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世界经济初步形成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437088试题类型:综合题 知识点:从珍妮机到蒸汽机(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新日期:
世界近代史上,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此回答:(1)两次飞跃发生的直接原因各是什么?(2)两次飞跃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各有哪些?
难易度:容易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行业之中进行原因: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棉纺织品较便宜,市场需求量较大
工业革命概况: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 ①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③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④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②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3、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产品的原料也要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以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运输条件,使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的发展: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发展:1、形成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业,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3)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4)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2、阶段: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此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原先仅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贸易,扩展到了大西洋。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各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第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
3、历史影响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1、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加入试题
(共45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用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作用要用历史课本上的 好的追加后天以内
都是浮云335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其中的阵痛,进而理解个人在历史进程中应该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做好人生的抉择。课文引言介绍了飞梭的发明,这是工业革命在技术层面上的导火线性质的发明,可以作为课文的导入材料,构建学生新的思维平台,展开教学。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飞梭的发明,现在可以引导学生读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梭的发明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一是飞梭是工具不是机器,二是飞梭引起纺织领域的变化,而珍妮机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纺织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还带动其他生产领域的发明和使用机器,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出第一目课题。  第一目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让学生体会生产工具的进步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常常把生产工具的变化当成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尺度。  (1)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绍,因此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历史纵横】,观察图片《飞梭》和《珍妮机》,结合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纺织业的主要发明》,掌握棉纺织业的发明成就。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3)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第二目 “从工场到工厂”。教材主要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1)工厂生产制度的出现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工厂制度与工场制度的不同。如在生产方式上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在生产组织方式上,车间劳动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等。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把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引入,让学生比较在工场、工厂、现代企业组织——公司中,劳动者的素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可以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自己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即便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的知识也该广博而精深,努力掌握和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职责。  (2)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动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化的关系。  第三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教材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初步形成,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全球分工的经济运行模式初现端倪。  教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本目结论性的东西较多,建议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1)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关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教材采用比较折中的说法,以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教师可以补充美国工业革命进行中的重要特点与贡献——生产的标准化,引导学生思考标准化理念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2)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建议以《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为素材,可以与《黑奴贸易图》对比,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问题:与黑奴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还可以以【学思之窗】的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为什么会率先发生工业革命?  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诸多方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政治统一,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法国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虽不比英国晚,但因疆域比英国大、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相对强大,地区间的隔绝状态继续存在了一个较长时期。德国1871年才实现政治统一,各地区间关卡林立,缺乏统一市场,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不利于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专制统治,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财产和私人企业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和对圈地的法律限制,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形成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观念比较有利于经济变革。革命期间所采取的种种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扫清了工商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方面,英国比其他主要欧洲国家早一、二百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17世纪中叶的内战以后,英国本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英国虽多次卷入国际战争,但因本土被海峡与大陆隔开,战争基本上在境外进行,不像大陆国家经常受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适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众多的河流和港口,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向海外发展。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打败了殖民掠夺和海运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上霸主和奴隶贸易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英国人在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根据对随意挑选的一批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们中的49%都是非国教徒,而非国教徒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到5%。英国还向大陆受迫害的新教徒敞开大门,大批新教徒迁居英伦三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为英国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由于英国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炼铁。法国大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 000万吨煤,而当时有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英国还率先发展起高炉;这种高炉迥然不同于旧时的熔铁炉,能成批生产铁。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却是法国的三倍多。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正在生产被大规模消费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稳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进。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多。英国的宫廷支出和军费较法国的低,英国征税较少,政府的财政状况较好。此外,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到17世纪末,伦敦已在与世界的借贷中心阿姆斯特丹竞争;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于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证券交易所。  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由于行会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拥有动力机械的工厂更为容易。圈地于16世纪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自耕农时常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圈地也在欧洲一些别的国家发生过,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国,法国革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从而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不愿意收拾行李上别处。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法国虽也有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但因社会条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落后于英国。由于英国具有以上种种优势,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时间都比其他国家早,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182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50%,法国其次,占15~20%。但英国保持这种优势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至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超过英国,而德国则超过法国。至20世纪初,德国也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退居第三位。
为您推荐:
有word 邮箱你?
一、工业革命的概念: 所谓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二、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实2.四大条件——劳动...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