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是沉香的的母亲是哪位

您当前位置: >
> 二郎神身世之谜 二郎神的哥哥是桃太郎?
二郎神身世之谜 二郎神的哥哥是桃太郎?
作者:嬴政
  在传说中,西王母原先是住在昆仑山上的,原来的样子可是豹齿尾虎,完全没有当今母仪天的样子,后来经太上老君的妙药改造,这个母老虎倒是修炼成了人形,在众神仙的拉拢下,他与在东边蓬莱的东王公成了夫妻,他们夫妻俩每隔一年,就靠着一只叫希有的大鸟展开翅膀,夫妻相会,然后,西王母就开始拥有了一个蟠桃园,估计是夸父追日死后的邓林中挑选培育出来,自此昆仑山也陆续有了不死药,同时他们先后生了华林、媚兰、青娥、瑶姬、玉卮等二十几个女儿。
  不过这一东一西可是个两地婚姻似乎不稳定,一来西王母估计阴气太重,生的都是女儿,二来那个东王公也是在仙境,天天与漂亮仙女们玩投壶游戏,中了就笑,不中就叹气,这个东王公是个风流的主子,先是与曦和生下了十个太阳儿子,又和常曦生了十二个月亮女儿,又抱着原先东皇太一,扶桑大帝的位子不坐,于是重新投胎到人间成为吕洞宾,还和牡丹仙子发生了不清不白的关系,自那以后,西王母就和牡丹起了大矛盾,这从牡丹仙子敢于和西王母化身的武则天抗旨可见一斑,
  东王公如此不争气,这西王母是敢怒不敢言。到周朝的时候,有个皇帝周穆王不小心到了昆仑山,西王母一下子爱心突发,还少女怀春一样与周穆王互赠礼物,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周穆王还是回到人间了,可西王母春心可是发芽了,于是她决定就近找一位像帝王,那张百忍于是在她的暗示和赤脚大仙的拉拢下,登仙成了玉皇大帝,在太白金星介绍下,西王母正式改嫁给玉皇大帝,成了王母娘娘。于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先后生了七仙女和织女,再加上前面五个,就凑成了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十三个女儿。
  自此西王母的婚姻问题就告一段落。可是故事才开始,七仙女和织女下凡的故事可算是家喻户晓了吧,但西王母和前夫东王公的二十几个女儿呢?大多数该没落的没落,该怎样就怎样去了,剩下四女儿华林成了南极元君,二十女儿青娥紫微夫人,都是非富则贵的角色,而小女儿玉卮因母以子贵,称为太真夫人,剩下三个媚兰称云林夫人和瑶姬称为云华夫人,他们也后先后成了帝王之师,首先那云林夫人,常东岳上卿司命真君,降临人间,这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其实茅山道士三茅真君一同降临,估计是什么关系,而云华夫人就是我们在《山海经》中介绍的一棵瑶草的形象,说他是炎帝的几个女儿之一,一个是帝女桑,一个是精卫,另一个就是她了,他们都是未行先亡,就是没嫁就死了的意思,而瑶草有一个特别的功效&服之媚于人&
  在传说中,西王母准备把瑶姬嫁给下界的龙王,可是这个瑶姬居然把龙王给杀了,怎么杀的就过程不太清楚了,但似乎瑶姬自此还是和那龙的尸体在一起留在了长江三峡,称为巫峡,人们还称她云华仙子,宝前倒是挺坚守原著,把瑶姬变成塑造成欲界的女神,把龙王塑造成三首蛟,似乎暗合王母要求瑶姬下凡的事实。
  直到大禹治水,瑶姬还留了一本《黄绫宝卷》给大禹,似乎很是高尚了。而且为了大禹,他还将他的几个侍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乌木田全部以治水的名义打发给了大禹去管理,这是有着一个最大的秘密,这七个天神似乎有点保镖的意思,估计是王母心疼他女儿安排下来的,但瑶姬却以协助治水的名义把他们打发给了大禹,后来这七个天将中,庚辰是降服巫支祁的,被称为淮渎神,虞余留在人间为繇余,成为余姓始祖。剩下的都似乎先后归入了二郎神梅山六圣帐下,这可能是梅山六圣的来源之一。
  可是到战国的时候,没有了约束的瑶姬似乎受到人间的情欲的影响,到楚襄王时期,宋玉写了《高唐赋》和《神女赋》,在他的描写中瑶姬一下子变成了自荐枕席的角色,从此瑶姬成为了&一夜情&的始祖,如果单纯是宋玉那是一回事,从他诬陷登徒子好色可以看得出,唱黑他人是宋玉的本事,但是大诗人屈原还以&山鬼&的形象记载了瑶姬等情郎的样子,就更加令人信服。从此以后,瑶姬所在的长江三峡的特有的风情中的巫峡变成了巫山云雨,而&云雨&这词留给大家去意会了。
  到更后来,杨天佑和瑶姬的故事发生了,瑶姬的品味似乎是越来越低,服务对象一下子就从楚怀王变成一个杨姓的书生,还怀下了二郎神,为了解决瑶姬这个身份的尴尬,于是后世把杨天佑解释成也说杨天佑是碧云宫的金童转世,不管怎么样,二郎神算是降生了。
  这里出现了一个大问题,一向反对神内仙下凡的王母和玉帝为什么会把瑶姬留在人间?而要放纵他先和楚怀王巫山云雨,继而又跟杨天佑怀了孩子,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瑶姬容不下玉帝这个继父,两个闹得不可开交,影响天庭的正常和谐,所以那玉帝非得把他打下凡间不可,或者就干脆说瑶姬年轻时就是一个叛逆少女,把对继父的恨转嫁到人间来?这个就可能是杨戬的&心高不认天家眷&的根本原因。联想到现在很多不满继父的叛逆少女太多了,估计瑶姬就是这一类型的先祖了,宝莲灯前传里塑造的角色也不差,该打架的打架,该野合就野合,就是不肯听天帝的话,如此而来,叛逆期种下的孽果,叫孽郎,好听一点叫二郎其实也是对的吧。
  从另一个角度看玉帝不喜欢瑶姬就是从镇压瑶姬的角度来看,神仙下凡成亲的神仙事情多了去了,西游记里什么奎木狼,玉兔精,传说里什么七仙女织女,可是他们的结局其实都没那么惨,大不了夫妻分离,可最终还是回了天庭,该干嘛还干嘛。但三圣母跟瑶姬就有点过,他们的镇压方式是被压在山下。什么情况才能压到山下呢?我联想到孙悟空的五行山了,要不是瑶姬或者太过于不听话,或是能力太强,或者是影响太坏至于采取像大山压猴子这样的极刑么?另外压在山下的通常是妖精吧,看来瑶姬的神仙地位确实比不上七仙女和白兔精了。或者这么说二郎神劈山救母,或者只想从侧面告诉人家,他母亲不是妖精,不应该受到这种非神仙的侍遇,最多也就是在天牢中关上一阵子足够了,这可能就是劈山救母的一个动力之一。
  在沉香版劈山传说中,有一个最大的缺漏,再怎么说那个三圣母是在华山修炼的,更是在那里成亲的,没理由出了事还把她压在华山,这就几乎等同于把孙悟空压在花果山一样,你看那五行山下的猴子,可是饿成什么鸟样,同样道理,没理由瑶姬在下凡在桃山,出了事,还把她压在桃山下,这摆明是成就两人天作之好嘛,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实际情况上,二郎生下来之后,瑶姬可能并没有被关在桃山,从桃山这名称上来讲,它有可能是蟠桃园中的一座山,说白了就是把瑶姬押回咸池的蟠桃园自已看管了,好让家丑不再外扬。
  如果他母亲被压在桃山下,天上一日地下一年,不过几十年,那个所谓金童,该老死的也老死了,但这个西王母的外甥二郎神就怎么处置就没记载了,根据二郎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出场礼仪表现,他懂规识矩,各项礼仪细致到位,这有可能因为他是个道士,但从一个侧面看得出,二郎神不可能是山村野夫,从这一点上来看。二郎神从小是在他外婆西王母一手养大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礼仪是懂的。所以,杨戬的老妈虽然曾经一度被压在桃山下,但他是否就因此失去了依仗,而孤苦伶仃,没人照管了呢?从这一套礼仪水平看,显然他是有人详细教养辅导过贵族礼仪的,绝对没有那么像沉香说的身世那么悲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西王母的属地在天庭称为咸池,咸池其实也是其实是西方七宿白虎的样子,奎,娄,胃,昴,毕,参,觜,这里面的奎,娄,胃明摆着是天仓,天牧场,天的后花园,而昴宿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仙女,而参宿在西方就是一个猎户的形象,这里还有天犬天狼座,大家联想一下,二郎神的形象,就是整一个活脱脱的猎神的形象。从这个角度讲,二郎神小的时候是不会在人间长大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记载,西王母姓杨,俗名杨回,而二郎神也姓杨,这里的关系更加密切。
  如果说瑶姬是很反对玉帝这个继父的,但到了二郎神这一代,除了继承他母亲美若天仙的相貌之外,好像没有遗传达室到多少瑶姬的特性,二郎神表现出的更多是与跟他母亲相反的行为,他确实是个骨子清净的道教门徒,自古以来,似乎完全多少有关于二郎神情史的绯闻,最多也是在明朝时他的庙祝孙神通偷了他的弹弓诱奸了二郎神的粉丝韩玉翘夫人,但这可能是凡间的人想诬陷二郎神而编造的小故事,跟二郎神没什么关系。
  关于二郎神劈山救母,是流传很广的,似乎沉香救母完全就是照搬它的故事全来,因为沉香反抗的是舅舅,二郎反抗的也是舅舅,母亲都是镇压山下,太多的相似点,就不去细说,现只分析一下弹打铤罗双凤凰中的双凤凰,《山海经》记载双双&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这三青兽,跟三青鸟一类,都是凤凰的前身,说白了就是弹打鸳鸯,这三青鸟是王母的使者,估计他们不想混了,想私奔,二郎神教训了他们一下,让他们好好维持西王母的饮食起居,做好他们的金童玉女该做好的工作。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铤罗双凤凰应该是&弹打铤罗三青鸟&,只是换成双凤凰应该押韵一点,或者弹打三青鸟,但从诗词押韵的角度来看,铤罗也似乎是一个类似于桃山的地方,劈桃山就是一个目的,救他母亲。救他母亲,自然是出于孝的本能来的,那如来佛出家后,在他父亲死时还出来抬一下棺材,何况是二郎神,也没办法放任他的母亲被长年压在桃山下吧。
  最后来八卦一下,既然独称二郎神呢?那大郎在哪里呢?其实有一个很搞笑的答案,他哥哥远在东瀛,也就是日本,那里有一个东洋人很喜欢的民间角色,桃太郎,他与二郎神有着惊奇的相似之处,他也有着三个小伙伴,分别是猴子,小白狗和稚鸡,不同的是桃太郎是从桃子里面跳出来由老爷爷老奶奶养大的,长大后的桃太郎,在前面三个小伙伴的帮助下,用饭团击败了鬼岛上的鬼,带回了很多的珠宝,和老爷爷、老奶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假如二郎神真是瑶姬生的,实际瑶姬也称为姚姬,姚跟桃,也是近似之形,再不行瑶姬也是镇压在桃山之下的,日本早期的传说中,桃太郎不是直接从桃子里生出来,而是老奶奶和老爷爷分吃了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很好看的桃子后,两人突然变得年轻,重新造人生下了桃太郎。这能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二郎神和桃的关系,确实不好说,因为这形像这几乎是相当于中国的武大郎和武松的关系了,众位二郎粉丝们权把这当作娱乐来看,不可较真。
上一篇: 下一篇:
有人说她虎齿豹尾,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凶神;有人说她...
世界上最大的金库 共1
摄影师意外拍到鬼脸生
美女伸手进裤裆自摸
美国现火瀑布奇景 火
人类是外星人后代 人
女作家与男性娃娃爱爱
少妇被水怪侵犯 巴西
人类未来的样子 未来人物简介/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杨戬是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母。杨戬也是中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极度的个性的表现,这与他的对手孙悟空有几分相似。玉皇大帝封杨戬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他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杨戬在古典神话中被描述得‘清奇秀气’,和《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只可惜太上老君不是个磊落之人”,从这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
生平事迹/二郎神[道教神仙]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号称为"天界第一战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其次,杨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轨的产物,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就是杨戬。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刚开始的"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是关于杨戬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着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而沉香的故事显然要时尚的多,形成的时间也较晚。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佛教来源/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封神演义》形象与上述种种二郎神似乎都有勾连。《封神演义》叙杨戬出场, 说他“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这显然来自的封号。第47回叙杨戬战赵公明,“暗将哮天犬放起,”,这只哮天犬是二郎神的标志之一,《西游记》小说和杂剧都曾提到,与孟旭和赵昱不无干系,当然也有可能如张政烺所说是由独健的金鼠衍化而来。
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毗沙门二子,曾率天兵救于危难之中,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有五子(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引述不空《毗沙门仪轨》。所载独健率天兵救援安西事,指出二郎神就是这个独健,认为这样就可以解释二郎神在早期的杂剧为什么和关系密切,因为哪吒是多闻天王毗沙门第三子,和独健是兄弟关系。他还特别谈到了独健手中的金鼠与二郎神的细腰犬之间的联系。
民间信仰/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
古典小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封神演义》第55回,杨戬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两刃刀和淡黄仙袍,并收了两个金毛童子为徒,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小说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二郎神锁》杂剧也提到细犬和三尖两刃刀;淡黄仙袍显系借自像。《西游记》杂剧第十六出有唱词云:“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狗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
金毛童子即是此处的金头奴;甚至杨戬追怪物入石穴似乎都有和入水斩蛟的影子。撰文称《封神演义》对杨戬的描写有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一开始作者并不以杨戬为二郎神的。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与二郎神相关的描写都是后来的补笔,或许作者正要如此写出杨戬的生命成长史呢。另外,《封神演义》描写了数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和都有三只眼;是千里眼;的眼眶内长有双手,手上有可以透视地底的双眼),大概为避免过多的重复,又或者仅因为作者在糅合多种二郎神说法时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义》没有突出描写杨戬的三只眼(这是二郎神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但是杨戬“即运神光,定睛观看,已知化为怪石”这句话依稀可见第三只眼的痕迹,也更加证实二郎神是杨戬形象的主要渊源。至于《封神演义》为何要以杨戬为二郎神,各家解释不一。认为历史上的杨戬是一个刮地皮的人物,时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诞辰,善男信女都要负一块土到他的庙里去作礼物,与刮地皮的行径相类,故而杨戬可以与二郎神相混。引述了这个意见后却另有解释,他说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过城得纳税五百,羊与杨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杨戬,这可能是的老百姓所用的,历久这二郎神便真的说是杨戬了。《平话中的二郎神》一文则引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和的两条记载,推测它们可能是“小说作者凭空虚造之所本”。其实,二郎神姓“杨”,应是受了神灵传说的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杨四将军传说的影响所致,至于名“”,笔者觉得有可能由“”之“”讹化而来。换言之,“”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也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历史上的杨戬联系在一起。总之,杨戬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在采纳多种二郎神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他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
堪比悟空/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杨戬形象的塑造与孙悟空形象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杨戬在《封神演义》里的活跃表现很容易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的,杨戬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孙悟空。 从宏观的小说叙事框架来说,双方的相似是不言而喻的:孙悟空是取经集团的开路者,一路,是保护西天取经的得力助手,杨戬则是伐纣义军的,一路过关斩将,是帮助武王攻入朝歌的先锋大将;孙悟空最终肉身成佛,被封为“”,杨戬最后也肉身成圣,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就微观的小说细节而言,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就更加多而明显了,我们大致可以列出如下六项:(一)杨戬和孙悟空一样,也会七十二变化。《西游记》第2回叙孙悟空愿意“学一个地煞变化”,于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封神演义》第40回介绍杨戬时说他“曾炼过,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戏弄(第86回)是其“无穷妙道”的最佳说明,小说也具体提到他变过花狐貂(第40回)、石头(第54回)、五色雄鸡和蜈蚣(第91回)以及白额斑斓猛虎(第92回)等。杨戬具有多少变化,各种二郎神传说其实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数字,一般只笼统地说他,曾经化牛斗蛟、收服牛魔王。推究起来,《封神演义》极有把握地说杨戬会“”,恐怕多半出于“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小圣施威降大圣”等故事的暗示,以为二郎神既然可以降伏孙悟空,至少他的变化指数不能少于孙悟空吧。(二)杨戬往往可以钻进敌手的肚子中,逼迫敌手就范,这与孙悟空经常在妖怪肚里“翻跟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这一点上,孙悟空至少先后令、、和青狮精大吃苦头(分别见第17,59,66,75回)。《封神演义》共有三次这样的描写:第一次是杨戬一出场就钻进的肚里,“把花狐貂的心一捏,那东西叫一声跌将下来,杨戬现身,把花狐貂一撑两段”,大挫敌方锐气(第40回);第二次是被吃进肚里之后,“杨戬用八九元功,变化腾挪之妙,将一粒奇丹,使马元泻了三日,泻的马元瘦了一半”(第60回);最后一次是杨戬在腹内“把手在他心肝上”,迫使朱子真现出原形,跪伏周营(第92回)。通过在敌人肚子里捣蛋战胜敌人,这虽然不是孙悟空的专利性质的本领(《南游记》里的华光亦有这一本领),却是众多的除杨戬之外的二郎神所不具备的,所以认为杨戬的这个特长是袭自孙悟空并不是毫无理由。(三)在里,孙悟空不敌妖怪之际总会想方设法探明妖怪的底细,而后再去搬救兵,这几乎是《西游记》的一个叙事套路。与此相似,《封神演义》里的杨戬也曾担任这样的角色,在遇到极为棘手的敌人时,杨戬负有探明敌人身份后再去请仙尊或借宝物来战胜敌人的责任。譬如杨戬曾往夹龙山探访土行孙出处和捆仙绳下落,请动土行孙的师父惧留孙下山(第55回);借来照出马善原形乃一点灯头儿,然后搬请燃灯收服之(第63-64回);从那里得知解化血刀之毒的法子,而后轻易地杀死了余化(第75回);又从玉鼎真人那里探知高明、高觉的底细,于是才能捣其老巢,破其妖术(第90回)。第58和81回叙杨戬向伏羲、神农求能医治瘟疫、毒痘的草药,这也可列入此类。
(四)杨戬曾数次变化本相盗宝,如杨戬弄死魔礼寿的花狐貂之后,变成花狐貂意欲盗取魔家四将的四件宝贝,因惊动对方只盗得一件(第40回),再如杨戬为了破化血刀,变做余化去蓬莱山骗取了一气仙余元的丹药(第75回)。这容易让人联想到孙悟空“”和“”的著名情节(第34和60回)。(五)孙悟空运用三昧火将吃进肚里的、和煅成一块,练成了,“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第7回),这是孙悟空本人颇以为自豪的,明确描写孙悟空头硬的情节是六个毛贼“轮枪舞剑”照孙悟空头上“砍有七八十下”,孙悟空“只当不知”(第14回)。殊不知杨戬也有这样的神通,《封神演义》第42回叙闻仲在头一场西歧大战中以阴阳双鞭连打姜子牙、哪吒、金吒、木吒和韩毒龙,但等到杨戬迎战之时,闻仲“祭起双鞭,正打中杨戬顶门上,只打得火星迸出,全然不理,一若平常”,使得闻仲也不得不叹服杨戬为“道德之士”。(六)《封神演义》叙述土行入周营行刺武王,见一妃子睡在床上,不觉动了欲心,乃解衣上床,孰料这位妃子却是杨戬所变,于是杨戬“双手反把土行孙搂住一束”,“土行孙赤条条的,不能展挣”(第54回)。这个杨戬智擒的情节与孙悟空在高家庄戏弄有些类似。
水乳交融/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双方的这些相似在除之外的二郎神身上并无体现,这至少说明杨戬形象的塑造不仅来源于二郎神,而且与也有一定的联系。当然,孙悟空之所以会是杨戬形象的渊源之一,又多半在于杨戬的二郎神身份,因为二郎神和孙悟空各自的形象演变史从来就是交叠、纠缠在一起的。二郎神和孙悟空都受到了传说(和)的影响,前身都是水神,此其一;二郎神和孙悟空都与龙的传说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既是龙的化身,又是降龙专家,此其二。这就可以解释二郎神和孙悟空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那种时而敌对时而合作的类似于冤家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因为前身都是水神,又都是降龙专家,所以双方可以合作甚至互相替换,譬如二郎神曾帮助孙悟空收服猪八戒(见《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小说由孙悟空替换了二郎神的角色),两人也一道扫荡、打伤怪(见《西游记》小说);二郎神曾与哪吒合力降伏(《二郎神射锁魔镜》),孙悟空也是与一起打败牛魔王的(《西游记》小说),总之双方的合作与替换关系是相当明显的。另一方面,因为双方都既是龙的化身又是降龙专家,而这两种身份恰好是敌对关系,所以当双方一为龙的化身一为降龙专家时,他们就是处于敌对关系了,杂剧里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名目,《西游记》小说有“”的情节,《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二郎宝卷》甚至说是二郎神因忿于行者将自己的母亲压在太山底下才“撒下天罗合地网,拿住行者压山中”的。二郎神《封神演义》作者在描写杨戬形象时应是通过二郎神这个媒介联想到了西游故事里的那只猴子,从而将孙悟空的某些形象因素转移给了杨戬,因为二郎神和孙悟空本来就有一种可以相互替换的关系。当然,《封神演义》的作者并不满足于此种简单的类比,事实上正如大力表彰的那样,即便是塑造杨戬形象,作者也是充分调动了想象力,能够将不同的材料巧妙地捏合、裁剪、组织到一个新故事之中去。
“杨戬哪吒收七怪”这段情节很能证明这一点。“梅山七怪”的故事占三回半左右(第90-93回),篇幅不算多,七怪给周军制造的麻烦却不算小,因而杨戬和哪吒合力收服七怪的情节很是热闹,连娘娘都要驾临赐给杨戬“”。细究起来,这个热闹故事其实有其来源,小说作者要做的是对这些不同来源的素材“,”。首先关于的来历,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条所言,他们是辅佐赵昱入水斩蛟的七个人,《二郎神射锁魔镜》则称七人只是拜服斩蛟而回的赵昱,并没入水,两种说法都确定这七人本是二郎神的属下。《封神演义》将梅山七怪改作杨戬即二郎神的对手,然后由杨戬歼灭之,可算大胆新颖之创辟。其次这个故事糅合了多种有关二郎神和孙悟空关系的素材,足以证明杨戬形象与孙悟空之间的渊源甚深。梅山七怪之首是一只白猿精,袁洪的本相和神通都表明他就是孙悟空的化身,而杨戬即是众多二郎神的集合形象,所以杨戬收服袁洪可以看作“小圣施威降大圣”和“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另一版本。另外,梅山七怪之中有牛精和猪精,那么杨戬降伏二怪既可以看作是二郎神打败牛魔王(《二郎神射锁魔镜》)和猪八戒(《西游记》杂剧)的镜像故事,也可以视为孙悟空收服牛魔王和猪八戒(《西游记》小说)的镜像故事。如果再考虑“牛王本是心猿变”(小说《西游记》第61回)以及化牛斗蛟传说,这其间的映射关系势必更加复杂有趣。一言以蔽之,《封神演义》作者在同一个故事里面让各种不同素材互相指涉、,体现了他高超的编著艺术手腕。综上所论,《封神演义》杨戬这个形象的塑造与二郎神传说和孙悟空形象(不限于《西游记》小说)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简言之,杨戬其实是多种二郎神传说和多种孙悟空形象的一个综合形象。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借鉴先行材料、处理各种素材的高妙的艺术手腕,是该小说的一个惹人眼目的创辟之举。自《封神演义》流行之后,杨戬取代、等旧二郎神成为民间普遍相信的新的二郎神,这一事实本身反过来也证明了小说对杨戬这个形象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
来源细究/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即以灌口的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又让人惊奇的是, 历代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整个中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李二郎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
记嘉佑八年封永康军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赵二郎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隐居青城山学道,因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
据学人考证,乃宋人托名唐而撰,有关赵昱人江斩蛟的事迹,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的徒弟。其实杨戬本系宠信的一个,宋元时代,民间流传有一些他的轶闻,其中一则后来被编进明话本小说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后宫有一韩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杨戬府中休养。某日,韩夫人由杨戬内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庙里拈香,庙官孙神通窥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潜入杨府,诡称与韩夫人有仙缘,诱其苟合。后被杨戬识破,设计捉拿治罪。有人认为,故事中孙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赵昱。但未知有意或无意,这个杨戬捉拿假二郎的轶闻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走样了,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是最不足为据的。 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倒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的故意附会。据说胡适认为杨戬是“”的人物,而当时民间祭祀二郎神有“负土”作礼的风俗,所以痛恨杨戬聚敛的民众便把神与人联系起来,称他“杨二郎”以肆影射了(樊演《二郎神的转变》《民俗周刊》第61、62期)。
氐族神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远在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卷三百四十引即有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
原本与杨戬无关的“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甘藏地区的,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6期)。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第2卷第1期)。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
外来神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朝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传进中国的,其后才逐渐本土化。则认为它是从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朝(742),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说/二郎神[道教神仙]
民间工艺木雕二郎神造像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次子、、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
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 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
其他来源/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传说中“”、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发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萦绕在灌口的迷雾。
二郎迤山/二郎神[道教神仙]
位于关中地区富平塬上,大门口花坛前,巨石形如相连的两座小山峰,高约五尺有余,宽约四尺,重约三四千斤,满身斑点。仔细观赏,似乎有人的手印和身背肩挑的痕迹。这块石头,从外观上看,就是非寻常之石,表面凹凸不平,最上面,有4个深深的凹痕.相传这是二郎神杨戬担山赶太阳遗下的一块石头。二郎神是古代一个大力神。他见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大地一片光明中午又赤日炎炎烤得人汗流浃背晚上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便疑心时留下了漏洞。他想运石把这块漏洞补好便担上大山追赶太阳找洞补漏以便让太阳永持天上一页。当他行止富平时,二郎神由于走得太快,担子里的山忽然掉下一块,二郎用手一抓,没有抓住,掉在了地上,所以落在地上的石头上才留下了深深的指印。那块石头也被称为“”,后又经文人骚客转为“”.人们为了纪念二郎神,就在石头后边修了二郎庙,
三目来源/二郎神[道教神仙]
为什么二郎神是三只眼,而且中间的眼睛是立着的?这个在古书上有记载,民间也有说法,这是古代人的象征,古代的蜀国人他的特征就是猪首纵目,脑袋很像猪,可能耳朵是扇风耳,眼睛是立着的,所以二郎神的三只眼,特别是立着的这个眼睛,他实际上是古的象征。但是,尽管古代的人,也是不可能长三只眼睛的,有几种可能性,一个可能性是眼睛往上倾斜,现在我们说的,这是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可能性,蜀国人可能喜欢在额头中间画一个什么做装饰,有点像现在的印度人在这点个,所以外地的人不知道,就把它看成是纵目,或者看作是三只眼了。
电视剧作/二郎神[道教神仙]
电视连续剧二郎神主演:、、、、、。
剧情简介:二郎神和镇守四方的、、、四灵在一次天庭执法中,受到休与林星教主混沌子的蛊惑,犯下天条,被打入了一个专门为他们设置的异度空间。混沌子是主宰异度空间的大魔王,则化身为魔王的女儿斐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异度空间里,也变幻了不同的身份,各霸一方。二郎神被贬为凡人,一切都需从头学起,他潜心修炼,希望能重返天庭。混沌子在异度空间里掀起了腥风血雨,将异度空间弄得光怪陆离,人妖混杂,是非颠倒,生灵涂炭。二郎神肩负起惩恶扬善的使命,他必须找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感化他们,寻找几件失踪已久的宝物,集合众人力量,战胜邪恶的浑沌子……。斐月和二郎神在不知不觉中相爱了,她如何面对邪恶的父亲?她能大义灭亲吗?一场正与邪,善与恶,神与魔的旷世大战即将开始了……
词牌名称/二郎神[道教神仙]
二郎神还是一个词牌名。【二郎神】唐教坊曲,入“林钟商”。徐伸词名《》。兹以柳词为定格,一百四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结尾倒数第三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定格】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 ,1982年第1期)。按:北宋《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57:03
贡献光荣榜
二郎神[道教神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郎神母亲的结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