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走出去的农业企业”,企业如何走稳走好

农业“走出去”,企业如何走稳走好?
&&&&作者: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近80篇。作为主笔和主编撰写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等24本。参加起草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32件,是近10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之一。2008年10月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60名农村人物”称号。
  主持人:本报记者 钟欣
  嘉宾: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课题主持人 宋洪远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在新时期的重要内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报告》,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特征、障碍和对策建议。那么,如何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在对外农业投资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走得更稳更好?本栏目邀请到权威专家宋洪远先生,一起对此进行探讨。
  主持人:我国自200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作为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课题的主持人,您认为我国实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何在?
  宋洪远: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化时期,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深入调整,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的同时,提出了“走出去”的思想: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赋予具备条件的生产和科技企业对外经营权,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2000年又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走出去”战略首次写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走出去”战略的内容进一步拓展。
  为了促进中国农业“走出去”,国家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2006年,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农业部还专门制定了《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要加快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
  首先,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经济成本越来越高,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小,据国内外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仅粮食的供需缺口就在1300亿斤左右,完全依靠国内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我国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必然选择。
  其次,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更多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截至2011年全球范围内至少仍然有11亿人口长期生活在每天消费低于1美元的绝对贫困线之下。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农业吸纳了大部分的劳动力,而且雇佣了最多的贫困群体。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能够提高目标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能为全球减贫作出巨大贡献,有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主持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国内经济学者们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那么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侧重点是什么?
  宋洪远:自2006年中央出台农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以来,关于农业“走出去”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总结过去我国农业“走出去”的进展与成就,梳理我国促进农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结合我国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梳理了相关政策文件,搜集相关数据,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室、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国研中心、中国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中粮集团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人员召开研讨会,讨论课题前期成果和调研方案。到广西、浙江、山东和黑龙江进行调研,并对这四省的36家企业的对外农业投资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这些企业所在地区对外农业投资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含盖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主持人:我国对外农业投资的规模与农业发展的水平肯定是紧密相关的。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有哪些特点?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以及经营方式等有怎样的变化?
  宋洪远: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很少。1985年3月,我国第一支远洋船队启航开赴西非海岸,揭开了中国远洋渔业历史的第一页,也开启了我国以企业为主的农业“走出去”的新篇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由长期以来的“引进来”开始逐渐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共同发展的阶段。年,我国农林牧副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34.17亿美元,增长3.1倍,年均增长22.3%。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遍及全球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300多家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农业合作,从业人员6万余人。总的来看,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东南亚、俄罗斯、南美洲以及非洲。
  目前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从最初的渔业发展到很多行业和领域,包括粮食、油料作物种植、农畜产品的养殖和加工、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森林开发与木材加工、园艺产品生产、橡胶产品生产、水产品生产与加工、设施农业、农村能源与生物质能源及远洋渔业捕捞等。总的来看,发展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和行业主要集中在那些我国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国内生产比较优势不强的产品或产业,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木薯的种植、加工、相关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以及远洋渔业等。
  随着农业“走出去”的快速发展,参与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科技优势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新生力量。从经营方式看,我国企业最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开发,目前企业大多以合资形式进行开发。从发展模式看,企业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探索出各种模式,有“公司+农户”模式的,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还有直接利用当地成熟的生产服务体系的。
  主持人: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主体。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您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还存在哪些障碍?
  宋洪远: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应当坚持把企业作为“走出去”主体。一方面,企业是在市场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机制较为灵活,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是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天然主体,而且比政府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比个人更具投资实力,更容易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企业实施农业“走出去”,也是其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有实力农业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一些企业在东南亚、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取得较大成绩。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外农业投资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包括企业自身的约束、国内政策的障碍、国内支持服务体系的约束、国外投资环境与政策的约束。
  企业自身的约束一是部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二是企业缺乏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三是面临发达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四是普遍不注重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错失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改善与当地政府和民众关系的机会。
  国内政策的障碍一是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复杂、环节多、时间长,二是在境外使用国内种子受到国家种子出口管理的限制,三是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回运受到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的限制,四是生产的产品运回国内受到动植物检验检疫管理的限制,五是生产的产品运回国内的通关税费负担较重。
  国内支持服务体系的约束一是投资信息服务不到位,二是企业开展对外农业投资项目贷款难,三是对外农业投资项目缺乏相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四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有限,五是企业对外农业投资欠缺行业协会帮助,六是政府的涉外服务不到位。
  国外投资环境与政策的约束一是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社会不稳定,二是部分国家和地区政策连续性较差,三是投资国产业保护政策的壁垒,四是部分国家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五是工作签证受到投资国的严格限制,六是生产机械设备出境受到通关管理的限制。
  主持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就需要鼓励企业不仅走出去,还要走稳走好。那么,对于对外农业投资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宋洪远:《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研究报告》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快推进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并提出了支持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制定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企业对外农业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抓紧制定实施对外农业投资战略规划,包括重点支持品种、重点投资国别和重点支持内容。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机构,专门负责促进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发展工作,统一协调解决企业对外农业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国家对外农业投资补贴制度,对于国内紧缺农产品的回运、国内农业生产资料出境给予补贴。支持国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直接投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参股并购国际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用好对外农业援助资源。五是改善对外投资金融服务。六是构建对外投资保险体系。
网站编辑: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农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我的文档是最好的。我的文档是最好的。我的文档是最好的。我的文档是最好的。我的文档是最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农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 一、引言& & 近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呈不断下降趋势,如何保障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需求来看,随着收入增长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农产品消费特别是畜产品消费数量快速增长,导致国内玉米等饲料粮的需求压力日益增加。2000年中国粮食需求量为4.62亿吨,2010年为6.11亿吨,10年间增长了32.25%(国家统计局,2011;海关总署,2011)。从供给来看,受水土资源约束、农业生产比较收益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的空间受到较大制约。2000年中国粮食产量为4.62亿吨,2010年为5.46亿吨,10年间增长了18.24%,远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2008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95%的既定目标,2012年粮食自给率更是下降到88%(黄季焜,2013;邵海鹏,2013)。受土地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未来中国粮食自给率还可能进一步下降。黄季焜等(2012)预测中国粮食自给率在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下降到87%和84%。& &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2007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2008年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业“走出去”战略确立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即在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政府为企业提供必要支持(白石等,2007;陈前恒等,2009)。在农业“走出去”战略形成之前,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了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的工作,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企业进行境外粮食开发的进程(李豫新等,2010)。过去几年,中国农业“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部分企业为了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在没有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造成了企业损失;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得中国政府支持,过度宣传甚至夸大在国外的投资特别是购买土地数量,这不仅对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中国“新殖民论”的压力(张晶等,2012;何君等,2013)。& & 虽然学术界对农业“走出去”的讨论较多,但已有研究大多只是定性讨论中国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农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还缺乏系统的调研和数据支持。仍有一系列重要问题亟需得到解答: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如何?有多少企业在境外参与了粮食开发?这些企业在境外购买或租赁了多少土地、主要从事哪些农业生产活动?在境外粮食开发过程中面临怎样的问题?如何支持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缺乏对上述问题的准确回答,不仅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制约,也对企业在境外参与农业开发带来了不利影响:第一,缺乏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对外投资信息的共享,不利于准确制定国家相关宏观支持政策;第二,缺乏企业投资信息导致政府难以将企业对外合作纳入到政府间双边合作框架,使中国政府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着力点;第三,一些夸大的宣传导致了信息失真,容易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境外粮食开发产生误解,形成不利于中国企业境外发展的舆论环境。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还是从企业获益角度,都亟待加强对中国境外粮食开发企业相关信息的了解。& & 二、调查方法和数据来源& &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企业。为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通过农业部和各省农业厅初步了解“走出去”农业企业的名单,然后根据商务部对外投资统计信息系统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的境外投资核准信息进一步筛选出“走出去”的农业企业,针对以上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问卷调查。由于农垦企业境外粮食开发起步早、影响较广,本文借助农垦系统的调查数据,对农垦企业的“走出去”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 本研究的调查在月份展开,调查数据为相关企业截止2011年底的情况。包括农垦企业在内,本文共调查“走出去”企业47家,其中9家重点调查企业采用面对面、实地访谈的方式获取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其余38家农垦企业则是通过农垦系统统计数据获得企业境外投资主要信息。9家代表性重点企业包括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重庆粮食集团、浙江福地、河北汉和、湖北万宝粮油有限公司、吉林粮食集团富恩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吉林省海外农牧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商务部公布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数据比对、有关国际组织公布数据比较,笔者认为被调研企业约占中国境外粮食开发总规模的80%以上,因此,对以上企业的分析能够基本反映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与把握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页1&&&&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您的当前位置:&&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如何走出去??
”的主题,在“全球视野下的农业对外合作”的分论坛上,与会代表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等现实问题,在参会涉农企业中引发热烈反响。
&&&&与会代表在论坛上指出,基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我国农业走出去势在必行。但是,与我国“走出去”的整体节奏相比,农业走出去明显落后,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的存量是8800多亿美元,第一产业只占1%。2014年在1200多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第一产业也只占1.3%,农业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在存量和流量上,与我国农业所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相比明显滞后。据介绍,围绕农业走出去,涵盖2个国家规划、5个行业规划、15个省级农业走出去规划的顶层正在不断完善发力,以农业走出去企业保费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经验延伸的试点工作也在推进过程中。
&&&&与会代表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大意义。下一步中国农业走出去要进一步在投资目的、主体、领域、地域、方式和资金等重点领域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农业走出去在满足国内农产品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利用全球农业资源的能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引导,根据投资环境的差异考虑整个产业链,规避农业走出去要面临的政治、技术、市场等多重风险,提高农业走出去的效率。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农信社联合社等介绍了各自参与农业走出去的实践经验。
来源:中国机械网
下一篇:&&[ 15:09:38]
免责声明:
除注明“来源:威龙行业资讯”以外的资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热门新闻资讯
热门图片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走出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