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么

为什么如教修行是三种加行中的最主要者
为什么如教修行是三种加行中的最主要者
09-05-30 &匿名提问
何为如教修行之必要?  《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上师于我等,有传深广妙法之大恩德,为报恩故,需作供养。而三种供养中,以如教修行最为主要。是故,为了报恩作供养,而需如教修行。  以比喻显示此道理:譬如,若有病不吃药,则无法从病中解脱,故须谨遵医嘱按时服药,此为依止医生最要之事。同理,若不依上师教言修行,自相续则无法遣除烦恼心病。是故,如教修行是依止上师关键要义。若仅对上师广大供献财物,却根本未实行上师教言,则应成交药费而不服药之愚人,如是浪费良药,毕竟不起实际利益。如是,于上师前求法而不如教修行,不会产生依止上师最胜利益。故此如教修行是依止善知识的根本加行。        我们依止善知识最根本之所求,即欲离苦得乐,欲得一殊胜解脱功德,度化众生。而欲达此目标,则需于依止善知识过程中修行,最终仍将落到如教修行此关要上。《大乘庄严经论》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能让善知识真正欢喜者,即是令依止具义之因。如何方能令善知识欢喜呢?性格稳重的贤善弟子,按照善知识所教,踏实修持,如是定能令善知识真正欢喜。是故,如是以依教奉行而令善知识欢喜者,方为与善知识亲近之根本因,才是摄尽加行亲近关要的唯一精华。故于依教奉行,理应精进修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近期,非法证券活动猖獗,因华讯财经在业内影响较大,一直有不少不法分子和非法机构以非法短信、非法网站等形式谎称或冒充华讯财经及公司分析师名义实施非法证券活动,对华讯财经的名誉和正常经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
| 网站导航 |
华讯财经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提示:华讯财经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辽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客户服务电话: 客户投诉电话:2 E-mail:为什么修行堕落的借口往往是“生活即修行”_凤凰佛教
为什么修行堕落的借口往往是“生活即修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生活即修行,既给修行带来现实的感召力,也会带来修行的堕落诟病。须正确理解“生活即修行”。
&&庄严佛事(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曹立君)
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马祖道一说:&平常心是道&,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些经典名言似乎都支持&生活即修行&的理论。于是,&生活即修行&,成为佛教徒理解佛法与生活关系的理论基石与经典诠释。在现实型态中,更可以发现唱歌、喝茶、下棋、打球等现实生活都成为&修行&的口号;生活即修行,既给修行带来现实的感召力,也会带来修行的堕落诟病。因此,深入理解&生活即修行&,是当代佛教界在弘扬佛法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佛教徒正确处理好佛法与生活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生活即修行&的本体&&&性在作用& &生活即修行&的原理来自如来藏思想,众生身中皆具足平等无差别的如来性,&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后来禅宗提倡&见性成佛&,强调悟入事物的本性。但是,本性是依现象而显示,故依现象而直示法性,这样身心活动即为本性&&&性在作用&的思想逐渐显露出来。 宋译《楞伽经》卷二说: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声咳,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殊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这正是借助&扬眉&、&笑&等身心动作的&作用&,指示学人悟入般若法性。当然,生命现象是二元分别对待之心、境,必须有般若法性的作用,才能&见性成佛&,这就是&性在作用&。 &性在作用&则必须强调破除&现象作用&,离开&般若法性&,所谓&生活&就不是修行。但是,马祖道一禅师却说:&著衣喫饭,言谈祇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马祖强调&施为&即是法性,这就表示喝茶、吃饭等现象作用皆是法性。&法性&非单指&无分别&性,亦兼有分别之作用而言&&统&无分别&又常起&现象作用&之全体,才是&法性&的完整内涵。 所以,&生活即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这不仅是理悟,更是实践的&&我、法双空,必须通过猛烈身心动止来展现,这才是棒喝、棍打的意义所在。反过来说,如果离开&般若法性&观照和反思,生活方式就是欲望的堕落与对待的分别,根本不是修行。或许可以这样说:生活即修行,修行离不开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生活方式都是修行,只有&般若法性&作用的生活方式才是修行&&自由、宁静、灵性(戒、定、慧)的生活方式。 二、&生活即修行&的境界&&平常心 当提倡&生活即修行&时,必须依靠&平常心是道&作为境界的根据。平常心是道来自马祖道一,《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故号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钵,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平常心是道&的根据有二: 第一、&心为万法之根本&,&心&能建立诸法,具备各种功能作用,是统摄一切分别、无分别的中枢,是悟入、观照&般若法性&的主体; 第二、&一切法皆是佛法&,要事理圆融。所以,&平常心&并非平常凡夫的分别活动,更不是欲望、竞争之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所以,从果位来说,&平常心&是清净智慧、无分别之心;从因地上说,即是去执、自由、宁静、灵性的心。 马祖强调&道不用修&,并不是碌碌无为,而破执至尽,能修一念亦破,从而悟入无分别法性,随顺任运,无功自行。所以,生活中的&随缘&,若是欲望、竞争,根本不是&道&,亦非&自在&。同时,修道的生活要&不造诸业,积于净业&,所以&道不用修&并不是不修行、不修善法、不努力精进,而是反对自以为是、心存杂念的造作,自欺欺人,哗众取宠;而是要精进修行,断除诸恶,修一切善法。所以,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悟,培养去执、自由、宁静、灵性之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所以,&平常心&并非平凡心,其本质是菩萨道,在般若智慧主导下的修行生活&&菩提心、般若、誓愿、万行。 但是,修行生活并非离世甚至诡异,菩提心、精进心、般若慧必须以最平常、最平凡的方式表现出来,任何矫揉造作、是非争竞都不是&平常心&。 三、&生活即修行&的现实型态&&个人修道生活与组织制度的区别 &平常心&境界的实现可能性只在于生命个体,而非某个组织。所以,&生活即修行&只关涉修道个体,与寺院等组织无关。 从&制度性宗教&出发,佛教是立足于神圣的;在佛教组织内部,教义、仪式、出家僧众象征神圣性,诵经、弘法等宗教活动代表神圣层面。僧人是佛教信仰的精神领袖、民众信仰的指导者、正法的延续者,是佛教存在于世间的具体传承人。而寺院则是神圣的空间,是佛教信仰的的载体,是佛教思想与制度的体现,是佛教与社会连接的平台,是佛教文化体现的天地。寺院以一种组织制度出现,必须以&正法久住、广度众生&为理想和使命,而不能进入世俗体系,必须对世俗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所以,寺院的制度性生活必须是出世、批判世俗意义的生活,必须强调只有出家、禁欲主义的生活才是修行。 僧人是特殊的修道个体,因为其修道生活是制度性的体现;同时,僧人也是具体的&人&的存在,难免也体现&人&的生活,如吃饭、喝茶、打球、弹琴、下棋等,但是&人&的生活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即是持戒的生活。所以,僧人既是一种具体&人&的存在,也是一种宗教的制度性存在。从社会来说,一般人很难理解僧人作为具体&人&的存在;而从僧人来说,若缺乏信仰的热情、制度的约束与教理的指导,则容易滑向&人&。 僧人作为&人&和&制度&的混合体,而&修行&正好是其中沟通的中介,而且正是从&人&走向&佛&的觉悟历程,也是从世俗迈向社会的过程。所以,作为僧人个体来说,&生活即修行&在本体、境界上是完全适用的,而且是最佳状态的呈现。而寺院的组织制度必须对&人&的生活进行约束和批判,所以&生活即修行&不适应于制度性的寺院组织;即寺院作为组织,不能组织适合&人&的生活。 因此,僧人的生活必须进行严格的区分,如打球、弹琴、下棋等个人生活,必须控制在非制度性的范围内,即寺院的生活私人空间内,而不能以制度性的集体出现。所以,寺院不能将僧人的个体生活通过组织形式,如组成棋队、羽毛球队、琴队等出现在公众面前。僧人的生活以制度性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必须是宗教性生活,如诵经、坐禅、从事慈善等神圣层面的生活。而当以具体&人&的生活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尤其进入与社会大众的竞争体系,如XX寺足球队、篮球队等,则难免受到大众的诟病。如果将这些活动视为内部的健身活动,社会大众终将会理解和支持。 所以,出家就是选择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种不能体现具体&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僧人毕竟是&人&,难免会有&人&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其实,生活是自己过的,没必要把所有生活方式把呈现给别人;给自己留一点生活空间,也是给别人留点天地。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行的目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