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巫女”跟“巫”有联系吗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在理论方面,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从历史来看。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庄并未言及、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汉文帝。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茅山上清派。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独立而不改,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教因此而得名,原龙虎山天师道,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金朝时。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老,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而同时,宋真宗,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萧呵!寥呵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采纳率:67%
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重振生命活力,不无启示意义,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或尝到过‘成功&#39,无拘无束、知足常足地享受人生,这也是道教的人生理想,道教中的某些内容亦有其现代价值,而道家对此熟视无睹。道教的心理疗法,忙中偷闲,可以缓释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不择手段猎取财富的某些当代人来说,不啻是副清醒剂,是长鸣的警钟,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道教对于老庄之“道”的诠释作了许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著名科学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构科学理论模式。日本的汤川秀树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了“道”的观念,在探索最新的物理学概念的过程中,老子的“道”会获得非凡的新意,且有与道家相通的地方。我以为,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它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人们感到还能从中发现医治现代社会顽疾的妙方,“道”与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说,“道”对于当代化学、物理学、宇宙学、人体生命科学等都具有借鉴意义,净化人的灵魂,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安顿我们的生命,便应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保持成功的力度与长度。实际上,成功者更需要道家道教人生哲学作为指导,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解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新问题,凡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又关怀他人的生命。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使自我生命具有不朽的价值。从现在到将来,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西哲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晚期的诗说。(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并在生命问题上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依靠人的自我修炼改变命运,对当代人解决这些问题不无启迪意义。
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道家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发掘。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道教的原始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相接通。道教各种养生方法受到欢迎,形成较大范围的持续的气功养生热,原因就在于道教气功和养生方法能去病健身,优化人的生理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疗法。在当代科技的理论危机中,自然保护主义意识,都值得现代人吸取。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特别是它的某些操作方法如气功、静养功等,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提高生命存在的数量与质量。道教依据“道”的生命法则,不是文物,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当中,它还在活动,还在努力表现自我,科学出版社,人们都会在道教生命哲学中发现对长寿之道有价值的东西、改造和沿伸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葛荣晋发现。在道教看来,归真返朴的价值取向。李约瑟,道教文化在当代社会还有无价值意义?道教文化是否为一种博物馆文化。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十章引德效骞的话说:“儒家思想一直是‘成功者'或希望成功的人的哲学。道家思想则是‘失败者&#39。(《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引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从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道教的一些仪式也不同程度缓解当代人的心理负担,满足人们预测命运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给予当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第三。人们通常认为道家道教哲学是失败者的人生哲学,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仅仅陈列起来让人参观,就象我们观看文物展览一样,它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些与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丰富了“道”的内容,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因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使人以豁达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维系人生的平衡。但道家道教哲学也可以是成功者的哲学,成功者以此人生哲学为明镜,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为什么它还活着。
我们的答案是:道教文化不是化石。相信从中可以探到宝藏,带给当代科学新的财富。(第二卷第178页,从而建构新的科学殿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在道教中发现了与最新科学之间的某种相似性。
第四、道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精神:
第一、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启示意义,从中可以“温故而知新”。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人建功立业,但他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海德格尔诗学文集》第194页,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增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一文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过诗化般的生活、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39页、道教中不乏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可供现代人借鉴。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归真返朴,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皆可凭借它诗意般地栖居在这大地上,不时提醒自己“福兮祸之所伏”,不飞扬骄横,功成不居,他便会与大道相通,便会“死而不亡”?作者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
第二、道教生命哲学对当代长寿学的启示。道教十分重视生命,使个体生命旺盛持久,此即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庄子.逍遥游注》)道家道教这套大智大慧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并进而泛爱万物生命的人。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的痛苦的人的哲学”,对当代人无疑也是有效的方剂。这艘飞船我们可命名为“大道”号,已有五十亿乘客。问题是大道号飞船正遭受人为破坏,环境严重污染。飞船的保护层––臭氧正在减少,生态失去平衡,危及乘客们的生命安全,这一切都是人对地球资源无休止的破坏性掠取所造成的。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回忆下道教中某些古训,总结道教的生态伦理观,或许是十分有益的。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界的开发应遵守某些道德准则,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作为小宇宙的人和作为大宇宙的自然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流,这种交流一旦被人为破坏,失去和谐平衡,那么人是得不到安宁的。当代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以道教眼光看,实际上就是由于人忘记了自己与自然之母的生身关系,以为可以随意从母亲身上攫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顾及母亲身体所受的伤害。道教生态伦理观主张对宇宙万物都施以仁慈的爱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万物的属性,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得到发展,不横加干涉。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比较起来,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他属于自然又区别于自然,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只要人类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尊重、服从、歌颂自然的人天观和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总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对当代人也有参考价值,道教的现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保持良好的心态。这种艺术人生对于物欲横流、泛滥成灾的当代社会,对于利欲熏心,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提出“生道合一”,认为修道者如能炼养而与大道相合,则将超越生死之限。可惜的是,当代科学家只注意到道家之道,而道教所演化发展的“道”尚未被当代科学所开发运用。我们的地球就像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载着地球村的居民在太空中遨游,第479页,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另外,还受到一些人的欣赏,象服镇痛剂。(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不错,道家道教的人生哲学能起到安慰人们精神上遭遇的幻灭与痛苦的作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道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道家、仙学与道教之关系
我的图书馆
? 道家、仙学与道教之关系
道家、仙学与道教之关系
陈撄宁在其《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说:“提及儒释道三教,凡是中国读书人都能领会。在昔明清之际,曾有倡为三教一家之说者。盖以道的本体而论,三教原无分别。若依事实而论,则不可混为一谈。
中国自轩辕黄帝而后,经过许多朝代,直到周朝李老子,皆属于道家一派。其学说是有系统的。用于外,可以治国齐家;用于内,可以修身养性。古时读书人,皆能运用此学说以处世。在位则帝王将相不以为荣,在野则陋巷布衣不以为辱,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往而不自在,无时而不安乐。这个就叫做道学。汉时的张良,三国时的孔明,亦是此道中人物。至于寇谦之之科诫符箓,张天师之正一派五雷法,邱长春之全真派经忏斋蘸祈祷等类,这些都叫做道教。虽各派之中,也有修养的方法,但其宗旨与作用,比较古代的道家,完全不同。学者须要认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按照此说法,是欲分道家、道教为二也。
学界于老庄与道教之关系。大抵有几种观点,第一、认为老庄是老庄,道教是道教,与道教毫无干系,如蒙文通、陈撄宁二先生是也;第二、认为道教比附于老庄的,大抵认为西汉时期因为皇家崇尚老子,故张天师立教比附此官方信仰;第三、认为道教不需要老庄的;第四、闻一多认为老庄源于道教的。
贫道比较赞同第四种观点,现代有些学者将老庄道家思想和道教分开来谈,其实是不对的。下面贫道将就两方面论述此问题。
一、道家为百家所从出,道教是早期道家之继承人。
窃按道家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现在所谓的是狭义的道家,一般是指老庄道家思想。但是又有广义的道家,及与道家思想有关的一切学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谓的道教。《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谦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而《汉书·艺文志》道家的书目里,不仅有老庄,也有《黄帝四经》、《鹖冠子》、《管子》、《孙子》、《力牧》等篇。今帛书《鹖冠子》已经校勘出版,不仅是老庄玄学思辨,而《管子》一书则包含有治国之道,《孙子》则当为兵书。故知早期道家之学不仅仅是老庄玄学思辨,其蕴含的内容非常广博。
故江山渊《读子卮言·第十章·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云:“道家者,上所以接史官之传,下所以开百家之学者也。道家之学较诸家为最早,前以言之。然所谓早者,非专指老子之时言也。诸家之学皆起于春秋、战国之时,道家之学则在春秋、战国之前,而源于有史之初。夫史官之初设,所以制文字,文字既成,复专为史官所司。然文字之兴,肇于黄帝之世,而黄帝固为道家之始祖。是时百家未兴,道家即巍然以立,然则谓有史官即有道家可也,谓有文字即有道家亦无不可也。”江山渊认为道家起源甚早,在“黄帝以后,老子以前,上下二千年,唯道家之学扶舆磅礴,而无他家立足于其间。”
江山渊又继续分析黄帝老子之学的特点,说:“有黄帝而后道家之学兴,有老子而后道家之学盛,老子之学实遥接黄帝之传。然黄帝荒远,其书虽多,类皆后人伪托,未可深信。然就组织所称引者考之,其学实与老子不尽同。大抵黄帝之学,视万物为重,视己为轻,不惜舍身以拯天下之乱。悯人疾病也,则为药以医之,故《本草》、医经出于黄帝。悯天下之乱也,则以兵救之,故五兵、战法亦咸始于黄帝。老子则以生为苦,以兵疆天下为无道,此与黄帝异者一也。黄帝居无常处,纵横天下,诛逐蚩尤,混一寰宇,老子则愿得一小国寡民而治之,此与黄帝异者二也。黄帝动而老子静,黄帝刚而老子柔。盖黄帝欲以力救天下,老子生于周之衰世,天下疲敝而不可以变革,亦唯有清静无为使之自化而已,故黄之与老其旨同而其术则不同也。”我们可以知道,黄帝、老子虽然都是道家,但是其思想不同如此。好比后世之庄子,很多观点和老子也是不同的。道家之学渊源于黄帝,其学本就驳杂,有兵法、医学、修炼、阴阳、术数等。
因为道家之学,其博大如此。并且时间又如此早的,那么后来的学问,自然多少和道家都有一定的联系。《读子卮言》说:“道家之学,无所不赅,彻上彻下,亦实亦虚,学之者不得其全,遂分为数派。得其道家之玄虚一派者,为名家,为阴阳家,及后市之清谈家,神仙符箓家。得道家之践实一派者,为儒家。得道家之刻忍一派者,为法家。得道家之阴谋一派者,为兵家,为纵横家。得道家之慈俭朴一派者,为墨家。得道家之齐万物、平贵贱一派者,为农家。得道家之寓言一派者,为小说家。传道家之学而不纯,更杂以诸家之说者,为杂家。是春秋战国之世,百家争鸣,虽各张一帜,势若水火,而其授受之渊源,实一一出于道家。”法家申韩之流,其源本出于道家,此为定论,学者多能知之。而后世神仙符箓,以及老庄玄学亦皆出于道家,则学者鲜能知之也。
难怪庄子在《天下篇》中说:“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按照庄子这段话的意思,后世百家之说,都只能算是一曲之士,而不能“察古人之全”。而“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意思是百家之说本是一个源头而出。九流乃其流变也。
虽然分为九流,但是儒家之中,又有不同之派别。“譬如《易》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别,而同出于田何;《春秋》有公、谷、左、驺、夹五传之异,而皆无背于孔子也。大抵天下之学,有分必有合,有合亦必有分,不分则无以见其精微,不合则无以知其博大。自其分者言之,岂特百家之学不同,即每家之中亦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而不能强之以相侔;自其合者言之,则固不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合天地之万有同冶于一炉,此学者所宜知者也。”所以可以说,后世虽有九流之不同,其实皆渊源于早期道家。神仙符箓、老庄玄谈,阴阳术数、兵法医学皆然。
既然早期道家其内容如此之丰富,故知其学问皆非狭义的“老庄道家思想”所能涵盖。是故江山渊云:“其有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为独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诸家者皆道家之旁支也。唯其学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说,故世名之曰‘杂家’。此不过采诸家之说以浚其流,以见王道之无不贯,而其归宿则仍在道家也。”杂家比较有名的是《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淮南子》今收入《道藏》,《吕氏春秋》则否。由于江山渊《读子卮言》是针对诸子的,江氏本人可能也没有读过《道藏》,所以在这里只说杂家是道家之宗子,却忽略了道教。《道藏》之中包罗万象,也有儒墨名法,兵法、医学、阴阳、术数之类,比如《墨子》一书就赖《道藏》而得以保存。四库馆臣批评其驳杂多端,其实不知道教乃早期道家之嫡传(也就是说早期的道家,是后世道教之滥觞)。故其学驳杂广大如此也。
二、仙学乃道家学术的一部分,老庄思想是道家哲学思辨之结晶。
闻一多先生和潘雨廷先生都曾指出,道家思想本就是原始信仰的哲学思辨之结晶,是源自于道教信仰的。是道教信仰的提纯和理性思辨的结果。但是闻一多只说了道家思想源于原始信仰,但是还只是停留在推测上,并没有展开了讨论。而江山渊的论述,则可以解释其疑惑,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其实后代类似于这种对方术进行思考,进而提出一套哲学理论的也有。比如宋朝时期雷法兴起,这段时期法术类著作,对于神与将的思辨,同样是非常理性的。白玉蟾真人指出,道士行法召将,其实都是自身神气之运用。如果自身之精气亏耗,如何能够驱遣神灵?将意识的神与物质的精气结合在一起。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道本无言,多言损气。收气存神,惜精爱己。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神气散乱,法不灵也。”又云:“静则金丹,动则霹雳。”在注文中,白玉蟾着重神气在行法时候的作用,认为只有神气充盈,内丹成就,法术才会灵验,而符錄的重要性则下降许多。白玉蟾对雷法的解释,相对于早期的王文卿的雷法理论就更多一些理性思辨的色彩。
这里还要顺带说明一下仙家和道教的关系。近代的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在其《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指出,“神仙家的思想理论与方术,综合而观,可以称为超人哲学。虽其中法门,种种不同,程度有深浅之殊,成功有迟速之异。然其本旨,总在乎改变现实之人生,不在乎创立迷信之宗教。”又说:“吾人今日著书,乃为研究学理,预奋将来同志诸人,实地试验,解决人生一切问题,与彼阐扬宗教者,用意固有别也。故对于道教之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太帝,毫无关系可言。”而武国忠在评价陈撄宁的功绩时候也说:“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首次将仙学学术从三教理义的圈子中单独提取出来,把它作为一专门的学科来进行研究,以扶助仙学独立自由地发展,而摆脱其他宗教教理教义对仙学的束缚。”陈撄宁为一代仙学宗师,欲发扬仙学,故处处将仙学与道教、道家划分开来,其苦心着实令人佩服。看以上文字,言之凿凿,似乎仙学、道家、道教,本就水火不融,出处不一。
在陈撄宁一脉看来,内丹仙学作为一种单独的学问是不必依附于宗教的,故陈撄宁虽然提倡内丹,但是并不崇拜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其内丹之成就也是纯粹技术上的成就,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他认为仙学是重实践,而不尚虚谈的,是靠自己而不靠神灵的,是没有什么宗教色彩的。陈撄宁先生所说的仙学,类似于紫阳真人时候的情况。而其所说的杂有宗教色彩的仙学,则是白玉蟾祖师的仙学思想。但是我想白玉蟾的仙学思想,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并且内丹本身起源于以前吐纳、存思,和上清派的修炼有密切的关系。何况道本是浑然之物,元炁、精神、将吏、法术,都在道中。就这点,我还是比较赞成白玉蟾祖师的观点的。并且内丹修炼,固然是技术活。但是修内丹所以能成仙,还有一个哲学背景。这个哲学背景,恰恰就是易学和道家思想,如果没有这个哲学背景,内丹不过是人体内分泌的调节,并不能成就金仙长生之道。所以我认为,陈撄宁先生的仙学思想是重视术,而忽视了产生这个“术”的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
早期的雷法还只是“术”,而白玉蟾对之进行解释和阐述,就进而成为“道”了。内丹也是这样的,虽然说内丹是道教方术中比较没有宗教色彩的修炼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内丹确实是从混沌的神学修炼中脱胎而出的,只是后代祖师在修炼过程中,思考其原理,又赋予其较为理性的哲学理论。闻一多先生也曾指出,先秦的道家思想也是在上古信仰中发展起来的。内丹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于五代而基本形成,《悟真篇》出而理、法大备。但是内丹本身是作为追求成仙的一个法门,它的发展和形成,和道教是密不可分的。南宋白玉蟾又将发展成熟的内丹思想和神霄雷法融合,将积功累德和内丹修炼融合,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实内丹也好、道家也罢,其实都源出于道家之教,老庄哲学是古代道家哲学家对于仙学和人生的思考。内丹理论也是后世神仙家对于宇宙、人体的探索和精华。另外又有《无能子》、《化书》等,都是道教哲学的部分。或许我们将道家思想,看成是道教的宗教哲学会更接近于历史的本来。而内丹也是道教修炼的一个不断提炼和神化的成果。另外还有医学,也是出于道家,江山渊、陈寅恪、李约瑟诸位先生都提到过。只是后来独立出来了,但是道教中却仍然保留了很多医学知识,而中医的穴位、经络,还有一些治疗方法都和道教有关。
后世谈仙学内丹之术,都追溯到黄帝,认为是上古之秘法。其实黄帝不仅炼丹修仙,也擅兵法、医学、术数,而内丹家不过得黄帝学术之一偏而已。这些都源自于早期之道家,只是后人强为分别,若穷根究底,其实都是源于吾祖轩辕黄帝。一个人既可以作为军事家,修炼之士和医生,只有黄帝堪称得大道之全,后世绍黄帝之学,最完全的只有道教。有的学者将道家、仙学和道教,强做分别。好比是手足之分一般,如果从其差别来看,手自手,足自足,若自其统一性来看,则手足本是一体。关于这个道理,江山渊和庄子都说过了。
道家、道教,古代是经常混用而不分的,也不需要分别。后来学者为了将宗教和哲学分开,所以故意夸大道家与道教之不同,以至于忘记了他们本身是一体的。笔者看到现在很多学者和道友在讨论道家和道教的问题,甚至有意贬低道教,说是低等的多神崇拜,说道家哲学虽然玄妙,但是却与道教无关;仙学方术虽然精微,也与道教没关系。在他们看来,道教只是烧香磕头,念经抓鬼之类的巫术,却不知道上古巫史同源的事实,而道家之学源于史官。老庄、仙学都不过是早期道家之一支而已,道教将斋醮、符箓、神仙、炼养、兵法、术数等融为一炉,恰恰符合上古学术之风貌。如果将其中任何一样排除道教范围之外,都是不对的。
道教堪称为中华文化之根本,所以李约瑟说:如果中国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成为一个共识,让大家都了解。
主要参考资料:
《海琼传道集》
《海琼问道集》
《海琼白真人语录》
《中华仙学养生全书》
《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以上皆出自《中华道藏》
《读子卮言》、民国·江山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南华真经注疏》、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中华书局、1998
文/ 万景元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巫盛华联系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