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人民政府距内蒙古五原县地图骑兵一营多远

组图:蒙古战马和骑兵最辉煌的时刻
关键字: 蒙古蒙古战马蒙古战马图集蒙古战马老照片蒙古战马长什么样趣图集锦
2014年初,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曾说:“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今天蒙古战马已经悄然退出战争的舞台活跃在影视剧的屏幕上。近日新浪图片频道刊发组图,唤起人们对蒙古战马和骑兵最辉煌时刻的记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各战场上都有蒙古战马受伤、倒地,血染沙场。如今,战场上不再有蒙古马的疾驰和嘶鸣,它们的后裔已经成了战争剧中的明星。2014年初,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曾说:“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供图|新华社
共产党最早的骑兵部队只有三四十人马,那是红军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在宁夏的青石嘴打掉国军两个骑兵连,缴获了140余匹战马,组建了红军的骑兵侦察连。图为1936年2月,陕北红军东渡黄河抗击日寇,整装待发的红军骑兵部队。
这140余匹战马主要是宁夏马,有蒙古马血统。在平型关大捷中,这支骑兵担任右翼警戒。在长城碉堡战中,歼敌七十余人,在灵丘将前来增援平型关的板垣征四郎的部队击毙300余人。图为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乘胜出击。
在抗日根据地,战马一靠缴获,二靠民众捐献。八路军的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欢迎爱国民众自愿捐献战马,欢迎有志青年踊跃从军报国。很多人家维持生计的种地、套车的马都捐给了八路军,最后战死在日寇的炮火下。图为青纱帐里的八路军骑兵。沙飞/CFP
骑兵新兵训练的第一课是照顾战马。他们要学会刷马,给马洗脸、检查口腔、绑护腿、喂马。马草要求细碎均匀、草不过寸,草料里一丁点儿的杂物都要清理出来。图为1938年一一五师骑兵部队在训练。供图/CFP
调教战马是老兵的事。民众捐来的马,要养成守“纪律”的习惯。马槽以外的东西不许吃,不能乱啃东西、踢厩、咬人,要习惯套笼头、上嚼子、挂装具。老兵们每天骑着马慢走,把马匹弓马背的习惯压下去,再上鞍子练跑。图为晋察冀边区八路军骑兵在训练马匹。沙飞/FOTOE
战马的日常食量为粗粮八斤、草料十二斤。四百匹战马在村子里驻扎三天,那地方就粗粮光、谷草光、饮水光,被老百姓戏称为“骑兵团的三光”。 除了吃料饮水,战马连睡觉都必须抬头,这样的马反应快,爆发力强。图为八路军的骑兵部队。
老兵训练战马,新兵就踩高跷。一米五高的高跷踩稳了,骑马才能没问题。新兵在分配战马之前,先学习乘骑、卧倒射击、马后上鞍,等有了自己的战马,再练习马上项目。有许多战士还没等技术学全就牺牲了。图为1939年8月,晋察冀边区精神总动员大会上,骑兵通过主席台。摄影/沙飞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老百姓传言:“八路的战马练过武功,一匹马顶十个人。骑兵一吆喝,战马还能跃到房顶上去” 。立过功的战马即使伤残了也不能杀,由部队出钱出粮,交给老百姓喂养;“功臣马”牺牲了,可以专门建坟。 图为1941年,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骑兵。摄影/石少华
抗战期间,八路军先后建有军委骑兵团、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一一五师骑兵团、一二○师骑兵支队、一二九师骑兵团、绥蒙骑兵游击师等。最著名的要属新四军彭雪枫创建的骑兵团,人称“红色哥萨克”,战术师从苏联骑兵。图为在延安的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部队。解放军画报/CFP
当各部纷纷挥师北上抗日时,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留下9000多人保卫延安和陕甘宁边区。 图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三旅的骑兵团在沙漠地区举行演习。摄影/徐肖冰
抗战中,八路军、国军和日本的骑兵部队都是“枪骑兵”,即行军靠战马,作战即下马,在战斗中就极少能遇到骑马对杀的场面。但是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改成了“轻骑兵”,士兵可以在马上作战。图为1945年8月,八路军攻下兴和城,骑兵部队列队入城。
蒙古战马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共产党与国民党决战的第一个战场辽沈战地,从攻打锦州、会战辽西、围困长春到夺取沈阳的52个日日夜夜,处处都能看到蒙古铁骑驰骋疆场的身影。图为1947年,抵达豫皖苏平原的骑兵部队。军事图片库/CFP
在平津战场和各地剿匪战斗中,内蒙古骑兵也取得辉煌战绩。从1947年5月至1949年4月,内蒙古骑兵与国民党军作战633次,毙伤俘敌19875人、缴获战马20082匹,击毁敌机一架。图为1949年解放军骑兵部队通过北平前门大街。军事图片库/CFP
蒙古战马和骑兵最辉煌的时刻,莫属在开国大典上的亮相。日,察哈尔军区骑兵第三师的骑兵出现在阅兵式上。黑色的、棕色的、灰色的、白色的战马,列队向前,步伐整齐。图为开国大典上的骑兵部队。摄影/毕深忠
为了参加国庆一周年阅兵,内蒙古骑兵二师的战士和战马每天8小时训练,连续几个月,战士屁股都磨烂了,还每天到河里刷马,给马蹄子上油,没有人叫苦。图为1950年国庆,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骑兵二师部队。红枫/CFP
战争期间在夜间行军时,几百人、上千人的骑兵部队,只要最前面的人和马清醒,其他人都可以边骑马边睡觉,战马会按照队列的顺序走,绝不会有一匹马掉队。图为1951年国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检阅骑兵部队。葛力群/CFP
战马和战士之间感情深厚。有的战士负伤倒地,战马就不走。有的战士牺牲了,当时马也惊了、跑了。但事后马还回来,挨个闻尸体找主人,嘶鸣如哀嚎。有的战马还救过战士的命。马负伤后,战士也抱着马哭。骑兵很少吃马肉,感情上接受不了。图为解放后,内蒙古境内的骑兵部队。
解放战争期间,骑兵和战马打到哪里就吃在哪里。当地百姓提供粮食和草料,战士们拿着后勤部开的白条子给老百姓,百姓土改时或者交公粮时可以拿这个白条子顶账。图为解放后,内蒙古境内的骑兵和他们的战马。
军马也参加了朝鲜战争。整个朝战,大约13万匹军马参与战争,在异国他乡,它们有的拉炮车,有的驮物资。大批军马在战场上死亡,最后有5万多匹马回到国内。当年很多骑兵战士们恋恋不舍地把心爱的战马送上军列,很多战马却都没有熬到归程。图为解放后,内蒙古境内的骑兵战士。
解放军的骑兵部队最多时有10万铁骑,培养了55位开国将军。1969年珍宝岛战役后,中国骑兵的辉煌时代宣告过去。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放军的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了。全军仅象征性地在内蒙古、甘肃、新疆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以适应西部边防特殊自然环境的戍边需要。两个骑兵营均在内蒙古,它们也成了很多热门电视剧的拍摄对象。骑兵一营的几百匹战马,都当过影视演员,有十多匹马是公认的明星。
责任编辑:关一丁您所在的位置:
& 国内内幕 & 正文
探秘中国“动物部队”:特殊才智特殊作用
日11:27  
自从人类有了战争,动物就被人类驯服后用于战场。动物在战场上用其特有的功能,创造出让人类惊叹不已的战场奇迹。把动物的智慧和特殊才能广泛地运用于军事,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中国军队目前保留着军犬、军马、军鸽三种“动物部队”,在我军发挥着特殊作用。
忠诚卫士———军犬
北京燕山山脉,长城脚下,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军犬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犬繁育训练基地。记者曾在这里观摩了全军首届军犬大比武。庞大的军犬方队进入比武场,身着军服的士兵牵着百余条军犬,正步向观摩台走来,犬与人步伐协调一致,横成排,纵成队,威武雄壮,精彩夺目,使人叹为观止。
? | ?推广 |
比武开始了。指挥员一声令下,军犬训练员们解开绳索,参加比赛的军犬像离弦之箭飞奔出去,两米多宽的壕沟一蹿而过,三米高的砖墙一跃而上,悬在空中的套环,飞身钻过。尔后,又从容不迫地跳过熊熊燃烧的火圈……上百条军犬一个接一个地在狭窄的高墙上飞奔,如履平地,让人眼花缭乱。
只听得轰隆一声,炸药包发出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比武场火光闪闪,浓烟滚滚。一条条军犬无所畏惧地穿硝烟、越弹坑,时而跳越,时而卧倒,时而吠鸣奔驰,时而匍匐前进。军犬员指向哪,军犬就冲向哪,令能行得通,禁能止得住。
警车长鸣,两辆挂斗摩托车载着两名士兵和两条军犬紧跟警车在飞驰。开阔地上一名持枪“歹徒”拼命地逃窜。车辆前进道路受阻,随着士兵的手势和命令,两条军犬向“歹徒”冲去。“歹徒”回头发现军犬追了上来,慌忙用冲锋枪向军犬疾射,枪中的“空弹壳”发出阵阵火光,伴随着震耳的枪声。两只军犬没有被吓住,在奔跑中巧妙地躲闪冲锋枪的扫射,瞬间接近“歹徒”。只见一条军犬飞身而上,死死地咬住“歹徒”的右手,冲锋枪落在了地上。另一条军犬将“歹徒”扑倒。若不是“歹徒”穿着护身服,两只军犬会将他撕碎。两名士兵这时也赶到,将“歹徒”擒获。
短短两个多小时,警戒犬、巡逻犬、侦破犬、搜毒犬等十几种专业犬,进行了扑咬、越障、追踪、鉴别、搜索、搜爆等科目的表演和比赛,一幕比一幕精彩。
军犬基地主任告诉记者:“军犬是一种具有高度神经活动功能的动物,它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几万倍,听力是人的16倍,视野广阔,有弱光能力,善于夜间观察事物。经过训练后,可担负追踪、鉴别、警戒、看守、巡逻、搜捕、通讯、携弹、侦破、搜查毒品和爆炸物等任务。”
据悉,1949年,我军开始创建军犬繁殖培训机构。目前,各大军区、海军、空军和总后勤部、总装备部、武警都建有军犬训练基地,全军每年可繁殖培训出2000多条军犬送往部队。边防连队、军用仓库、特警部队、保卫部门大都使用了军犬,全军重点仓库基本上实现了以犬助哨。如今,已有近万条军犬在我军服役,发挥着现代科学和人类无法替代的作用。
战场铁骑———军马
我军最后的骑兵部队———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营,驻守在阴山脚下。记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县的阴山脚下,观看了内蒙古骑兵第一营的军事表演,目睹了中国骑兵的风采。
身着迷彩服的数百名骑兵策马挥刀,进行了骑乘、斩劈、马上射击、骑兵阅兵式等训练科目的表演。挥舞着马刀的数百名骑士,在阴山脚下的开阔地上奔驰,卷起了滚滚黄尘。阳光下,马刀闪闪,马蹄生风。
劈斩表演开始了。在开阔地上竖着高低不同的7个人体目标,最低的离地40公分,高的170公分左右。随着一阵马蹄声,勇猛的骑士乘马飞驰而来,只见骑士们在高速奔驰中从刀鞘里抽出马刀,接近低姿人体目标时,骑手身体向马的右侧猛地倾斜,右手挥起马刀,瞬间,模拟的人头滚落下来。接着,骑手连劈带刺,高低“人头”目标接连落地。
马术表演更令人赞不绝口。蹬下藏身是马术中高难动作,远方一群战马飞驰而来,只见战马不见骑兵,等到战马接近我们的时候,突然间,马上闪现出骑兵,他们举起乌黑的枪口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这是蹬下藏身的表演,刚才骑兵离开马鞍,紧贴战马藏到马的左侧,远处看去像一群失散的马群,没想到千军隐藏到万马之中了。
据了解,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骑兵团。1936年,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的甘孜地区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骑兵师,当时是红军装备最精良、机动最快的部队。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先后建有军委骑兵团、115师骑兵团等。我军骑兵部队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解放战争中,最多时达到12个骑兵师。
随着我军现代化的发展,当年的骑兵已被机械化和摩托化步兵所取代。骑兵营所在的军分区司令员汤向进向记者介绍:“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我军已经消失了。但目前全军还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目的是为了展示人民解放军过去的骑兵风貌,让中外人民了解、目睹现代条件下的这个古老的兵种,有时还担负影视片的拍摄任务。”
蓝天信使———军鸽
军鸽被人类誉为“军中通信兵”,军鸽在战争中的通信作用给人印象深刻。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军鸽最早的国家之一。1950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官兵到苏联学习军鸽训练与饲养,学成后他们带了200羽苏联鸽子和波兰鸽子,回到昆明组建了军鸽队。如今,军鸽队已发展成军鸽基地,编制在云南省军区序列中,先后繁殖和培养了5万多羽军鸽供陆海空三军,特别是供边防部队使用。
军鸽队不仅要训练军鸽远程回家本领,还要训练军鸽与老鹰斗智、斗勇的本领。老鹰是鸽子的天敌,以鸽为美食,云南老鹰多达25种。鹰的俯冲速度是鸽子的两倍,但鸽子向上的飞行速度快于老鹰,平飞速度与老鹰一样,一分钟能达到3000米。因此,军鸽队的教员用训练军鸽平飞和向上飞行来摆脱老鹰的攻击。军鸽基地训练出的鸽子都是戏弄老鹰的高手,使老鹰望鸽莫及。
军鸽基地还要训练军鸽在枪炮声中临危不惧。鸽子胆小,没有经过训练的鸽子听到枪炮声会吓得连家都不敢回。但经过军鸽基地训练过的鸽子,在枪林弹雨中能够勇往直前。
今天,人类虽然进入了卫星通信时代,但世界各国军队的军鸽仍在军中占有重要地位,军鸽具有“简便、灵活、快速、准确”的特点,比较适合在边防、海防地区使用。在特殊条件下,如敌后侦察,在不允许启用现代电子通信设备或有线电信可能被窃听、破坏的紧急情况下,军鸽通信是最佳选择。2001年,新疆边防武警巡逻分队遭遇暴风雪袭击,在茫茫雪原孤立无援时,依靠军鸽传信,上级及时派来救兵,使巡逻小分队脱离了险境。
进入2007年,军鸽事业还在发展。目前军鸽基地在沈阳军区建立了军鸽通信点,军鸽在空降兵、南海舰队、东海舰队、边防部队建树着新的功绩。(记者 陈辉)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军区骑兵:最后的骑士
骑兵曾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之师,帮助成吉思汗完成了对天下的征服。如今,金戈铁马的骑士风韵早已渐行渐远,被顽强保留下来的内蒙古军区骑兵某部,就成了那段珍贵记忆的绝唱??&&生活篇:马勤务的养马经&凌晨3点这顿餐对军马意义重大,马勤务下半夜就得起来打着手电筒喂马,要是赶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对马勤务来说就是一个更严峻的考验了。与一连和三连的马厩外观一样,二连的马厩也是一排红砖平房,马厩的食槽里铺了厚厚一层干草,还散落着一些掰碎的西瓜。食槽边,摆着几块圆盘一样供马舔食的厚盐块。此时,已近上午10点,盛夏的太阳早已从不远处的阴山东侧升得老高,开始将山下的大片戈壁晒得发烫,也将内蒙古军区骑兵某部二连马厩墙壁上的大标语照得更加明亮:&爱护无言战友&、&寸草三刀&、&把草把料&??不一会儿,从外面散步回来的军马们,急不可耐地冲进马厩大院,直奔食槽而来找吃的,马蹄扬起一股尘烟,将寂静的马厩搅得喧闹起来。这时,二连的&马勤务&张柏鸣开始忙活开了,他动作敏捷地给每匹马套上一个笼头,拴在马桩上,这是防止马吃饱后,到处乱跑去别的地方偷嘴吃。在骑兵营里,&马勤务&就是那些负责照料马的战士,由营里的战士们轮流担任,一月一换。每一匹马都要&定人定槽定位&,就是说马都有固定的主人、食槽和位置。我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走进内蒙古军区骑兵某部,首先感受的却是人马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与我想象中的剑拔弩张、金戈铁马相去甚远。营区就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境内的阴山脚下。站在营区,一抬头,就能看见营区后面起伏的阴山,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护卫着这个由人和马组成的特殊部队。这支号称&天下骑兵第一营&的部队,营房都是红砖灰瓦的老式平房,大部分建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建的。营房的外墙壁上粉刷着很多标语,诸如&勇于创新走科学发展路,甘于奉献谱社会和谐音&,时代特色很明显。这些营房分驻着骑兵营的三个连,每个连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和俱乐部。营房两侧路边种植着高大笔直的杨树,杨树旁边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灌木丛。3名战士拿着长笤帚,正弯腰在灌木丛里清扫垃圾。今天是星期六,本来是休息的时间,但战士们都在外面搞卫生,为的是迎接马上就要到来的&八一&建军节,而且明天还是老兵重返军营联欢的日子。此刻,营长周俊平也在会议室里忙碌着,跟前任老营长交流,商量如何布置这次重要的交流活动。营房前后都圈出来小块的菜地,几名战士在菜地里挖一条小水渠,用来引水浇灌蔬菜。另一片空地里,一片黄色的向日葵长得正旺,在一连一排排长李建亮的带领下,4名战士在给这些生机勃勃的向日葵除草。&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曾拥有7个建制师、数十万匹战马。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驻守在中国的北疆,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你看,那匹马长得最精神,体格强壮,它一站,别的马都得躲着它。它叫&狮子头&,被誉为&猛男&,年龄有10多岁,养了六七年都没人敢骑它,因为没人能征服它。你看,它的发型多好看啊!&张柏鸣笑着告诉我,脸上荡漾着孩子般的笑容。他说的&狮子头&是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鬃毛耷拉在耳朵和眼睛之间,修剪得整整齐齐,就像美女额前的一排漂亮刘海。脖子后面的一排鬃毛,好像经过烫发一样,耷拉在脖子下方,如一缕缕卷曲的披肩长发,让我想起了舞台上摇滚歌星的狂放发式。当然,这些发型都是马勤务的杰作了。张柏鸣是个健壮结实的小伙子,戴着近视眼镜,显得很斯文,皮肤早就晒成了古铜色。今年只有22岁的他来部队快两年了,老家在河北唐山。他来部队之前,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接触过马,更别说伺候马了。这群军马有四五十匹,每匹马的臀部都有数字和字母组合的编号。它们进军营时只有四五岁,一般到十一二岁就退役。马匹来自赤峰的红山军马场。尽管全军只有两个骑兵营,但中国仍保留着甘肃山丹、内蒙红山两个军马场。以前,部队想引进一批香港赛马会的退役马,但被上级否定了,目前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蒙古马,因为这种马耐粗饲,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虽然不再像它们的前辈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了,如今这些军马依然享受着很高的礼遇。它们的待遇并不比主人低,口粮标准为每天20元,而士兵伙食标准也就21元。而军马的医疗保健费标准甚至比士兵还高。如果马的肠胃不舒服,还有&玛丁啉&来给它们提供胃动力呢。我看到马厩外面的马桩上拴着两匹马,就问小张是怎么回事。小张说,它们病了,都是肠子打结。&马不好伺候。你要说它娇气吧,也挺娇气的。生了病,就得遛它。比如说肠子打结、肠痉挛啊,你就得不停地遛它,让它不停地出汗、喝水,然后拉出粪便来就好了。&我又问:&马的肠子为什么会打结?&小张解释说,因为马厩里喂的是干草,而在外面草地上吃的是新鲜的青草。这样,当一匹马吃进不同的干草和湿草,如果它适应能力差的话,就有可能造成肠子打结。&怎么能看出肠子打结了呢?&&它不喝水,发蔫,喜欢老卧着,也能吃草,但是拉不出粪便来。你看这匹生病的黑马,毛带白色斑点,它叫&懒驴&,特别懒,但是跑起来飞快,是连里跑得最快的马。&小张说。可以看得出来,饲喂军马是个繁琐而辛苦的工作。每天上午10点、下午4点、凌晨3点,军马开三顿饭,讲究定时、定量、定槽。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凌晨3点这餐对军马意义重大,马勤务下半夜就得起来打着手电筒喂马,要是赶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对马勤务来说就是一个更严峻的考验了。军马冲锋打仗风风火火,但用起餐来极为讲究,需要细嚼慢咽:早槽2.5小时,午槽2小时,晚槽3小时,而且喂马时人不能离槽。讲究的是&把草把料&,少给勤添。同时,食不厌精,一寸长的草料要切三刀,所以又叫&寸草三刀&。不过现在的草很软,不像原来那么粗糙,就不用寸草三刀了。豆类、麸皮、谷物、干草、食盐之类的精粗饲料,也是一顿不能少的。不过,光从外表看,不少军马看起来显得很瘦。这与我在某些旅游区看到的那些养尊处优、肥头大耳的马相比,差别很大。&军马都是公马,没有母马,都是骟过的。&小张告诉我。小张几乎认识部队里所有的马,指着一匹匹马说着它们的名字:&&小霸王&和&迎中&是这里的&狠角色&。特别是&迎中&,跑得可快了,但脾气大,你如果挨近它的屁股,它会往死里踢你,蹄子踢起来还挺高,连人带马都踢。那匹白色的马叫&白加黑&,枣红色的马叫&萨达姆&。这是&大驴&,又叫&动画片&,因为它长得像动画片里的马。还有那匹白色的马,叫&八号&,是二连最老的马,体力好,骑多远都不流汗??至于这些名字的来历,因为大家叫得顺口,就传了下来。这些马在一起也打架,打架时,人必须得把它们分开。&对像小张这样骑兵营里所有的士兵来说,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是围绕军马展开的,饲喂军马、调教军马、完成训练科目等也是他们每天都需要做的功课。正因如此,士兵和马的感情很深,他们称马为&无言的战友&,而当老兵离开部队的时候,他的马甚至也会流下眼泪来。&训练篇:新骑士的斩劈术&骑兵的斩劈功夫,最初却是骑在墙头上练出来的。这是因为,新兵膂力不足、骑术欠精,如果直接上马练习挥刀,难免闪失,伤及自己和马匹。朝阳从阴山的山头缓缓升起,斜射在骑兵营里的操场上,将平整的沙土地映照得晶莹剔透,也将每一位骑手黝黑的脸庞和胯下的战马刻画得更加神采飞扬。骑手们将手中的军刀倒立,斜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散发出阵阵寒光。胯下骏马迈着矫健的步伐,踏在细软的沙地上奔驰起来,扬起一股轻烟。棕红色的牛皮鞍具,柔软的高腰马靴,被马靴磨得发亮的马镫,开刃或没开刃的军刀,统一的新式迷彩服,一匹匹枣红色、黑色、棕色的战马,这一切都汇聚成一股激动人心的洪流,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在战场上,两军对垒,胜败事关生死,靠的是平时的勤学苦练。在已经拥有隐形战机和巡航导弹的时代,这支最后的骑兵每天仍然操练着传统的骑兵科目:马上斩劈、乘马射击、卧马、蹬里藏身、乘马越障、野外骑乘、骑兵阅兵式??马上斩劈可谓骑兵最经典的技术,也是骑兵相比步兵的主要优势之一。由于骑兵处于比地面更高的位置,并且是在运动之中,军刀顺势劈斩下去,近距离的杀伤力极大。操场上,150米的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7个人体目标,低的离地40厘米,模拟俯卧的敌兵;高的170厘米,仿佛站立的敌兵。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一位骑手策马疾驰而来,军刀出鞘,越过头顶,接近目标时,骑手身体右倾,右臂飞速挥刀砍下,&人头&瞬间滚落于地。接着骑手忽劈忽刺,高低目标接连落地。&后来我才知道,骑兵的斩劈功夫,最初是骑在墙头上练出来的。这是因为,新兵膂力不足、骑术欠精,如果直接上马练习挥刀,难免闪失,甚至会伤及自己和马匹。后来,骑兵们经过摸索,创造性地发明了斩劈训练&三部曲&:先平地、再骑墙、最后上马。骑兵营营房后面的围墙低矮宽阔,犹如马背,表面水泥早已被磨得光滑,这是一代代骑兵骑墙挥刀的结果。而且,新兵只用没有开过刃的军刀,以防技术不精伤到自己,待技术熟练以后才能开刃。与自己心爱的坐骑一样,军刀在骑手心目中也是一种特殊的象征。现役的65式军刀刃长96厘米,精钢打造,刀身镀铬。挥舞这把重1.85公斤的军刀,需要良好的膂力,所以只有那些资深骑兵的军刀才会开刃。但借着军马的冲击惯性,即便不开刃的军刀仍然可以轻易地斩落敌人头颅。可以说,一把小小的军刀,其实浓缩了骑兵的精神和传统。65式军刀是1965年由南京一家军工厂生产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骑兵大部分沿用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军刀。也许用得太顺手,解放后我军唯一的制式骑兵军刀就是在借鉴战利品的基础上设计的。但是,骑兵营的大部分官兵相信,他们手里的军刀是抗日名将彭雪枫设计的。1941年新四军第四师组建骑兵团时,战术、技术效法前苏联红军骑兵,被称为&红色哥萨克&。但自幼习武、精通刀术的师长彭雪枫却没有采用苏军的高加索式军刀,而是博采众长,亲自设计了一种军刀,它的刀身颀长,刀背轻薄,锋利异常。骑兵们爱不释手,称之为&雪枫刀&。在1942年洪泽湖沙山集一战中,骑兵团仅用9分钟,就将300多名日军砍倒大半,80多名日军因恐惧而投降。乘马射击也是骑兵远距离杀敌的基本技术。军刀入鞘后,骑手在疾驰中放开马缰,轻舒猿臂,取下身后的自动步枪,双腿裹紧马腹,从马镫上挺身直立举枪,在风驰电掣中对准一字排开的靶标扣动扳机,&哒哒哒&一阵清脆的枪声过后,靶标弹痕累累。据说,军马奔驰的速度在200米内可以超过汽车,而骑手仅靠双腿夹裹马腹进行立姿射击,稍有闪失就会从马上跌落。此外,训练的科目还有一项马背绝技:蹬里藏身。战士将身体悬挂在马的一侧,从另一侧看,只见一匹奔跑的骏马,不见人身。有的项目需要骑手和马匹同时具备极大的勇气,如钻火圈的训练,人马合一,连续跨越三个熊熊燃烧的火圈,马不仅不能畏惧火,还要同时起跳跨越过膝高的障碍。最后的训练科目是骑兵仪仗。全营骑兵集合在一起,数百名骑手随着营副教导员张国恒一声口令,拔刀出鞘,举过头顶,停顿片刻,收至胸前,然后下挥30度,停留于右下方。这是骑兵的最高礼节&&撇刀礼,给人以雄壮、肃穆的感觉。据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指挥员的撇刀礼,就来源于这个骑兵礼节。一套完整的训练科目下来,让我对骑兵的战斗力刮目相看。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兵种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一套战术的完成,完全有赖于人与马的绝妙配合。试想一下,在生死存亡的战场上,如果一位骑兵的坐骑突然闹情绪,不配合主人的指令,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为离开了坐骑,骑手的威力就会丧失殆尽。随后,张国恒副教导员的一番话,让我对骑兵和马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骑兵对自己的战马呵护有加,有的战士将舍不得吃的馒头留给战马,有的战士用自己的沐浴露、洗发水给战马洗澡??有一次,一匹马生病了,战士在马厩整整守了三天三夜,给它喂水、喂药。三天后,马病好了,战士累倒了,那匹马流着眼泪舔舐着战士的脸庞。&正是因为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深厚感情,才会最终产生&人马合一&的效果,让骑兵们在战场上纵横无敌。我还听到一个关于军马极为感人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前,而且故事的主角还是国民党部队的一匹军马。当年,解放军的某骑兵团长率部把马步芳的残匪包围在一座山上,团长看上了敌骑兵师长的坐骑黄毛风,下令枪下留情,不要伤及这匹好马。敌人被围了三天三夜,饮水断绝。一天夜里,黄毛风突然身上绑满被子冲向一个小河沟,在水中打了一个滚,让被子吸满水,又冲回山里。解放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携水而归去滋润残匪。后来,敌人终于被消灭,黄毛风也被捉住,但就是不服它的新主人。一天,它冲破人们的重重拦截,越过高栅栏,冲向山崖而亡。这匹军马的尽忠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解放军骑兵,他们为它专门修建了一座坟墓。这件事也使骑兵团长和其他当事人在以后岁月特别是&文革&中深受其害,但是这座特殊的马坟墓一直留存到了今天。正是人与马的完美配合,才成就了历史上绵延数千年的骑兵传奇。不过,是传奇,终有谢幕的一天,到了热兵器时代,纵横天下的骑兵开始遇到了强力阻击。二战中,波兰骑兵对决纳粹德国坦克的悲壮场面,直至今日仍令后人感到极大的震撼。1939年9月,德国的坦克兵团完成了对波兰&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被围的波军显然低估了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只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手中的军刀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想象中的决斗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他们用顽强抵抗的精神捍卫了骑士的荣誉,也让骑兵的落幕显得更为悲情和凄美??&来源:DEEP深度世界/newlady/deep/index.php/content/21346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古五原县 瓜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