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心谁在制造战争原子弹跟什么战争有直接关系

若无美国的原子弹中国能打败日本吗|美国|原子弹|抗日战争_新浪军事
若无美国的原子弹中国能打败日本吗
资料图:原子弹核爆广岛、长崎
  复杂的感情 :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捶胸顿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尤其是中国,却鞭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以来 100 年民族失败的耻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在庞然大物的中国面前凶恶、狂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乖乖认输了!纵观 20 世纪,如果说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和庆贺的话,那就是抗战的胜利。中国人站起来了,虽然他后来又站起来了好几次 ;中国掼掉了扣在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虽然它注定还要在贫穷、动乱和饥饿中继续熬过漫长的岁月,但毕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凌宰割,毕竟与美、苏、英、法一道跻身于“世界五强”。
  也许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能够体会得到中国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负,多少年以来,而且还将不知多少年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观念、自我定位、心态和生态。在别的国家眼里,中国人真是难以理解。一方面,对战败国抱着“以德报怨”的宽宏大量,将大批侵略军优先用军舰送返日本,只对极少数战犯提出起诉,放弃巨额战争赔款 ;另一方面,又为对方老是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而激愤,什么参拜靖国神社、拒不公开认罪、篡改历史教科书、钓鱼岛纠纷、极端右派分子的言论和表演……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旧恨。一方面,大量回忆和描写抗日战争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大屠杀纪念馆,慰安妇的控诉,民间索赔,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过去 ;另一方面,却发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居然惺惺相惜 ;听到美国大兵强奸日本少女,心里头又像邻村的二妞叫洋鬼子糟蹋了一样不好受 ;满心信任和称赞日本商品的同时,打心眼儿里嘲笑蔑视它们的制造者 :“小日本做的!”
  学者余英时曾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人对美国的民族感情,叫“羡憎交织”。其实,这个词用来形容对日本人的态度更为确切。美国太遥远了。美国不管它有多好和有多坏,总不至于让中国人牵肠挂肚或是金疮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轻易地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动不动就能让你既惊且惧,既慕又叹,既恨还爱。你说不清他们到底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是亲戚还是宿敌,是谦卑还是骄狂,是聪明还是蠢笨,是刻板还是滑头,是战争还是和平。
  说起对美国的“羡憎交织”,其实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下几无敌手,最终败在美国人手上。二战后,占领军统帅麦克阿瑟主导了对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构性改造,使日本得以迅速修复战争创伤,成为“坐二望一”的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是日本的最大的克星,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师又是竞争对手,不由得它不对之“羡憎交织”。“日本可以说不”,就是这种情结的最好注解。
  当电视里面出现,西方七大工业国领袖济济一堂,规划着世界的经济版图和秩序时,一个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个头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中,我们总不免要多打量他几眼――用所谓“羡憎交织”的目光。我们不会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德国人、意大利人,更谈不上英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当然也不会这样去看美国人。历史上美国对中国是有恩的,谈不上有什么过不去的“仇”。美国从来没有侵占、分割过中国的领土,相反却在抗战中给予中国最大的援助。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和越战中与美军交过手,朝鲜战争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而越战却是美国输了。平手的意思,不是双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战争的结果。朝鲜战争的结果是回到战前的起点,参战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线”为停火分界。连美国将军也承认,板门店谈判是美国第一次在结束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的协议上签字。
  难以独立打赢的一场战争
  如果不是以结果,而以双方被俘、死伤的数字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依据,岂不是可以这样说 :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胜利,中国应该算是战败国,而日本是战胜国?这显然是荒谬的。中国抗战中死伤的巨大数字,无法做具体统计,一般认为当数以千万计,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直接死于战场的军人,达 132.4 万多人。中国军队被俘或投降的数字也很大,仅被改编为伪军的就有几十万的人。经济损失更极为惊人,3000 万的人丧失家园,战前战后物价相差 1800 倍(重庆 2613 倍,昆明 6894 倍)。为战争花费的巨额款项,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的纳税能力。
  谁都知道,中国是惨胜。中国只是理论上和道义上,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是向盟军投降,而中国仅为盟国阵营中的一员,耗时最久,代价最大,伤亡也最惨重。如果没有盟国的参战,中国要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无妨这样讲,如果不是日本主动攻击同盟国而引发太平洋战争的话,中国连这样的惨胜都会觉得奢侈。有人把中国的抗战,形容为一个轻量级对重量级的拳击大战。这位轻量级拳手,被那个重量级的家伙连续打击了 8 年甚至更久之后,极度痛楚、疲惫地倒在绳栏上,忽然裁判一声口哨,将他的一只胳膊高高地举起,宣布是他“赢了”!情况就是这样。
  1945 年 4 月至 6 月间的湘西会战,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国打的最后一次大的战役。中方投入 19 个师,日方投入 3 个师团、1 个旅团和 1 个联队(团级建制)。按史家的评说,这次战役以日方的失败告终,所谓“湘西大捷”。双方的伤亡数字是,日方死 1500 人,伤 5000 人 ;而中方伤亡 13713人,为日方的 2 倍。中方还特别提到,俘虏日军军官 17 人,士兵 230 人,为七七事变以来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日军以“强弩之末”在中国作“垂死的挣扎”,仍有这样的战绩。
  日本投降的主因,还是屈服于美国。更直接地说,还是怕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使得以凶顽著称的数百万皇军丧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只能给整个日本带来一片焦土,甚至种族灭绝。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日本最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战败不等于投降,投降则是承认战败。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或者说如果美国没有发明和使用原子弹,日本绝不可能那样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公告》,那样乖乖地放下武器。不要说 70 年日本皇军一直有视投降、被俘为绝大耻辱的传统,即连日本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对外投降的记录。纵使日军在各战场失利,向本土节节败退,其作战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国估计,在日本本土作战,盟军可能还要付出上百万的人牺牲才能取胜。从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弹的爆炸也给了他决定终战的最有力的借口。因为军部领袖们一时方寸大乱,提不出任何对付该武器的良策,当然更无力再阻止天皇做出决断。
  文章摘自《赵无眠辣说历史》&& 作者:赵无眠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毛泽东:原子弹是“纸老虎”|朝鲜战争|美军|原子弹_新浪军事
毛泽东:原子弹是“纸老虎”
资料图:硝烟弥漫的朝战战场
  为了给中国施加全方位的压力,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采纳了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用“三齿耙”遏制中国的战略:一根齿从朝鲜出来,另一根从台湾出来,第三根从印度出来。第一根齿,就是要在朝鲜发动更大的攻势。从台湾出来这根齿,是利用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的力量给新中国制造麻烦,即所谓“放蒋出笼”。在去朝鲜的“海伦娜”号巡洋舰上,艾森豪威尔决定,解除杜鲁门政府的所谓“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规定,鼓励蒋介石对中国大陆发动牵制性的进攻。艾森豪威尔说,这一决定的目的是“提醒中国共产党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长了,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所谓第三根齿,是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再不让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原子弹。
  艾森豪威尔对核政策的变化,是因为美国武器库中增添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新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的科学家们激动地报告,一种适于大口径火炮发射的原子弹第一次爆炸成功,这意味着核武器既可用于战略目的,又可用于战术目的。这一消息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重新考虑核政策。当时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他们思想出现了本质变化。报告说,在推进美国与朝鲜有关的目标时以更小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果的过程中,原子武器所起的作用表明有必要重新估计限制在远东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鉴于在远东发展一种有效的常规能力这一概念的扩展,不失时机地使用原子武器应当被考虑用来针对那些影响到朝鲜的行动的军事目标,而且从军事行动上说,应当被规划为附属于涉及到向中共采取直接行动的任何可能的军事方针的一部分。
  艾森豪威尔最先选择的一个军事目标是朝鲜开城。当时,双方正在开城进行停战谈判,开城周围属于中立区。但“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认为,开城已经成为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军”发动进攻的“庇护所”,在那里挤满了军队的物资。克拉克请求,一旦他认为共产党的进攻迫在眉睫时,他有权攻击开城。
  艾森豪威尔比克拉克走得更远。日,他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应在开城地区使用战术原子武器,该地为这类武器提供了极好的目标。无论如何,我们再也不能沿着过去模糊不清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考虑到盟国的态度,艾森豪威尔设想,如果他们反对的话,美国完全可以要求他们提供将共产党击退所需的三个或更多的师,以取代原子武器的使用。
  杜勒斯对艾森豪威尔的主张深表赞同。杜勒斯曾任艾森豪威尔大选班子的外交政策主要发言人,他早在1952年5月就顽固地坚持,朝鲜问题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解决办法,那就是为了同共产主义对抗,可以依赖原子弹以及发射原子弹所需的战略空军和海军来有效地完成。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道德问题和禁止使用原子弹的规定”,并说明苏联已成功地把原子武器和其他武器分开,将之列入特别一类。杜勒斯声称:“我们应努力打破这种错误的划分。”杜勒斯的观点是,虽然目前世界舆论不利于使用核武器,但美国应该努力消除围绕这类武器使用问题上的“禁忌”。
  3月21日,艾森豪威尔指示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就“给中国军队造成最大程度的损害,推进到并固守住蜂腰地区(平壤至元山一线)”后“联合国军”所需的代价进行研究。同时他也想明确地知道,倘若不轰炸中国东北的机场,这一行动能否成功。此外,艾森豪威尔还表示,原子弹的使用应取决于军事上的判断,视其对实现军事目标的好处而定。
  3月27日,当板门店谈判在关于交换战俘问题上陷入僵局时,美国国务院与军方举行联席会议,在此讨论使用原子弹事宜。陆军参谋长柯林斯认为,在朝鲜使用核武器很难奏效。他说,最近的试验表明,倘若防空洞很深,人们可以接近爆炸地点而不受伤害;中朝军队已经在150英里长的前沿战线上深挖防空洞,这并不是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良好目标。柯林斯建议“联合国军”不应集中在釜山、仁川以及战线以北任何可能实施两栖登陆的地点,因为这些都是苏联原子弹报复的极好对象。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发表了与柯林斯相左的观点。他相信,鉴于任何逐步升级的地面行动都会造成极大的伤亡,美国或许不得不动用它所拥有的所有武器,其中包括原子弹。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则提出,倘若批准使用核武器,那么他的空军部队将被授权轰炸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而不仅仅限于攻击北朝鲜的目标。
  3月30日,中国方面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在板门店与美方恢复接触。美国认为这是中国开始害怕了,变得软弱起来。当谈判再度破裂之后,为了继续向中国施加心理压力,艾森豪威尔再次提出使用核武器,建议对北朝鲜的4个机场实施核打击。他竟然认为,这样“可以试验一下原子弹的效力”。艾森豪威尔坚称使用战术核武器比使用常规武器更为廉价和有效。他说,我们必须把原子弹当做我们武器库中的一个简单的武器。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同意艾森豪威尔的看法。他们认为,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或许不得不扩大战争,而要想使在朝鲜以外的任何行动有效,就必须使用大量的战术核武器。5月1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提议,直接向中国采取空军和海军行动,包括使用原子弹。参谋长们提出,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战略和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必须实施得能产生最大限度的突然性,在军事上和心理上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第二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了这些建议。
  5月21日,杜勒斯来到印度。在同尼赫鲁总理的一次谈话中,杜勒斯表示,应当警告中国总理周恩来,如果不能达成停战协议,美国就要轰炸鸭绿江以北的中国东北基地。杜勒斯还提到美国成功试验了核炮弹,其口气之强烈表明美国将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这种武器。
  与此同时,1953年5月,也即是杜勒斯的中东和亚洲之行的同时,美国将战术原子弹悄悄运到了日本的军事基地---冲绳岛。
  尽管艾森豪威尔的核打击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变成现实,但其间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时至今日仍不免让人直冒冷汗。对于自己核政策的效果,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得意地写道:中国在朝鲜之所以作出最后的让步,乃是美国核威胁起到了“抑制的作用”。当然,历史的发展表明,艾森豪威尔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毛泽东:原子弹是“纸老虎”
  中国领导人从来就不相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武器,而是相信掌握这种武器的人的力量。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认为,原子弹只不过是美国用来吓唬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不过,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历来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日,在酝酿中国要否出兵朝鲜时,针对有人对美国原子弹的担心,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讲道:敌人是不可怕的,它的装腔作势和气势汹汹是吓唬人的。但是,美帝国主义也可能在今天要乱来,它是什么都可能干出来的。假如它要那样干,我们没有什么准备就不好了,我们准备好了就好对付它。所谓那样干,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打原子弹,长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长。我们中国人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对战争打起来的时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长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弹,我们要有充分准备。
  为防美国在朝鲜打原子弹,志愿军做了哪些准备呢?
  入朝作战前,部队就统一思想,解决对敌人打原子弹的认识问题。部队反复向战士说明,原子弹的威力、爆破力、冲击波比汽油弹大几百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就使用过原子弹,要估计到它比广岛的原子弹还大一些。但现在我们所处的作战阵地比广岛、长崎有利,广岛是平原地区,城市建筑和人口密集,而且当时长崎、广岛的日本人处于完全没有准备的平静状态,而我们是有准备的,处于战时紧急状态,地处山区、丘陵,在阵地上有坚固的工事,有坑道、有交通壕,有掩体,这就使原子弹的威力受到限制。
  入朝作战后,又假定敌人会打原子弹而采取了各种办法避免损伤。
  志愿军利用地形地物,依自然山脉挖坑道、挖通道作掩护,军师领导干部分头下到连队,一个洞一个洞地分头看,边察看,边指导。凡是直线的洞,决定在洞中再挖洞,在洞口外再加强修防御墙,以防冲击波的冲击;在冲击波弱的地方,再挖一个出口。在师团营支撑点和指挥所一般都增加一个洞口,就是一条洞挖三个口,筑多层的防冲击波的墙。根据人员数目,还在洞中储备了充足粮食、水、弹药、作战器材和必要的医药器材,以防敌人的攻击。
  在战术上,采用近战。因为敌我阵地相离太近,分不出敌我,敌人在阵地上打原子弹的可能性更小,敌人若投放原子弹,自己也逃脱不了原子弹的冲击。
  此外,志愿军还动员当地群众挖防空洞,同时进行防空教育,并进行了防原子弹的演习。
  停战谈判阶段,面对美国的核压力,中国领导人表示蔑视和怀疑,美国根本不会真正使用核武器,无论是在朝鲜还是对中国大陆。首先,敌人若使用原子弹,会引起全世界人民公愤和反对,会受到全世界的人民的谴责。其次,由于志愿军处于宽正面作战,当时敌人的原子弹不多,可能不敢运用。再说,原子弹已经不是美国独家所有,美国的人口、工业密度集中,真打起来,苏联原子弹对美国的威胁要大得多。谈判处于僵持阶段时,对于战局的发展趋势,中国领导人也有清醒的认识。毛泽东认为,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他说:“30年战争、百年战争是不会有的,因为长期打下去对美国很不利。”当时,有人认为朝鲜战争打下去会引起世界大战。毛泽东的估计是5年、10年、15年不可能爆发世界大战。对毛泽东的分析,斯大林非常赞同。1952年8月,斯大林高兴地对在苏联访问的周恩来说:毛泽东的估计是对的。斯大林还强调:我们对美国应该坚持立场,只有硬,才能解决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美国以原子弹和空袭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决定战争,还是靠陆军。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精神,顶住了美国一次次的核恐吓。日,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束了这场“苦涩的战争”。
  相关报道: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在制造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