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枚渍核武器可以灭掉全球多少人?

帖子主题:几十枚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 为何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
共&476&个阅读者&
军号:7659352 工分:234061
/ 排名:417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几十枚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 为何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
文章提交者:扛上大刀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32-0-1.html
美苏的几千枚核弹也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中间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博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军事科技的进步、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有人性所面临的终极考验。我们从第一颗核弹讲起。日,世界上第一颗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引爆。当时的美国杜鲁门正在跟参加,得知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他告诉斯大林美国掌握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斯大林对于这句话并没有特别多的表示,只是简单地做了回复。杜鲁门觉得有点扫兴,觉得傻乎乎的斯大林根本没听说过原子弹,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下面是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一幅小熊维尼式的憨厚样:但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只是在故意装傻而已。斯大林不但知道原子弹,甚至比杜鲁门更早知道美国的原子弹机密——曼哈顿工程。(这就是的黑色幽默)由于曼哈顿工程在美国被列为顶级机密,杜鲁门作为副总统时竟然也完全不知情。一直到日,在原总统罗斯福去世、杜鲁门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十三天后,才有人向他报告了曼哈顿工程的详情。而斯大林通过苏联的间谍活动,从1942年就开始在获取美国人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相关资料。据说曼哈顿工程遭到苏联间谍渗透的原因是它的保密级别太高——高到FBI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工程,自然就没办法防范苏联间谍。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美国人虽然已经试爆过一颗原子弹,但还是被它实战中展现出来的威力吓了一跳。美国人意识到虽然自己是第一个造出原子弹的国家,但也不可能永远保持核垄断。于是,美国代表心急火燎地在联合国提出建议,要求所有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以及核材料的生产都要接受联合国的监管,以防止核武器扩散(大哥,现在全世界就你有啊)。苏联代表当然不买账,表示美国先把自己的核武器销毁掉,我们再来谈这事。大家整天口水仗打来打去,后来苏联代表干脆连会都不来开了,让美国跟自己的小兄弟们在会上尽情意淫。联合国里的口水仗一打就是好几年,一直打到日苏联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就这样,美国的核垄断仅仅维持了短短的四年。美苏之间长达40年的核对抗正式拉开了帷幕。在这四年里,美国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核战略,也没想明白原子弹应该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在苏联引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前,美国人的态度差不多就是没事就先造着,造出多少来算多少。到1949年底,美国大约拥有235颗核弹。苏联第一颗核弹的爆炸声惊醒了处在深度自我陶醉中的美国人。出于对苏联的极度不信任,美国开始加速核武器的制造。到了1950年,苏联拥有5颗核弹,美国有369颗。到了1953年,苏联拥有120颗核弹,美国有1436颗。在这个时候,美苏双方的核打击能力都还没有到按一个按钮就毁灭世界的程度,因此美国还能愉快地跟盟友讨论下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一下核武器。比如1952年美国就在西欧部署了核武器,声称苏联一打过来就要用核武器自卫。在1950年-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国政府也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使用核武器。这个时候美苏由于地理位置遥远,双方都缺乏有效的远距离打击手段,因此顶多也就是相互进行一下核威慑,全面核战争是打不起来的。不过,在几年后苏联人取得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直接导致了美苏间的核对抗的进一步升级。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ICBM),击中了6000公里以外的目标。洲际导弹一出,国土广袤、战略纵深这些概念统统都成了浮云。就算你国土再广袤、战略再纵深,对于导弹来说不过是多飞几分钟的事。美国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向来不用担心本土的防守。但在苏联部署洲际导弹之后,美国本土也完全暴露在了苏联的核打击之下。如果说之前的美苏就像两个男人在相隔十米的距离上用枪瞄准对方,那么在洲际导弹出现后,这两个男人就好像是被关进电话亭里然后互相用枪指着对方的头,动也动不了,躲也躲不开。1957年10月,苏联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很多美国普通老百姓晚上看到苏联人造卫星在天上一闪一闪,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上面就会丢个核弹下来。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遭受核打击的威胁从未如此真实过。这个时候的美国政府当然也怕,然后就有人提出了相互毁灭保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在全面核战争中应该有两个概念:先发打击能力(First Strike Capability)和二次打击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先发打击能力很容易理解,指的是把所有的核武器发射到对方国家去的能力。而所谓的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在经受对方的一轮核饱和攻击之后,仍然能够保存的核打击能力。如果美苏双方都能够确保自己具备二次打击能力,那么无论谁先发动核攻击,最后的结果都是两个国家(包括各自的盟国)一块从地球上消失。在这样的设计下,两国政府都会保持克制,避免发动全面核战。美苏核对抗升级到这个程度的时候,美国就非常非常怕自己失去二次打击能力。怕到什么程度呢?从1960年代初开始,为了防止苏联突然发动核战,美国永远保持一部分B52战略轰炸机挂着核弹头飞在天上。也就是说,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管美国老百姓在吃饭还是在睡觉,军方永远有一部分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巡逻——不为别的,只为万一下一分钟核战爆发,他们可以立刻调转方向奔赴苏联投下机上的核弹。(评论区里有人问如果巡逻时核弹掉了怎么办,大家可以参考海岸星光的这个回答:有没有一些冷门有趣但又深刻的历史故事? - 知乎用户的回答)下面是众多巡逻路线中的一条,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从1954年到1963年,美国人一共造了700多架这种B52战略轰炸机,下面是一群B52退役后被堆在一起的照片:当然除了战略轰炸机之外,美国还有陆基弹道导弹和可以从潜艇上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来保证二次核打击能力。这三种武器也构成成了美国的战略核三角(Nuclear Triad)。在MAD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最担心的不是核战爆发,而是核战爆发后自己没有能力确保对方也完蛋。反过来讲,如果能让对手相信自己在经受核饱和攻击之后,仍然有能力进行反击,全面核战便不会爆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1960年代美国开始疯狂的加速核武器的制造和部署。同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意无意地在各种报告中夸大苏联的核攻击能力,向总统施加压力要求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核武器。有趣的是,在地球另一端的苏联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苏联军方向中央委员会拼命强调美帝的核打击能力,请求拨给他们更多的经费去扩大核武器库。到了1960年代初期肯尼迪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已经拥有大约27,000核弹,而苏联的数量大约是这个的十分之一。这个时期美国内部也有人质疑是否需要这么多的核弹,甚至肯尼迪也觉得美国的核弹已经太多了。有报告声称只要有200枚核武器能够在第一次核打击中生存下来,就足够维持必要的二次打击能力。但是,要造多少枚核武器才能确保有200枚能够存活下来?500枚?1000枚?还是5000枚?没有人经历过全面核战争,也没有人敢做这个保证。所以大家讨论来讨论去,结论就是核武器的数量只能增加,决不能减少。下面是美苏双方在冷战期间的核武器数量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到,美国核武器数量增长最疯狂的就是1960年代这一段时间:有了足够多的核武器之后,还要有相应的指挥和通讯系统将他们发射出去。在1960年,美国军方制定了一个核打击系统叫做SIOP(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 Plan)。这个方案简单地讲就是把美国所有的核武器的发射系统整合到一起,然后把发射权交到总统手里。每当有新的美国总统上任时,军方都会专门针对这个系统对总统做一次简报,告诉总统美国核打击力量的组成以及如何使用这个系统。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1960年的艾森豪威尔、1961年的肯尼迪、1969年的尼克松)在听过这个简报之后都表示觉得心情很压抑。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苏联领导人身上。1972年,苏联军方向勃列日涅夫汇报了如果美国进行先发核打击的话会有什么后果:苏联的军事力量减少到原来千分之一,八千万居民死亡。勃列日涅夫听了以后马上整个人都不好了。还没等勃日涅列夫恢复过来,军方又准备了三枚未安装核弹头的战略导弹让他熟悉发射流程。在按下发射按钮时,这位苏联领导人紧张到手抖,反复跟身边的人确认这三枚导弹是不是真的没有安装核弹头。作为一名人类的个体,美苏领导人的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他们,在美苏核对峙最严峻的年代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每一分钟你都可能接到军方的紧急电话:“总统先生/总书记,对方的核武器已经全部升空,我们等待你的命令。”这个时候,你将会有大约20分钟来做出你的决策。但所谓的决策,无非只有两个选择:1)什么也不做,等着自己这半个世界在20分钟后被摧毁;2)发射自己的核武器,摧毁对方那半个世界(但那时你应该已经死了)。人类有文字的文明大约有五千年。在这五千年里,人类的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但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却和五千年前的人类没有本质的区别。五千年前还在过着部落生活的生物,现在却要在20分钟内做出是否要毁灭世界的决定。如果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核弹头导弹的话,留给苏联领导人做出选择的时间将由20分钟进一步缩短至6分钟。这也是为什么苏联领导人对于美国人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如此介怀,也是为什么美国拼了老命也不让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弹。人类核武器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类这种生物的大脑所能承受的能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遭到全面核打击的情况下,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终极问题。美国军方在向总统演示核武器发射流程的时候,也绝不会让总统站在发射台前,而是让一个替身扮演总统,真正的总统站在旁边观看即可。这样做是避免总统在演练过程中的操作会暴露自己的“终极选择”。把是否毁灭世界这件事交给一个人在6分钟内决定,也难怪美苏领导人一想到这些就心情压抑。不过,这竟然还不是美苏核对峙中最疯狂的时刻。==========以下为4月24日更新内容==========美苏双方在建立了庞大的核武器库后,分别把发动核打击/反击的的权力交到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手里。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同时也是一份沉重的负担。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期间,理论上讲全面核战可能在每一分钟爆发,因此美苏领导人必须随时随地都能与自己的核战略力量保持联系。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总统开始使用核公文包(俗称Nuclear Football)。这个核公文包由专人携带,无论总统去哪都必须寸步不离左右。携带公文包的人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背景审查才能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跟很多人所想的不同,核公文包打开以后并不是一颗大大的红色按钮,它只是一个保障总统与核战略部队联络的一个通信工具。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美国的核公文包中有描述核打击选项的文件以及授权进行核打击的密码卡片(也有总统把卡片装在身上)。苏联在1985年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核公文包(也有可能更早,因为苏联方面的信息一向不如美国透明)。苏联核公文包原理的跟美国的大同小异,也是保持总书记与自己的核战略力量随时通信的一个工具。这样的指挥系统看起来挺完善,但其实还是有几个问题:第一,万一总统/总书记在第一轮核打击中被斩首了怎么办?美国在1980年代曾高调地将针对苏联领导人的斩首行动列入核打击的一部分。苏联方面无疑也会有类似的打击计划。日,车臣领袖杜达耶夫只是打了一个卫星电话就被俄军两枚呼啸而来的制导导弹炸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我相信为了斩首美国总统苏联军方会很乐意付出比这多一千倍的努力。我不知道本来就心情压抑的美苏领导人每天想到对方会慷慨的拿出一部分核弹专门瞄准自己的脑袋会不会心情更加抑郁。(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斩首行动不一定意味着杀死对方领导人本人,也可以理解为直接瘫痪对方的指挥中枢)第二,总统/总书记没被斩首,但与核战略部队之间的通信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在全面核战中,重要的战略目标都会遭受到超饱和攻击,因此一些地面指挥中枢可能在发动核反击之前已经被摧毁。例如另外一个答案中提到的美军神经中枢夏延山军事基地,号称可以承受核弹攻击。但答主在《死亡之手》这本书里面看到的描述是,里根在参观这个军事基地时有人问指挥官如果苏联的SS-18直接命中这里会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会被炸飞”。第三个问题与人性有关。如果接到发动核打击的命令后,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导弹发射基地的指挥官、核导弹潜艇的舰长,他们会真的像训练的那样去马上执行吗?如果全面核战爆发,世界上将不再有军事法庭,也不会有人来追究他们的责任,他们真的会亲手按下毁灭世界的按钮吗?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人性所面临的终极考验。在一部纪录片里,一位美国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坦言如果当年服役时接到全面核战的指令,他会选择把机上的核弹丢进大海然后找一个大洋中的荒岛迫降。苏联也曾经出现过导弹部队在接到系统自动发出一个提高戒备等级的命令时,军官纷纷向上级打电话求证命令真实性的案例(这还只是提高戒备等级而已)。无论是美军还是苏军,都不可能对以上几个问题视而不见,让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人力打造了庞大的核武器库在核战爆发后变为一堆废铁。因此,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部分地)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的:Designated Survivor (指定幸存者):看过电影《空军一号》的都知道,美国政府对总统突然死亡或被绑架后由谁来继任总统有明确的规定(Presidential Line of Succession)。比如总统死亡后,副总统就继任接任总统,如果副总统也死亡的话就轮到众议院议长,依次类推。不过,在一些比如像总统就职典礼这样的活动中,这个继任者名单中的大部分都会出席,如果苏联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怎么办?这时就会有一名内阁成员成为指定幸存者,在整个典礼进行的过程中身处一处秘密的藏匿地点。在藏匿期间,指定幸存者也会有一个核公文包在身边。如果就职典礼现场发生灾难性事件导致所有潜在的总统继任者身亡,指定幸存者将继任成为美国总统。Operation Looking Glass(镜像行动):为了保证即使在地面通讯和指挥系统全毁的情况下也能下达核打击的指令,美国在一些EC-135C飞机上复制了整套核武器指挥和通讯系统。从日到日这长达29年的时间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美军天天都有一架这样的飞机在空中(好像只中断过几个小时?)。如果地面指挥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架飞机将成为空中指挥中心,并自动获得授权进行核打击的权限。在60年代后期美军装备了空中发射控制系统(Airborne Launch Control System)之后,飞机上的军官甚至可以在地面导弹部队人员全部死亡、地面通信系统全毁的情况下直接启动导弹发射,以完成美苏相互毁灭的保证。下图就是一架正在执行镜像任务的EC-135C飞机:有一点请大家注意,美国政府用来应对苏联核打击的具体方案都是最高机密,公众能得到的只是军方选择性披露出来的非常有限的信息。真正核心的内容都没有解密,也许永远也不会解密。所以上面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让大家感受一下美苏核对峙时期的紧张气氛。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苏联的。与美国相比,苏联的通信技术更加落后一些。但是技术上的落后无法束缚苏联工程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了避免前文提到过的种种问题,苏联设计师们制造出了一种特别的导弹,这种导弹上安装的不是核弹头,而是一种特殊的电子设备。在升空后,装在导弹头部的电子设备会向全苏联境内的洲际导弹发出广播,装有真正的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在收到这个广播后将会自动发射。这种设计可以在地面通讯系统全毁的情况下发动核反击,同时也解决了一线导弹部队指挥官拒绝执行命令的问题。那么,由谁来下令发射这些“广播导弹”呢?在1980年初,苏联设计师曾经考虑过把这个系统交给计算机来自动控制。如果电脑通过对地震波、放射线等数据的检测判定苏联已经遭到核攻击,将会自动释放“广播导弹”发动核攻击。这样的话,就算苏联从总书记到平民全部死光,一样可以对美国进行核反击。如果这套系统成为现实,那么就等于把全人类的命运完全交给了计算机来控制。计算机由于任何原因出现的误判,将直接启动毁灭世界的全面核战。在之前的冷战对峙中,不管美苏双方的核武器数量如何增长,局势如何紧张,至少发射权还是掌握在人类手中的。所以,答主个人认为,在苏联设计师提出将这套发射系统全自动化的时候,就是美苏核对峙中最疯狂的时刻。科幻小说中机器控制人类命运的故事,在这一刻差一点就要成为现实。幸好,就连苏联军方也觉得这个想法过于疯狂,最后还是决定给这套系统设计一个开关,由人类来控制,仅在出现核危机的时候激活。这套系统被称之为死亡之手(Dead Hand),于1985年投入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退役)。在冷战已经结束的今天,大家读上面的内容时可能感觉就像是在读科幻小说(评论区很多人说像三体的情节)。但是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民众,世界核战爆发的可能性就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美国甚至有专门给小孩子看的教育动画片,告诉小孩子核战爆发后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在这样的恐怖平衡中,对于美苏政府来说,保持双方核弹数量的对等只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而已。事实上,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单纯的核弹数量要多得多:打击计划,核弹存活能力,核弹投放载体、指挥系统的可靠性等等。就像前文所介绍的那样,在核对峙的一步步升级中,美苏双方不但建立起了庞大的核武器库,还给这些核武器配备了一触即发、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启动机制。今天,当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庆幸长达40年的冷战没有以另外一种方式结束。好,历史背景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你们不会真的以为我只是来讲故事的吧)。关于题主的问题“冷战时期,几十颗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为什么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一些答案在上面的历史背景里已经提到过了,现在重新总结一下(先写下几个要点,稍后再扩充,写到半夜答主脑子已经不清醒了):1)由于相互毁灭保证的存在,美苏双方都需要考虑制造更多的核弹,以保证足够数量的核弹能在第一轮核打击中存活下来。由于核武器在实战中几乎没有被使用过,双方都很难计算出要保证足够的二次打击能力究竟需要制造多少核弹。2)一个国家的核力量是国家最高机密,因此美苏在判断对方实力时都会出现很大的误差。而两国的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在报告中有意无意的夸大对方的实力。3)政治家的政治需求,以及给予普通民众安全感。例如在肯尼迪竞选总统时,他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肆抨击,指责他们导致了美国在军事上的落后,同时强调增强美国军事力量的紧迫性。可能有人会问,答主为什么前面要啰啰嗦嗦讲一大堆,而不是直接上结论。其实这几个结论,其他答案里都有,讲得比这个回答更细致。但是,答主觉得历史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灵魂的。与单纯地列出几条原因相比,大家可能在感受了当年冷战中核对峙的疯狂和恐怖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因。以上。=====================正文结束的分割线======================又写到了凌晨一点钟,终于写完了,脑子已经不清楚了,有什么遗漏的内容等明天再补充吧。如果文中有错误,欢迎大家指出(尤其评论区中的高人 @JK JK )。接下来答主将对大家提出的错误进行一一核实并修改(可能会花很长时间),谢谢。还有,评论中很多人说此回答很像《三体》里的情节,答主没看过《三体》,所以也不大清楚你们在说什么……评论区里有一位兄弟说答主的这个回答是抄袭的,这是一项很严重的指控,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下。答主在写这个回答的过程中,用到的参考资料有大约七八本书,维基百科,两部纪录片,还有其他十几个网站。看这些参考资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数据和历史事件,比如第一颗核弹是什么时候爆炸的、苏联领导人在核战爆发的情况下有几分钟时间来回应、肯尼迪对于核弹数量的态度、以及勃列日涅夫在演练发射导弹时的反应等等。答主所做的是把这些找到的数据和历史事件串在一起,加上自己的点评和观点,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尽量讲出一个流畅的故事。我不知道除了上面这种方法,还可以怎样写历史。难道要肯尼迪复活,然后我去采访他?我不知道别人写一个答案要多长时间,反正这篇答案写到现在已经花了六个小时的时间(还不包括查资料和搜图片)。答主的另外一个过万赞的关于破解恩格玛机的回答,累积写了大约三十个小时,分六次才更新完。如果答主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其他书籍中提供的数据和历史事件,就构成抄袭的话,那么所有写中国历史的人都是在抄袭《二十四史》。如果我的文章中有错误,请随时提出,答主绝不是知错不改的人。至于是不是抄袭,就让大家自己来判断吧。谢谢大家支持。下面是截止到现在答主所用到的参考资料,本来是打算更新完毕一起放出的,看到评论区里有人要,我就放上来,之后可能会再增加。书籍(有一些是有中文版的,但我看的是英文版,所以列出英文书名):[1] Nuclear Weapon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 Cold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3] Real World Nuclear Deterrence: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4] The Dead H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cold war arm race and its dangerous legacy(这个有中文版,书的主标题叫做《死亡之手》,副标题很长的那个)[5] Dilemmas of Nuclear Strategy[6] Nuclear Weapons and Strategy[7] The Manhattan Project - Making the Atomic Bomb (这是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文件)网站:[1]英文版维基百科各种相关词条;[2]其他各种网站,实在记不清了。纪录片:[1] 《冷战谍中谍》(小米盒子上有得看)[2] 另一部纪录片答主是N年前看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有doomsday这个词,搜了一下感觉应该是《On the Brink: Doomsday》这部。这部纪录片很震撼,答主就是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才知道冷战时期的核对峙有多么的恐怖。记得片子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是“Tomorrow...could be doomsday.”图片:除三张以外,所有的图片都来自维基百科。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几十枚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 为何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47854 工分:1357
左箭头-小图标
知乎上的吧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96584 工分:1408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没看过三体,我来概括下,外星人要入侵地球,地球人说,你丫要敢来,我就召唤光粒打击,大不了大家一起死。后来,这个红色的按钮被全民选举交到了一个妹子手里,外星人判定这个妹子不敢按发射,所以在5分钟妹子拿到按钮5分钟后就发动了入侵。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860093 工分:2301
左箭头-小图标
广播指令弹,有沒有?这个怕还没有解秘吧。但苏联人的末日计划却真实存在。我们也一样。一旦通信中断,就会有四人小组带上手令到那些秘密山洞里,下达反击命令。英国核潜艇一旦在指定时间收不到新闻广播,就会进入战时壮态。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57782 工分:9089
左箭头-小图标
广播指令导弹,让我想起俄海军重型反舰导弹齐射弹群中的“领航弹”战术,俄国人的打法既另类又疯狂。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77897 工分:3105
左箭头-小图标
很好的科普军事文章
该帖子发自铁血军事Android手机客户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98321 工分:35737
左箭头-小图标
别认为&奇爱博士&只是一部电影噢, 美国国际安全及军情分析大腕约翰·派克曾说,“关于核战略的所有东西,都可以从《奇爱博士》学到。”该片也成为大学国际政治与核战略研究的教科书内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898321 工分:35737
左箭头-小图标
"广播导弹"什么的真不是受了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的启发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8条记录]&分页:
&对几十枚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 为何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中国核武骇人真相:灭美只需几小时
我的图书馆
中国核武骇人真相:灭美只需几小时
中国核武骇人真相:灭美只需几小时  中国的核战略会变吗?自1964年以来,中国公布的核政策一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北京常重申,其核武器纯粹是防御性的,局限于防止针对中国的任何形式的核敲诈或核打击,只在遭受核打击后反击时才会使用核武器。中国核武库有限的规模和力量证明了这项政策。北京对核武发展保持着最高克制,其核武库规模保持在仅供自卫所需的最低水平,战备水平很低。中国核武库的有限力量,特别在冷战时期,证实了这点。1990年中国仅有约200枚核弹头,英国约350枚、法国550枚,超级大国多达2万多枚。  而在这200枚核弹头中,只有少数能打到美国本土,其余的只能用于地区威慑。北京通常被视为在采取一种“最小威慑战略”,即依赖进行反击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由于中国的核武能力有限,核反击将主要针对侵略者的城市。  不过,虽然中国核武的数量和能力有限,却一直在缓慢而稳步提升其核武库的规模和实力。中国对核武库的现代化,侧重于确保二次打击的生存、可靠和杀伤力。比如增加数量、发展固体燃料导弹、潜射导弹等。  此外,中国还在相关领域取得进展,包括提高导弹精度等。所以,中国如今已部署了日益现代化和强大的核力量。部署潜射弹道导弹未必带来中国战备水平的提高。但固体燃料导弹会大大提高第****兵的反应速度。这令中国在面临核打击时能采取预警反击。新获得的能力有些可能促成未来中国核选项的增多,并令其最小核威慑战略更加灵活,拓宽可控制风险的目标范围,从而能针对高价值资产或军队集中地。这未必导致北京采取一种“核作战战略”,但能让中国灵活选择惩罚目标,使第二次打击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适度性。  总之,中国核政策虽始终未变,但北京的核武库演进拓宽了其战略选项。这种核武现代化可能仍处于严格的最小威慑战略框架内,但北京也可能发生向更灵活使用核武器的根本转变。  美国媒体文章,原题:美国应该害怕中国的核武器吗?解放军“东风-41”公路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曝光可能只是意外,它只是中国升级改造核武器的最新迹象。过去10年来,中国着力对陆基和海基核武投送系统进行现代化。这有助于缩小中国与美俄这种核超级大国的差距。不过,中国的核武能力仍远远落后。  长期以来,中国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只靠老式的“东风-5”,近来又有“东风-31A”补充。“东风-41”代表的是重要现代化以及中国总体威慑力的提升。它表明中国正告别“最低威慑”,转向更强健、生存能力更强的二次打击能力。  打造强大的潜艇威慑力有助于改变中美之间的核平衡。有报道称,中国在研制“096”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该潜艇能携带更多导弹,可能行动起来也更安静。不过鉴于美国在水下的优势,中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尚需时日。  中国核姿态改变牵涉的一大问题就是军备控制。40年来,主要核武军控协议一直是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进行的。  如果中国扩大核武器规模,提高投送系统性能,那么只聚焦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军控协议将显得很奇怪。  当然,莫斯科和华盛顿在中国赶上前仍然可以大幅削减核弹头和投送系统,但解放军正缩小差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不参与美俄双边协议,因此比它们在研究前沿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技术上自.由度大得多。  美国着力打造导弹防御,是否刺激中国发展远程核打击能力?有可能,但同样可以将中国的活动解读为是对核力量早就该进行的现代化。  我们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导弹力量越来越强大,美国导弹防御的主张者会“看进心里”。如果中国对大幅增加****部队的新洲际弹道导弹是认真的,那么很难设想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能彻底打败中国核威慑的情形。  历史上,中国采取最低威慑政策,让莫斯科和美国相信,对中国发动核打击不符合它们的利益。这种政策用来维持的是明显劣于俄美威慑力的核武库。相应的,中国的投送系统也比两个超级大国差。  第二部分(投送系统)已经开始改变,目前并不清楚第一部分会不会变。比如,没有迹象表明,战术核弹头与中国的常规作战计划相关。  我们可能不会重回冷战时期——各自拥有数千枚核弹头的美苏进行对峙。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下一步怎么扩充核武库。  俄罗斯之声13日发表题为“中国未来的核武库规模”的文章,作者:卡申特,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全文摘编如下: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扩大不同类型的可携带核弹头的战略武器的生产规模。日本不久前援引中国文件报道称,中国存在扩大核武库的计划。  至今没有关于中国核武库的官方资料。据大多数专家估计,中国今天拥有250枚核弹头。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中国外交部曾宣布,中国在所有被正式承认的核大国中拥有最小的核武库。  这在当时则意味着,其核弹头数量少于英国当时的225枚。此前西方估算的中国核弹头数量摇摆在160-200枚之间。可见,现在核弹头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中国目前正站在成为亚太地区占主要地位的军事力量的门槛上。中国常规武器的潜力巨大,很快应能对东亚任何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和武装力量造成巨大损失,而无需使用核武。  例如,中国巡航导弹和高精度中短程常规弹道导弹现在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给包括日本在内的本地区任何国家造成这样的结果。  中国核武库的扩大看来分为两个阶段,但是中国最终不会扩大到美国2100枚的规模,更不用说俄罗斯拥有4500枚(包括战术核弹头)的核武库了。 显然第一阶段已经开始,此时中国核潜力的增长具有被迫性,必须保证拥有遏制美国核潜力的能力。促使中国核潜力增长的因素包括:美国反导系统的部署;高精确武器和侦查工具的发展;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地区军事活跃程度的增加。  今天中国老式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未必还有什么价值,而移动式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又太少,难以确保对美国进行有效的还击。  显然,中国将争取尽快用新型固体燃料重型洲际弹道导弹DF-41替换所有这些老式重型液体燃料导弹DF-5。新型导弹将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更易摧毁反导系统,而老式导弹只有单体弹头。  同时将扩大移动式导弹DF-31A的数量。其中一些可携带分导式三弹头。此外,海基导弹JL-2要至少部署在五艘潜艇上。还将部署能够摧毁4000公里以内目标的新型、高效中程导弹。所有这些任务将在2020年前完成,届时将让中国大陆对自己核潜力的可靠性更加充满信心。  对中国来说,将来向扩大核武库的第二阶段过渡就是很自然的了。其目的就是,不仅要保证能对美国给予损失严重的回击,而且还要让一旦爆发冲突灭掉美国成为可能。   这里指的是,把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基弹道导弹的数量扩大到可与俄美战略核武器数量相媲美的数量。例如,众所周知,中国设计出了新型096型弹道导弹潜艇的方案,并正在研制更强大的新型海基弹道导弹。  中国能够达到美国本土的核弹头数量的增加(从数十枚增至数百枚)将对东亚军事政治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像日本这样的美国重要盟友一旦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是否做好了立即投入战斗的准备,今天就已令人怀疑。  美国人还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让人们消除这种疑虑。强大的核武库可能成为中国在东亚实现自己的“门罗主义”有效而相对来说又不太昂贵的工具。域外国家军事干预地区事务,将要付出高昂代价。  日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以面对面的方式,揭开了中国第一支战略核潜艇部队的神秘面纱。从此次采访看,有几个要素值得注意:  (一)中国第一战略核潜艇部队为团职编制,艇长为上校军衔;而本艇所在某潜艇基地为副军职乃至正军职建制,基地司令、政委为少将军衔。  (二)此潜艇已经投入战备执勤。最长潜航时间为90天,创最长潜航记录。  (三)潜艇是战略核潜艇。通过发射运载火箭镜头,变相证明巨浪系列已经列装该型潜艇。  (四)此潜艇具有良好的潜藏能力,与基地通信系统结合,多次成功规避敌方声纳及探测系统的追踪。  综合上述四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已经拥有潜基核打击核反击能力。  由于央视解密的是中国首支核潜艇部队,这意味着装备中国巨浪-2战略核导弹的094核潜艇具有更优良的性能;而第三代战略核潜艇096体型更大、战斗力更强,有可能装备射程更远、分导能力更优越的巨浪3。  第三代攻击性核潜艇或具备综合作战能力,即可以反潜、反舰,也可以反导,必要情况下,可以实施战略核打击。  加之中国轰6K成功列装,具备远程战略核打击能力,中国实际已经拥有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能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核大国。  这无疑戳穿了美国军事评论家散步的一个谣言,那就是:由于中国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中国核潜艇始终没有投入战备执勤,中国距拥有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能力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那么,中国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解密起战略核潜艇部队的真实状况呢?笔者认为,中方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避免有关国家的战略误判!  现在,亚太形势波谲云诡。尤其日本,右翼势力猖獗,不断散布****强硬言论,其中不乏战争讹诈和挑衅。  美国对此不从扞卫二战胜利成果的角度加以约束,相反从维护其摇摇欲坠的霸权地位长发,对日本的右翼化趋势持纵容态度,不仅把我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范围,而且不停举办美日联合军事演习,甚至把航母开进中国东海、南海,耀武扬威。
发表评论:
馆藏&2318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衔枚夜度五千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