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姜吧之生子文 的 民族

求周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 - 王朝網路手機版 - 由於本站圖片采用javascript異步加載,而您的瀏覽器不支持,因此圖片將無法顯示。您可以打開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或者點擊下面鏈接訪問可以顯示圖片的版本:求周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  求周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周文王要奪無道昏君殷纣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就招兵買馬,訪請能人。這天晚上,他夢見飛熊人懷,第二天就差人訪飛熊。在渭水河邊訪到了釣魚的姜子牙,姜子牙的號叫飛熊。周文王聽了當差的禀報,親自坐辇到渭水河邊請姜子牙到朝裏管理國家大事。  姜子牙問周文王:「大王請我,怎樣進京」?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辇得讓給我坐。」  跟周文王來的文官武將都愣了!這辇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幾?還要坐辇!可是,周文王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又出了難題,「我坐辇,還得大王親自拉著。」  文官武將嚇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當成大騾子大馬啦?罪過不小!可是,周文王又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拉著,一步一步地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請能人哪!一個大王,平日裏肩不挑擔,手不提籃,這回拉了個辇,哪能拉得動!拉了一氣,停下來歇腳。看姜子牙,在辇裏還睡著了!周文王歇了一陣,再拉一氣,又拉不動了;再歇了一陣,再拉。拉了三氣,歇了三氣,累得汗珠子趕點兒滴,連氣兒都喘不上來了,只好對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了!」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辇問:「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後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辇,我還拉。」周文王要奪無道昏君殷纣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就招兵買馬,訪請能人。這天晚上,他夢見飛熊人懷,第二天就差人訪飛熊。在渭水河邊訪到了釣魚的姜子牙,姜子牙的號叫飛熊。周文王聽了當差的禀報,親自坐辇到渭水河邊請姜子牙到朝裏管理國家大事。   姜子牙問周文王:「大王請我,怎樣進京」?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辇得讓給我坐。」   跟周文王來的文官武將都愣了!這辇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幾?還要坐辇!可是,周文王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又出了難題,「我坐辇,還得大王親自拉著。」   文官武將嚇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當成大騾子大馬啦?罪過不小!可是,周文王又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拉著,一步一步地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請能人哪!一個大王,平日裏肩不挑擔,手不提籃,這回拉了個辇,哪能拉得動!拉了一氣,停下來歇腳。看姜子牙,在辇裏還睡著了!周文王歇了一陣,再拉一氣,又拉不動了;再歇了一陣,再拉。拉了三氣,歇了三氣,累得汗珠子趕點兒滴,連氣兒都喘不上來了,只好對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了!」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辇問:「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後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辇,我還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爲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甯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陝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鈎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爲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爲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爲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並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爲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甯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陝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鈎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爲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爲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爲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並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爲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爲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但太公的釣鈎是直的,上面不挂魚餌,也不沈到水裏,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傳到了姬昌那裏。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鈎,蝦兒來胡鬧!」姬昌聽了士兵的禀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鈎,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曆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爲常,二曰官以任賢爲常,三曰士以敬賢爲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爲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爲他效力。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辇,一起回宮,拜爲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漢族(華夏族),商末東海上人士(現今河南許昌,另一說法是安徽臨泉姜寨)。其始祖四嶽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爲國家施展才華。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韬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爲本家人物,被尊爲「百家宗師&。  【記載】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曆史考證  姜太公爲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爲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纣,太公爲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爲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爲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爲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曆代皇帝封爲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爲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爲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爲民間廣爲信奉。  【縱橫文化】  關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河內說和東海說。  河內說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曆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裏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涿縣人)在注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姜太公注釋爲「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爲&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注》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裏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雲: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裏,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複二裏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爲「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裏,流十余裏,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清制作《水經注》附圖,對太公泉爲太公故裏,標示明確。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于齊,還葬于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纣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于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于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爲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爲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嶽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镌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余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茔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谒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裏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裏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爲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曆史遺迹。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于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曆史遺迹。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爲太公故裏。」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裏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裏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裏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裏。」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裏(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裏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爲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日,發表題爲:「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裏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裏在衛輝是可信的。  東海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水經注·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裏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爲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爲東海說根據較爲確鑿。東呂鄉當爲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爲一字,莒爲周代國名,即爲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裏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裏,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爲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裏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爲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爲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後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爲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後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爲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裏),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爲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爲,姜太公出生地應爲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爲證。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爲&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二、姜太公的曆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薮。  姜太公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衆神之上的神主。作爲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爲「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爲「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複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韬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曆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爲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爲求國內安甯,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诏,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谒。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爲「武成王」,成爲中華民族「武」聖人。宋神宗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爲抵禦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裏,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韬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韬》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韬》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韬》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僞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爲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産,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爲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傑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華,太公的文韬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處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禦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爲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爲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曆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聖  姜太公作爲中國韬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韬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爲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爲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韬》論著中《文韬·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複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韬·龍韬·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韬·龍韬·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關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作,其書包括文韬、武韬、龍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個部分,共六十篇。《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現存甚少。其軍事韬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准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韬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爲曆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韬》作爲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爲《武經七書》之一,作爲武學教本,成爲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韬》與其它「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2、權謀思想  《六韬·文韬·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爲,最大的權謀莫過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啓》、《文啓》、《順啓》等篇中也都反複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爲,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爲利,以天下之害爲害,以天下之樂爲樂,以天下之生爲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爲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于這種認識,《六韬》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爲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它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韬》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衆,合其親。敬其衆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衆,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衆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爲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視文韬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爲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爲了愛民。《六韬·文韬·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爲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爲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爲本,以民事爲務,而敲剝、殘害民衆,就會使民衆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衆中的親自實曆,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于民爲貴、民爲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爲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衆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衆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衆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衆。民衆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爲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衆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爲而無所不爲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爲,作爲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僞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爲,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爲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幹壞事、危國家、害民衆的路徑。  《六韬·文韬·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爲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爲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爲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顔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雲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匮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于「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爲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爲齊國的強大,爲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爲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爲萬世法。  四、千秋功業,後人稱贊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爲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爲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爲「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爲「天齊至尊」等等。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贊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曆史遺迹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迹爲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贊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  六韬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亘古軍師爲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贊。求周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周文王要奪無道昏君殷纣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就招兵買馬,訪請能人。這天晚上,他夢見飛熊人懷,第二天就差人訪飛熊。在渭水河邊訪到了釣魚的姜子牙,姜子牙的號叫飛熊。周文王聽了當差的禀報,親自坐辇到渭水河邊請姜子牙到朝裏管理國家大事。  姜子牙問周文王:「大王請我,怎樣進京」?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辇得讓給我坐。」  跟周文王來的文官武將都愣了!這辇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幾?還要坐辇!可是,周文王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又出了難題,「我坐辇,還得大王親自拉著。」  文官武將嚇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當成大騾子大馬啦?罪過不小!可是,周文王又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拉著,一步一步地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請能人哪!一個大王,平日裏肩不挑擔,手不提籃,這回拉了個辇,哪能拉得動!拉了一氣,停下來歇腳。看姜子牙,在辇裏還睡著了!周文王歇了一陣,再拉一氣,又拉不動了;再歇了一陣,再拉。拉了三氣,歇了三氣,累得汗珠子趕點兒滴,連氣兒都喘不上來了,只好對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了!」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辇問:「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後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辇,我還拉。」周文王要奪無道昏君殷纣王的天下,解救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就招兵買馬,訪請能人。這天晚上,他夢見飛熊人懷,第二天就差人訪飛熊。在渭水河邊訪到了釣魚的姜子牙,姜子牙的號叫飛熊。周文王聽了當差的禀報,親自坐辇到渭水河邊請姜子牙到朝裏管理國家大事。   姜子牙問周文王:「大王請我,怎樣進京」?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辇得讓給我坐。」   跟周文王來的文官武將都愣了!這辇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幾?還要坐辇!可是,周文王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又出了難題,「我坐辇,還得大王親自拉著。」   文官武將嚇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當成大騾子大馬啦?罪過不小!可是,周文王又沒打哏兒就答應了。   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拉著,一步一步地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請能人哪!一個大王,平日裏肩不挑擔,手不提籃,這回拉了個辇,哪能拉得動!拉了一氣,停下來歇腳。看姜子牙,在辇裏還睡著了!周文王歇了一陣,再拉一氣,又拉不動了;再歇了一陣,再拉。拉了三氣,歇了三氣,累得汗珠子趕點兒滴,連氣兒都喘不上來了,只好對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了!」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辇問:「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後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辇,我還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爲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甯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陝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鈎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爲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爲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爲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並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當時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統治期間戰爭不斷,爲了躲避戰亂,姜子牙到中國北方的遼甯隱居了40年,後來又來到西北陝西省的終南山。在那裏,他經常到渭河去釣魚,可是3年中他卻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且他的魚鈎還是直的。人們都嘲笑他,他卻無動于衷,所以在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神奇的是,後來他果然釣到一條魚,在魚的肚子裏有一本兵法書。更巧合的是,當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紀-8世紀)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當時正爲了打敗敵人建立王朝而搜羅人才,所以就對他說: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後人又稱他爲太公望,在民間一般稱他爲姜太公。文王給他以極高的地位,並在他的幫助下,消滅了商朝。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爲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于磻溪,終日以垂釣爲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但太公的釣鈎是直的,上面不挂魚餌,也不沈到水裏,並且離水面三尺高。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于傳到了姬昌那裏。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鈎,蝦兒來胡鬧!」姬昌聽了士兵的禀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鈎,小魚別胡鬧!」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曆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爲常,二曰官以任賢爲常,三曰士以敬賢爲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爲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爲他效力。于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辇,一起回宮,拜爲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漢族(華夏族),商末東海上人士(現今河南許昌,另一說法是安徽臨泉姜寨)。其始祖四嶽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爲國家施展才華。  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韬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曆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曆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爲本家人物,被尊爲「百家宗師&。  【記載】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曆史考證  姜太公爲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爲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東海上【史記.齊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纣,太公爲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爲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爲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爲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曆代皇帝封爲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爲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爲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爲民間廣爲信奉。  【縱橫文化】  關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河內說和東海說。  河內說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曆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裏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涿縣人)在注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姜太公注釋爲「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爲&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注》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于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裏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雲:太公故居。」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裏,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複二裏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爲「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裏,流十余裏,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清制作《水經注》附圖,對太公泉爲太公故裏,標示明確。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于齊,還葬于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纣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于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于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爲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爲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嶽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镌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余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茔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谒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裏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裏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爲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曆史遺迹。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于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曆史遺迹。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爲太公故裏。」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裏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裏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裏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裏。」2002年農曆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裏(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裏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爲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日,發表題爲:「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裏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裏在衛輝是可信的。  東海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于縣西,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水經注·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裏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爲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爲東海說根據較爲確鑿。東呂鄉當爲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爲一字,莒爲周代國名,即爲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裏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裏,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爲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裏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爲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爲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後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爲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後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爲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裏),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爲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爲,姜太公出生地應爲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爲證。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爲&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二、姜太公的曆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確實稱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綜觀太公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薮。  姜太公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衆神之上的神主。作爲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爲「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名太公爲「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複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師」即「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滿腹韬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曆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爲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太公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爲求國內安甯,需要像姜太公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诏,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谒。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爲「武成王」,成爲中華民族「武」聖人。宋神宗熙甯五年(公元1072年)爲抵禦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裏,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爲本謀,」這就確立了姜太公是中華民族創立韬略理論開山祖的地位。  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韬》殘簡,來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種《六韬》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韬》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僞托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太公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在政治、經濟鬥爭的策略思想方面,都爲子孫後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富的遺産,人們稱他是兵家權謀思想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爲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不能不重視太公的傑出貢獻、思想價值。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華,太公的文韬武略被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太公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處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明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禦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爲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爲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曆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太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呂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響深遠。他不僅是開創西周的功臣,而且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的思想、理論、實踐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聖  姜太公作爲中國韬略鼻祖、千古武聖,其文韬武略、經國治軍,理民化俗之論、之策、之術,都爲後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爲華夏民族所稱頌、效法。  「兵聖」孫武及其《孫子兵法》飲譽中外,堪稱兵法之集大成者,其軍事思想亦不乏借鑒太公謀略之處。舉例說明: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軍事思想的《六韬》論著中《文韬·兵道》記載即有「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複疾擊其不意」之句;《孫子兵法·計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與《六韬·龍韬·論將》中「將有五材十過」,「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孫子兵法·計篇》稱「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國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而《六韬·龍韬·論將》亦言「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關姜太公軍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作,其書包括文韬、武韬、龍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個部分,共六十篇。《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現存甚少。其軍事韬略、戰爭謀略、戰法戰術、軍隊建設、戰爭准備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創造性、開拓性,他不是單純地就軍事而論軍事,而是從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聰明政治家的眼光,將政治與軍事、治國與理軍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加以論述。這就使他的軍事韬略、謀略頗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爲曆代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所推重,並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六韬》作爲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在宋代被列爲《武經七書》之一,作爲武學教本,成爲武將們必讀的兵書。二千多年來,《六韬》與其它「武經」一樣,從先秦至現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校勘、闡揚,挖掘其思想宏旨奧義,吸取其思想精華,經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現了其光輝的思想價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珍惜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使之在新時代更加輝煌。  2、權謀思想  《六韬·文韬·文師》最後有一段姜太公的話:「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是太公「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滅商興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權謀思想。因爲,最大的權謀莫過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國家政權是軍事謀略的根本。這一思想,除《文師》外,在《發啓》、《文啓》、《順啓》等篇中也都反複論述這個道理。太公被封齊,建立齊國之後,推行的根本方針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認爲,人的本性是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給予人以生利的是道義,能行仁義道德者,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爲利,以天下之害爲害,以天下之樂爲樂,以天下之生爲務。只有以仁義道德爲天下興利除害,使天下人與之共利害,同生死,共憂患,共苦樂,這樣便可以收攬、固結民心,使萬民歸心、歡心。基于這種認識,《六韬》強調國君要行仁修德,澤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爲已而害民,。只有這樣,人民才能與國君同舟共濟,擁戴國君。本思想亦在齊國的實踐中貫徹、實現了這一思想。這是其它所有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可見,《六韬》一書的上述內容,與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相符。  3、愛民思想  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衆,合其親。敬其衆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就是說,要尊重民意,敬愛民衆,聚合宗親,行仁舉義,就會受到民衆的擁護愛戴,這樣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國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專任武力,不可橫暴百姓,而要以仁義爲本,修德禁暴。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視文韬而不輕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爲整體而論的高明之處。他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就充分表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地都是爲了愛民。《六韬·文韬·國務》雲:「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無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從上我們不難看出,「愛民」思想之深,在先秦軍事、政治和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愛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齊立國之後,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建國的實踐當中去,這就是齊國的富民政策。  4、順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爲邦本,民固國興」的道理,有民則有國,無民則何國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爲本,仁政順民的思想。順民就是「重民」、「貴民」。如果國君、人臣和各級官吏,不以民爲本,以民事爲務,而敲剝、殘害民衆,就會使民衆離心離德,離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過自己長期生活在民衆中的親自實曆,不斷觀察,精心研究,對于民爲貴、民爲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認識,並樹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識,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國治國之中,都始終堅持以民爲本,實行仁政,收服民心,使萬民歸心。對如何安靜、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運行規律,民衆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業。君主能與民衆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靜,民衆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代民衆。民衆被教化、受感化,就會服從政令,所以說天道無爲而能生長萬物、成就萬物,民衆無需給予而能自己富庶,這就是對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無爲而無所不爲的根本道理所在。  5、舉賢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聖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所謂「上賢」,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賢尚功是姜太公「國本」的主要內容之一。姜太公認爲,作爲君主治理國家,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制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除去奸詐虛僞的人;嚴禁暴亂的行爲,禁止奢侈的風俗,因此,明君用人應當警惕六種壞事、七種壞人。六種壞事的危害是:「傷王之德」、「傷王之化」、「傷王之權」、「傷王之威」、「傷功勞之臣」、「傷庶人之業」。對七種壞人,絕對不可信用,即「勿使爲將」、「勿與謀」、「勿近」、「勿寵」、「勿使」、「禁之」、「止之」。這就堵死了壞人幹壞事、危國家、害民衆的路徑。  《六韬·文韬·上賢》雲:「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舉賢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後,又正式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舉賢而上功」。  6、六守三寶  姜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載: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這三寶在齊立國之後,也是列入建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又是發展工商業,因而,後來的齊國才發展或爲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  姜太公在「三寶並重」「本末並利」、「上下俱足」、廣開財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確保財貨正常流通、賦稅正常繳納,促進經濟發展、市場繁榮,這種開源節流的經濟、貨幣政策,實爲國家經濟發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故要農、工、商並重,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寶」思想,不僅是周朝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而且爲齊國的強大奠定了政治、物質基礎。此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延續至當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謂「九府圜法」,顔師古《注》雲:「《周官》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皆掌財幣之官,故雲九府。圜謂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證財貨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錢幣與布帛不斷流通,聚散適宜,無積滯,無匮乏。國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財幣之官」。查《周禮》的「九府」之職能,就在于「通貨幣,易有無」。  姜太公的財政經濟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僅爲周朝的經濟管理、經濟監督、賦稅收納、貨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管理體系、管理制度,而且爲齊國的強大,爲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即開源節流之制,是富民強國之道,爲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爲萬世法。  四、千秋功業,後人稱贊  姜太公的道德功業,爲後人所推崇、稱頌。有人把他由人變爲神,列入神仙之首,說他能呼風喚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爲「兵家鼻祖」;齊人稱他爲「天齊至尊」等等。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詩詞文論、兵書戰策中,抒發情懷,稱贊有加。他們或觀太公留下的曆史遺迹而抒發已志,或以太公事迹爲據而引申已論,頌揚其功。  在《詩經·大明》中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驷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在諸多贊詩中,對姜太公一生功績給予高度概括、評價的要算《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的《姜元帥贊》:  六韬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後,燮理陰陽壓老彭。  亘古軍師爲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  對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業,不僅詩詞歌頌,而且經史文論,多有盛贊。分享到:&猜你喜欢&&&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子牙老婆申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