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少数民族风俗的风俗民情好研究,要写论文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范文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推荐阅读: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 阅读: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西南边陲,单只是云南省就分布有24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 阅读: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西南边陲,单只是云南省就分布有24个少数民族,占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40%。由于西南地区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历史不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献资料,发掘整理这些民族文献是我们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民族院校是高校体系中的一个分枝,这就意味着它要担负起双重的职责:一般高校的教育树人的教育职责和为民族地区培养所需人才,开发民族宝藏,为民族地区服务,加强民族建设的职责。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和科研的后盾,应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即在藏书体系中突出民族特色,对民族文献进行广泛的收集,在加工整理后提供给读者使用。如果没有民族文献,那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民族研究工作从何谈起?为此,我们的图书馆都应该成为一座座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料资源宝库,并要重视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把这一工作作为我们各馆的首要任务。
现代图书馆学给文献下的定义是“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反映和描述某一民族或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民俗、哲学、宗教、法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天文等诸多内容)和自然生态的文献(包括书面文献和口碑文献),都可称之为民族文献。民族文献自身的特殊性使我们不能用理解汉文献的方式来理解,把文献看作都是用文字记载,以纸张为载体而存放。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21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其它34个民族则只有语言。由此,民族文献的表现形式较多,大体上可列为五种,下面对这五种形式分别加以说明并对它们的收集及价值作一点论述。
1、用汉文记录的直接或间接涉及民族问题的文献。这种文献在整个民族文献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从古到今都有。在二十四史中或多或少都记叙有古代少数民族情况的资料。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就有介绍西南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列传》专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志、史志等,其中内容多有当地民族情况的记录。如现代学者对嘉靖《普安州志》进行考证研究,得知它大量保存了明代中叶关于贵州西部(彝族聚居地)开发史的原始资料。这对于现代考察明代的军屯问题、贵州民族关系史(如所谓的“米鲁之乱”问题)、明初的贵州文学(如杨彝的诗歌)以及贵州的地方志学史等等,都有巨大的史料价值。而今,对这些史料中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广泛展开,它将给民族院校图书馆开展民族文献工作提供一块新天地。对于现代用汉文书写成的民族学文献(现代人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使用汉语文字),我们可以进行二、三次文献的深加工工作,给当代民族学研究,民族地区的现代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2、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这部分文献是民族文献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都比外民族更为了解,所以民族文字记录的资料对于现今民族史的探讨和研究就更显出其特有的价值。21个民族文字书写的文献中,按时间可以分为古籍和新书两部分。前者主要是迄至清代为止的各历史时期用民族文字书写或刻印的典籍,如现存的东巴文(纳西族象形文字)、彝文、傣文等书写成的原始宗教和佛教经卷、唱本及神话史诗。这些是我由古代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和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如彝族的“哎哺啥额”或“恩布散额”(即《西南彝志》)就是一部全面记载彝族历史的古彝文书,傣族的贝叶经等。这部分文献虽有一些文化馆、图书馆及民族研究所己开始搜集(如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对以上四种民族古文字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己初具规模),但大部分仍散藏在民族地区。而且由于范围广,种类多(如彝族散居在滇、黔、川、桂等省,由此而产生了六个不相同的语系分支。),通晓该文字者已多不在世,不易挖掘,加工整理工作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它们可以说是一批急待抢救的文化遗产。新书是指辛亥革命至今各民族学者研究者用自己本民族文字写成的有关民族学方面的文献资料。这类文献较多的可算是藏族。它们阐述本民族在新时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对未来的遐想,除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记载本民族,也有用本民族文字记载反映他民族的文献,如藏族作者吉格美?那木卡的藏文著作《蒙古喇嘛教史》。喇嘛教的中心在西藏,但从此书中可得知这一宗教的发展影响。这些文献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民族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经图书馆的深加工,将造福于读者和各族人民。
3、少数民族用汉文写成的文献。较为突出的是白族、满族、回族。这三个民族都用汉字来记叙自己本民族发展情况,而满、回则语言都己全部通用汉语了。白族,其语言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由于历史上与汉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因而多数人通用汉语言文字。他们曾用汉字来标记白语,称为“汉字白读”,也就是“(棘+入上下结构)文”(白文)。用白文书写的古文献散见于民间,现已不再使用这种文字而通用汉文,没有多少人识读白文了。我们若能将这些古文献搜集整理出来,那么对于白族辉煌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的研究将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还有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学者、作家,大都借用汉文来描述和反映自己的民族,如近年来涌现出的大批民族作家,都用汉文来描绘自己民族,反映生活。这部分文献收集困难较少,那么就应做得更好更全面,为建设民族地区尽点力。
4、有些无文字民族用简易图符记录和用语言世代相袭的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这类文献有神话、传说、寓言、诗歌、歌谣、舞蹈等。对这些进行挖掘整理,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用简易图符记录的文献,现存的有独龙族的刻木结绳记事,景颇族的树叶信等。我国古代曾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而上述民族保留下来的原始表意形式和符号,可以认为是人类开创文字历史的先河。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口碑文献中流传最广的是民歌民谣。它们尽管质朴之极,却闪耀着智慧之光,艺术之星。今天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文艺形式,可以说大部分是从纯朴浑厚的口头文学中孕育出来的。有些民歌诉诸于文字,但更多的是流传在民族地区人民中间。这些口碑文献,内容都是人民最熟知,最关切的事物。反映的是人民的思想、道德、习俗、宗教、哲学、情感和心理,是人民生活忠实的记录,也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到民族地区作田野调查,作采风录,把这些口碑文献整理出来,也是我们各馆的一项任务。最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代民谣注析》,人的思想感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古代民谣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社会的民情风俗。
5、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但其内容是汉文化的文献。这部分文献是否仍属于民族文献现有争议,在此不多谈。
从以上所举的五种民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但在其内容实质上都是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地理沿革、历史演变、政治军事、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生产技术等方面。它们陈述着一个个民族的起源、发展、衍变过程。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社会风情和自然风情画卷。其史料具有历史学价值,民俗学价值,人类文化学价值,美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借鉴扬弃的价值等。然而由于民族问题事实上的不平等,特别是解放前对民族文化的轻视,中国文化实质是汉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及时的整理。大量散藏于民间的民族典籍随着大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逝世而消失。因而,抢救、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大部分工作应由我们民族院校图书馆来完成。这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当然,开发民族文献的方法和途径各馆可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联合开发,各自分工,注重于本地区民族文献。然后各馆间相互利用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便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取精华,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以适合推动整个民族改革的步伐,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达到我们开发和利用民族文献的目的。
〔出处〕 云南图书馆季刊 1991(1)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jisuanji/15597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参考文献:
上篇论文: 下篇论文:
&&&&&&&&&&&&&&&&&&&&&&&&&&&&&&&&&&&&&&&&&&&&&&&&&&&&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400-675-1600关于民俗文化论文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
学习啦【论文写作指导】 编辑:斯娃
  民俗文化依附于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产生的一种社会性的趋同性生活模式,经过历史的积淀而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一: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论文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意义在于不仅能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包容意识,而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
  1、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
  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认同危机的问题开始出现,外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认为&国家认同意识&危机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产生最大阻力的因素。任何人,只在在国家特定的政治生活框架中生活,民族文化就要适应这种政治生活框架。所以,民族文化的认同就会对国家认同的意识产生影响,相同的文化归属会使不同的民族互相认同,从而构成一个团结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教育就要让所有人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而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将民族性和地域性集为一体的文化,并具有独特的个性,民俗文化中风尚习俗的表现就是为了维护其价值的连续性,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进行积淀。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价值观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最容易让他们产生对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并对其终身群体归属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2、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包容意识是文化包容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和各国之间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我国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历经分合之后不断进行碰撞、渗透和交融之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后形成的。我国各族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但是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课程教育,让他们了解不同民俗文化的交融碰撞,例如: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侗族人民的鼓楼建造就是借鉴汉族的建筑风格、壮族向汉族学习织锦机技术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对不同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会对不同的文化形成包容意识,而且这些历史故事会对其音乐思维能力的发散性有极大的帮助。
  3、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都及其重视教育,总结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并在一代代人民中传承下来。一些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都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现在的学生健康都极具指导意义。另外,各民俗文化中包含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和竞技游戏等,不仅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让他们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发展。
  二、总结
  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课程的意义在于不仅能促进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包容意识,而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李艳茹;汪普健;张黎;体育文化导刊
  2、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高丙中;江西社会科学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二:现代雕塑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开始成为全球性新兴产业。很多民俗文化与活动都是乡土社会的产物,但在世界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或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缺乏财力维护与保护的传统文化遗产,走上了充满巨大的诱惑与吸引力的都市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雕塑;民俗文化
  2007年安放在中山路的《龟之戏》雕塑,是在2006年底的&厦门风俗民情雕塑展&上,通过市民投票,并结合相关民俗专家等的意见挑选出的15件城市雕塑作品之一。它取材自做红龟粿的模子&&&龟印,在闽南民俗中,每逢节庆,都会用木制龟模印成红色米面制品&&&红龟粿,祈望吃下此食品能够一年吉祥如意、长寿富贵。3把大红龟印矗立在最古老的中山路局口街路口,在苍苍的老榕树须根的轻拂下,仿佛在叙说着一段老去的故事&&大红的喜庆色彩,吉祥的龟印图案,使得她不仅仅是雕塑一景,更多地呈现了厦门口味和独特的闽南文化。这组中山路上最有特色的民俗雕塑,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已经成为厦门中山路的文化地标,几乎每一个路过的游客都要在这里拍照,或者摸一摸她祈求好运。
  在闽南的民俗中,红色和乌龟都是富贵吉祥的象征,《龟之戏》以红龟木模为原型进行创作,表现了闽南人的崇龟习俗,这种雕塑以其特有的美感,高调的姿态走进了最热闹繁华的中山路,和市井生活融为一体。铜材料表面红漆的&龟&模板三个一组,前后高低、错落有致,三只金色的大小龟嬉戏呼应,仿佛从龟印中一个个爬了出来,获得了生命,趴在红色的龟印上左右顾盼。大面积喜庆的红色上点缀着活泼泼的小金龟,呈现红底金字的中国式年节色彩。阴刻的龟模衬着阳雕的小龟,阴阳对比,金红互衬,大小呼应,虚实相现,使整组雕塑充满民俗乡趣,活泼而灵动。小龟脱颖而出,母龟极度关注,父龟倾心呵护,暗喻家庭平安幸福,表达了传之久远的吉祥符号在当代活灵活现的传承。健康、平安、长寿、幸福是现代人最关注的主题,具有传统民俗风情的&红龟&喻义美好,她是人们美好愿景的寄托,是传统民俗与现代艺术传承的美好结合。该雕塑除了表现民俗范畴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外,也注意了与空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体量感和站姿表现出的张力和老榕树、中山路的骑楼很好地融为一体,其鲜艳的喜庆色彩也与骑楼、古榕起到很好的对比作用,其和环境一起构成的秩序感和韵律感,符合人的视觉需求,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对都市人心理的抚慰和调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游人在雕塑前或抚摸或合影,形成很好的互动性,仿佛参与到&龟之戏&中,参与到红龟粿的制作中,这样的雕塑景观本身就是中山路热闹和谐的市井生活的典型写照。
  《龟之戏》凭着其独特的民俗题材和地域特色,连续在全国乃至国际性雕塑大赛中获奖。2007年5月,雕塑作品《龟之戏2》入选第五届国际雕塑大赛,在法国不列塔尼省立博物馆展出并被法国收藏家收藏。2007年,中国厦门风俗民情展作品《龟之戏》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优秀奖。2008年7月,雕塑作品《龟之戏&&&祈福5》和《龟之戏&&&祈福3》分别获得全国海丝展金奖和铜奖。
  一、祈福的红龟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龙是鳞中之王,凤是禽中之王,麟是兽中之王,龟是介中之王。四灵之一的龟象征吉祥长寿,而且是四灵中唯一真实存在的动物。在闽南,&龟&与&贵&谐音,龟被看作是&福、禄、寿、喜、财&的吉祥物。祈求吉利长寿的人们把龟作为最好的祭品,后来因为活龟得来不易,渐渐地人们以龟的米食&&&红龟粿替代活龟作祭品,这个风俗一直传袭至今,红龟粿成为年节、婚喜、贺寿、祭典、乔迁新居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吉祥食品。这种独特的包馅粿品,大小如碗面,状如隆起的龟背,粿皮加入少量红色食用染料,故名红龟粿。印好的红龟底部抹上油,垫上竹叶或芭蕉叶,入笼蒸十分钟即可食用。在闽南,&龟&这种特殊的食品应用极广,小孩满月时要做&满月龟&;四个月时要在小孩头上点红点,叫&点龟&,外祖母家还要给小孩送&龟&;小孩周岁时,家里要做&四脚龟&,外祖母家也要送来&四脚龟&,寓意四脚齐全,小孩会走路。让&龟&伴随孩子成长,显然是以&龟&为保护神。成人后还以&龟&庆贺婚礼,以&龟&祭祖、祭神,以&龟&祝寿。最后,闽南人还以龟形墓为安息之地,如著名的陈嘉庚先生的陵园之所以叫&鳌园&,就是因为它的寿龟形墓冢,鳌就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台湾与闽南民间一样,每逢喜事庆典或传统节日,亲友间时兴互赠&红龟&分沾喜气,你来我往,十分热闹。一个家庭往往可以收到亲友赠送的许多不同馅料,不同手艺的&红龟&,有的十天半月也吃不完。《澎湖志》载:&喜庆相赠曰红龟。&《台湾风物志》载:&(生子)赠红龟以祝长寿。&著名史学家连横在《雅言》中记叙:&上节祭祀之时,每制红龟,以馈亲友。&[1]元宵节,有人为求好运,就到公庙&乞龟&,如果得到神的允许,就把供桌上的&龟&带回家吃了,来年还愿要加倍还&龟&。
  二、龟印传情
  &红龟&是用刻了龟形或龟纹的模具印出来的,这个模具就是龟印,一般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印子正面是附有龙凤花纹的龟,背面是寿桃,左侧是铜钱,右侧则是一条鱼。做红龟粿就是把捏好的糯米包上馅料,往龟印上一扣压,一块布满花纹甚至写有&福禄寿&的&龟&粿就成型了。红龟模具不仅有龟壳的整齐纹理,还刻有&福&、&禄&、&寿&的吉祥字样,周围绕以龙凤花纹。
  闽南红龟,通过饮食的物资外壳呈现的是久远的崇龟习俗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她仿佛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叙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民间风俗。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一种生活的记忆,寻找并重温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成为文艺的必然,文化心理的需求。鲁迅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艺术的领域尤其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人们在获得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自然情感的失落,我们意识到反映悠久农业文明及和谐生态的民俗文化的可贵。民俗文化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很多民俗节庆文化都已经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的发展需要体现着各自特点的民俗雕塑。&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民俗雕塑应是各地不同文化风情的艺术代表,我们的环境需要独特的形式、内容和具有艺术价值的民俗雕塑精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在国内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随着西洋文化的日益渗透,很多闽南的年轻人没有吃过&红龟粿&,也不再搞繁缛的各种祭祀活动,红龟粿对现代都市青年越来越陌生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各式洋快餐正越来越被大家接受,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盛行,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庆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随着现在使用龟印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龟印的关注已经从其实用价值转向民间艺术及文化价值。摆在人流如潮的中山路的《龟之戏》雕塑,仿佛在唤醒人们久远的回忆,那记忆里有现代都市人渴望的外婆的呵护,童年的温馨,故乡的安宁&&伴随传统闽南人成长岁月的红龟粿凝聚在中山路的《龟之戏》雕塑上,她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雕塑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一定的需要,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需求。王朝闻先生曾说:&衡量人为雕塑的审美价值的高低,主要不在于形象是什么,主要在于雕塑品唤起人们对美的生活或理想的生活的美的感受与向往。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这种精神性的改造作用,关系着雕塑与非雕塑同样重要的审美的价值。&《龟之戏》雕塑获得了众多市民的喜爱,外国游客更是把她当作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来看待。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继续往下说的话,就是一个优秀的雕塑家,也只有具备自己的艺术特色,才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三、印之语,龟之戏
  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我从不寻找,我只是发现。&笔者正是在闽南生活的濡染中,在鼓浪屿街穿街走巷的摊贩上,在保生大帝庙热闹的供桌上,发现了无处不在的红龟粿。木雕世家的浸润使笔者一下子就爱上了木雕的龟印模子,确定下了这个雕塑的主题。笔者的故乡也有这样红色喜庆的米粿,每到年节,红色米粿就是最美味的食物,童年的我也很熟悉制作米粿的饼模,曾亲眼看父亲一笔一划地雕刻。但红色米粿作成&龟&形,却是闽南特有的文化。把吉祥的龟印翻版放大,刷上最亮丽的红龟红,这个红色是典型的闽南红,更是一种中国红,她所呈现出来的不就是中国百姓最朴素最美好的祈愿吗?阴刻的龟模图案古典精美,但作为立在街头的雕塑,光是放大的木头模子似乎呆板了些,天生的母性情怀使我瞬间想到了家庭,把龟印作成一组,立三把大小不一的龟印,高度就像真人身高,不就像一家三口出行吗?但这样仿佛还少了些什么,这样的雕塑似乎就是把龟模着色放大,色彩也单调了些&&笔者脑中突然想到了养在玻璃缸里爬来爬去的巴西龟,对了,印模缺少了生气,何不让乌龟复活呢?于是,就产生了趴在龟模上的三个小金龟,这样也突出了龟印之&龟&主题。小龟就用金色,中国红和金色的搭配,呈现一种红底金字的喜庆,是独特的中国风,简约而不简单,金红的色彩搭配是在《花韵》里熟悉了的,整组雕塑的构思就这样出来了。小金龟的出现犹如画龙点睛,赋予了整组雕塑鲜活的生命,更点明了这组雕塑的主题。红龟的民俗主题,再加上印模和小龟搭配的形式,真人的大小组合使得模子和小龟都拟人化了,活脱脱一个和谐的家庭形象,从而使这组街头雕塑从内容到形式都完美了。雕塑家大胆地将写实性和装饰性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在具像的民俗龟印表现中融入灵动的小龟造型,再加上色彩的夸张处理,使生活的原材料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路过这组雕塑身边的游人一下就注意到她,并喜欢上她。在这组雕塑中,我们感受到质朴的民俗风情与都市的时尚文化的对接,仿佛聆听到古老与现代的对话。
  四、凝固的传统
  随着我们逐步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社会,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生存土壤,再加上当今人们对传承自身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很多打上农业文明时代烙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式微甚至灭亡的命运,例如,今天厦门会雕龟模的人越来越少了,龟模甚至被人当工艺品收藏而不是生活用品,像《龟之戏》这样的城市街头民俗雕塑既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梳理,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印忆,她犹如民俗文化的博物馆,让城市中的人们意识到传承自身民俗文化信仰和民俗习惯的重要性。这种现代雕塑艺术对民俗文化的语言转化和视觉呈现不失为抢救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漫步在中山路的街头,或是鼓浪屿的海边,看着《顶脐》《拍胸舞》《捏面人》《车鼓弄》《厦港渔家女》《请茶》等一尊尊雕塑,仿佛走进时光长廊,走进古老的厦门历史文化,她们唤醒了都市中人们一种朴素温馨的乡村回忆,这种田园的记忆宛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润泽现代都市人浮躁干渴的心灵。这些民俗雕塑作品较好地反映了闽南地区特别是厦门的特色风貌,对宣传和弘扬厦门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雕塑艺术表现民俗主题,体现了装饰性、民间性、现代性和学院性的整合,雕塑的创作者往往是雕塑专业的学者或艺术家,在挖掘民间素材的同时,还重视装饰效果和时代特色,考虑到现代人的口味需求,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民俗文化发展应该是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为满足现代人的各种需要而不断调整与适应的文化变迁过程。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如同人类进化史般神圣而漫长的历程,英国学者吉登斯提出:&传统不完全是静态的,因为它必然要被从上一时代继承文化遗产的每一新生代加以再创造。&[2]这种理论为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重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为我们继承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必然要调整自身以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开始成为全球性新兴产业。很多民俗文化与活动都是乡土社会的产物,但在世界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或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缺乏财力维护与保护的传统文化遗产,走上了充满巨大的诱惑与吸引力的都市化进程。一方面是文化消费和旅游等都市型现实需要的刺激使民俗文化获得了商业价值;另一方面,聚集着巨大财富的现代都市为民俗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展示平台。因此,现代都市中的各种热闹场所都摆上了形形色色的各类民俗雕塑,将该城市的文化用雕塑的形式向游人推介,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带动城市的旅游经济,这当然是经济文化双赢的好事,但一些地方在利益的驱动下,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旗号,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并不认真投入,造成&千城同雕,千雕一面&的局面,这是对文化的恶性开发和破坏。因此,雕塑创作人员必须看到任何一座城市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民间风俗,必须对民俗雕塑语言的现代性探索、对西方雕塑的民族化转换有足够的认识,只有处理好民俗内容和现代艺术形式二者的关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民俗雕塑,从而有益于民俗风情文化的传播。说到底,民俗雕塑是艺术品,不能走入产业化生产模式,她必须具备艺术的独特性质。《龟之戏》被公认为一件成功的民俗雕塑,她很好地提炼了民俗素材,又在色彩、意蕴、构图上作了成功的探索。她唤醒了闽南人对&红龟粿&的乡土回忆,又表现了平安、健康、吉祥等美好意愿,金红搭配、凹凸对比、大小呼应,三个龟模的拟人化表现更如神来之笔,使整组雕塑有了不同于其他雕塑的强烈动感。民俗雕塑应以自己的审美、教育功能来提高百姓的审美素质,以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进程[4]。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艺术领域,笔者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艺术之路。在《陈嘉庚》和《女教师》等雕塑中追求本真稳重的写实,在《东风化雨》和《鸿雁传情》等大型浮雕中追求宏大叙事和装饰效果,在《花韵》系列中追求超越传统的变形夸张,而面对脱胎于传统民俗的《龟之戏》,笔者小心翼翼地把浪漫温馨融入朴实厚重,把&花韵&里心仪的大红刷在了木质模具上,试图通过现代艺术手段表现传统民俗,探索一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之路,这是笔者在创作《龟之戏》中总结出的一点感悟,也是对城市民俗雕塑发展建设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陈永辉;白晋湘;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 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何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关于民俗文化论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292人看了觉得好
741人看了觉得好
866人看了觉得好
【论文写作指导】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风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