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空军四大天王23年第一集团军空军队员名单

张坤生简介/张坤生
第一期毕业。别号诚厚,祖籍,生于陕西三原。父从商界,经济中等。信奉孔教。三原县立甲级工业学校、靖国军第三路军讲武堂、四川讲武堂毕业。1921年充任陕西靖国军第三路第二支队少校副官兼第三营教育副官。1923年任陕西省第三师范学校体育教员。经于右任介绍,于1924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排、连长。1926年初回陕,任国民二军旅上尉、少校参谋,岳维峻部预备第一师政治处处长。1929年到南京,任国民政府监察院警卫室主任。1930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九期入伍生团七连中校连长,中央军校训练三大队上校大队长,军官教育团大队长。中央军校第十期学员教导总队第三团团长、上校总队附。1936年回陕,任陕西省政府保安处少将副处长、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军副军长,新编第一军副军长。1939年6月授陆军少将,后任第四十二军副军长兼甘肃天水警备司令、陇东师管区司令兼平凉警备司令。1946年后任陕西黄龙山警备司令。陕西省保安副司令、司令,陕西省政府委员,国防部参议。兼任陕西省黄埔同学联谊会理事长。1949年5月到成都,转赴台湾。后选为“国大代表”,1965年6月在逝世。台湾出版有《等。
国民党将军名单/张坤生
国民党将军特级上将: 日授予: 蒋中正: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 一级上将: 日授予: 阎锡山: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 冯玉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张学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 何应钦:军政部部长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宗仁: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 朱培德:军事训练总监部总监兼军事长官惩戒委员会常务委员、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唐生智:训练总监部总监、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军法执行总监、首都卫戍司令长官。 陈济棠: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海军) 日追晋: 刘 湘:日病逝于汉口、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日晋升: 程 潜:副参谋总长、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 日追晋: 宋哲元:日病逝于四川绵阳、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 日追晋: 陈调元:日在重庆病逝、时任军事委员会点验委员会及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 日晋升: 白崇禧:国防部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剿总”总司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日晋升: 陈 诚: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 1950年5月晋升: 薛 岳: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1年6月晋升: 周至柔:国防部兵工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1952年10月晋升: 徐永昌:总统府资政。 日晋升: 桂永清:参谋总长。(海军) 1954年7月晋升: 顾祝同: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绥靖公署主任、第三、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西南军政公署长官、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1月晋升: 王叔铭:国防部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驻联合国军事参谋代表团首席代表兼空军代表、总统府战略顾问。(空军) 1959年6月晋升: 彭孟缉: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 追晋: 郑介民:日病逝于台北。 1960年7月晋升: :台湾警备总司令、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1年12月晋升: :总统府参军长、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1964年1月追晋: 朱绍良:日在台北逝世。 1965年9月晋升: 余汉谋: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6年12月晋升: 黎玉玺: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海军) 1968年1月晋升: 高魁元: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部长。 日晋升: 刘玉章: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刘安祺:国防研究院副院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赖名汤: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空军) 1972年12月晋升: :总统府战略顾问。 1973年9月追晋: 陈大庆:病逝于台北、时任国防部部长。 1976年6月晋升: 宋长志: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1年12月晋升: :参谋总长、中山科学院院长、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长。 日晋升: 陈燊龄:参谋总长。 日晋升: 刘和谦:参谋总长。(海军) 日晋升: 罗本立:参谋总长 日晋升: 唐 飞: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空军) 日晋升: 汤耀明: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 日晋升: 李 杰:参谋总长。(海军) 2004年5月晋升: 李天羽:参谋总长。(空军) 二级上将: 日授予: 陈调元:军事参议院院长、军事委员会点验委员会及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 何成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湖北省保安司令、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 朱绍良:第三、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副参谋总长兼军委会办公厅主任、重庆绥署主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福州绥署主任。 韩复榘:山东省政府主席、后兼山东省保安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 宋哲元:察哈尔省保安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河北省保安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刘 湘: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省保安司令、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刘 峙:河南省政府主席、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徐州剿总总司令。 万福麟: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副主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第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何 键: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白崇禧: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第五战区代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 刘镇华: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安徽省保安司令。 顾祝同: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绥靖公署主任、第三、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西南军政公署长官、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商 震: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办公厅主任、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 傅作义:第七军团总指挥、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华北剿总总司令。 徐永昌: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主任、军令部部长、陆军大学校长、国防部部长。 于学忠:西北剿总第二路军总司令兼第八纵队司令、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 杨虎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西北“剿匪”第三路军总司令。 蒋鼎文:福州绥署主任、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参议院参议。 龙 云:滇黔绥靖公署主任、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主任、陆军副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代主任。 徐源泉: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第二军团军团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参议。 日授予: 杨爱源:山西新编陆军总指挥、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十四军军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 日授予: 程 潜: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日追晋陆军上将: 王 均:1936年11月因飞机失事身亡、时任西北“剿匪”第一路副总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官。(日授中将) 授予: 李烈钧:军事法庭审判长。 日追赠陆军上将: 黄慕松:日在广东逝世、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日授中将) 追赠陆军上将: 佟麟阁:日在北平南苑阵亡、时任第二十九军代军长。 赵登禹:日在北平南苑阵亡、时任第一三二师师长。(日授中将) 日追赠陆军上将: 郝梦龄:日在忻口战役中阵亡、时任第九军军长。(日授中将) 饶国华:日在安徽广德自杀殉国、时任第一四五师师长。(日授少将、他后来任一四五师中将师长、没有正式的晋升时间) 日追赠上将衔: 周浑元:1938年初在重庆病逝、时任第三十六军军长。(日授中将) 日追赠陆军上将: 王铭章:日在滕县阵亡、时为第四十一军前敌总指挥兼代理军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日晋升: 卫立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陆军副总司令、东北剿总总司令。(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陈 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第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部长、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日追晋: 廖 磊:日逝世、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安徽省保安司令。(日授中将、加上将衔) 日追晋: 张自忠:日在湖北宜城阵亡、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日追赠陆军上将: 唐淮源:日在中条山自杀殉国、时任第三军军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日追赠陆军上将: 蒋作宾:病逝于重庆、曾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安徽省保安司令。 日追赠海军上将: :具体逝世时间不详、曾任海军部常务次长。(日授海军中将) 日追赠陆军上将: 陈安宝:日在南昌会战中阵亡、时任第二十九军军长兼第七十九师师长。 日晋升: 薛 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参军长、海南防卫军总司令。(日授予中将、日加上将衔) 日追赠陆军上将: 李家钰:日在河南陕县阵亡、时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四十七军军长。(日授中将) 日追赠陆军上将: 邹 洪:日病逝、时任粤桂边区总指挥。(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日追赠海军上将: 陈季良:日病逝于四川万县、时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第一舰队司令。(日授海军中将) 日晋升: 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广东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日加上将衔) 张治中: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日晋升: 余汉谋:主任、陆军总司令、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主任。(日授予中将、日加上将衔) 日晋升: 李济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训练部总监、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说为一级上将) 张之江:军事参议院参议。(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鹿钟麟: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王树常:军事参议院参议、晋升同时即退役。(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四川省保安司令。(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石敬亭: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日授中将) 张 钫: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日授中将) 金汉鼎:军事参议院参议。(日授中将) 郭汝栋:1938年即已回家休养。(授中将) 但懋辛: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军事参议院参议。 李 杜:军事参议院参议。 日晋升陆军上将: 张 贞:军事委员会西南军风纪巡察团团长。(日授中将) 日晋升: 吕 超: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长、军事参议院参议。(日授中将加上将衔) 日授予陆军上将: 蔡廷锴:曾任军事委员会参议。 日晋升陆军上将: 俞飞鹏:交通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日晋升: 邓锡侯: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四川省政府主席、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陈 仪:台湾警备总司令、浙江省政府主席。(授中将加上将衔) 熊式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国民政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日授中将加上将衔) 日追赠陆军上将: 蒋方震:日病逝于广西宜山、时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 日特任: 陈铭枢:第十一军军长、京沪卫戍司令长官、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 晋升: 孔 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立法院立法委员。 日晋升: :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政治委员会常务委员、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日追晋陆军上将: 刘 戡:在陕北自杀、时任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1953年又被追晋为陆军二级上将) 日追晋上将衔(请注意同上面的刘戡的待遇不一样): 严 明:日在陕北宜川阵亡、时任整编第九十师师长。(日晋升少将、没有晋升中将的记录) 日追赠陆军上将 邱清泉:在陈官庄阵亡、时为第二兵团司令官。(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陈 章:日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自杀、时任第六十三军军长。(日授少将、1936年7月晋升中将) 黄百韬:日在碾庄阵亡、时任第七兵团司令官。(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熊绶春:日在双堆集阵亡、时任第十四军军长。 1949年9月晋升: 罗 奇:陆军副总司令。(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0年3月晋升: 刘士毅:总统府参军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日晋升中将、日加上将衔) 周至柔: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日授中将) 林 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袁守谦:国防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0年8月追赠陆军上将: 郭 忏:病逝于台湾、时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日追赠陆军上将: 唐式遵:在西康阵亡、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1951年2月晋升: 郭寄峤:国防部部长。(日授予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1年5月晋升: 孙立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省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1年6月晋升: 桂永清:海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黄镇球:联勤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台北卫戍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2年晋升: 彭孟缉:台湾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台湾卫戍司令、副参谋总长、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3年1月晋升: 萧毅肃:副参谋总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3年2月追赠: 张 镇:1950年病逝于台北、曾任宪兵司令、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3年10月晋升: 王叔铭(空军):空军总司令。(日晋升空军少将) 黄 杰:台北卫戍司令、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司令、总统府参军长、台湾警备总司令。(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4年1月追晋: 周 岩:病逝于台北、退休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授中将) 1954年7月晋升: 郑介民:国防部参谋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国家安全局局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徐培根:副参谋总长、国防大学校长、国防部常务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晋升中将) 1955年晋升: 胡宗南: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授中将、日加上将衔) 黄仁霖:联勤总司令。 1956年10月追赠: 毛人凤:日病逝于台北、时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 1957年7月晋升: 胡 琏:第一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陆军副总司令。(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石 觉:副参谋总长兼联合作战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部作战参谋次长、联勤总司令。(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海军):海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1949年8月晋升海军少将、升任海军总司令的同时晋升为海军中将) (空军):空军副总司令、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 1958年9月追晋陆军二级上将: 吉星文:在金门炮战中伤重不治、时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日晋升少将、1957年12月晋升中将) 赵家骧:日在金门炮战中阵亡、时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 1958年11月晋升: 孙 震: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授中将、1939年5月加上将衔) 1958年晋升: 刘国运(空军):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9年晋升: 何世礼: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兼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委员会首席代表、晋升即退役。(日晋升少将) 1959年1月晋升: 马纪壮(海军):国防部副部长、联勤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国防部副部长。 1959年7月晋升: 黎玉玺(海军):海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 罗 列:陆军总司令、国防部联合作战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军联合大学校长、副参谋总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59年10月追赠陆军上将: 甘丽初:1950年冬在大瑶山被解放军击毙、时任反共救国军第十军军长。(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1960年7月晋升: 陈大庆:国家安全局局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陆军总司令、台湾省政府主席、国防部部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蒋经国:国防部副部长、部长、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总统。 1960年12月晋升: 刘玉章: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副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副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日晋升少将) 高魁元:陆军第二军团司令、总政治部作战部主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日晋升少将) 1961年8月晋升: 刘安祺:陆军总司令、三军联合大学校长、国防研究院副院长。(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袁 朴: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63年1月晋升: 唐守治:副参谋总长、主任。 赖名汤(空军):副参谋总长兼情报参谋次长、联勤总司令、空军总司令。 徐焕升(空军):空军副总司令、总司令 1963年12月晋升: :宪兵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参谋总部特别行政助理官。 余伯泉:参谋总部特别行政助理官、副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联合作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军联合参谋大学(即后来的三军大学)校长。 1964年晋升: (空军):空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 1964年12月晋升: :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5年2月晋升: 刘广凯(海军):海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联勤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部政治作战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委员。 罗友伦: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作战司令部司令、陆军训练发展司令兼陆军作战司令部司令、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联勤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5年7月晋升: 陈有维(空军):副参谋总长。(逝世) 1966年12月晋升: :陆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联勤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冯启聪(海军):海军总司令、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1967年晋升: 魏崇良(空军):副参谋总长。 1969年追赠陆军上将: 欧 震:日逝世。(日授少将、日晋升中将) 1969年7月晋升: 于豪章:陆军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张国英:陆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郑为元: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联勤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部长。 1970年7月晋升: (海军):海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凡(空军):空军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罗英德(空军):参谋总长特别行政助理官。 俞柏生(海军):海军副总司令、副参谋总长。 (海军):国防部常务次长。 1971年7月追晋: 胡长青:在西康孟获岭兵败自杀、时任第五兵团司令官。 1973年12月追晋: :日病逝于台北、1964年以中将衔退役。(日晋升少将、日晋升中将) 1975年4月晋升: 马安澜: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王 升: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主任。 司徒福(空军):空军总司令。 日晋升: 蒋纬国:三军大学副校长、校长兼战争学院院长、联勤总司令、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 1976年6月晋升: 乌 钺(空军):副参谋总长、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1976年7月晋升: 邹 坚(海军):海军总司令、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 1977年4月晋升: 刘和谦(海军):海军舰队司令部司令、海军副总司令、海军总司令、参谋总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参谋总长。 郝伯村: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陆军总司令。 1978年6月晋升: 汪敬煦: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国家安全局局长、总统府参军长。 1981年12月晋升: :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部司令、国防部副部长。(第一位台湾省籍上将) 郭汝霖:空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参军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蒋仲苓: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司、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部长。 1982年晋升: :副参谋总长、副参谋长总长兼执行官。 1983年5月晋升: 许历农:总政治作战部主任。 宋心濂: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国家安全局局长。 1984年8月晋升: 言百濂:三军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联勤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晋升: 叶昌桐(海军):副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兼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军总司令、三军大学校长。 陈燊龄(空军):副参谋总长、空军总司令。 :第十军团司令、金门防卫部司令、陆军副总司令。 日晋升: 云: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总政治作战部主任。 罗本立:三军大学校长、联勤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 赵知远(空军):副参谋总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海军):国防部常务次长、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又一位台籍上将) 夏 甸(海军):国防部计划参谋次长室次长、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兼计划参谋次长、副参谋总长。 黄幸强: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陆军总司令、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8年6月晋升: 罗 张(预备役):内政部警政署署长。 1989年10月晋升: (海军):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总统府战略顾问。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2:50:27
贡献光荣榜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一、国民党统率的军队  
  粤军(后称救粤军)陈炯明部 民国12~14年(),潮梅粤军陈炯明所属之东路总指挥林虎部三个军(第一军军长林虎兼、第二军军长刘志陆、第四军军长李易标),后又有湘军王德标部,共约2万人,分驻五华、兴宁、龙川、梅县、平远、丰顺六县。其指挥部设在兴宁县城学宫。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 民国14年(1925)3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军右路军,由粤军二师师长张民达、参谋长叶剑英率领的三、四旅和一师二旅旅长陈铭枢、警卫团团长欧阳驹率领部队先后抵达梅州。  
  同年10月。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抵达梅州,抵驻梅州各县的有第三纵队攻鄂军程潜部、豫军樊钟秀部、赣军李明扬部共6000余人。东征军由龙川、紫金入五华后进击兴宁、平远、蕉岭等地追歼陈炯明叛军残余。东征军另一支即张和部经揭阳入丰顺汤坑、丰良、隍一带。11月3日,蒋介石行营曾设在隍科蓝公祠。  
  国民政府军 民国16年(1927)5月,有国民党军邓龙光师孔可权团、叶从华团常驻丰良,镇压共产党工农武装,至民国21年离开。  
  民国17年(日,国民党军副师长周济民率驻梅县之第五团、驻兴宁之第七团开驻丰良镇。民国18年2~4月、民国19年8~9月,国民党军毛维寿师先后进入八乡山、汤坑、九龙嶂等地“围剿”工农武装。同年2月,国民党军陆军吴桂高营开入铜鼓嶂;4月,防军陈子雄营围剿铜鼓嶂,驻潮州炮兵赵营开赴隍围剿共产党武装部队。  
  民国16年(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转移粤东。蒋介石急调陈济棠等部布防潮梅一带,阻击起义军。先后进驻梅州境的国民党军队有:粤军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十三师(师长徐景唐)、新编第二师(师长薛岳),三部组成东路军,以陈济棠为总指挥,集结在丰顺、揭阳一带;蒋系四军十八师(师长胡谦)、二十师(师长王文翰)、新编第一师(师长钱大钧),以钱大钧为总指挥,在松口一带布防;桂系第六师(师长伍廷r)、四旅(旅长黄旭初),由第十五军军长黄绍雄为总指挥,在梅县水车一线伺机行动。战争开始后,陈济棠、黄绍雄等部分路入大埔三河、丰顺隍、汤坑、兴宁水口、兴城、五华安流等地,拦阻“八一”起义军。  
  民国20~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一师黄任寰2个旅6个团共1万多人驻平远、蕉岭、梅县及福建武平。  
  民国18~25年(),陈济棠所辖之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李扬敬,先后以黄廷焕师、黄质文师、邓龙光师驻扎兴宁。  
  民国20年(1931)6月,驻东江的国民党独立军第二旅张瑞贵部郭思演教导团进驻汤坑,“围剿”共产党武装。团部设在金汤小学。11月,张瑞贵又派其第二团团长骆风翔率部驻丰顺、揭阳、大埔高陂等处,团部驻丰顺县城。是年7月至民国24年初,邓龙光师陈树尧部驻丰良。  
  民国21年(1932)冬~22年冬,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师师长香翰屏派覃香营、李鸣章营、欧阳驹营从汕头开驻汤坑、丰良、八乡山一线,伺机进扰苏区。  
  民国23年(月,国民党军张瑞贵部陈欣荣团团部驻汤坑杨家祠。6月,丰顺县长林彬被古大存领导的游击队击毙后,邓龙光师由陈文代职,率吴耀庭团开驻汤坑、丰良,团部驻汤坑牛场。一个月后撤至潮州,由徐海清营驻汤坑,曾存三营驻隍,至民国27年夏撤离。  
  民国24年(1935)6月,国民党军第七师第十九团第一营驻五华岐岭。  
  民国26年(1937),国民党军一五六师杨举新营驻五华安流。同年初,国民党军第一五八师九四八团三营营长曾存三部进驻五华华城,4月调离。  
  民国27年(1938)夏至秋,国民党军一五七师(黄涛师)接防驻汤坑、丰良、隍。随后,广东省第五行政公署保安司令部从汕头移驻丰良、大龙华。  
  民国35年(1946)初,国民党军第一八六师叶柏光团进驻五华安流、华阳、龙村。  广东省保安部队 广东省保安第三十三大队(大队长方中天),所辖第一、二中队,于民国26年(1937)分驻兴宁县城、罗岗、石马、大坪、罗浮等地。第三中队分驻五华县境。  
  广东省保安第九营所属1个机炮连、3个步兵连,共500余人,于民国28年(1939)驻守兴宁城南。  
  广东省保安司令部于民国37年(1948)派魏清任平远县保安营营长,下辖3个连和1个独立排,共300人,驻县城仁居。  
  广东省保安第四师第五团第一营营长庞任寰率部400多人,于民国37年(1948)5月驻五华郭田,辖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民国38年1月,该营副营长张润进升任营长,先后驻郭田、水寨、华城和兴宁县神光山。3月,该部改编为广东省保安总队第四师第十团第一营。驻守华城。同年5月17日,该营与县保安营、县警察局官兵联合起义。6月初,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第三团。团长张润进,政委杨明。  
  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改第九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和保安连,于民国34年秋至38年()夏驻扎兴宁县城。  
  福建省保安部队 国民党军福建省保安团于民国35年(1946)2月,进驻蕉岭县北w,“进剿”杭武蕉梅边境共产党武装。  
  广东省闽粤赣边区司令部 民国29~35年(年)7月,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司令香翰屏)及所属特务营1个、步兵连3个、侦察连1个,分驻兴宁神光山兵房和小洋下曾屋。  
  第七战区部队 民国30年(1941),第七战区独立第二十旅司令部及其第一团进驻兴宁坭陂,兵站检查部第五支队驻兴城南门外游鱼上水陈屋,兵团检查部第二支队驻永和榄子围。  
  抗日盟军 民国31~34年(),同盟军英国陆军服务团(A、B、G)及美军联络总部东亚联络部(B、J、G)在兴宁加坡岭张屋设办事处。民国33至34年()冬,美国十四航空队(D、G、G)在兴宁城北青眼塘设联络部。  
  广东军管区司令部 民国34年(1945)5月,广东军管区司令部随同省政府机关迁至平远,司令部设于平远东石圩。司令由省长李汉魂兼任,副司令黄仁途。是年9月撤离。  
  青年远征军 民国34年(1945)4月,国民党青年远征军六二五团3000多人进驻蕉城。5月初,在广福乡淇澳园训练4个月后,于9月奉令调往浙江。  
  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胡琏残部 民国38年(1949)8月初,从淮海战场战败南逃的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官胡琏残部两个支队(代号“雄狮”、“抚河”)数万人,由江西寻乌窜入平远、蕉岭;8月4日,进据兴宁、梅县;9月初,由梅州撤出,经汕头逃往台湾。  
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八?一”南昌起义军 朱德、贺龙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军,于民国16年(日经闽西进入大埔县境,20日至三河坝后,一部水、陆兼程经丰顺隍往潮州、汕头;一部由朱德率领留守三河坝。10月1~3日“三河坝战役”后,朱德率部经百侯往饶平。茂芝召开军事会议后,转向西进入江西。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民国18年(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政治部主任陈毅、参谋长朱云卿等率红四军一、二、三纵队共6000多人,由福建经松源抵达蕉岭。次日,经新铺攻打梅城,失利。28日,渡梅江经梅南转移至丰顺县龙岗马图休整。31日回师进攻梅城。11月1日,经梅西抵平远石正,翌日到江西寻乌,13日回师平远,攻克平远县城(仁居),15日转战福建上杭。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民国19年(日,根据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和广东省委决定,在八乡山滩下庄屋坪召开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以陈魁亚为委员长的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以古大存为军长、颜汉章(后吴炳泰)为政委、罗欣然为政治部主任、严凤仪(后梁锡祜)为参谋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部设在八乡山岳潭,下辖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二团和教导队(后扩充为教导团)、独立营、军部直属军校(由四十六团代管),全军约3000人。  
  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 民国18年(1929)秋,李明光率广东工农红军东路十五团二营与刘光夏、郑兴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二团、第十团和古大存所部及红四军出击东江时留下的100多名武装,在大埔桃源整编为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次年5月,改称为红十一军四十六团,下辖3个营。团长李明光,政委丘宗海。  
  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八团 民国18年(1929)9月,国民党蒋光鼐部驻饶平的一个连起义后进行整编,并调饶和埔3县农民武装,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八团,下辖3个连。次年5月,改称为红十一军第四十八团。同年冬北上闽西。民国20年5月,在永定编入红十二军。团长罗时元,党代表李光宗,政委温仰春,后李光宗、李明光接任。  
  东江红军五十团 民国19年(1930)2月,根据中共东江特委决定,将红军二十一纵队、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二团一部、红四军进军东江时留在大田养伤的100多人和在兴宁、寻乌等四县的地方武装,编成东江红军五十团,共500余人。团长刘光夏,政委陈俊。同年3月23日,在澄江战斗中,团长刘光夏牺牲,500余人基本覆没,后重新组建。同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时,纳入其系列。新组建后,团长钟锡球,政委唐天际。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二师 民国19年(1930)底,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命令,红十一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二师,下辖2个团和1个独立营;以原四十九团为基础编成第一团;以四十七团为基础,加上八乡山转移到大南山的四十六团,改编为第二团;原寻乌独立营也归第二师指挥。全师约1000多人。师长彭桂,政委黄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 民国19年(1930)5月中旬,红四军第一纵队3个支队共1000多人由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彭祜、政治部主任谢唯俊率领,分两路挺进平远,分驻县城、河头、八尺、中行等地,奉命在平远进行分兵发动群众。同月31日,奉前委命令回师汀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 民国36年(1947)5月中旬,按中共闽粤边区工委决定,由闽西南地委抽调人员成立的边区工委特务队和梅埔地委特务队合编,在大埔县坪沙成立粤东支队,下编4个中队和1个教导队,支队长刘永生,政治委员杨建昌,副支队长程严、廖启忠、徐达,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立朝,参谋长郑金旺。支队成立后,执行边区工委“先粤东后闽西南,以粤东为重点,普遍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在粤东开展游击战争。全队70多人。11月,支队兵分3路发展新游击区,并建立了梅埔丰、梅兴丰华、饶和埔丰、梅兴平蕉、永和埔、杭武蕉梅等6个连片游击区及各边县游击大队。民国37年1月,根据粤东地委决定,各边县游击大队统一编为粤东支队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共8个大队。同年4月成立独九大队,次年1月成立独十大队。同年6月,粤东支队和直属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直属第一团。同时,重新组建粤东支队。同年10月,粤东支队在大埔洲瑞大坪顶正式成立。以郑金旺为司令员,廖伟为政委,王立朝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以梅埔丰边游击队为独立第一、二大队(同年10月,独一、独二大队各抽一部分队员组建粤东支队直属第四团,两大队番号撤销,余部合编为海洋大队,大队长张其耀,政委何勇为);梅兴丰华边游击队为独立第三大队;梅兴平蕉边游击队为独立第四大队;饶和埔丰边游击队为独立第五大队;埔永梅边游击队为独立第六大队;杭武蕉梅边游击队为独立第七大队,韩江税收队为独立第八大队还有直属独立第九大队(独九大队于1948年4月改编为直属第二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所属各边县独立大队领导人任职表    
主要领导人姓名
独立第一大队
(梅埔丰边)
大队长姚丁、何勇为(后),副大队长张星,政委
何勇为,副政委黄富文,政治部主任铁坚
独立第二大队
(梅埔丰边)
大队长张其耀,副大队长刘铁珊、邓檀祥、邹子
昭,政委黎广可,政治处主任李国瑶、杨扬
独立第三大队
(梅兴丰华边)
大队长陈德念,政委熊培,副政委肖刚,政治处
独立第四大队
(梅兴平蕉邬边)
大队长程严,政委黄戈平,副政委黄璇,政治部
主任彭炎兴
独立第五大队
(饶和埔丰边)
大队长黄希,政委黄维礼
独立第六大队
(永和埔边)
大队长陈水锦,政委胡伟,副大队长巫少平,政
治处主任陈玉西
独立第七大队
(杭武蕉梅边)
大队长谢抡赞,政委谢毕真,政治处主任王志安
独立第八大队
(韩江税收队)
大队长何颖辉,政委李建华
独立第九大队
大队长张友才,政委刘铁珊
独立第十大队
大队长曾祥年,政委曾克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 民国38年(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发布命令,正式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铁坚、副政委朱曼平、政治部主任林美南、副主任徐扬。下辖直属两个团和八个支队。  
  民国38年(1949)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所属各独立大队改编为独立团。支队下辖10个团。其中,第二团是由原二、四团合编而成;暂编第三团,由原国民党广东保警独立第一营起义后改编而成;第三团,原粤赣湘纵队系列之兴宁人民解放军第一团改编而成;四团,原独四大队分出之程严营改编而成;五团,原独三大队和海洋大队一个连改编之独立第五营改编而成;六团,以独三、独四大队部份成员合编而成;七团,由原独六大队改编的大埔独立营改编而成;八团,由原独四大队改编而成;九团,由原独七大队、新编独二大队部分队伍合编而成;十团,以独七大队为基础改编而成。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 第二支队三团、四团于日由东江人民抗征队改编而成,团长王彪。日进驻五华县境,与五华武工队在长布会师。5月中旬,第二支队在周江冰坎将自称“民盟”的邹世良部80多人收编组成1个连,后与武工队合编成立五华人民保卫总队。1949年6月,为截击胡琏残部南下窜扰,五华人民保卫总队改编为二支队三团(又叫新三团),团长魏麟基,政委张日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一支队和粤赣湘边纵队二支队部份独立团领导任职表    
&(~10日由县大队改编后任职)
政治处主任
1支队直属2团
副团长谢抡赞
1支队5团驻梅县
1支队6团驻兴宁县
1支队7团驻大埔县
张克昌(兼)
1支队8团驻平远县
章日新(兼)
副团长王雄
1支队9团驻蕉岭县
钟化雨(兼)
副团长谢抡赞
2支5团驻丰顺县
王文波(兼)
副团长胡冠英
1支直属新4团
副团长刘安国
1支队直属暂3团
副团长黄传颖、参谋长邓文化
东2支新3团驻五华县
张日和(兼)
&兴梅地区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系列表     
(按起义时间先后排列)
原部队名称
改编后起义领
导人新任职务
大埔县湖寮自卫大队
大队长刘应矾
任4支队副团长
梅县水白自卫中队
悔县三角地
中队长梁伟君
任独3大队参谋长
广东省保安独立一营
营长蓝举初
任1支队暂3团团长
广东省保安十二团
团长魏汉新
任边纵暂3支队支队长
广东省保安十团一营
营长张洞进
任东纵4支5团团长
五华保安营
营长张开桂
任东纵4支3团副团长
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
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督察专员兼
保安司令李
任潮梅行政委员会副
广东省保安独立第九营
任边纵3团团长
广东省保安十二团保
任暂3支队作训科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空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