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有提到过沉香文化化的吗

《问道》特辑 香文化访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字实录:
崔明晨:凤凰网华人佛教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崔明晨,欢迎收看凤凰佛教原创节目《问道》,今天我们《问道》的话题是,咱们聊一聊烧香的那些事儿。今天请到我们演播室现场的嘉宾有,著名的中医专家原中
钟孟良:来预防疾病,这个香对于人体不能够,从医学角度来说不纯粹是有害,而且也有有利的一面。
崔明晨:就是有好处?
钟孟良:对,第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提神醒脑,比如说你在礼佛的时候,或者祭祀祖先的时候,这是非常严肃的一种场所,你聚精会神香可以提神,让你精力集中,祷告也好,对祖先的一种尊敬也好,都是一种礼仪上的、心理上的问题,也有精神上的问题。第二个好处有去晦除病的作用。
崔明晨:去晦除病。
钟孟良:去晦就是空气的消毒,异味的改变,比如说人多的场合,或者是空气中间有异味,那么用了香以后空气觉得很清新,当然不是长期用,要掌握量和度的问题,如果在流行性感冒这个阶段用了香以后,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第三个好处,用香以后有杀菌灭虫的作用。
崔明晨:灭虫。
钟孟良:灭虫,用香来熏了以后,往往有一种空气消毒的方式,也是有作用的,在医疗上面用空气消毒的方式很多的,但香也是一种方式。像在寺院里面为什么佛像也好,建筑物是木头的不长虫,这跟香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佛教用香、祭祀庙里面用香,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作用。
另外香对人体有些什么害处呢,我想在这种开放性的环境下面,就是房子很敞亮,空间很大,用香对人体相对是没有多大害处,假设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比较窄小的空间,烟雾的浓度大了以后,可能对呼吸道是一个刺激,尤其是有哮喘病、呼吸道病变的病人,或者有些过敏的人是不相适的,不适应的。假设婴幼儿、老人,不宜长期在烟雾环境中间,所以香在近些年头出现了一些反应,首先在不利方面,我想现在随着宗教理念的提升,用香也越来越广泛,香如何发挥它的文化内涵,发挥它的有效性、有益性,同时我们研究它对人体的影响,这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崔明晨:对,钟教授今天给我们讲的,其实破除了我们原来对香的一个,我觉得是一个误区,觉得它仅仅是一个祭拜,或者是一个表达谦敬的工具,其实还在医学上,在防范疾病方面,还有一定的作用。正好王教授您有一款药香,叫达摩禅香是吧?
王志远:对。
崔明晨:您带来的,您在我们佛教界号称达摩大师,因为形象特别像达摩祖师,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个是怎么回事儿,药香和钟教授讲的是一回事儿吗?
王志远:对,我们特意的做一个监制,就是监制达摩禅香。
崔明晨:就是你们那个宗教经济研究会。
王志远:我们有一个书院,我们这个书院也和宗教经济研究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密切的合作,合作我们来监制,主要是针对什么呢?就是现在一些化学香,你点燃了以后,里边有一些物质它会污染环境,而且对身体有害,这样我们就去追寻很传统的、古老的做法,古老的做法它的基础就是像用柏木,这些比较好的木材,它的这个质地,里面挥发出来的东西,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而且黏合剂我们用的是天然的,就是榆树皮,它是天然的一种黏合剂。
崔明晨:榆树皮?
钟孟良:榆树皮在过去用的还是比较广泛的,像过去妇女头发造型没有现在这种喷的东西,化学的,她就把榆树皮泡了,泡了以后那个溶液是粘的,在头发上刮,用榆树皮的刮。
崔明晨:显得很亮。
王志远:对,很亮而且还环保,对身体没有伤害,现在我把那个溶液拿来用它做黏合剂,把柏木的粉末粘在一起,所以这种香的工艺是很传统,而且不仅如此,我们在这里边加了很多的中药,比如说豆蔻、独活、川芎、白芷、甘松、甘草还有龙脑,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冰片,这些东西放进去以后呢,它点燃了起码有两层作用,一个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使屋里的空气比较洁净,也杀菌、醒脑,我们感觉身心愉悦,另外用这样的香去敬佛,它是一个很纯洁的、很纯正的,所以更能表达那种心情,一个自净其意,先把这个香要净一净。这个达摩禅香我们已经研制两年了,不仅是信众很喜欢,很多我的一些朋友文人墨客,他们在读书的时候,都要点上一两根,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比如说加上这些药是不是有好处,我们这个智光法师,还有我们的医生,他们都很清楚,比如说药材方面,这几味药都是好药。
崔明晨:看看您的这个香,这个和一般的香也没有大的区别,不就是这样的香吗?
王志远:这个香一个是它的长短比较适度,不宜燃的太多,另外你拿手摸一下。
崔明晨:有沙的感觉。
王志远:对,它是很自然的颗粒,有一点粗糙,不是像化学香那种,化学胶特别光滑,这个香的气味,不点燃的话都感到有一种清香,它里面有一种药的味道。
崔明晨:点燃之后是不是药味特别大?
王志远:也不是,它是悠悠的,正好比较适度。
崔明晨:钟老师您闻闻,我觉得这个香味挺好闻的,因为咱们的演播室是不能点的,要不然咱们就点上闻闻。
王志远:对。
钟孟良:闻一闻着就是很舒服。
崔明晨:对。
钟孟良:幽香。
崔明晨:它和我们平常在庙里面闻到的那种烧大香的味,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王志远:不是一回事儿。
崔明晨:那种大香味刺鼻是不是。
王志远:其实那个大香也是后来畸形的发展,所以我们宗教经济研究会,它研究了对宗教的经济形态有一个分析,我们认为宗教起码有四种形态,第一个叫自养经济,就是寺院自己来养活自己,比如有的是种地,有的是做经忏,这样有一些收入;第二公益经济,宗教团队做公益的事业,慈善的事业;第三方面就叫行业经济,这个行业经济比如说造香的,就是行业经济,但是这个行业经济需要给它加以规范,就是说你的本意,宗教的经济本意是为人好,但是你在造香的过程中,最后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是空气的污染,对人身体的损伤,还有一些不良风气的引导,一个大香一丈高,这么老粗,烧完了以后那个气味非常难闻。我经历过,我在有些寺院,去了以后我都会劝他们,说这个不能烧,烧完了以后空气污染很刺鼻的,呼吸了以后对肺部也不好,现在连抽烟都要禁,你烧这么粗的香也不适合。
崔明晨:那还不算大?
王志远:还不大?
崔明晨:大香可大了,智光师傅我不知道您见没见过,这么大的,我觉得一个小伙子都拿不动的,而且朝四个方向,几个方向去拜?
王志远:得几个人抬着。
崔明晨:对,熊熊烈火,像火炬一样。
智光法师:是。
王志远:这个就不适合了,我们希望这种香虽然是在室内烧的,但是如果说是敬佛的话,有这么一柱香也够了,这个心情表达就可以了。
崔明晨:可是你这个敬佛,是不是成本也许高了一些,是不是比一般拜拜的香要贵?
王志远:拜拜的那个香也可以不加这么多药,就用柏木的做就可以了。
崔明晨:纯天然的那种就可以了。
王志远:也很好。
崔明晨:我们先看一下这个,这就是我们日常我们看到的那些大香。
王志远:这还不算太大的?
崔明晨:这还不算太大的,就是一般般的那种,几位老师你们拿一下吧,就是这种香特光滑,您摸摸这皮就像打了蜡似的,特别光滑。
王志远:是,而且还掘不折呢,里面有一个竹子芯。
崔明晨:对,我掰开以后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它的香是这样的,里面是有一个竹芯,然后外面的这一层皮有点像是纸壳,是不是。
王志远:它为了印刷,上面不是有这个花纹吗,它为了印刷包了一层。
崔明晨:这有一个问题,闻着一点都不香,香味怎么出来的?
智光法师:这里面有化学香精,它燃烧的时候就有香味出来了。
崔明晨:现在没有?
智光法师:现在没有。
崔明晨:现在什么味都没有。
王志远:不是真香,一烧就是化学香。
智光法师:一烧化学香就出来了,它的黏合剂也是化学黏合剂。
崔明晨:这个胶,它里面还有香吗,这是什么东西做的呢?
智光法师:香精,还有一点木粉。
崔明晨:木粉。
智光法师:它的颜色也是化学的,里面含有一些棕青素,比如革之类的,点燃起来的话。
崔明晨:好看啊,印了好多字,还有事事如意呢。
智光法师:过去我们在生活中间用这个香,第一个用来祭祀,用来敬佛、敬神、敬祖先,就是我们都有很多敬畏心在里面,很敬畏,我们很严肃,很虔诚,希望我们的心意通过这个香表达出来,所以我们都是一定用最好的东西来做这个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间用这个香来治病,那一定是要,如果用这个香来清这个心、安这个神,比如沐浴焚香,那也是用一些适合的材料。
现在自从我们对传统文化不太重视了,对于香的制作敬畏心几乎就没有、消失了,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宗教政策也开始让宗教生活在社会上得以持续下去,很多人对于宗教、对文化,没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或理解,这样他们就非常注重宗教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功利的部分,而忽略了宗教文化中的信仰和敬畏的部分,这样逮到什么,能做就做,能点就点,这样就促进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香非常严肃的,能够表达我们敬畏的宗教用品,变成了一个唯利的、一个粗俗的社会生活行为,就是这样的。
崔明晨:几位老师,像这种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们记得过去有吗,就是文革前或者什么时候有吗?
智光法师:首先要是没有化学工艺的话肯定就没有。
崔明晨:对,是的。
智光法师:如果化学工艺刚刚开始有的时候,这种香还比较稀奇,就像过去我不知道你记得不记得,的确良刚开始上市的时候。
崔明晨:对。
智光法师:能穿件的确良衬衫还是件很时髦的事,后来它的不足之处逐渐逐渐明显以后,人们才知道布的比的确良还要好,现在也是这样,刚开始人们还觉得很稀奇,到现在我们就知道它很有危害,不仅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而且使整个的宗教活动被一些粗俗的气氛所干扰,问题是怎么来梳理这个东西。
崔明晨:对,另外我也好奇,像这种香比方说它便宜,对不对,可以用这种特别粗俗的,特别伪劣的这种产品,这样的原料来做。那种高香,比如动辄几千一根的那种香,或者是一束那种香,是不是用好的原料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领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关注我们:
行业动态您的位置: >
> 佛教与中国素食文化作者:管理员&&来源:富华香业&&浏览:359次&&更新: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中土,与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相激荡,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对人们饮食观念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具体地说,即是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中国素食观念。
  在佛教传入之前,在先秦之前的一些典籍中已可见素食行为的记载。古人为了向上天神灵或祖先表示敬意、祈求庇护,常常要举行祭祀仪式。《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祭祀活动在古代的重要性。祭祀活动中,为了表现诚意,一个重要的内容即要求参加祭祀者在此期间保持斋戒,如《孟子》中有言:&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可见斋戒是祭祀上天的必要前提。斋戒中的主要内容即是素食。这可以说是早期的素食行为。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素食行为与佛教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素食行为相比,无论从出发点还是终极目标都有很大差别:前者把斋戒中的素食行为视作苦行,并希望通过这种苦行方式表现自己的诚意和对上天神灵的敬畏,从而达到与神灵沟通并得到护佑的目的,可以说素食只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后者的素食行为则是出于慈悲和修行的需要,断除恶缘,了脱生死轮回,因此素食行为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佛教影响下产生的素食观念是中国素食主义在完整意义上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后世素食主义的主流。另外&斋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者是持素食,而后者则在此意义上,更强调&过午不食&的规定,
  现在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佛教与素食结缘系经南朝时期的梁武帝倡导后产生的。事实上在梁武帝之前,在中土生活的僧人中已经出现了后世意义上的素食者:如在梁代慧皎所撰的《梁高僧传》、梁代僧人宝唱所撰的《比丘尼传》(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僧尼传记)中,均记载了多位持素食的僧尼,其中多位生活在梁武帝之前。由此可见,随着佛教传入中土,一些出家人已经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严持素食。
  魏晋时期,不仅是僧人中开始出现素食者,一些精通佛道的士大夫也开始推崇素食。如《南齐书》中记载,齐太祖时的大臣周颐,&泛涉百家,长于佛理?著《三宗论》&。&兼善《老》《易》&,&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书中还记载当时卫将军王俭问谓周:&卿山中何所食?&周颐的回答是:&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同样在《南齐书》中记载,文惠太子问周颐:&菜食何味最胜?&,周颐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可见当时的素食者可能仅仅是戒除肉食,但对蔬菜多无限制。但当时人们的素食可能未如后来佛教中对五荤的戒除那样严格。不过,这毕竟是与佛教思想中的素食观念相当接近了。
  应该注意的是:佛教的饮食方式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且在不同时间或地区形成的教派对待素食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现在一般认为早期佛教并未完全排除饮食中包含的肉类,但对食用肉类则有着诸多限制,即只有&三净肉&才开许食用。我们知道,远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当时僧侣就必须乞食为生,在《金刚经》中开始部分,就有释尊入舍卫大城次第乞食的描述:直到现在,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度中,僧侣仍实行着佛陀时期就保留下来的乞食方式:现在人们通常认为在佛教的主要分系中,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中,仅有汉传佛教是严格规定素食的,而在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中均无素食的要求。实际在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中也有关于素食的观念,并有相当的僧侣和在家信众也遵循素食的生活方式,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观念中认为似乎只有汉传佛教才遵循素食,这也算是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吧。
  关于乞食与饮食的关系,僧侣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是无法选择的。相反,如果对接受的食物挑剔,则为律制所不允许。即使这样,僧侣也并非对施主所施食物、尤其是肉食不加抉择地一概受用,仅有当肉食被确定为&三净肉&时才开许食用,并且在食用时另有一些规定。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在一些大乘经典中都明文指出不应食一切众生肉。如《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涅粲经》佛陀也向迦叶尊者宣示:&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何故先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在《大乘入楞伽经》中,大慧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提出的诸多问题中,也有关于断绝食肉的问题,并从因果轮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生死轮转不息,无量众生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因而不忍心取至亲之肉以满足口腹之欲=随着大乘经典被翻译到中土,这些思想也对中土人们的饮食观念产生了影响。
  提到汉传佛教素食制度的产生,现在公认是由梁武帝萧衍开始的。虽然后人对于梁武帝的评价有诸多非议,但在中国佛教的传播史上,尤其是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严格规定方面,梁武帝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且精通佛典。据《梁书》中记载,武帝&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且勤于政务。梁武帝年轻精通儒学,并与南齐竞陵王萧子良等名士多有交往,而萧子良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徒。另外武帝在崇奉佛教前,对道教也颇为推崇。在登上皇位后,每有国事政务需要商量时,则常向隐居于茅山的陶弘景相商,时人谓陶弘景&山中宰相&。可以说梁武帝的思想中,实际上是兼有儒道佛三教的思想,只不过最终以佛教为归旨而已。
  武帝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武帝诏今天下,颁布《断酒肉文》,规定天下所有僧尼均不得食肉。如果我们细读一下收载在《广弘明集》中包括《断酒肉文》等在内的一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武帝颁布此令时,在僧众内是有诸多疑难的。为此,武帝诚请精通律制的法师登台讲律,并回答诸僧疑难,从理论上阐明断酒肉的必要性,是符合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武帝推崇素食制度不仅表现在对出家人断酒肉的规定,更是改变历代遵循不变的祭祀方式,即完全使用素食来代替献祭用的牲畜。由于中国古代儒家长期占据正统地位,这种素食祭祀的方式在一些严守礼制教条的儒者看来是完全不合礼制的,因而招来不少反对意见,但均未奏效。自此以后,素食逐渐成为汉传佛教僧尼所必须遵循的规定,也影响到在家信众。
  随着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影响,至宋代伊始,文人中提倡素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风尚。在当时文人的理念中,素食与道家提倡的清虚守静、儒家仁爱之心等思想颇有共通之处,更加促进了素食观念的传播。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曾言:&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这可以被视作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素食观念。
  佛教素食观念也对中国本土宗教代表的道教饮食产生了影响。我们可以发现至梁代陶弘景时,当时道教的一些典籍中还多有以肉食辅助修行的记载,而唐代以后,在一些派别中,素食也成为清修者必须遵循的戒律。如道家中规定的&五戒&(不得杀生;不得荤酒;不得妄言绮语;不得偷盗;不得淫邪)中,即有断荤食素的规定。后世道教中的两大派别&&全真道和正一道中,全真道严禁肉食和五荤,而正一道则开许&三净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在民间,茹素也成为一种饮食理念。但人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食素只是不食肉类,而佛教所强调的还包括葱蒜等具有异味者也不能食用。因为食用这些种类的食品容易使人昏沉嗔恨,妨害修行正道。另外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坚持长期素食的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须做到完全素食。
  今天一般大众意义上理解的素食之益,多是从健康角度来认识的。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从未排斥过身体的健康,相反认为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包括心理状态)更有助于修行。现代被人们逐渐认识到的一些健康方式,早在佛教中已有类似的观念。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素食作为一种自利利他的生活方式,也必将产生更多的影响。
联系电话:郑先生
     卢小姐
公司座机:028-
电子信箱:
通信地址:成都市双流县九江街道办邹家场社区8组105号您当前的位置: >>
王智广:香道在佛教文化传承中的影响
香之为用源于上古,明代周嘉胄所著《香乘》原序有言:诗礼所称燔柴事天,萧焫供祭,蒸享苾芬,升香椒馨,达神明,通幽隐,其来久运矣。由此可知,古代之香用以奉神明,用以达蠲洁,香之始始于祭祀。历经夏商周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荐,以香气降神,香气上达苍穹,迎请神真下降。香之为用,由来亦久矣。
王智广:道香在道教文化传承中的影响
一、道香之称谓
道教在产生之初,也就自然接受和继承了这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香韵智慧,形成道家香事。在目前所知最早道教典籍《无上秘要》卷五十五,《太真下元斋品》中就有如下记述:&行下元斋法,未至前一日沐浴形躯,宿洁斋心,上至九人下极三人。宿入室北向,叩齿十四通,捻香三过,长跪上启。&又有&正尔入室,烧香行道&;卷六十六有《烧香品》,并记载诸多烧香之禁忌。文中&捻香&、&烧香&这些名词,至今仍广泛用于道教宗教活动中。这说明最迟在六朝时期,道教宗教活动中已经普遍用香并掌握制香、合香技术了。
那什么是道香?顾名思义,道教通过具有道教特色的制香仪规配制并使用、品鉴的各种香品,在宗教活动和日常修炼生活使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用具、技法、习惯、制度与观念等,伴随着中华香事的成长,成熟,完备,鼎盛而自成一体,它既独立又是中华香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更是道教礼仪中的灵魂所在。
二、道香的渊源及在道文化中的影响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宗。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长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道香的制作使用也与道不相孛斥。首礼太上,烧香归虚无&这句玉京山步虚词就深刻体现了香与道的关系。杜光庭祖师也说:&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与心相融合,称为心香。&常焚心香得大清静&,&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香云缭绕,腾空供养&,由此可见,焚香的意义体现出联结神、人、鬼沟通的重要中介。故&九天之上,唯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也就是只要虔诚焚烧香品,能够指引人的心灵达到超越自然的境界,从而使人的心灵在焚香过程中获得最终的解脱,心与香的完美结合,使人们生活和宗教仪式中的用香得到普及并影响至今。
至金元时期,王重阳祖师创建全真教时,更是大力推崇用香。全真典籍中保留大量的香文叹词即可证明:&夫香者,香通三界,烟透九天,信香缭绕,仰瞻万圣以临轩,宝香氤氲,府陈微言而上达。巽风吹满结龙章,瑞气凌空成凤篆。一炉既腾诸真洞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随着全真道内丹修炼体系的建立,道香已不限于祭祀用香,而更注重用于内丹养生修炼的需求。如《全真王常月祖师信香方》,此方共有香药十二味,香方如下:&玄参五两(青龙香)、白芷一两(白虎香)、甘松三两(朱雀香)、降真三两(玄武香)、藿香七两(勾陈香)、蒿本二两(腾蛇香)、乳香七两(金乌香)、檀香三两(玉兔香)、安息香三两(通天香)、附香二两(达地香)、沉香三两(迎真香)、庄黄二两(将军香)。以上十二味法药暗合一年之数,共二十四两应二十四气。须甲子日配齐,供奉斗前。丙子日捣碎为末,用器皿封好。戊子日取出炼蜜为封固,供养为团供。庚子日做成拇指大小丸状。然后封好供奉在斗前。壬子日戌时,沐浴更衣,排设香案,虔诚礼拜北辰。然后焚信香一丸,诚心祷祝,善无不应。待香燃尽,将灰取出,用红布包好,佩戴于身,可获星真默佑。然后将剩下的香制成香囊佩戴于身,凡遇斗真降日,须排设香案,依法供养修持,功圆果满,必获升仙之庆。&这完全是按修炼仪轨制香用香焚香。
至元末明初,随着全真教步入低谷,道香也进入秘制时代。我是华山派第十九代弟子,我们法眷来自山东蒙山白云岩。清康熙初年,吾门八代祖清真子张演浩真人于白云岩创建清虚古观。清真子住持白云岩近五十年,康熙四十七年腊月留下&我事人不知,我面谁得识&之语后,羽化于白云岩祠堂,寿高一百一十三岁。在他与其后人的努力下,最终达到白云岩的辉煌,迎来白云岩时代。清末,白云岩已成为全真华山派著名的子孙丛林,培养出了朱本裕、高仁峒等一大批高道大德,弟子遍布全国各地,有&天下丛林主持焚修者,半出本山派下&之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二支后裔,一支是西岳华山毛女洞开山祖师赵仁逸,西岳华山北斗坪、通仙观的胡仁杰、韩仁魁师徒;另一支是东北复县慈航观开山祖师宗贤子赵仁来真人,我属于东北这一支道脉的传人。我所用的香方即得传于曾祖师宗贤子仁来赵真人,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后,恩师规元子张礼矩真人凭记忆将香方整理,传之后世。
白云岩山高林密,层云叠峦,自古便是道家修真之洞天。据何德志道光九年《修白云岩记》所载:&轩辕帝时有蒙山老人,后有羡门子、列国琴高、汉栾巴、董景威,晋贺元、宋皇甫希永、张紫阳、元徐双宜、乔同、明杨真人、张九经公于白云岩飞升仙路。&又载:&及清我祖张演浩,我师周和臣,鹤发童颜,百岁坐化&可知白云岩寿高百岁的道士代不乏人。关于白云岩全真华山派宗派传承谱系,如今已据吾曾祖所书宗谱,整理了《续修全真华山派宗谱》一书,如若有缘,再与各位交流。
白云岩道士除了修心内炼之法外,以香养道,以香修身也是密不可分的,留传至今的三十余道香方中,既有祭祀用香,更多的乃养生香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香疗、香食、香茶、香汤沐浴疗疾等等作用,同时由于用香制香,更形成其独特的合香、制香工艺。至第八代住持道土朱本裕时,白云岩制香技艺达到鼎盛。清光绪初年,道士赵仁来将其师朱本裕所学秘制道香技艺传至辽南,经过四代至今也有一百三十余年,上溯至张演浩更是长达三百年制香历史。留有秘制合香香方三十六个,制香、合香工艺完善。有沿袭古人的梅花香、白和香、玉华香,也有经过几代反复试制而成的洞真香系列。所制之香以草本植物与天然香料为主,遵遁古法手工制作,不仅限于祭祀用香,更可用于日常生活所需,以香养生,以香疗理,凭香愈疾,达到安神静心,裕精养元作用。
道士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期翼自己的修行生活如白云岩道士王本敬咏叹的:&临风挥玉尘,过雨理焦桐。宝鼎茶烟绿,深林落照红,再弹弦外意,天际有飞鸿。&那样飘逸自然,天人合一。香的悄然进入,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人的精神之中,这种渗透是那样的深,以至于达到如果无香的道教就会像人失去了灵魂。香与美至此再次合而为一,成为道教生活之雅事。
三、道香的特点
道香在几千年的演化中。至明清已形成其鲜明的特色,它已不仅是道教科仪等宗教活动用香,更侧重于一个&养&字,即养生。养生是什么呢?这个定义可能很难下。不过大家说起养生,马上会想起道家。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养生自然符合其思想。《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里这一段话就是专门讲养生的。就是告诉人们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那么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能更长寿!养生是为了健康,是为了长寿,为了更好地活着。这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时,养生的意义就不单单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大多常人的寿命,健康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白云岩多寿高百岁以上的道士正是响应了这一呼应。
以白云岩所传三十余香方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是香方也是药方,即可做香敬奉神明,更可用来治病疗疾。这说明白云岩制香的前辈们已经不仅仅是为祭祀而用香,更加侧重于日常生活中养生所用,其制香总类也有了广泛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线香、熏香、盘香等,已经出现了比如俗称为&药捻子&的香珠,琳琅满目的模具香牌,香茶,香料与中药制成的香食,用于沐浴的香汤等。
以白云岩所传《洞真香》来说:主料为川芎,薄荷,白芷,桔梗,檀香,甘草。此方用以疗疾能调中顺气,安神定志,清爽头目。方中川芎能治一切气,劳损,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桔梗能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檀香能理气和中,散结开郁;甘草调和诸药。合以制香,气味甘馨,炒作简单,制作方便。这即是道香最大的特点,也是吾门道香之特色。
香珠,又称香念珠、香串、&数珠儿&,香丸,我们俗称&药捻子&。顾名思义,香料成丸,便于携带焚烧,以后逐渐演变为手中把玩。早在唐代道士王悬河所著《三洞珠囊》里就有了香珠的记载:&以杂香捣之,丸如桐子大,青绳穿。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烧之香彻天。&白云岩所传香丸不但可以燃烧,还可以佩戴,佩戴对人体也有莫大的妙处,可闭去体味,提神,醒脑等,多重用途。香丸中的药香药效在佩戴过程中与肌体接触,随体温和毛孔的打开渗入躯体,理疗健身。
除了佩戴,我们的香丸手串可以通过盘玩产生出绚丽的包浆,颜色的变化,香韵的变化都会随着不断的把玩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道教的修炼法门很多,比如守一、行气、服食、导引、内外丹等。香食即源于服食,长期食用可以补气血养元神。
另外道家修行过程中需香汤沐浴,这也是重要的养生修炼方法之一。陶弘景曾云:&道家用作浴汤合诸名香,甚奇炒。&香汤可以辟恶去除不祥,并且可以降神灵,更可排除人体内的毒素垃圾,在中医看来,我们体内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不良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毒&,例如瘀血、痰湿、寒气、食积、气郁、上火。这些毒素堆积在五脏之内,就会加速五脏的衰老,然后由五脏供养的皮肤、筋骨、肌肉、神经也就跟着一起衰老了。我们根据白云岩所传《香汤》方经过现代改良后,人们可以更好的用来泡浴排毒,强健身体有益皮肤。对各种皮肤瘙痒有止痒效果;再配合吾门内传治疗皮肤病的药膏,对牛皮癣病症的改善有显著效果。
四、道香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不知不觉,香已然融入道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古人优雅而极富情趣的日常生活之中。&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这首陈与义的《焚香》诗把我们中国人的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柱烟中,人生喜怒哀乐,乃至追求均在此找到出路,于是也就难怪世事变迁而熏性不改了。
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师父配香制香,几十年来起起伏伏,感触颇多。今日人们对香的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赝品香、化工香越来越多,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借着玉蟾宫这块宝地,借着第六届香博会的东风,使道香这一中华香文化大家庭中的瑰宝,再次焕发蓬勃生机,在新时代里能展露出美妙夺人的神韵。
文章来源:腾讯道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佛经小故事一村菊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