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业务第一,银联机构业务门户建设也要第一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一章 abis营业机构管理(试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一章 abis营业机构管理(试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连维良部署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重点领域行业信用建设和监管工作_信用浙江-爱微帮
&& &&& 连维良部署第三方征信机构参与重点领域行业…
为促进第三方征信机构更好地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于7月5日主持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会。连维良指出,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行业信用建设,尤其是重点领域的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是一项创新型工作,希望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进一步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信用浙江”工作动态、信用政策法规情况、相关信用服务介绍、及其它浙江省信用文化宣传内容。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第一章 出入境检验检疫概述  第一节 出入境检验检疫的产生与发展  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含义及目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是指检验检疫部门和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惯例等的要求,  对出入境的货物、交通运输工具、人员等进行检验检疫、认证及签发官方检验检疫证明等监督管理工作。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活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洋行”:  十三行制度废止以后,原十三行体系内的买办阶层逐渐由广东向上海、宁波等在五口通商条约下新开的口岸转移,以其长期积累下的雄厚的财富资本和丰富的对外贸易经验,开始为外国进口商代理收购、检验等业务,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外进入我国的检验机构都沿袭对十三行的名称,被称为“洋行”,其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的人员亦被称为“买办”或“通事”。  西方检验检疫制度开始传入:  1348年,意大利政府在威尼斯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卫生检疫站,以防止鼠疫等传染病传人国 内。法国政府于1660年制定法规以防止小麦秆锈病的传人,并于1664年制定150余种商品的品质 规格,对本国出口商品进行强制检验,首创了国家对进出口商品的品质管制制度。这一切表明,l4 世纪至17世纪这300年里,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近代检验检疫制度的肇始和体系化过程。随着中 国国门逐步被西方列强打开,近代西方检验检疫制度和体系开始传人中国。  国外公证检验机构的进入:  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835年,英国友宁保险公司进入中国香港,设立友宁洋行,办理船舶残损鉴定业务。  1864年,英国劳合氏公司(又译为:劳埃德船级社)代理人在上海成立仁记洋行,代理劳合氏在华的一切水险和船舶检验鉴定业务。这是中国第一个办理商检业务的机构。此后,外国私营公证检验机构纷纷涌入上海、青岛、天津、汉口等口岸,设立公证检验机构,开展检验、鉴定业务。  中国检验检疫体系的初步形成:  1903年,受沙俄在中东铁路中国境内强行设立铁路兽医的影响,清政府在中东铁路管理局设立铁路兽医处,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家畜疫病防治并逐步实施运输检疫。  1910年,中国东北地区发生大面积鼠疫疫情,近6万人死于此次瘟疫。清政府外交部任命伍连德为防疫总医官赴东北开展防疫工作,并接受伍连德的呼吁,对东北全境进行检疫,从水路和陆路两个途径对所有的旅客进行过境检疫。并对疫区运往外地的物资进行熏蒸消毒处理。  1912年,民国政府于哈尔滨成立东北三省防疫管理处,任命伍连德为处长,在东北地区开展防疫和检疫工作。在我国一些重要的口岸和棉花、茶叶、生丝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集散地,为了提高商品的质量,扩大出口贸易量,同时也为了应对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检验和检疫要求,各地方政府开始陆续设立专业检验所,对某些特定的出口商品开展检验和检疫工作。  建国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相继接管了旧政权留下的上海、汉口、天 津、青岛、广州、重庆6个商品检验局和上海、汉口、秦皇岛等17个海港卫生检疫所,并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和充实,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早在1947年底,为了促进东北解放区对苏联贸易的顺利开展,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东北人民 政府贸易部先后在满洲里和绥芬河两处设立中苏联合化验室,对我国输往苏联的粮食和猪肉实施检 验。中苏联合化验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检验检疫机构。  1949年,中央贸易部对外贸易司商品检验处成立,主管全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1952年, 中央贸易部分为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在对外贸易部下设商品检验总局,加强了对全国进出口商品 检验的领导。 期间,在中央贸易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商品检验局还相继完成了对各中外私商公证检验机构 的取缔。  改革开放以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各级检验检疫机构又陆续划归中央垂直领导,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工作也于1987年开始统一由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移交给各级卫生检疫所负责。到l989年初,形成了以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农业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局(总所)和卫生部国境卫生检疫局(总所)分别领导下的“三检”共同把关、各负其责的检验检疫体制,检验检疫工作在各自归口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81年,农业部成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总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总所。  1987年,卫生部成立国境卫生检疫总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总所。从1986年到l990年,检验检疫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国境卫生检疫法》(日)、《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日)、《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日)。国务院也先后颁布了上述法律的实施条例,为检验检疫执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8年4月,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外经贸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对原有的检验检疫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将原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卫生部卫生检疫局和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合并组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这就是统称的“三检合一”。各直属、分支检验检疫局也于1999年完成了改革。
责编:peng
上一篇:下一篇: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仍然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金融体系经营、管理、服务创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居民、企业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加快,银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中、农、工、建、交等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为代表的各家银行加快综合业务系统和全国数据处理大集中的建设,使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目前,中国银行业围绕着业务的战略转型,其科技信息化建设也正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发展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力图合理设计体系结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尽快实现集业务发展、绩效考评、渠道和过程整合、决策分析、实时监管以及信息和数据的交流与共享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的信息支撑平台,为中国银行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历史发展及其演进    回首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金融电子化阶段、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以及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金融电子化阶段    中国金融电子化阶段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将原来的手工工作电子化,实现柜台服务自动化,进而升级为基于服务器的中型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当时,国内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之路。首先在各行网点安装计算机设备,在网点实现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经过第一次大联机,中国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当时,银行业务网络局限在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中各营业网点的信息孤岛问题初步解决,但是对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仍然停留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原始的柜台电子化状态,运作慢、数据散、可控度差的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此外,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无法进行业务整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即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约到2005年前后结束。主要特点就是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省外扩张,实现省际互通互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中国金融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而金融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成为支持改革深入发展的动力。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的电子联行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原有的省级集中的IT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数据大集中就是把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和处理。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从而实现了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和IT基础架构集中,使得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整个银行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中国银行业IT水平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从年,中国国内银行业着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包括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网络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实现业务创新,走向混业经营,进而改变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这离不开新一代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当前,金融领域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时期即将结束,如何结合IT技术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为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银行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在积极、稳步的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同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层次多样性、经营品种多样化以及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的要求,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也正在加快速度。    中国工商银行将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统一到了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全功能银行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国银行不仅启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工程,同时还完成了缺口信息分析系统、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国内授信审批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另外,在原来各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规范,实现了统一的本外币清算平台。交通银行国际结算处理系统已推广应用,全行统一开发的以分行为中心的电话银行系统也已在全行全面推广,目前在分行层面上,基本完成了系统上线工作,实现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即ATM)的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了随业务需求变更的中间业务、代理业务标准化处理平台。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已完成基础平台主体、公共支持模块、核心柜台业务及新旧系统客户信息对接。在继续推出新产品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同时,也全面启动和加快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个阶段,IT技术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体系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机房达标改造、网络资源优化整合、灾备系统建设部署等“十一五”金融信息规划确定的目标,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信息化高速公路基本铺设完成。    二是数据大集中工程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完成上下级数据(即总行与分支行之间数据关系)中心技术框架搭建和业务平台整合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后集中时代”的科技管理探索与研究工作,以集约型信息化建设助推金融业升级转型。    三是大批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上线应用并平稳运行,在持续提升金融业务工作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区域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前进的步伐。    四是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成型并壮大发展,在金融业务运营与科技应用不断加深融合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加快速度实现由单一型IT执行者向复合型IT决策者的转变,成为推动金融业务与信息业务有效融合的主要力量。    信息化已成为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重要手段。2010年9月,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TheStrategicAllianceofFinancialTechnologyInnovation,简称“SAFTI”)在北京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SAFTI由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大网新(600797,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炬新联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7家金融信息化知名企业发起,并汇集行业领军企业日本NTTDATA中国有限公司、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东南融通(中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通邮集团等企业组成,联合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启明星、上海微创、成都中联信通、VMWARE公司、重庆沙海信息等行业精英组成产学研核心团队,旨在提高中国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增强金融信息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可预见的将来,SAFTI将对行业形成四轮驱动的变革局面:    一是围绕金融信息化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保证知识产权共享;    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SAFTI建立将打破过去金融信息技术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产、学、研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形成健康、良性的配合、协作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SAFTI目标是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仍然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国际同行比较,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而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硬件和技术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和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和平台尚未有效形成。    其三,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金融信息系统和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因此,中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至今悬而未决。    其四,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直面的一个关键问题。    软件服务建设和投资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速度。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投资相对于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比较而言,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这种投资结构错位反映了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定位不准确,网络建设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价值潜能。    第二,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需要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核心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同时,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也主要采用国外技术方案,既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也不利于国内金融信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在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正在进行以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即集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增值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与国际同步水平。但是,在这些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中,用于数据交换、存贮硬件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IBM系列设备,核心和骨干路由器基本上是思科(CISCO)和IBM对分,而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的是IBM、甲骨文(Oracle)等大型数据库系统系列。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主要厂商包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安永(Ernst&Young)以及德勤(DeloitteToucheTohmatsu)等机构。    第四,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这种明显的对比差异说明中国金融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准确。伴随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0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为465.3亿元,2011年预计为480亿元。在经历了2009年的适度紧缩后,增长率由2009年的-0.4%上升到2010年的3.3%。金融行业IT投入恢复增长,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0.4%,成为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发展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运用IT技术来单纯地保存和处理数据转向直接面对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二是信息技术采用托管,软件开发采用外包;三是银行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要变化,按照就近原则,这些数据中心互为备份中心,即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各中心的信息完全共享,一个中心发生业务,其它各中心都同时进行了备份;四是信息中心建设越来越强化,金融机构诸如生产运营中心、开发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建设和管理都得到高度重视。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仍然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第一,制定和完善发展战略规划,重组管理架构和流程。从中国金融系统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整体的IT策略、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协同关系、建设步骤、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部署。同时,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和改造,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第二,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化不仅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的标准化相对容易,我们可以先期推进。而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则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    第三,注重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建设。随着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但是,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在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第四,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社会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在发达国家,IT行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行业都高度发达。这为它们之间合作提供了技术和物资基础。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正是符合社会化分工和协作的趋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而且使得银行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第五,注重客户及业务需求分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中国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业在开发层面和设备技术投入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金融信息化建设重点,并进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    第六,注重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银行业通常模式是业务部门提出业务目标和业务流程,再和IT人员进行沟通,但这不符合金融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从业务、管理到决策的所有环节,从渠道、核算到设计所有领域,无论是设计业务产品、客户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还是现有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都需要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高效完成。    第七,强化金融系统安全,确保金融信息完整。建立并完善金融信息的保密体系、监测体系以及以身份认证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提高硬件设备的可靠性,制定严密的安全策略。    作者:黄国平 宣晓影......  查看全文需要数据库浏览权限,请登录后浏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构业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