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克兰军事实力现阶段对外经济和军事政策

泻药……但是为什么有人会邀请本军盲?&br&我连俄罗斯军队的主要装备都认不全,技战术水平更是完全不懂,充其量也就能看个热闹。&br&&br&下面仅就战役层面的过程来谈一谈。&br&俄罗斯正规军在日之前没有大规模介入乌克兰局势。之前在那里的主要是民间的皇俄分子、哥萨克、车臣藩兵和南奥赛梯藩兵。这些人都是俄罗斯国内的半官方的私兵武装,自成一体、自负盈亏,但同时又有合法的官方身份(如斯特列科夫在格鲁乌拥有上校军衔),从公共服务外包的角度可称为雇佣军。其实在这些人之外,俄罗斯甚至还有完全非官方的准军事人员,比如反克里姆林宫的极右翼大佬德穆什金就开办自己的军事训练营,在网上发照片放视频号称要入侵哈萨克斯坦。在干涉顿巴斯之前,这些合法雇佣军曾干涉克里米亚,而再之前则曾组团到叙利亚去给巴沙尔当佣兵。俄罗斯政府起初的模式就是派这些雇佣军去给顿巴斯当地一些害怕被基辅中央政府清算的乌克兰地方政客、寡头撑腰,后来打起来之后又向这些雇佣军以“人道主义援助”为名提供装备、弹药、补给等。&br&当然,在这个阶段是不是绝对没有俄罗斯军人入侵顿巴斯地区?不好说。因为可能有空降兵、特种部队、“休假”军事专家甚至防空部队(这一点对摧毁乌克兰的空军非常关键,到2014年8月乌克兰空军已经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俄空军遂可不战而获战区制空权)已经侵入了。此外,在7—8月份的边境交战中,俄军也投入了相当大规模的炮兵部队支援所谓新俄罗斯联军(以下简称“新俄联军”)作战,给乌克兰军队造成巨大杀伤,这也是一种干涉。但是,就成建制、大规模这两点来说,俄罗斯正规军介入顿巴斯的时间是日。&br&&br&日的战局是这样的:&br&北线,乌克兰军队包围并且攻入了卢甘斯克。&br&中央战线,乌克兰军队南北对进,先后攻占交通枢纽捷巴利采沃和关键性的萨乌尔-莫希拉高地,攻入沙赫特斯克,几乎切断卢甘斯克至顿涅茨克的交通线。&br&西线,乌克兰军队在顿涅茨克和戈尔诺夫卡外围与“新俄联军”巷战。&br&南线,乌克兰军队迂回封锁边境的部队遭围歼,转入防御,试图掩护中央战线上南北两个集群顺利会师,以切断顿、卢二州联系。&br&“新俄联军”方面(2人,指挥结构不明,有20个以上的战斗群):&br&因为除了精锐雇佣军还能机动作战之外,“新俄联军”基本上就是地方警察(比如顿涅茨克州阿尔法特警和卢甘斯克州高速交警集体加入“新俄联军”)、黑帮、企业保安、传销学员、失业者、球迷、皇俄团体成员之类,即便有服役经历也早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该军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只能在车臣跟奥塞梯藩兵指导下守守街垒。当然雇佣军和小股俄罗斯特种部队也不断采取游击战手段阻滞乌克兰军队。&br&乌克兰方面(约50000人,有5—6个军队集群,下辖60个以上的战斗群):&br&虽利用“新俄联军”的不足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连续苦战一个月的乌克兰军队已经师老兵疲,部队在后勤上严重依赖现地调达和民间捐赠。在前线手握重兵的法西斯民团首脑人物因政治酬庸、部队补给、作战指挥等问题,与基辅中央政权屡屡产生分歧,整个战役指挥链条都处于混乱的状态。&br&&br&—24日,俄军将大约5个战斗群投入顿巴斯前线。每个战斗群大概都是以1个机械化步兵营(也可能是机械化的空降兵营)为基干,加强装甲兵、炮兵、防空兵等而形成的多兵种合成战斗群,每个战斗群兵力1000余人。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军队在此次战争中,也使用了同样规模的战斗群,即从战前一个常备旅中抽出人的可用兵力和相应的可用装备,组成一个多兵种合成战斗群以旅的名义投入前线进行作战。虽然两军这样做的动机未必相同,但实际形成了类似的结果。&br&日,俄军以1个战斗群投入卢甘斯克前线,18日击退乌克兰北路集群主力解围成功。&br&日起,俄军以干涉部队主力在南线发动了大纵深攻势,制造了闪电战的瘫痪性效果,到8月25日前后已在伊利瓦尔斯克、共青城、萨乌尔-莫希拉等地连续合围了乌克兰南路集群的全部野战力量。随后,俄军在所谓“新俄联军”协助下转入歼敌,至9月初将这些力量大部分歼灭(不过相当一部分的乌克兰部队在抛弃重兵器后突围成功)。&br&日,俄军又以1个战斗群沿罗斯托夫-马里乌波尔公路入侵乌克兰,于8月27日占领了新亚速斯克,9月4日兵临马里乌波尔城下。&br&到9月停战令下达前,俄军在前线已经取得了完全胜利,乌克兰军队已被击退至北顿涅茨克—捷巴利采沃—克拉玛托尔斯克—顿涅茨克国际机场—马里乌波尔一线,基本上退回了7月攻势开始的出发地。乌克兰军队的基本力量在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失,相当一部分被歼灭和击溃。俄军在此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损失,其中新锐的T-72B3有在战斗中被乌克兰军民摧毁的战例。然而,此前还能拿出俄罗斯战俘的乌克兰方面,此时面对俄军大举入侵却在舆论上呈现失声,可见当时的战局对乌克兰是非常不利的。&br&&br&2014年11月驻顿巴斯俄军据五角大楼观察家说有7500人(与我们在上文中的分析相一致),以后逐渐减少。然而,俄军始终留驻在顿巴斯地区充当太上皇,但具体规模不详。可以肯定的是,俄军一直掌握着所谓“新俄联军”的后勤命脉,可能也参加了月的捷巴利采沃之战。但是,我对驻留俄军的规模一无所知,看到过一个西方数字说有人,但没查到出处。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为了支撑这个规模的驻留军存在,还需要在俄乌边境地区部署更大规模的支援部队。&br&&br&俄罗斯在战争中的损失是未知的。俄罗斯国内网络上有的反战组织估计得相当大,但未必可信。不过损失是客观存在的,诸多军人葬礼的照片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阵亡者至少有数百人。此外俄军还有意外被乌克兰军队俘虏者,其中以“迷路几百公里”的10名俄罗斯空降兵和押车运军火的少校最为知名。&br&&br&总的来看,我认为所谓中世纪云云无从谈起,也不知发言人的话是否涉及讽喻等手法。俄军在战争中杀鸡用牛刀,见好就收,表现得比两次车臣战争(曾分别出现旅、营级部队被游击队暴打到几乎全灭的战例)和南奥赛梯战争(空军表现低劣,数架战机被击落)要好得多了。不过从战略上来看,顿巴斯地区终归是一个大泥潭,我看俄罗斯是难以收场了。&br&&br&——————————————————————————————————————————&br&&br&既然某些人认为8月15日时两共和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已经胜利在望,那么请解释一下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把“战争英雄”斯特列科夫和博罗代等人统统免职了吧!&br&事实就是俄军在这个时间点上大规模入侵了乌克兰,而在此之前必须把这些代表俄罗斯国内主战派(=非主流派)势力的危险分子全部替换掉,换上完全忠于克里姆林宫的人。&br&当然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在当时的局势下,两共和国确实有可能把乌克兰军队拖垮。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斯特列科夫就会变成俄罗斯的“民族英雄”,变成普京在政治上的威胁,所以非要将他撤职不可。但反过来,假如斯特列科夫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赢得战争,那么他作为一个军阀就完全没有必要服从克里姆林宫的安排而辞职。在8月15日这个转折点上,出现了微妙的形势:乌克兰即将失败,但还没有失败,还具有很大的力量。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局面。&br&如果不是普京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时机,本来大家是可以看到一个集北一辉和石原莞尔于一身的人物登场的,现在只剩下检察长了。
泻药……但是为什么有人会邀请本军盲? 我连俄罗斯军队的主要装备都认不全,技战术水平更是完全不懂,充其量也就能看个热闹。 下面仅就战役层面的过程来谈一谈。 俄罗斯正规军在日之前没有大规模介入乌克兰局势。之前在那里的主要是民间的皇俄分…
&p&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p&&p&印度民族之弱,简直让人发指。它们在野蛮蒙昧的中古世界,一直都是数得上号的最佳猎物。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几千年来,印度就像一只待宰羔羊一般,吸引着无数民族前仆后继。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到公元1858年英国吞并莫卧儿帝国,3000年间,印度被外族征服了三十多次。&/p&&p&雅利安人,波斯,亚历山大,巴克特里亚,嚈哒,中国大唐,中国吐蕃,塔希尔,萨珊,伽色尼,古尔,(中国?)大月氏-贵霜,突厥,德里苏丹国,帖木儿帝国,莫卧儿,西班牙,法国,英国,被征服次数,全世界国家无出其右。作为屡战屡败小能手,在战败率方面,能与之匹敌的,只有朝鲜。&/p&&p&假如我们列一个表格,左边写上印度入侵成功的民族,右边写上中国入侵成功的民族,你会发现,哎呦,印度的栏里写不下了。而右边呢,就只有两个名字:蒙古,满清(女真)。&/p&&p&历史上中国只被蒙古和满人真正征服过,即使算上鲜卑,一共两次半征服。然而这已经让中国人咬牙切齿到现在了。想到人家的三十余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p&&p&&br&当然了,我得先说明,这些征服地区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古印度其实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古代,从未真正出现一个统一的古印度王朝。所以有人说印度从未被完全征服,这是不对的,在中古历史当中,征服恒河印度河流域基本等同于征服印度人和印度文明了。次大陆上广大的中南部,在世界史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印度文化的贡献也极少。&br&我本来打比方说印度南部相当于中国的吴越滇闽等边缘地区,但后来想想不对,中国的所有边缘地区,最晚至唐代,都已经深刻的进入中国历史进程当中,而次大陆上的广大的中南部(甚至都不是边缘地区),直至近代,都还跟印度是完全不搭架的两个地区。&br&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是没可比性的。&/p&&p&&br&中亚来的草原帝国来来去去如风卷,没个常数,虽然屡次入主印度,但也总是跟在中国的同事一样,蹦跶不了多久。而始终屹立在印度旁边的中华帝国,实际上是最有可能长期拥有印度的,可惜的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确实从来没有真正靠军事力量大规模进入印度。究其原因大家也都明白,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四周皆有天然障碍阻止入侵者。中原王朝要征服印度,首先,军队得爬上海拔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然后,要顶着高原反应去战胜坚韧的吐蕃人,之后才有可能一窥圣山。而当你翻下山去,又发现前面还挡着个尼泊尔……&br&这时候相信换谁都想说一句:嘟——&br&&br&那从中亚走呢。&br&嗯,从中亚走相对轻松些……&br&如图。&/p&&img src=&/d67feb5fdc05adf88f5b96d856ea71f6_b.jpg& data-rawwidth=&985& data-rawheight=&10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5& data-original=&/d67feb5fdc05adf88f5b96d856ea71f6_r.jpg&&中亚进入印度要翻越海拔平均两千米以上的山脉。目前正是这些地方盘踞着塔利班和类似的各种恐怖组织,以及各色部落军,巴基斯坦政府有美国和中国的支持,居然长期不能讨平,可见其地形之复杂诡谲,民风之彪勇。&br&即使越过了此地,还要再穿过塔尔-印度沙漠,才能饮马恒河。&br&如此道路,对于农耕军队来说行军路线太长,补给太困难。运到前线一石粮,路上要消耗几百石。而你要去征服的地方,连一石粮食都不产。&br&真的只是对于翻喜马拉雅山来说相对轻松。&br&&br&中原王朝绕不过青藏高原,从中亚走又不划算,那从印度支那穿越丛林呢。&br&也难。行军热带雨林的艰苦程度绝对不输给行军沙漠地区。瘴气、蛇虫鼠蚁、热带流行病,毫无头绪的地形,是军队的超级杀手。当年秦军第一次征伐岭南,在当时还是蛮荒雨林状态的岭南地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秦始皇不得不也付出巨大代价去建设驰道。虽然驰道的建设难度非常大,但相较于跟在原始雨林当中的惨重损失相比,驰道居然反而是损失较小的一种办法。&br&穿越热带雨林,单人或许可以,但成编制的军队绕过印度支那去进攻印度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所以我们甚至连印度支那都不要。没办法,占领成本也太高,几万秦军在丛林里翻来翻去追一个几百人的部落,这性价比实在是低的可怕。后世没有像秦始皇那样滥用民力的魄力和控制力,去开驰道,伐山河。国内舆论也普遍认为热带雨林为蛮夷之地,弃之无碍。&br&&br&中国的中原王朝的人们,当时要去印度怎么去呢,最方便的办法是从河西走廊出发,穿越西域,经天山,越帕米尔高原,绕入阿富汗,然后穿越克什米尔,这条路线因途径天山和龟兹而被称为“天山道”或“龟兹道”。这也是玄奘大师前往天竺采用的路线;东晋法显大师在《佛国记》中形容此道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沿途虽远,但前人足迹所踏,沿枯骨前行,倒不至于彻底迷失。这得感谢张骞开了此道。&br&&br&第二选择是在闽越之地上船,如果你不是郑和,那就得乘坐简陋的帆船,依靠日本暖流—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听天由命得去印度。死生尚且不说,到不到得了也完全靠运气,法显就是从斯里兰卡东归的时候遇到了大风暴,吹偏离航线一百多天,结果据说是到了美洲(章太炎持此说。)&br&&br&第三选择才是由蜀入滇,穿过热带雨林经缅甸至印度,称“滇缅道”。此道其实开辟甚早,张骞在大月氏看到的蜀锦,便是由这条道来的。此道行走极其凶险,死亡率太高,没有真正的路线图,历来只有行商走,因为多为下层人士,水平不高,死亡率也高,所以此道极少留下记载。&br&这三条路,一条比一条凶险。&br&(丝路还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第一条道还称为绿洲丝路。第二条道被称为海上丝路,第三条道被称为西南夷道,又称青海路。总之丝路名称众多,不一一列举。)&br&当年隋炀帝曾说一生有两大遗憾,一憾是没能打下高句丽,二憾是裴矩通西蕃,诸国多有至者,唯天竺不通。炀帝大概是不知道滇缅道的,否则还可姑且一试。&br&&br&你肯定很奇怪,我为什么废了那么多篇幅去说中国打不了印度?&br&其实我想说明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原因,导致中国没有大规模军事进攻过印度,以致大家的固有印象当中都认为中国没有征服过印度。&br&但真的是这样吗?&br&&b&征服一个英武彪悍的国家,你必须得以强克强,倾全国之兵与其对撼,以暴力压服它,就像暴秦灭强楚,非出六十万军不可为也。然而征服一个孬种民族,派出一支奇兵,出一个豪杰,往往就能取得奇效。&/b&&b&对印度这种历来不愿也不善于抗争的民族(们)来说,更是如此。&/b&&br&&b&所以我们来换个思路,再翻书找一找,看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奇兵呢。&/b&&br&&b&答案是,有。&/b&&br&&b&当年正有这么一位年轻的大唐男儿,一人一马,三入三出,引天川之兵,灭恒河之国。将义兵,行天诛,悬头槁街蛮夷邸间,跃马示强汉于万里之外。&/b&&br&&b&他的名字,叫王玄策。&/b&&br&&br&王玄策,唐初洛阳人,外交家,冒险家,汉民族英雄。&br&他于太宗时三使天竺。在出使期间,因陡遇祸乱,遂起奇志,在没有朝廷的支持,没有掌控的军队,甚至几乎没有自己同胞(汉人)帮助的情况下,孤身一人,在古印度地区连横合纵,灭掉了后戒日王朝伪王政权,是不世出的传奇人物。&br&&br&贞观十七年,因为塔内萨尔王国(中国史书称中天竺)戒日王(也就是后来建立戒日王朝的英主)多次遣使长安示好,太宗遣派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出使天竺,这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印度。&br&&br&关于第一次出使,旧唐书西戎篇是这么说的:&br&卫尉丞李义表往使天竺,涂经其国,那陵提婆见之,大喜,与义表同出观阿耆婆沴池。周回二十余步,水恆沸,虽流潦暴集,烁石焦金,未尝增减。以物投之,即生烟焰,悬釜而炊,须臾而熟。&b&其后王玄策为天竺所掠,泥婆罗发骑与吐蕃共破天竺有功。&/b&&br&&br&关于李义表的记载,作为副使的王玄策自然是见证者。这样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弥漫而来的纸醉金迷,让这个年轻人受到了很大震撼。这一次出使,使王玄策从一个中国腹地来的农耕文明熏陶下的良家子,转身成为一个敢于冒险和豪纵的冒险家。不管是地理上的,还是人情上的,或者外交经验上,都做了必不可少的奠基历练。&br&不得不说,凡成大外交家大冒险家的男人,都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玄奘大师到达印度之前,就曾长期停留在克什米尔学习当地语言和人情世故;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也是在匈奴待了(被扣押)十年,甚至还娶妻生子。王小伙有没有娶了印度老婆不好说,但当地的话是说得挺溜了。&br&不知道各位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学一门语言特别快,而我们呢,就算每天悬梁刺股也不见得能够六级。王玄策就是那种让人嫉妒的家伙,古印度方言,吐蕃语,都驾轻就熟。&br&&br&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再次派遣使团出使吐蕃和天竺,这次王玄策终于熬成婆了,做了使团正使。副使叫蒋师仁。&br&王玄策入印度走的不是传统的西域路线,也不是海路,而是走唐番道,到达吐蕃,然后翻越了青藏高原,访了吐蕃,再访泥婆罗,最后进入中天竺。我前面说了,当时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是九死一生的事情,王玄策是三十六死一生。&br&&br&此时的印度正处于戒日王统治的后期。戒日王在他四十余年的执政生涯当中,统一了恒河流域,旁遮普地区,和拉其普特大部。他的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统一王朝,当然,也继承了印度统一王朝的宿命:昙花一现。堪称印度苻坚。&br&&img src=&/60ef7e68ba9e72c24c00f6406bbf1df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60ef7e68ba9e72c24c00f6406bbf1dfb_r.jpg&&当王玄策们翻山越岭过泥婆罗到达印度的时候,统一印度北部恒河流域的戒日王恰好薨了,权臣阿罗那顺成功政变篡位,驱逐了王室,戒日王朝崩溃,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北印度再次糜烂,王玄策使团刚刚踏入天竺境内,便遭遇阿罗那顺不明原因的偷袭式的堵截阻击。&br&&br&我猜测是使团人数很多,当中有吐蕃和泥婆罗人,让印度王以为是吐蕃想要干涉政变。&br&那个时候吐蕃已经收服泥婆罗了,也就是说,此时吐蕃的势力已经直插入印度北部,对于阿罗那顺政权确实是现实的威胁。&br&&br&当时使团突然遭遇袭击,力战尽死,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被生擒,只得依苏武张骞之故事,老老实实当俘虏。&br&当俘虏这件事,放在宋明清,这怎么能不死节呢。而汉唐时代的豪杰们,从来不把做俘虏当回事,李广,李陵,张骞,苏武,都当过俘虏,最后却都干出了大事。&br&后来那些嘴上顶天立地的钱谦益们,跟他们比,完全就是鸿鹄与燕雀的区别。&br&&br&好吧,总之我们的王玄策当了次俘虏,不过时间不长,很快王玄策就趁机溜走,撇下他可怜的副使独自一人返回泥婆罗。&br&泥婆罗就是现在的尼泊尔。这国家很实诚,一千多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br&泥婆罗当时跟吐蕃是姻亲。吐蕃松赞干布娶了两位公主,一是来自泥婆罗,一是来自大唐。泥婆罗公主居上位。&br&既然是连襟,那就不客气了,王玄策向泥婆罗王那陵提婆借了七千兵,然后派人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书,再借了一千两百兵,凑了八千两百,谎报一万,返回印度。这支联合国部队就像仁川登陆的美国似得,一上岸就屡起袖子乱操,以天将雄师之姿大破印度的阻击军队,直取阿罗那顺的都城茶鎛,在城下猛攻三日,骂娘,倒立,脱裤子,吐口水,中国三千年战法经验全部用上,三日城即告破,王玄策也不含糊,当即斩首三千,然后继续追击,阿罗那顺赶着大象那叫一个急啊,噼里啪啦一顿跑,跟着他跑的士兵平民在渡河的时候被截击,溺死万人,阿罗那顺及王妃、王子都被生擒,男女万余人被掳、牛马数万。联军完胜。&br&此役彻底震撼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印度。诸小国纷纷前来归顺,献上牲畜劳军,献刀弓鞍图于王玄策以示臣服。如伽湿弥罗国(在今克什米尔)便献上了地图。伽没路国不仅派出使贡送上奇珍异物及地图,还向王玄策请了老子像及《道德经》回去。历来不信神的中国人搞的宗教居然也有输出的时候,而且输出的是宗教非常发达的印度。无聊的时候俺就指着这笑了。&br&&br&此时王玄策已经以一人之力击败了一个国家了。只是他没有耶律大石和庄硚的野心而已,不是他做不到。&br&关于这段故事,唐书上是这么说的,&br&&p&“(上)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拜玄策朝散大夫。……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p&&br&王玄策的军队本是吐蕃泥婆罗联军,他自己手下可谓没有一兵一卒,统帅一群非我族类的异国士兵,难度之大,难以想象,绝非耶律大石或者庄硚或者赵佗等可比。&br&战争目标顺利达成后,这支异国军队面临土崩瓦解。王玄策成功控制了军队,从容的收降印度残兵,接受小国的臣服,置官署,刻石记功。&br&他那克里斯马型的领袖气质,军事素养,外交能力,浑然天成,力透纸背,让千载之后的我读之叹为观止,更别说当时的联军以及其背后的母国,皆惊之为天人。无怪现在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过。&br&&br&王玄策一人孤悬海外,竟要让一代雄主松赞干布默许王玄策对吐蕃及吐蕃藩属军队的指挥调度,这场两个男人间的战争,可绝不易于血洗印度。&b&吐蕃是一个异常坚韧顽强的民族,绝不易听命于外人,此后更是成为大唐在印度霸权的唯一的强有力挑战者&/b&,大唐历太宗高宗武后玄宗数朝,数败吐蕃,尚不能将其压服,此时他们刚刚崛起,野性未脱更胜后来。要驯服这一群骄兵,真不知道王公是怎么做到的。&br&史书无载,唯凭诸君怀想吧。&br&&br&可惜中国和印度的地理阻隔注定了王玄策军的直接占领无法持久,而且兵是借的,自然要还,王玄策军在完成了杀敌,破都,擒胡酋的一系列事情之后,撤军而返,古印度再次失去了象征性的统一的领袖,再次陷入混乱和战争,彻底分裂成无数小邦。&br&&br&虽然王玄策走了,印度也分裂了无数个小国,但众小国对中国大唐的天可汗地位还是非常地认同。&br&&p&天授二年,&b&东天竺&/b&王摩罗枝摩、&b&西天竺&/b&王尸罗逸多、&b&南天竺&/b&王遮娄其拔罗婆、&b&北天竺&/b&王娄其那那、&b&中天竺&/b&王地婆西那,&b&并来朝献&/b&。(此处中天竺已经不是戒日王朝了。史家将老名字套在了新国家上而已。)景龙四年,南天竺国复遣使来朝。景云元年,复遣使贡方物。开元二年,西天竺复遣使贡方物。八年,南天竺国遣使献五色能言鹦鹉。&b&其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b&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b&敕以归化为名赐之&/b&。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p&&p&&b&畛卸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王子李承恩来朝,授游击将军,放还。&/b&天宝中,累遣使来。&/p&&br&当年的大唐建立了从内而外,层层递进,相互依托的华夏国际秩序,大致可以分为五层:&br&一,本土,三百二十八州,属于皇帝直属的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帝国核心区域;&br&二,羁縻府州,八百五十六州,由汉官和地方民族首领治理,在土地、军事和税收上保持自治,但有帝国官员参与“指导”执政;&br&三,少数民族领袖单独治理的民族地区,如(东)突厥、南诏和渤海,保持臣属应尽的义务,定期朝贡,关系密切;&br&四,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国家,如新罗、林邑、回鹘、吐蕃,朝贡较少,与帝国有一定利益冲突,但有求于唐帝国的更多;&br&五,仅有朝贡之名的主权国家,如大食、日本。&br&印度小国大致为第三种。也有属于第四种,如小勃律。&br&&br&&p&印度诸国在安史之乱后还依然来朝贡。真正对中国对印度的朝贡体系产生打击的,是吐蕃的坐大,以及南诏的独立。吐蕃和南诏阻挡了朝贡道路,直接挑战大唐的中心地位,造成中国地区的国际地位直线下降,最终不仅没了国际地位,还一度成了众人捶的破鼓。&/p&&p&可见兄弟阋于墙,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一件事。不知当今三个并立的中国政权,能否吸取教训。&/p&&br&(因为有几个朋友问起第三个中国在哪。&b&那个中国当然是蒙古。&/b&别看它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甚至还在敌视中国。但放在我们国家的大历史当中,蒙古国只是中国历史中分裂出的众多小国当中的普通一个而已,&b&就像当年的南诏,西夏。&/b&&b&如今蒙古国对中国的敌意,总敌不过它们吧。但它们现在在哪。&/b&&br&我们读历史,看过了太多的分分合合,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想当年中国的南北都分裂过四百年之久,分裂出几十个国家,最后还是混合宇一。&br&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斑斑青史,无数次证明,大一统就是中国的魂魄,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改变。)&br&&br&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独自返回长安,将印度酋王阿罗那顺献给大唐太宗皇帝。此酋后来善终长安。太宗二十三年,太宗皇帝崩,他的陵墓外面筑了好多守灵的石人,其中一个就是依阿罗那顺的样子建造的。&br&&br&然后呢……&br&然后王玄策就失踪在了史册里。除了记载他还在高宗时代出使过一次以外,剩下就完全没有记载了。对于这件事我也非常无奈。&br&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史家给他们的表演时间仅仅是几行汉字,即使他们燃烧过祁连山,沸腾过扶桑海。古代中国虽然看重历史,但总是偏重于帝王将相,偏重于帝国中心地区,记述也过于言简意赅,所以这七千年下来,走丢的英雄不计其数。&br&&br&王玄策之所以没有博得千载称颂,史家的刀笔吝啬是主要原因。或许是中原认为灭一边陲小国不值一提,或者是皇帝怕宣传他的事迹会功高震主,或许王玄策少年时父丧不奔留下了太差的大不孝的口碑,使时人不屑。&br&&br&总之,他在历史上就像一个孤苦伶仃的少年,在茫茫大雨中拖曳着影子,没有人认得他的名字。他就像在历史中划过的流星,击于西空,坠于北极,留给我们一个影影绰绰的孤独背影,连生卒年都不知道。不管是生前还是身后,他都在孤独中逆风而行,茕茕孑立,一个人单挑整个世界。在深夜的此刻,我在寒冬中写他的故事,感受他的孤独和热血。孤灯冉冉,黑夜如肃,苍凉得令人垂泪。&br&&br&在千年之后,在西藏和印度都起出了记录王玄策公事迹的石碑。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他的故事。他的一人一马,他的三进三出。&br&至此,这个被日本人宣传的中国民族英雄,终于让自己民族的人们明白,哦,原来野史当中说的故事是真的。&br&&br&&b&曾记否,汉人也曾热血滔天,勇武如虎。汉民族曾经出了一个天神一样的男人,他执戈异域,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来当酒杯喝。&/b&&br&&b&大丈夫无他志略,&/b&&b&当如是也!&/b&&br&&br&&img src=&/b8e78dc1b4af751bd37d46fbf45ec4a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0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记录王玄策公事迹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碑拓片。由王玄策书于大唐高宗显庆三年。此碑为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天竺,途径吐蕃所立之碑。并非上文所述王玄策于印度所立之碑。&br&大唐天竺使出铭碑长1米,高90厘米。正文为楷书,竖排,字间用阴线细刻方框间隔。现存24列,约300余字。让人遗憾的是,因为长期风霜水流侵蚀,以及人为破坏,已有多处难以辨识。&br&&img src=&/9ff38875f8fdb54e03bf39ae67708ba4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此处是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碑的山崖。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马拉山口(海拔约4000米),此处本打算炸毁来修水库水渠,当时(1990年)因四川大学的两位教授霍巍先生、李永宪先生进行抢救性文物普查,而意外发现了石碑。2001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后记:&br&中国人征服印度的故事还没完。&br&回头再写吐蕃大法王赤松德赞征服印度,成为印北霸权宗主国,以及唐为了钳制吐蕃而发动的唐击勃律之战(小勃律位于今克什米尔)。&br&想看可能不太有名的中国超级英雄的故事,请自行搜索庄硚,傅介子,陈汤,常惠,陈庆之,窦宪,冉闵,李靖,苏定方,刘仁轨,耶律大石,蓝玉,左宗棠等等等等。
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印度民族之弱,简直让人发指。它们在野蛮蒙昧的中古世界,一直都是数得上号的最佳猎物。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这几千年来,印度就像一只待宰羔羊一般,吸引着无数民族前仆后继。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到公元1858年英…
武器、部队什么的有没有bug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个人是绝对是中国历史战争上的最大bug。先看看大家对他的评价:&br&
首先是他的老大梁武帝萧衍:“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br&
再看看史书的评价《梁书》:“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 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br&
《南史》:“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br&吕祖谦:“陈庆之以东南之兵数千入中原,士马强盛之地,大小数十战,未尝少挫,遂入洛阳。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败归,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军独进,不能成功,自古皆然。”&br&
还有伟大的军事家毛爷爷,只有八个字:“再读此传,为之神往。”&br&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比白起、李牧等一大票名将丝毫不差甚至还超过他们的人,最主要的是,只算打仗的话&br&&b&&i&他没有输过!&br&没有输过!&br&没有输过!&/i&&/b&&br&
这是最大的bug了吧&br&
先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个人的背景&br&
陈庆之,陈子云(484年―539年),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是一个生活在那北朝时期的,一个完完全全的书生,三十好几的时候还连普通的弓弩都拉不开,估计也就只能拿刀,挥刀什么的不能指望,估计鸡都杀不了,自然骑马射箭这些事也是跟他没关系的。少年时为梁武帝的随从,而且很得皇帝的欢心,为什么呢?&br&
首先肯定是他自幼便跟随萧衍。在一个就是萧衍酷爱下棋,皇帝的棋瘾一上来那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其他人都会自己筋疲力竭,唯独陈庆之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这么一个从小跟到大还能说下就下的人自然甚得萧衍的欢心。&br&这么一个陪皇帝下棋的人,是怎么变成后来逢战必胜的白袍将军的呢&br&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叫元法僧的人了,本来萧衍登基之后,只把陈庆之任命为主书,并未授予任何实权,而在普通六年(525年)的正月,身为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了,不过很快就被收拾了,为了活命元法僧在彭城投降了南朝的梁,并请求梁武帝派兵接应。梁武帝可能觉得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危险,于是就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成景俊一起率梁军前去接应。在战场上溜了一圈回来之后,萧衍有把一个护送的活交给了陈庆之,任命他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率2000人送豫章王萧综镇守徐州。毕竟只是护送,萧衍也没有派有实力的将军去,于是,一个属于陈庆之的时代开启了。&br&
因为在同年五月,魏遣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二万军队阻止陈庆之的护送队伍,屯据在陟口。元延明先遣其将丘大千筑垒,以切断梁军的进军路线。陈庆之率军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本来已建立大好优势的梁军却因为豫章王萧综的猪队友行为,而兵败,在同年六月,萧综可能是觉得己方不占优势,于是乘夜离开梁军投降北魏。天亮后,梁军找不到萧综,却听见魏军在城外说:“汝豫章王昨夜已来,在我军中,汝尚何为!”于是梁军溃散了。魏军进入彭城,乘胜追击梁兵,重新夺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城池,一直到宿豫才返回。梁军损失十之七八,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陈庆之的不凡,因为只有陈庆之斩关夜退,所辖的部队得以全部生还。&br&
普通七年(526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筑两城来阻挡他,陈庆之攻拔两城。十一月,李宪力屈而降,陈庆之入据其城。此次作战,梁军共克五十二城,俘获七万五千人。陈庆之因功升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br&
以上只是陈庆之的初露峥嵘,直到大通元年(527年)他才真正成为一军之将,十月,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同时,梁武帝萧衍诏寻阳太守韦放领兵与曹仲宗等会师。韦放军营垒未立,北魏散骑常侍费穆率军突然到达,韦放仅有200人,但士卒殊死奋战,以一当十,终于把费穆军击退。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将领率十五万大军来救援,前锋到了离涡阳四十里的驼涧。陈庆之想要迎战。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必是少量精锐,如果打赢了,不足以成为功劳,如果打败了,还会动摇军心,兵法上说以逸待劳,不如不打。陈庆之说:“魏人远道而来,都已经十分疲倦了,他们离我们很远,必然不会起疑心,现在他们还没有集结,必须挫败他们的士气,出其不意,必然没有不成功的道理。而且听说他们的营地,林木茂盛,必然不会在夜间出来。诸位如果有疑虑,我愿意一个人率军前去。”于是与麾下的两百名骑兵奔袭,击溃了魏军的前锋,魏人震恐。陈庆之回去与诸将连营前进,占据了涡阳城,与魏军相持。&br&
两军自春至冬,交战上百次,将士劳苦不堪。这时,传来魏军的援兵打算在梁军阵地后兴筑营垒的消息,梁军军心有些动摇。曹仲宗等人害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杖节站在军门处说:“我们一起到这里,已经过去一年了,耗费的兵器粮草,数目十分惊人。诸军并无斗志,都打算退缩,岂是想要建功立业的吗?我听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你们想要退兵,我有密旨在此,今日犯者,依法处置。”诸将于是决定继续作战。魏人建造了十三座堡垒,陈庆之衔枚夜出,攻陷了四座,涡阳城主王纬请求投降。剩下的九座堡垒,兵甲还很多,陈庆之于是陈列所俘获的俘虏,趁势进攻,斩获很多,涡水因为尸首过多而断流,又接受了城中3万余人的投降。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朝廷下诏在涡阳设置西徐州。梁军乘胜进军到城父。&br&
这一战,陈庆之大放光彩,梁武帝表扬他,赐给庆之手诏说道:“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br&大通二年(528),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大肆屠杀北魏皇室与大臣,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同意了,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我觉得萧衍其实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护送,只是想着看能不能占点便宜,可架不住领军的是陈庆之这个bug啊,元颢在涣水称帝后,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在中大通元年(529年),一段传奇正式展开、、、、&br&
陈庆之率军从铚县出发,进占了荥城,到了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七万人马,分别筑造了九座堡垒以来抵挡陈庆之。陈庆之率军攻击堡垒,从早晨攻击到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攻陷了其中的三座堡垒,丘大千于是投降。当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援,驻兵在考城,考城四面环水,守备森严。陈庆之命士兵浮水筑垒,攻陷了考城,生擒了元晖业,获得七千八百辆粮车。&br&&b&&i&这一战,陈庆之七千对九万!&/i&&/b&&br&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攻占了大梁城。元颢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进攻荥阳。魏国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共七万人马,在荥阳抵御元颢。兵精粮足,城池又险固,陈庆之没有能攻下。魏将元天穆的大军又快要到了,先派遣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五千胡骑,骑将鲁安领九千夏州步骑,来救援杨昱等人;又派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领一万骑兵,驻守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来到,旗鼓相望。&br&
当时荥阳还没有攻下,士兵们都很害怕,陈庆之于是解鞍秣马,对士兵们说道:“自从我们来到这,屠城略地的事,实在不少;你们杀了人家的父兄,掠夺了人家的子女,又是数不过来。元天穆他们,都是我们的仇人。我们只有七千人,他们有三十余万人,今天是要做个了断了。我认为虏骑不可在平原上与他们争斗,在他们没到之前,必须要攻下此城,”一通鼓就登上了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翻越城墙进入城中,攻下了荥阳城。&br&&b&&i&此战,陈庆之七千对七万!&/i&&/b&&br&
不久,魏军在城外列阵,陈庆之率三千骑兵背城迎战,大败魏军,鲁安在阵前请求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两个人骑马跑了。缴获的荥阳的储备的粮食、牛马、谷帛不可胜数。又进军虎牢,尔朱世隆弃城逃跑了,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北魏皇帝元子攸害怕了,跑到了并州。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率百官,封存了府库,准备了法驾,迎接元颢进入洛阳皇宫,改元大赦。元颢任命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加食邑万户。&br&&b&&i&这一次,陈庆之七千对阵三十余万!&/i&&/b&&br&
此时,魏国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四万人马,攻陷了大梁,又派遣王老生、费穆率兵两万,占据虎牢,刁宣、刁双进占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突袭,魏军皆降。&br&元天穆率十余骑向北渡过黄河。费穆攻虎牢,在即将攻克的时候忽然听说元天穆已经向北逃跑,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后继之力,于是向陈庆之投降。梁武帝又赐手诏称赞他。&br&&b&&i&陈庆之从铚县至洛阳,一百四十天攻下三十二座城池,前后作战四十七次,七千士兵以多胜少,所向无前。由于麾下将士全部身穿白袍,作战所向披靡。因此洛阳童谣唱道:&/i&&/b&&b&&i&“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i&&/b&&br&
北魏元子攸逃跑时单身一人,妃子都还在洛阳。元颢得志之后,沉湎于酒色,日夜宴乐,不理朝政。还和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谋划背叛南梁。只是因为时局动荡,还需要借助陈庆之的力量。但与陈庆之是外同内异。陈庆之也知道,于是对元颢说道:“如今远道而来,没有平定的地方还很多,如果让人知道虚实,就会又发兵来攻。应当居安思危,事先作出应对。应当启奏天子,加派精兵;并传谕诸州,有南人失陷在此的,要全部归还。”元颢想要听从。&br&
元延明劝说元颢:“陈庆之只有数千兵马,就已经难以制服了;如今还增加他的兵马,他又怎么可能为我们所用?权柄一去,做什么事就要听人家的了,魏国的宗庙社稷,就会消亡了。”元颢从此开始怀疑陈庆之。元颢又担心陈庆之上密奏,于是对梁武帝说:“河北、河南已经平定,只有尔朱荣还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如今州郡刚刚归附,正需要安抚,不宜再增加兵马,摇动百姓。”不知道两人心思的梁武帝于是让众军都在界首停下。&br&
洛阳的南人不到一万,而羌夷却有十倍,军副马佛念对陈庆之说:“功高不赏,震主身危,着两件事你都有,将军岂得无虑?自古以来,废昏君立明君,扶危定难,很少有可以终老的。如今将军威震中原,声动河塞,如果废掉元颢,占据洛阳,则是千载一时啊。”陈庆之毕竟是书生出身,忠君爱国没有听从,但还是留了心思。&br&因为元颢之前任命陈庆之为徐州刺史,因此陈庆之请求前去镇守。元颢心里忌惮他,就不让他去。说道:“主上把洛阳之地委托给你,忽然听说你舍弃这里,想去彭城,恐怕会说君想要取富贵,不为国家打算啊。”陈庆之只好不再说这件事。&br&
而在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魏国天柱将军尔朱荣、右仆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尔朱荣的长史高欢、鲜卑、芮芮,率军百万,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挥师进攻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三天作战十一次,伤杀甚众。&br&
尔朱荣想要退兵,当时,有个叫刘助的人,擅长天文。于是对尔朱荣说:“不出十日,河南就要平定。”这时候,猪一样的队友再次发挥了作用,尔朱荣与元颢在河桥作战,元颢大败,败走到临颍,被擒拿,洛阳失陷。&br&
大势已去的陈庆之只好带领手下的数千人马结阵东返,尔朱荣亲自来追,正是才高了天都妒忌,正在渡河的军队被爆发的山洪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程道雍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建康。回到南梁后,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仍旧凭借功劳升为右卫将军,永兴县侯,封邑一千五百户。&br&&b&这次战斗依旧是七千人对阵数倍于己的敌人,虽然退走,但并不是战败。&/b&&br&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时有妖僧自称天子,当地豪强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三万,攻陷北徐州。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为其饯行,对陈庆之说道:“江、淮的士兵强悍,难以抵挡,卿可以用计策制服他们,不宜决战。”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br&
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司州、北司州、西豫州、豫州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围困了悬瓠,在溱水击溃了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击溃了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的镇兵,停止水运转运,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并开田六千顷。两年之后,粮食充实。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同时陈庆之又上表请求罢置南司州。复设安陆郡,置上明郡。&br&
大同元年(535年)二月,陈庆之攻东魏,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交战,因不利而还。&br&
大同二年(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进攻楚州,俘虏了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援军刚到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进号仁威将军。&br&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八百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br&
大同五年(539)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于职守,战功卓著,政绩斐然,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武”,还诏令义兴郡发五百人为其会丧。&br&四十岁之前一直陪皇帝下棋,四十余岁后才开始碰触军事,谁知却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无论是平原战、山地战、还是攻坚战每战必克,除了山洪爆发这种天灾,即使是因为不利条件退走,都没有损失过一兵一卒。&br&&b&&i&千军万马避白袍,不知道算不算是一个大bug。&/i&&/b&&/p&
武器、部队什么的有没有bug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个人是绝对是中国历史战争上的最大bug。先看看大家对他的评价: 首先是他的老大梁武帝萧衍:“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
&p&没有区别。&/p&&p&美苏英中法五国,独立发现了两级热核武器的辐射内爆原理(T-U构型),殊途同归。&/p&&p&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解决相同的物理问题————如何有效地大规模实现热核反应。&/p&&p&下面通过英国热核武器开发的官方史《Britain and the H-bomb》来看看一个国家开发氢弹的过程————殊途同归是如何实现的。&/p&&br&&img src=&/239fb9f5ec39cadaba80b8d4c5296f08_b.jpg& data-rawheight=&346& data-rawwidth=&2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0&&&br&&p&通向英国热核武器之路:起步与摸索阶段&/p&&p&总体规划、决策与组织变动:&/p&&p&日:&/p&&p& 由理论物理部主导,奥尔德玛斯顿内部成立“天体物理学委员会(Astrophysics Committee)”,开始对氢弹问题进行系统地探讨:以专家交换意见为主。&/p&&p&日:&/p&&p& 英国内阁决定全面展开氢弹研制工作。&/p&&p&1954年11月-1955年1月:&/p&&p& 总参谋部同意,“A型热核炸弹”(大型助爆裂变弹,百万吨级别)、“B型热核炸弹”(真正的氢弹)中,B型才是最终开发目标;威廉彭尼(William Penney,AWRE所长,)承认现阶段应重点开发“A型热核炸弹”。&/p&&p&1955年3月:&/p&&p& 天体物理学委员会讨论“A型热核炸弹”设计,确定其代号为“绿竹(Green bamboo)”,无法确定其设计是否可行,但争取在1957年进行核试验;“B型热核炸弹”——代号为“绿花岗岩(Green Granite)”——的研发优先性确定为低。&/p&&p&1955年末:&/p&&p& 奥尔德玛斯顿对“双重炸弹/绿花岗岩(Green Granite)”的设计信心有所提高,要求国防部同意在1957年的核试验计划中包括绿竹、绿花岗岩、“橘色先锋(Orange Herald)”。&/p&&p&1956年4月:&/p&&p& 库克牵头成立武器开发政策委员会(WDPC),统一协调奥尔德玛斯顿所有的核武器研发工作,取消天体物理学委员会。&/p&&p&对分级结构的探索:&/p&&p&1954年3月:&/p&&p& 彭尼致Atomic Energy Authority的信中提到氢弹构型的猜想,其中缺少“分级”的结构。&/p&&p&1955年2月:&/p&&p& 天体物理学委员会讨论“圆柱形炸弹”:初步体现了“分级”思想。&/p&&p&1955年8月:&/p&&p& 彭尼、库克(副所长)、Keith Roberts和John Ward在彭尼办公室开会讨论氢弹构型,Ward指出“初级”“次级”“级间屏蔽”的思想。&/p&&p&1955年9月:&/p&&p&“汤姆/迪克/哈利”会议,会议上确认英国对初级的一般代号是“Tom”,对次级的一般代号是“Dick”,第三级则是“Harry”。会上由彭尼提出了“双重炸弹(double bomb)”的构想:由初级的能量来压缩一枚助爆裂变装置(次级),最后用两枚裂变弹的能量来点燃“哈利”(热核材料);彭尼甚至认为不需要“哈利”就可以达到百万吨级别的当量(实质上是一枚双重裂变弹)。&/p&&p&日:&/p&&p& 彭尼笔迹、未署名的一张蓝图上有一个两级装置的草图:辐射内爆+分级结构都齐全,批注:“Looks just about O.K.”。但是在9月28日的天体物理学委员会会议中没有提到这个构型。&/p&&p&1955年10月:&/p&&p&Keith Roberts在“核心助爆”和“惰层助爆”间徘徊:他仍认为大型热核武器需要使用“惰层助爆”(十分接近苏联“千层饼”构型:氘氚化锂层放置在HEU弹芯和铀惰层之间,希望能大大提高当量;这也是“单级炸弹”/绿竹/“A型热核炸弹”的设计思路)&/p&&p&对美苏热核试验放射性尘埃的分析:&/p&&p& 库克在奥尔德玛斯顿内部成立了专门研究美苏核试验放射性尘埃的“第一委员会(情报)”,他同时还是派往美国方面的苏联沉降分析专家组——由贝特(Hans Bethe)牵头——的联络官。但是理论物理部和核物理部都抱怨彭尼没有把沉降分析结果传下去,一直锁在所长的私人保险箱里。1955年副所长库克组织了对所长保险箱的“突袭”。&/p&&p&1955年末:&/p&&p& 库克争取到1954年5月Castle系列核试验的沉降样本(美国允许英方收集样本),送至奥尔德玛斯顿相关部门。&/p&&p&1956年初:&/p&&p&Castle系列放射性尘埃中发现铍-7,确认其使用了锂-6(对苏联日Joe-4的分析中也确认了这点);1956年1月与美国专家讨论1955年11月的Joe-18/Joe-19热核试验后,确认残余铀233量大于铀235快中子反应可能产生的量,英方推论为苏联设计人员在初级中加入了铀233来区分两级铀部件的不同表现(也就确定了“级间屏蔽”的思路)&/p&&p&1956年8月:&/p&&p&Mike核试验的沉降样本送到“第一委员会(情报)”&/p&&p&对“辐射内爆压缩”的探索:&/p&&p&1954年10月下旬:&/p&&p& 天体物理学委员会成员Allen Fraser(辐射流体力学小组)和R.A. Scriven(理论物理部)计算、比较了流体力学冲击波和辐射在氘化锂中的传导速度,认为辐射比较快。&/p&&p&日:&/p&&p&John Ward在有彭尼、库克、John Corner(理论物理部主任)参加的进度会议上画出了“两级结构”的氢弹构型示意图,其中包括有“级间屏蔽”的思想;同时Ward也跟Hebert Pike、Keith Roberts指点了“辐射内爆”的概念。&/p&&p&1955年12月底:&/p&&p&Keith Roberts与John Ward联合署名的一份“TPN(理论物理学笔记)”中考虑了向“哈利”传输能量的机制:确定要比流体力学冲击波快(赶在结构飞散之前点燃更大规模的热核反应);Keith Roberts指出使用中子流或辐射进行能量传导的必要。&/p&&p&1956年1月:&/p&&p&Allen Fraser继续带领辐射流体力学小组研究“辐射传播(radiative diffusion)”的机制。Henry Hulme(所长特别顾问)概括绿花岗岩设计思路的文件中仍然坚持“汤姆/迪克/哈利”三级结构、不清楚辐射内爆是否应使用中子流、承认在次级压缩机制上没有进展、徘徊在“惰层助爆/千层饼”思路与分级思路之间。但是该文件中强调了对“哈利”中热核材料进行“预压缩”的必要。&/p&&p&绿花岗岩方案的成熟期:&/p&&p&Ken Allen在日给出的文件把“双重炸弹”转换成了“初级+次级(热核材料+火花塞)”,被认为是已知资料中明确指向真正热核武器的重要文件。&/p&&p&日:&/p&&p&Ken Allen(核物理部主任)指出美国成功方案是“用原子扳机释放的能量压缩包围在一个裂变内核周围的氘化锂6/铀混合物”,同时指出了以下五点:1,氢弹主要能量来自锂-6/铀循环;2,不需要实现D-D反应,当然在大当量武器的最后一级中可以实现;3,热核材料燃烧的效率很高;4,燃烧的高效率来自原子扳机对热核材料的压缩;5,绿竹中U-235燃烧的效率将比绿花岗岩中的低5-10倍。&/p&&p&1956年2月底:&/p&&p&John Dolphin(首席工程师)画出的草图中仍然标注“中子加热、压缩”,同时承认能量传递和压缩的方法仍没有找到。&/p&&p&1956年3月:&/p&&p&16日彭尼召开会议重新设计三级构型的绿花岗岩,汤姆的细节得到确认,迪克中的材料层数、用量得到确定,哈利需要由Keith Roberts来重新设计。3月底,设计全貌仍然没有确定,彭尼要求尽快确定方案。&/p&&p&1956年4月初:&/p&&p& 绿花岗岩方案的讨论稿再次出现变更,使用两级构型。R.A. Scriven内部传阅的图纸中迪克的结构被大大简化。&/p&&p&日:&/p&&p& 一份“绘图办公室草图(DOSK)”完整地描述了两级构型的绿花岗岩:汤姆-迪克、辐射内爆、锂-6/铀循环。这份DOSK跟后来试验用的花岗岩装置已经十分接近。&/p&&p&通向英国热核武器之路:试验与修正阶段(0)&/p&&p&1957年11月的试验方案:&/p&&p&1,绿竹:&/p&&p& 单级球形助爆裂变弹(“惰层助爆/苏联千层饼”思路,使用一个氘化锂与铀238混合的大型包层)使用高浓缩铀弹芯(87kg或98kg)。如果产量足够,将包括氚化锂粉末;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这个建议。采用72镜内爆系统&/p&&p&2,Mosaic系列核试验的第二发,代号G2(千吨级裂变装置,热核/助爆试验)&/p&&p&3,橘色先锋(Orange Herald):&/p&&p& 百万吨级助爆裂变武器。采用铀235弹芯(117kg或是125千克),32镜内爆系统;分为“大橘色先锋”(39英寸/1米)、“小橘色先锋”(30英寸/0.76米)两个型号,差别只存在于高爆炸药系统上。大橘色先锋应该就是所谓的“特别组装件(special assembly)”。&/p&&p&4,绿花岗岩(真正的氢弹):&/p&&p& 扳机是“红胡子(Red Beard)”,使用蓝色多瑙河的外壳。1956年4月底完成设计。1956年9月初,John Corner提出进一步改动绿花岗岩,缩短汤姆/迪克间的距离,形成“短花岗岩”设计(直径30英寸/0.76米,2吨)。&/p&&p& 如果短花岗岩成功,则不需要试爆绿竹(但是仍要试验橘色先锋)。如果绿竹试验成功,则进行中远程弹道导弹弹头的试验(橘色先锋);如果绿竹失败,则使用“特别组装件(special assembly)”(“政治弹”)来欺骗世人。&/p&&p&====================&/p&&p&实践助爆原理:&/p&&p&日在澳大利亚附近的蒙特贝洛群岛进行了Mosaic系列核试验的第一发(G1),这是英国首次在核试验中使用热核材料(氘化锂-6)。其形式是“惰层助爆”:在铀235弹芯外部加上了一层氘化锂-6,其外的惰层是铅制成的,目的是降低当量。G2计划使用天然铀惰层,但是担心其当量过大,原计划在太平洋圣诞岛附近引爆。&/p&&p&G1的当量只有15kt左右,于是决定继续在蒙特贝洛群岛进行G2(改装铀238惰层)的试验。结果G2的当量为60kt(1984年才公开实际是98kt,大大高于澳大利亚政府同意的上限)。AWRE已经认识到“惰层助爆”意义不大,为了确定这个结论,在6月19日加试了G2(氘化锂的压缩程度和温度均得到提高)。G2的结果很可能直接导致绿竹(“惰层助爆/苏联千层饼”思路)的取消,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制造绿竹并将其运到圣诞岛。&/p&&p&====================&/p&&p&关于“橘色先锋(Orange Herald)”:&/p&&p& 橘色先锋加入了少量热核材料,是英国第一枚试验了外部中子源的核装置。从定义上来说,它也是英国第一种试验了“内核助爆”的核装置,但是事后AWRE计算认为热核助爆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仅仅等于被替换掉的裂变材料的当量),所以才有了“纯裂变武器”的说法。&/p&&p& 橘色先锋也是有一定的军事价值的,因为它属于“轻重量百万吨核弹头”;虽然大量使用了昂贵的裂变材料,但是通过改进内爆系统减轻了总体重量,使得其可以被用在当时英国计划开发的多种武器系统上。在绿竹重量太大、绿花岗岩体积太大、两者能否成功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试爆橘色先锋成为必然。当然其“政治弹”的作用也很大。&/p&&p&通向英国热核武器之路:试验与修正阶段(1)&/p&&p&实践英国版T-U构型:次级壳层与瑞利-泰勒不稳定性&/p&&p&Grapple系列核试验:&/p&&p&日:短花岗岩试爆。当量为300kt,彭尼总结时确认已经验证了“radiative implosion”。&/p&&p&日:橘色先锋试爆。当量为720kt。&/p&&p&日:紫花岗岩试爆。当量为150kt。&/p&&p& 短花岗岩的意义最小是“氢弹原理试验”,最大是“第一枚英国真正热核装置的试验”;由于当量很小,常被认为是失败的。确实如此。但是其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次级(不一定都来自于聚变能),成功证明英国已经独立发现了T-U构型。&/p&&p&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2月初,短花岗岩的次级(“迪克”)一直没有确定下来。1956年12月底Keith Roberts还写了报告,推出新次级设计,要增加迪克的层数。1957年2月初的新计算结果又促使Keith Roberts进一步要求改动迪克的层数。最终结果是短花岗岩的次级有14层不同的材料,厚度从0.034英寸(0.86毫米)到0.971英寸(2.46厘米)不等,其中氘化锂壳层最难制造。(壳层材料还包括铅)&/p&&p& 理论与计算结果在试验之前已经预示了如此复杂的壳层结构将带来低性能:1957年9月的Antler系列核试验就有计划包括专门用来诊断花岗岩型“双重炸弹”的装置。它们将包括两级结构,但是次级将不包含热核材料,目的是诊断到底是辐射内爆压缩失败,还是次级壳层的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导致当量过低。&/p&&p& 彭尼指出“一个愚蠢的错误”将当量减小了100kt。&/p&&p& 同时,也有怀疑短花岗岩减小了扳机到次级的距离,可能也导致失败;这就是仍然保留原始绿花岗岩装置的原因。随着对短花岗岩试爆结果的进一步判读,AWRE决定,汤姆/迪克间距不是问题所在,短级间结构仍可以实现辐射内爆,于是放弃了绿花岗岩装置。&/p&&p&5月的第一个改进版本是“蓝花岗岩(Blue Granite)”,将原来的改进型红胡子扳机换成“靛蓝之锤(Indigo Hammer)”:红胡子是全钚裂变弹,用在花岗岩中做扳机的是复合弹芯,而靛蓝之锤是全钚扳机。不过蓝花岗岩没有被最终采纳。&/p&&p& 使用的是“紫花岗岩(Purple Granite)”:初级没变,改动了次级。使用了更多的铀235,又将外部壳层改成了铝制的。&/p&&p& 结果是紫花岗岩的当量比原始版本更加低。这证明了AWRE对次级的理解不足。&/p&&p&==================================================================&/p&&p&实践英国版T-U构型:简化次级&/p&&p&1957年6月底7月初,库克指出要大大降低次级的复杂程度,但是其他部件基本不变。他坚持花岗岩型“双重炸弹”路线是正确的,下一步将是确定循序渐进的核试验计划,逐步确定问题所在。John Corner带领的理论物理部认为关键是提高压缩程度,同时降低次级壳层反应时的瑞利-泰勒不稳定性。&/p&&p&7月15日,库克在WDPC会议上强调,下一次花岗岩型“双重炸弹”核试验的目标是1百万吨当量,但是提高认识比实现当量目标更重要。同期,首相麦克马兰批准“风车”核试验系列(后来改名为Grapple X)&/p&&p&Grapple X的目标有3个:1,降低花岗岩型氢弹的裂变材料用量和总重量;2,争取突破1-5百万吨当量;3,研制“免疫”核弹头(中子突防能力)&/p&&p&1957年8月初,Grapple X的试验顺序基本确定:&/p&&p&Round A(改进型红胡子扳机/复合弹芯,当量提高到45kt左右,仍然使用内部中子源,首次使用了铍惰层;次级只有3个壳层,提高了铀235的用量,增加了唯一一层氘化锂的厚度,提高辐射外壳的厚度)&/p&&p&Round B(次级有5个壳层,其他与Round A相同)&/p&&p&Round C(用惰性材料替换掉氘化锂,其他与Round A相同,诊断型核装置)&/p&&p&Round D(扳机,诊断型核装置)&/p&&p& 试验顺序:&/p&&p& 如果Round A成功(快中子产量足够大):接着试爆Round B(进一步提高当量,如果新到的IBM 704能及时完成对5壳层的计算)&/p&&p& 如果Round A失败(快中子产量不够大,当量低于200kt):接着试爆Round C(诊断是否是次级的铀235壳层出了问题)如果Round C失败(次级铀235壳层的当量太小):试爆Round D(诊断是否为扳机当量出了问题)&/p&&p& 如果Round A失败,接着试爆Round C却成功(次级铀235壳层压出了足够的当量):证明花岗岩型“双重炸弹”的思路是错误的&/p&&p&计算机的作用:&/p&&p&1957年夏,奥尔德玛斯顿接到了高性能的IBM 704计算机,将蒙特卡罗模拟以及内爆模拟的计算时间缩短了20倍。IBM 704运用到Grapple X装置的计算后,发现可能达到25倍的压缩。IBM 704用于5壳层的计算,预计用时4周;而3壳层的计算则运行在较慢的Ferranti Mark I上,预计耗时5周。&/p&&p&1957年8月下旬,Hebert Pike指出Round A(3壳层)的计算无法顺利完成,必须转移至较快的IBM 704上进行,同时IBM 704上的Round B(5壳层)将无法完成计算。9月9日的WDPC会议上决定取消Round B(5壳层)的试验。&/p&&p&美国“干净氢弹”的消息:&/p&&p& 早在1956年夏,美国官员公开宣布当时的Redwing系列核试验中实现了“干净氢弹”的突破。而《纽约时报》1956年7月底的文章又透露说这是大大降低了次级裂变比例的结果(从“裂变-聚变-裂变反应”升级成“裂变-聚变反应”)。&/p&&p& 这使得AWRE对锂-6/铀循环的意义进行了再思考;而短花岗岩和紫花岗岩的相继失败导致了奥尔德玛斯顿不得不采用其他的热核反应。&/p&&p&Grapple X系列核试验:&/p&&p&日:Round A试爆(原定扳机在运输途中出现损伤,在圣诞岛上改装上了Round C的扳机),当量1.8 Mt&/p&&p&由于Round A大获成功(但当量高于预期的1Mt),Round C取消。Grapple X核试验结束。&/p&&p&日,库克携带早期数据飞往华盛顿参与对美谈判,途中经停夏威夷时飞行员迷失方向,靠一个发动机节省燃料,勉强降落在檀香山西南100英里的一个小跑道上,后来经美方飞机接应才到达夏威夷。英国险些损失第一次成功氢弹试验的第一手数据和副所长库克。&/p&&p&1958年初,Keith Roberts与Bryan Taylor完成两篇“论热核炸弹效率”的论文,其中的第二篇使用了Round A的数据,两篇论文大大推进了AWRE对氢弹物理过程的认识。两人的论文可能跟计算助爆对当量的贡献、计算聚变当量有关系。&/p&&p&通向英国热核武器之路:试验与修正阶段(2)&/p&&p&实践英国版T-U构型:使用锂-7、降低火花塞U235用量&/p&&p&Ken Allen(核物理部主任)在1957年中旬(很可能是Grapple系列核试验前后)提出了使用锂-7的方案;当时库克为了保证Grapple X的成功,保守疗法,没有采用Allen的建议。&/p&&p& 在1957年9月的WDPC会议上,对Grapple X之后的热核试验方向有3个建议:&/p&&p&1,次级壳层厚度的优化(太厚影响聚变快中子的传输,太薄则导致瑞利-泰勒不稳定性)&/p&&p&2,辐射内爆压缩的优化(大部分与Round A相同)&/p&&p&3,非壳层结构的探索(取消壳层,改用铀235、铀238、氘化锂微粒的混合物)&/p&&p& 因时间太紧,运算能力不足,确定仍然要使用壳层结构。新方向如下:&/p&&p&1,5壳层次级结构的再尝试(重新计算Round B),10月中旬发现计算能力短缺,无法在1958年2月前完成,取消&/p&&p&2,3壳层圆柱形次级,增加氘化锂用量,使用锂-7(Ken Allen的方案)&/p&&p&3,3壳层球形次级,增加氘化锂用量,使用锂-7(Ken Allen的方案),最终采用的方案(增加辐射外壳厚度,进一步缩短扳机与次级间的距离)&/p&&p& 在Grapple X试爆之前,奥尔德玛斯顿就在讨论“延迟临界”的问题,重点是次级火花塞的作用:所用铀235如果过早临界,则次级热核材料的压缩程度不够高,热核反应的比例低,效率不高。&/p&&p& 在Grapple X大获成功后,Ken Allen就质问过这到底是“双重裂变弹”(用辐射内爆来压缩另一枚裂变弹,同时次级用上了惰层助爆),还是“真正的氢弹”(用辐射内爆来实现热核燃料的高效燃烧)。&/p&&p&1957年10月末的WDPC会议上,库克指出初级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即使不使用助爆也可以有50kt左右的当量;同时他又强调当量提高不是主要目标,提高轻核反应的比例才是重点,所以要增多诊断设备的布设。如果能降低铀238快中子裂变当量的比例,就更好了。&/p&&p&1957年12月,Grapple Y次级的设计仍然在进行中,库克现在担心减少次级火花塞的铀235用量可能会导致试验失败,John Corner认为没有问题。Grapple Y的试爆日期从1958年2月推迟到3月,然后到4月。&/p&&p&Grapple Y中使用的科学仪器数量大增,主要目标是确定武器引爆早期的伽马射线输出。之前的核试验都是用堪培拉轰炸机来进行穿云采样,收集放射性样本;Grapple Y装置的当量大,所以爆高也要高,不确定堪培拉轰炸机能在一万九千米的高度成功采样。原计划是使用加装火箭助推器的堪培拉轰炸机:在起爆后1小时于15000米高度先用常规型堪培拉轰炸机采样,两小时后再用加装火箭助推器的堪培拉轰炸机在18000米高度采样。后来其他基地的一架火箭助推版堪培拉出现事故,于是决定取消飞行,使用常规型在低高度采样。&/p&&p&日:Grapple Y装置试爆,当量3Mt,为英国当量最大的核试验装置。&/p&&p&Grapple Y的成功表明,英国从“双重裂变弹”到T-U构型的转换已经完成,次级中火花塞裂变当量的比例已经降低(次级裂变材料的用量降低,但可裂变材料——铀238——的用量增多;总当量中快中子的贡献增大),热核材料燃烧的效率与贡献都有大幅提高;对锂-6浓缩度较低(锂-7含量大)的热核材料的运用也得到了突破。因为有足够的(武器设计)资料,我们可以说直到日的Grapple Y装置,英国才完整地掌握了T-U构型(但是从定义上说,英国在日的短花岗岩装置就已经实现了“两级结构”与“辐射内爆”。)。当然,其他国家是何时才实现从“双重裂变弹”到T-U构型的转换,可能资料还不够齐全;所以比较“真正的氢弹”试验日期,还是相当不清晰的。&/p&&p& 英国下一步核试验的目标就是突破“一吨重百万吨级”免疫核弹头。&/p&&p&通向英国热核武器之路:试验与修正阶段(3)&/p&&p&“免疫”/中子突防:&/p&&p&1957年10月,库克在论述百万吨当量氢弹研发的文件中指出突破一种“一吨重百万吨级”(比威力达到1千吨/千克),同时对中子流“免疫”的核弹头。在1956年上旬,Keith Roberts与Bryan Taylor回顾了四十年代霍尔斯特德堡(Fort Halstead,代号“HER/高爆研究”,AWRE的前身)对辐射效应的研究,发现了防御性核弹头能引发“过早点火”的问题。英国早期的钚弹头特别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当量可能大减,甚至出现无法核爆炸的现象。&/p&&p& 奥尔德玛斯顿的计算能力逐步向这个“R-1效应”的研究方向转移,构型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法是使用助爆。John Corner认为轻重量助爆扳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破,库克则认为必须要“两级扳机”:先用一枚裂变弹来压缩第二枚裂变弹,再去点燃热核材料;总共有3个级。决定在Grapple Z系列核试验中包括这种“三级弹”(两级裂变“免疫”扳机、一级热核燃料),同时改进高爆炸药(希望能取消炸药透镜)、使用外部中子源(已在橘色先锋中试验过)。&/p&&p&1957年12月,WDPC会议上库克要求的四个发展方向为:&/p&&p&1,优化热核反应&/p&&p&2,核弹头减重&/p&&p&3,免疫扳机&/p&&p&4,多点爆轰系统或无透镜爆轰系统&/p&&p&核试验的计划:&/p&&p& 自1957年底,奥尔德玛斯顿就开始讨论Grapple Z的试验顺序问题,一直持续到1958年7月底,试爆计划才基本定型:&/p&&p& 第一发:&/p&&p& 垂饰(Pendant,设计的名称?)/三角旗(Pennant,试验的名称)——固体助爆扳机,使用氘氚化锂,外部中子源&/p&&p& 第二发:&/p&&p& 旗杆(Flagpole)——氢弹,缩小版Grapple Y装置;使用非助爆全钚扳机“靛蓝之锤(Indigo Hammer,日Antler试验系列第二发试爆,6kt,181千克重)”&/p&&p&第三发:&/p&&p& 燕尾旗(Burgee)——气体助爆扳机,使用氚,外部中子源&/p&&p& 第四发:&/p&&p& 旗索(Halliard)——“三级弹”(三个版本:1,厚辐射外壳三级弹、2,两级氢弹、3,薄辐射外壳三级弹)&/p&&p& 详细方案:&/p&&p&1,如果两种助爆扳机中有一个的当量超过14kt,且旗杆(Flagpole)型氢弹试爆成功,则取消旗索(Halliard)三级弹。&/p&&p&2,如果两种助爆扳机中当量较大的也只有“中等当量”,则加试爆两级氢弹版的旗索&/p&&p&3,如果两种助爆扳机的当量都很低,则加试爆厚辐射外壳三级弹版的旗索&/p&&p&4,如果两种助爆扳机和旗杆(Flagpole)都成功,则加试爆薄辐射外壳三级弹版的旗索&/p&&p& 如果旗杆(Flagpole)成功,则可以把它的初级改成助爆扳机,实现“一吨重百万吨级”免疫热核弹头;三级弹版的旗索采用了“两级扳机”,目的是保证助爆扳机失败后仍然有免疫弹头;薄辐射外壳三级弹版的旗索是临近7月才设计出来的新构型,为的是减轻三级弹的重量。&/p&&p&实践助爆原理:从固体到气体&/p&&p&日:试爆Buffalo系列核试验的Round 4装置(红胡子裂变弹,首次使用氘氚化锂)当量10kt(8kt?)&/p&&p& 英国于1956年中期首次生产出了几克氚,为了试验助爆原理,决定在裂变弹核试验中使用“一、两克”氚。但是红胡子使用的是内部中子源,在弹芯中使用氘氚化锂反而将当量大大减低了(Round 4的结果)。&/p&&p&1957年AWRE仍不愿意为氚助爆专门设计核武器,导致较大量使用氚的效果很差。直到1957年9月,库克对固体助爆和气体助爆都没有信心。&/p&&p& 气体助爆扳机燕尾旗(Burgee)的设计在1958年6月成型,氚气体的强反应性,高压条件下氚气体的控制,氚与钚的反应问题,都让AWRE很头疼。随着气体产生器Daffodil的研制成功,问题又转移到安全性方面:如果燕尾旗没有爆炸,注入的氚气体却还在弹芯里,应该如何处理?把装置从气球上降下来至少要2小时。最后AWRE研制了相应的自毁装置。&/p&&p&Grapple Z系列核试验:&/p&&p&日:试爆固体助爆扳机Pendant,当量24kt&/p&&p& &日:美方要求试爆厚辐射外壳三级弹版的旗索(Halliard)&&/p&&p&日:试爆旗杆,当量1-1.21Mt&/p&&p& 日:试爆厚辐射外壳三级弹版的旗索,当量0.8Mt&/p&&p& 日:试爆气体助爆扳机燕尾旗,当量25kt(28分钟倒计时Daffodil启动,开始产生气体;两分钟之内达到指定压力)英国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最后一次独立核试验完成&/p&&p&=====================================&/p&&p&Grapple Z系列核试验成功之后,英国掌握了“一吨重百万吨级”免疫热核弹头、固体助爆扳机、气体助爆扳机的技术。设计时奥尔德玛斯顿对扳机当量的要求是15kt,而且Grapple Z系列试验的扳机都是“DP”裂变弹头,“DP”目前猜测是“dirty plutonium”的代号,意思是全钚扳机使用了钚240比例较高的裂变材料。&/p&&p& 在1957年8月Grapple X试验装置的设计探讨时,AWRE讨论了通过取消级间填充材料来减轻氢弹重量的方法:直接用空气阱(air gap)来向次级输送能量。这个方案在Grapple Z系列中成功试爆。就美国方面对“厚辐射外壳三级弹”感兴趣这点来看,可能是其取消了填充材料;当然考虑到“三级弹”本身就是新构型,英方也可能是在两级氢弹旗杆上试验了空气阱传能。&/p&&p&1958年8月:“大团圆”(Nuclear reunion):&/p&&p& 当英国谈判小组启程前往美国参加日开始的谈判时,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获取武器设计信息,特别是500-700lb(226-317kg)重量的百万吨当量弹头(实际上500-600bl百万吨当量弹头当时美国也没有掌握)、战术用途轻重量千吨级核武器、核武器安全相关技术的信息。&/p&&p& 第一天:美方简要描述了3种百万吨级武器、4种千吨级武器的设计,解释了它们的用途;彭尼等人判定这些百万吨级武器并没有把英国人的理解拓展多少:预计在Grapple Z系列核试验成功之后可以掌握。但是在千吨级武器方面,美国人对裂变材料的使用效率较高。&/p&&p& 第二天:双方在文件的基础上口头汇报核武器发展的现状,英方介绍了正在开发中的几种千吨级武器,还有“一吨重百万吨级”免疫热核弹头。“以个人的方式,”英国小组了解到了9种美国核武器的情况,包括3种百万吨级武器。英方交换的武器信息有“绿草(Green Grass,“过渡武器”当量500kt,结合了绿竹的72镜内爆系统与橘色先锋的裂变弹芯,70–86kgHEU,外部中子源)”、旗杆、两种助爆扳机(美方对气体助爆扳机很感兴趣)。&/p&&p&日:美方要求试爆厚辐射外壳三级弹版的旗索(Halliard),交换条件是向英国提供轻重量百万吨弹头的设计。&/p&&p&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报告总结8月会谈称:&/p&&p&1,向英方介绍了Mark7、Mark15/39、Mark19、Mark25、Mark27、Mark28、Mark31、Mark33、Mark34的当量、尺寸、重量、特别核材料、核武器安全措施、机电设计、易损性&/p&&p&2,英方介绍的武器设计中,有两种相当先进的[未公开内容,估计是“助爆”]小型裂变装置,一个已经试验,另一个即将试爆。&/p&&p&3,英方在裂变与热核领域的武器研发都已达到较先进的状态,某些领域的突破对我们也有很大帮助。但是,英方没有理解由其反应堆中燃耗较深的铀所产生的钚可以用在武器中。掌握这个知识对英方民用核电站计划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他们并没有在武器一点安全方面投入什么研发资源...&/p&&p&9月17-19日,双方在桑迪亚实验室展开第二次交流。英方很欣赏Mark28的工程成就(加工生产设计用了2年时间);Mark47则被认为很“粗糙”,虽然其试验当量有400kt;美方千吨级武器的信息节省了英国一年的核试验,;美国有一个几乎跟“燕尾旗”气体助爆扳机一模一样的装置将在几天后进行核试验。英国考虑过很多美方的构想(如圆柱形内爆、两点起爆系统等),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运算与加工能力,无果而终。美国氢弹的辐射外壳重量较轻,但是其内爆压缩程度较英国的高。美方的优势在于高度优化某一个设计,挖掘最大潜力。&/p&&p&关于球形次级:&/p&&p& 库克发现美国氢弹用的是圆柱形次级,美方的解释是圆柱形次级比较便于计算。这让英方很吃惊。1956年下半年奥尔德玛斯顿讨论绿花岗岩的次级设计时,关于球形次级的思路确定很快,因为都认为圆柱形次级需要等到IBM 704到位(1957年年中)后才能开始计算。英国科学家认为虽然球形次级有缺陷,但为了节省运输能力,省去复杂的内爆计算,确定采用这个构型。1957年9月WDPC又讨论过圆柱形次级的构想,不到一个月又因为运算能力不足而取消。&/p&&p&Keith Roberts总结称:“美国双重炸弹跟我们的一样——汤姆-&辐射内爆-&迪克。但是他们的初级是免疫的,跟我们的不同,而他们的次级是圆柱形,不是球形...我们一直认为使用球形次级时,次级外表面时间/压力的微小差异是不重要的,也就没有尝试过去改进这点。但是使用圆柱形次级后,次级不同部分实际上是独立地被压缩...沿轴线精确计算压力时间曲线,允许差异存在,这是很重要的。”&/p&&p&爱德华泰勒认为采用圆柱形是很自然的选择:给定尺寸内,圆柱形可以装下更多的热核材料。泰勒还说利弗莫尔的Tuba设计就是使用了球形次级,跟英国的设计很相似。&/p&
没有区别。美苏英中法五国,独立发现了两级热核武器的辐射内爆原理(T-U构型),殊途同归。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解决相同的物理问题————如何有效地大规模实现热核反应。下面通过英国热核武器开发的官方史《Britain and the H-bomb》来看看一个国家开发氢弹…
&p&&b&先表明立场:&/b&不是典范,因为本来可以得到更大的战果;此次战役美军采取“机动战术”是范弗里特下的决心,李奇微对范弗里特的限制多于对他的帮助。&/p&&br&&p&------------------------------------------------------------分界线-------------------------------------------------------------
&/p&&br&&p&&b&一、第五次战役简要经过&/b&&/p&&p&
由于李奇微升任远东总司令,崇尚进攻的范弗里特于日接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在中朝军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时(&i&4.22-4.29&/i&),由于刚上任,范弗里特仍继续沿用前任的战术应对,全线后撤了70-80公里。&/p&&p&
但在应对中朝军的第二阶段攻势中,范弗里特改变了战术,防御时不再逐次撤退,而是坚守一线阵地,以致在东线,也就是中朝军的主攻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大的凹陷。&/p&&img src=&/v2-def2ac88cc2536dfa8e73bc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v2-def2ac88cc2536dfa8e73bc_r.jpg&&&p&
在接下来的联合国军反攻阶段,范弗里特摒弃了慢腾腾的“直线战术”,改用“机动战术”,即恢复二战惯用的以装甲部队突入对手纵深,捕捉敌后退部队的方法。在全线反攻的同时,特别要求美第10军突入中朝军突出部(&i&即东部战线上的大凹陷&/i&),切断中朝军退路,捕捉突出部内的志愿军第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主力,共计6个军的兵力。&/p&&img src=&/v2-bd0a4a39dbca3ab7cf562a946c55090a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v2-bd0a4a39dbca3ab7cf562a946c55090a_r.jpg&&&p&
中朝军原本以为美军会继续以“直线战术”进行反攻,因此其转移计划还是一如往常:部分兵力以运动防御迟滞美军,掩护主力在后休整。&/p&&p&
但范弗里特的“机动战术”完全打乱了中朝军的预定计划:以坦克部队为骨干建立的美军“特遣队”,迅速插入中朝军纵深,威胁中朝军侧后,甚至截断其退路,西线美第1军(&i&5.20开始反扑&/i&)逼迫志愿军第第19兵团阻击部队纷纷提前撤离,导致其与中线第3兵团接合处出现大缺口;中线美第9军(&i&5.23开始反扑&/i&)在3天内推进50-80公里,包围并歼灭了志愿军第3兵团的阻击部队——第180师;东线美第10军(&i&5.23开始进攻&/i&)沿洪川-麟蹄公路突进至昭阳江畔,截断了志愿军第27军主力、第12军军部及下属两个师的退路。&/p&&p&
5月27日,中朝军重新调整计划,令全线转入防御,并从后方抽调第42、47军加强防线;6月10日,联合国军夺下铁原、金化,使志愿军的后勤要地——“铁三角”地带无法再发挥作用后,战役才告结束。&/p&&p&
在转移阶段中,志愿军共有2万人失踪,其中第3兵团1.6万;美方则宣称5月下旬俘虏我方1.7万人(&i&占志愿军被俘总数的80%以上&/i&)。&/p&&br&&p&&b&二、对美军的评价&/b&&/p&&p&&b&(一)经典的反击战术&/b&&/p&&p&
在对美军进行评价之前,先对我所理解的经典反击战术进行说明。&/p&&p&
提倡“攻势防御”的台军总结的反击要诀为:阻止尖端、巩固肩部、封锁底部、打击侧翼。&/p&&p&
红方向蓝方防线发动进攻&/p&&img src=&/v2-48bd01d67b123030dfc881c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v2-48bd01d67b123030dfc881c_r.jpg&&&br&&ul&&li&&b&阻止尖端&/b&:蓝方阵地被突破,此时蓝方必须阻住红方的进攻势头,否则红方突破部队将大量涌入,蓝方将无法成功对红方实施反击,甚至蓝方整条防线都将崩溃。&/li&&/ul&&img src=&/v2-5f2b4c5acaaadde97cbde1d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v2-5f2b4c5acaaadde97cbde1d_r.jpg&&&br&&p&
这要求蓝方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预备兵力,以堵住防线上的缺口,阻止红方进一步向蓝方纵深发展。一般情况下,红方突破部队在突破一段距离后,其战斗力都会大幅下降,因此蓝方的阻止部队并不用太强。&/p&&ul&&li&&b&巩固肩部&/b&:红方为了进一步扩大突破口,以投入更多部队,基本上都会对突破口两端的蓝方守军实施攻击;而蓝方为了下一步的反击行动,则必须固守突破口两端。&/li&&/ul&&img src=&/v2-88dbd677fd83d948fcc5a2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1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v2-88dbd677fd83d948fcc5a2_r.jpg&&&br&&p&
这要求蓝方在突破口两端的守军要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能顶住红方的两面,甚至三面夹攻。&/p&&ul&&li&&b&封锁底部&/b&:以“肩部”为依托,蓝方向红方突破部队后方发动进攻,封闭突破口,切断红方突破部队退路。&/li&&/ul&&img src=&/v2-b7ce6a12c10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2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v2-b7ce6a12c10_r.jpg&&&br&&p&
这要求蓝方的反击部队要有很强的攻击力和机动力,才能在红方做出有效反应之前,达成切断红方突破部队退路的任务。&/p&&ul&&li&&b&打击侧翼&/b&:在消灭被包围的红方突破部队的过程中,蓝方应向红方被围部队的薄弱部位——侧翼实施主要打击。&/li&&/ul&&img src=&/v2-20fac2c2d45d2b8df249_b.jpg&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v2-20fac2c2d45d2b8df249_r.jpg&&&br&&ul&&li&&b&后续行动&/b&:若蓝方在之前的反击行动中,能消灭红方的重兵集团,则红方将因兵力骤损而无法组织严密防线,此时蓝方如还有余力,将能很轻易地突破红方防线,反杀红方。 &/li&&/ul&&img src=&/v2-d4e27ebfa41b0a75e40d83e_b.jpg& data-rawwidth=&467& data-rawheight=&2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v2-d4e27ebfa41b0a75e40d83e_r.jpg&&&p&
历史上相应的战例有汉尼拔的坎尼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p&&br&&p&&b&(二)对美军的评价&/b&&/p&&p&&b&1. 无法达成捕捉东线中朝军队的企图&/b&&/p&&p&
要达成上文所说的经典反击战术,则反击方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预备队(&i&阻止尖端&/i&)、防御力强的守备部队(&i&巩固肩部&/i&)、攻击力机动力均强的机动打击部队(&i&封锁底部&/i&)。&/p&&p&
在应对中朝军第二阶段的攻势中,联合国军的预备队有:美第3师、美第187空降团、韩第8师。其中美第3师的兵员主要是“白种的波多黎各人、维尔京群岛的黑人和黄种的日本的第二代”,以及为数不少的韩国人,堪称美军中的杂牌,是几个美军师中战斗力最差的;美第187空降团虽然是精锐,但因为没有配备坦克,无法单独执行纵深突击的任务。&/p&&p&
在应对志愿军第9兵团的东线攻势中,美第3师主力及韩第8师被用于“阻止尖端”;美第3师下属第15团被用于协助美第2师“巩固肩部”;但在“封锁底部”时,负责切断中朝军退路的美第10军,却无机动兵力可以使用,只能从前线抽回1个坦克营,再加上1个空降步兵营,编成盖尔哈特装甲支队。&/p&&img src=&/v2-dcedde_b.jpg& data-rawwidth=&1824& data-rawheight=&1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24& data-original=&/v2-dcedde_r.jpg&&&p&
由于部队正在前线激烈战斗着,盖尔哈特装甲支队难以迅速组建,因此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便令兵力不足1个连(&i&仅有4辆坦克、1个排工兵和11个人的情报侦察分队&/i&)的牛曼支队先行出发,在3个小时内,沿洪川-麟蹄公路向志愿军纵深穿插20余公里,于5月24日16时30分到达昭阳江南岸。&/p&&p&
2个小时之后,盖尔哈特装甲支队主力才到达,但此时志愿军已经反应过来了,志愿军第27军迅速调整部署,截断公路,阻止了盖尔哈特装甲支队进一步向纵深穿插的企图;同时由于美军突入兵力不足,无法控制洪川-麟蹄公路沿途要点,志愿军第12军主力于当日晚越过该公路,顺利转移;志愿军第20军则在当日早晨已转移至麟蹄以西地区;捕捉志愿军第9兵团的企图失败。&/p&&p&
直到美第2师主力到达之后,美军才于27日占领麟蹄,而此时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团也已安全转移,美军切断朝鲜人民军退路的企图也宣告失败。&/p&&br&&p&&b&2. 美军企图未达成的原因&/b&&/p&&p&
可以想象,如果美军以一个整师(&i&而非勉强拼凑的装甲支队&/i&),赶在中朝军队反应之前,就一举穿插至东海岸,控制沿途交通要点的话,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当然,幸好美军的预备兵力并不多。&/p&&p&
造成美军&b&预备兵力不足&/b&的原因有:&/p&&p&
(1)对中朝军的&b&主攻方向判断错误&/b&,以为中朝军队会再次选择汉城为主攻方向,以致在西线配备了过多精锐兵力,直到5月12日才确定中朝军的主攻方向其实是在韩军把守的东部山岳地带。&/p&&p&
(2)&b&对于防线前沿的严密程度过分看重&/b&,谨慎过了头。虽然志愿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强,但由于志愿军的穿插渗透战法给美军留下了强烈的心理阴影,再加上李奇微“直线战术”的遗毒,导致美军将过多兵力布防于一线。&/p&&p&
同时由于朝鲜&b&地形的限制&/b&,美军坦克只能沿稀少的道路前进,一旦前进路线被阻,就只能和守军死磕,无法通过绕道继续前进,机动优势发挥受限。&/p&&p&
但由于志愿军通信能力差,各部队间的协同出现很多问题,尤其中线第3兵团的部署出现混乱,因此美军仍给志愿军造成了较大的打击,使志愿军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右倾情绪”。此战役之后,志愿军放弃了将美军彻底赶出朝鲜的企图,停战谈判成为可能。&/p&&br&&p&&b&三、对志愿军的评价&/b&&/p&&p&&b&(一)高层:缺乏对现代战争的了解&/b&&/p&&p&
从我们后来人的角度,自然可以轻松发现第五次战役的目标不切实际,但当时的高层将领,建国前马不离鞍地连年作战,建国后又忙于剿匪和建立地方政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克兰绝秘军事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