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 原 做 假 存 单 ,这个怎么搞,搞金融具体是做什么脚下

【经验分享】上岸后你所不知道的事--新晋公务员生存法则(转载)【公考之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7贴子:
【经验分享】上岸后你所不知道的事--新晋公务员生存法则(转载)收藏
聚氨酯喷涂认准这家
公务员上岸进入体制内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真心觉得这地方不是那么好混的,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生存法则,新人如果不懂得摸清门道,往往会吃很多亏。体制内与体制外不一样,体制外经历一番挫折还可能获得成功,而体制内,基本上开头就定终生,一开始不懂得为人处事,得罪人做错事,那么基本上你以后就不要想翻身了。(当然,自带过硬背景和加速器的官二代除外。) 此贴仅是楼主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经验总结,可能不是太全面,所以,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出,也欢迎大家补充。另,楼主是台不会制冷的冰箱,很多经验也是磕绊后才知晓的,现在虽说醒悟了但也不一定能做得好,所以,只能跟大家共勉了~~~
首先说说关于公务员的分类。(只谈基层,不谈领导。)  常常看到各种关于体制内的帖子里许多人吵成一团,有说公务员待遇好的,也有说公务员待遇差的,其实我觉得,这完全取决于以下三方面: 
1.地域。不同地域的公务员待遇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中西部地区显然是不如沿海发达地区的,同个省里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工资可以差上一半。当然,也不是越发达的地方越好,俗话说,天子脚下难生存,有时候省局福利不如县局的的情况也很常见。
具体来说,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有钱有权的,比如财政,税务,海关之类。二是有权没钱的,比如纪委,审计,法院之类。三是有钱没权的,这个要看地方财政的经费拨付情况了,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比如旅游景区的旅游局肯定比非旅游景区的有钱,据说有些地方甚至连民宗局气象局都很有钱呢。四是没钱没权的,比如什么文明办,编办,档案局之类。
3.单位。即便是同个地域同个系统的岗位,待遇也往往有所差别。有时候县、镇里待遇比市、区里还好。福利这种东西,弹性较大,就看上头怎么发了,比如食堂餐卡、过节费、各类补贴、可报销范围、工会活动等等,有些单位配套齐全,有些单位却一点也无,光领死工资。所以有些公务员福利好,有些公务员听到别人说自己福利好就叫屈,都是正常现象。
此外,如果再细分的话还能分更多:  比如有的岗位清闲(不对外的机关单位很清闲),有的岗位苦累(人事,社保,街道,公安,乡镇这些对外的单位常常累到吐血),有的岗位仕途明朗(政府办、组织部等),有的岗位一辈子就这么着了(偏远地区无关紧要部门无关紧要岗位),即便是同一个单位里的各个科室都有天差地别(财务科忙到死,办公室闲到死,搞接待的天天应酬,搞材料的天天写到吐)。  所以,如果你听人说,公务员太好了,福利好,又轻松,地位高,那是真的。  如果你还听说,公务员太坑了,工资低,工作忙,想辞职,那绝对也是真的。  好,基本介绍就到这,下面说说新晋小公务员在单位里的生存法则。(厚黑向,排斥的人可以先点叉了。)  一、尊敬领导,尊重同事。  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而是新人必须切实真诚做到的。  很多新晋公务员可能会在刚进单位的时候因为陌生而礼貌性的尊敬他人那么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往往会因熟识而懈怠。  甚至因为发现全单位没几个综合素质比自己高的,发现领导不过大专学历没啥水平,发现同事年纪大了基本上提拔无望,发现自己是有编制的,跟临时工可不一样,因而在心里不太看得起领导,不太看得起同事,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要知道,体制内拼的就是资历,新晋公务员如果有有资历的人愿意带带你,绝对能有效帮助你尽快融入单位。反之,如果你得罪一个有资历的人,且不说他下个绊子,就只要他不搭理你,有事不愿意教你,就够你吃一壶的了。
 举例:  1.  新人小王刚考上某局公务员,作为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比较自负,所以第一天见领导的时候就不太谦虚,跟领导说话也不客气,单位里有饭局有活动都不爱参加,因而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渐渐地他发现,领导和同事都不太搭理他了,甚至他引以为傲的博士学历人家也不以为然。以前有饭局什么的,同事们还会叫上他,但自从他推辞了好几次后,大家就干脆都不叫了。自己慢慢地被边缘化,在单位里也渐渐地开始坐冷起板凳。  在体制内,领导眼中才没有什么学历之分,哪怕你是博士呢,如果不懂事的话也就当你是空气了,有好机会都不会给你,更别说以后评优评先、提拔升迁了。要知道,体制内想要有所发展,肯定得过领导这关,推荐考察都免不了要领导给评语。这也是千古来,中国官场“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由来。  并且,无论你有多优秀,只要你不合群,你就完全是一个边缘人。  2.  新人小李到单位没多久,对单位同事的情况还不是太熟,但她知道有些同事是行政编,有些同事是事业编,有些同事是临时工,在她心里,总觉得自己是行政编高人一等,所以就不太搭理另外两拨人。  她单位里有个退休返聘的大妈,临时工编制,平常衣着也土土的,所以小李不太在意,甚至有时候还会使唤人家。直到有一天,听别人说起,才知道大妈原来竟是处长夫人,在家闲不住才让单位退休返聘的。这时候小李后悔莫及也回天乏术了。  要知道,体制内的临时工才是最不能小看的,没有点特殊关系,怎么可能有这门路进来工作?你以为政府机关像企业一样开大型招聘会招聘员工么?  很多临时工都是通过关系塞进来的,基本上都是领导的亲戚(这也是我大***的部分临时工一直那么嚣张的原因)。  小李去详细问了问,才知道,原来服务大厅里那个专科毕业的女临时工是法院院长的侄女,收发室里收发报刊材料的瘸了一条腿的大爷是某科长他爹,门口那个瘦弱不起眼的保安是人局长的小舅子。天啊,这些人她可是差点得罪了个遍啊!  3. 新人小吴跟领导同事倒还相处得不错,就是跟自己对桌那个喜欢溜须拍马爱说人闲话的小林不太合得来,言语上闹过几次不愉快。虽然说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合不来很正常。但小吴年轻气盛,觉得既然合不来,那就没什么必要交往了。所以不仅暗自里看不惯小林,明面上也不跟他说话。基本上等于是敞开了闹掰了。  一天,领导气急败坏的打电话给小吴,问他怎么没来开会,小吴一头雾水,他根本就不知道有开会一事啊。但领导哪里会听你的解释,很生气的扣了小吴1000元钱以示惩戒。其实钱还是小,关键是领导对小吴的印象从此一落千丈。  小吴后来查证了一番,才知道原来那天他不在科室,领导只通知到了小林,并让小林转告小吴。但小林并没有履行转告职责。  小吴很生气的和小林对质,但小林就是死活不承认,非说已经转告他了,是他自己忘了。这种没凭据的事对方怎么说都可以,小吴也没有半点办法,气冲冲地去跟领导告状。  领导反而说:“你胡说,我明明叫小林通知你了。”小吴辩解:“我跟他合不来,所以他故意不通知我。”领导听了不但没有同情理解小吴,反而大怒:“同一个单位的同事,有什么合得来合不来的,这样以后还怎么搞好团结。就你这样的为人处事,谁会喜欢你?”  绕来绕去,又成了小吴错上加错的不是了。  举以上三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想在体制内顺利生存,一定要尊敬领导,尊重同事,体制内的人际关系绝对比你想象中的复杂且重要得多。  因为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这工作带给你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自然也非常稳定,甚至可能相伴十几年,也就是说,如果和其中一个关系闹掰了,那你很可能就得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地膈应个十几年。  并且,在体制内工作久了,谁都会有自己的人脉网,不要以为和人闹不愉快仅仅只是得罪他一个人而已,很难说你以后有什么事会不会求到人家的亲戚朋友。惩一时之意气,只会得不偿失。  此外,领导是不会给你主持公道的,哪怕你被同事下绊子,被科长穿小鞋,都不要去跟领导告状。得罪同事不说,还没半点效果。  因为,领导只顾全大局,他只看单位是否团结和谐,才不分谁对谁错,谁对谁错对他来说没有丝毫利害关系,他在意的,只是单位里不闹出什么幺蛾子,不要影响他的官帽,至于你和同事之间的矛盾,最好别让他看见,哪怕是你对,在他的印象里也是两个人都扣分。
二、少说话,多微笑。  新人最忌讳的事,就是话唠。  活泼外向在企业里是好事,也有助于你得到更多的机会,但是在体制内,就是大忌。  倒不是活泼本身的错,只是活泼难免话多,话多难免说错,说错难免就得罪人。没见领导们一个个都是一脸严肃沉默寡言的么?  体制内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年人太多了,不像企业那么年轻朝气,本身年轻人跟中年人就有代沟,许多年轻人习惯了互相揶揄的说话方式,爱开玩笑,殊不知有些玩笑对于中年人来说不仅难以理解,甚至还容易让人觉得轻浮,有失尊重。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许多行政机关工作清闲,科室里的人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聊天,聊天当然要有内容聊,国家大事太远了,民生新闻两句就能聊完,接下来只能聊八卦了,你的我的八卦同事那么多年都聊烂了,正好有个新人小年轻的八卦可以聊。  如果你平常话多,那么太好了,你透露的个人隐私就太多了,太有聊点了。  举例:  1.  小方是个刚毕业的姑娘,考进某单位不过几个月,她性格很活泼,爱说爱笑。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惜小方是个没什么城府的人,别人跟她聊天,她往往毫无保留的倒豆子般把自己的事说个没完。  没多久,全单位就都知道了这姑娘的详细个人情况,浅一点的包括家里几口人几亩地,深一点的包括她父母离异,后妈对她不好,大学挂过科,后来好容易补考过了,谈过5次恋爱,还跟上一任男友同居过一阵子……  这些事其实没什么,也不妨碍小方本质里是个好姑娘,但是一旦经过有心人传播,一旦被当做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那绝对就变味了。  后来有一回,单位一热心大姐想给小方介绍对象,对方还是某领导的儿子,但人领导一听介绍的是小方,就不是很喜欢,不得不说,闲言碎语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绝对比你想象中的要厉害。  小方如果话不那么多,不透露那么多自己的个人情况,也不至于会把自己的隐私变成别人的闲话了。  2.小许是个年轻小伙子,为人比较随意,神经有点大条。平常说话就喜欢开玩笑,不太懂得拿捏说话的分寸。  刚开始时同事们都觉得他好玩,确实也能博得笑点,所以他一直把开玩笑当做讨人喜欢的方式,并且屡试不爽。再加上他有些自来熟的性子,往往第一天认识的人第二天他就肆无忌惮的跟人开玩笑了。  殊不知,这一个特质,让他一下子熟识了不少人,同时也让他栽了个大跟头。  因为单位里的财务大姐比较喜欢小许,觉得小男生很可爱,所以小许渐渐地跟那大姐说话都不怎么经大脑,玩笑话脱口而出。  有天大姐穿了条新买的裙子,喜滋滋的在单位展示,大家都顺着恭维几句。  谁知道,小许这熊孩子一进来看到,瞬间脑残了:“哟,奔四的老女人还穿这么鲜艳的裙子啊!”  他还以为这句话就跟平常一样,只是玩笑,却没发现财务大姐瞬间脸都黑了。  有些玩笑开得,有些玩笑开不得,有些玩笑甚至就是地雷。何况对于女人来说,嘲笑她的年龄是大忌,嘲笑她的衣服是大忌,在众人面前让她下不来台更是大忌。  小许连撞三枪,财务大姐以后再也不会照顾这个小伙子了,同时她也叫她老公别照顾。  BTW,她老公是小许单位的最大领导。  3.小刘这姑娘倒是没犯小方和小许那样的错误,但是,她为人很实诚,不太懂得“打马虎眼”,常常别人问啥她就答啥。为了能尽快融入单位,也为了合群,所以她经常在聊天的时候会去附和同事说的话。  比如同事说“今天天气很好啊”,小刘就回答“是啊,出大太阳了”,同事说“今天要加班好讨厌啊”,小刘就回答“对啊,我也好讨厌加班”,同事说“隔壁那个谁真招人烦”,小刘就回答“没错啊,她老是跟领导打小报告”。  小刘不知道,有些话,别人说得,她可说不得。作为一个新人,但凡你附和一句,有些明明不是你说的闲话最终都会变成你说的,有些明明不是你挑起的话头最终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安在你头上。  比如那个跟小刘聊天的同事就会这么跟领导说:“领导啊,最近怎么老加班啊,人家新来的小姑娘也都有意见了。”同事自然不会说是自己有意见,柿子捡软的捏,新人是最好的挡箭牌,何况小刘也确实说过讨厌加班的话。  这么一来领导就误会了,以为小刘私底下抱怨了什么。  再比如,同事说“谁谁”招人烦,小刘附和了,那立马就是站队了。如果当时科室里再有个第三者,这第三者再如果是个好传话的,这事立马就能传到那个“谁谁”的耳朵里。  “谁谁”跟小刘同事是老冤家了,小刘同事说她她已经觉得很正常了,但你这个新来的算是什么角色,也跟着说?一下子就记恨上你了。莫名地,小刘就多树了一个敌人。  体制内的聊天是相当有技巧的,别以为人家什么都能说你也什么都能说,人家什么都能说那是因为资历在那儿,领导都让三分,你一个没资历的人口无遮拦就是你的不是了。  体制内的聊天有三大技巧:  一个是对事不对人。比如聊天气,聊国民新闻,那你爱怎么聊就怎么聊,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二是常用呵呵。如果聊的是单位里比较敏感的事,就用呵呵带过,傻笑就行,别接话,别表态! 
 三是远离是非。不管人前人后都不能说人坏话,否则是一定会传到对方耳朵里的。听到别人在说人坏话就找借口走开,听都不要听。对于这种聊天内容,绝对的沉默是金。  综上所述,进了体制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多看多听少说绝对是真理。你一新人啥都不清楚,说多绝对错多。更可怕的是被有心人利用,抓住话柄传来传去,那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少说话不代表你要冷冷的,微笑是化解沉默带来的尴尬最有利的工具,有些话你不知道该怎么接,就微笑。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人自然就会有种柔和的气场。  (真正有水平的领导都是那种心里门清,做事雷厉风行,但待人接物却又如春风般和睦亲切的。)  对喜欢的人微笑,对不喜欢的人也微笑,哪怕你心里再不喜欢对方,面上都得笑脸相迎,寒暄招呼不可少。  不是教你虚伪,而是给你一套高级装备,让你不至于一下子被小怪打死。伸手不打笑面人,哪怕人家其实也不怎么喜欢你,至少念在面上还过得去的份上,不会太下黑手。  言谈间尽量少表达自己对单位人事物的喜恶,实在憋不住就回去找死党找家人说,千万别在同事面前说。  不要觉得带面具是虚伪的体现,不言人是非,不和人交恶,不动辄抱怨,不传播闲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素养和礼貌,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只要你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而是发自内心的心存善意、真诚低调,那便不是虚伪。
休息一楼,想到能为童鞋们提供帮助就很兴奋
【真相】为什么苗木在市场上如此受大家欢迎?
 三、勤快一点并不会吃亏。  体制内有种弊病,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没有企业那样成熟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多劳多得的奖励,再加上领导估计光顾着研究仕途了,对于工作分派这种事做得很不科学,所以导致了单位里分工不够明确。  因此,拿着一样工资的基层往往谁也不愿意多干活,尤其像扫地、擦桌、值班、学习、听讲座、写信息这种属于自愿自觉的事,老油条们绝对躲得比谁都干净。  因为干了又不会有任何好处,既不加奖金,也不会因为这个提拔你,很多时候领导也看不到。  并且不干也没任何坏处,反正领导又没有指定谁干,自己没有责任,不干也不会扣钱,那为什么还要干?  老油条们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你作为一个新人,有这样的想法可千万要不得!  请务必要端正思想,扫地擦桌这些活不是大家的活,而恰恰就是你新人的活。中国人千年以来排资论辈的规矩便是如此,新人一进来,就该放低身段,勤快干点杂事(难道让人3,40岁的长辈给你端茶倒水么?)。即使是武侠小说里各大门派的新入室弟子也都是从挑水砍柴干起的。  可以说,新人一进单位基本上是不会让你挑大梁干什么正事的,一来你没经验,二来怕你出错影响单位考核。所以这个时候你基本上是很闲的,那么你不干杂事谁干呢?  更何况,别小看任何一件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多小事里面的学问都大着呢,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很多,多做做对你只会有利无弊。  举例:  1.小赵和小周两个是同一季考上某单位的公务员。因为是没经验的新人,所以领导就让她们两先跟着学一段时间。  一开始两个人都没什么事做,再加上单位每人给配了一台电脑,所以上班时间变得很好打发,也体会到了传说中的公务员“一杯茶一张报过一天”的清闲生活。  小赵见同事们平常没事干的时候也都是聊天上网,就有样学样。  小周却觉得不太好意思,作为一个年轻人,就这么开始过养老般的生活,好像不太合适。  所以,小周每天都会给自己找点事做。比如早上提前到单位,扫扫地,擦擦桌,去信报箱领每天要分发的书刊报纸,并分发到各个同事桌上。帮同事浇浇花,修修电脑,跑跑腿,复印复印材料。  每当小赵悠闲的在电脑前喝着茶刷着网页的时候,小周就在做这些事。小赵从心里嘲笑小周做的是“无用功”,又没有奖金,又不提拔,领导也看不到,那么积极干嘛?我不做这些不也跟你拿一样的工资么?  对于小赵和小周的不同表现,同事们没说什么,面上对两人都是一样的。  可是,到了第二年年底考评的时候,小周是优秀,小赵则垫了底……  没有任何一件小事会是无用功的,蝴蝶效应这个原理在哪里都适用。  你做了哪些事,同事们不一定记得清,但天长日久一定会有印象。他们不吭声,不代表他们没留意。  交换角色来想,如果你是个老人,单位里来了两个新人,一个整天翘脚无所事事,一个很勤快很积极,你会对谁印象更好些?  2.小郑对于老同事们老喜欢把一些琐碎工作推给自己有些心怀郁闷。  比如那种“道德讲堂”“卫生知识”之类可有可无的讲座,没人要去,只能自己这个新人去,讲座没啥水平不说,还又无趣又冗长,可自己却得傻傻在那坐上半天。  还有每个月的综治信息,行风政风信息,基本上都是形式主义,空话套话,但关系到单位考核,不写又不行,同事们没人爱写,又只能自己这个新人来写。  小郑心里很不平衡:我又不比别人多拿工资,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别人都不做凭什么我做?何况这种事情根本就没什么意义,全都是形式主义,体制内最爱搞这种无聊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做的。  心怀不满,就做得拖拖拉拉稀里糊涂,终于,第二年,单位又来了个新人,这些东西正好可以丢给他做了。  新人小罗接了这些“形式主义”的工作,倒是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还非常的当回事,去听讲座别人都玩手机,就他在那做笔记。  写信息写得很勤,别的单位一个月写一条,他一个月写十条,写完还会跟领导汇报让领导帮忙看看。  几年后,小郑还是小郑,小罗却已经提拔成副科,在某分局当副局长。  小郑一直对小罗越过自己的资历得到提拔耿耿于怀,甚至觉得人家肯定有后台,或者送了礼。  他不知道的是,小罗真的是普通人家出身,也没给领导送过礼。  而小罗得以升迁的真正工具,竟然是在小郑眼中看来无聊又没意义的“听讲座”和“写信息”。  小罗信息写得多,都发布在政府网站平台上,署的都是他的名字,一长溜下来特别显眼。  单位的综治和行风考核在众机关单位中一直排名靠后,有天突然飚到前三,领导都疑惑了,到网站上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个小罗同志写了这么多东西,回忆起来这年轻人好像确实挺认真的,常常来汇报工作,印象很深刻。  还有次去听讲座,小罗正好坐在领导后面,领导转身的时候看到他很认真的在记笔记,随手把笔记本拿来一看,发现上面记了满满的讲座要点,以前的现在的都有,一瞬间对小罗的印象更好了。  小罗做事认真,文章也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这样的人得到升迁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有些人总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是因为做的都是小事,如果把大事交给自己做那一定能一鸣惊人做得很好。殊不知,真正牛逼的人,总是能把小事做得跟大事一样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人的话,绝对是真理。  3.  新人小伍刚进单位的时候很积极,跟小赵和小郑不同的是,他一开始就有“新人必须勤快些”的概念,所以刚上班的时候,他非常想做好,非常想给同事留下好印象,所以很自觉地主动包揽的所有杂事。  桌子每天抹,地板每天拖,垃圾每天清,茶水每天倒。在加上他科室里的人比较多,所以每天他都一桌一桌的擦过去,一个茶杯一个茶杯的续满水。每台电脑开好,每张报纸放平,还帮同事整理杂物文件,甚至琐碎到帮同事带早点帮同事打卡这种事。  但,小伍本就不是勤快的人,自己的房间都懒得打扫,在家碗都懒得洗,所以,坚持了一段时间就不太坚持得下去了。  一是因为本性就比较懒。  二是因为他发现他的勤快并没有换来同事们的夸赞,反而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  三是很多时候明明帮别人做了事还会挨骂,比如有人会嫌他打扫桌子把重要文件放得找不到了,或者买早餐买错了买到人不爱吃的,再或者叫他帮忙打卡结果他给忘了。  要知道,揽越多事做就越有做错的可能,事情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力所能及很重要。  新人勤快一些固然没错,但并不是让你没事找事做,而是让你“看到油瓶倒了,就扶一下”、“看到地板脏了,就扫一下”、“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就打个下手”,并不是要你上赶着争当劳动模范,甚至当人的贴身管家。  更何况,刚开始勤快后来懈怠还比一开始就不勤快更让人印象不好。因为后者只是懒,前者还有装的嫌疑,而且当大家习惯了你的勤快后,你突然不勤快了,这更让人感受明显,从而大扣印象分。  不要把勤快当做一项为了讨人欢心、为了获得奖励的孩子气的事。  因为,如果那样,你一定会大失所望。  而应该当做一种历练,一种好习惯,不求回报,只是为了锻炼自己而已。  那么,你的勤快就会逐渐融为成你自身优点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时光里源源不断的带给你益处。
 四、得体的外表很重要。  虽然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是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人的外表绝对比他想象中的重要得多。  没有人会喜欢邋遢的、不修边幅的人,谁都喜欢看起来整洁干净大方得体的。  别说是作为出入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了,就连普通人家选**,肯定也喜欢选长相清楚看着舒服的。  即便是古代的皇帝,因为状元长相丑陋而直接把人功名撸掉的事史书上也常有记载。  所以,无论男生女生,都该有打理好自己外貌的意识,不是让你着名牌、化浓妆,而是让你该学会怎么以一个良好的精神外貌去更好地参与工作。  女生篇:  对于女生来说,外表实在太过重要。每一个女孩子都应该把让自己更美丽当做终身的奋斗事业。  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以貌取人,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同等条件下相比,漂亮的女生肯定比相貌一般的女生跟容易获得机会,生存得更容易,只要她智商别太低。  在企业工作的姑娘,可以怎么漂亮怎么打扮,但是,在体制内,这个打扮的度却又非常的微妙。  怎么把握平衡好“既让人赏心悦目,又不让女同事羡慕嫉妒,同时还不让男领导误会遐想”这三重因素,那是值得花心思和功夫去深入研究的。  一般说来,最好能做到以下三点(穿制服的可以不用看了):  一是不妖娆。  进了体制内基本上就不可能走什么性感路线了,哪怕你长得跟舒淇似的,也只能放弃最能体现你优点的装扮,规规矩矩的穿正统衣服。  端庄、大方是基本方针政策。  不要穿古怪的剪裁,或者过于暴露的款式,哪怕穿在你身上再好看,也不要穿到单位去,否则不久之后,你就会听到风言风语,收到女同事们鄙夷的目光。  男人或许喜欢女人妖娆,但女人却是肯定会讨厌自己身边有妖精的。  同时,不穿诱惑性的服装也是对你自己的一种保护,有些男领导男同事并不是那么正人君子,所以别给人遐想的空间,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是不张扬。  如果你家境富裕,衣着名牌,那也完全没必要在同事面前露富。低调一些对你来说绝对有利无弊。  女人间的相处是非常微妙的,尤其体制内大姐和大妈比较多,年轻小姑娘在年龄上本来就占了优势,如果在其他方面也高调的抢风头那就不太好了。  不穿太华丽的衣服,不穿太鲜艳的花色,不化妆感太重的妆。整体以舒服为主,而不是追求惊艳。毕竟,你又不是范冰冰,又不走红毯,又不需要艳压群芳,真没必要太显摆。  三是建立自己的品位。  要穿出适合自己又悦目别人的衣着,不仅不会像城乡结合部,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个人特色,那还是得积累一些搭配知识。  至于这门学问就得靠自己领悟研究了。  综上所述,做到以上三点,再加上平常多用“婆婆的眼光”衡量下自己——所谓婆婆的眼光,就是婆婆看媳妇的眼光,试想自己如果是婆婆,媳妇穿什么样的衣服是自己能接受的,这样通常能剔除一些心血来潮或者跟风买的奇装异服、低胸露背、大红大绿,剩下来的基本上都会是贤良淑德、端正得体的了。  其余的,便是摒弃艳色的眼影或口红,哪怕它化在你脸上再妩媚,以及浓烈的香水,哪怕它喷在你身上再性感。还有什么狂霸酷炫拽的风格路线也请自觉放弃吧。  总而言之,把自己当做温婉文静的大家闺秀那般打扮,那就对了。  男生篇:  男生要比女生简洁些,但简洁也不代表简单。  楼主发现男生在穿着上常常两极化,一种是太过随便,大T恤运动衫运动鞋,乍一看还以为是快递小哥;一种是太过正式,西服衬衫不离身,好似保险推销员。  基本上,第一种风格工作后就该摒弃了,否则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够成熟稳重,有一种毛头小伙的即视感,感觉把事情交给这类人做分分钟有搞砸的危险。第二种偶尔穿穿尚可,天天这么穿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容易让人觉得此人性格不够爽朗,太端着,领导也不喜欢天天都这么严肃没有一点生趣的下属。
不过,相比于衣着来说,男生的精气神更为重要。  体制内混久了,老油条越来越多,尤其是许多郁郁不得志、得不到领导重视、升迁无望的中年男人,这部分人往往懒散萎靡。  年轻的男生不该以此为榜样,学习那种暮气沉沉的作风,而应该依然保持蓬勃朝气。作为领导,肯定更喜欢时刻元气满满的下属,因为,这样的人随时可以接受工作的挑战。
五、不做包子、不做刺猬、不做马屁精。  体制内是个极其磨练人脾气的地方,每个人心态不同、性格不同、最终成型的脾气也大不相同。  但是这三种人在体制内很常见,通常都是因为被复杂的人际关系给磨成了比较极端的性格:  一是包子,二是刺猬,三是马屁精。  第一种人以新人和老实人居多,老实人天生如此,但新人往往是为了讨得好印象而忍气吞声。  第二种人以新人和中生代人居多,有些新人心高气傲尚有棱角,愤青得很,所以常常会看不敢这个看不惯那个。还有些在体制内混了一段时间的公务员因长年累月囤积不少负能量,最终全都长成了倒刺。  第三种人以老油子居多,媚上欺下墙头草,口蜜腹剑马屁精,这种人通常心术不正,将利益看得很重。  举例:  1.小袁天生就是个软妹子,从小到大当老实人当惯了,从来就不会和人争吵,也不懂得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常常被人欺负了也只是忍着。  忍啊忍,忍啊忍,生生忍出了一副包子面相,包子得旁人若不顺手欺负一下,都觉得有点对不起她。  所以单位里的同事渐渐地便把她当成了便利贴女孩,打杂的事儿、跑腿的事儿,顺口就叫小袁做,辛苦的事儿、背黑锅的事儿,顺手就拉小袁垫背。  为什么?  就是因为小袁太好用了,软绵绵的跟靠枕似的,随便就能拉过来挪过去,而且她还不敢抱怨不敢吭气,让做啥就做啥,事后还依然对你和和气气的,这种人真是不用白不用啊。  同事们养成了“顺手就用小袁”的习惯,就很难改过来了,本来你叫人帮忙,人家不做是本分,做了是情分,没空帮你做你不能说什么,好心帮你做你该说声谢谢。  可是到了小袁这,却成了,不做是不应该的,做了是理所当然的,没空帮忙做就要被人抱怨指责,好心帮忙做了却连句谢谢都没有。  所以,小袁常常自己的活儿干不完,还得帮别人干许多活,干了不但没功劳,连苦劳都没有,为了帮助别人耽误了自己的事,还会被领导批评“整天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楼上好多人误以为楼主就是在教大家做小袁这样的人,那可真是谬矣。  生活里,楼主挺喜欢小袁这种凡事退让一步的包子,但是工作中,真的不赞同依然使用这样软绵绵的性格。  包子之所以会成为包子,往往是因为处事太片面,思维太狭隘。  包子的思路通常是这样的:  同事噼里啪啦的说了一大通,然后对听得一头雾水的包子说:“那你可以帮我下吧?”  于是包子瞬间脑筋短路,稀里糊涂的就同意了。  等做的时候才反应过来——“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啊,好麻烦啊,又不是我的事,我自己的事都还没做完呢。”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拒绝的话面上过不去:“唉,答应都答应了,现在再推脱人家该不高兴了,算了……”  做好了交给对方,对方用挑拣蔬菜的眼光看了看,半晌蹦出一句:“还行吧。”  包子又被噎住了,总觉得哪里不舒服,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默默的就走开了。  等到下一次,再往复循环。  脑筋短路的接了——对事物完全没有前瞻性——脑子里常常是一团稀泥的状态——脸皮薄爱面子——害怕拒绝产生的后果——词穷,被人噎到常常接不上话——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一次次重蹈覆辙。  看看上面那条思维链,大家还会觉得包子之所以为成为包子,仅仅只是因为天性善良的缘故么?  大错特错!包子的炼成其实追本究源其实是因为双商太低!  智商不够情商不高的人才会成为包子,双商高的、聪慧的人即便天性再善良再乐于助人,也依然不会是包子!  同样的事,咱再走一遍双商高的人的思路:  同事噼里啪啦的说了一大通,然后对双商高的人说:“那你可以帮我下吧?”  后者跟稀里糊涂的包子不一样,瞬间就能从同事刚才说的一大段话中精准提取段落大意,对不太详细的地方再追问上两句,脑中过一遍后,分析利弊,权衡轻重:  1,不影响自己工作的话,可以帮忙接下。  2,会影响自己工作,那就直接大大方方的跟同事说明,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真诚的请同事谅解。  没有人会对真诚的人恶言相向心存芥蒂的,如果真有那样的人,那得罪也罢,因为即便不是因为这件事,随便因为哪件事也会得罪他。  只要你不是故意找借口去推脱,相信同事都能理解,不要因为害怕拒绝而不敢去拒绝。  此外,如果接了,那就认真完成好,交给对方的时候切记不要词汇量匮乏,直接告诉他你是百忙中抽空完成的,并且不敢怠慢的完成得很认真,要不是看在和他比较要好的情分上,旁人是轻易不帮的。  这时候大部分情商正常的人都会对你表达感谢的。  多说几句得体的客套话,为的是加深别人对你“帮了自己的忙”的印象,也让人知道你是个有主见的人,用着并不是太顺手,不是随便就能使唤的。  还有,每次帮人做完事,都要在脑中归个档,什么样的忙可以帮,什么样的忙不可以帮,什么样的忙帮一点意思下即可,什么样的忙要尽力帮,以后心里也就有个底了。不会再一次次的重蹈覆辙,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而被你“尽力帮”的那些懂得感恩的人,也会感激你的情义,日后自然也会礼尚往来的。  所以楼主一再说要提升智商,提升情商,本源就是如此。  双商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永远视野狭隘,应对无措,只懂得钻牛角尖,而只有双商高的人,才能拥有比较广阔的眼界,应对自如,从而拥有良好的旁人舒服自己也舒服的理想型人际关系。  2.小廖可以算是个“包子前身”,以前和小袁一样包子脸包子命,但后来被压倒了最后一根稻草,弹簧触底直接爆发了,老是使唤他的那些同事们反倒吓住了,对小廖颇是察言观色小心翼翼了一阵子。  后来小廖就觉得——原来做个刺猬这么有好处啊~~不用看别人脸色,自己爱干啥就干啥,不想说的客套话一句不说,不想帮的忙就是不帮,心情好的话就跟人笑两声,心情不好的话就黑着张脸,觉得自己“不好欺负”的形象就算是这么树立了,当然,也真的没人敢欺负自己了。  可是小廖却不知道,做个刺猬真的要比做个包子扎眼得多,一团毛刺在那,存在感登时增强了不少。  但是在体制内,存在感太弱不是好事,存在感太强更不是好事。  本来单位的人际关系还像是一旁散沙,大家各自为政,这会子出了个浑身长刺的小廖,趋利避害的天性反而让其他人团结到了一起。  同事们聊天泡茶时有了共同话题,一起嫌弃一个人远远比一起表扬一个人更能结成同盟。  小廖自从走了刺猬路线,自然很容易和别人产生嫌隙,每个在他那有了不愉快的人每次都有了新话题,如果有个“单位奇葩人物话题帖排行榜”,那小廖一定是自带顶、贴机的。  久而久之,风言风语自然就会传到领导耳中,即使小廖平常工作任务完成得再好,但为人处事这方面不行的话,也是大扣印象分。  其实,小廖之所以会变成刺猬,倒不是真因为别人有多“欺负”他,他有多迫切需要树立毛刺形象,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他自己不够豁达,得失心也比较重。  比如单位值班,老人们可能会故意请假,而新人们则不得不多值几天,可值班补贴却是每个人都一样。  比如端茶倒水,老人们可能都躲开去,而新人们则不得不接下这摊子,放低身段,给领导烧水泡茶。  让小廖觉得憋屈的都是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琐事,这些琐事让他觉得心里不平衡,觉得很吃亏。  说真的,回过头来想想,这些事情是什么天大的事么?是什么天大的委屈么?为什么总是要觉得做了就是包子,做了就是吃亏,非得当刺猬去争一争吵一吵,非得闹个公平才罢了?  归根结底还是心态问题——太过计较公平,太过计较得失,太过计较身段。  比如单位值班,年轻人多值两天,又有什么要紧,既没有什么直接损失,也不是什么原则底线问题。那些前辈混了大半辈子了,官没有钱没有,就混了个“值班时能比年轻人少值两天”的资历优势,你就当献个爱心又何妨?  比如端茶倒水,为什么一定要觉得那是低下的活呢?你本就是小辈,小辈给长辈倒个茶理所应当。何况,领导来坐你倒个茶,别单位同事来坐你倒个茶,一是对领导表示尊重,二是对同事表示热络,不卑不亢,大大方方的做这事,不仅能让人留以好印象,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良好的自我介绍。掂量掂量,这又损失了什么?  对于豁达的人,这些都不是些事,不过一笑而过而已。  关键真不是做不做,而是自己的心态问题。  依靠身上的刺来逃避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管别人怎么想,自己过得舒服就好”,本身就是最低端最无能的做法。  因为,解决不了的人才需要逃避,解决得了的人完全可以从容面对。  3如果说小袁是包子,小廖是包子进化后的一款,那么小黄则是包子进化后的另外一款。  与小廖不同的是,小黄奔向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想用逢迎来讨好同事和领导,从而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但是,小黄不知道的是,但凡能在体制内混个7,8年以上的人,个个都是人精,怎么会区分不出尊敬和逢迎的区别?  真心尊敬他人的人,是表里如一的。  而曲意逢迎讨好的人,是表里不一的。  小黄的逢迎,是皮笑肉不笑的,是见风使舵的,是让人肉麻得起鸡皮疙瘩的,总而言之,是让人不太舒服的。  虽然面子上很过得去,领导和同事当下里可能也挺享用,但事后回想起来,总会“啧”一声然后不以为然的撇撇嘴。既然知道你不过是逢迎而已,又怎么可能真的领你这份假情假意呢?  逢迎拍马的人,话说得很漂亮,却往往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甚至很可能还笑里藏刀,面上夸你几句,转头就干害你的事。所以这样的人,旁人往往更加防备。  所以,对于同事来说,不能深交;对于领导来说,不堪大用。  别看领导好像喜欢听漂亮话,但真正该用什么样的人来办事,他们也心里有数。能坐上领导位置的,基本上都不会是省油的灯。  可以去看看著名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改编的电视剧《岁月》,里头那个吴用,就是典型的马屁精派的代表,领导虽然会用这样的人,但是却打从心里看不起这样的人,并且绝对不会也不敢大用这样的人。  综上所述,楼主想说的是:  1.不要总抱怨体制内复杂的人事物让你烦躁,你之所以烦躁不全都是外界的客观的错,很大一部分真的是你自身的主观原因——或者心态不对,或者双商太低。  在人心态好双商又高的聪明人那,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根本就不算个事,人家可以轻松应对得很好,而你应对不好,那完全是你自己的问题。  2. 抱着“我要讨人喜欢”所以才去曲意逢迎别人的人,是不会被人真正喜欢的。  不要总想着,我要怎么怎么做,然后去获得什么什么,这种人不仅往往会求而不得,甚至还可能在追求的过程中钻了牛角尖,扭曲了自己的心态。  你做得好或不好,跟旁人又有什么关系?带着获得利益的目的去做某件事,总会让人觉得动机不纯,就连整个努力的过程也都变了味。  你做得好或不好,都不过是为了对得起你自己而已。  所以,看到上边有人说楼主在教新人学“心眼多”和“圆滑”,楼主不客气的说一句:会这样说的人的眼界太狭窄了,就是因为眼界狭窄,才会断章取义的看到这么片面的东西。  楼主本来就没在教人去做什么表面功夫,一直在说的,都是关于自身的素质、观念和心态的问题。因为,这世上有太多和纷扰和不公平,学会自救很重要,很多人就是自救不了,才会陷在无限心结和负能量里。 
 依样画葫芦的学攻略永远成就不了绝世高手,只有“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的人,才能真正站在巅峰上。聪明人自会懂得,先成就自我远比先成就既得利益重要得多。  举例:1.小谢是个理工科的姑娘,性格挺女汉子的,所以平常对穿着打扮不怎么在意。即便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是像念书时一样牛仔裤加T恤。相貌中等水平,基本上属于不化妆路人甲化了妆勉强可以算是美女的那个水准。  她发现,自己在平日办事的过程中,经常不是很顺遂。比如常常送文件去别的单位会被门卫给当作闲杂人等拦住盘问,或者找别局盖章办事时,人家往往反映冷淡爱答不理,还有一次跟单位出游,领导同事们一直跟某局的一美女说笑,完全把她当隐形人。  虽然说,不应该这样“以貌取人”,但小谢也不得不承认,平凡的外表确实容易被他人忽略,旁人总是容易先被你的外表吸引,其次才会对你的内心感兴趣。 尤其是雄性动物们,相当相当的外貌主义。  小谢也发现,无论是她们局的女副局长,还是别的局的女领导,口碑较好的那几位无一不是对自己的外在下了一番功夫,得体的妆容、美丽的着装,其实也是敬业的一种体现。  就连人事局50多岁快退休的那个女局长,每天也都是精心打扮过才来上班,不仅如此,连在举手投足上也是优雅范儿十足,既精干,又让人赏心悦目。  小谢忽然觉得,这才是作为女人该有的样子。美貌是天生武器,真不应该浪费。即便不是美女,也该把自己收拾得好看些。  后来,小谢彻底转变风格路线,购置了一套化妆品,几双高跟鞋,几套漂亮裙子,开始研究护肤瘦身,时尚搭配,把几十年未变的发型也好好打理了,再加上她本身就是聪慧姑娘,一瞬间身上就平添了不少魅力。  转变风格后的小谢发现了:原来自己也有变成“美女”的可能。  还有,作为一个别人眼中的“美女”,可以享受的特权还真多啊!
六、谨慎、谨慎再谨慎。  不知道体制内其他地方是怎么培训新晋公务员的,楼主表示自己当时在学习的课中,有一堂是讲“网络舆情”的,也就是如何应对媒体以及使用网络平台的注意事项。  除了不能发有不利于单位形象政府形象的文字图片外,还包括:做私人发言时,不能透露单位信息,工作信息,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所以楼主写帖的时候不会写太多具体信息,很多地方会含糊而过,帖子里的举例也都会使用化名,希望大家能理解。有些例子是自己的,有些例子是朋友的,有些例子是别的单位的,还有些则是从同事那听来的。事例是真实的,只是也用了些春秋笔法,拆分打乱增添删减都有。  作为体制内人,谨慎行事是第一要素。  曾经有个报告是关于“高风险职业”的排名,公务员赫然排在第二位,这让普罗大众嗤之以鼻,谁都知道那是个稳定的饭碗,怎么可能高风险?  其实楼主觉得,这个排名很靠谱,公务员确实是份高风险的职业。  因为,体制内的相关工作基本上都代表了国家或者政府,基本上经手的每件公事,盖的每个公章,都是要负很大的法律责任的。  企业里马虎做错事,比如印错文件什么的,可能仅仅是挨上司一顿批,而体制内如果印错文件,那很有可能会是非常严重的事。  为什么会那么严重,那是因为,体制内的罪名是“连坐”的,你做错的一件小事,影响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而已,甚至可能是单位的考核,同事的工资奖金,更严重还有领导的乌纱帽,所以,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举例:1.小曾是某单位新来的公务员,因为单位的工作比较具有专业性,所以领导暂时让她打杂。  某天同事临时请假,领导就让小曾帮忙打一份报告,报告同事已经写好,只需录入电脑打印出来就是了。打字这事小曾平常经常做,所以也没有很以为意。  录入,打印,装订,交给领导,完工。还觉得自己效率蛮快的,平常见那个同事打个报告总是磨蹭个大半天,都不知道在磨蹭些什么。  然而,小曾忽略了一点,这份报告不是普通的报告,而是明天开会要用的报告,与会人员有副区长和区人大代表。  果然,第二天,就出了大纰漏。  局领导在给副区长念报告的时候,越念越冷汗直冒,越念心里越尴尬害怕。  因为,在他念报告的过程中,已经念到了十几个错别字。而这份有这么多错别字的报告,此刻不仅自己手上有一份,副区长和区人大代表们的手上也各有一份。  没等他念完,副区长黑着一张脸打断:“这报告写的是什么啊,这么多错别字?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报什么告?”  那个会议没开完,区领导就很不高兴地走了。  小曾的领导回到单位后大发雷霆,给小曾记了大过,甚至还想在试用期把小曾开除,后来还是小曾家赶紧去找说得上话的人帮忙,这事才不了了之。但从此以后,领导看小曾完全没有好脸色,穿小鞋也是经常的事。  小曾错就错在做事太马虎大意了。  她以前打的材料,都是一些单位内部无关紧要的材料,所以即便有错别字也没人会注意。而这次这份,却是给区领导看的汇报报告,怎么可以不检查仔细就装订上交?  领导是不会帮你检查的,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把事情交给手下做,手下完成并检查好后再交到自己手里,这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是理所当然的事。  小曾之前觉得同事做事磨蹭,殊不知,人家的磨蹭,正是谨慎的象征。  她的同事每逢要打重要的报告材料,无不是自己检查十遍,再叫另一个人帮忙检查十遍,直到确认无误,才敢用红头文件打印出来。  小曾这回会犯这样大的错误,完全在于以下三点:  1.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意识到行政工作的严谨性,做事情太过马虎。  2.做一件事前没有多想多问。其实那份报告上早就写明了是给区领导的汇报材料,小曾打了那么多字,居然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做事情不过脑子。  同时,既然这本来一直是某同事在做的事,那自己就该打电话向问问人家,但凡问一句,同事也一定会有所提醒。凡事三思而行,多看多学多问,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没有发散思维,做事只是做事,不想前因后果,真正会做事的人,每当做一件事,必定会弄清“为什么做,该怎么做,做的时候有哪些事情需要考虑”这三个因素的。
七、重在参与很重要。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宅,往往不太爱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很多类似聚餐、郊游、晚会、比赛之类的活动,常常能躲则躲。  其实年轻人的想法没错,聚餐免不了喝酒,郊游陪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太没意思,晚会的节目很无聊很俗气,比赛又得不了第一参加干嘛。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眼中所谓的“聚餐、郊游、晚会、比赛”,根本就不仅仅只是“聚餐、郊游、晚会、比赛”而已。  聪明的人看到的是这四个大词——交际!人脉!露脸!荣誉!  酒桌文化是不管体制内何种单位何种岗位都逃不过的重要文化,每一个年轻人都得学习并习惯这一文化。  中国人千年来都喜欢饭桌上办事,喜事要吃饭,丧事要吃饭,谢恩要吃饭,泯仇更要吃饭。  在饭桌上谈事,往往比办公桌上谈事更容易,在推杯换盏之间交友,往往比日常工作间更和软。  体制内与企业不一样,企业办事看的是利益,体制内办事看的是人情。  很多时候体制内的规章制度都是有一定弹性的,这种弹性不卖你是本分,卖你则是情分。  所以,酒桌文化里头的水非常非常深。  新人刚入门,或许还接触不到更深的一面,但在酒桌上寥寥几句自我介绍和一一敬酒,却能有效的建立起旁人对你的印象。  当然,对于喝酒这件事,有些人建议要锻炼自己的酒量,有些人则建议一开始就一滴都不要喝。  楼主是这么认为的:  喝酒这事分男女,  对于男生来说:不会喝酒——大扣分,会喝酒——不扣分,很会喝酒——大加分。  对于女生来说:不会喝酒——不扣分,会喝酒——大加分,很会喝酒——你可以成传说了!  所以,喝还是不喝,就看看你以后想走什么样的路线,想做如何的发展了。  不走仕途,那就滴酒不沾。  要走仕途,但你不靠这个路线,自己有其他才华的,相对喝点,意思意思下。  要走仕途,没有任何其他才华,只能靠这个路线的,那就努力锻炼自己的酒量吧。  言归正传,继续说为什么单位的活动得重在参与。  举例:  1.  小范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比较清高,非常看不起体制内的酒桌文化,所以每每有单位聚餐活动,她都是能推则推,宁可安逸躺家里看肥皂剧,也不爱去饭桌上推杯换盏。  其实,如果只是不爱喝酒,那么死活咬定喝不了会过敏就行了,真没必要连聚餐本身都不参与。  要知道,聚餐活动最大的内容除了喝酒,便是聊天。聊天的内容,除了该达成一致意见的事情之外,最多的便是八卦。  当然,这种八卦不好聊在坐的人的,人都坐在这了,怎么可能还把他/她的事拿出来讲,多尴尬啊。  那能聊谁的呢?  当然是谁没来就聊谁喽。  因为饭桌上就小范一个人没来,所以,大家便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开始聊起她来。  从开篇的“——小范怎么没来?”“——哦,她说家里有事。”  聊到“——怎么又有事,上次跟XX领导吃饭她也说有事。”“——呵呵,她那人就那样。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事。”  再聊到“——是哦,小范这年轻人,好清高的,不爱跟我们这些老人家为伍。”“——没错,我看每次单位活动她都不爱参加,很不合群。”  再引申到“——对对对!上回那个老王叫她帮个什么忙,她都不太情愿,整天骄傲得要死,XX大学毕业的有什么了不起啊。”“——就是就是,还有上回XXXXX,她也是那样子。”  BLABLABLA……  很好,一整套天衣无缝你说我答互相配合的对话下来,在领导的耳朵中,小范的坏形象便这么栩栩如生的建立起来了。  这就是没有“重在参与”的坏处。  你哪怕不喝酒,也最好坐在那里,人在那,就不会给某些人肆无忌惮聊你八卦的机会,聊八卦也就罢了,最怕的是聊那种捕风捉影的隐私和欲加之罪的谣言。  你人不在,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连别人说了你什么你都不知道。  并且,酒桌上本就是最好散布流言的平台,因为事后根本追究不出话出谁口。  2.小施和小徐是一起考进某单位的两个男大学生,小徐的各方面条件都比小施要好,无论是学历,长相,智商,能力,小徐都压小施一头,所以领导和同事们都比较喜欢小徐,小施则一直有些陪衬的意思。  对于这种情况,小施很是自卑,因为有时候,不是一个人努力就能赶得上别人的。常常自己努力10分,小徐却只要努力1分就能轻易地超过自己,有些人就是这样天生聪明,小施觉得自己哪怕拍马也及不上。  当然,小施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优点的人,只是尚未被人发现罢了。  话说有一回机关党工委组织郊游登山活动,是好几个单位一起去的,小施的单位也在其列。但一听要登山,又是大夏天的,好多年轻人都没报名,倒是热衷健身的大叔大妈们报了不少。  小施想反正无事,所以也报了名,跟长辈们一起去。  一路上,小施这块璞玉开始慢慢的展现出他的光泽。  他人很勤快也很热忱,一路上帮着大家跑了不少腿,做了不少事。  清点人数,分发饮料食物,帮着同事们看地图,帮着与景点工作人员沟通,把事情做得很清楚;  此外,扶着年纪比较大的长辈过比较陡的路,扶着胆子小的大姐们过索桥,给他们递递毛巾、递递扇子,把人也照顾得很周到……  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走“工作精英”的路线,而是走“生活精英”的路线。小徐是前者,而小施则是后者。  如果是在企业里,肯定是前者生存空间大,但是在体制内,那还真是不一定了。  一上午下来,小施的人缘基本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跟自己单位的同事关系更融洽了,就连其他单位的大叔大妈们也很喜欢他,甚至热忱的想为他介绍对象。  中午在山顶的农居吃饭,小施帮着长辈们舀汤倒酒,点烟沏茶,做得面面俱到。  其实小施还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天生如此,家里家族大,老人多,自己又辈分小,再加上农村人家族辈分观念重,所以从小便是这么伺候长辈的。却没想到,这种“小辈的懂事和乖巧”这会子在工作上竟也有了用武之地。  大叔们倒还罢了,那些大妈们对小施却是越看越爱,越看越觉得这样尊敬长辈又勤快又会照顾人的男孩子真是当女婿的不二人选。  后来的事大家或许也能猜到了。  一个特别喜欢小施的大妈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自己大姑子的同事的表妹的堂侄女。  当然,不要去纠结拐这么多弯的关系了,只要知道人家姑娘的老爹是该市的常务副市长便行了。  这种天上掉馅饼还正好被砸中的事虽然是极小极小的概率,但不得不说,机遇这种事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多参加参加单位或工会组织的活动,即便不一定能赢得向小施那样的机遇,但对拓展自己的人脉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生活和工作是不一样的,工作上的交往多少有些公事公办,比较缺少人情味儿,但生活上的交往,人更容易卸防,也更容易接纳并喜欢别人。  其实,有时候多参加活动也是给自己一个了解别人的机会,很多领导和同事私下里往往会有另外一面。  有些人虽然工作上严肃古板合不太来,但你若见过他在生活中扮鬼脸逗孩子、和大伙开玩笑、开心的唱歌的样子,你或许会对对方有所改观,也许也不会再觉得对方是太过冰冷坚硬的人。  这种了解,不仅能结心结,更能让你从此以后看人看事更加全面。  3.继续说重在参与。  重在参与的一大好处就在于能给人留下印象。  现在已经不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年代了,在体制内做好事,最好要留名。  不留名,就等于没做,甚至有时候,明明是你做的好事,但因为没留名,功劳却被雀占鸠巢的人抢走。  可是,前头也说过,体制内的日常工作中,分工常常不太明确,很多时候你埋头苦干,苦劳一个人担,但最后干出来的功劳往往算是大家的。甚至谁在领导面前晃悠得多,汇报得多,谁在领导的印象中才是活干得最多的。  当然,该干的活还是得干,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一点点能让自己留名的小偏门。  小冯和小杨是某县级单位两个新来的年轻人。  因为是省直单位,系统比较大,人比较多,所以对于机遇这件事,一直有些僧多粥少的感觉。  小冯是个很勤奋的孩子,学得也比较快,对于单位里的各项业务知识上手得比较快。  单位里的老人们见这个新人学得很快,便乐得把手头的活慢慢地丢给她做,小冯人又老实,不敢推拒,导致自己的工作量加大了不少。在体制内,越是会的人往往需要做得越多,所以老实肯干的小冯便成了一颗软柿子。  而小杨却和小冯不一样,她对工作不太上心,基本上每天都是“今天真的有些不想干活”的状态,再加上也不是很认真在学,一个任务常常无法独立完成,所以别人也不敢多叫她干些什么。在工作上,小杨比小冯清闲得多。  但小杨却有个比小冯更上心的地方。  因为从小就是文娱干部,再加上会些主持、唱歌、演讲之类的花哨玩意儿,所以单位里便常派小杨去参加联欢会和市里面举办的文娱比赛。  其实小冯在这方面也不差,但因为她总觉得那不是正事,跟工作无关,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参与,再说得了奖也不会加工资,参加干嘛?  可是,对于省直单位来说,这种活动和比赛却是相对较多的,基本每半年都会举办那么几次。为的是应付上头的精神文明检查。  虽然只是搞搞形式主义,没什么人看,但总归嘉宾还是要请的,评委还是要请的,奖状还是要发的。而嘉宾、评委、颁发奖状的人自然都是领导。  小杨露一次脸还没什么印象,露两次或许旁人还不记得她叫什么,但露个三次、四次可就不一样了。渐渐便混成了个让领导脸熟并且还能叫得出名字的人。  像这种参加比赛的事,虽然是个人赛,但因为代表的是单位,获得的名次也算是单位的荣誉。有些领导就喜欢这种花里胡哨的奖,觉得面上有光,觉得自己单位精神文明这块抓得挺好。小杨单位的领导恰好便是这类人。  渐渐地,不干活的小杨在领导那里留的印象反而比爱干活小冯给领导留的印象更好更深。  
小冯那么努力干活,领导却不知道,而小杨随便获的几个奖,却得到了领导好印象。这便是留名效应。  每天干活的人那么多,领导没空记得哪个是哪个,何况也确实看不到。而即使分管小领导们们看得到,跟大领导汇报工作时也不可能说底下谁谁工作很认真很努力,只会说这次谁谁在代表我们单位在市里获得了个XX奖,报报特别的事讨领导高兴,而小杨便是这样在领导心里留名的。  后来,市里面搞“精神文明年”,需要个擅长文娱方面的骨干,让各县区乡镇单位推荐,小杨就这么被推荐去了,当然,去了之后就没有回来,毫不费力的,就从县局调到了市局。  本来不想举这个例子的,因为这其实应该算个反例,小冯那么努力那么勤恳的人,不仅似乎在做“无用功”,好像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而小杨那么不爱干活把心思都用在旁门左道上的人,却得到了机遇得到了好运气,真的是不公平。  但是,体制内就是这样的,很现实,很势利,很多时候,这种不公平随处可见。  因为,它的氛围和规则便是如此。  做事很重要,但是做事的时候让领导知道你在做事也很重要。  任务很重要,但是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能完成一些给单位或领导增光的任务也很重要。  其实体制内的比赛,基本有参加就有奖,发挥得稍好些,便能得个一二等,这种东西虽然是旁门左道,但在非常形式主义的体制内,还是比较有用的。看看国家对奥运会奖牌榜执着成什么样子便能一窥一二。这其实也是单位工作中的一部分,像是隐藏任务一般,没做虽然不要紧,也不会影响主线任务,但做了,却可能会得到意外的道具。  当然,小杨那样的人即使得到了这种隐藏任务道具,如果还这么不好好干活不爱提高自己的话,那她的人缘只会越来越差,工作业务上也会越来越生疏,以后在体制内生存也会越来越如履薄冰,不脚踏实地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栽跟头。  而小冯虽然一时间没有得到上天的机遇,但她勤恳踏实,努力奋进,最终得到的东西,都会是实打实属于自己的,不会有太多浮躁的泡沫。  但有时候,人生就是需要一把钥匙。小杨就是得到了这样的钥匙,而小冯就是缺少一把这样的钥匙。  这把钥匙不知道放在哪里,所以,如果了解“重在参与”的真谛的话,那么你找到这把钥匙的机率就会大得多。  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做人,这些都很重要,但在恰当的时候,拿到一把能给你机遇的钥匙,也是很重要的事。楼主觉得,只要不是干自降人格或者伤害到别人的事,那任何方法都可以运用。 
 八、所谓正能量和气场  进了体制内后会发现,这里有太多太多负能量的人。  有些人是因为长年不能得到提拔升迁郁积的,有些人是被复杂的人际关系郁积的,有些人是被这种日复一日如履薄冰式的工作环境郁积的。  很多人身上负能量的积聚,往往是因为对周边的事不满,对周边的人不满,对周边的环境不满。  比如体制内常常会有这样的怨气。  “凭什么这么多活都叫我干?”  “凭什么在背后说我坏话?”  “凭什么你在领导面前邀功劳还要顺带踩低我?”  “凭什么你能升迁我不能?”  “凭什么我做这么多事一点功劳都没有还要被抱怨?”  “凭什么我要看你脸色?”  “凭什么…………………………”  其实,这些喜欢给自己充负能量的人并不知道,负能量的聚、集并不会使周遭的一切变得更好一些,相反,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好,最终被反噬的都只是自己而已。  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必须给自己建立一个“不好欺负”的形象,必须要有一个脾气,否则人人都会欺负自己,拿自己当软柿子捏。  所以呢,就给自己建立了一个锱铢必较,势利精明,不肯轻易吃一点亏的形象来。并且觉得这样的形象有气场,再没有人敢得罪自己。  其实,人家确实是不敢得罪你了,但,却是抱着“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心态,同时,也不可能会喜欢你。不喜欢你就不可能跟你处得好,你身上的负能量便会又一而再再而三的积聚,从而慢慢陷入无限死循环的痛苦中。  楼主的观点一直都是——想完善环境,只能先完善自己。  除了少部分特别不幸的人外,大部分人负能量的来源都源于心结,而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解开心结,并且避免这些心结。  之前看到过一个调查,是统计最喜爱的角色身上的优点,看到大家提了很多,其中有:  乐观积极,内心强大,有勇有谋,关键时刻很可靠,很风趣,善解人意,有责任感,做事果决有担当,淡定豁达,阳光元气,能为他人做出小小让步等等。  大家看着这一条条的优点,是不是会觉得,这样的人真的很正能量,并且非常有人格魅力?哪怕放在现实之中也一样?是不是更喜欢认识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交往?  当然,这些正能量要谈做到,也真的不容易。  比如乐观积极,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不为烦忧琐事所动摇,才能拥有这般大的正能量。大部分人往往被同事膈应一句,被领导责备一句,被路人一个白眼,顷刻间就能悲观消极好几天。  比如淡定豁达,这需要有多么宽广的胸襟,才能不计较社会上的各种不公平,才能拥有这样淡泊的眼界。大部分人往往喜爱争一时之意气,为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浪费宝贵的时间去纠结根本没什么好纠结的事。  但所谓人格魅力便是如此,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难做到,所以做到的人才难能可贵。  楼主觉得,正能量的人自带光芒,自有气场。若能完善自己到如此,自然会有强大的内心,不会惧怕外界的波澜。  某些人常常会觉得周围的人让自己失望,却从不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让人失望的人。如果你本来待人就不真诚,那你凭什么觉得别人必须待你真诚呢?  同样,某些人常常会觉得周遭的环境让自己失望,却从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值得更好的。如果你本就是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人,那你凭什么值得一个更好的环境呢?  永远有人比你更努力,比你对生活的态度更积极,如果上天真掉好机会,那也会砸在那样的人头上。  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自己首先得把自己完善成值得得到的人。  之前看到一条微博说“如果你是男生,你会喜欢你自己么?”好多姑娘想了想,都说不会,因为发现自己又馋又懒不爱打扮不会做饭性格不软。  其实现实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抱怨自己工作不顺心生活不顺心人际关心不顺心,却不想想,如果你是上帝,你喜欢这样充满负能量的人么?其实,你现在所得到的,早就已经是你应得的等值的结果,上天并没有亏待你一分。要想得到更好,你自己首先应该要做到更好。  有些人做事情的时候喜欢抱怨,总觉得是为同事做的为领导做的,然后唧唧歪歪抱怨个没完,其实,你要么就干脆甩摊子别做,要么就当做是为自己做的。边做还边抱怨真的没意义,反而搞得自己心里不平衡。  没有甩手不干的勇气,那还真不如带着正能量平心静气去做,至少后者还能赢得一个好心态。  把日子过得阳光灿烂点没什么不好,与其期待世界释放正能量来拯救你,倒不如自己多储备一些正能量,无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保持内心平和喜悦,还能将这种平和喜悦分享传递给别人,何乐而不为?  其实正能量的人自会有一种气场,有人格魅力的人自会让人喜欢亲近,把自己完善好的人自然周遭都会有所起色。  无需对外在环境要求太多,除非你能改变,否则,做好你自己就是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搞工程具体干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