”丁利华告诉记者,她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领养一个孩子,能再当一次母亲。她与市儿童福利院一直保持联系,现在还未能如愿。“我想收养个孩子,想有个完整的家。老了以后身边能有人陪伴,能老有所依”。失独者“抱团取暖”
担忧晚年如何度过每一个失独家庭,都曾经拥有过相似的幸福,子女绕膝,其乐融融。然而,车祸、疾病、灾难以及种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却残酷地夺走了这些幸福。一些失独者“抱团取暖”,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群体。这个群体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人到中年遭遇独生子(女)夭折,从此陷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当中。记者通过一个聊天群,接触到我省一些失独者。家住长安区的失独者 “勇士”(网名),15年前丧子。孩子生前学习成绩优异,在亲朋眼中是上清华北大的苗子。然而儿子在一时成绩下滑后,思想走了极端,选择了跳楼自杀。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破碎。“勇士”说,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最不害怕的就是死,“病”“老”才是他们最忧心的。“苍生”今年已经62岁,独生子在8年前因疾病去世。对几乎没有生育能力和再领养能力的他来说,垂暮之年,余生该如何度过?他希望,政府建一所只容纳失独者的养老院。“逢年过节,子女们会前往养老院将老人领回家,而这对于失独者来说,无形中再次撕开了大家的伤口”。“我现在每天就想着去陪那边的女儿……”“孤寂”(网名)的女儿9岁那年因一场意外事故离开人世。为减轻丧子疼痛,她和丈夫经过多年奔走,领养了一个小男孩。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苍生”开始担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已年近七旬的他们是否还有机会享受到孩子的照料和孝心。【政策篇】陕西出台系列帮扶政策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生活、就医、养老等诸多问题。对解决好失独家庭面临的困难,我省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关怀服务。就医方面,市级确定一所综合三甲医院、县级综合公立医院开设绿色通道,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就医享受优先挂号、优先就医、优先交费、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五优先”政策。同时,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医生签约服务,定期巡诊,提供出诊、家庭护理、健康咨询、社区康复指导等服务。对60岁以上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办理意外、疾病住院护理保险。失独者除了情感的煎熬,还要面临养老的窘迫。在失独家庭养老安置和日常照料方面,我省也推出一系列政策。对失去生活能力及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独夫妇,由户籍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安置在当地养老机构生活,所需费用由县级财政直接拨付。对个人自愿入住非公立养老机构的,其费用按照公立养老机构费用标准,由县级财政直接拨付,不足部分个人承担。对自愿居家养老,且生活有困难、失能半失能的,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等服务。免费再生育技术服务 帮他们走出阴影【扶助篇】案例讲述:黄先生44岁妻子生下健康宝宝 家庭重拾温暖“小家伙现在1岁8个月,虎头虎脑长得特别结实,是我们一家的开心果……”记者近日在雁塔区卫计局如约见到了黄先生,提起1岁多的儿子,他难掩激动和幸福。黄先生的妻子2014年通过我省失独家庭免费再生育技术服务,在44岁时生下了一个健康宝宝。黄先生之前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然而在孩子10岁那年,突患疾病。付出了高额医疗费用,也耗尽了全部心力,然而孩子还是离开了他们。他说,在失去第一个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夫妻俩迟迟不能从丧子阴影中走出,思念的侵袭让生活暗无天日。一次,他偶然得知政府对失独家庭有帮扶政策,在亲友劝说下来到雁塔区卫计局了解情况。“那天下午,一名男子走进我们办公室,手里攥着一大堆孩子的诊断证明和病历单。说起刚刚去世半年多的独子,七尺高的汉子号啕大哭,情绪几近崩溃。”回忆起当天情景,雁塔区卫计局指导发展科科长董黎君仍然记忆犹新。大哭的这名男子正是黄先生。董黎君说,同样为人父母,黄先生丧子之痛,让她揪心不已,希望能帮助黄先生一家。当年(2013年)恰逢陕西省开始实施失独家庭免费再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免费提供一次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也就是试管婴儿。“当时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黄先生。”为让夫妻俩放下思想顾虑,董黎君多次上门为黄先生一家解释相关政策事宜,希望他们夫妻俩通过免费再生育技术服务政策,能从丧子之痛中走出。在董黎君的帮助下,黄先生夫妇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接受检查。求子之路远比黄先生和妻子想象的要困难得多。为了能尽快把身体调理好,他们四处投医,不停地吃中药。即使是这样,第一次的胚胎移植没有成功。但这没有阻碍夫妻俩的脚步,他们仍然乐观地配合医生治疗。2014年年初,黄先生的妻子成功怀孕。拿着化验报告单,夫妇俩哭成了泪人儿。当年9月,一个承载着家庭希望、沐浴着国家关怀的小生命终于落地,手术花费的4万多元均由省上承担。儿子的出生,改变了黄先生一家的命运。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家里热闹起来,现在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重拾温暖与幸福。医院为失独家庭开通绿色通道对失独家庭来说,能够再次成为父母亲,拥有自己的孩子无疑是疗伤最好的方式。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我省共有失独家庭8623户,失独父母13994人。为让这些绝望的父母重新找到希望,满足失独家庭(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再生育子女的愿望,陕西省从2013年起在全省实施失独家庭免费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也就是说,夫妻双方的户籍在我省,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在医学上认为仍有生育能力的夫妻,现无存活子女的失独家庭可申请免费做试管婴儿。黄先生享受的就是这一政策。据悉,我省目前失独家庭免费再生育定点医院分别为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主治医师田莉表示,该中心已接待了200多个前来咨询试管婴儿再生育的失独家庭。截至今年5月,113人接受并完成了试管婴儿助孕,其中胚胎新鲜移植者达61人,成功怀孕者21人。为给失独家庭提供更好的就诊条件,医院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为失独家庭开通绿色通道并设专人接待。此外,为解决失独人士的心理问题,医院开设了专门心理咨询室。记者调查显示,在众多失独群体中,并不是都能顺利再次怀孕。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派出以妇产科主任兼生殖医学中心主任王晓红说,临床就诊中,发现很多失独者错失最佳受孕期。“失独家庭唯一的孩子意外死亡,很多孩子都已经读大学了。还有的家庭一直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待他们想明白,再想要一个孩子时,女方已错过最佳再生育年龄”。“失独家庭再生育做试管婴儿要趁年轻。”王晓红表示,临床上做试管婴儿的年龄上限女方不超过45岁,男方不超过55岁。她表示,尽管试管婴儿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怀孕概率,但不是所有失独家庭都适合走这条路。试管婴儿对受孕者年龄、身体素质等有着很高要求。她建议,对有生育意愿又符合年龄条件的失独夫妻,应及早到医院检查并开始疗程。
应补足心理关怀“短板”【建议篇】今年47岁的李先生是一名志愿者,从事失独家庭帮扶志愿活动已有4个年头。经常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一起深入计生特殊家庭,开展走访聊天、亲情陪伴、健康咨询、整理家务、生活照料等活动。“一个家庭一旦失去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内心世界就会彻底崩溃,精神上会受到重创。”李先生说,在他接触的众多帮扶家庭中,很多失独者独子去世已十多年,他们依然还是无法走出痛苦。“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新模式,可以在失独老人或其他群体养老问题上加以推广。”采访中,李先生表示,对失独者来说,养老是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而帮助失独者构建新的养老模式,也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同时,他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可以加入,用爱温暖这些受伤的心。“近年来,‘失独家庭’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我也在媒体上了解到这些家庭的不易。政府的关心和帮扶,给予失独家庭一定的精神慰藉。”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曹磊说。曹磊认为,很多失独者年龄已大,无法再生育。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为这些失独家庭设立绿色通道,优先为那些愿意领养孩子的失独家庭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及优先机会。“今年我已经45岁了,以后孩子上幼儿园、读小学都是问题,父母七八十岁也需要我们照顾,确实压力不小。”通过再生育计划成功怀孕的失独者晓丽表示,其实现在政府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政策力度很大,也在不断完善中。她建议政府能在失独家庭再生育子女的今后教育、医疗方面,给予一些适当倾斜和支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项目评估中心主任方海韵表示,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补助、生活、心理关怀等方面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这些措施总体上有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目前对失独家庭的援助和帮扶工作还不完善、不配套,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给付标准过低、养老风险比较大、养老机构生活条件差、收养子女手续繁琐等。“‘全面二孩’政策下,更应及时改进完善扶助政策。”方海韵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对失独家庭的援助和帮扶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且重在检查落实,对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并加强培训。对相关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特别是要根据心理意识规律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辅导,这是以前对失独家庭关怀工作的“短板”。“有时进行心理辅导的人不具备相应心理知识,没有起到心理关怀的效果,反而会带来新的负面情绪”。记者张黎娜
实习生程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865092
播放数:240769
播放数:426223
播放数:324812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独老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