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口径这么大,怎么装填

德国800mm&K&(E)铁道炮又称为古斯塔夫重炮(德文:Schwerer&Gustav/Dora,英文:Heavy&Gustav),第二座铁道炮被称为朵拉炮(Dora)。这两座铁道炮是德国希特勒时期由克鲁伯制造的超重型火炮。其设计与制造目标为提供前线部队曲射支援火力,击毁当时仍然为各国陆军视为防御主干的大型要塞与巨型碉堡。为了追求强大的破坏力,因此该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重达1344吨,可将重达7吨的炮弹投射到37公里以外的目标。    然而其巨大的体积必须由将近一个营约250人以三个工作天的时间组装起来,另外将近一个旅大约2500人负责铺设铁轨,以及支援空防或其他勤务,才能够开始进行炮弹射击。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口径可移动的(膛线)大炮,尽管美军拥有口径高达36英吋的“小大卫”迫击炮,犹胜过古斯塔夫重炮,但是缺乏精准度与实战经验,因此不足以与之一较。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说明一下,这是古斯塔夫的炮弹和它生后的T-34
  还有图吗.
  再送一门大个的迫击炮
  小大卫&(Little&David)&是美国在二战时使用来测试飞射炸弹的36吋(914&mm)口径的迫击炮戏称。在战争后期美国预期会在日本本土遇到极强的防御工事,所以小大卫被改造成为攻击用迫击炮。美国军队因着日本的投降而并未需要进攻日本本土,所以小大卫亦从来没有实战纪录。在历史上,小大卫还是口径最大的大炮,比起德国的800&mm&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还要大上114&mm。此迫击炮使用两部拖拉车运送,因此比起史威尔·古斯塔夫列车炮有着更高的机动性。小大卫只需要12小时就能够进入发射状态,远比古斯塔夫铁道炮所需的三天为短。不过因为发射时需要安装在一个三合土战壕里面,因此并不列入可移动大炮之间。    小大卫的射程约为9~10公里,弹体重量约为1.6吨。相较于射程约40公里,弹体重量4.8~7.1吨的古斯塔夫重炮,小大卫的战略价值实在值得怀疑。
  卡尔臼炮总重124吨,可借由自身履带进行短距离移动以进行炮位与射角回旋调整(回旋角仅有左右各2.5度),由于马力不是这座炮的最大考量,因此车体仅能达到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在极大的燃油消耗之后;如果这座火炮必须由甲地移动到乙地仍然必须依赖火车运输;卡尔臼炮唯一的优势就是运输时不需要先进行分解,于目的地时再行组装,然而必须借重两座庞大的转向架将全车放到板车上。    一共需要16个人来操作卡尔臼炮,装弹前要先将炮管放平进行填装;炮管最大仰角为70°,左右回旋角各2.5°。这不代表卡尔臼炮是精准度高的火炮,而是利用威力来补偿精准度。为了不要受到火炮反冲力量而频繁地进行炮位调整,卡尔臼炮得利用液压悬吊降低车身到贴地的程度以增加稳定性。    比起它的大表亲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卡尔臼炮从进入阵地放列到发射只要10分钟,完成战备只要古斯塔夫重炮的1/312的时间。等到进入战斗时每小时可以射击6~12次,也等于是古斯塔夫重炮射率的3~6倍。卡尔臼炮可依照不同的射距、目标与效果而使用1,700kg(弹头炸药280kg)重的穿甲高爆弹、2,180kg(弹头炸药348kg)重的穿甲高爆弹以及1,250kg(弹头炸药460kg)的高爆弹。    为了推动这些有如大砖块大石头般的炮弹,卡尔臼炮的装药一共分1~9号(1&bis&9&Treibladungen),每一份药包重32~36公斤。如果将射程定在大约4.3公里的距离,长五米多的炮管就要举升到50°的仰角;大约6.5公里的射程距离炮管就要举升到60°,加上1~9号装药全部一起装填。这么一炮轰出去就能贯穿2.5米厚的混凝土或者35厘米的均质钢板。  
  强悍的德国人
  真是巨炮~~~
   真是巨炮~~~
  苏德大战塞瓦斯托波尔:千年要塞pk最强火炮zt    --------------------------------------------------------      千年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市原址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端。历史上,塞瓦斯托波尔曾多次遭受异族的血腥侵袭。由于常年受战火侵扰,这座城市逐渐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    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计数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最强火炮    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    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的“卡尔设备”,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设备”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    6月17日,德军总攻。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击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以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10余枚355毫米榴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它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  
  太厉害了,写的也很精彩!
  想想办法干他一炮
   想想办法干他一炮  
  如果不是苏联抗住,德军绝对能横扫整个世界。
  要是配上图片就完美了!
  不错,好贴,长见识
  niubility!
  真是太好了。
  牛叉 支持...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世界最大口径巨炮:古斯塔夫巨炮4000人忙活三周才射一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迷 彩 先 生 迷 彩 军 事 短 评 第 922期】  内容提要: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恐怖的武器,古斯塔夫巨炮在那个重炮轰鸣的年代里绝对是火炮的巅峰之作,这个口径高达800毫米的灭世巨炮究竟有何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战开始时德国元首就要求德军必须装备有超强活力的巨炮来压制盟国军队,特别是在马奇诺防线逐渐巩固之后,德军对于超级巨炮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大。在研制出卡尔臼炮这种履带式重炮之后,德军任然不满足于现状,着手开始研发一种真正的超级武器——古斯塔夫巨炮。    古斯塔夫巨炮又名多拉巨炮,火炮全重1350吨超过26辆虎式重型坦克,炮管长32米超过十层楼高,火炮口径800毫米,单发炮弹重达7吨(穿甲弹),最远射程达到38公里。这样的设计标准符合了德军对于重型火炮的要求。    古斯塔夫巨炮在第一次组装过程中德军就遇到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由于火炮总质量太重,不得不由数十节火车皮进行运输,在组装过程中又必须使用两组铁轨才能保证一点儿机动性,即便是这样在组装之后的古斯塔夫巨炮任然只能行走在直线上,一点坡度都会使其动弹不得,更别说经过桥梁等交通设施了。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组装一座古斯塔夫巨炮需要一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到达运输地点后350人用三天组装完成,额外需要3000人铺设专用铁轨、组织防空和警卫工作,并且还有一个空中直升机掩护大队跟随,整个完成一次部署要动用超过四千人。    由于炮弹重量过大,造成装填过程非常缓慢,火炮的最大射速仅为 3发/小时,通常的射击间隔时间为19-45分钟,火炮的身管寿命仅为100发。  首次实战是在1942年夏天,苏德开战之后,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成为阻挡德军进攻路线的一颗钉子,德军海上巡洋舰根本没有办法展开有效攻击,因为经过苏联人的精心部署,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上也装备有苏联设计的重型火炮,比如赫赫有名的高尔基炮台设置有两门四联装305毫米主炮更是让德军陆军装甲师举步维艰,猛攻半年任然没有任何实际进展,而就是这个时期德军古斯塔夫巨炮研制成功就被拉到前线。    (卡尔臼炮也是重型火炮)  为此时任德军第56军军长的曼施坦因对古斯塔夫巨炮更是信心满满,经过4000多名士兵三周的部署,1942年5月古斯塔夫巨炮发射第一枚炮弹就击中了苏联高尔基炮台旁的苏军基地,据战后统计古斯塔夫巨炮在这次战役中共发射了48枚炮弹,再加上德军卡尔臼炮的共同火炮覆盖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苏联最终放弃了这个曾经坚不可摧的要塞,这也是古斯塔夫巨炮第一次实战,也是最后一次。    众多军事学者对于古斯塔夫巨炮的褒贬不一,一方面其恐怖的攻击力让一切防御都变成废纸一张,有人也指出另一方面火炮太重机动性几乎为零让其失去实战意义。不管怎样,古斯塔夫巨炮任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巨炮,代表二战时期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斯塔夫.马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