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戒禅师是不是禅宗的五祖弘忍禅师大师,佛教网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1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弘忍(602-675), 唐僧人。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一说蕲州黄梅(今属湖北)人。本姓周,七岁依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双峰山东山寺道信(580-651)出家,尽传其禅法,后为禅宗第五祖。由其开始,禅宗传教改以《金刚般若经》,代替《楞伽经》。其门下高才有慧能、神秀等。 五祖弘忍像
简介/五祖弘忍
五祖大师(公元602一675年),湖北黄梅人。据传说他前生在是做一个行者。有一天见到说:"佛法妙道,我能不能得闻?"道信大师说:"你年龄已经很大了,纵能得闻佛法,也不能广化,如果你转过身,这样就可以达到你的心愿"。弘忍拜辞而去,后来转世,当年幼的时候,就去参礼四祖,道信大师就问弘忍说:"你姓什么?"答曰:"我姓是佛"。四祖又说"这样看来,你是没有姓了嘛?"弘忍说:"性空故所以无姓。"道信大师听到这里,知道他是法门龙象,就度他出家。并且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弘忍大师,为禅宗第五代祖师。五祖得法以后,就往破头山安住,后来又到黄梅县东山寺弘扬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与传法弟于弘忍大师,先后同住东山寺,大阐宗风,所以大家把他们师徒二人,称为东山法门。达摩大师的禅学传到五祖弘忍时代已经形成了宗派的时代。由于黄梅弘忍大师,大弘法化,深得大众信仰和崇拜,当时门下弟子有一千多人,这样就演变成了一个很大的佛教教团组织,并以弘忍法师为法正和尚。在弘忍门下有一位首座和尚,名叫神秀,辅助五祖弘扬禅学。
得道故事/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小孩道:“是佛性。”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同时,还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给弘忍禅师。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慧能大师。
影响/五祖弘忍
弘忍会下的徒众极多。其,据《楞伽师资记》和《历代法宝记》所载有十一人,《景德传灯录》所载有十三人,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及《禅门师资承袭图》所载有十六人,总计见于记载的约二十五人。《楞伽师资记》引用《楞伽人法志》的记载说,弘忍临终前二日,亲语玄赜说:“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于玄赜以外,更举出了上首神秀、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华州惠藏、随州玄约、嵩山老安、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越州义方。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也举了十人,但人名稍有出入。新见的有襄州通、蕲州显、扬州觉三人。而以岭南新州慧能最为杰出。又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另举出弘忍门下十大弟子,新见的有业州法、江宁持二人。《景德传灯录》所举弘忍弟子十三人,其中新见的有扬州昙光、随州禅慥、舒州法照、枝江道俊四人。《宋高僧传》还载有在广州为慧能剃发的印宗,在大庾岭因慧能的启发而悟道的慧明和越州妙喜寺僧达三人,都出于弘忍门下。此外义净《》(卷下)载有曾到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八年的智弘律师,也曾在黄梅弘忍门下参学过。还有慧能弟子智隍,本出弘忍门下,他修定二十年,后遇慧能弟子智策的启发,始往曹溪参学(《宗镜录》卷九十七)。以上二十五人,可称弘忍门下的著名弟子。他们弘化地域甚广,如慧能、印宗在广东,神秀在长安、洛阳、荆州,玄赜、玄约和道俊等在湖北,智诜在江苏,义方、僧达在浙江,法照在安徽,慧明在江西,各化一方,遂使东山法门传播于全国。因此,达摩一系的禅学,也可说从弘忍门下始发展成为一大宗派。而盛传其法的,首推慧能和神秀。慧能宗《般若》,开法于南方,神秀宗《楞伽》,传禅于北方,成为二系禅学的首导。从五祖起,为了适应当时环境的发展需要,就以《》般若实相,真空妙理,教授弟子,接引众生;从而把过去一向所弘扬的《楞伽经》的主要教义和达摩的二行和四人的禅学道理,就无形中断弘扬了。
参考资料/五祖弘忍
[1] 禅宗宗派源流 吴立民主编[2] 弘忍法师传 赵金桃 著 宗教文化社出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06:42
贡献光荣榜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转世轮回!
&&&&&&&&&&&&&&&&&&&&&&&&&&&&&&&&&&&&&&&&&&&&&&&&&&&&&&&&&&&&&&&&&&&&&&&&&&&&&&&&&&&&&&&&&&&&&&&&&&&&&&&&&&&&&&&&&&&&&&&&&&&&&&&&&&&
五祖弘忍得道故事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同时,还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给弘忍禅师。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慧能大师。
我的更多文章:
( 20:34:24)( 06:37:09)( 06:23:47)( 17:24:27)( 17:49:13)( 21:48:47)( 06:28:27)( 06:06:16)( 10:02:09)( 06:39:1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东禅寺与五祖寺
作者:不详
  黄梅东禅寺与五祖寺本属二寺,非一寺之二称也。东禅寺位于县城西南隅,离西城门里许,是五祖弘忍传衣钵给惠能之地。《六祖坛经》云:“……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惠能来黄梅东禅寺礼拜五祖,是在黄梅县城西门南隅的东禅寺,而不是东山的五祖寺,那时弘忍还未有上冯茂山借山建寺。东禅寺又名莲花寺,它与五祖寺是两个地方。现在有人把东禅寺说成是东山寺或五祖寺,这不符合历史;把五祖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惠能的地方说成是在东山五祖寺,也是错讹的。近年来,有的报刊杂志上报导说:“五祖寺,原名东山寺,亦名东禅寺,位于黄梅县城北13公里。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得衣之地。”皆为误传之说。这些说法否定了历史事实,如不澄清,日久恐怕以讹传讹,起了误导作用,贻误后人。我们切不可把东禅寺从历史长河中抹去。下面就黄梅本土文化――历史资料传承为依据,谈谈如下看法:
  一、东禅寺,地方志书多处记载,有据可查。
  《名胜志》载:“东禅寺号莲花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大清一统志》卷264湖广通志78《寺名》载:“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黄梅县志》载:“东禅寺在西南城外,为六祖受衣钵处。”这些志书的记载,均证实了黄梅县西门城外有一座东禅寺,而且是六祖惠能受衣钵处。六祖舂米用来簸糠的“簸糠池”、“坠腰石”和“吴道子传衣图”是东禅寺独有的证据。黄梅自古以来都传颂东禅寺是五祖传法之地,妇孺老少均以知晓;解放后,行政区划把东禅寺附近居民划为“东禅寺村”,今之东禅路、东禅寺村的名字,亦是以寺定名。古时候,东禅寺规模宏大,否则怎能容纳“门人一千有余”呢?至今东禅村村民还留传“骑毛驴关后门”之说,可见那时的东禅寺是何等之大。
  二、鲍照墓和佛母塔均与东禅寺毗邻。
  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墓就在城西,与东禅寺、佛母塔毗邻。鲍照(约公元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汉太尉鲍昱之后,祖籍山西上党,后迁居东海,故世称鲍照为南朝宋(刘宋)东海人。少有文才,曾献诗临川王刘义庆,甚得赏识,被擢为国侍郎,后迁秣陵令,纳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以鲍照为前军参军,驻江州,辖黄梅,由是其眷属寓居黄梅。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正月,江州刺史安王刘于勋称帝,刘子顼举兵响应。宋明帝派建安王刘休仁统大军前往江州征讨,至八月,子顼兵败被杀,鲍照亦死于乱军之中,其遗体安葬在黄梅,即今鲍照墓。曾任黄梅知县、清道光二年进士张维屏写有《由东禅寺过鲍参军墓》诗:“芜城赋笔迥超群,六代才华付暮云。行到东禅禅寺望,春山一碧护孤坟。”诗中将“寺”与“墓”定位得十分清楚。
  佛母塔在东禅寺东南隅,《黄梅县志》载:“佛母塔在西南城外,去东禅寺数武,为五祖养母堂,母殁即葬于此。”五祖得法后在东禅寺弘法,他把母亲接到东禅寺旁歇息,并为其修建一所“养母堂”,以便随时到养母堂去照看母亲,母殁后即葬于此,立塔曰“佛母塔”。如果说弘忍大师未到东禅寺弘法,那养母堂又从何而来呢?如果说五祖在东山养母,为何又到东禅寺立塔呢?清代进士梅雨田诗曰:“东禅南向塔门斜,一杵残钟散晚鸦。霜冷禅床宵不寐,西池皓月照娘家。”从上述资料来看,鲍照墓、佛母塔和东禅寺的地理位置和相互距离均叙述得非常清楚。显然,东禅寺与东山五祖寺不在同一处,二者相距约三十里地。虽然现在东禅寺已荡然无存,但佛母塔和鲍参军墓依然尚在,东禅寺遗址上仍有村民居住,怎么能说东禅寺就是离城13公里的东山五祖寺呢?有人说口音有误,“东禅寺”和“东山寺”字音相似,“禅”――(chán)和“山”(shān)韵母相同,因此说东禅寺就是东山寺,用这种想当然的设想来掩盖事实,怎么不把同韵母的“禅宗”念成“山宗”呢?
  三、东山五祖寺的由来。
  东山,一名冯茂山,海拔五百三十米,位于黄梅县城北十六公里,是大别山主脉的前沿,孤峰突起,高而险峻,与锦绣匡庐隔江对峙,五祖寺就建在白莲峰下。光绪二年编纂的《黄梅县志》载:“五祖寺,县东北二十五里,昔冯茂长老以其山为大满禅师建道场,一名东山,一名冯茂山。唐宣宗敕建大中东山寺;南唐加师号曰‘广化’;宋景德中改赐额‘真慧’;元至顺间敕赐师号曰‘妙圆普觉禅师’。至明万历间寺ъ痘穑丶有藿ǎ谭崴哪甓艋佟=裆逖竽冀ā!本葑柿霞窃兀遄媲资衷诙浇ㄋ率奔洳皇翘朴阑瘴迥辏654),而是在唐咸亨年间(670―674),传法在先,借山建寺在后。《黄梅县志》又载:五祖在东禅寺将衣钵传给六祖并亲自送六祖过江,“祖归不复上堂,众疑问之,祖曰:‘法已南矣,能者得之,’众始知。祖乃开堂於冯茂山,今五祖寺是也。”明代进士、大同巡抚石昆玉在《兴复寺田碑记》中云:“粤自密教西来,五传而至M大师,再世受生,七龄证谛,东禅演化,冯茂归真,阅世七十余年……”亦记录了五祖满大师先“七龄证谛”,次“东禅演化”,后“冯茂归真”,说明五祖弘忍于七岁与道信禅师机锋相扣而得印可,并在继任四祖寺住持之后又于东禅寺弘扬四祖创立的“东山法门”(此东山,当是蕲州东山,即现今的黄梅西山,又称破额山、双峰山,而不是五祖归寂之地的黄梅东山冯茂山),当他在东禅寺付嘱慧能为禅宗第六代祖之后,才到冯茂山建寺休养并圆寂于此。如果说五祖在唐永徽五年就到冯茂山建寺,就与诸多史料不符合,东禅寺也就不存在建五祖母亲的“养母堂”了。《全唐诗续补遗》卷二?初唐(二)载:“弘忍,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成童礼四祖为师,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阐化於破额山及黄梅县之东禅寺。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咸亨三年入县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由此可见,先传法给六祖,后建寺于东山。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湖北旅游丛书?五祖寺》第一页载:“五祖寺,在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4年)由禅宗五祖大M禅师弘忍创建。据史籍记载,弘忍建造东山寺有着这样一段经历:弘忍七岁时,即在西山从道信学禅,嫡传之后,开始在黄梅城西一里许的东禅寺讲经说法,因感道场东禅寺地处黄梅平原之上,势低林稀,环境不幽,而且近靠小溪河,时常洪水漫阁,所以决定重新择基建寺,弘扬禅学。”他先后几次选择建寺地址,曾到卓壁寨建有灵泉寺,又到黄梅县与安徽宿松县交界的岭上选址,当他坐在岭上的石头上远眺时,忽然一阵南风吹来,觉得风带鱼腥味,因距龙湖太近,空气不新鲜,于是又到苦竹的乌龟山,夜宿乌龟山听见凤凰啼,故而到凤凰山向冯茂老人借山建寺。从此大兴土木,开启东山法门,继往开来,弘扬禅学,对我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大。至北宋真宗时,曾敕封东山寺为“天下祖庭”。
  四、历代名人游览东禅寺。
  有人说,东禅寺是在明末清初之时所建,否认五祖在此传法,这是不对的,是故意弯曲历史事实真相的。从历代高僧大德到达官贵人,来游览黄梅东禅寺者不计其数,留有诗赋文章大有人在。如宋代王之道来黄梅东禅寺游览时,曾写有诗篇。王之道(),字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历阳县丞,摄乌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命为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迩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他到黄梅县东禅寺游览后,写有《黄梅东禅寺》诗:
  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曹溪竟何许,龙朔知几年。
  我闻二祖师,属袂兹褊D。片言道有契,千古衣相传。
  栽松与舂矶,为此一大缘。朝追固若迫,夜度亦大遄。
  迩来五百载,兵火数变迁。惟余坠腰石,绳窍徒空穿。
  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
  嗟予二三子,平生慕真诠。来游获瞻仰,投老当周旋。
  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临池更徘徊,圆荷袅啊
  此诗直叙东禅寺的历史,描写栽松和尚转世的弘忍与负石舂米的惠能二位祖师传衣的大缘奥密。从王之道“南晋今黄梅,东禅旧青莲”的诗句来看,得知建黄梅县之时就有此寺。隋开皇十八年建黄梅县,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王诗中“南晋今黄梅”,就是指昔日“南晋州”今之黄梅县。虽然县名有更改,但“东禅”仍然是“旧青莲”。又因为东禅寺挂有吴道子画的传衣图,所以,王之道在诗中有“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之句。
  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被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这样一位大画家给东禅寺画了一幅“传衣图”,是非常难得的,看见这幅画“绢素虽朽蠹”,但“丹青尚依然”,此时诗人的心情既赞叹又惋惜:五百年来,东禅寺历经兵燹变迁,惟存的坠腰石和传衣图两件古文物,如再有不测,岂不惜哉痛哉!王之道对东禅寺流连忘返,来此一游获得对祖师的瞻仰,本想住几日,但“独恨走俗状,明朝又加鞭”。
  有人又会说:王之道所游览的东禅寺就是东山五祖寺。非也!请看王之道《五祖山》诗:
  我生事幽诗,尘埃良独难。A来舒蕲游,登临每长叹。
  如何胜绝境,佛屋多所安。大哉慈悲力,神功助\。
  住处未易言,小道亦可观。五祖古名刹,楼台倚m洹
  崎岖六七里,萦纡三百盘。悬崖擢青士,夹道罗苍官。
  飞泉响环i,幽芳馥沉檀。我来及新霁,千峰碧玉攒。
  忽闻杞犬吠,旋觉壶天宽。水声濯午暑,岚气生晚寒。
  心目快开豁,腰脚嗟蹒跚。看云更w筇,披风少凭栏。
  欲营五亩宫,它年寄衰残。试烦问祖师,莫作非意干。
  王之道在黄梅游览了东禅寺和东山五祖寺,分别写下《黄梅东禅寺》和《五祖山》诗,这难道还说明不了是两个寺的问题吗?
  宋代高僧释了惠诗曰:
  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
  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三更月照东禅寺。
  清初“一代诗宗”王士祯来黄梅曾游览过东禅寺和五祖寺。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属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顺治十二年,王士祯会试中式,三年后补行殿试,考中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历官扬州推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翰林院侍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王士祯论诗倡导神韵说,有“清新俊逸之才,范山模水,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康熙年间,王士祯被称为“诗坛泰斗”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名人。康熙二十四年元旦王士祯雪中谒五祖山,写有《元旦雪中谒五祖山》二首:
  南国不u落,春风况早回。行胜穿白雪,大事问黄梅。
  绝磴P空上,飞梁拂涧开。万松犹引路,消息记重来。
  宝界琉璃净,名香笃耨熏。堂开数峰雪,目断九江云。
  优钵花时现,频伽鸟闻。踌躇山下路,枫叶正纷纷。
  王士祯到黄梅还写有《下五祖山》、《濯港》、《太白湖》、《抵九江》、《游东禅寺》等诗,其《游东禅寺》诗云:
  谁识新州獠群,传衣夜半祖庭闻。水边孤寺半烟S,
  郭外数峰空雪云。直是西来扫文字,翻令南北纷纭。
  明朝稳把江头橹,水到浔阳九派分。
  五、坠腰石是在东禅寺出土的,不是五祖寺的遗物。
  坠腰石是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东禅寺留下的遗物。相传六祖在槽厂舂米时,因人长得瘦小,体重太轻,不容易踏动那舂米碓,为了增加体重,他把一方块石束于腰后,增加重量踏碓舂米。《六祖坛经》载:“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上面所说的“腰石”就是指绑在六祖腰间舂米的那块石头,名叫“坠腰石”。坠腰石是在东禅寺出土之说,有志书记载为据。《黄梅县志》载:“东禅寺距梅城里许,岭南卢大师所从M祖受法处,传称槽厂即其地也……顺治初,土人得坠腰石於地中,父老聚观如堵,喟然曹溪一宗,实从粒粒辛苦中来,赖诸佛之灵护持,旧物显见……”顺治初年,坠腰石被当地群众所掘得,从此遗物再显。此前见过坠腰石的文人雅士很多,他们都分别留有诗词墨宝。前面所说的宋朝诗人王之道写有“惟余坠腰石,绳窍徒空穿。堂堂吴生画,笔法世所贤。绢素虽朽蠹,丹青尚依然。”诗人在东禅寺不仅看到坠腰石,而且还看到吴道子所画的传衣图。宋代诗僧释法薰在《赞六祖》诗中云:“腰石确坊舂,不识一丁字。无树亦无台,犹传钵袋子。”
  坠腰石出土后,有高僧晦山戒显为石题诗。晦山戒()俗姓王,名瀚,字元达,明朝亡后削发为僧。住四祖寺,开万工池,在破额山多所创建。素工书,有求者写经藏偈语以赠,人称为“四祖显”云。坠腰石出土之时,他正在黄梅四祖寺任方丈,因此,写此七绝诗刻在坠腰石上。诗曰:
  块石绳穿祖迹留,曹溪血汗此中收。
  应知一片东山月,长照支那四百洲。
  清代黄梅籍诗人宛承琚写有五古诗《六祖坠腰石》云:
  南能本无能,卢行本无行。负薪复舂粮,何当於佛性。
  槽厂八阅月,禅宗得其正。腰间石一卷,服勤抑何劲。
  中夜传衣法,上座莫与竞。石兮已所为,衣兮师所命。
  衣亦不留传,石亦无究竟。悟彻最上乘,无生灭垢净。
  所以南中来,曾不与石并。堕入尘盖中,犁耕出诸阱。
  或覆瓿支床,适用非所病。乃奉为宝物,因之致恭敬。
  痴人祈福佑,文人供吟咏。那知说偈时,无树亦非镜。
  况世逾千年,保无类优孟。球壁失其传,燕石操其胜。
  一物耻不知,真赝吾敢请。酌以平情论,三教参互证。
  得鱼可忘筌,堕地勿顾甑。不独本来无,妙契西方圣。
  坠腰石自清初出土后,一直被信众奉为宝物,解放后忽然不翼而飞,下落不明。“文革”后,黄梅县博物馆何新民先生奉命上东山管理五祖寺时,重新清理文物。首先是请原五祖住持高僧海妙法师回寺;其次是搜集文物。海妙法师俗姓周,名立新,随州人,是建国后第一届佛教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分配到五祖寺任职,“文革”期间被驱逐出寺,回老家随州“改造”。1981年何新民先生上山后,派人到随州请海妙法师回山住持五祖寺。海妙法师回五祖寺后,协助何先生清理文物,他从五祖寺小阁楼里将他密藏多年的《清代木刻版图》原版请出来了,原版为樟木,上面雕刻《五祖仙山盛境全图》,从一天门至白莲池,整个地物地貌、大殿楼阁、虹桥石路都描绘在其中,此版图现在五祖寺收藏。坠腰石也是海妙法师从苦竹乡,深山老林邹家洞里请回来的。邹家洞是道家修炼地,坠腰石亦是海妙法师所藏,该石为四方形,长0.4米,宽0.35米,厚0.1米,重约14公斤。石上刻有“六祖坠腰石”和晦山戒显所题之诗,此石现珍藏在黄梅县博物馆。
  还有一说,坠腰石在广东南华寺珍藏。此石上刻有楷书:龙朔元年镌,师坠腰石,卢居士志。落款为:桂林龙云邦柱书。该石为长方形,凹面呈腰状,经人工打磨过,非常光滑,长0.38米,宽0.12米,厚0.16米。传说明朝嘉靖年间,韶州有一贤人在黄梅做官,到东禅寺迎请此石回南华寺珍藏。后来,查实此石乃明代复制品。
  坠腰石几隐几现,传之千有余年。真是“奇哉区区石一卷,传之千载为神物。辛苦粒粒血汗留,直教顽石也点头。试看东禅一片月,长照浔阳九派流。”现在坠腰石在,东禅寺演变成东禅村,幸喜留有佛母塔,佐证当年传法人。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太虚大师来黄梅东禅寺,曾写有《东禅寺观六祖坠腰石》诗,诗曰:
  漫云顿悟南能易,曾出身身血汗来。
  辛苦坠腰一片石,东禅劫后未成灰。
  综上所述,历史是不能更改的,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是在黄梅县城外西南隅的东禅寺,而不是在东山五祖寺,更不能说东禅寺就是东山五祖寺。不能把志书和史料任意篡改,而抹掉弘忍大师在东禅寺演化传衣这段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祖弘忍大师十大弟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