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小感觉佛教庙堂里的佛像很恐怖,道教和佛教反之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我的图书馆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 你念“阿弥陀佛”可通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 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因此,在中国,不仅是佛和道,加上儒家文化,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佛教名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图”即是很好的明证。足见至少在当时,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道本无高下之分。随着中华复兴之路的延伸,道教及其文化的复苏和兴盛乃是大势所趋,而道佛相融、互相尊重,共同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大同而努力,更是人心所向。&&&&&&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特别推荐】&&&&&& 首先必须明确,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佛教徒经常说“道家是佛教所说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一、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 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僧人说“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 . 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 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 "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 .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 玉皇经曰: "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 " 可见, 玉皇经成书较晚, 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 早期的道教没有成魔之说, 但有凶神恶刹之说, 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
四.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们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五. 翻译的问题: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这是非常可惜的。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佛教传入中土,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因此,在中国,不仅是佛和道,加上儒家文化,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佛教名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图”即是很好的明证。足见至少在当时,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道本无高下之分,你念“阿弥陀佛”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高僧和高道之间从无纷争,互相尊重,互有来往。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为何物的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一己私利在那里争来争去。
&&&&&& 中国自古道佛发展各领风骚,既有弘道的《封神榜》,也有诵佛的《西游记》,毕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归是多元的、丰富的。只是到了清代,因皇族笃信藏传佛教,同时惧怕汉族人民以道相聚来反抗满清,大力打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道教,致使道教在近代趋于衰落。学佛者都应记住这样一个史实,佛教之所以在发源地印度衰亡,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户之见,致使印度教获得了放手发展教徒的大好时机;而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兴盛,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故而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成熟后,才出现了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的和谐局面。&&&&&& 宇宙大道,生生不灭,道佛同样是在探索和穷尽宇宙真理。随着中华复兴之路的延伸,道教及其文化的复苏和兴盛乃是大势所趋,而道佛相融、互相尊重,共同为和谐世界和人类大同而努力,更是人心所向。贫道悲悯众生,化缘开示道法!作者:金光道人(学佛人学道人必须知道的)引 言& & &&&&&& 贫道深感众生心中被无明业垢所蒙蔽,遭受业力欲念牵引,累世追名逐利,行事颠倒虚妄,堕落六道轮回,痛苦挣扎,难得解脱,又见诸善男信女,渴望得闻正法,拜师求学心切,故生起大悲心念,欲以此地为道场,普渡无量!此篇乃无上极秘大法,诸经不载,望读者宝之!& &&&& 修道总论
&&&&&& 自太上符命开天,万劫以来,承蒙道祖圣恩,成就无量仙佛,法身光明,金刚不坏,三身圆满,应变无穷,得大自在。然如来初果,尚非无上道!须知仙佛同宗,身外有身,天外有天,法外有法,仙外有仙!再习天机道法,常随机变化,以至永恒不变,以不变而归先天无极,超出九天之外,不在五行之中,观阴阳之消长,闻天地之开合,施恢漠之神通,掌寰宇之劫运,证无上师!& & 大道述真&&&&&
&&&&&& 混沌即为太极,道以太极分先后天,太极之前乃先天无极,太极之后乃后天阴阳,先天道法乃宇宙极真奥妙,后天道法即阴阳大道,阴阳道法又分正道及外道,正道为阳为真,外道为阴为魔。& & 修真要义&&&&&
&&&&&& 修真旨在回归先天无极,但须经由后天正道修持,待功德圆满,方可证得无上大罗金仙!正道为阳为真,外道为阴为魔,故吕祖修纯阳之身,佛祖除50阴魔,一言以蔽:修真实乃去阴尽阳之法也!何为阳?乃中天星主---九天司命日宫太阳帝子星君---伟大的太阳神---光明普照大日如来!是故,男子属阳,由大日如来主宰,心身阴魔偏少,容易修炼成就,而女子属阴,由月宫慧光朗照太阴皇后星君---月光遍照如来主宰,心身阴魔偏多,业障深重,喜好太阴之浪漫,易生起情执,成就相对缓慢。故无论男女,修真必以回归玄始为终旨,修纯阳之性命,待阴魔除尽,自然可脱离六道轮回,证阿罗汉以上果位,保寿命无量,再修证天机妙法,终致圣极! & & 实修大法 第一章& & 仙佛同宗& &&&&& 在神州中土,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存,佛道互争互谤,时有发生,只因众人不识庐山真貌!恕不知,佛教的密宗最根本本尊----大日如来佛王,其实便是我道门太阳神----日宫太阳帝子星君!而文殊菩萨便是道门北斗九皇星君之一的文曲星君(此说前无古人)!观世音菩萨便是道门五方五老之一慈航道人等等。但是,大日佛王虽然已经至尊至圣了,可在环宇星神之中,属于中天星主,星神之中,还有神位果位比大日如来还高的,那就是道门四御之中的勾陈中宫天皇大帝和北极紫薇大帝!因为北极星----紫薇大帝乃万星之主(此说经书不载,只有金仙秘知)!而佛中威神光明最尊的西天阿弥陀佛便是道门的无量天尊,奉玉帝之命,与城隍、冥王等神一起较量六道得失渡化之事务!所以,佛法属于我道门之正法,有太上三清和玉帝敕令三界众神护持正法不灭!诸多护法神中,有著名的四大天王及天王手下神将---韦陀尊天菩萨还有八部天龙等等,其中最厉害的护法便是大名鼎鼎的四大金刚之首的“大金刚”----大威德金刚!即我道门的“九天都火雷部无边大力神王”,其前身便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道兄----牛魔王,后来皈依正法,成为了佛法最得力的金刚护法(此说经书不载,只有金仙秘知)!但是,修证成佛,取得如来果位之后,虽足以明心见性,获得了大光明,解脱了六道生死轮回,可长久住世,但是尚不通晓天机道法---宇宙运转的根本秘密,所以,还得从师紫府玄祖---九天圣母(女娲娘娘)、三清圣祖和玉帝,最终习得无上智慧,成就无上天人师(此说经书不载,只有金仙秘知)!因为九天圣母是玄祖,乃开化玄极之宗,具至真不坏之性,真空元始,灵源祖劫,虚无体道,性秉混元一气,无为含真,形显万生慈母。妙用难穷,实诸仙诸佛诸圣之宗;神机莫测,乃掌道掌法掌教之主!所以,修佛法就是修道法,不过修完佛法之后,还得继续修行天机道法才能功臻圆满!(待续)&&&&&& 觉相补充:我本是听力和语言有生理缺陷的人,小时候几个月大发高烧打链霉素导致药物中毒耳聋。在残疾程度上属于半聋半哑。我是由原来的业余学佛持咒念佛人转型为业余的修道人,佛教信徒分三种类型:迷信型,信仰型,智慧型。08年由迷信类型佛教信徒,转型为09年的信仰类型信徒,再转型为2010年的智慧类型佛教信徒,再转型为2011年的业余的修道人。我09年在学佛时在网上总是高谈阔论,大讲佛学理论,经常为初学佛者解答疑问三年。后来有很多学佛修行人总问我有没有开悟正果或者是有无实修实证功夫,这一问我就惊愕了无法回答。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空谈佛学理论知识,我懂的再多有什么用呢?没有实修功夫一切都是空话!佛法都是药方,成果就是汤药,要想熬成汤药必须经过不断的操作来实践(经过实修实证)才行。从那以后网上很多初学佛者再问我,我就不再做任何解答,怕误导他人,只让他们像我那样靠自己学佛,我的老师就是我自己。今年2011年就正式开始走向实修的道路上,开始了学佛修道,也就是佛道双修,以修心为主,修命为辅,以修智慧为主要的,修神通为次要的。
&&&&&&&佛道本是一家。比如:接引道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慈航道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准提道人=准提菩萨、燃灯道人=燃灯古佛、文殊广法天尊=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惧留孙=惧留孙佛(七大古佛之一)、多宝道人=多宝佛、长耳定光仙=长耳定光佛、前身的忍辱仙人=释迦摩尼佛、韦护=韦陀(佛门护法)、魔家四将=护法四大金刚(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所以觉相还望所有学佛的修道的人不要分什么你是学佛的,我是学道的。须知仙佛同宗,佛道一家,道家的大罗金仙相当于佛家四果大阿罗汉果位,都是了脱生死的圣人。(其中初果,二果,三果还没有了脱生死。如果需要更深刻的了解,请看我空间阿含解脱道分类的日志《[url=]佛教常用名词解释(转摘) [/url]》)成佛就是成仙,法身就是元神,分身就是化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六道就是我们自心的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的距离,现代科学的属于大宇宙元真,也就是先天无极。叫法和术语不同,但意思相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其实人就是宇宙的缩影。所以我说:佛养心,道养性,中医养生,财物养命。我又说: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动就是身体运动血液循环,经络畅通,静就是内心宁静致远,静坐就是养心的作用。
TA的最新馆藏[转]&[转]&佛教与五行文化(一)佛教属火、道教属木
【常空法师开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系列(88),讲于2011年1月。】&
有人认为的成佛是身体变了,能飞了。不是的,那也是一种功德,但我们现在不容易修成了。为什么现在修不成了?大家知道吗?
要研究《周易》就知道了,有人说:现在业障重了。是业障重了!另外你要从《周易》上就能研究出来,为什么佛陀时代,人可以飞、可以出神通;还有佛陀为什么出生在印度,不在别的地方。从中国的《周易》来研究的话,佛陀必须是那个时候出生,别的时候不行,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并且那个时候就应该出神通。为什么呢?咱们现在属于住劫,在成住坏空当中是最好的时候,最圆满的时候,根据五行来讲它属火。这个社会变化的运气,到咱们这个时代也属火,从大的运气讲属火,小的运也属火,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属火运。周易文化讲,如果从时间区分的话,邵康节的《皇极经世》讲到了,时间概念分成元、会、运、世。一世是三十年,一运是十二世,一会是三十运,一元有十二会。我建议大家看一下,我以前研究过。
佛陀在世的的那个时候,大运小运正好属火。火有个性质是能照亮世间,佛教讲智慧,智慧是火呀!所以佛陀讲的法是智慧法。在人而言,火代表的是心,所以佛陀讲的是心法,佛法就是心法。火还有一个性质是能焚烧一切,对不对啊?所以,你看,佛法也是焚烧世间一切烦恼。还有,从这个世界地域来讲,印度在南方,属于火地,佛法属火,所以必然产生于印度。咱们在东方属于木地。为什么佛法在印度衰落了,反而现在在中国兴盛呢?火燃烧起来,肯定有木头才能燃烧啊?等这块木烧没了,会往有木的地方烧。类似于佛法在印度兴盛完了之后,它要往东走,因为东方属木,木能生火。你看,从五行讲它是有道理的。所以下边会讲到五行学说,这是中国的文化,非常厉害。佛教也讲地水火风空,和五行相似。这个在《周易》讲得非常微细,你仔细对应这些事,都一样啊。过去认为道家文化属木,道家文化讲究清净自在。它看重生命,像过去讲的那种桃花源的那种生活,所以神仙都喜欢轻松自在,但是也很慈悲,就像木的德行,看重生命。你看道家喜欢什么颜色?道家穿的衣服都是青色的,青色属木。佛教文化属火,火和土,火土运。所以佛家一些代表的颜色就是红和黄。佛陀放光是金光,金光属于土的颜色,这是很有意思的。火还有什么特性?火有用而无体,它有这种燃烧的用,但是你说火到底是什么样子?咱们看到的火苗,是还没有焚烧完全的那些物体所显的相,真正的火没形象的,真正的火有用而无体。水呢?是有体而无用,水有形质。为什说没有“用”呢?这里所讲的没有“用”,是说水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打个比方,水有什么特性呢?你看你叫它什么样子它就什么样子,水放在一个方形的杯子里,它就是方形的;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圆形的容器里,它就是圆形;倒在地上就流。水的形状不固定,它能随方就圆,随着外境而变化,也就是说它不固执;水的一种特性是有体,但它无用,也就是它没有往外攻击的力量,非常柔和,它的力量是内敛的,但是它有体,水是有形的。火呢?火没有体,火的体性是空的,但是它有用,火的用——它能焚烧一切,它不像水一样随方就圆。所以火它是要焚烧别人的,它是具有攻击性的,佛教不讲攻击,也不讲打仗,那它攻击什么呀?自己嘛——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佛教阿罗汉也叫杀贼,佛教具有杀心,杀什么呀?杀烦恼嘛!他是要把自己的烦恼杀掉。
咱们现在这个运,大运还是火,小运已经转土运了。但是现在的火和过去的火有什么不一样啊?佛陀时代的火是内在的,内在的火焚烧自己的烦恼。现在社会各种战争,武器非常厉害,也是属火的。炸弹不就是火吗?一点火就爆炸了,还是属火。这个火和佛陀时代有什么不一样?它由内在的变成外在的了。所以佛陀那个时代的火是内在的智慧火;而咱们现在这外在的火,也厉害吧?原子弹一爆炸那个力量都属于火,属于外火。
咱们现在的大运还属于火,佛法出世一般在巳、午、未这三步运,是佛教的运。寅、卯、辰这个属于道教的运。从时间来分,这样分可能大家不太清晰,要是不太熟悉天干地支,以及前边伏羲八卦这些,不好讲。可以这么讲,咱们这个文化从开始起属木,如果把咱们人类文化存在的这段时间分成十二份,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地支。开始的时候,子、丑、这两个时期没有生命,也就是大地建立了之后,还没有生命。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啊?寅这个时候开始有人。如果把人类文化发展分成十二段,一个地支代表一段的话,人类文化产生于寅。寅、卯、辰这三个时辰,道家文化兴盛,讲究那种清闲自在,快乐无忧,这种文化,是神仙的文化。从伏羲往下到三皇五帝的时代,都有一点那个味道,过得清闲自在,快乐无忧,这都是类似于道教的文化。当然“道教”这个名词产生得非常晚了,但这一类文化产生得非常早。那这几个时期,五行是属于木,属于东方道教的文化。到了佛陀时代,进入巳、午、未三个时期,五行就属于火了。现在正好是午火,佛陀出世的时候应在午会。现在还属于午会,大概从2012年开始,就从午会转成未会,未属土。午还属火,从佛陀到我们现在这段时间还都属于午,午火非常旺,所以佛法要兴盛。
你看佛教的文化都有点像火的那种功德:温暖别人,这是火的功德;火太过了,它就具有破坏的力量,但是佛教是内火,破坏自己的烦恼,焚烧一切烦恼;火有用而无体,你看,佛陀和他的弟子,都能飞来飞去,有神通,那就说明他的身体最起码不实在吧?它有用不实在,就像密教讲的虹光身一样,对不对啊?可以有这种用,但不是具体的一个形质,这也相当于火的那种功德。你看火它没有具体的形质,你能不能用刀把火砍断?不能!能不能伤害火?不能!所以它是有用而无体。我们最后修成这个肉体它有个形象,但是没有固体的形质,所以它才不可以被破坏,所以极乐世界的人的身是什么身
?不是这种粗重的四大假合之身,而是光明身。以光明为体,你说万物怎么破坏它呢?不过,虽然以光明为体,但不要认为仅仅是看到的一团光,不是咱们现在见到的这种光,它的那种光明体只是更微细,你看极乐世界的人,也有鼻子、眼睛、耳朵、头发这些都有的,也就是那个光并不是咱们理解的放光的光。如果讲到更深的话,咱们现在的肉体其实也是一种光,是比较粗糙的光,都是自性的一种光明现出来的这种相,只是我们这个光身非常粗糙,又比较粗重,我们叫四大之身;而佛菩萨的身是更微细的身,是光明身。咱们现在讲的光,是能往外发散的,其实不是的,光可以凝固,咱们万物其实都是光凝固形成的。其实都是光,但是我们的太粗糙,佛菩萨的是非常微细、非常微妙。光也就是火呀!你看,极乐世界一片光明,都属火吧?
················
更多相关文章:
常空法师开示:&
& & &品读:手机下载“品读”,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收集到“我的品读”,阅读更方便。
常空法师开示音频:
& 下载喜马拉雅手机端,收听非常方便。
般若精舍公众号:brjs2013
般若精舍QQ群: (常空法师弟子群)
般若精舍YY频道:(周二晚8:00-9:30常空法师网络开示)
& & ——欢迎分享到微信、微博,功德无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小题1】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小题3】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4分)【小题4】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4分) - 跟谁学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小题1】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小题3】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4分)【小题4】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小题1】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5分)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小题3】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4分)&&&&&&&&&&&&&&&&&&&&&&&&&&&&&&&&&&&&&&&&&&&&&&&&&&&&&&&&&&&&&&&&&&&&&&&&&&&&&&&【小题4】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4分)&&&&&&&&&&&&&&&&&&&&&&&&&&&&&&&&&&&&&&&&&&&&&&&&&&&&&&&&&&&&&&&&&&&&&&&&&&&&&&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小题1】BE【小题2】D【小题3】(4分)①“道家”和“道教”不是同一个概念;②画线句先说墨家有自己的组织,在这一点上,墨家和道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道家是没有组织的;③接着说在“这方面”墨家和道教“相类”,也就是说,道教也有组织。(第一点“表态”1分,第二点和第三点“句子含意及分析”共3分,能答出“道家没有组织,道教有组织”的意思即可。【小题4】(4分)①处于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③缺乏把苦难化为幸福的信仰;④朝廷对墨家有极大的戒心。(每点1分,共4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B.“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因此”表述错误,原文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原文第一段“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E.“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表述错误,先秦道家是一个学派,本来就没有进入庙堂政治。原文第四段 “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所以选BE。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可以运用比较排除法。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那它就不会消亡”表述错误,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说成了充分条件,绝对化错误。原文第九段“或许方可免于沦亡”。所以选D。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是意义题,要求我们理解词语在句子或语段中的含意,需先对句子含意进行解释,然后再理解词语的含义。文章第三段“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在解释时,要把墨家与道家在“组织”上的差别,墨家与道家在组织上的类似解释清楚。从而说明道家与道教不是同一个概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着眼“全篇”作答,从多个段落或首尾段来整合。答案主要从第四、七、九、十段中筛选整合,有“就外因看”“重要原因”“总而言之”“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等提示,注意观点性、结论性句子,可以直接引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文章第四段开头“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可直接引用这句作为概括性的原因之一。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与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