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转折的时间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尽量的详细,从诞生到今天,涉及人物、时间、背景...
东村E鯵瑻湵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成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这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伟大转折、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要面对当代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未来可预测与不可预测并存的发展趋势,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和科学准确的理性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与定位思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28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迅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并随即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干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毫无质疑,理论界、学术界和党的高层领导者都坚信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当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发现,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等.经过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的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根据中国特殊国情,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与理论总结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定位与基本结论. 二、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与模式主导下,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充满艰辛与曲折,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标志是:一是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和国民经济极其落后局面;二是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高科技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三是壮大了人民军队和加强了国防力量,正在走向具有高技术装备的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国防现代化;四是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我国开始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实践证明,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办大事,计划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存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计划经济模式也是如此.而我国虽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不具备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计划经济模式,无视价值规律,势必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势必束缚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事实证明,我国实施传统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行,已经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结合国情实际进行改革.作为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计划经济,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总会在完成固有的历史使命或者说发挥固有的历史作用之后,被新的模式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表现和根本途径 新千年伊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面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江 泽 民“三个代表”思想对这一课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第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进程的根本总结.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集中表现和根本途径. 第三,坚持“三个代表”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标准和思想保证. 历史总是给人以思考,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才能科学准确地结合现实,更加实际客观地把握未来,才能坚持“三个代表”,坚持与时俱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方位的科学定位;计划经济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选择,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惟一正确的伟大道路.这是本文历史分析与理性思考的基本结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09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 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特区 和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三、动乱的十年()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9-56)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 (1)基础条件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重要力量: 建立在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基础上的国营企 业和新建国营企业; 2、阶级条件: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加强; 3、农村条件: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 土地改革及以后的互助合作运动; 4、外部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借鉴; (2)依据 过渡时期总路线 (3)内容 一化三改 (4)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5)评价 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1)成功探索 1、1956.4《论十大关系》:(内容、意义) 2、1956.9 中共“八大”: 3、1960年-1965年 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内容、作用)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 4、十年建设成就:P42 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 律。 (2)曲折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原因、危害)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三年经济困难()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三年自然灾害; 苏联的背信弃义; 三 、动乱的十年()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66------------71-----------73----------75----------76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爆 红 卫兵运动 周恩来主持 邓小平全 结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 发 全面夺权 (措施) 面整顿 束 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措施) 李先念 观看图片,图中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 响?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 错误 “文革”的教训: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C、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邓小平(73-75) 周恩来(71-73)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年代1、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曲折发展 2、57-60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60年后为什么又出现经济发展又上长趋势? 4、文革期间出现的两次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成就: 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一五”计划的执行,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开端;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 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失误: 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年的“文革” ?教训: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0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 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20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 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 其中的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 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A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BAD 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1)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1、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P45 2、历史意义: 三大转折(思想路线、工作重点、体制);三个标志。P45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第一次 第二次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结果任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 现代化第三次 (2)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1992年十四大提出) 1、农村改革: A、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B、内容 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 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中 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C、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 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A、开始标志: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B、内容: 基本任务: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国 企 改 革 企业没自主权,职工积极性不高管理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C、成效: 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A、原因: ①历史的经验教训: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②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过程: 1、1980年,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2、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 技术开发区) 3、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 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C、格局: 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 ―――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内地(多方位) D、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五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1)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A、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春)(内容、作用)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10月)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加快经济建设速度 (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A、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E、中共十五大召开: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 题作出指导; 知识回 顾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7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3、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5.(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 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6.(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 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 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7.(2008年广东文基,2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 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8.(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BB AC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1、过渡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56 改社 2、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 农业 造会 主 社会主义工业化 手工业 义 (“一五”计划) 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特点(实质): A、时间的长期性; B、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5、评价: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遗留了许多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 这里?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 “一五”计划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 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 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 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 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 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依据: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心环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借鉴苏联经验,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基础优越,靠近苏联易受援助 三大改造(1)互助组:只是集体劳动,不 触及所有制。(2)初级社:建立 1、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私有制基础上,个人所有的土地、 2、实质: (1)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 大牲口、大农具入股。(3)高级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即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 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在承认资 社: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有制) 本家私人所有制的条件下,从流通 统一分配。 领域内进行利用和限制。(2)高级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单个企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和平赎买 业到全行业公私合营)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政策) 建国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化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农业 地主土地所有 土改 农民个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合作化 集体经济 工商业 个体经济手工业 个体农业 公有制经济 个体手工业 工商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 (民族资本主义) 合理调整 国家资本主 个体经济 国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义 综合上述材料,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1)“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分析:“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 东 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 毛有充分把握” 材料显示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何种心态下进行?还有什么原因? A、急于求成; B、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C、根源:“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2)“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3)“大跃进”运动的危害: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 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 大浪费,环境严重破坏,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 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七○万吨”钢里,有三 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 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 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 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 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 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 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 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 (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共产风?错误: 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头遍哨子不买帐, ?危害: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当时的“卫星田”能承受得住 一位小姑娘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据查:即使在今天,小麦、早稻亩产最多一千斤左右。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9000万吨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大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3000万吨1070万吨535万吨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居民将自家的铁器送去炼钢 红卫兵运动日,以王洪文为头头的上海造反派召开打倒市委大会,夺取 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了所谓“一月革命”风暴。 图为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集体被批斗。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公斤,公斤,农业生 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 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 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 系极大。 材料三: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 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 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史 材料四:“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 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 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 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2、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两种:①包产到户。以土地等主要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以户为单位承包,包工、包产、包费用。 按合同规定在限定的生产费用范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实现承 包合同指标受奖,达不到承包指标受罚。②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 承包合同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 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公共提留以外,完 全归承包者所有 。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 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 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使 用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 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 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材料一: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 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 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材料二: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 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 1980年产粮 5.02亿斤 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1981年产粮 6.70亿斤 1982年产粮 7.15亿斤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从 一个破旧的贫困小村,发 展成为一个经济总量超三 百亿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地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沿 海 开 放 城 市经 济 特 区浦东厦门 珠海 海南 深圳汕 头 1979年4月,邓小 平同志与当时的广 东省委书记习仲勋 同志谈话。他说: “???? ???在你们广东 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特区。过去陕 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 自己搞,要杀出一 条血路来。” 如今的深南中路深圳今昔 深 圳珠 海汕头厦门海南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及作用 ?党的基本路线不 动摇 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判断实践的标准 生产力 综合国力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人民生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市场经济 调节手段 积极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计划经济市场手段 行政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克服市场盲目性 想一想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作用?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必须坚持以公有制 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 社会主义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_高一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单元检测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45 分钟一...理学院统计 1201 班 沈照童
中国共产党对在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到 ...政治理论论文: 中国特色 政治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摘要: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从空想到科学等四个 摘要 阶段,作为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中国新阶级开始了对中国 新道路的探索与选择的过程。 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 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现实与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期末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探索 学院 姓名: 姓名: 专业: 专业: 学号: ...必修2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2专题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 1 课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宪法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复习提纲)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教学重点与难点(思考题 3 个 P91)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党对...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