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天刀心法模拟器分成内观和外观,修行时是否有固定的顺序

查看: 4497|回复: 27
【推荐】打坐念佛须知、修行次第——王骧陆居士开示(译白)
念佛(打坐)须知
王骧陆居士开示译白
念 佛 须 知(上篇)
一、学佛为出生死,出生死须除习气,除习气靠智慧,开慧须得定,定从坐中来,定慧双修,戒在其中。所以说,顾名思义,打坐是打除妄念、坐见本性(如来)的意思。
二、每次上座前要发大愿:愿以此功德,早生净土,早成佛道,度尽众生。
三、打坐时,第一要结印(手结弥陀印,这是诸佛定印。放在肚脐处,不可放在腿上),在半小时至两小时内,手印不散,以此戒杀盗淫。
第二要持咒(六字大明咒或佛号,佛号也是咒),口不停,不可说话,不必出声,唇要微动(金刚持),以此戒口四恶。双眼半闭只留一线(开眼易散乱,闭眼易昏沉;开眼、出声都易伤气,闭眼、默念都易伤血,所以要金刚持)。念时不快不慢,不屏气,不用念珠不计数,不执能念,不取所念。
第三心不外驰,心空如佛,以此戒贪嗔痴。如觉知妄念起立刻勿理,不可压制,这也是妄心。不可随之流浪,这是妄上加妄。只要一切不著、不理,既不恨妄念之来,也不喜意念之空,一概不理。坐得好,坐得不好,都是进步,因为不在坐上见功,而是在下座以后,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效力。
四、可坐在床上。
坐时忌背后有风、前面受寒气。腿在秋凉时要盖好。饱饭后不可坐,要隔半小时,但也不要太饿。气恼时不可坐,待气平后再坐。下座不能急,先伸舒腿臂,擦手心摩面,调和血气,徐徐下座。
下座后宜多走路,下座10分钟后方可大小便,以免泄漏真气(最好在上座前方便、洗手)。打七或九座后忌房劳,平日一座不忌,但须隔四小时。病时和过于劳累后勿坐,方便念(如躺在床上)二小时也可。
五、坐时手臂或两腿酸痛,说明体内有风,正是出病之时,只要忍到不痛时,其病即除。
座上肚胀、舒气、出下气,都是好象,千万不可摒止(故不要在佛堂坐,以免出下气不敬)。单趺坐,座要高二三寸至六七寸(以各人舒适而定),不许平坐。双趺坐后面忌高,要平坐。
如双趺不能坚持到底,不可双趺坐,因为中途不能散印(腿酸时可以换腿,但印不可散,身不动摇)。也不许挂脚坐。女居士最好单跌坐。有老病的人,旧病往往因为打坐翻出。这是好不是坏,千万不可疑悔而中止不坐。也不要贪坐而过劳,功夫应在不快不慢中进步。
六、坐中勿用好香,可以点在门外。坐中不要戴帽,裤带要松,不要关门,可任人出入。小孩大声哭闹也无妨,不可生嗔,只不理,正好借以练心。坐时头不宜仰高,以防心乱,也不可太低,容易咳嗽。
背不宜靠后,以防久靠伤肺。两眼下垂似闭,切忌昏沉散印睡着。不必备茶,自然不会口渴。腰宜伸直、放松、不动,不可时伸时缩,以防腰痛。
上座时,宜少饮水少食粥,腹中过饱最易昏沉。天暖时,可赤足。室内不宜放开水壶,使其沸腾。不可畜猫狗以免扰乱。不是非常急迫的事,不要让人通知,不要下座,就是通知,也应小声。
七、打坐时杂念纷起,可能会觉得比平时还多,这是好现象,是进步的表现,不是坏事,千万不可疑而中止。只要不理,一心顾到佛号咒语,自然会心思安谧(mì音密,安宁、安静)而心定。
不可硬求无念,尤其是初学时,无念便是压迫,久久就如同木石,也是病。应当有念,只是对它不著不缘。
比如通畅的大道上,一切车马行人不是不往来,也不是不见不闻,而是不留不住,这才叫无念。
此心如在通途大道上,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见闻,过而不留,与我无染,这便是佛境。
见闻觉知了了分明、无染无住的现量心,叫做无心之心,也就是一心不乱的一心。
八、人不能无念,无念即落入断灭。
有念自然会有相,坐到杂念纷飞时,种种幻想都到眼前。这时如果起厌断的念头,是又着一个相。只有不理,不理则听之任之,来去都不管。不忻慕它而迎入,这就是不取;不厌恶它而远离,这就是不舍。不取不舍,是真不取相。
九、打坐以拔根为主,所以不许压制,倒要随处翻种子。比如坐时忽觉心乱,甚至几十年前的小事也到眼前,好象越坐越乱,正不必怕,这时正是得定时,因为不定就不知道乱。
十、打坐时种种乱,种种翻动到来,或者中途有人事前来引逗,我只不管,除埋头念佛持咒不放印之外,一概不理。如思潮忽起,一觉就顾到佛号咒语,任他天翻地覆,我只不问不闻,视如虚假故事,下座后也更不思量。见光见佛,观字观月,一切不许。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守定这个真义,一切都不迷惑。如果身上有酸痛等反应,也不计较。好比轮船航行于大海,在大浪中上下颠狂,只以指南针为准,绝不问前途怎么样。这是唯一的妙诀,久久自见功效。
十一、坐中若言功效,就是误人。打坐者若时时贪求功效,反而不得定,却不知久久自定,自得功效。
十二、如坐到一时半后,或有心中烦燥,这正是进功的时候,千万不可疑怖。若有昏睡,但手印不散,口持佛号咒语密密不停,这不是睡,千万不可疑而中止。
十三、坐中如有心乱至极、难过而不能忍受时,应当生欢喜心,自念这正是进功的时候,正可借此制心。只要一转念,当下就空寂。又念凡人死时如生龟脱壳,不知有多么痛苦,都是因为先前不制心的缘故。我今天把未来的苦移到现在,预先消除,这是大便宜事,由此则狂心刹那顿息。尽管如此,还要以观空为主,因为空则定。
十四、所谓翻种子,是说人的习气潜伏在根内,就如同平地不见有草,根在土中难以拔除一样。反而要它长出来,然后除根,千万不能只剃不拔,这就叫做翻种子。
佛制比丘剃发,正是要人反悟,一切烦恼如头发一样时时生长,暂时剃除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除根,才是彻底究竟,并由此悟入如来智慧。现在我们如果不用这个方法,则种子不出,暂时压制,不是根本之计。
又如一杯泥水,不动荡时上清下浊,似乎见到功效,但终究要混乱。千万不可取一时之功,宁可过沙去泥,尽管一时显得紊(wěn音吻,乱)乱,毕竟彻底解决问题,永远动定不二,都是清水。现在劝人不要先求定,只老实修法翻出种子,正是这个意思。
十五、种子习气翻出时,目的在于拔除。但正上座时,切不可顾及拔除,只要口中念佛持咒不停,手结印不散,心净空不理就行。拔根是下座时的事。因为二六时中,没有一刻不要用功。再说习气本来无根,一转就空,能观空就是拔。
十六、人事纷扰之地正可打坐,正要在乱时坐,才是真见力量。若是羡慕清净山林,就是有动静二见,不是修行正念。因为境界本无所谓乱静,是心在分别。我心若定,与声色何关。
十七、下座后用功,在二六时中,不杂用心,这才是真精进。所谓不杂用心,并不是不用心,而是对无谓无益的事,要时时凛觉。人事往来,支应门户,这些无谓的应酬谁也难免,但在接待一切事时,常用智慧察照,了达一切性空,随缘应付,心无悬恋,就不会污染。
十八、所谓不污染,不是避开一切。在接物待人时,不把这个心偏执于空,消极对待;也不把这个心偏执于有,认妄为真,只是随来随应。时刻不放松本来,时时回顾,就是不污染。
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心如油胶,遇物执著。佛度众生,也只度这个执著心。只是众生难度,东面扶起西面倒,遇物染物,遇事染事,甚至遇佛染佛,遇法染法。所以佛门中教下有教下的习气,宗门有宗门的法见,显教密教,各执其是,颠来倒去,总在生死海中。
至于人们所说的污染,固然在生死中,而那些执著于不污染的,照样也在生死法见之中。因为心未平等之故,因为不离二见之故。只有真见性人,明达本来不污染,自然也就没有这样的分别顾忌。
十九、平居习气来时的制止办法,就在一个觉字。习气来时只怕不觉,觉则没有不转而空的,若是遇到极难排遣的事,明知但力不足,有两个办法:
一是移化,就是把这个心迅速转移到其他事上,从而化掉;
二是量果,就是思量凡事都有果报,这样放任、流浪、深入,步步演进,后果必定不堪收拾,自然就会凛觉而中止。
二十、所谓无念,绝不是无思念,而是心如虚空,念而不执。好比站在高楼顶上,俯视通途大道,来来往往的人与物,并不是不见不闻,只是过而不留,丝毫也不系著,而不象大仓房一样只进不出。
二十一、坐中有时似睡非睡,口不停念但忽然串到其他经文、咒语上,觉知后就改过来,不必疑悔,这是静中定相现前之境,但也不可妄执为是。座中见光见佛,或听闻大声,或见阿弥陀佛等象,都是幻相,千万不可执取。
凡是从前念佛心中企盼接引的,八识田中都已种下幻影,此时静极而流露,不是圣境,不可执取,应以解空对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不理为第一义,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灭。
二十二、坐时身上忽觉冷热等等,是血气的变化,各人体气不同,这是由动入静的必经之境,不足为怪。相对而言是好非坏,此境不常,久后自无,不可喜慕而求。
上座气闷性急,是因为根本无明在内翻动,只有沉毅坚忍,与习气奋斗,经过几千百次的翻腾上落。
比如大海行船,一会儿狂风巨浪,一会儿风平浪静,然而船无心,船主无怖,沉着应付,丝毫不乱,毅力坚强,埋头忍受,在不觉中到达彼岸。这样才叫得正定,无始以来的浮活习气也由此改造。所以说久坐便不气闷,不气闷就是得定进步的印证。
二十三、坐时心思格外纷乱,这也是进步的印证,因为无明的种子一齐翻出来了。应当同样不理,沉着应付,顺其自然。再如外境纷扰,或小儿哭闹,能泰然处之不动摇,就是定力进步的印证。所以说修大定大慧的,不慕山林,不喜清净,练动静不二的境界,此时正当反观觉照。
二十四、久坐到几百座时,会觉得定力反而远远不如以前,这是大进步的印证。好比初尝辣味的人,开始肯定觉得辣味很浓,久久之后就不觉得辣了。到不觉时,正是无畏成就。
二十五、坐时杂念纷起,随去随来,随起随落,这是执着心已短、力量已松动的表现,也是转念快的印证,也是觉照力坚强的印证。众生的积习,只是浮动,能两个小时不觉气闷,能自制的,这是初定的印证。
口中念佛持咒不停,而见闻了了,虽了了而勿移引,不随境流转,这就是定。有时又好象昏迷睡去,口仍持咒念佛不停,手仍结印不散,这是正定,不是昏睡。
二十六、有时坐一小时才得定,有时几分钟就得定,有时内心极为烦燥,都是进步,不要强分优劣,能听任其自然的,正是定力。久久必定会从犹如昏昧之空转入明净之空(即虽不见任何景象、不闻任何音声而了了分明),再后,就是忽然打失身心,花开见佛(见到佛的法身,实相现前)。
感恩随喜您的好文布施!
二十七、有时坐时不得定,不坐时却很定,或者坐与不坐都这样,这离打成一片已不远了。这种境界,在座上千万不要比较思量,反使不定,只有不理,不可自误。
二十八、上座练定,慧在定中;下座练慧,定在慧中。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这才叫不一曝十寒。要体会在座上时,心中寂然湛然,没有一毫念头时,是什么光景?这个光景是靠座上印咒(佛力)、修持(自力)合逼出来的,不可小看。不到开悟是不会证到这个地步的。人往往将这个景象忽略过去,所以拿不准,这还是自己不用心、不痛切的缘故。但是,这个景象在座上千万不可求,一求就是有心。
比如水上生波,水的光相就不见了。所以要断,逼到六根与六尘脱开,前后除断,于断处,在其间得个消息,自然就觉见实相。这是真功夫,不是理解,是真入道的悟见,不是在道理上的解义。
到这个地步,千万别松劲,要时时体会。到熟极的时候,如子母相依,又如自己的姓名,永不忘失。功夫由浅而深,由深而忘形,法见一空,便可打成一片。
二十九、打坐本不为治病,但心定则气和血旺,百病自可消除。
因此,不问何病,总以保养心脏为主,方法分为开源节流二种:不动肝火,安心宁神,气和血旺,这叫开源;思虑少,恼怒不生,则气血不耗,这叫节流。能开源节流,自然长寿。
每日打坐,定可息心平气增长血球,但在坐时如身体感觉不适或老病复发,这是在拔除夙病伏根,有好处,这与发病不同,时间稍长自然会愈。不可生疑而中止,应当发大愿:
我修此法为解一切夙业,旧病虽来我生欢喜,从此拔根;愿天下一切同病,我皆代受其苦;我如修法有成,必普度一切众生,使皆明心成佛,永断病苦。
每日上座前发此大愿,切勿忘记。
上座后要忘记自己是病人,不要想着自己的患病处,否则会气血凝聚,病难除去。下座后以少气恼为主,忌食葱蒜,忌闻好香,因为此物易于动肝。平时遇事以忍为贵,想到都是自己的夙业冤报,应当承受,通过修法予以解除,逢凶化吉。
修法不必择时择地择向,只要一心恭敬即可。
妇女可日日修,不要间断。
老人修此法更妙,患老年腰腿疼,只要如法修持定可复原,而且没有中风、老年痴呆等病。
首先靠自己虔修之力,再靠诸佛菩萨加持之恩,血气自然易于打通。
三十、印力与咒力,法法与身体相配合。持咒有火轮旋转,凡人有一种习气,体内就有一种恶虫,持咒时恶虫被火轮所烧,从肠胃中出来,心净而且腹内夙垢也净,因此心安神足,体力坚强,自然容易得定。
三十一、要双修:我与佛相对成双,求佛还当求己;家庭修持,能得伴侣赞助;修慧兼修福,发愿须行愿;口素更要心素,勿见他人之过。
三十二、要自制:一不可骄慢,二不可自喜而自是,三不可恼恨,四不可性急,五不可怠惰,六不可衡量他人意境,七不可先求神通,这都是用功期内必有的毛病,功夫越深,习气翻出越多,不可不防。
三十三、有人修法至二三千座,仍然不能起用,有五种原因:一是习惯于门户之见,不懂得法法融通的道理;二是已得三昧却不自知,有体而不会用;三是只依赖于佛,不明自心;四是死执于定,不明智慧运用,下座后就放弃不修;五是没有明师指点,不能随时督促、指导。
&&三十四、起用之法如下:
&&1、明旨:
首先要明了起用的目的、宗旨。所谓起用,就是起时时处处念佛的妙用,也就是自得受用。由此可知念佛人处处是佛堂,举足下足都在道场。
其次要知道用于何处。人为啥要念佛?为断烦恼。可烦恼本来不有,只因不觉而枉起迷惑,惑破烦恼自然就断了。所以说,我们在寻常的人事中,决不可须臾离觉,也就是不可须臾离佛。如此念佛的人,定是念念清净,什么地方都一样。能观一切自在的就是佛。
这里所说的不二,一是从本性上讲我与佛不二。佛在未修行前,与我不二,佛也是修成的,他老人家今已成佛,这叫果德。我今天修持于因地,自然也会得到未来成佛之果,这叫因心。论本体我与佛不二,众生也都是这样。
二要明了菩提与烦恼不二。世上人不懂得成佛的本质,习惯于分别判断,把菩提与烦恼分成两件事,却不知迷与觉的是同一个东西,即是在迷的时候,佛性也丝毫没有丢失。
不二的另一个含义是,观一切语言音声,无非是实相、如来,视一切处都如有佛,一切处都在念佛,由此得时时念佛,打成一片,不持而自念,这就得到起用之妙了。
我敬佛,佛也敬我,佛没有分别歧视。我敬人如佛,人也敬我如佛,我与人本来都是同一佛性,相互尊重,而视自己如弟子,这是真念佛。不光对佛、对人要这样,对一切众生,对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尊敬。
这里所谓的尊敬,并不一定要礼拜皈依,而是尊敬他同是佛性,本体原自空寂。
佛是这样,我是这样,一切众生都是这样,能如此,则到哪里都是念佛(从这里入手,还能再有杀盗淫的念头吗)。
把一切人事,与佛同化,对于自己的习气,自然就能觉照,痛改前非,久久成为习惯,就会念念不失觉照,这真是无上念佛法门。
证入大身的,十方佛土尽入我性海之中,无不包罗。西方极乐世界,也正是我性海中的一佛土。能如此,则不会再分什么彼此、来去了。所以说,往生不是身有来去,而是证入与弥陀同具的清净本德。
所谓往生,是指心的向往。先以西方为目的地,再化西方为十方,再化西方于自性,再以理合事,以西方实有佛土,并不因为理悟而废弃事修,从而汇入无实无虚的圆义。所以说不往而往,生就是无生,因为本来就无生,但也并不妨碍立此往来以坚定行愿。
修证三昧,并不是要在定中见,而是要在动中观。什么叫三昧?三昧即是正受,一切不受就是正受。如能见境不惑,喜怒不受,就是已得正定,所以说三昧又叫正定,说的是心无染著。到极点时,就是一心不乱。我们在世务情见上太熟了,在佛道上却太生了,因此必须每天练习让它纯熟,把这个心常常顾到觉地,每天至少观照十次。
三十五、所谓观照,就是从自问反观入手,例如:
1、自问假如我最爱的人,或是得病或是死亡的时候,我能断爱吗?心有所动的时候,就能镇摄吗?能化解这个悲思吗?又想此事虽是设想,假如真有这个事时,事到临头我会怎么办?假如还有做不到的,就必须再加精进。
2、自问我平日最难改的习气是什么?假如不能满足我的意愿时,我能不起嗔念吗?如若不能,就必须再加精进。所谓再加精进,就是与自己奋斗,务必要改除习气,从生到熟,从勉强到自然,这是真净业。
3、自问我平时最讨厌的人,从今以后,我能减少怨毒心吗?想想我和他,在没生恶感以前,也曾情好过来,再想想他的长处,以及恶感的起因,双方各有不对的地方,逐渐做到冤亲平等,这也叫做保护佛性。
4、自问我最喜爱的东西,能永保常存吗?假如把它布施出去,我能心无所动吗?能起智慧观照转化这个痴爱心吗?
5、自问我所希望的事,若与我的意愿正相反,或者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或者被强者夺走,我的定力怎么样?此时,如果强制压下去,就会转成病,必须化除,就是用智慧解释化掉。
6、自问世事乱如麻,不如意的事,十中常有八九,我们所希望的,只有平安顺利等吉祥事。假如有不利的事临头,我能承受吗?能以观空化除吗?
7、自问遇到敌对的事时,能退让吗?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吗?即使没有过错,这个敌对心也是过恶。但是有关大局群众利益的事,当争而不争,转入消极的,也是过恶,我们能一体圆通观照应接吗?
8、自问大悲利众的心念,是否有所退失?在自己恶念起时,能参找起因吗?若在起因时,预先作好防止,这就不失觉照。防止的办法,先从空境入手,境空则心自空,自然也就对外不起纷争,这就是布施。
三十六、以上这些都是起用的方法。反问自己,就属于观照妙用。用能观的心,破所观的境,久久成熟,气力充足,就不须再著意,无一毫之见存于心中,这就是能所双忘。不是双亡,亡就落于断灭,忘是无著的意思。
这种自在之境,也还是微细的习气,再进一步把善习空掉,空不著空,此光常寂,得大自在,就是净土印心法。
-----------------------------------------------
王骧陆居士开示译白
念佛须知(下篇)
下座后,无非对境练心。面对顺境逆境,能随缘应对,全靠般若。般若,汉译大智慧,是说通达世出世法圆融不二的大智慧。以不可得的假心,应不可得的幻境,明了幻化而应对,不取真,不舍幻,非游戏,非不游戏,入游戏三昧,这就是大用现前。
为便于说明,先解释几个名词:
什么叫定慧交资?
定力所以能看见,就在下座起用时,起用就是开慧,能了知定力增长的,也是开慧,开慧方显定,得定更资慧,这叫定慧交资。
什么叫证入三昧?
三昧汉译正定。所谓定,并非不见不闻犹如木石不动,而是见闻智觉不流转、不惑不移的意思。
凡是初修时有上述境界,或长时间修法,经过四五个小时,感觉如刹那之间,但也并不是昏睡忘时,这正是定。
又如眼观定在一处,同时耳闻、口答,如常应付而不失误,眼观也不移动,这叫六根同时互用,是得三昧的证明。
什么叫无念?
念头不可断,也不可灭。心与境相对时,不能没有比较思量。凡夫比量流浪,这是识神用事,叫做识上分别。
圣人比量而不住著,用智转识,叫做智上分别,似是比量而非比量,仍属于现量。因为力量充足,又叫现量圆。
因此有念而无系,如镜子照物,随物有形,既不留影,也不是无照,这就叫无念。
(妄念可断而不须灭,以智上分别,也属于无念。)
什么叫见实相?
知一切相都是幻而不废于幻,因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而觉也是幻,所以山河大地,根身器界,都是这样,能见到这个同一的幻化之相即是实相。金刚经说:实相者,即是非相。非相并不是另有一个相。
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正体,我们现前一念,从来都未离一相,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都依虚妄而建立,关键是即相离相。即就不是无,离则不是有,不得已勉强叫做实相。了知这个真义的,就叫见实相。
什么叫破无明?
知觉它是无明,已经是破;知觉无明缘起的所以然,就叫破;知觉一切是幻,不被它流转,就是破;不起憎见爱见,就是破;了达一切不可得,就是破;知觉无明本来不有,不象物体一样可以见闻、把捉、触摸,就是破;知觉无明本是从众生的圆觉性中所出,不过是假立比量以显示真妄,就是破。但是未证到三昧见实相的人,不属于真知,也不叫真破。
什么叫习气?
习气是积习,属于平时的惯熟。凡是在明白心地后,无明虽破,但力量不足,抵抗力弱,仍然心被境夺的,都叫习气。
也有无明未破,习气也有时减少的人,这是压迫造成的,就如一杯澄清的水,泥渣沉底,不是拔根,一经反动,就比以前更浑浊。
至于已破无明的人,习气虽然还在,但与以往比较已大不相同,日见进化,特点如下:
1、烦恼易起也易转,长时可改为短时。
2、一切习尚嗜好,忽然改变。
3、恐怖心自然减轻,得失心渐渐淡泊。
4、遇到可惊可怖的事,或是非礼非分的事,不象以前那样比量坚持。
5、空力渐大,所以因果观察益明,遇事判断力强。
6、日有安宁喜悦,常觉轻安,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7、兴趣时时变化,或者由淡转浓,或者由热转冷,关键是都有超然的意境,不同于那些消极或积极的人。
8、意气日平,对于平日至爱的人物,或者至厌的人事,都觉得松动,渐渐近于冤亲平等。
9、身体益加健壮,肝不易动,神色也光润。
10、记忆力与以前大不相同。对于无谓的事,总觉得记不住,但对于专一的事,独觉精锐。
什么叫不二?
了达一切本空,无论人我、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得失,都属于因缘会合,虚幻而有,虽然知分别,但不住二相,这就叫入不二,又叫无分别智。
什么叫大圆镜智?
是说证入三昧、见实相破无明、明心见性以后,已经能够由体起用,入不二门,定慧交资,现量已圆,根本已得,大事已明,智如大圆镜,周遍法界,因此叫大圆镜智,又叫根本智,又叫无分别智,形容行人已证得本体。
什么叫般若妙用?学佛法门,不过是两个关键:一是如人无目,则无所见。一是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凡人被积习所染,久处于无明,不到明心时,如在暗室,室内物体零乱颠倒,想要整理,自己又无目,了无所见,纵然费尽气力,仍是零乱颠倒,白费功夫。只有先开慧眼,先破无明,就好比先开电灯,见种种色,然后逐一整理,方才不白费气力。
这两个关键,虽则刹那,实际已超越第一阿僧祗劫(成佛须经过第一、第二、第三三大阿僧祗劫)。所以无明虽破,习气仍在,电灯虽开,零乱依旧。正当用般若扫除习气,好似清理物体,物物不同,因物制宜,因此叫善巧方便,妙用恒沙,又岂有定法。
这个妙用,从般若根本而出,由根本智这个体,起后得智这个用,这叫做大用现前。
什么叫任运?
任运就是随缘不变,任其自然,永无退转。好比山顶的积雪,遇日而化,成为泉水瀑布,在山沟小河时,还有左右回曲积滞的现象,只有流入大江,则从此滚滚东流,迟早毕竟入海。这是说不惑不退的人,方可任运自在。修行人有时放任纵逸,自以为无碍,却不知自以为三个字,就是大碍,未得谓得,成为大妄。
行人具有以上种种印证,就能对种种人事,随处都可以考核衡量。自己力量的大小,也由此自知。有不必喜,无不必忧,因为本无生灭,佛性不失,不过证得有迟速罢了。人生难得,应在此生早了生死,以免再堕落入轮回。
这没有诀窍,只是刻刻用心,起般若妙用而已。
下面将对境练心印证法略说几种:
对人不外乎好恶两种情况。
圣人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大约是:对亲好的人知其不足,对厌恶的人知其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见)。因为人必定都有一个最亲爱的人和极厌恶的人,一个是我所爱,一个是我所嗔,爱与嗔,都属于我。因为自爱的缘故,所以执此二见。现在既已修行,必须破此二见分别,应反观自问如下:
1、对我最亲爱的人,能减少爱念吗?
起初是不知爱即烦恼,这叫爱欲苦,反而认为可喜好玩而坚固执持,就如母亲对孩子,惟恐夭折,终日提心吊胆,却不觉其苦。后来知觉爱是大烦恼,只是无法破爱。再后来以无常观空,知觉终究必定分离,本无喜悲可言,只是理想与事实难相符,毕竟无力打破。最后法见可以打破,理事合一,能于事上实现,也无所动心,这是真断爱欲苦了,当许为印证。
2、对我最厌恶的人,能减少憎厌心吗?
也与上面一样节节类推,如:①能不念旧恶吗?②能宽恕吗?宽恕是否免强?③能取其所长吗?④能发心救度吗?⑤若是再次以恶加我,能不动吗?如此,则情见已松,当许为印证。
3、设若有最爱、最厌二人,同在目前,遇到有事委托时,能平等对待吗?能不为自己的名声而故作平等吗?
4、对于美色、显贵、世仇、横暴人、无赖小人、外道人,在应对的时候,意境能不能自在?这是真功夫,要仔细参详印证。
人都有最爱之物,或是嗜好,或是习俗,都是顺心为喜、逆意为苦,喜的苦的,系缚于心。能破此二者的,只有慧照。照的功夫,应在正爱的时候,反观世界一切,都是无常,我所喜爱的,终究不能永久,不久就会分离:一是它离我,比如坏灭时、散失时,肯定会伴随苦恼。二是我离它,比如我死时、远离时,也肯定会伴随苦恼。知觉它终属无常,就应在爱念时解释清楚,则坚牢之心,自然拔松,贪得之焰,自然限止。
然而还有人明知不可长保而误入偏见,如有人喜爱一瓶,因为爱心坚固,思来想去,推求长保之法,从而产生两种执著表现:
一是死执。如人死后,用爱物殉葬,就属于这种;
二是顽空。偏执于空,在爱极之时,忽然把它打碎。这不是真断爱,是明知难以长保,恐怕被他人得去,故而由我先破灭了它。
这都是偏见,一种是坚固执持,一种是趋于断灭,都属于愚痴妄想。
智者不从外物上找原因,而是观于自心,明知无常,正当有时,我也不妨喜爱,因为有慧照,爱而不执,不执就无系缚,这就是无住,所以得时不住于喜,失时不住于苦,有无俱遣,叫做解脱随顺。
现在我对这个顺逆,能不能自然?纵然还不自然,抵抗力怎么样?这时正当反省印证。
三、对逆境
人处于逆境,有种种不安,其实都属于比量的痛苦。比如穷人,本来是苦,然而久久习惯却不觉苦了。
这种苦都有从顺转逆的苦境,都属于自生妄见,大约有三种阻碍:
一是面子上的得失,二是起居上不惯,三是对未来的害怕,越比量就顾虑越多。
破这个苦,只有定慧,用定慧力照见这个逆境,本来是由顺境反应所得,求顺为因,得逆为果。现在先明了因,照见我所执著的顺,也本为不有,是缘空,更有什么苦乐可说。
上面所说的三种碍,属于事,事并不能碍我,而是我心自碍。
现在先破面子,所谓面子,不过虚荣而已,世人不识真伪,不辨邪正,不把作恶当作失面子,而把贫穷当作失面子,这正是世上的大妄、大颠倒、大愚痴、大笨汉。
其实要面子,正是求好,也是人之常情。只是不辨邪正,为虚荣所诱引,倒行逆施,不识利害,不辨轻重,只管一时的衣食满足,以为荣耀,不惜牺牲一切,从小发展到大,杀盗淫妄,也逼迫而成,这就是世界永不安宁的根源。治乱之机,在于明了。因小果大,能不同流合污的,决不会计较于虚荣面子。
古人说:宁为小人骂,不为君子鄙,其轻重得失,应如此衡量,用此慧照,面子二字,自然就释然无碍。那些妄想、贪得、越轨的恶念恶行,也就因此而止。
再说心安这个事,不一定非要在身安之后,人的起居自在不自在,也是因心而转。至于生活安定,应该尽力营谋,但并非强求就能得到。
切记不可贪得,因为心定则神宁气旺,机缘也就自然会合,未来的恐怖害怕,自然也就解释。
所谓未来,就是还没有来,等它到来再说不迟,不必先着急。
总之,慧力越强,应付越宽裕,就此可以反证我功行的深浅,内印诸心。
四、对顺境
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不明因果。因为不明因果自落于因而不能先觉,被缚于果而不知救拔。展转造因,重重得果,苦也就一言难尽。修行人志在去苦求解脱,而解脱其实就是舍。
世人最不肯舍的,是目前的快乐舒心,如能求财得财,他正执以为乐,如何能舍。这里所说的顺境,不仅指处境的顺适,我们自以为是的法执,正是坚牢的顺境。若能决然舍之,证之为空,自然就去道不远了。
顺境中最不容易破除的有:
1、在垂老时,艰难辛苦所得的养老金。
2、最爱吃的东西。
3、各人的名声和当面被人称赞。
4、各人所作的功德。
5、男女之爱,这是生死之根。
6、坚固不移的我见,或者偏空之见。
7、修行者自我感觉所得的胜境。
以上几条,不证空不能破1—5,不空空不能破6,没有不空罥索之力,不能破7。
所谓证空,是证入一切皆空,用以破有。
所谓空空,是空其所空,因为觉也是幻,不是究竟。
所谓不空罥索,是说证知一切本来是空,无须分空分有,不着二边,不立中道,入于无碍不二之境,没有大力量的人不能到此。
另外,从顺境反观,就是逆境,从此可知顺逆不二。只是做到人空易,法空难,理解易,事证难。难就难在积习难返,行人不要因为难而生退缩。
修行功程,不出二法:
一是发心,发心就离入道不远了。
二是觉悟,觉悟则根本明了,不复退转。
发心后,求觉才有切实办法;
觉悟后,除习气才有切实办法,有办法就是成就,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比如住在暗室,永不能见室内有什么东西,虽几经摸索,也是无用。等到电灯一开,见了种种,即使电灯关掉,仍旧黑暗,他所看见的,也永不忘失,再无退转。
所以说初发心即成佛,然而此话不能与劣根钝根人说,学佛难也就在这里,不容易信也在这里,不肯承当也在这里。至于那些不肯承当的,固然由于定慧未足,也是他福德太浅,难遇善知识开示,信心终究不能启发的缘故。对境练心,分为顺逆二途,也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憎爱二境,由我相缘起,遂即分为八风。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世上修行人,多数只练一半,对于衰毁讥苦四逆境,特别注意自己的习气,却常常忽略了利誉称乐四顺境,为什么呢?因为贪得利我这个根本未除,再加上执著于苦修的法见,解义不能圆融的缘故。
五、对起慈悲心时
慈悲心、大慈悲心、菩提心这三个东西,世人往往含混不清。慈悲心还不离我爱,偏重果地,忘失因地,因为目光短小,是妇人之仁,如姑息溺爱就是这种情况。
大慈悲心则特别注重因地,洞明前后,因果交彻,并不以目前的苦痛而起悲心。
比如甲杀了乙,慈悲心人可怜乙而嗔恨甲,大慈悲心人则甲乙都可怜,更顾及丙:可怜甲乙杀报循环何时了,顾及担忧丙向甲乙学习。若是亲证实相、圆通不二的人,知道苦乐都不可得,无作者,无受者,证得净空之境,这叫大菩提心。
世人把菩提心当成慈悲心,好象真有个东西能启发菩提心似的。所以说,发菩提心就是发证到实相净空心。
这个菩提心,本体不动,虽然有善恶诸相,幻起幻灭,但觉体丝毫不动。愚人不知,被情见无明所覆障,不能证到。
行人应当反观自己:见种种苦境时,发何等心量,当时心的动相又如何?
因为心量大,住著心必小。住则入于比量,现量自然不圆。无住即无染,能无住无染于一切境,乃至于求了生死、证取涅槃之心也不住染,这是真菩提心之相,所以说依大悲而发菩提心。
六、对游戏时
小乘法中,不能离法,法立则是非、善恶的二见难除,自然就为法所缚。大乘不执法,也不废法,因为一切法皆是佛法,非法,非非法,入于不二随顺,一切不立,所以能够转法成妙用。
佛在传正法眼藏时的偈语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然而又何曾不法。
近世行人,很少真正理解方便二字,常常将正修与游戏分为两件事。正修时绝对是善,游戏时绝对是恶,人都叫他是天堂加地狱。却不知境无善恶,系缚则一切都恶,解脱则一切都善。
再进一步连解脱也不立,善恶也无系,这就是至善,是真解脱。当考察内心,而不应责怪外境。法无定法,随病施药。我这个药方,原本是为对症者所开,并不是人人都能用。
人们常常夸耀自己能空,赞叹自己对于平日的嗜好积习能保持不犯,其实这只叫守,摒绝不染,还不能就说是真空。在功夫进步时,必须再三试验,用以反证自己力量如何,自问能做到“如何便如何、这样就这样”吗?
譬如有人,因病不能见风,于是求医治疗。倘若从此永不见风,又从何处考察是否病愈,必须再经风霜,了无怖畏,这才真是体健康复了。现在人因噎废食,因药而不许得病,这固然不能。然而功夫未到,执定以为这样必定可以、放纵放任的,还是不通。
但是这个意境,一靠师资,二靠自觉,也不劳局外人慈悲不放心。如果一概抹煞,情见用事,妄论是非,就好比外科医生动手术,他人只见流血而心生不忍,这是妇人之仁,怎能是大悲度生的本意。
(本篇专为修证人阅,不是新学人的用功法)
对于游戏时的印证,是在修法满百座之后,于应酬中,借以一试自己的定力。对于喜爱枯寂之境、不久流入断灭、或者生厌世心念的行人,也应反以救之。不过此无定法,只能为知者言,难与俗人说。
经云不惊不怖不畏,就要在这里练出。昔日禅宗二祖入游戏三昧,后人仿效肯定出问题,我认为心里有这个志向就行了。
人的真性情,常常在游戏赌博时流露出来。对于自己最爱的,能放得下,是真解脱;能转浓为淡,是真进步;能不惊怖,是真平等;能视若无睹,是真解空。总之是求个活泼泼而已。
七、对心无所著时
心无所系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所寄托,二是无所住著。无所寄托的人,如飘忽无主,心无所寄。因为无所事事,左右都不舒服,常感乏味的苦恼,这是指无主沙弥和未经修持的人。无所住著的人,本是心无系染,无所不可,体用如如而不动。
如鸟儿在空中飞翔,不是没有痕迹,但不可定指为有,也不能死执为无,超然自在,这是指已经成就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情况,行人修到半途时,在上面两种情况之间,有时也感觉无主,不知所之,到反动时,必会怨天尤人,厌法恨己。
这时候最容易动摇疑惑,若是有人说某一法如何快当,某某师如何功夫深,不知不觉就随着人情而移去。却不知无师不拜,无法不求,虽然是贪多,也未必是大害。只是这心无主宰,求功太急,终究成为有法皆晓、一事无成。平日依旧烦恼,临终照样慌乱,这真是大病。所以这时候应该提心恒审,不可放逸。
另外,懒的最初表现,也是无著,可见他心不痛切,或者自以为是,放任而去,这是流浪生死。再者,任运与流浪,十分相似却大有差别。一个是大事已了,打成一片,处处不会放却,自然如此,不为境所移,随缘不变,所以才能任运。一个是根本未明,随境所转,自己无主,所以叫流浪。在这等地步,易生骄慢,行人不可不时时警惕。
八、对所修法
心有一毫系著,就是生死。比如货栈,存货都是易燃之物,却要在里面大放花炮,没有不焚烧的,当然时时有危险。但只要落下一星之火,久久同样燃烧。这两种情况不可妄分大小。
又如人的双眼,著沙是迷,著粉珠碎玉,同样是迷。修行如洗衣服,用洗衣粉去污垢,而洗衣粉本身也是污垢,所以还要以水漂尽,必须是肥皂、洗衣粉、水都去尽,才叫真干净。
今天我们借佛法以摄心,未离功用的时候,当然不能废法,但如果死执为实,又何异于只去污垢不去肥皂、只去肥皂不去水,这不是迷惑是什么?所以说尽管一切不必废,却也一切不可著。
众生心中有三毒,就如放花炮自焚一样,但若有一丝佛见,就是落下一点星星之火啊。佛自己说法放火,佛又自己说法收火,正担心后人不会,只放火不收火。因此真报佛恩,必当念佛无法可说,我也无法可修,好比洗衣去垢,垢则不无,净亦不立,洗则洗之,毕竟净空不可得。能在这个微细之处一放手,是大自在人。
九、对胜负见
胜负心是众生的情见,视其所争的目标不同,似乎也有优劣不同,不知却是同一种习气,而且是最难除的习气。在精进时,稍微借它以策励还可以,在印证上则不可有,因为一立人我就不对了。
从来好胜之人,必定骄慢,骄人者必是执我而心不平等,这是生死最牢固的根株,急须去尽。凡有真功夫的人,不是言语所能表见,不是行止可以量度,或逆行或顺行,鬼神不测,超然于物外,不离乎人情。
应对来人时,或者故意负输,既试验他的胜心,又免除他的苦恼,以便启发他新的疑参,来人在无形中受其包罗。
能自觉的人,从此就跳出〇去,否则就长此沉沦地狱中,地藏经中有多诤地狱,就是这种人建立的。
十、对修证过程
修法满二三百座后,意境自然开朗,到五六百座,则日有宁喜。各人根器不同,证印也不一样。现略述其所证得,行人不可分被此、分胜劣。
1、忽得轻安快乐,其舒适实不可名状,常思求再来。这只是相似寂静轻安而已,得体而未起用。
2、忽见此心广大不可思议,对事件的因地、果地,洞见益明,这是渐入大悲轻安之境,是已经起用。
3、快乐转觉平淡,没有胜得心、成就心,反虚入浑,真体内充,这是渐入寂灭轻安之境。
4、这三种轻安,其间必定经过无数次反复,甚至过去的积习,一齐发出,这是因为从前是压迫功夫,不知道的人以为是退转,其实搬运正忙,一切夙垢正在打扫出屋,是好处,不是坏处,若是起心爱惜、留恋就是大误。
5、忽然好弄文字、作偈语,好与人多辩,这都是夙垢中的种子,比较而言也是好非坏,从此搬出,不必可惜。
6、忽然发生痛哭流涕现象,这有两种境界:一是怖畏生死,担心此生不及了脱。二是不期然而这样,也是喜极而涕,表现稍有不同而已,这也是种子翻出就了。
7、忽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看见别人也无一是处,只有自己所修此法为是。这正是深入但未翻身的时候,若再经反跌,则生平等智光,入不二境了。
8、忽然生出待心,自以为久久自然会得。这种习惯,全从放逸中来,也是不痛切的缘故。
9、忽然自己不信自己,这是由于因地上不敢承当,决定力小,所以有此疑虑。
10、忽然辩才滔滔,昔日所说的,不久就自觉其非。这是由于慧力未足,量度未周,所以还欠圆明,但从此就日有进益。
11、自觉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日有一日的不同,而且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12、恐怖心已不易生起,因为得失心淡了。
13、照力的迟早快慢,在心与境相对时,不照就不转,不转就不空,这个照力也渐渐增加如下:
①先见境而觉照,但必须竭力提起;
②见境而觉照,觉照虽在后,提起已不必用力;
③见境即知觉照,略有先后,但未离于知;
④见境即照,同时提起;
⑤先以觉照,境似在后,也有时忘失;
⑥境随心照,时时觉照在前,然而尚须顾及觉照(以上在功用地);
⑦不知有照而未离照,明知有境,本来无碍;
⑧常寂常照。行人请自问居在第几位。
14、忽生骄慢,轻视后学,或者看固执不化人、弄文作偈人都为病态,这都是夙世习气种子。无论什么人,都必须经过这个过程,世人称之为狂禅。如能再痛切打扫,自会臻于圆净。虽是得了禅病,正属得来不易,与未得消息的人何止天壤之别。
15、自得胜境,同时生起各种见地,这些见地自然较往昔为高,于是喜而存之于心,不肯舍去。在世法这叫成见,在佛法这叫所知。执其所知,不求究竟,于是障碍于道。这也是必经之路,也是功夫半进时的印证,若不打破,转成大病。
十一、对读经论
在未开眼以前读经,常被经误。我佛入灭不到百年,经文已有谬误。当时阿难已老,见童子误读经文,为他们纠正,童子不听。当时已经如此,何况今天,何况那些死执考据的人。所以重文而不重义,势必无一经可读。
就如心经260字,无得与得,不了义的人,执为冲突。末世佛法的灭亡,必定起始于考据而多诤,从而使后人无从下手,这一点我可断言。功德翻为罪人,可悲可叹。
读经要站在超然地位,先明了经旨,再通达理论。经旨并不被理论所掩盖,理论也不为文字所拘限,这也就是我心不为经论所缚。因为我佛说法,如同医病开方,是治别人的病,并非专为我说,但是可以借以参考,不应直取自用,应当把死文字,用作活解,所以才说如来无所说。
看经有两种:一是未修前,一是已修后,意境自然各不相同。看经应当参究不可解的地方,如金刚经云,一切佛与法,皆从此经出。此经到底是何经?若从金刚经出,那么金刚经又从何处出?又如经云,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在此等处,能点断承当不能,由此可证知他的力量大小。
佛所说法,后人改之,即入地狱,不可不知。但是佛说的是经义而不是经文,文或有未尽,则伤其义,这一点不可不明。地狱入与不入,在于是否改其义。只是后世修证人太少,所以宁肯照旧。不是真有力量的,不可妄开此端,恐怕盲从的人效尤,以考据无得,便将文义一并割裂,不成片段,造成大误。
十二、对习染
学佛没别的,只是改习气、易性情。人的心境习染成为习惯,叫做脾气,俗人也叫它本性,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说人的习气极不易除。其实说错了,人的本性本无污染,并不是染坏的,也不是不染而成就的。
好比醉酒人,与没醉时丝毫不二,只不过是个颠倒罢了,但也并不因颠倒而失去他的人性。等到醒来,完全无缺,觅其醉与颠倒也了不可得,始终无成无坏。
由此可知,世上无一迷人,个个是佛,个个是觉者。就是这个暂时而有的习气,也只能叫做幻有而已。于幻有中,假定有深浅,假定分善恶,假定有易除、难除。一切本幻而觉性不动,姑且就幻相中作一印证。
习气易除与否,全在直爽二字,直则不曲,爽则不缠。凡直爽人,成佛必易,必定是执着心松动。
执我是生死之根,执我的人必定爱我,爱我的人必定以我为是,以我为是的人必定求全,求全的人必定好比量,好比量的人必定多虑,多虑的人必定多疑,多疑的人必是深心,深心的人必定细曲,细曲的人必定不明,不明的人必定胆小,胆小的人必定缠缚重,缠缚重的人必定死执,死执的人难转,难转的人难解脱。
这样步步深入,习气污染愈加厚重,因自爱执而自难出。
人为什么有这种毛病呢?这是见理不明的过错。不明由于不辩真伪,不辩由于不能空诸所有,不空由于无慧,无慧由于无定,无定由于无正法,无正法由于无福缘,无福缘由于执我为是,不能虚心接纳,远离善知识,终于导致沉沦。
修行不照顾自己的习气,等于没修行,而不除根本无明,习气就永远没有办法,也就永远不能成佛。若想印证自己功行迟速,只问自己性情是直爽还是曲缠,若能认真思考,自会不寒而栗。
经云,女转男身方成佛。这是说人的性情,必须由阴转阳,由曲转直,直心道场。直就是不污染的空心,与男女无关,所以经云佛法非男非女,非不男女。
十三、对奇特突发事件
经云,不惊不怖不畏,信心不逆,一念生净信者,这些话,都可以考证行人情见的深浅。
众生从无始执我,外取粗分之境,由我相妄起分别,从而有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内证细分之意境,由我见妄起遍计,从而有我人众生寿者之见。
境不分顺逆,凡是超过我见所预期的,就生疑怖,发展到极点,就是颠倒狂乱。追究起始,则有个狐疑之因,其实都是我相情见,幻化虚妄,展转养成。
正如圆觉经说的,养此无明,不自觉其养成长大。
情是我爱,见为我执,人的病由此起,也由此除。
凡是对奇怪事认为可怪的,必定是这个人少见多怪不能转,若视为平等,或者明了不二,疑怪自破。只是破这个疑的,仍须凭借我见,前一个见是识,后一个见转为智,这叫先以智破识,再以智破智,以幻灭幻,得无所灭,是名无智无得第一义。再进一步连义也不立,第一也是假名,我不着我,怪不见怪,非到大定不惑不能如此。
总之,破这个比量法,也不外乎见。一是不理,因为觉在前,知其本幻,自然不理,也是现量有力。二是以见破见,就如用剑斩物,再以剑斩剑,这是借功用为方便的善巧处置。现在举两件事作为参考:
这里是说俗见,这是最不易破的事,因为寡不敌众。那些改革风俗的人,都想强行破之,其实不是破,只能叫易俗,因为换过来的还是风俗。只有先以智慧破除迷闷,不可与众人相逆,在无可究竟中,假立多数为安者方便以存之,这就是究竟。对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了了觉知,不随俗而沉浮,见一切境认为法尔如是,原本没有奇特可言,自然入于清净觉地。
凡遇到意外事,不论事件大小,都是我不识无常,执为实有,不辩虚伪,遂即被它动摇。又因不是事先预料,突然听见,常生惊怖。有智慧的人,不等事件果报形成,先在因地彻了,决知为毕竟无常,都属生灭。就如生儿育女,明知可爱,作为父母,自然指望他成人长寿,但是儿女各有因缘,各有寿数,在过满月、做百岁亲友道贺时,未来病死丧葬的一幕,早在这时定局,又何须悲伤。人既这样,物也是这样,时时存此慧观,入不二门,自然就是未来诸苦全部布施舍弃。佛法之妙,比如打预防针,先除去未来恐怖,使人早有准备,所以在突然听到突发意外事件时,就无怖畏,这是救于因地,自然比世法中救于果地来的圆融。
念佛须知各条目,散见于《王骧陆居士全集》,今集结打印以方便行人,有缺漏处当后补。以上念佛法门,是念自性佛,即实相念佛法门,与有相念佛法有区别(未悟前有别,悟后无别),行人念佛时自决。王骧陆居士,是证见如来、成就法身的佛门大德,已于一九五八年往生佛国净土。他老人家的开示,字字是摩尼宝珠。读老人家的原文,令人体会无尽、大心顿生,行人务必重之宝之。
大乘佛历三0三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释妙昭谨识于山西大同上华严寺
【附1、建议日课】
坐:身趺坐、手结印、口念佛,每日二座,每座两小时;
拜:每日拜八十八佛1-2遍(一佛一拜),或拜大乘经典1-2页(一字一拜),多拜不限;
持:每日结印持净法界真言21遍;护身咒21遍;六字大光明咒21遍;佛顶尊胜陀罗尼咒21遍;大悲咒5遍;普安神咒1遍;楞严咒心21遍(长寿21年);虚空藏咒21遍。
诵:每日诵经,长经1-3品,短经1-3部(宜多诵消除诸障增长净信经),十斋日加诵地藏经,初一十五诵戒;
读:阅读大乘经律论,多少不限;
念:时时念佛,对境练心;
修:随时随地随力修行一切善法。
以上日课,行人应根据自己情况自行增减.
【附2、念佛程序(上单做工)】
四威仪中都修功、唯在打坐用此法、行住卧中单提念、
持息也是任自然、上单方法要念熟、自然顺序往下做。
一、上单:
(1)上单万缘扫清,双腿盘定,两手托膝,端直其体,全身放松,以目观鼻,鼻观膻中,膻(shan音山,膻中穴,在两乳正中)入丹田,不偏不倚,顺直一线。
(2)合掌念
净法界真言:嗡蓝(21次)
护身咒:嗡吸临(21次)
消三业咒:唵、娑哇婆哇秫驮、娑哇达摩、娑哇婆哇秫度憾(21次)
(3)礼念三宝:南无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内心称念七次)
(4)礼念本师本尊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心内三称)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心内三称)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心内三称)
南无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心内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三称)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心内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菩萨(心内三称)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心内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心内三称)
(5)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因无始贪嗔痴,
& && && &&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6)发愿:愿生净士中,见佛道果成,回入娑婆界,度尽苦众生。
(7)求加被:祈求诸佛菩萨、护法韦陀慈力加被,消我业障,使我早日证入念佛三昧,华开见佛,救度众生。
(祈求毕,将合什变为定印,放丹田前)
&具体道理见修定心法,熟记此十二字,做功时自定&。
二、修定:正心诚意,一志不分,持闻念佛。
三、功毕:
(1)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华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2)下单:回向毕头顶散印。擦揉手目然后睁眼,干洗头面,活动形体三分钟,然后下座。
注:半小时内不做闷活,过后不忌。
四、再上单:
(1)饱食半小时后即可入座
(2)法食随时入坐皆可。
【附3、劝持咒语】
注:持咒须经上师亲传,否则即是盗法。若无上师亲传,依以下二法持诵,与上师亲传无二:
1、每日持大轮金刚陀罗尼咒21遍。
拿摩司得里牙,提维嘎难,打他嘎打难。菴。维喇及,维喇及。嘛哈,佳割喇,乏(wa音瓦)及里。洒打洒打。洒喇得(de音德),洒喇得。得(d音的)喇夷,得喇夷。维达嘛你。三槃(ban音班)戛(jia音加)你。得(d音的)喇嘛底。细达,搿(gi音给)里牙,得览。司乏(wa音瓦)哈。
大轮金刚陀罗尼经云,诵此咒21遍,能成一切咒法,善事速得成就。能成一切印法,一切坛法,当入曼荼罗大坛,不用事坛。陀罗尼集经云,诵此咒三七遍,即当入一切曼荼罗,所作皆成。诵咒有身印等种种印法。若作手印,诵诸咒法,易得成验。若未曾入灌顶坛者,不得辄作一切手印。若人诵此咒,即同入坛,作印行用,不成盗法也。
大藏密要云,依教中说,一切真言手印,必从师受。若未入灌顶轮坛,辄结手印作法,得盗法罪,所作不成。若于如来像前,诵此咒21遍,即如见佛,即同入一切曼荼罗,所求诸法,皆得成就。
2、诺那活佛云:“行者如欲持诵某佛之咒,但又苦于无阿阇黎师传时,可在坛中供一某尊佛像,供养礼拜,至诚忏悔后,即叩求某佛亲口传我某咒,再自诵三遍,并默想本尊亲授于我,一切功德均已赐给于我。如此作法,所得之咒,与阿阇黎所传者功德相等。但只能自修,仍不能转传于人。”如是方便教化,学人如肯信之、依之、敬之、行之,不但一切心愿,定如所期,虽万德庄严,将亦成就。
一、观音菩萨心咒(持菩萨心咒,与菩萨心心印合):
1、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此咒又名千手观音)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皤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 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南无那啰谨墀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萨婆萨哆 那摩婆萨哆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 怛侄他 唵 阿婆卢醯 卢迦帝 
迦罗帝 夷醯唎 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 摩啰摩啰 摩醯摩醯唎驮孕 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摩诃罚阇耶帝 陀啰陀啰 地唎尼室佛啰耶 遮啰遮啰 
摩么罚摩啰 穆帝隶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 佛啰舍耶 呼嚧呼嚧摩啰 呼嚧呼嚧醯利 娑啰娑啰 悉唎悉唎 苏嚧苏嚧 菩提夜菩提夜
菩驮夜菩驮夜 弥帝唎夜 那啰谨墀 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 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 娑婆诃 悉陀喻艺室皤啰耶 娑婆诃 那啰谨墀 娑婆诃 摩啰那啰
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 娑婆诃 者吉啰阿悉陀夜 娑婆诃 波陀摩羯悉陀夜 娑婆诃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娑婆诃 摩婆利胜羯啰夜 
娑婆诃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嚧吉帝 烁皤啰夜 娑婆诃 唵 悉殿都 曼哆啰 跋陀耶 娑婆诃
注:经云,誦此陀羅尼神呪。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上。隨願皆得往生。
附大悲印诀:凡诵咒时,以两手合掌,二大指相交叉,右手大指交左手食指根,左手大指加右手大指节间,是为大悲印。每诵咒一遍至第一娑婆诃句,从小指起,指缝徐徐开放,自后每诵一娑婆诃句,则以次而及无名指缝、中指缝、食指缝,渐渐放开。至结处诵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句,将二中指一交屈,右手中指搭左手中指外缝,左手中指搭右手中指内缝。诵南无阿唎耶句,又将二中指一交屈,右手中指搭左手中指内缝,左手中指搭右手中指外缝。诵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句,则两手缝合紧如初。是为大悲印诀。
2、六字大光明咒(此咒又名四臂观音)
嗡嘛呢帕吗吽
注:此是北方人发音。诵此咒时结大莲华手印。
二、地藏菩萨心咒(持菩萨心咒,与菩萨心心印合):
嗡、清、嘻惹渣吽
三、楞严咒心(此咒又名大白伞盖佛母)
跢侄他 唵 阿那隶 毗舍提 鞞啰跋阇啰 陀唎 盘陀盘陀你 跋阇啰谤尼泮 虎(合牛) 都嚧瓮泮 莎婆诃
1、密宗里面的大白伞佛母咒,就是《楞严咒》中的“楞严咒心”,此咒灭除淫欲极其厉害!
修習此法除了可以護國息災、退卻強敵之外,還可迴遮一切符咒、惡夢、毒藥、器械、水火、王難、盜難、饑荒、冤讎、疾疫、雷電、地震、天龍、邪魔等難,亦能令有情解脫一切繫縛,消除不持齋、不淨戒等之罪,增長福慧,令人敬愛,所求事事如意。
2、诵此咒心,与诵楞严全咒功德相同。
3、有大德云,每日持此咒心21遍,延寿21年。
四、虚空藏咒
啊祢、逻阇鞞 钤浮娑阇鞞 耶婆奈阇鞞 博厕娑迷 波吒逻阇鞞 他奈婆逻鞞 萨多逻伽逻泥 休磨休磨 摩诃 伽楼尼迦 娑婆诃
注:诵持此咒,易得一心不乱、忆持不忘之力。
五、净法界真言
六、文殊菩萨护身咒
注:诵此咒者,有84000金刚拥护。此咒能灭罪除障,守护自他,一切所愿,皆得圆满。
七、普庵神咒
[佛头] 南无佛驮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普庵祖师菩萨.南无百万火首金刚王菩萨.
起咒 咒首.迦迦迦研界.遮遮遮神惹.吒吒吒怛那.多多多檀那.波波波梵摩.
咒身——合尾 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一段 回身-合尾 迦迦鸡鸡俱俱鸡.俱鸡俱.兼乔鸡.乔鸡兼.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二段 回身-合尾 遮遮支支朱朱支.朱支朱.占昭支.昭支占. 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
三段 回身-合尾 吒吒知知都都知.都知都.担多知.多知担. 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
四段 回身-合尾 多多谛谛多多谛.多谛多.谈多谛.多谛谈. 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
五段 回身-合尾 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悲波.梵波悲.波悲梵. 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
六段 咒身-合尾 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一段 回身-合尾 迦迦鸡鸡俱俱鸡乔兼.兼兼兼兼兼.验尧倪.尧倪验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二段 回身-合尾 遮遮支支朱朱支昭占.占占占占占.验尧倪.尧倪验 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
三段 回身-合尾 吒吒知知都都知多担.担担担担担.喃那呢.那呢喃 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
四段 回身-合尾 多多谛谛多多谛多谈.谈谈谈谈谈.喃那呢.那呢喃 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
五段 回身-合尾 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梵.梵梵梵梵梵.梵摩迷.摩迷梵 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
六段 咒身-合尾 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一段 回身-合尾 迦迦鸡鸡俱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二段 回身-合尾 遮遮支支朱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 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
三段 回身-合尾 吒吒知知都都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 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
四段 回身-合尾 多多谛谛多多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 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
五段 回身-合尾 波波悲悲波波耶.母母母母母母母母母. 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
六段 咒身-合尾 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佛尾 .波多吒.遮迦耶.夜阑.阿瑟吒.萨海吒.漏泸漏泸吒.遮迦夜.挲婆.无数天龙八部,百万火首金刚.昨日方隅.今日佛地.普庵到此.百无禁忌.
注:普庵禅师是禅宗「临济」法系第十三代法嗣,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大禅师,以度黎民百姓为主。其开示与神迹,广行于教界民间。其所传之《普庵咒》更可消灾解厄,令虫、鼠、蚊、蚁远离,凶神恶煞走避!
常予持诵可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繁殖、万事如意。
普庵祖师菩萨大愿:凡有安神、请佛、安宅、外出……等等冲煞禁忌之日,诵此咒一或三遍,即可“百无禁忌”。家中蟑螂、白议、蚊虫、老鼠……等诸虫恼人,诵此咒可避之。
八、佛顶尊胜陀罗尼咒(此咒又名尊胜佛母)
那谟薄伽跋帝 啼隷路迦、钵囉底、毗失瑟吒(口耶)、勃陀耶 薄伽跋底 怛姪他 唵 毗輸驮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 娑破囉拏、揭底伽诃那 娑婆皤输秫地、阿鼻诜者、蘇揭多、伐折那& &阿(口蜜)(口栗)多、毗曬鸡& &阿诃囉、阿诃囉  阿瑜、散陀罗尼& &输驮耶、输驮耶  伽伽那、毗秫提 乌瑟尼沙、毗逝耶秫提& &娑诃娑囉、喝囉湿弭、珊珠地帝 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吒那頞、地瑟恥帝、慕姪隶 跋折囉迦耶、僧诃多那秫提  薩婆伐罗拏、毗秫提& &钵罗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 & &薩末那阿、地瑟恥帝& &末禰末禰  怛闼多、部多俱胝、钵唎秫提& &毗薩普吒、勃地秫提 社耶社耶  毗社耶、毗社耶 薩末啰、薩末啰、勃陀頞、地瑟恥多秫提 跋折梨、跋折囉、揭鞞  跋折滥、婆伐都 麽麽(称自己名,若为他人诵,称他人名)薩婆薩埵、 (口寫)迦耶、毗秫提 薩婆揭底、钵唎秫提 薩婆怛他揭多、三摩湿、婆娑遏、地瑟恥帝  勃陀勃陀、捕驮耶、蒱驮耶、三漫多、钵唎秫提& &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吒那頞、地瑟恥帝 娑婆诃
1、佛言,若人能日日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捨身往生极乐世界。
2、行人欲知此咒功德,请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3、持咒应作慕陀罗尼印:屈头指,以大母指压,合掌当心。
4、啼ti音提。隷,隶。囉,啰la音拉。耶ye音叶。唵ong音嗡。皤pi音坡。拏,拿。秫shu音术。诜shen音申。蘇,苏。曬,晒。弭mi音米。珊shan音山。頞e音鹅。禰,祢ni音你。闼ta音踏。胝zhi音只。
恥,耻。鞞pi音皮。滥lan音烂。(口寫),(口写)。遏e音饿。蒱pu音菩。以上注音多由字典查出,仅供参考。
5、称自己名:弟子某某及三世怨亲、十方众生。
附4、劝读经书
一、净土五经,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净土圣贤录,安士全书。
二、金刚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涅槃经,圆觉经,地藏三经(印祖云,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
三、莲池大师全集,藕益大师全集,印祖文抄菁华录,宣化上人全集,南怀谨老人全集,王骧陆老人全集,元音老人全集,徐恒志老人全集。
出生死,生净土,成诸佛,度众生
[em25] [em25] [em25]
阿弥陀佛[em64]
感恩师兄法布施[em25] [em25] [em25]
[em04] [em04] [em04] [em05] [em05] [em05]
[em25] [em25] [em25]
[em64] [em64] [em64] [em64]
[em25] [em25] [em25]
[em25] [em25] [em25]
[em64] [em64] [em64]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心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