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周围有哪些迷信现象象,谈谈世界观对人生的意义

散文吧网站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浅谈进化论思想在推动国人世界观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相关话题&进化论急速地涨涌于戊戌前后,主宰了直至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界,成为这一时期主流思潮。从维新志士到革命党人再到五四骁将,无不受其滋润哺育。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历史图景。它之所以能为几代人延续信奉,是因其具有新世界观的性质。这也是学术界普遍的共识。&
那么,进化论思想究竟在哪些方面转变了国人的世界观呢?
一、促进了对进步观念的认同
从词源上讲,进步的语义并不复杂,进步的英文&progress&源自拉丁文,由pro(前)和gress(走)合成,因此,&进步&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向前(走)&。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从本质上讲,进步观念是一种历史观念,一种人们关于人类社会总体演变趋势、阶段和方向不断向前的观念。内含着进步观念的历史观,便是通常所说的进步史观。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极其缓慢,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的更迭、万物&诞生、成长、繁盛、衰老、死亡&循环不已的历程以及政治生活中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的兴衰,都使得人们无论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还是从经验上或事实上,都很难看到社会&向前&发展的印证,由于缺少事实的证明,那种内涵着&向前&的进步观念就很难形成。表现在历史观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便是&倒退史观&或&循环史观&,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普遍性的现象。如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是现在,也不在未来,而是早已经远逝了的&黄金时代&,孔子主张&法先王&、&克己复礼&,力图恢复过去文武周公时代的礼制以拯救&礼乐崩坏&的局面,&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观念等等都是明证。可以说,只要这种衰退或循环的历史观念还占据主导地位,进步观念的产生便是不可能的。
16~17世纪是进步观念迅速兴起并被人们逐渐接受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一大批天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以他们杰出的贡献为进步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思想土壤和精神氛围。哥白尼的&日心说&给基督教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不仅是&天文学基本概念的革新&,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的&一次&根本性&的变更,并最终构成&西方人价值观转变的一部分&,自此,人们有理由不再迷信《圣经》的权威,疑古而信今。在笛卡儿的思想体系中,理性的至高无上原则、自然法则的永恒不变性和精密的逻辑分析方法对于进步观念的确立居功至伟。理性的至高无上,使得没有经过理性确认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过去的权威在崇高的理性面前轰然瓦解;自然法则的永恒不变与基督教的上帝创世理论相冲突,进一步动摇了基督教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根基;而精密的逻辑演绎方法使得人类社会处于不断衰退之中的结论不再成为可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康帕内拉则以各自的杰作《乌托邦》和《太阳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宏伟画卷:理想的社会不再存在于过去,而是未来。此外,17世纪初在英、法、意大利等国开展的长达百年的&古今&之争,也给盛行的退化理论以迎头重击。&古今&之争最初源于文学领域,很快便扩展到哲学、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生活领域,这场古代还是现代孰优孰劣的论争,最终以现代派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使得进步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进步,已不仅仅只是被想像成一种对未来的无止境的伸展,更被当成了一种必然和确定。
如果说,上述16~17世纪的进步观念还仅仅只是在智力和知识领域被确立的话,那么,到了18世纪,进步观念则进一步向社会的纵深领域发展。这首先应归功于工业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8世纪50、60年代始于英国并进而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发展进程的提速,社会物质财富的急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使得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事实和经验的证明。在启蒙运动中,启蒙学者高扬人道主义的旗帜,认为人的品质可以通过教育、制度和教育的途径进行塑造,而且这种塑造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孔多塞指出:&自然界对于人类能力的完善化并没有标志出任何限度,人类的完美性实际上乃是无限的;而且这种完美性的进步,今后是不以任何想要扼阻它的力量为转移的;&&只要这个宇宙体系的普遍规律不会在这个大地上产生一场整个的天翻地覆,或者产生那样一些变化,以致人类在其中不再能保存并运用他们的这些能力或者再也找不到同样的这些资质,那么这种进步就决不会倒退。&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不仅印证了孔多塞的预言,更以法律的形式将上述社会进步的内容固定了下来。所有这一切都向世人表明,到了18世纪,进步观念进一步向社会生活的纵深领域发展,人们还根据社会进步的构想来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革命,进步观念已逐步成为西方世界共同的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念。
到了19世纪,进步观念的胜利进军只剩下最后一个有待攻克的堡垒,那就是,进步观念如何能从自然界的演变本身得到说明。因为,如果进步观念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宇宙万物的规律,而仅仅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例的话,那么,就有将自然和社会割裂的危险。解决这个难题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理论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由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发展而来,并自然地呈现出一种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趋于完美和高级的过程,可以说,正是由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及时创立,才使得进步终于成为了一个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进程,为进步观念提供了绝好的、最强有力的生物学证明。至此,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于一体,共同归于一个统一的宇宙进程的障碍已然清除,进步观念终于完全成为西方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念,并且随着它的远播四海,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籍、制度、习俗等,因更贴近于古代的&道&本身,因而就越具有权威性。越古就越好,越古就越值得崇尚,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厚古薄今、今不如昔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严重地压抑了进步观念的产生。因此,客观说来,进步观念对于国人而言是一种舶来品,它是伴随着进化论思想而传人我国的,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指出,进化并不完全等同于进步,比如进步往往涉及价值判断,区分出哪些是&先进&,哪些是&落后&,而进化并不是一个价值评定的概念,它只涉及对环境的&适应&和&不适应&;进步总体上是单线性的,不断向前的,而进化则是复杂的,其中可能有进步,也可能有倒退,等等。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指出:&现在一般应用于宇宙过程&进化&一词,有它独特的历史,并被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就其通俗的意义来说,它表示前进的发展,即从一种比较单一的情况逐渐演化到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但其含义已被扩大到包括倒退蜕变的现象,即从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进展到一种比较单一的情况的现象。&这就很明确地指出,&进化&并不总是代表着&进步&,其中亦包含着倒退,这也是达尔文的观点。
但是,至少在19世纪,产生广泛影响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并不是生物进化论中所蕴含的那种是悲观的&退步&。这是因为,虽然进化本身并不一定代表着进步,但它毕竟包含着&进步&的因素。在生物进化论思想为进步观念提供了绝好的、最强有力的生物学证明后,它又进一步强化和充实了进步观念,两者的这种天然联系,外兼当时的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全社会处处弥漫着浓烈的乐观主义情绪,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否定进步的存在,这就使得即便是在进步观念发源地的西方,进化和进步的界限也模糊了,这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尤为明显。
对于年曾留学英国,亲身感受过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和富强,并深受斯宾塞思想影响的严复而言,认同&进化就是进步&几乎没有太多的难度。在《天演论》中,他指出:斯宾塞&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在斯宾塞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自然界一样,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都是一个不断由简单到复杂,最终趋向善的过程。严复对此笃信不疑:&夫斯宾塞所谓民群任天演之自然,则必日进善,不日趋恶,则郅治必有时而臻者,其竖义至坚,殆难破也。&&今合地体、动物、植物三学观之,天演之事,皆使生品日进,&&此非一二人之言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严复在《天演论》中没有将上述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所述的那种&进化&也包含着&退步&的&悲观&的观点译出,而是忽略不计了,他一再强调&进步&的观念,充满信心地指出:&吾党生于今日,所可知者,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而已。&在将&天演&中&退步&的成分剔除后,严复的&天演&观事实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单线&进步&的进化观。
这种&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念,以生物进化论的大量科学事实为铁证,又以当时西方世界蒸蒸日上的社会现实为楷模,看得见,摸得着,极具说服力,对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崇古薄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起着巨大的瓦解作用。倘若将老大中国比作&古&,而今日西方比作&今&的话,那么,中国贫弱之因就一目了然了,那便是&新胜于旧、今胜于昔&。在&进步&的天平上,中西终于分出了高下。这就是严复在《原强》中指出的:&然而至于至今之西洋,则与是断断乎不可同日而语矣。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
所以,正是在&进步&观念的指引下,国人终于认清了中国在今日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及其贫弱之因,既然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那么,倘若不进行社会改革,不发奋图强,中国将在世界上无任何立锥之地。进步观念不断向国人灌输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反复敲响着救亡图存的警钟,整整一代人正是在进步观念的指引下,开始以一种崭新的思路为中国的未来设计方案、寻求出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进化论思想广泛传播,没有国人对进步观念的普遍认同,就不可能有近代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革新和社会改革运动,进化论思想和进步观念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是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不为过的。
当然,在看到进步观念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人接受进步观念,毕竟是在严复式的将&进化等同于进步&的历史情境下进行的,这无疑削弱了国人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入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进步观念毕竟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本身就暗含着历史线性发展的理论预设,在这种预设下,或者说,在线性发展的时间观念下,又必然会有先后之分,后必胜于今,新必胜于旧。国人正是在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很自然地将&过去&等同于&古&,将&现在&等同于&今&,中国是古是旧,西方是今是新,后胜于今、新胜于旧的结果便是西胜于中,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经久不息的古今中西之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情绪等,其因其果都可从进步观念中找到端倪。而作为一种价值评断的标准,进步观念的内容能否不断地泛化,进而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在很长时期里,国人对此是无暇也无意涉足的,进步观念似乎不证自明,这必然影响到人们对进步观念的深入认识和思索,而这种认识,客观地说,是直到今天也没能圆满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推动了对&人&的全新认识
在西方历史上,进化论思想使得上帝造人的创世说不再成为可能,人只不过是外部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把人从基督教的神学权威中解放了出来。中国虽然缺少类似于西方世界的神学权威,但却从来不缺乏各种古典权威,与西方相类似,随着进化论思想的深入人心,在&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念的不断冲击下,这些古典权威也渐渐地丧失了往日的荣耀与光环,从古典权威中走出来的国人,开始以一种崭新的眼光打量世界,反思过去,并认识自身。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的这段话是广为人知的:&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这段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笼罩在进化论思想的照耀之下。在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中,人类与自然界万物一样,不过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长期进化的结果,与其它生物相比并无高贵的血统,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进化论思想其实是对人的贬黜,亦即周作人所说的,并非世间所谓的&天地之性人为贵&。但是,正是这样一种贬黜,却使人的自然属性得到了凸出和肯定,从而给人的自然本能和欲望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思想领域,虽然从来也不乏对人之私、人之情欲等种种人的自然属性的肯定,但是,这种肯定从来也没能像进化论思想这样,由于建立在强大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而能借助科学的力量而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所以,完全可以说,借助进化论思想的力量,国人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又不断&进化&,进而区别于动物,进化的这种历程在贬黜人类的同时,事实上又充分肯定了人类自身强大的力量。&人是一种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周作人此言可谓一语中矢。人的内面生活,无疑便是人的理性、人的意志、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个性&&可以说,正是伴随着进化论思想的传人,&人&自身的价值才最终全面地凸现出来,进化论思想好比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展现给国人的是一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人&的世界。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对&人&自身有着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全面的思考。
以严复为例,在进化论思想和进步观念的烛照下,他以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而这种&胜我者&之因,严复在很大程度上归结到了&人&的自由上:&推求其故,盖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在大多数人将西方富强之根归结为民主政治的时候,严复却能独具慧眼地指出民主不过是&用&,自由才是&体&,这是相当超前和难能可贵的。在严复看来,正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巨大差异,才造成了中西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社会风俗、接人待物、学术思想等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于政治:&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于经济:&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于伦理道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于社会风俗:&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于接人待物:&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于学术:&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并进而把这种不自由视为致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故中国之弱,非弱于财匮兵窳也,而弱于政教之不中,而政教之所以不中,坐不知平等自由公理,而私权奋压力行耳。&这种把人的自由置于如此崇高地位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好似空谷足音,影响并不大,但到了五四,则掀起了滔天巨浪,终于迎来了一个人全面觉醒和个性解放的全新时代。
五四最典型的特征是反传统,而这种反传统的动力,现在看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进化论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正是进化论思想及其中所蕴含的进步观念,使得中西处于进化的同一历程中,中西在进化的同一大道上行进,西方先行一步,中国落后一步,中西文明便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文明,西方的今天便是中国的明天,如此一来,西方的进步恰好成为攻击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的口实与绝好理由。西方是平等的、自主的、个性解放的,中国是等级的、野蛮的、保守的&&在一阵又一阵的反传统热潮中,中国&人&终于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西方思想的启蒙和烛照下获得了全新的定义。&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郁达夫的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而究其原因,进化论思想在背后的推动之功实不可没。当然,进化论思想在推动国人对&人&的全新认识上并不是完美元缺的。
如前所述,进化并不等于进步,进化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涉及对环境的&适应&与&不适应&,而&适应&了的并不一定是最强者,所以进化并不必然涉及对物种强弱和优劣之分的价值判断。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写道:&&适者&含有&最好&的意思;而&最好&又带有一种道德的意味。可是在宇宙自然界,什么是&最适应的&有赖于各种条件。很久以来,我大胆地指出,如果我们的半球要再冷却下去的话,那末在植物界,最适于生存的东西,可能就是一些越来越矮小、越来越低等的生物,一直到最适于生存的只能是苔薛和硅藻,以及诸如能够把白雪染上红色的微生物;反之,如果气候变得越来越热,那末泰晤士和埃西斯的令人愉快的河谷区,能够生存的就只有热带丛林中繁殖的生物,别的则无法住下去了。只有它们,作为最适应者和对变化了的环境最有适应力的,将会生存下去。&这里已明确指出:适者并不等于强者。
但是,在认同&进化就是进步&,并深受斯宾塞思想影响的严复看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优淘汰劣而成为适者,那么适就一定等于优,适者也就是强者。故而在《天演论》中,他写道:&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胜者非他,德智力三者皆大是耳。&严复的这种看法与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古老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很能契合国人甲午战败后求富求强的心理,故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换而言之,国人其实是在维护自身生存、求富求强的总体目标下容纳和接受进化论思想的,这种进化论思想事实上已与达尔文原滋原味的生物进化论有了相当大的距离。
这种差异的主要表现就在于突出了价值判断,强化了目的性和功利性:适就是优,败就是劣。然而,正如赫胥黎上述所言,适与不适,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与外在的各种条件,这就使得适与优的价值判断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一旦外在的环境或条件改变了,那么,孰优孰劣就很成为了问题。
以严复为例,如上所述,他曾对&人&的自由抱以无限的希望,然而,随着外在条件的改变,当欧洲不再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而陷入一战后浓重的思想危机时,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譬如平等、自由、民权诸主义,百年以往,真如第二福音;乃至与今,其弊日见,不变计者,且有乱亡之祸。&甚至起而抨击,转而维护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此不独吾言为然,即泰西有思想人亦渐觉其为如此矣。&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类似于严复的这种&善变&并非只是一个个案,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每当中国社会大的政治变局发生之后,那些原先曾被人普遍接受与认同的思想(如人的自由),其&优&与&适&便常常被质疑和追问,虽然不能排除这种质疑和追问的合理性,但这种&善变&,毕竟对于国人更深入地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认识问题不利。而究其缘由,我们大可从国人强化了进化论思想的价值判断,突出了其目的性和功利性,并由此而带来的思维上的盲点和误区找到些端倪。
自然,进化论思想对国人世界观的转变远不止上述两个方面,这种转变,主要是通过突破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从而给予国人以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与自身的方式进行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国人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重点并不在于论证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界万物的演进过程,而在于获得一种看待世界与自身的全新方式,为改变中国社会现状获得一种合理的依据,最终使得进化论思想从一种自然科学理论升格成为了一种进化论世界观,进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陈兼善说:&我们现在放开眼光看一看,现在的进化论,已经有了左右思想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宗教之精神、政治之设施,没有一种不受它的影响。&此语可谓名至实归,但诚如前所述,其中所造成的缺失也是我们必须看到的。相关文章最新文章思修重要简答题题目以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思修重要简答题题目以及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思修简答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思修简答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文化生活主观题题型归纳及解法一、体现型: 例题1、(2009年·浙江·文综·41)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解读】本题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背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并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综合考查了中学政治相关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角度新颖,紧跟社会热点,时代性强。本问考查模块界定为《文化生活》,体现类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答案】“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例题2、某校高三(2)班学生围绕“感知低碳经济、感悟低碳文化、参与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调查等获得了以下信息: 低碳文化正逐渐变成影响我们发展的一种战略。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在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通过活动宣传低碳的重要性,让人们感悟和自觉践行低碳生活。企业主动采用低碳战略,创造低碳品牌,将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分析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9分) 答案:①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体现了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 ②在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通过活动宣传低碳的重要性,让人们自觉践行低碳生活,体现了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3分) ③企业主动采用低碳战略,创造低碳品牌,将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3分)
二、意义、原因型: 例题1、(2009年·山东·文综·29)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三&&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提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并于2008年制定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教生态经济匡发展规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解读】本题以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中,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理论知识应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人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例题2.(2007年·宁夏·文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党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化”的重要意义。 【解读】此题以宁夏自治区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例为考查背景,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对人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文化的特性即相对独立性人手谈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特别是要联系材料中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例题3.(2008年·宁夏·文综·3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解读】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是我国目前许多地方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题运用我国对圆明园保护和重建工作的争论,巧妙设置问题,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 第(1)问,从内容上看,此题以圆明园的保护和重建争论为背景,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承等知识;从形式上看,此题将几个方案一一列出,由考生选择自己认同的方案进行说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便于对能力的考查。材料中的几种方案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必须围绕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论述其理由。文化对人的影响按照教材中的知识回答即可。保护重建方案还必须有利于文化传承,这一点必须结合教材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知识回答。 【答案】 (1)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注: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 例题4.“百德孝为先”,孝敬老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不少学校把”孝心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对青年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有何意义?(6分) 答案:①有利于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他们塑造美好的人生;(2分)②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分)③有利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分) 例题5、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教育之城”建设,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增强了我市教育综合实力,促进了厦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近年来,相继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破解就学难等相关政策;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双高普九”,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教育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根据信息,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重视教育的必要性。(6分) 答案: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发展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其他合理回答可酌情给分)
三、措施类 例题1、(2011年厦门市期末质检卷)2006—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比上年增长
2008 文化生活主观题题型归纳及解法文化生活主观题题型归纳及解法
&&&&注:美、日、英、意、法、韩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0%左右。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1)请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2分) 答案:从年,我国文化产业总量逐年增加,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08、09年增速有所放缓;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差距较大。2分) &&&&(2)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有人认为“只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5分) 【解读】此题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背景,通过评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辩证的分析,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内容为如何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措施)。 【答案】上述观点看到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对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作用(1分).但要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必须:①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②发展文化产业要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③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④加快培养各类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⑤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⑥振兴我国文化产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措施只要写出两点,既可得4分,每点2分) 【拓展】本题也可作为“如何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问题掌握.
四、认识、分析、评价、看法类 (一)、主要设问方式: 设问有“如何认识xxx”、“如何看待xxx”、“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或行为”、“对xxxx进行分析说明”(没有明确分析说明什么)、“评析、评价什么行为”等等。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1、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角度(注意具体知识范围) 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 例题1:北京时间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情发生后,人民子弟兵来了,用没日没夜的救援撑起生命的希望;志愿者来了,用充满爱心的双手传递对生命的关爱;街头市民来了,捐钱、捐物、献血……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公民的涵义。当那位在废墟中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小女孩被救出来的时候,她的从容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更使人们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念。越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越要坚强!加油,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挺起不屈的脊梁”的认识。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把问题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层次的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就本题而言,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挺起不屈的脊梁”是指什么——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即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办”,即如何来弘扬民族精神——要坚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这样分析之后,本题的答案也就不难组织了。 参考答案:①“挺起不屈的脊梁”是指要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我们要坚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 例2、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直接体现。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问:试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本题出题角度从有利方面出题,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作用。 ①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税收收入稳定增长。(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其原因有三:A、我国国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C、我国广大公民依法纳税、自觉纳税意识的增强,是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文化生活主观题题型归纳及解法文章文化生活主观题题型归纳及解法出自本题题干从不利方面出题,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实质是什么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④“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应该怎么做? ①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地区、行业存在不可忽略的收入差距问题。(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这种差距的出现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 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缩小差距的根本措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和在就业工作;通过税收政策、分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大“三农”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 例4、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本题题干从不全面方面出题,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③、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有什么作用④解决此问题还有那些途径,或者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答案]&①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的有力措施,②取消农业税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③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 (注:如考生提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 例5、某市一些企业超标排放工业污水,居民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煤矿烟尘和汽车尾气造成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水污染严重,群众呼声强烈。该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指示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法人代表绳之以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评价该市政府的行为。 本题是分析或认识材料中的现象、行为、措施。而且有多个现象、行为或措施。答题步骤为①分别找出材料中的每一项现象、行为、措施。②分别阐明每项正确的现象、行为、措施符合了什么原理、每项错误的现象、行为、措施违背了什么原理,应该怎么做。 答题模式为:题中的现象、行为、措施符合或违背了什么原理,要求。 参考答案: ⑴该市政府采取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是在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表明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利益,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⑵该市政府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 ⑶该市政府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是在履行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⑷该市政府指示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法人代表绳之以法,违背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政府应该严格依法行政。 2、哲学常识角度 哲学常识题虽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题,哲学类题答题一般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步法,哲学中的“谈认识”题大致相同,即:①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②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③“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例6、2009年8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握好“分类指导”这一原则。更好地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政施策,该抑制的坚决抑制,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好。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更加重视缓解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问:试用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①上述要求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因此我们做工作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而且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③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分类指导”这一原则,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不同的指导。该抑制的坚决抑制,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注意:评价类的试题在回答中,首先要做出判断或先分析后下结论。
《文化生活》主观题解题技法 ★一、材料分析法 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背景,在具体的背景下设置问题,这是文化生活试题命制的一种常用策略。试题给出的背景材料中,往往蕴含着回答试题所需要的丰富信息。此类试题,分析材料是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高度重视,进行仔细阅读、甚至逐句分析,充分提取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点,再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归纳、提炼,便不难组织起完整的答案了。 例题:浙江省某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出了“四室一场一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为内容的“村落文化宫”建设目标和标准,并且每年从市财政中拨出专项基金加以扶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村落文化宫”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带来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而且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公共卫生和人际关系。 该市“村落文化宫”建设以及所产生的变化蕴涵《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思路解析:此题要求从村落文化宫的“建设”和所产生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从“建设”的角度看,材料表明其主要内容是“四室一场一园”(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和村落小公园)。那么为什么要建设这些东西呢?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就能得出,因为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从“变化”的角度看,材料表明主要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民的观念转变,二是农村文化的繁荣、社会风气和公共卫生的改善,三是人际关系的改善。第一点变化体现了文化能够塑造人生;第二点变化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三点变化则体现了文化能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此题的答案就不难组织了。 参考答案:文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法点拨:材料分析法的运用,关键有两步:首先是材料分析,做到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遗漏;再次是学科解读,通过学科解读把材料信息转换成学科道理、学科观点、学科方法等。通过材料分析,要实现材料与知识的有机结合,避免只简单“复制”材料,或单纯“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 ★二、设问解剖法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而审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审清设问,明确题目在问什么,要求答什么。文化生活的很多试题,在题目的设问作中就蕴藏着很多机巧,如果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对设问进行细细的剖析,充分挖掘其中的信息,往往能使我们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收到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效果,从而顺利作答。 例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一幅气势恢弘的文化画卷,向世人展现了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中国。“礼之用,和为贵”,穿越历史的缶声、刚柔相济的太极、灿烂绽放的笑脸在变幻流动的光影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华“和”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我们应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8分)(注:这两小题的参考答案一致) 思路解析: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也即如何才能更好地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进行传播、交流。此题材料简约,问题的发散性大,作答难度大,需要我们对设问本身作出全面细致的剖析:一是中华文化“凭什么传播”,也即一种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什么?这牵涉到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二是“传播什么”?这里牵涉到文化创新的内容,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立足实践,推陈出新,博彩众长。三是“如何传播”?这牵涉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问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设合适的对外传播的活动和载体。四是“谁来传播”?这主要考虑人人争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的问题。此题经过解剖,分成了“凭什么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谁来传播”四个问题,然后对各个问题进行分析,答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参考答案:①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分)②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分)③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分)④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分) 技法点拨:设问解剖法,顾名思义,就是要对设问本身进行解剖,善于问中求问。在具体解剖过程中,着重注意两点,一是研究设问本身蕴含的各种信息,从中寻找答题切入点;二是对问题本身进行分解,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更为具体的小问题,再进行分析作答。本文中的例题就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三、意图揣摩法 我们在平常的练习和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题目:看了又看,但总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叫人无从下手。碰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不必紧张。因为命题的人在编制试题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的,他总是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我们相应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此时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这个题目想考我哪个(或哪些)知识点?如果我们明确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事情就会柳暗花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题:自&日起,我国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青岛三省一市进行家电下乡的试点工作,凡按规定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家电下乡产品,每户农民均可从政府获得产品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家电下乡范围逐步扩大,于日起在全国实施。同时,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等产品也列入家电下乡补贴范围。据测算,该政策的实施,平均每年可带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连续4年将累计实现销售家电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 彩电、手机、电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文化生活主观题题型归纳及解法默认分类思路解析:相信很多同学面对此题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我们就可揣摩命题意图:它想考我们什么呢?“大众传媒……影响”……,这不就是考我们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吗?这样我们就对知识进行了定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回忆,关于大众传媒有哪些知识(具体在《文化生活》第三课),此处主要是考虑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所以其普及会对农村文化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关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又有哪些(在《文化生活》第八课),影响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如: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如果我们通过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了以上这些内容,再把这些内容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答案大概就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了。 参考答案: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彩电、手机、电脑等大众传媒在农村的普及,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的传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农村文化领域的冲击,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技法点拨:意图揣摩法解题,应把握三大关键步骤:一是知识定位,即揣摩出命题者想考我们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二是知识呈现,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定位的知识全面的回忆一篇,看看相关的知识到底有哪些;三是知识选用,即在所呈现(回忆)出来的所有知识中进行选择,把选择出来的知识根据题目要求组织成答案。 ★四、主体定位法 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体是很多的,主要有党、国家(或政府、国家机构)、社会、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经济生活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哲学常识中为人民群众)等,这些主体都可能成为文化生活试题中的主人公。因此,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往会牵涉到不同的主体。主体定位法就成了我们解答文化生活试题的一个常见技法: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例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文化消费总量平稳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尤其是适合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满足;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普遍匮乏,某些农民农闲和不打工时都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乘虚而入……。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思路解析:本题材料揭示了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为三个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低,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匮乏;二是适合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不到满足;三是某些农民以麻将打发时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乘虚而入。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牵涉到三个主体,一是国家,国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氛围;二是企业,文化企业应在提供适合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问题上有所贡献,这也牵涉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三是农民,农民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因为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这样,抓住国家、企业、农民三个主体,再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本题的答案也可以出来了。 参考答案:①一定的文化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社会环境,因此,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国家应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③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农村文化创新,提供更为为农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④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技法点拨:主体定位法解文化生活主观题的前提是定位主体,即明确此题主要涉及到哪些主体;但要正确答题,关键还在于以一定的主体为原点,向周围辐射,把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串联和整合起来。否则,主体定位法解题时,极易把文化生活的试题答成其他模块特别是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试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五、角度挖掘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往往能找到不同的思路,想出不同的办法。特别是对那些开放性比较大,综合性比较强的主观性试题,更加需要学生能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挖掘角度,并从不同的来角度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这个角度看,可找到哪些答案?从那个角度看,又能找到哪些答案?角度找得越准、越全面,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就越高。 例题:材料一:&09年2月25日,当年英法联军在侵略中从圆明园抢劫的珍贵文物十二生肖之二“鼠首和兔首”在法国被拍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也给两国的文化关系蒙上更多的阴影……; 材料二:拍卖前,以刘洋为首的中国律师团曾上诉巴黎高等法院希望阻止拍卖行动,但遭驳回,刘洋表示败诉结果是意料之中,这样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在履行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让老百姓知道了强盗的历史,“虽败犹荣”。许多法国华人在巴黎市政府门前表示抗议……。许多中国民众极为愤怒。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从整个拍卖事件中,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挖掘角度。首先,从被拍卖的对象“鼠首和兔首”的角度看:法国拍卖鼠首和兔首为什么会引起国人和法国华人的如此反对呢?这是因为鼠首和兔首作为珍贵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行保护。其次,从我国律师的上诉和法国华人的抗议看:他们的做法高扬了爱国主义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生动的体现。再次,从法国的角度看:他们允许拍卖当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的中国文物,是不尊重我国文化遗产也不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严重损害了我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这样,本题从鼠首和兔首、中国律师和法国华人、法国三个角度进行挖掘,其答案也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保护圆明园文物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②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律师与法国华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③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各国人民共同来保护;法国的做法没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没有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 技法点拨:学生在答题文化生活试题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只抓住某一点或几点开展分析,造成漏答,究其原因往往就在于没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角度挖掘法解文化生活试题,关键在于角度一定要找全。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自以为答得很好很有道理,但仍然失分行严重的情况,令人可惜。 ★六、层次递进法 高考政治主观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目: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这类试题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设问的指向范围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运用层次分析法——联系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影响、作用、意义等)、怎么办(对策、措施等)四个不同的层次展开分析,层层挖掘,最终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谈清楚、谈深刻。 例题:北京时间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情发生后,人民子弟兵来了,用没日没夜的救援撑起生命的希望;志愿者来了,用充满爱心的双手传递对生命的关爱;街头市民来了,捐钱、捐物、献血……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公民的涵义。当那位在废墟中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小女孩被救出来的时候,她的从容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更使人们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念。越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越要坚强!加油,中国,挺起不屈的脊梁!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挺起不屈的脊梁”的认识。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把问题分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四个层次的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就本题而言,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挺起不屈的脊梁”是指什么——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即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办”,即如何来弘扬民族精神——要坚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这样分析之后,本题的答案也就不难组织了。 参考答案:①“挺起不屈的脊梁”是指要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我们要坚持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心骨”作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 技法点拨:层次递进法解题关键在于把问题分成四个小问题来逐一进行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办?主要是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当然,在解题过程中,并不一定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分成这样四个问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灵活处理。
结合材料,谈谈文化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围有哪些迷信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