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和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义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_时政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 【】 【】 【】&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在这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因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对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种伟大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曾被这样或那样地误解和扭曲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有的国家过渡完毕,有的国家正在过渡。那时的社会思潮五彩缤纷,但就大的类别来说,无非是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吸纳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社会科学――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成果,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以社会主义为中心,把社会主义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为依据,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就其性质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又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是工人阶级的理论家,他们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的理论,是工人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还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具有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科学世界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世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里说的宇宙观就是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不是只涉及认识自然界的小世界观,而是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在内的大世界观。在众多“观”中,世界观是最基础的并带有根本性,它决定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一经和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历史产生这么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是一个博大精深、严谨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特征。
&&&&按其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不但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而且公开宣告要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马克思在创造新理论之初就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学说具有强大的批判功能,但这并不是说要批判一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更不等于在任何条件下都无限夸大革命的作用,否定任何改良和改革,而是批判剥削压迫制度、社会丑恶现象和各种错误思潮。
&&&&按其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的学说是一步步充实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年―1844年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发表;二是正式形成和走向成熟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诞生;三是理论体系最终完成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四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时代的精华,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它不是僵化不变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超越国界和时空,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真理,而且因为它总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今日的马克思主义比起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内容要丰富多了,理论形态也有了很大变化。
&&&&按其内涵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维护工人阶级一己之私利而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狭隘宗派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历史上思想家们所取得的有益成果,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放到工人运动中去检验,将其中的思想养分、真理内核进行汲取,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并使它们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为人类服务,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服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历来都存在反对和否定、教条和照搬、修正和歪曲三种错误倾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但是,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还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延安整风时,把反对教条主义提到这样的高度:“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现存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如果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结合”得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发展和胜利;什么时候“结合”得不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治党治国的根本。坚持什么?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为什么还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不前,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邓小平同志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新话才能解决现时的新问题。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一种是创新和突破,后一种是更大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包括经验总结、科学概括等环节。总之,坚持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坚持;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创立时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有机联系、相互贯通。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为工人阶级完成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做理论论证的。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增添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等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把握的是由基本原理的总和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个别论断。因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对待,去领会和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执笔:赵 曜,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 【】 【】
(责任编辑: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课程的几点建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 (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 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 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 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 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 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 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历史主体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物质生产实践构 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 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 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从国外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速增长期,往往出现在人均GDP1000美元前后,对这个机遇的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别很大。但中国国情非常特殊,可比性不大,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更多的意义可能在于标志性的,意味着我们要做更多理性、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我们发展的成本,无论是环境成本、资源成本,还是社会成本,都是高昂的。尤其是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多,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收入分配差距很大,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存在,而且反差明显。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许多国家都会由经济问题转入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会大量地冒出来。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避免。这也很容易理解,穷的时候,人总要先考虑肚皮的问题。如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曾对收入差距比较敏感,主要是不适应;现在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关注,是一种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扩大。随着收入的提高,差距的拉大,社会各阶层将发生裂变,出现相当比例的私营业主和中产阶层。该阶层要求自主、民主和参政的意识强烈,与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意识结合,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韩国和我国台湾均在该阶段出现过社会动荡。我们现在面临的下岗失业、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积累多年,应该认真解决,掉以轻心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如果过分夸大渲染,以致惊慌失措,转移了视线,那就更加危险了。归根到底,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依靠发展。
人均GDP达1000美元后,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富有柔软性。所谓“富有柔软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经济增长的风险耐受性,包括景气周期变动的耐受性、汇率变动风险的耐受性、对世界经济形势、世界市场形势变化的耐受性等。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温饱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达到预期目标后,就应该思考经济继续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要想尽办法,把民间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投资,这有利增加经济的柔性。
国外发展模式的一个深刻教训是:经济增长如果停顿,被增长所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必然突出,整个经济体系确实有发生崩溃的可能;政治上,一旦失去经济增长的缓冲,各种潜伏的社会矛盾必然尖锐化,政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低调、务实,应该成为我们的基调。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
了阶段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挥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的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的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这些年机关后勤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五个必须”: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面对原来经营秩序混乱、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亏损严重、人心涣散的状况,我们认识到,要扭转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整顿经营秩序,创新机制体制。为此,我们通过清理问题公司,转让不良项目,追讨巨额债务等,回笼了大量资金,归还了银行借款,化解了财务风险。同时,从改革分配、用人机制入手,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效益、业绩与分配挂钩的机制,推行经济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贡献较大的经营者,经济上重奖,政治上鼓励;对员工的工资基数进行调整,减少固定部分,增加考核部分。这些改革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使经营者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干部职工得到实惠,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干部制度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我们打破各种思想束缚和条条框框,积极倡导“给想干事的人机会,给能干事的人舞台,给干成事的人激励,让不能干事的人下台”用人理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必须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我们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认真调研,结合实际,确定了发展思路,通过发展达到“三个提高、三个确保”,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保障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省级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确保干部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并制订了“二次创业”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使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计划性,实行倒逼机制,促进了机关后勤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资产快速增值,经济效益大幅改善,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问题。在发展目的上,真正落实到满足群众需要、实现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干部职工投身实施“865”规划之中;在发展成果共享上,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为省级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后勤保障。办好事、做实事,提高和改善吃、住、行、幼教等方面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工作。二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干部职工。发展思路和举措的制定,首先考虑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对经营单位考核,把保证提高职工的收入作为刚性指标,促使职工收入年年提高。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发展中,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
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是统筹单位间的协调发展。对新兴行业的单位和传统行业的单位,不厚此薄彼,既注重大力发展利润高的房地产行业,又高度重视传统的饭店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每个单位在各自的领域协调发展。二是统筹经营与服务的协调发展。既大力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又认真履行服务保障的职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坚持用高效益支撑大服务体系,用经营效益反哺服务保障工作,使经营与服务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提高。三是统筹业务与党建、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们抓住科学管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努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 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
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牦的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价值是社会生产的平均劳动量。这是定义,是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由此出发。如果修改了这个定义,那么就不是政治经济学,而是其他学派了。
当然,你也可以定义价值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理论来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已发生的现象吗,预测未发生的事件。如果成功了,你就自成一派了。
按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价值与价格是两码事,价值与社会平均劳动量有关,价格是买卖成交瞬时的成交价。
按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学派理论,价值就是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
按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理论,价值即价格,与货币发行量有关。
以上几大学派,还有许多其他学派,都能自成体系,能解释绝大部分社会经济现象,但都有偶尔失效的情况。 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
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场的生产率时,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因此,劳动生产率变化只是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商品总价值不变。这就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