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 两学一做的待遇不正常,为什么市场调节不了

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愿意烧冷灶?
已有 442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靠近热锅还是死守冷灶,对任何人不仅是个道德考验,更是有关生活品质的现实抉择。道德考验尚且可以借助各种“掩体”逃避选择,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就逼得人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面对两难困境。热锅之所以受人追捧,因其符合主题潮流、关注者众多、容易获得外部支持、满足人类的从众需求等因素;而冷灶恰恰相反,带给选择者的多是不好之事物,如无人理睬、被学术共同体排挤、难以获得经费资助、心生“世人皆醉惟我独醒”的悲怆感等。故宣扬和鼓吹慢烧冷灶这一“特立独行之举”者众,他们甚至时不时还会为坚守冷灶者叫一声好,但绝大部分最后依旧采取“流俗之举”,接纳“世俗之观念”,一头扎进热锅的滚烫与火热之中。烧冷灶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看待他人质疑之眼光。尽管你觉得冷灶之学大有甚至超过热灶之研究价值,但有人会对冷灶嗤之以鼻觉得你的研究轻如鸿毛,有人会认为你无能力炒热锅而只能守冷灶而轻视你,还有人甚至会怀疑你是否因为遭遇人生重大挫折而脑子混乱思维不清。总之,烧冷灶者先天比其他研究同仁低不止一个等级,常被视为“不合群者”,被冠以“怪人”之称号,这也算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色吧:但凡有不从众者,必要多承受“异样的眼光”。冷灶太冷,有时甚至烧很久都无法感觉到温度上升,其挫败感时时如影随形。倘若烧冷灶者面临诸多现实的生存压力,那么能够持续烧下去的恒心与毅力,实在令人怀疑。这涉及到研究者如何看待现实与理想的替代关系,当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时,须得坚守其一而牺牲另一端,这对任何人都是不容易的道德考量。故对于能在逆境中仍能不坠青云之志者,我们当给予更多的喝彩和赞赏;而那些无法再坚持下去者,我们也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其指手画脚横加指责,毕竟我们自己也难以做到之事,有何资格强求他人一定要坚持呢?就算我们自己能够坚持,各人境遇不同,也是不能以己度人的。冷灶难烧,不独因热灶之故,更多还是个人坚守之难。现实的生活压力是极为重要的诱因。很多年轻学人,本有守着一条寂静之路开辟出一大片新天地的可能,无奈高企的生活成本和如幽灵般的“人比人,气死人”,共同驱赶他们离开平静的书桌,逃离学术的冷灶,拜倒在手握热锅的资源分配者脚下。他们之中尚有极不甘心的一群,期望在焦躁浮华的消费社会能够“不为所动”,依靠学术理想顽强地长久坚持,但终归扛不过老婆大人“碎碎念”和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所必须的“真金白银”之如山重压,最后还是不得不迎来“趋热弃冷”的艰难时刻。当然,也有幸运者能够苦尽甘来,将冷灶变为热锅。这大多是因为社会形势的变化使得过去冷清的偏门突然之间成为热闹的焦点,那些在这一领域一直默默耕耘者迎来了大好时光。但现实中这样的幸运者其实不多,哪怕他们好不容易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但是这样的“暴热”往往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有真材实料者最后还是被隔离在热锅之外,而那些或许是看准机会急速转向的投机分子反而端走了整口热锅,顺带连灶火一并给熄灭了。也有另一种冷灶的烧法。很多热锅主义者,占据了热锅灶台,等到赚得盆满钵满时,开始实施战略性转身。因为在热锅处所得丰厚无比,所以“利”的问题解决得极为透彻,剩下的是如何增强“名”的隆盛,而轻巧地转身并将大量资源投注于极具前景价值的冷门领域,正是最佳良策。他们未必真对冷门感兴趣,但这并不影响其热情高涨;他们未必对冷门真具研究实力,但其拥有各种资源之多足以让一直坚守冷门者在所谓的“资源共享中”心甘情愿地献出多年研究心血。更令人惋惜的是,坚守者倘若稍不留神,甚至有可能被转向者在巧取豪夺后一脚踢出局,连最后的研究领地都彻底丧失。这样的悲剧在高校早已屡见不鲜。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得很多冷门领域的老学究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人格尊严上的。究竟什么才算是科学研究的热锅与冷灶?或许,只有真正能够带给科研工作者者学术成就感和人格尊严感的研究,才算是热锅,违反了这点的研究,或许只能是冷灶。《雪山飞狐》里有句台词,“知昨日之非,悟今日之是!焉知昨日之非为非,今日之是为是?”认清自己的人生追求,弄懂研究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好“冷热之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进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科研人员吐槽收入低,你怎看?|工资|科研_凤凰教育
科研人员吐槽收入低,你怎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民日报:两年前王林博士毕业,进入北京某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每月工资7000元左右,光房租支出就4000多元,只能算计着过日子。让他受刺激的是,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同学,收入都比自己高不少 ,“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
@人民日报:两年前王林博士毕业,进入北京某研究所从事基础研究。每月工资7000元左右,光房租支出就4000多元,只能算计着过日子。让他受刺激的是,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同学,收入都比自己高不少 ,“像我这样十年寒窗有什么意义?”@独步寻花1203:科学家的工资的确太低!科研是很枯燥,很辛苦的,经济转型要鼓励科研创新,可尝试持股等激励方式!@renovatee:不管怎样,社会依然是重视科学不够,而过多关注看得到的物质是事实。@CHO:基础科研市场效益低,科研人员待遇不高,还让许多人理直气壮地认为读书无用,长久真可怕。@马强magic:科研工作者工资和多年的付出不成比例,这是不争的事实。博士熬毕业30出头,事业才算真正开始,你可以说科研工作者应该淡泊名利,但是低回报的科研工作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这对国家的科技进步影响可想而知。@sectwj:别老说你拿了多少钱,养了多少人,关键是你干出什么?@元气满满向上少年:工资配的是能力不是学历。@海潮涌动9:读多少书和收入并不是正比的关系,关键是要看创造多少价值。假如你确实研究出好东西,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那么抱怨是正确的,用读多少书来衡量收入就不对了。@大宝大宝天天贱:没项目说明你每天上班就是喝茶看报啊,这样一个月还能7000元你就知足吧,在企业早就被辞退了。@天天让你好心情:都别抱怨了,人家屠呦呦研究了一辈子,得了诺贝尔奖才得了多少钱,所以别比了,人家连院士都没评上,说那么多干什么啊,喜欢科研就无怨无悔,不喜欢下海经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要自己能力不够抱怨社会,有多大本事赚多少钱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177
播放数:252471
播放数:4296045
播放数:1681045
48小时点击排行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高校待遇不高,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还愿意去呢?
老板提过让我考虑留下来,吉大化学。但是我觉得留校的工资待遇实在太低了。
个人认为女生去高校还是很好的,但是男生。。。。高校给的待遇我感觉对于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并不令人满意,都快三十的人了,肯定要考虑尽快买房结婚什么的了,留高校的话钱上哪里弄啊。。。大家说说看:tiger39:
谢谢大家的讨论,虽然我还是有点迷茫。。。。
你说的都对,但是对以主要靠自己买房买车的我们,对薪酬还是很在乎的啊,再说年纪轻轻,我认为拼搏一下也是件好事。能留在吉大正常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老板没几年就退休了,我担心没有大树在高校也很难发展啊
:D楼主分析的很对!一步一步来吧,我家是农村的,也是男生,以后自然也会买房,天无绝人之路吗,到时候分期付款什么的,呵呵,祝福楼主!
留下吧,好多人都很想留下来,都没有门路,这么好的机会还不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吉大化学,申请项目容易,很容易发财的,看留吉大的,没几年都有房子了
油水也不是谁都拿得到啊:tiger08:
我们学校还有不少老师文章很多,影响因子也很高,但是都没有什么科研经费,而且人才很多,往上评职称也很难啊
一般般,没太大兴趣,呵呵
:tiger36:被你发现了,打快了都没看
要你选择的话你会选择企业还是高校呢?
木有妹纸:tiger16:但是木有钱怎么能有妹纸呢
油水的确不是谁都可以拿的,可是如果你不进高校,你永远也没有拿到的机会不是
:tiger36:又被发现了
所以我现在也很矛盾应该何去何从啊
那是理想的目标啊,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你不这么想么,当然如果不愁钱的话
也不是很容易的,吉大教师工资很低,刚开始可能三千都不到呢,会很辛苦的。你也是吉大的么?
通常高校还要比一般的企业难进呢
请问你是留在学校了还是想留在学校啊?
肯定得想办法挣钱了,要不自己都养不起啊,但是机会不一定很好把握的
这个貌似在哪里都少不了的吧,人在天朝只能忍了
我只追求将来平静的生活而已
这个当然知道,但是不是那个老师都有那么多课题项目的啊
:D呵呵!你要是愿意出来冒险,可以试一下,不过你肯定要后悔:D既然有机会留校就不要放弃,在高校里面拼比出来拼获得你想要的东西或许更快一些。外面的世界一点都不精彩,只有残酷!看看大家为什么费尽心思和精力都争着留校就知道了。别把自己当神人,大家都是普通人。:jok:考虑清楚在决定自己该如何!
只能是越来越迷茫啊
恩,是的。看过很多师兄师姐留校,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尤其是前几年留校的在咖啡小镇买房子很便宜的,现在也过得挺好的。以后还有出国的机会,不过进职称很慢,因为竞争很激烈。在导师手下的话有很多申请基金的机会,虽然具体的我不太清楚了,但是觉得这些小老师们还是生活的很好的。最主要是看你想要过什么生活,搞科研也不轻松,自己也是需要做实验带学生的,好好考虑吧,最终决定还是要靠自己~
呵呵,当然不是为了冒险啊,只求工资满意、生活稳定而已
恩,谢谢:hand:。辛苦点我觉得也没什么,年轻人辛苦一点也是应该的,就怕在学校发展太慢,付出难得回报啊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多做点横向项目喽。不过也得看你大老板的想法,呵呵。
你说的都是扯淡。
首先高校的待遇和同等条件下其他工作岗位的相比简直就是白菜水平。我很想知道高校的福利待遇到底好在哪个地方?当前国内的行情是博士多的和地上的老鼠一样,但是高校职位少的可怜,所以高校教师的待遇一降再降基本上现在已经接近地板价了。我国内有师兄都是985TOP5级学校的本硕博毕业的,之后因为导师的关系才勉强进了重点大学,但是那个工资让我看了都心寒,副教授级的工资才3000多一点。另外一个师兄TOP5的本硕博加TOP5大学的博士后,之后好不容易进了我国内的学校,刚进来的时候是个助教,一个月所有工资加在一起1200耗了大半年,之后我出国前提到了讲师,但是工资也是寒碜的要死。最后一个师兄是国内清华大学毕业的,之后来我这边读博士,毕业后想留在北京,结果因为国内导师退休了,他连北京最差的学校都没留下来,前段时间我被告知他又去国外做博士后了。现在总体趋势是越是名校越难进同时教师的待遇越差,垃圾学校的待遇反而很好。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国内高校教师被逼的去申请项目,然后项目基金又被不断地挪用。至于你说的工作很悠闲,那绝对是那帮没有啥职称教师的表现。正儿八经的青年教师,因为工资太低,所以不得不去申请项目,为了申请项目他们就不得不做实验发文章,此外他们还得兼顾带课和照顾家里的生活,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足够把一个“青椒”给压的透不过气来。我倒是很想知道高校教师的工作悠闲在哪个地方?至于节假日,那个是瞎扯,稍微有点项目的高校教师是不可能有暑假的,寒假有时候都得来上班。你说的那些个现象就是中学老师的体现。高校老师除非是垃圾学校的编制,否则断然不可能像你说的那样。
至于当前一帮人想进高校,无非都是和你一样不明就里,而且最大的想法就是图个工作稳定,以后生活有保障。但是他们没有想过,当前高校竞争是极为残酷的,很多重点大学里面已经实施聘任制,随时可以赶你滚蛋。并且高校的教授如果连续三年没有申请到项目的话,教授职称自动拿掉。如果想混,那就是一个教工的称号,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2000多一点,试问一下你辛辛苦苦读到博士,难道就为了这2000块钱一个月的生活?所以奉劝大家一句,有机会还是多考虑下研发型企业的研发岗位。此外说句编外话,如果真的不是想去做科研就别随便去读博士,更不要自欺欺人的说自己就是想去学点东西所以去读博士。千万不要以为读了博士你的命运就能有什么改变,很多情况下一个博士在社会上的地位还不如一个公务员。而且找工作,博士的选择面明显比硕士窄。如果时间倒退几年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国外读个工程师学位,而不是拿博士学位。至少前者学到了点技术,以后就业面也广,后者除了好听点可以拿来唬唬外人外,其实什么都不是。
多打听打听留校待遇啥的,祝福你哦~希望你将来无论选择什么都一切顺利
为何这么看轻自己的博士文凭呢?
用我的话来说,博士其实狗屁不是,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博士。我回顾以往的科研经历,无非就是一个字——碰。做实验的时候就是在那瞎碰,好比某个人发现了一个物质加入啥东西后性能会提高,然后我们看了后就想咱的体系加这个东西进去后是不是也会提高,于是就开始碰了。运气好的可能在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东东,于是就开始大肆炫耀自己的这玩意是原创甚至号称是首创。至于什么理论指导实验,纯属狗屁。这种感觉你做有机合成化学,应该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深刻。你觉得这种博士的研究经历有意思吗?用我的话说这种科研经历是个人都能上手,博士毕业后你无非是在某个领域里面攒了一点实验经验而已,其他的和常人无异。可以讲我认为博士真的是什么都不是,科研经验少的可怜,实用技能还不如一个工程师。典型的上不得上下不得下的地水准。
所以我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总结出的一句话就是一个靠做实验发文章毕业的博士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真正的博士就应该在自己领域的某个理论上做出一点改进和完善,为理论指导实践做出贡献。但是我想知道这年头培养出的博士有几个达到上述标准了?
吉大化学竞争很激烈啊!
呵呵,多年媳妇总能熬成婆的
长春的房价还好吧。喜欢做科研就留,不喜欢就去企业呗。只看看得到的钱,肯定没有去企业高。
分析得很好!
哈哈,我没留在学校。我是硕士,留不下。但我很想找个在高校的男朋友。因为生活很平淡。人活得也简单~~~
老板快退休了,这个很关键啊
那你选择了哪里?现在又怎么想的呢?
呵呵,这些都应该是将来的目标啊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工作者 两学一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