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出处

胸怀豁达,得饶人处且饶人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男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董得了宽容自己。
”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为人处世,男人当以宽大为怀。生活在相互宽容的环境中,是人生的幸福,会使你忘却烦恼,忘却痛苦。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
”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
”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高僧说: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待人处世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切记: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在别人理亏时,你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你势弱,你想他会怎么对待你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他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
”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
”可冷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
”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而改变。也许有人认为克制忍让是卑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正是把问题看反了。占人说得好: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头脑简单的无能之辈,才会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而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正是心胸豁达、雍容雅量的男人所应具备的高贵品性。
一个男人应该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绝对不能坚持一种仇恨、愤怒的态度去斤斤计较。这样的男人,只会增强别人的敌意,搞坏身边人的心情,同时也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损失。
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比较文明的责罚“。只有在有权力责罚却不责罚的时候,才是一种宽恕,在有能力报复时而不报复,才是一种饶恕。如果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屈辱,却假冒宽大以自欺欺人,替自己装门面,便毫无价值与意义可言了。
欲成就大事的男人,就是要有这种大度的气魄。老子所说的”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孔子说:
”有盛德的人不轻佻、欺侮,轻佻、欺侮的君子,会蒙蔽人心;轻佻、欺侮的小人,欺罔而尽人力。“一个男人没有大度的气魄是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的。这种内在的优良德陛,发挥出来的,便是常人所说的”大度“。
任何一位成大事的男人都必须大度,只是有时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被史学家所疏忽而已。
例如班超,人们都了解他有显赫的武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度。当他决定把事业的基础建筑在西域时,便统兵远征,李邑却在皇帝面前进班超的谗言,说他的远征难以成功,并说他携着爱妻,带着爱子,在外享受安乐,没有归汉的心思,又说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故事,请皇帝下诏书让他回国。事情被班超知道后,便遣送妻子回来以示归汉之心,后来李邑因事奉旨到西域,诏书中说班超可以留李邑为从事。如果常人来处理这样的事,就认为李邑确实是班超事业前途中的一个敌手,奉诏留下李邑,就可以追究他从前的谗毁之罪,又能免除朝廷的心腹之患,但是班超并不因这些事耿耿于怀,反而让他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师。当时徐干劝他按照诏书的旨意,留下李邑,以免再为自己添加麻烦。班超说:
”我从内心省视没什么内疚的,何必顾虑他人的说法。“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班超的大度。
所以测度一个男人的成就大小,也必须以容饶宽恕的大度去衡量他,只有能宽恕人,才能容饶人;只有能容饶人,才能掌管人、使用人。只有能掌管人、使用人的人,才能成就他的伟大、高尚的事业与功德。”以恨报怨,怨恨就无穷尽;以德报怨,怨恨就会化解无存。“这是佛经中的要旨,也是宽恕人的准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饶人处且饶人出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