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仓储软件物流管理中有哪些问题

浅析物流在电子商务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浅析物流在电子商务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09-04-17 &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传统商务方式和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在工业社会业已存在的物流行业,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必然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物流管理创新的背景分析 (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化的商务形式在交易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这“四流”相互协调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生产商之间,以及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实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然而,与物流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自身管理的滞后,以至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乏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成为除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之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无法协调的矛盾看作创新的源泉之一。从物流自身来看,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创新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除矛盾之外,创新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和市场的变迁。“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经济贸易活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二维市场变为以信息流通为主导的三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锐意革新,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我国虽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一、物流管理创新的背景分析 (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化的商务形式在交易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这“四流”相互协调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生产商之间,以及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实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然而,与物流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自身管理的滞后,以至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乏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成为除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之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无法协调的矛盾看作创新的源泉之一。从物流自身来看,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创新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除矛盾之外,创新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和市场的变迁。“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经济贸易活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二维市场变为以信息流通为主导的三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锐意革新,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我国虽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管理严重落后,物流配送体系极不完善,这些都给电子商务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的四次调查数据分别为6%、9.26%、10%和9.86%)。这说明物流管理的滞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已成为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前提。 二、物流管理创新的实现 (一)对物流管理的重新认识 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经过80多年,物流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电子商务时代,对于物流及其管理的认识又发生了新的突破。 欧美一些国家将物流称为“logistics”,具体指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移,包括采购配送、生产加工和仓储加工包装等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情况,强调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为目标,追求物流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成为一种集成化的运作模式。随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兴起,物流管理被纳入到其中。在供应链这一概念中强调营销、物流及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物流不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存在,而成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也不再局限于自身范围,而是与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息息相关。 (二)物流管理的创新途径 继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之后,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第三利润源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面临着企业组织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和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商家的零库存和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技术化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可谓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自产生便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其发展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在管理效率越来越倍受重视的今天,技术与管理实务二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于现代物流来说,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持至关重要。 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货运的重要特征,高效畅通的网络设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包括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以及物流实体配送地理网络等各方面的建设。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定货系统、自动分拣/存取跟踪系统等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活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可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2.物流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影响下,企业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组织结构由过去的塔型垂直结构转变为水平型的网状结构,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在交易流程中,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文件)流转为主体的交易方式,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和商务活动,实现了交易管理的电子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将客户整合到营销过程中,进行买卖双方的实时互动交流。不难发现,信息流贯穿于企业商务运作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变革都建立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最新、可靠而且实时的信息对于供应链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息流分布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现代化物流系统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物流企业需要与上游、下游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要实现各部分之间的平滑对接,信息流的畅通不可忽视。在电子商务中,零库存的实现、运转周期的缩短也都须依赖于信息的灵敏传送。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强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推进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物流管理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标准化转变为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量体裁衣”,生产也由传统的大规模、机械化转变为以时间成本为基础的弹性方式,整个生产作业过程呈现出柔性化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物流管理也需由刚性化过渡到柔性化。在物流配送的商品种类上,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适当拓展原先有限的业务范围,根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要求进行配送,使物流品种灵活多样。在配送时间上,以高效的信息网和方便快捷的配送网为基础,做到快速反应、敏捷配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物流解决方案。 传统物流的经营范围主要是原料提供商与生产厂家之间的生产原料运输;而人们对于物流的认识则大多局限于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活动的功能越来越多,物流企业要在物流链上的不同环节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原料供应商、厂家与客户三者之间做到灵活运作,游刃有余。 4.物流管理一体化 变革创新的关键不是单独对每一个个体孤立处理,而是联接并且均衡所有的组成部分。在技术化、信息化、柔性化的管理创新之后,物流管理将实现一体化,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如前所述,物流已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它在电子商务乃至整个社会生产链条中都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整合协调和集成化管理,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重要特征,由分散的物流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物流管理必然走向全球化,这也是电子商务时代为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服务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持、管理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如下表。 传统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比较表 传统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服务理念 以规模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配送体系 单一线性配送网 网状配送网络体系 技术支持 传统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响应 信息传递迟缓、响应慢 信息化程度高,反应迅速 管理特征 刚性化 柔性化 合作程度 格局分散 强调协同合作 三、当前几种典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物流企业层出不穷,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其一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其二是第三方物流配送方案;其三是第四方物流配送联盟。这些模式方案各具特色,但无疑都凸现出物流管理创新的主旨。 (一)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集团凭借原有的庞大的连锁分销渠道和零售网络,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被誉为“中国戴尔”的联想集团已拥有3000多个网点组成的物流体系,而方正集团也正努力发展自己扁平化的物流体系。自建物流体系的这些企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实力,在传统业务经营中有所积累,向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转型步伐也较为迅速。电子商务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核心功能与一般功能分离,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实力。因而,采取这一管理模式之前企业应考虑物流服务是否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功能。作为已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海尔集团,其做电子商务靠的是“一名二网”。“一名”指品牌,“二网”则指的是配送网与支付网。目前,物流管理已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海尔人正力图使物流能力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二)第三方物流配送 第三方物流(TPL,Third Pady Logistics)通常又称之为契约物流,是指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它本身不拥有商品,而是通过合作协议或结成合作联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一。这也是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产物。除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倾向于采用这种“外包”方式。 在国外,第三方物流较为盛行。据调查,欧洲的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份额的20%—50%,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0%和80%。今年4月初,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首飞北京,他们已获得中国直航权,并专门成立了物流方面的公司(UPS Logistics),准备主攻国内物流市场。“洋物流”的入境给欲做物流首席的中国邮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在国内第三方物流中,中国邮政具有其它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拥有遍布全国的运输网、营业网、投递网及结算网等,但这些传统业务遗留下来的“硬件”优势并不足以保证能够在现代物流中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无论是对于传统部门还是新兴的物流公司,信息和知识是其物流配送服务的最大附加值,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将成为电子商务时代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核心内容。 (三)第四方物流联盟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第四方物流联盟的提出融合了诸多现代管理思一、物流管理创新的背景分析 (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化的商务形式在交易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这“四流”相互协调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生产商之间,以及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实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然而,与物流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自身管理的滞后,以至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乏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成为除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之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无法协调的矛盾看作创新的源泉之一。从物流自身来看,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创新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除矛盾之外,创新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和市场的变迁。“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经济贸易活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二维市场变为以信息流通为主导的三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锐意革新,才能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相当发达。而我国虽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管理严重落后,物流配送体系极不完善,这些都给电子商务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7月至2001年1月的四次调查数据分别为6%、9.26%、10%和9.86%)。这说明物流管理的滞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已成为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前提。 二、物流管理创新的实现 (一)对物流管理的重新认识 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经过80多年,物流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电子商务时代,对于物流及其管理的认识又发生了新的突破。 欧美一些国家将物流称为“logistics”,具体指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移,包括采购配送、生产加工和仓储加工包装等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情况,强调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为目标,追求物流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成为一种集成化的运作模式。随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兴起,物流管理被纳入到其中。在供应链这一概念中强调营销、物流及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物流不再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存在,而成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也不再局限于自身范围,而是与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息息相关。 (二)物流管理的创新途径 继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泉”之后,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第三利润源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面临着企业组织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和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商家的零库存和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技术化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可谓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自产生便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其发展带有浓厚的技术色彩。在管理效率越来越倍受重视的今天,技术与管理实务二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于现代物流来说,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持至关重要。 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货运的重要特征,高效畅通的网络设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包括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以及物流实体配送地理网络等各方面的建设。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定货系统、自动分拣/存取跟踪系统等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活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可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2.物流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影响下,企业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组织结构由过去的塔型垂直结构转变为水平型的网状结构,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在交易流程中,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文件)流转为主体的交易方式,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和商务活动,实现了交易管理的电子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将客户整合到营销过程中,进行买卖双方的实时互动交流。不难发现,信息流贯穿于企业商务运作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变革都建立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最新、可靠而且实时的信息对于供应链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息流分布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现代化物流系统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物流企业需要与上游、下游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要实现各部分之间的平滑对接,信息流的畅通不可忽视。在电子商务中,零库存的实现、运转周期的缩短也都须依赖于信息的灵敏传送。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强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推进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3.物流管理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标准化转变为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量体裁衣”,生产也由传统的大规模、机械化转变为以时间成本为基础的弹性方式,整个生产作业过程呈现出柔性化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物流管理也需由刚性化过渡到柔性化。在物流配送的商品种类上,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适当拓展原先有限的业务范围,根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要求进行配送,使物流品种灵活多样。在配送时间上,以高效的信息网和方便快捷的配送网为基础,做到快速反应、敏捷配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物流解决方案。 传统物流的经营范围主要是原料提供商与生产厂家之间的生产原料运输;而人们对于物流的认识则大多局限于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活动的功能越来越多,物流企业要在物流链上的不同环节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原料供应商、厂家与客户三者之间做到灵活运作,游刃有余。 4.物流管理一体化 变革创新的关键不是单独对每一个个体孤立处理,而是联接并且均衡所有的组成部分。在技术化、信息化、柔性化的管理创新之后,物流管理将实现一体化,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 如前所述,物流已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它在电子商务乃至整个社会生产链条中都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整合协调和集成化管理,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最重要特征,由分散的物流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物流管理必然走向全球化,这也是电子商务时代为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服务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持、管理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如下表。 传统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比较表 传统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服务理念 以规模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配送体系 单一线性配送网 网状配送网络体系 技术支持 传统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响应 信息传递迟缓、响应慢 信息化程度高,反应迅速 管理特征 刚性化 柔性化 合作程度 格局分散 强调协同合作 三、当前几种典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物流企业层出不穷,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其一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其二是第三方物流配送方案;其三是第四方物流配送联盟。这些模式方案各具特色,但无疑都凸现出物流管理创新的主旨。 (一)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集团凭借原有的庞大的连锁分销渠道和零售网络,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自身的物流体系,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被誉为“中国戴尔”的联想集团已拥有3000多个网点组成的物流体系,而方正集团也正努力发展自己扁平化的物流体系。自建物流体系的这些企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实力,在传统业务经营中有所积累,向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转型步伐也较为迅速。电子商务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核心功能与一般功能分离,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实力。因而,采取这一管理模式之前企业应考虑物流服务是否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核心功能。作为已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海尔集团,其做电子商务靠的是“一名二网”。“一名”指品牌,“二网”则指的是配送网与支付网。目前,物流管理已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海尔人正力图使物流能力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二)第三方物流配送 第三方物流(TPL,Third Pady Logistics)通常又称之为契约物流,是指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它本身不拥有商品,而是通过合作协议或结成合作联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代理服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一。这也是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产物。除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倾向于采用这种“外包”方式。 在国外,第三方物流较为盛行。据调查,欧洲的第三方物流占整个物流份额的20%—50%,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0%和80%。今年4月初,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首飞北京,他们已获得中国直航权,并专门成立了物流方面的公司(UPS Logistics),准备主攻国内物流市场。“洋物流”的入境给欲做物流首席的中国邮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在国内第三方物流中,中国邮政具有其它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拥有遍布全国的运输网、营业网、投递网及结算网等,但这些传统业务遗留下来的“硬件”优势并不足以保证能够在现代物流中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无论是对于传统部门还是新兴的物流公司,信息和知识是其物流配送服务的最大附加值,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将成为电子商务时代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核心内容。 (三)第四方物流联盟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第四方物流联盟的提出融合了诸多现代管理思一、物流管理创新的背景分析 (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种电子化的商务形式在交易过程中也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这“四流”相互协调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生产商之间,以及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实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然而,与物流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自身管理的滞后,以至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乏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成为除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之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问题探讨 文/田 泽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力度,并实施了人才本土化战略,通过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增强其竞争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500强企业在中国的人才本土化比例高达90%。实际上,人力资源本土化已经成为在华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目标。    一、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现状、趋势与特点   就本土化战略而言,应包括生产本土化、采购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本本土化。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对外直接投资(FDI)和研发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人才的本土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从我国看,跨国公司在华人才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初,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办厂,在当地招募大量劳动力,并为此对员工开展入厂教育、初级就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形式,以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包括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等)一般由总公司外派的,由获得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的西方人担任。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跨国公司高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发生变化,即许多来自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华裔人才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因为他们不仅具有专门技术和经验,较之西方人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语言更容易沟通,成为跨国公司在华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第三阶段,进入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出现高级人才本土化趋向更加明显。跨国公司积极在我国著名大学、科研院所招聘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同时大力吸收海归人员,很多高级职位和主要管理岗位均由中国人担当。同时,跨国公司也加大了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还开展了技术交流、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构造工作团队、塑造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激活人力资源,将人才资源的本土化推向热潮。   从现阶段看,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高级人才的本土化比率大幅提高。跨国公司中本土高级人才已占到相当大比例,约占80%以上。如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2万多名员工中,只有不到1%的外籍员工,普通员工的本地化程度达到99%。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本土管理人员已由1994年的11%上升到目前的83.3%;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12名总经理或总裁级管理人员中有9名是中方员工,25名部门总监中有21名是本土人才。通用电气、拜耳、百事也都是任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担任中国区的总经理、营业总裁。2.人才本土化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其中技术人员本土化的比例更高。从发展趋势看,跨国公司在华频繁建立独立研发机构后,专业技术人员的本地化程度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地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据美中商贸易发展委员会已经公布的《在华外企人力资源状况分析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中,来自中方的研发人员平均已经占到95%,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本地化程度可见一斑。   二、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动因及其理论   (一)人才本土化有利于增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   著名的跨国公司研究专家邓宁提出了有名的国际综合理论(又称OIL模型),OIL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及本土化的动因:即具备知识资本和管理技能的所有权优势(Ownership)和内部化优势(Internal)构成了跨国公司实施对外投资的推力因素,而东道国所具有的区位优势(Location)则构成跨国公司投资导向的拉力因素,依据邓宁的分析,只有同时具备上述的这三个条件情况下,即“推力”和“拉力”相互结合,跨国公司的FDI投资(包括R&D投资)才成为可能。   就区位优势而言,作为东道国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资源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人力资源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根本,也是企业进行R&D活动最基本的条件。跨国公司借助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资源,满足了企业由于全球化扩张带来的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强烈需求,克服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瓶颈;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又具有成本低、供给弹性大的特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尤其具有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成为所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因此,继在华R&D投资之后,争夺国内的人力资源就自然成为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网络全球化人才,寻求资源最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动因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又称H-O理论),该理论强调生产要素相对丰饶或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动力源泉。在人力资源方面,发达国家高效创新才能和战略组织管理才能的人力资本相对丰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具有模仿制造革新才能、战术管理才能的人力资源,也就产生了劳动分工。这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印度和中国尤为明显。因此,人力资源本土化获得的资源异质性可以增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从跨国公司发展规律看,人才本土化战略是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最优配置的体现。跨国公司的全球化FDI投资正是遵循比较优势原理而展开。由于各国间要素禀赋的差异的存在,又由于发展中国家初始的资本收益较高,所以一般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管理优势等这些稀缺昂贵的要素,另一方面也利用发展中国家一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相对丰饶和便宜的要素。通过生产与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以实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资源最优化配置。   (三)我国明显的比较优势对人才本土化构成巨大吸引力   从比较优势看,中国相对丰富的研发资源和人才资源,且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和市场潜力.通过人力资源本土化可以大大降低R&D成本,有利于提高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这对跨国公司的FDI和本土化经营产生“引力”作用。首先,我国拥有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因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国具有人力资源低成本比较优势,且具有较强的供给弹性。正是中国廉价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吸引跨国公司进行R&D投资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充分使用中国本土人才,有利于开展研发的本土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消费市场,且潜力巨大,具有高成长性,这也成为吸引跨国公司FDI投资的区位优势。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可增强其研发实力,降低研发成本,开发中国乃至世界需要的高新技术,进而拓展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国际市场份额。可以说,如果不进行人力资源的本土化,跨国公司取得中国成功是不可能的。   三、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一)不断优化宏观科研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   我国虽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环境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引资效果。如科研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都成为跨国公司进行R&D投资的障碍。为此,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宏观科研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管理体制。二是增加科研的投入,在资金上支持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优质的外来投资。三是通过打破常规,扩大开发,破除限制人才流动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为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动创造宽松环境。   (二)加快实施我国人力资源战略,重视国内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有着人才资源相对贫乏的现实国情,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乃至人力资本优势,决定着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要使我国成为“人才高地”,就必须更新观念,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的用人环境,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才资源大国。   (三)加大R&D研发投入,为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但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和悬殊落差。虽然内资企业在R&D的人力总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从R&D人才的竞争力看,却处于劣势。只有加大R&D研发投入力度,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从而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   (四)实现用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体系。通过用人制度的创新,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真正发挥人才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盘活人才资源这一企业宝贵的无形资源。   (五)实施人才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政策,引进发达国家高端人才。应坚持“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国内企业可以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以后的人力资本获得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进行国际化经营活动。应借鉴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有益经验,在东道国开展人才本土化,以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切实改善归国留学生生活条件,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逐步建立起“出得去、回得来”的良性循环机制。对我国短缺的国际化人才,采取有效政策,把外国专家人才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引进来,以弥补我国国际化人才的不足,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商务仓储管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