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曰本长春关东军司令部叫什么

当前位置: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签订《马关条约》图二日本骑兵进入沈阳图三关东军..
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日本骑兵进入沈阳
图三 关东军司令部
图四 受降仪式
请回答:(1)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的发生?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图二、图三说明为完成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图一、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偏难来源:0111
(1)中日甲午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2)“大陆政策”;九一八事变;日军很快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建立了殖民统治。(3)国际上:甲午战争时列强纵容、勾结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4)第一种说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14年抗战;第二种说法: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因此是8年。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观察下列图片图一签订《马关条约》图二日本骑兵进入沈阳图三关东军..”主要考查你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的抗战,抗战的胜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的抗战抗战的胜利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
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马关条约》(1895)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台澎辽,赔款两亿高。开口有四处,设厂内税消”。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音“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使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清政府内部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有两种不同说法。 1.不存在和战之争。这是史学界新近提出的观点。持此说者以夏冬为代表。夏冬通过对帝党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后党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帝后两党无和战之争,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从清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鸿章与翁同在战前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战、和两手准备,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或第三国调停等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危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属下的海军在朝鲜与日军接仗”,“李鸿章已在军事上指挥对日作战”;翁同“主张一战”,他的“‘以我兵能胜倭为主’的思想显然高出李鸿章一筹”。黄海之战失利至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态度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翁同态度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国人唾骂而已”。据此,作者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对他们最有利。” 2.有主和主战之争。这是传统的说法。持此说者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指出:“在日本进攻、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和群众要求反抗侵略的压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大部分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如翰林、御史等都积极主战。”主战的还有以“翁同为首的帝党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鸿章系统的洋务派以及恭亲王奕等当权的大官僚”。 戚其章说:“认为帝后两党之间不存在和战之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甲午战争中,慈禧虽曾‘传懿旨亦主战’,并‘谕不准有示弱语’云云,却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样,李鸿章作为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者,在调遣军队、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说一件事没做,却不能以此证明‘北洋系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挥全面对日作战’,于是连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总之,“对后党是否主战的问题,也不应抓住个别事例不加分析就轻率地作出论断”。范文澜、陈旭麓、林增平、孙孝思等均持此说。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芦沟桥)事变,是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1、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2、原因:①1936年,日本制定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已经确定了对外侵略的基本战略是保住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基础上再向南方海洋发展。②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起。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将国内人民的视线引向国外。③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困境,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3、标志:卢沟桥事变(日)中华民族抗战的开始→(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 4、经过:日夜,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 ;八一三事变(日)日本想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占领平津后,进攻华北、华中、华南,占领了大片领土。5、事件: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6、侵略方针:速战速决。7、影响: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七七事变在北平: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全民族抗战背景: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抗战的胜利: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日),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巡洋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签降仪式。
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原因:1、日本: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全民族的抗战;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广大爱国将士的英勇作战;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各国人民的支援&。解放区军民大反攻: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同日,八路军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发布了战略大反攻的命令,要求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对日军发起全面大反攻。 从8月9日到9月2日,解放区军民收复县城159座、据点747处,歼灭日伪军57962人,使各解放区基本上联成一片。到10月上旬,解放区军民在大反攻作战中,共收复城市二百余座,毙、伤、俘日伪军二十三万多人,解放国土三十一万五千余平方千米,解放同胞一千八百七十余万,取得辉煌的战绩。
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会场布置呈“□”字形,受降席座北朝南,以何应钦为最高受降官。投降席坐南朝北。观礼席在东西两侧,除国民政府的有关军政人员外,还有美国军官和中外记者。签字仪式的主持人是国民政府总参谋长萧毅肃。 9时半,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率领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等人来到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10时,在中国人员的押引下进入会场。冈村宁次快步进入礼堂,向何应钦敬礼后,低头入座。然后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敬礼,领取投降书,交冈村宁次签字盖章。签字盖章后,再由小林浅三郎呈交何应钦。 小林浅三郎递交投降书后,冈村宁次立即率领投降代表退席。其后,何应钦作了简短致词,受降签字仪式即告结束。
发现相似题
与“观察下列图片图一签订《马关条约》图二日本骑兵进入沈阳图三关东军..”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743813329511645312634993166110251日本关东军(1) - 民国大事记(1931年) - 民国大事记 - 家乡网
日本关东军(1)
关东都督府陆军部。1907年在旅顺设立,1919年4月改为关东军司令部。
旅顺日本宪兵部。1905年设立,“九·一八”事变后迁往沈阳,升格为关东宪兵司令部。
日,关东军司令部由旅顺迁至沈阳浪速路的东洋拓殖大厦。图为“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在接受“祝贺”。
关东军司令部,位于长春市新发路。1934年建成,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位于长春市新发路。1932年关东军司令部由沈阳迁至长春后,临时设在这里。1934年关东军司令部迁出后,由宪兵司令部占用。
关东军司令官官邸。官邸始建于1933年,是历任关东军司令官及其家属生活居住的地方。
“九·一八”事变的发动和指挥者—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关东军第五任司令官植田谦吉。
关东军最后一任司令官山田乙三。
日本驻“满”海军司令部,位于长春市西广场汉口大街。1938年改称日本海军驻“满”武官府。
日本海军旅顺军港司令部。
日本关东军(2)
关东军设在奉天(今沈阳市)的第一独立守备队。
昌图关东军守备队营门。
清原关东军守备队。
锦州关东军守备队。
凤城县鸡冠山镇关东军守备队。
铁岭关东军守备队。
沟帮子关东军第二师团司令部。
关东军某联队驻长春营房。
公主岭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部。
设在延吉的间岛日本派遣军司令部。
扶余县关东军警备队驻地。
日本关东军(3)
榆树县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八联队营地。
洮南关东军门胁部队本部。
郑家屯关东军守备队第四中队在进行军事演习。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洮南门胁部队营地正门。
山城镇日本宪兵队。
关东军东边道讨伐司令部。
山城镇关东军东边道警备司令部。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土桥部队驻地。
关东军设在泰来的飞行队。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三十三联队驻黑龙江泰来的西垣部队。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炮兵第二十二联队驻齐齐哈尔的营地。
日本关东军(4)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第二十联队阿久津部队驻齐齐哈尔的营地。
驻齐齐哈尔的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炮兵第二十二联队出动,“讨伐”抗日武装。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三联队驻齐齐哈尔营地正门。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辎重部队齐齐哈尔驻地的北大营正门。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八联队清田部队驻齐齐哈尔营地。
关东军黑河防卫队与黑河省治安维持会合署办公处。
黑龙江依兰县关东军守备队。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驻北安部队营地。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炮兵在秋季“讨伐”时,用手动铁轨车搜索抗日武装。
关东军第十六师团炮第三十三联队及川部队出动,“讨伐”抗日武装。
日本关东军(5)
孙吴日军地下掩蔽部。
孙吴日军地下掩蔽部入口。
黑龙江省孙吴县关东军军人会馆。
关东军设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勋山上的狼狗圈。
勋山日军地下军事工程炮台口。
勋山日军地下军事工程储备库。
勋山日军地下军事工程入口。
黑河日军军事工程地下室。
黑龙江江边的日军碉堡残迹。
关东军在博克图(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南沟附近修建的铁路涵洞入口处的碉堡。
黑河西岗子南山的日军地下军事工程隧道。
在海拉尔附近敖包山修建的日军地面军事工程残址。
日军为准备对苏作战,在海拉尔北山修建的军事工程入口。
海拉尔北山修建的日军地下军事工程。
乌兰浩特附近哈拉黑的日军军用机场。
哈拉黑机场的机窝。该机场共有19个这样的机窝。
从机窝看机组人员的掩体。
关东军731细菌部队
关东军731细菌部队总部大楼。
关东军在哈尔滨设立的731细菌部队驻地全景。该部队用活人作试验,研究制造细菌武器。
731部队为配合细菌试验而设立的航空班办公楼。该班拥有11架飞机,用于运载细菌炸弹。
731部队特设的四方楼监狱旧址。该监狱专门关押用作细菌试验的抗日之士和无辜百姓。
731部队用活人进行冷冻实验的冷冻室。
731部队细菌储藏室残址。
731部队山口工作班办公楼。
731部队为焚烧死于细菌试验的无辜者而设的焚尸炉遗址。
731部队制造细菌炸弹陶瓷弹壳的窑体残址。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为毁灭罪证,731部队自行炸毁的动力班残址。
关东军100细菌部队遗址,位于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散热器分厂院内。该部队同样参与了用活人作实验的罪恶活动。
关东军100细菌部队冷水塔残址。
关东军100细菌部队焚尸炉烟筒残址。
关东军319部队,又名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大连研究所,是关东军又一支细菌部队。该部队亦参与了用活人作细菌实验。
日军遗留在吉林省敦化市哈尔巴岭的毒气弹。
Copyright (C) 2011 版权所有 金华天阳电子有限公司页面已拦截
无锡网警提示您:
该网址被大量用户举报,可能含有恶意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