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签:坚定方针加信义假日名城六期,远景近事皆适应

塘沽远景庄园新童星幼儿园怎么样_百度宝宝知道拥有3个小站,订阅5个话题,关注25个小站
最近在看《亲爱的翻译官》,从开播到现在,网上各种声音都有,从高富帅到撩妹神技,从黄轩的小胖手到杨幂演技的被吐槽,娱乐八卦铺天盖地,但我却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当然也是我很长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长大后的他们会差距这么大呢?甚至同样家庭的程家阳和高家明,也会出现显著差距呢?
1、所谓穷养富养,不仅指经济,更多是精神
& & 最近在看《亲爱的翻译官》,从开播到现在,网上各种声音都有,从高富帅到撩妹神技,从黄轩的小胖手到杨幂演技的被吐槽,娱乐八卦铺天盖地,但我却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当然也是我很长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长大后的他们会差距这么大呢?甚至同样家庭的程家阳和高家明,也会出现显著差距呢?
& &&1、所谓穷养富养,不仅指经济,更多是精神
& & 俗话说,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未来走向,一个人目标的高远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勇气。女主乔菲的偶像是外交翻译官张璐,这个梦想的高度注定了她即使打工,也跟普通的打工妹不同。这与她妈妈有很大的关系。乔菲的妈妈是一个顾全大局的女人,尽管自己生病,还是单亲,但并没有因为这些旁人看上去的弱势将乔菲拴在身边不让远行,反而假装家里一切都好让乔菲远走高飞实现梦想。乔菲的妈妈经济上穷,但在智慧和胸怀上绝对高大。比如她把别人不要的一本照片书带回来给年幼的杨幂看,激发了杨幂的法国梦,法语梦;她坚持让杨幂回上海上班还不要她在家里照顾自己的身体,顾全大局,绝不拖累女儿实现梦想的胸襟,也造就了乔菲是一个心胸和视野并存的女孩。
& & 很多玛丽苏电视剧都会演一个一模一样的桥段,一个打工妹在自己的店里无独有偶的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有时候还好几个高富帅一起抢一个单纯妞儿),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再经过准公婆的刁难终于进入豪门,从此过上了白雪公主的生活。
& & 人生不是玛丽苏电视剧,遇到的每一个男人,都会变成拯救你的霸道总裁。出身贫困而不求上进,为生活发愁却没有正事儿做,只知道打几份零工挣点糊口钱。闲的时候幻想一下爱情,幻想有个高富帅替你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这基本就是在做梦。
& & 美貌是稀缺资源,却不是无敌状态下的稀缺资源。高富帅又不傻,当他们的财富和人生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而不仅仅只是一张看着还过得去,未来怎么样还不好说的脸。
& & 乔菲想的很通透,她并不在意自己的美貌,也从未奢望靠美貌,就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人,能帮她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困难。而是一开始就把目标定的比较高,靠自己的努力,够向更高的阶层,努力找个好工作,以应付生活中所有的坎坷。当然,这也是乔菲妈妈的影响,女儿大了当然着急婚恋问题,但比婚恋更着急的是让女儿努力工作,好好追求梦想。
& & 这才是现实的生活,也是乔菲这个人设应该有的样子。倘若那么要强的妈养出一个天天幻想玛丽苏的女儿,乔菲妈妈就是不生病也要气吐血了。
& &&2、溺爱会把对孩子所有的好都变成&这是我上辈子欠你的&
& & 程家阳的父母是翻译官,虽不是富二代,却是&高知、高干&家庭长大。他的出身导致他的起点非常高。他甚至不用努力,就可以过很好的生活。高翻院工资高不高,他消费都只需要挂家里的账。他的乖张、呆萌,都与原生家庭的素质有关,可圈可点之处不多。而他的&哥哥&高家明,却是剧中的一个亮点。
& & 但凡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不喜欢高家明。看剧的时候,我就在想,高家明的这种性格,成因主要是什么呢?
& & 剧中有透露,高家明的父亲,曾经是程家的司机,母亲是厨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的父母没有死,程家没有收养他,可能他的人生会和乔菲一样,限制非常多。他不可能成为程家的大少爷,受到最好的教育,读了心理学之后,又读医学。
& & 程家收养他,有对高家的愧疚成分在。但长达几十年,程家对他的养育和照顾可谓尽心尽力,已足以弥补一切。特别是程母,同样是母亲,而且是一个有钱有能力有雄心的母亲,按说她在精神上的富有绝不比乔菲妈妈少,但高家明的毁就毁在了她的溺爱。
& & 溺爱是一种表面的满足与富养,实则是一种贫瘠,会把对一个孩子所有的好,都变成&这是我上辈子欠你的。&
& &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程家的大少爷,可自从知道,他是收养的孩子,就性格大变。不仅对对程家父母说话阴腔怪调,对程家阳更是句句讽刺,字字诛心。高家明被收养,程家父母,一心一意待他,却把他养成了白眼狼。中国有句古话&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天涯上也常有养女吐槽养父母对她不够好的撕逼贴。把所有的都给他,他反而觉得那都是他应得的。才会接受不了养子的身份,变成现在这样一幅&全世界都欠我&的欠扁模样。
& &&3、有什么样的你,就有什么样的你的孩子
& & 昨天看了一个家长转给我的文章,题目叫《我为什么不愿意教&穷人家&的孩子》,文中提到:&所说的&穷人家&更多是指自己不爱学习、不会思考,精神上很贫瘠的孩子父母。在家看完《跑男》再看《琅琊榜》等着孩子考试拿高分,如果考得不好就打骂小孩,说为了孩子已经牺牲了一切,孩子还不努力等等,接着再埋怨课外老师,横加指责,告诉周边的家长这个补习机构一点用都没有。&
& & 这其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现在特别流行的&原生家庭&。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我们从小长大的那个家。有爸爸妈妈,可能还有兄弟姐们。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样子,甚至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难,矛盾,都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翻译官》中的乔菲与家阳家明,表面上看是穷样和富养所带来的阶层的差距,但更多的是原生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带来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家阳家明来自看似相同的家庭,但却性格人生迥异的根本原因。
& & 我曾经收到过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诉说他们人生中的困难。开始我以为就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方法论就可以了,但越来越多的反复的邮件让我很悲哀的发现:
& & 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方法论可以解决的,这是从小到大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无力解决了。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改变,但一定要经过强大的刺激,让内在核心发生裂变和重塑才能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牛逼的励志故事让人感动,但99.9%的人根本学不来的原因。
& & 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可能我们未曾仔细思考,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可能也还没有意识到。我曾经在微博和豆瓣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题目是这样写的:&有多少人觉得,自己走进社会后遇到了种种心理和性格问题,是由于小时候的什么事,让你变成了这个样子?或者留下了阴影?&
& & 我摘抄几个网友的答复大家感受下:
& & &父母从小就说我不会来事儿不会说话不会聊天,然后现在我看见长辈什么的就打怵紧张。&
& & &不爱交流最初的形成是,小时候老妈的同事见到我老是塞手里的吃的给我,然后我妈见我坦然接受就对我吼让我不要对陌生人说话,不能随便拿人东西,到后来我每次拒绝就会受到表扬,这样到最后小学阶段就很害怕跟不认识的人说话。&
& & &从小就被灌输要争胜,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实现,时至今日,把自己逼的很累。只会拿起无法放下。&
& & &小时候亲戚们坐在一起的时候 就喜欢对各家的小孩评头论足 活泼的孩子常常被表扬,像我这样腼腆的孩子就会被他们当面职责说不活泼,然后直到被说哭&&&
& & &小时候父母的说教吧&&&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以后也不能有大出息&再就是因为自己比较中性,父母就会说&你这样别人怎么看我们,以为我们都不正常&之类的&&再加上性格本来就很闷,到现在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活得很累。&
& & 当然,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有坏的当然也有好的,而且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也可能发生不同方向的反应。比如贫困可能使一个人变成自卑或者愤世嫉俗的样子,但也可能造就乔菲这种愿意为生活努力奋斗改变现状的大好青年。当然,已经成年的我们无需责怪已经年迈的父母,但需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反倒是已经成为或者快要成为父母的我们需要记住一件事:
& &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喜欢学习读书
& & 那么自己就别老成天打麻将买买买
& &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好的品行
& & 那就别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还沾沾自喜
& &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宏图远志
& & 就别总安于现状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 &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知书达理
& & 就别有点不满意就甩开膀子与人撕逼
& & 我们不能保证给孩子一生富裕的金钱和物质,但精神上的榜样力量会有更深的影响,比如乔菲的妈妈,即便经济的困窘让乔菲吃了很多苦,但却拥有高远的人生目标,以及为梦想矢志不移的态度与行动力。没有钱可以去挣,但精神与性格的扭曲与贫瘠,才是毁灭一个人的最大力量。
& & 我们就是我们子女的原生家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以及他一生的幸福。
& & 作者:特立独行的猫
& & 来源:一直特立独行的猫(ID:niubicat)
回到今天的本题,作为我本人来讲,我选择了这么一个题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呢?第一因为曾国藩这个人比较有意思。第二个,我长期是做军事史的,对打仗的事情还有点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题目。还有一点,学习近代史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曾国藩的,无论是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各个学科。本来今天是一个军事史的题目,但已经很大超越了军事的领域,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和...&
回到今天的本题,作为我本人来讲,我选择了这么一个题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呢?第一因为曾国藩这个人比较有意思。第二个,我长期是做军事史的,对打仗的事情还有点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题目。还有一点,学习近代史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曾国藩的,无论是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各个学科。本来今天是一个军事史的题目,但已经很大超越了军事的领域,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和他的军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转折点。
& & 中国的近代史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这样一个历史解释的取向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犀利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其实没有对中国社会发生很大影响,真正发生影响的是后来的太平天国。所以说如果我们按照一个标准版的图式来描绘这个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上海应该是一个榜样,对外开放沿海经济口岸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但是不是这样的。太平天国的造反是从下层到上层、从内地到沿海,使得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一次剧变。而太平天国的敌人&&湘军,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使得中国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带有某种西方化的特点。
& & 我过去曾经强调过,曾国藩和毛泽东这两个来自湖南中部的农村知识分子在两个世纪当中分别做出他们最伟大的贡献,他们是中国面貌的改变者。这引起我们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说西方的冲击是犀利的,按照这个逻辑关系来讲,中国应该是以最快速度走向西方化、近代化的,但是实际上正好是相反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上海,一边是湖南;一边是西方,一边是传统&&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东西,通过中国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的历史进程,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认为是最先进的东西在中国一直是很失败的,而往往是一种不那么先进的、来自中国中部地区的,甚至是保守的这一类东西在中国占有很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把时间放长来看,会越来越看到这种力量长期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注意到曾国藩,为什么会注意到中国传统这样的因素。
& & (历史的)这趟车是不可能直接达到目的地的,达到目的地之前有很多的转折,我不知道在哪儿转折。(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中部地区,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地区(的人),他们提出的方案最终不可能是一个很长久的存在,尽管我个人是非常强调西方化的,但是我也看到这一点,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特点。这个题目很大,我们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真正地解决,我自己也没有考虑成熟,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上来。
& &&1、湘军的创立与特点
& & 湘军是曾国藩的发明,它产生于清王朝的不经意之间。1852年的时候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帮办团练,组织乡民搜索土匪,给他的这一指令很清楚,这不能体现出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重用。为什么呢?因为像曾国藩这样的帮办团练大臣咸丰皇帝已经任命了45个。团练在中国是一种不离乡的武装组织,既不离开家乡的,也不一定集中居住,有事的时候一起出来防止土匪的作乱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咸丰皇帝的本意是让他保境安民。曾国藩知道这样小打小闹的团练是不解决问题的,所以他创造出一种新的军队出来。
& & 清朝原来的军队是我们大家经常提到的八旗和绿营,当时的八旗有20万,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北京,叫京师八旗,还有一部分在各地驻防,大概有35个驻地。京师八旗主要是护卫北京的城门以及各种各样的事务,10万人。驻在各地主要的任务是监视汉族军队,我们知道西安、南京、广州都是八旗的驻地,他们在城市里建单独的满城。这是八旗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绿营,60万人,是分省驻扎的。这些部队是非常分散地驻扎,按照我看到的材料,在一个地点驻扎的人数最多的是200多人,驻扎最少的只有一个人,一个驻扎点大概是20人、30人到50人,这是标准的驻扎点。为什么这样驻扎呢?这和清军的任务有关。清代是没有警察的,平时各种治安事务都是由军队完成,所以说这支军队本身是对内的,不是对外的,这跟太平天国是一样的。湘军是专门的作战部队,与八旗绿营都不同。
& & 更重要的是,湘军的兵是由军官回乡下招来的,招的是家乡子弟兵。所以它的动员成本非常低,几乎不要花什么钱,不需要花更大的力量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动员出一支军队。这种方法能产生一种惊人的效率,首先是消除了清朝军队一战即溃的现象,另外消除了败不相救、胜不相援的积习。加上师生、同乡这些当时非常富有感情的纽带,形成湘军的凝聚力。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湘军&同乡&、&师生&这种凝聚力是不会长久的,所谓的凝聚力就是共同利益&&有肉大家一起吃。到了后期湘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好好干活升官发财,另外打下一个城市后允许开城抢劫,这在当时非常流行,这也是后来后患非常严重的一种做法。
& & 这种(招兵的)做法形成了湘军的指挥体系&&三级指挥体系,首先是大帅曾国藩,第二个是营官,营官管士兵,不能越级指挥,战时有很多好处。如果打败了以后,曾国藩有一条原则,这支部队打败了马上就地解散,如果营官死在战场上,士兵没有把他救下来,这支部队同样就地解散。打胜仗呢?再给得胜的营官名额、银子,可以回乡再招,一个营变成两个营,两个营变成三个营,部队就在打胜仗中成长起来了。打胜仗的部队越打越多,打败仗的部队立即就消亡,这就是湘军的做法。
& & 部队多了,大帅与营官之间增加了一级,叫分统,分统对他下面的营也不越级指挥。湘军开启了&兵为将领&的先河,兵不再是国家的军队,兵是将领的军队。我们可以看到后面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都是这样,他练的军队别人别想染指,那是没有用的。
& & 这种出于自然的方法,使湘军不缺乏军官和士兵。由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能考取功名的知识分子是极少数,考不上的是大多数,所以军官的来源几乎是无限的。第二个是农村破产,社会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地方去,招兵正好是一条出路。湖南到现在还是这样,家里没有饭吃就参军。也就是说湘军中军官不愁,士兵不愁,但只有一条限制,就是钱,只要有了钱,就可以速度极快地无限量地扩大自己的军队。
& & 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讲,湘军的这种崛起和当时的军事技术、军事学术的落后有关系,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军事近代化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但是它又是非常有效的,而且湘军的这种临时征用的方法成本很低,打完仗以后就地解散回家,到时候一征募就来了。这变成清朝后来常用的方法。它的后遗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暴露出来。当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编制了100万的军队跟日本作战,对手是日本已经经过德式训练的的军队,打起仗来吃亏吃大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曾国藩的方法跟军事近代化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曾国藩自己讲过,他用的是明朝戚继光的方法,营以下的内部编制是学戚继光的。明末戚继光的编制到了曾国藩的时期,隔了将近200年还能照搬使用,这说明了什么?军队的编制和武器装备相关,这说明武器装备在200年中没有太大的进步。这就是湘军的基本特点&&儒生带乡奴。
& &&2、湘军的基本战术
& & 用曾国藩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是一个崇尚&守拙&的人,他不喜欢灵巧的东西,他不相信任何一种能够四两拨千斤的取巧的事情。
& & 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他这一点是学太平军。曾国藩制定了扎营之规,按照曾国藩的规定,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要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搭篱笆是防敌军的马队。根据曾国藩的规定,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限一个时辰完成,对湘军来讲这种土木作业本来是他们的本行,这些士兵本来是农民,在家也是挖土的。营垒的防御墙靠近内侧叫子墙,士兵站这里,墙外面一层是篱笆,防马队,再外边是壕沟,防步兵。当时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防守是更有利的一方。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任务转变成了防守任务。我们知道《孙子兵法》中说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部队战败在于自己,能为不可胜,不使人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队数量不够的时候就守,军队数量非常大的时候才开始进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 & 湘军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安营扎寨,不是进攻,而是等着别人进攻。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标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么进攻呢?很简单,到一个城市边上以后开始挖壕,并不跟太平军打,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我一直开玩笑说他们在家乡和他们到湘军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土木作业,他们干的就是本行。但是这个办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 & 电影《投名状》中清军围城挖的壕沟
& & 在训练当中曾国藩非常注重守营,在军营里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当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规定时间站到子墙上。比如第一条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第五条规定,灯时(晚上)派三成部队站墙上,一直到部队全部作业完毕了,还要换10%的部队站在墙上防止夜袭。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曾国藩打仗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湘军的这种&结硬寨&的办法使得太平军对他一点没有办法。太平军是比较骁勇能战的,但是跟湘军打,只要碰到这种路数的部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湘军的办法,大战术就是围敌打援,不停地包围城市。
& &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是从攻城不利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胡林翼在1855年底到1856年初攻打武昌,带着士兵往上冲。冲了三个月,伤亡3000多人,这个数字在中国近代史中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湘军承受不起。因为湘军是子弟兵啊,3000多人的伤亡可能使一个村庄的青壮年全都拼光了,对带兵的官来说,他们的精神压力也是吃不消的,他们都是带着家乡人去打仗。所以湘军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死不起人的,是不能死人的。武昌之战3000人的伤亡以后,还有一次就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败仗&&三河之战,又战死3000人,此外都没有重大伤亡,基本上是以很小的伤亡、很长的时间获得一个最终的胜利。湘军在武汉的外围挖壕沟,挖内壕外壕,里面的壕沟是对城里的太平军,外围的壕沟是对城外来支援的太平军。另外以水师切断长江的通路。这个方法一直用了一年,从1855年8月份开始攻城,三个月后改挖壕,用挖壕的方法挖了一年把武昌打下去了。打九江也是这样的,打安庆的时间更长。
& &&3、曾国藩的战略
& & 他的战术非常非常简单,挖沟就行了,他的战略也是很简单的,在他看来,长江把中国分成南北两部分,长江上有三大镇,上镇是荆州,中镇是武昌,下镇是南京,中镇还包括九江,下镇还包括京口(即镇江),总共五个城市。曾国藩看到太平天国已经占据了南京、九江、安庆,如果再向上游发展,占领武昌和荆州,那清朝就亡了。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有一系列的解说,但是这些解说有时候是说给别人听的,有时候是说给自己听的,很多是附会的说法,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如果长江被断,全国就分成南北两部分,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是**主义的国家,首先一定要保证各种指令的到达,如果收不到皇帝的谕旨,那下面就乱了。中国从来都不是地方自治的,没有地方自治的能力和经验,所以要保住长江,保持南北的文报相通,保证中央指令最终能下达到地方,这是曾国藩要做的,所以他就要长江。
& & 湘军中有一支很重要的部队,就是水师。湘军用水师控制长江。在控制长江的过程中,他又是从湖南出来的,沿江向东发展作战成为基本战略。从湖南出来以后第一个大的城市就是武汉,下面就打到九江,然后就是安庆,安庆往下打就到南京了。在这个过程中,湘军的后方基地是很坚固的,他不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所以他对长江控制权是非常非常重视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是他的这个想法本身不复杂,但是要实现这个想法很不容易,他是战略的制定者,而决定战略的人又不是他。咸丰皇帝经常调湘军去作战,咸丰帝希望曾国藩能尽快把战争发展到江苏来,把湘军能战的部队一直攻到南京城下,对于这一指令,咸丰帝也没有说得很明显,曾国藩当时跟他斗来斗去的。后来到1860年,太平军打到上海去了,这时候咸丰帝顶不住了,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潜在的意思是,如果曾国藩不想做挂名的两江总督,就得把南京打下来。但曾国藩还是不理会,他的战略思想是非常强悍的。
& & 曾国藩是一个毫无情趣的人,绝对不是一个显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生活极为乏味,这个人一直过得很苦,他有牛皮癣,每天抓痒都抓不过来,高兴的时候找人下下棋,或是读读书,不会很过分。他是一个很寡欲的人,他做的事情也是建立在&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聪明的基础上。这就使我们看到的一种真正的智慧。人类的大智慧绝对是要做在最基本的点上,不要讨巧,不要取巧,不要用很多方法。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这样做的过程中,结果就造成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人。后人的附会、后人对他的神话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饱读经书、做事扎实、稍微有点土有点呆的人。
& &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仗是怎么打的,讲安庆之战。安庆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安徽省的省会,在太平天国打下安庆以后省会才搬家。安庆在长江的北岸,东面有一个小城市叫枞阳,在它南面长江南岸有一个小地方叫祁门,曾国藩大本营驻扎在祁门,合肥在安庆之北,武昌在它的上游,天京在它的下游,&天京&是太平天国的天京,现在叫南京。曾国藩打安庆的时候已经把九江打下来了,第一支部队是曾国荃的5000人,开到安庆城北;第二支部队是杨载福的水军1万人,打下了枞阳;清军主力在安庆的北方,一个是多隆阿,一个是李续宾。曾国荃到安庆以后在三个月之内挖壕沟,到八月份总算把壕沟挖完了,杨载福在枞阳把长江控制了,安庆南面过不去了,太平军要救安庆,只有从北面攻。安庆是太平天国很重要的城市,清军知道太平军一定会来救,所以他们把主力放在北面。
& & 安庆之战是太平天国和湘军的战略决战,这一仗打完了太平天国就注定大势已去了,所以双方都使用主力来作战。湘军先后动用的军队超过10万,太平天国动用的军队大概五六十万人,湘军攻城的主力部队大概4万人,外围还有一些部队。这时候在天京的将领就考虑怎么救安庆,安庆是陈玉成的地盘,陈玉成救安庆很积极的。太平天国后期主要是三个人,第一是陈玉成;第二是李秀成,李秀成想先到南边去,到危急的时候再救安庆;第三是洪仁玕,他想先到上海,买20艘小轮船,从水路突破长江的防线,但是实际上是实现不了的,他没有钱。结果陈玉成呆不住了,他带着大队人马前去救援,一打打了几个月。打不进去,怎么办呢?他跨到清军主力直奔武昌,一直打到黄州。清军想围城打援,陈玉成则攻其必救,但是到了黄州的时候遇到一个英国人巴夏礼,他说你不可以打武昌,他想也是,就回去了。此后就持续在安庆之北交战,一直打不进去。安庆在东北角有一个地方叫菱湖,安庆的太平军守军和陈玉成的部队都能够隔湖相望了,但杨载福的部队把菱湖从水上截断,还是打不进去。在长江以南,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的部队配合李秀成,从南面攻打武昌。其中有一支打到祁门,曾国藩当时已经写遗书了,准备跳水,不过李秀成的部队打到了武昌附近。
& & 当时太平军的救援部队只有一条路可以进安庆,即北线,但这条线是根本过不去的,如果真的把武昌打下来,湘军会不会动?肯定会动,因为杨载福的水师已经开始动了,李续宾也已经开始动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双方都没有真正的险招,不是比智慧,就看谁傻,一条心就这样干下去,谁干到底谁就干成了。太平军到了祁门大营附近曾国藩还是不动。从这个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到湘军最基本的特点,也可以看到曾国藩做事的方法和思维的特点。在那个时代,有很多时候还是笨点好。曾国藩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败仗,他就打过四次胜仗,第一次打下武昌、第二次打下九江、第三次打下安庆、第四次打下南京。
& &&现场提问
& & 听众提问:曾国藩跟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交过手,他对石达开的评价很高。我的老师是毛主席的同乡,全国政协委员,他跟我讲曾国藩跟石达开交过手,而且曾国藩打败了,请您谈谈曾国藩对石达开的印象。
& & 茅海建:这么专业的问题对我来讲很困难。我最近几年没有做这个题目了,我现在所讲就是凭十年前的印象。因为《苦命天子》这本书是十年前写的,现在是重印。曾国藩和湘军的交战对手主要是陈玉成,所以他跟陈玉成打败仗是正常的,他败仗打的太多了。我印象中他和石达开没有交战,石达开以前作战的对象主要是胡林翼的湘军。在我的印象中曾国藩对石达开的评价是低的。
& & 听众提问:请问这幅安庆攻防战的图。湘军的作战方法太单一,就是把着这几个点进攻,而太平军是大量、长距离、多次的迂回作战,我想问在这次战斗中太平军的预备队在哪里?我想了三条援助路线,太平军可以直接攻击枞阳,集中火力不会攻击不下来;还有一个办法是两支部队直接打武昌;第三个办法是直接攻击祁门。为什么陈玉成和李秀成打到武昌城下都要退回去?为什么不直接攻祁门去活捉曾国藩?
& & 茅海建:我想告诉你,你的想法是标准版的纸上谈兵。当时的作战方式是没有预备队的。另外还要考虑攻城很难。太平军几次攻武昌都是在武昌没有防备的时候,要想攻下来也不是那么轻易的。更重要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分歧,这是没有办法的。至于说直接攻武昌,这一招也想到了,但是长江的控制权不在太平军手里,太平军的水师被打掉了,沿江攻几百里地恐怕很难达到效果。以后洪仁玕就采取了这个办法,但是效果不太好。长江的控制权不在太平军手里,在湘军手里。
& & 听众提问:您讲&结硬寨打呆仗&,有一个供给线的问题,他怎么保证供给线?
& & 茅海建:湘军有一个特点,每一个营大概有130多名长夫专门挑东西,这对湘军的作用很大。清军的补给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抓夫,总有人逃跑,所以存在效率的问题。湘军最大的运输力量几乎是靠自我完成的,所以在运动过程中不太利用当地政府的长夫。第二个是粮草和军火问题,这与湘军的作战战略有关,沿江作战,虽然江西巡抚跟曾国藩关系不好,但是湖北、湖南巡抚都是湘军最忠诚的支持者,所以他们一直给湘军很大的支持。还有一个问题,湘军不像太平军,太平军是一个反政府武装,他可以抢劫,打下一座城都是他的,但是湘军是不能抢劫的,要依靠政府补给。不过湘军的人数少,出动几千人对他们来说都是数量很大的。所以绝对人数少使他本身的压力比太平军要小一点。
& & 听众提问:作为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交手打了一辈子仗的人,他们去世之前在枕旁都放着《曾文正公全集》,在他们一生的军事博弈中各自使用、借鉴了曾国藩的哪些军事战略思想?第二个问题,曾国藩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战略又有什么启迪?
& & 茅海建:问题很高深。如果说毛泽东和蒋介石借鉴了曾国藩的,那就是曾国藩的治军。曾国藩的湘军应该说治理的还是不错的。湘军在治理上不是完全没有&主义&的,他想把自己的主义灌输到他的军队。至于说他的战略战术以及建军方面,尤其是在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大规模变换之后,想借鉴是很困难的。第二方面是关于曾国藩的人格,曾国藩不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人,但是他是有人格感召力的人,很多人都非常非常欣赏他,他的人格感召力在于湖南人的执拗。毛泽东比蒋介石更厉害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在于,毛泽东是湖南人。我的导师也是湖南人,湖南人有很执拗的特点,他认定的事情你改不了,他也不想改。曾国藩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高水准的,为臣之道、以及他后来所做的事情都可以证明他是19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还有一点,他不是太保守。中国第一个比较西方化的运动是曾国藩发动起来的,中国最早派学童出国留学也是他派出去的,他有开明的一面,他对新事物不是完全拒绝的。我们这个国家表面上是追求新的东西,每过十年就进入一个新时代,可是经过了几个新时代以后我们发现国家还是守旧的,真正主宰国家几个世纪的还是保守主义。
& & 对蒋介石,我不是太欣赏他,他对曾国藩的欣赏大概更多是希望要建立一支受他控制的军队,而且士兵要从内心佩服他,像湘军佩服曾国藩那样。在毛泽东的时代,曾国藩是被批得最厉害的人。我原来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过,我们的前所长就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汉奸卖国贼曾国藩》。
& & 听众提问:您刚才说湘军的发展方向是和我们国家近代化的方向完全相反,但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却取得了巨大成就,湘军能获得八旗、绿营这样国家的军队不能达到的成绩?
& & 茅海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国家在世界历史上是很少有的。中国到19世纪以后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与外部世界的问题,第二个是国家内部的问题。国家内部的问题表现为中国传统的治乱过程,曾国藩当然也可以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救国,传统方法在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证明它是有作用的。不光是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问题。你不能想象用西方的方法来处理中国的事务。
& & 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中国的问题,尤其是内部的问题,如果用西方的方法来解决,毫无成功的可能性;但中国的问题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国家一点生气都没有。回到湘军,如果按照西方化的方式建设军队,首先应该建立海军,然后建立近代陆军,这样的方法和这个国家工业化有关&&首先要有国家工业化,这又和近代教育有关,要建立一个近代教育体系,这些在当时是办不到的,曾国藩是办不到的。
& & 曾国藩的成功使清政府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实际上中国最大的对手是来自于外部,中国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在这方面一百多年来失败太大了。
& & 这两重矛盾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路线,即一方面看到中国内部的问题,另外尽可能地用西方化的方法来化解。前面讲过上海与湖南、传统与西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胜利者绝对不是上海、绝对不是西方,最后的胜利者来自于湖南、来自于湖北黄冈、来自于井冈山,像1949年以后由山东来的农民管理上海这个城市。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中国的农民,所以就造成了中国这种情况的特殊性。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难以回答也无法回答的一个大的背景。我们的国家真正以西方化为取向,在这一百年来是以特区建设为开始的,那时候叫&接轨论&,虽然到现在也没有接上轨,但这是中国近代史的根本问题,不完全是一个军事问题,背后有更大的问题。现在大家认为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的文化体系,他们不是历史的主宰者,胜利者不在这些地方。
& & 听众提问:您刚才讲到湘军的私属化问题,有人说曾国藩是近代军阀的鼻祖,但是我个人认为私属化是封建军队不能逃避的特点,曾国藩利用封建的教育使他的军队封建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您刚才讲指挥不越级的特点可能是促进曾国藩湘军私属化更加突出,我不理解您所讲的指挥不越级的概念,因为我们现在也有指挥不越级。
& & 茅海建:军事指挥不越级是军事学中一个基本要素,现代军事学要求指挥不越级。湘军之所以执行的比较好,因为他连人都不越级,湘军是匆匆忙忙建立起来的军队,所以这种不越级造成曾国藩只能指挥他下面的几个大将,大将下面的人曾国藩完全指挥不了。还有一点,曾国藩的部队是清朝指挥的部队,指挥不越级在军事学中是指不要妨碍指挥员的执行力,但当时作为一种体制,就使得私属化的力量很强大。至于说他是军阀的鼻祖,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们要承认一点,曾国藩并没有拿这支军队发动兵变之类的事情。
& & 听众提问:我读过关于曾国藩的历史小说,当然小说演绎的成分大。曾国藩和曾国荃打下南京以后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王闿运,他曾经跟曾国藩说让他推翻清王朝,清朝是满族人,汉族人应该恢复中国的传统,但是曾国藩没有答应,并且曾国藩非常快的就把军权都交出去了,过了不长时间,曾国藩也被调到北京当官,不久他死了。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您处于那种情况下,如果您作为曾国藩的幕僚,您同不同意曾国藩推翻清王朝?另外,关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他们关系不太好,经常互相写信辱骂。还有曾国藩和他的学生李鸿章的关系,曾国藩后来把湘军交给淮军,请您评价一下他与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 & 茅海建:历史小说里面的东西是小说家演绎的。关于在南京的那场谈话,野史上有不少记载,我估计这件事情是有的。至于我做曾国藩幕僚的可能性完全没有。我二十几岁做研究生的时候读到这段也非常的兴奋,对中国来说这里有一个转机。中国是一个**主义的国家,做一切事情需要有一个最高领导人,最高领导人按照传统的观念是不能推翻的,但是可以更换的,中国的进步要靠一代一代最高领导人的更换来达到,这是一个基本的定理。曾国藩想做一个万世楷模,他内心有一种期许,他不是要做皇帝,他是要让后人敬仰,不能做完事情以后被人家骂,甚至死以后别人还在骂。曾国藩心中有一定的界限,而且跟他说这事的都是最要好的朋友,因为这句话是不能说的,这是杀头的事情。如果曾国藩真能做到一个万世楷模他是很高兴的,但是要去做曹操&&曹操自己都不敢做,还让他儿子做&&所以他听完了以后没有这样做。
& & 曾国藩打下南京后有12万军队,这12万军队他解散了,清朝有80万军队,但这80万军队是不能动的,湘军的12万军队是随时机动可以作战的,所以他要推翻清朝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他的内心。
& & 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的恩恩怨怨没有小说家说的那么严重,见面还是客客气气,小说家为了小说好看,写得比较戏剧性。李鸿章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僚,他的部队一部分是湘军。李鸿章做事情和曾国藩是不一样的,李鸿章宰相肚里能撑船,什么人都能用,什么人都敢用,只要这个人还想做官还想要钱,这个人就好用。而曾国藩是一个有操守的人,他做事情有分寸,用人是要看人品的。
& & 听众提问:请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湖南的经济状况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湘军对湖南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当时湘军招兵是否有安家费?
& & 茅海建:当时的湖南在中国是生活水准较好的。中国有两个富裕区,到现在也没有变,一个是长江下游,一个是珠江下游。但是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由于我们对外开放了以后,我们沿海一片都发展起来了。由于长江内河航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沿江城市发展也很快,相对而言湖南在这一百多年中地位有点下降。以前湖南没有现在这么差,湖南应该是中国仅次于江南区域、珠江三角区域以外的比较富裕的地区,特别是洞庭湖一带、湘中一带应该讲是生活比较富庶的地方。我们过去经常用一个词&鱼米之乡&,一个地方有水能够养鱼、能够吃大米就是比较好的地方,按照这个标准来讲湖南是比较好的。
& & 曾国藩带的兵主要在湘潭这一带,湘军都是湖南中部这几个县的。有没有安家费我没有查过,湘军是给钱的,士兵有工资,大概每个月的工资是4.5两银子。有的时候他们也定期把钱寄回家,他们挖沟挖了很多,像打工的一样,他们有他们的系统,能够把钱寄回家。到了后来实行抢劫了,他们回家的时候一船一船地运东西回去。所以如果说打仗对湘军对湖南地方的经济发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应该说正面的多一点,负面的少一点,因为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另外还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但是我觉得这种正面作用小一点比较好,我们说某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要看它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后劲,给钱是给不好的。我小的时候知道中国工资最高的地方是西藏,补助给的最多。钱寄回去对当地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样的钱对湖南长久的发展未必是好处。湖南出了很多干部,外面也弄了很多钱回来,但是湖南现在还是不够发达,怎么能够把这个循环破了,应该说很难。湖南人在外面做事很好,在湖南本地做事就不怎么样。
& & 作者:华东师大教授 茅海建
& & 来源:豆瓣nickeyue
高达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将在今年9月份竣工,这座深圳最高建筑被认为是全球九大新地标之一。
在平安新大楼的顶层,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将得以俯瞰整个深圳。
和这座建筑一样,马明哲从不缺少曝光和关注,他的一句话就能成为热闻。保险业内形容马明哲&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则称他是&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商业要...&
& & 高达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将在今年9月份竣工,这座深圳最高建筑被认为是全球九大新地标之一。
& & 在平安新大楼的顶层,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将得以俯瞰整个深圳。
& & 和这座建筑一样,马明哲从不缺少曝光和关注,他的一句话就能成为热闻。保险业内形容马明哲&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则称他是&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未来金融商业要发生啥,去看看马明哲在做什么。
& & 马明哲做了什么?1988年,平安成立之初的年营收是418万元;2015年末,平安年营收6199.9亿,净利润651.78亿,集团总资产4.77万亿。在《财富》全球500强的榜单上,平安位列第96位,内地非国有企业中排名第一;《福布斯》的&全球2000强&中,平安位列第32位。
& & 即便如此,集团内部仍有一种说法:平安的发展跟不上马明哲的思路。
& & 周围和接触过他的人,都对马明哲敬佩有加。平安的外籍高管中,一些在离职后仍会推崇马明哲的理念和作风。旗下各公司的管理层来来去去,却鲜有人道马明哲的&不是&,在中国企业界,这种现象很罕见。
& & 然而,某些舆论中,情况却刚好相反:长久以来,马明都哲颇具争议,争议点包括背景、薪酬、天价融资等等。过往大部分报道引用了一个说法:马明哲是初中学历,司机&上位&,他曾任蛇口&总设计师&袁庚的司机,得到其赏识后得以平步青云。
& & 马明哲从未正面回应过这些消息。除了一年出席两次业绩发布会外,他很少面对媒体。他认为&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把个人的兴衰跟企业绑起来,是对平安的不负责任&。
& & 关于他的信息,不少是臆测和以讹传讹,大多数时候,你得依靠其周围人的只言片语,来推断事情的真相。
& & 因此,曝光虽多,马明哲却十分神秘。一些讹传围绕了他十几年,马明哲没有反驳过,他似乎不是很在意。
& &&蛇口&后生&
& & 马明哲&车夫逆袭&的故事流传了很多年。
& & 早年的报道称他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后调到深圳蛇口,因为会开车成了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司机,得到对方信任和赏识后,被&破格&提拔成了平安的总经理。
& & 平安管理层曾经私下讨论这些报道,马明哲听了之后开玩笑说:袁庚在蛇口是神呐,我哪里有荣幸给他开车。这段讨论,直到2009年才经由平安保险副董事长孙建一转述给媒体。
& & 蛇口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袁庚于此管理15年,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幕后操盘手&。此前的相关报道虽然多有不实之处,但袁庚确实对马明哲有知遇之恩。
& & 马明哲生于1955年,其父早逝,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曾回忆单亲家庭的点滴,称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打,但是从来不哭,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掉泪,因为他知道自己总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 & 18岁高中毕业,马明哲下乡当知青,在那里学会了两件事情,一是抽水烟,二是开拖拉机。回城后,他先被分配到阳春市八甲水电站,后被调到蛇口,从劳动人事处做到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
& & 一次社保经理请假,马明哲代之出席工业区的会议。会上他&积极&发言,总提意见,主持会议的袁庚因此显得有些不高兴。&袁董,你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吗?对与不对,最终你来决定。&袁庚看了一眼这个&无名小卒&,抬手示意:你继续说。
& & 当年蛇口的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马明哲建议成立一支基金做保障,这个提议得到了袁庚的认可。会议后,袁庚记住了马明哲,后来再开会,他点名要马明哲和傅育宁(现华润集团董事长)等后辈一起出席,并委派马明哲研究工伤基金的方案。
& & 80年代的蛇口
& & 马明哲当时不懂行,散会后他请教业内人士,一位银行副行长告诉他: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你们要做得成立新公司、申请牌照。马明哲这才知道建议&玩大了&,后来很长时间,他都在研究商业保险公司的&门道&。
& & 1986年,开始&懂行&的马明哲向袁庚建议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他汇报了5分钟,袁庚说&可以,具体怎么做?&马明哲随即拿出准备好的、模仿袁庚行文风格的信件,袁庚详读后略作修改,马明哲便带着信前往北京,单枪匹马&走审批&。
& & 2年后,平安保险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带有显著的蛇口&改革&气息,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公司。多年后,它和招商银行一起,成了袁庚履历表上最辉煌的&作品&。
& &&马明哲的雄心
& & 作为项目很长时间内的&唯一工作者&,年仅32岁的马明哲成了平安保险的董事总经理。
& & 当时的平安是一家很小的公司。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此前经手审批了平安,后来他到蛇口考察招商银行,出来时看见马明哲西装笔挺地站在外面。马明哲说:平安就在马路对面,您一定要过去看一看。
& & 刘鸿儒
& & &那实在是一家太小的金融企业:矮矮的一个楼层的门面,几百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十几个员工。&刘鸿儒说,因为&小&得很特别,所以他一直记忆犹新。
& & 一共12名员工,加上马明哲是13个人。团队规模小,但工作任务很重。平安的业务早期有&很硬&的保障,虽然是股份制企业,但是平安是国资控股,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 & 工行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的业务中,不少单子给了平安,招商局的保险业务虽然不多,但能为平安员工解决户口问题。成立的第一年,平安的年营收418万元,利润190万。
& & 早年的马明哲是一把利剑,锋芒毕露,不像现在这般内敛。金融圈盛传一个段子,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曾在多位国企老总面前对媒体说: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马明哲听后一乐:我28岁(平安筹备期)就当上了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你王雪冰42岁当行长,也真不容易。
& & 平安赚&安稳钱&的格局不足以承载马明哲的雄心,他不想&靠体制给单子&缓慢发展。那段时间,马明哲经常出去考察,学习经验。在台湾,他发现寿险的发展空间比商业保险大,而国内该市场几乎是中保人寿(中国人寿前身)一家独吃。在香港,他发现银行除了存贷、信用卡,还能代销证券、保险,又萌生了做综合金融的念头。
& & 雄心很大,转型很难,体制内的身份是&金牌&,也是桎梏。马明哲是总经理,但很多事情他做不了主。人事上,他得遵从招商局的安排,新的商业计划,也得经过层层审批,中间随时可能&被毙&。
& & 马明哲做了两手工作,一是先发展容易通过的寿险业务,二是谋划股份制改革。成立第2年,平安从地区性保险公司攻向全国,从产险进入寿险,率先在全国开展个人寿险营销,发展势头势如破竹。
& & 股权改造方面,马明哲推动员工集体持股,与企业&俱荣俱损&。1992年,平安职工合股基金公司成立,马明哲以新公司负责人的身份担任平安董事长,实现了管理权的掌控。这次股改后,平安的股权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 & 集体持股计划发展至2004年、平安登陆港交所时,员工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14.5%,上市时,集体持股计划催生了平安内部超过2万名受益者。这次IPO中,平安融资143亿港元,创造了年度亚洲最大的IPO。
& & 根本上看,平安的股改和联想、万科等企业没有区别,差异在于马明哲不是柳传志、王石。他很少抛头露面,公众不了解他,也不了解平安这一金融敏感行业中的&异类&,这为马明哲日后的&黑点&埋下了伏笔。
& &&&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 & 把控管理权后,马明哲的事业可以归纳为两条线,一是全力&追求&综合金融,二是股权的进一步变更。
& & 平安最先打开的&新路&是证券,深交所成立时,平安同步设立证券部。那时候所有金融行业都统一归人民银行管辖,没有分业经营的概念,各金融企业都是哪里有利润就一股脑挤进去,出现新的金融产品马上复制、开战,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金融市场失控。
& & 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监管部门对平安的要求是:没有完成分业前,不审批新的产品和分支机构。
& & 在政策出台不久前的平安员工大会上,马明哲刚刚明确了平安的发展战略:一定要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那一年也诞生了他沿用至今的&口头禅&:做XX,我们别无选择。
& & 马明哲自认继承了&蛇口精神&,精神之一是民主、人人皆可发声。员工大会上,有人提出质疑:保险势头正火(是年保费收入2.6亿),综合金融政策难度大,为什么非要做?
& & 马明哲回答说:综合金融是全球发展趋势,是未来的必然之选。&平安的唯一选择是顺应客户的需要,顺应市场变化,无论什么行业,只有顺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能力。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他们需要一种能省时省力,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这些,只有综合金融能够做到。&
& & 他的这番分析,几年后被同行挖出来热议,马明哲也第一次有了金融&将来时&的称谓。
& & 不过确定该战略之初,马明哲在业内仍是褒贬不一。他确实很能干,但似乎和总和政策&对着干&。金融整顿风声最紧的时候,马明哲也不愿意放手,除了产寿险两项主营外,他还加大整合证券事业的力度。
& & 马明哲非常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自己是顺应政策,在寥寥的对外发言中,他言必提及政策、法规。他常和平安管理层说:你不能逆势而为,我们不是盲目创新。而他所谓的&顺势&,指的是金融产业未来肯定得通过交叉销售来降低成本,满足客户,这是大趋势,文件规定会因此而变。
& & 不过在当时,他的这种说法比较&可笑&,因为怎么看他都像个&刺头&。
& & 监管部门的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说:&保险公司就应专注在自己的保险上,把产险业务、寿险业务统统分开,信托、证券都剥离出去!有些人要搞什么综合金融?不是时候!&会场上,几百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指向马明哲。
& & &枪打出头鸟,你要是随大流吧,也没什么压力。但是你要想有所作为,走到大流前面的话,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马明哲说。
& & 他应付监管部门的策略之一是&拖&:只要没有红头文件明确马上撤掉、撤出,就先干着。
& & &拖&是很难的,马明哲一度内外交困。他求见监管部门领导,提出&只谈五分钟&都遭到拒绝,为了见领导一面,他在街道上站了几个小时,从晚上到深夜。
& & 这种情况下,平安内部也开始动摇。有管理层选择离开,有人劝他放弃综合金融的想法,还有人觉得太憋屈:你成天在外面磕头作揖,为了说上几句话,站街上等到半夜,值不值?马明哲闻言后回答:&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 & 如今看来,如果没有马明哲的&顽固&,平安将是一家完全不同的企业。
& & 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时至当下,平安已经手握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
& & 这些门票,是平安从亿元级别跃升至6199亿年营收的根基。
& &&过桥理论
& & 马明哲的&全牌照之旅&和他的另一条主线&&股权变更息息相关。
& & 总设计师邓小平形容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马明哲则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条&过桥理论&:假如河上有桥,我们就不必摸着石头过河,付一点过桥费就可以快速通过,这样既赢得时间,又避免风险。
& & 马明哲的&桥&是指外部借力,一是引入外资,二是聘请外籍专家。
& & 平安股权变更的过程很复杂。1993年,平安的股东数目增加至114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进入,工行、中远集团、招商局等因国家政策相继退出,汇丰入股成为平安第一大股东,后正大集团又强势杀出,全盘买下汇丰所持股份。
& & 2003年实施准MBO后,平安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家非国有企业。此后,不论股权如何更迭,马明哲始终是这家金融巨头的&话事人&。
& &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1994年入股平安,这是马明哲长期&追求&的结果。
& & 几方间的谈判挺挫折。第一次和摩根谈判破裂后,马明哲把团队拉到一个大排档吃饭,大家兴致不高,马明哲点了一支烟,悠悠地说:&看来,拿外国人的钱不容易啊。&
& & 这次谈判持续了一年,最后对方以每股净资产的6倍价格进入,随后平安又引入了高盛。高盛前执行董事胡祖六回忆称当时的平安只是一个&稚嫩瘦弱的小企业&,但是在这家企业身上,高盛做了中国境内的首笔直接投资,这也是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外国资本的最早案例。
& & 马明哲希望从外国人手里拿到的,不仅仅是钱,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给平安在治理和内控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 & 平安向监管部门上报的集团控股模式,即由一个集团全资拥有(或控股)产、寿子公司和投资子公司,通过控股公司进行分业的模式,据称就是由马明哲和摩根士丹利共同研究出的应对政策&妙招&。
& & 在这个模式下,平安用10多年时间完成了产险、寿险、证券、信托多元金融业务的布局,一路突飞猛进。马明哲在2004年拿下了最后一块高地&&银行,平安先后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商行,又在2012年以&不惜代价&为决心,&鲸吞&下了资产1.37万亿的深发展。
& & 保险吞并银行的大案,在中国很少见,马明哲却在8年间,让3家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 & 银行版图是平安综合金融宏图发展的缩影,整个过程看似势不可挡,实际一直在&走钢丝&。大战中,平安既有和花旗、法国兴业&刚正面&的保卫战,又有静等政策、随时调整方案的&步步惊心&,&平深恋&更是几经周折、满城风雨。
& & 期间,周围人称马明哲的状态很复杂,经常是&昨天还精神抖擞,第二天走路都有点歪扭&。
& &&&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
& & 平安能够踏着钢丝急速奔驰,背后的团队功不可没。马明哲对于求贤极度&饥渴&,平安副董称其做什么都&抠着时间&,只有见人时格外大方,而且马明哲看人不拘一格,各行各业的精英他都要。
& & 平安的求贤计划始于1996年,麦肯锡首席顾问张子欣是首员大将,其后,安达信最年轻的高级合伙人汤美娟、林肯金融集团高级副总裁史蒂芬&迈尔&&平安在数年内吸纳了50多位外籍精英进入管理层,这个数量占国内保险行业的90%。
& & 再之后,梁家驹、理查德&杰克逊、费莫雷、吴世雄、计葵生等业内&大拿&前赴后继,2009年时,平安的前100位高管中,有60位来自海外。中国大型企业中,平安的国际化程度始终位列第一。
& & 陆金所的CEO计葵生回忆称,麦肯锡的老同事曾告诉他:如果一个外国人想来中国做金融,最好的选择就是平安。于是计葵生选择和面见马明哲,后者用100分钟说服了他。
& & 计葵生
& & 马明哲为这些外籍专家提供世界500强顶级经理人级别的薪酬,平安的人力成本也因此为国内业界之最。但马明哲认为这些付出很值得,&他们为平安带来的收益,足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
& & 平安总部大厦的6层是培训中心,被平安人称为&真理大厅&,厅内立有两尊雕塑,左边是孔子,右边是爱因斯坦,马明哲希望藉此彰显平安中西方融合的企业文化。
& & 这座大厦刚竣工的1996年,大厅里立着的还是孔子和牛顿。2年后,一位美国记者到访,看到雕塑后很好奇:为什么是牛顿而不是爱因斯坦?在西方,爱因斯坦更代表现代文明。
& & 马明哲听后一愣,没过几天,平安员工发现大厅里的牛顿换成了爱因斯坦,马明哲居然听从了美国记者的意见。孙建一借这个故事评价马明哲:只要是好的,就可以影响他。
& & 马明哲和外籍专家团队之间关系也是如此,他给予对方高度信任和自由。主管投资的叶黎成在2008年投出了680亿元,马明哲没有参加任何一个项目;公司的财务,10几年没有找过马明哲签字。
& & 但同时,马明哲在平安又是&一言九鼎&,他的意见,管理层都很认可。《中国企业家》曾专访孙建一,马明哲&陪聊&了一会儿。期间孙建一想抽烟,刚拿出烟盒,见马明哲做了一个轻微向下的手势,随即将烟送回口袋。这篇报道称&马明哲已深入平安灵魂,你可以在随时、任何一个细节感到他对平安的掌控力&。
& & 大家都服马明哲,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身就是专家。马明哲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自从进入平安后,他始终保持学习和进修,不仅考取了金融学博士学位,还成了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 & 马明哲有句名言: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平安每进入一个新领域,他都是第一个进去研究的人。找领导、和外资谈判,也是他带队打头阵。业内曾评价称:一个人弄懂一个行业已经不容易,马明哲是保险、银行、信托样样精通。
& & &他能看到远景。&平安银行前行长理查德&杰克逊说,&我们这种人看事情是看风险和困难,他看到的世界、想到的事情,是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
& &&薪酬最高的A股高管
& & 常年领跑未知的马明哲,也有&湿鞋&的时候。2008年,他和平安始终待在&恶评&的浪尖。
& & 这年3月的一轮股灾中,平安抛出了1200亿再融资的计划,这个&天级&数字瞬间引燃了水深火热中的股民心中的怒火。当时的舆论对平安还不了解,马明哲认为平安&10%在水面,90%在水下&。股民质疑一家保险公司拿出这样的融资方案,是不是&恶意圈钱&?
& &&网络质疑平安&圈钱&的漫画
& & 轮番质疑声中,这份计划被迫取消。没多久,《福布斯》又称马明哲2007年税前年薪6616万元(其中2000万捐给宋庆龄基金会),是A股上市公司高管中&最富&的。
& & 这个消息再次引发众怒,批评者先是质疑&国企管理者&凭什么拿这么多钱,后有报道解释平安并非国有企业,但舆论依旧不罢休,一些人指责马明哲引入外资入股是&卖国&、&引狼入室&。这种说法尽管很无知,但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这轮声讨中,平安A股的股价从149元跌至50元以下。
& & 马明哲本可以就此作出解释,其当年的年薪中,80%以上来自2004年的期权,工资占比不足7%。孙建一曾劝马明哲出面说明,后者随即反问:&为什么说呢?我又没做错。&
& & 嘴上虽&倔&,但外界的言论并非没有效果,2008年起,马明哲决定实行&零年薪&。几年后,再被问起此事时,他的态度也变了很多。&骂得也有一定道理。&他说,&一个民办教师一个月才200多块钱,马明哲拿10万块钱也是多了。大家所处角度不同。我们国家收入差别太大,(争论)避免不了。&
& & 如果说薪酬争议是清者自清,马明哲可以由着性子不做理会,那另一起&事故&则真正让他焦头烂额。
& & 2008年1月,平安以近22亿欧元入股比利时富通集团4.99%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这笔交易曾被视为一笔精明的抄底和国际化投资,但不到1年,金融风暴侵袭欧洲,比利时政府将富通收归国有又拆卖,导致富通股价一落千丈。
& & 这笔投资因此成了平安迄今为止最惨痛的一次失利,集团亏损近百亿。2008年,平安年净利润仅为4.77亿元,较2007年下滑97.5%。
& & 此役催生的恶评可想而知,外界质疑平安的风控有问题。但实际上,&平安除了富通外,在这么多的金融行业基本上没有损失过。集团的坏账率千分之一都不到。平安是做保险出身的,对风险的考量,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孙建一说。
& & 那是马明哲最艰难的时候,他和朋友自嘲称&死皮赖脸地熬着,不知道能顶多久&。这之后,马明哲的烟瘾更大了,一天至少抽两包烟。
& & 股东大会上,马明哲承认这是一次&严重的错误&:&我们只考虑了个别企业所在地区、国家、行业的区域性风险。我们反复检讨,不仅对我们自己的海外投资,也借鉴其它出现问题的企业,重新检讨我们的风险管控、投资流程和投资内容。反复检讨,要全局性、全球性地考虑。&
& & 舆论并不&买账&,又有报道质疑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在危机中更容易爆发全面性问题。但这一点,马明哲完全不认可。他认为金融危机和业务模式没有关系,甚至综合金融控股集团的恢复还会更快。
& & 有评论称马明哲是&死鸭子嘴硬&,但这一说法很快销声匿迹。2009年,平安集团的总资产9357亿元,2012年6月,这个数字上升至2.6万亿,2015年底又蹿升至4.77万亿。这个速度不是恢复,是飞跃。
& &&Change Or Die
& & 马明哲犯过的错误不多,但相关报道不少,这和他自己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 & 他很喜欢谈错误,有媒体分析他是典型的疑惑型性格,充满忧虑。华为的任正非被认为是同一种性格,华为成就世界级企业的同时,任正非始终紧锁眉头,几乎不谈华为的辉煌,只说&华为的冬天一定会到来&。
& & 马明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别无选择&。2003年的干部培训班上,他的报告题目是&Tomorrow will never come(不要幻想明天)&,2010年,他告诉同事,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 & 那时候主流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比较抵制。一方面,金融产业多年&躺着挣钱&,碰上竞争对手很不开心;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风控、制度化领域确实有很多不专业之处。
& & 但马明哲说:平安是互联网金融新来的&小伙伴&,要向BAT等优秀前辈学习。后来,他联合马云、马化腾,一起创立了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这家企业在诞生2年后获得了包括摩根士丹利在内的近1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80亿美元。
& & &三马&被视为如今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三巨头&。其中,马云上榜靠蚂蚁金服,马化腾靠微信红包,马明哲则靠一长串企业所组成的庞大事业群。
& & 很难统计清楚马明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了多少事情,他自己都在业绩发布会上调侃称&平安做了这么多互联网金融,外界看起来好像有点乱&。
& & 从早期的陆金所、壹钱包,到平安好医生、好车、好房,再到平安付和万里通、一账通、前海征信&&平安的互联网版图几乎随时都在更新。
& & 新事业层出不穷,但马明哲的心里有本明白账。他称平安就是两个聚焦,两种模式。两个聚焦是指&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两种模式指&综合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综合金融&。
& & 马明哲称前一种模式是&自己养牛喝牛奶&,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善传统金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后者则是&做牛奶市场&,比如陆金所、平安一账通。
& & 而聚焦和模式的核心,是围绕&医、食、住、行、玩&等基础,真正服务用户最切身的需求。
& & &马明哲希望做一个开放平台,像淘宝那样在线上随时交易,只不过买卖的是金融产品。&计葵生说。
& &&&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
& & 在这个平台上,马明哲的&局&布的比综合金融时期还大。通过这些新式应用,用户对平安有了更多了解,如果说以前的平安是10%浮于水面,那互联网金融则将更多水下部分托举而出。而在可见的部分,马明哲几乎都做到了最强。
& & 成立仅4年的陆金所,在2015年底用户数突破1800万,累积交易额突破1.8万亿,是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线上金融资产交易平台,P2P交易量也居世界首位。
& & 在B轮融资中,这家企业的估值已经高达1200亿,同期筹备上市的公司中,只有顺丰的估值能和其一较高下。
& & 平安好医生在2015年为超过3000万用户提供了服务,日活跃用户数峰值突破130万,是国内在线健康医疗第一入口。不久前,这款APP刚刚完成了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30亿美元,位列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第一。
& & 2015年底,平安的另一款应用&一账通&,用户数突破1亿,管理资产逾万亿&&短短几年间,平安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2.42亿。
& & 每个突破的背后都是一门大学问和一堆烦心事。计葵生称陆金所成立初期,处处都是矛盾和冲击。他和马明哲找了三类人:一类做互联网,一类做金融,另一类只负责沟通双方,陆金所这才起步。这之后,还得不断试错和&转舵&。
& & &马明哲是一个很理性且很有危机意识的人,一直关注市场变化。&联手期间,计葵生认为马明哲最难能可贵之处,是能及时承认错误并且调整方向。&平安支付曾买了两个牌照,但发现支付宝和财付通的优势已经很难逆转,于是马上改做中间阶段。陆金所也曾做了半年的小贷公司,不成功就及时停掉。&
& & 做了4年陆金所,计葵生的&自信心爆棚&。身为美国人,他觉得过去10年间美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苹果。而现在,中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有同样的机会,&再过5年,全世界都会来学习中国在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他说。
& &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强势,正催生平安出现更多的&马明哲&。中文倍儿溜的计葵生是平安的新名片,平安好医生的王涛也备受媒体追捧。
& & 马明哲应该很欣慰这样的局面,因为他从不想出面&代表平安&。在他看来,自己为企业宣传是对平安的不负责任,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位子上迟早要离开,不能把个人的兴衰跟企业绑起来&,他马明哲只是一个&打工的&。
& & &马明哲在尽量淡化自己的烙印,他希望把平安变成一个职业经理人运作的集体产物。&一位平安前高层说。
& & 马明哲的这项计划不是&很成功&。也许他终究会离开,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从平安诞生至今,这个拥有87万销售人员和27.5万正式雇员的庞大帝国,核心人物有且只有一个马明哲。
& & 作者:陈光
& &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渔阳,上海均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在美国取得计算机和金融工程硕士学位。 他曾是IT工程师,业余德州扑克牌手,投行自营交易员,并完整的参与过海外对冲基金的创办和运营工作。渔阳先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根据自己在2008年金融海啸前后的亲身经历写出了畅销书《乱世华尔街》。
以下为演讲实录:
& & 渔阳,上海均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在美国取得计算机和金融工程硕士学位。 他曾是IT工程师,业余德州扑克牌手,投行自营交易员,并完整的参与过海外对冲基金的创办和运营工作。渔阳先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根据自己在2008年金融海啸前后的亲身经历写出了畅销书《乱世华尔街》。
& &&以下为演讲实录:
& & 一切的缘起都是源自于这本《乱世华尔街》,这本书讲的是我在华尔街从2005年-2011年的一些经历。正好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前后,那个时候我有很多思考,最后终于把它写了出来。这本书大概讲了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个是个人的一些职业经历,可以给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朋友们参考。第二是讲了一些美国金融海啸前后的一些个人唅糗,主要是我对美国金融市场逻辑的一些思考。第三个是对交易方面的总结,特别是固定收益市场。
& & 我现在已经回国一年多,在上海一起和朋友们组建了一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叫做均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 今天的演讲我主要以讲故事为主,希望可以轻松一些。我主要是讲三个方面:第一,谈谈我为什么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就是所谓的&金融大时代&,特别是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的资管的发展历程。第二,分享一下我对中国市场的逻辑和挑战的理解。最后是回国一年多以来创业的感悟。
& &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回国这件事,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其实我在美国已经呆了近20年,为什么人到这个年龄了突然想到回国呢?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块,我归结为&此消彼长&。什么叫&此消&呢?我在美国金融市场已经做了很多年,我现在觉得越来越难做,投资机会越来越少,特别是对对冲基金领域来说。什么是&彼涨&呢?我觉得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特别是2014年开放了私募基金的注册。在中国,对冲基金合法化了,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我和几位多年的朋友在一起讨论了很多次。在最后做出决定之前,我们还在国内的各大城市跑了一圈。
& & 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我的两位同伴就问我:&渔阳你讲的很好,头头是道,但是你的赚钱策略是什么呢?&我特别负责的说:&我没有策略,因为我在中国市场没做过。但是有两点很重要,策略研究是一个挖金子的过程,我是比较熟悉的,我相信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应该差不多,拿一把铲子到正确的地方挖就可以。第二,看过我的书的人都知道,我以前玩德州扑克,在赌场里面有一些经验。在赌场里以及交易过程当中,我就总结到,新的市场、新的游戏和新的产品当中有最多的机会。&
& & 2014年底,中国刚刚开始大规模金融改革,推出了很多新产品,我觉得这个有机会。我讲了这两点之后,我还是心里有点发虚,不是非常肯定到底有多少机会。有一次我坐下飞机从上海到深圳,我跟空姐要了《证券报》,我看到《证券报》头版就印着股指的消息。上面有上证沪深300的点数和股指期货的合约的点数,我一看报纸我就发现有明显套利的机会。我回到宾馆就拉了一下数据,对比了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市场。
& & 我发现首先中国的股指期货是仿照美国进行设计的。美国是S&P500的ES期货,我们国家的是沪深300的股指期货,这两个合约高度类似。从点位来说,两个是差不多的。S&P500是2000点,沪深300差不多3000点。美国的每一点是值50美元,中国设计的是300元人民币。我觉得就是按照人家的设计的。美国的最小变化单位是0.25,中国是0.20。
& & 我对美国市场很熟悉,所以我拉了一些数据来看。美国市场有效性越来越强,赚钱越来越难。当时就有一组数据,是两个股指期货相邻的两个季度的价差。三天左右的波动在-7和-6之间,有一些&小毛刺&,波动率只有0.25。这个市场非常难赚钱,而且它的流动性也不好。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市场的情况,上下波动范围起码有15个点左右,我们的波动性是美国市场的50倍。我看了这张图之后我非常的振奋。我对同伴们说,这个市场应该是可以赚到钱的,只要我们按照合理的方法去做。有了这个初步的想法之后,我就做了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就是对中国市场未来发展做了一个展望。我总结一些历史经验,看看哪些历史经验和现在相关。
& &&美国对冲基金发展史
& & 接下来简单谈谈美国投资领域,资管行业的一些发展。在美国的投资理论,我认为有&三种流派&,第一种是所谓的价值投资&气宗&。我们看好一家公司长期持有,争取赚十倍、几十倍,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他写过《聪明投资者》,还有一位是巴菲特。
& & 第二个流派是可以叫&剑宗&,就是寻找交易机会,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他们的交易频率比较高,代表人物是索罗斯。他做空英镑和泰铢都是比较短暂的交易。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艺复兴公司,这应该是最有名的一个量化基金。大部分的对冲基金,都应该是这个流派的,因为他们的投资周期非常短,可能短到几秒钟、几分钟,长的话也不过几个月。
& & 第三个流派是&学院派&。大家知道有效市场理论是什么呢?大概的意思是说市场包含了一切信息,你和市场都没有什么机会。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都是一些学界大拿,都是得过诺贝尔奖的,比如说保罗&萨缪尔森等。
& & 接下来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对冲基金发展的历史,看看他们到底是谁对谁错。按照历史年代划分,第一个年代是二战之后,1945年-1960年代,这个时候美国的汇率非常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也比较稳定。在这个时代,简单的持股就是最好的方法。巴菲特就是在这个时代赚的第一桶金。在美国60年代有一个产品,有点个类似中国上证50,只要长期拿住就能赚大钱,这是价值投资时代。
& & 中国也有类似的一个的时代,就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一直到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我看过一些材料。那个时候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人口构成比较年轻,有巨大的人口红利。那个时代如果说买了茅台、云南白药,可以挣很多钱,包括有一些代表人物,比如说但斌,他写了《时间的玫瑰》,是在这个年代打出了名气。
& & 到了1970年代就有了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因为美国60年代末卷入越战,国内也有一些不稳定的情况,经济越来越差。当时的尼克松做出了一个决定,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打破。如果说我们穿越会那个年代,应该会赚很多钱。美元和黄金一脱钩导致整个70年代成为大通胀的年代。在这个阶段商品涨得最快,是做趋势、做宏观的策略师是一个好时代。有很多对冲基金的大佬,包括索罗斯都是在那个年代赚到了第一桶金。我在博客当中介绍了两本书金融类的书记叫《市场题材》和《新市场题材》,里面很多故事讲的都是70年代的事情。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故事,不少投资人也是在期货趋势上赚到第一桶金。
& & 1980年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那个时候出了一个非常狠的美联储主席,不管经济怎么样都不停加息控制通胀。80年代开始的时候,美国的利率非常高,当时短期利率大概20%。从那个时代到现在,美国利率处于长期下行状态,30年期国债利率从15%下降到2%多一点。80年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性调整,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向左转&的时期,国有经济增加的比较多。到了80年代,里根总统和撒切尔夫人搞了新经济政策。当我们说到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我就想这是不是新经济政策。逻辑我觉得是差不多的,就是政府减少经济的干预,通过减税政策推动私有经济发展。里根实行的所谓&里根经济学&之后有了很大效果,美股进入大牛市时代。同一个时代,市场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之前债券是非常无聊的产品,80年代,投资银行开始做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比如说垃圾债,做杠杆收购是80年代搞出来的,还有房地产抵押债券也是80年代搞出来的。我的书当中也有一些80年代的故事,比如说&骗子的扑克牌&讲的就是这个年代的故事。
& & 对于对冲基金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因为以前大家挣钱就是靠猜方向,做多或者是做空。从80年代末期开始,对冲式的投资方法兴起。我书当中写了当时所罗门公司当时有一个团队,后来这个团队变成LTPM。当时摩根史丹利有一个数学家搞了一个组叫PDT,一直存在到前两年,从这个组里面出现了D.E.Shaw以及很多非常有名的量化的对冲基金。这是一个对冲基金奠基的时代,今天非常有名的黑石是在那时候只是从事一些资本市场并购的业务。
& & 为什么要讲这个?我觉得中国有一些情况也是比较类似的。很多对冲方式都出现了,包括债券市场也开始有一些创新的举动,最近资产证券化也在加速,很多新的金融产品都开始产生。我也希望中国的D.E.Shaw也处于奠基状态当中,我也希望未来均直可以成长为这样一家公司。
& & 90年代是一个非常也意思的年代,我就是90年代中期到的美国。第一就是科技创新,主要是和计算机有关的,微软就是这个年代发展起来的。第二点和中国有点类似的,就是美国的婴儿潮,人口红利开始释放。美国的人口结构也曾经是一个梭子型,就是中年人、年轻比较多。美国婴儿出生的高潮是战后四、五年,一直持续到70年代。如果算一下他们的年龄的话,在90年代就是20-40岁。这一代人里面,年轻人要买房,三、四十岁的人要投资。美国的股、债、房此时都是牛市,这对我们现在有一些参考意义,因为中国的婴儿潮应该是60后、70后、80后,现在也进入了类似美国当年的年代。我觉得至少中国的婴儿潮投资需求应该是处于上升的通道。
& & 因为牛市,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就比较流行,比较著名的是麦哲伦基金的管理人。到90年代末期,也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曾经也对对冲基因也有非常大的冲击,包括著名的长期资本(LTCM)折戟沉沙。
& & 我的这本书当中还专门有半章仔细讲了长期资本前后的历程和逻辑。为什么讲这个事呢?因为那是第一个对冲基金破产的情况。后来又不断发生类似的情况,包括去年在中国发生的。这个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宏观上非常类似。如果杠杆用得太多,遇到一个流动性危机,一下就完蛋了。
& & 年,开始是科技股泡沫破裂,这个时候新兴市场开始崛起,代表就是中国。因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中国大发展之后带动一些提供原料的国家也都跟着发展,新兴市场开始崛起。在美国这几年,因为投行在不断发展业务,在融资融券、对冲基金服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融资融券成本降低,金融创新也很流行。所谓的金融创新就是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很多产品都是那个年代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资管行业出现了很多量化产品,包括相对价值基金。
& & 现在华人当中开办对冲基金的,规模最大的应该是100多亿美元,大概就是年从JP摩根出来的。我在年的时候,已经在投资银行工作。书当中也写了,就是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赚钱很难。债券当时来看还是比较低的,信用利差非常窄,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你就只能不断加杠杆,只要信用利差不扩大,只要你还能借到钱。中国叫回购,就可以继续赚钱。一切看起来很美,一直到有一天美联储不断加息,最后产生流动性危机。
& & 到了年就是金融海啸。我觉得也许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一个这样非常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时间,因为我真的亲身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平时是千万美元级挣钱的,一到危机的时候,就会出现几十倍的回撤。华尔街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是一段非常好的经验,这些教训也非常值得我们吸取。中国去年的股灾就是因为不断加杠杆,加的时候大家很高兴,但是去杠杆是非常痛苦的,去杠杆会产生一个滚雪球的效应,最后导致&雪崩&。
& & 回过头来看,我认为美联储当时也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如果换成今天的美联储,雷曼不会破产,他们会更早采取更果断的措施。但是当时谁也没有见过,最后搞的非常的惨。2008年底、2009年初的时候,美国市场也非常的奇葩,资产价格处于一个非常疯狂的位置。过后再看,那个时候有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在那个时候建仓,会过几年非常好的例子。巴菲特有钱,所以他在最便宜的时候,抄底高盛。中国说到巴菲特就是价值投资,我觉得他还有非常多其他的方面,包括他对流动性的管理都非常值得借鉴。
& & 接下来就是2010年到现在。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市场某种程度上回到了年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零利率的时代。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比较高兴,因为零利率,涨,债券开始也涨,都可以赚钱。资产价格都涨了以后,资产收益率逐步下降,尤其是固定收益领域。一般提起金融市场,大家都喜欢谈股票,但是实际上最大的金融市场是固定收益市场。固定收益是有利率的,如果说利率水平是3%的话,就意味着每年有新的钱进入到这个体系当中,而且体量很大。如果说利率是零的话,就没有新的水进来,这是很恐怖的事情。经过长期的零利率之后,资产收益率开始下降,另一方面通对冲基金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也不允许进行自营交易。
& & 这几年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也听说了,美国对冲基金去年表现非常不好,今年前一段时间又表现的非常不好。我去找了美国的对冲基金指数,这是前4个月的表现,大家都是负的,只有一个做空为主的是正3。我们看到几个比较常见,采用的市场中性策略量化基金平均收益是-1.33%。固定收益套利的对冲基金平均收益是0.32%,也是很惨淡。而且这不是第一年,因为我有朋友在这些地方工作,他们连续几年都是这样的收益。FOF是-3%,是表现最差的。全球宏观策略也不行,因为现在市场上没有可以交易的趋势,都是大家天天在猜测央行在干什么?多策略还稍微好一点,还能稍微赚一点。这当中的对冲基金应该是没有包含最好的对冲基金,因为美国最好、最牛的那些对冲基金业绩是看不到的,比如说D.E.Shaw,他们的表现不对外公布。我们可以理解为中等水平的对冲基金才会公开他们的业绩。
& & 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开始我们讲到&剑宗&、&气宗&和&学院派&。经过40年之后,好像&学院派&说得很有道理,因为美国市场实际上准有效市场时代已经来了。
& & 美国人以前很喜欢买共同基金,现在这些都不流行了,在美国最流行的是指数化产品,比如ETF。逻辑很简单,如果说我不会赚钱,我可以控制风险,可以不让自己整天为股票这个事着急。包括我自己,我在美国投资都买了很多标普的ETF,长年也不去动它,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投资方式。如果说大家有投资需求,又不想费很大力气去研究这个事,我建议大家可以指数化投资,有钱就投点。我觉得就是中国可能在这方面,处于美国20年前的水平。我们很多股评家很喜欢出来讲话,像&婴儿底&、&尿布底&、&钻石底&,我觉得比较娱乐。在一个接近随机的市场里,这样的预测是很奇怪的。当然在美国人的眼中,这些专家说的话,放在一起还是有点用的,他们说正确率可能是超过50%的,但是大概不到55%,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状态。
& &&中国金融大时代
& & 我们回顾了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讲这个事呢?我觉得我们对比中国,有一些地方像美国的80年代,有一些地方像美国的90年代,也有一些地方像美国最近十几年。总而言之,我觉得接下来中国金融市场有一个大发展的时代。我称之为&中国金融大时代&。
& & 简单列一下原因,第一个是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已经接近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 &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趋势。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中国的钱会出去,外国的钱会进来,会催生很多资管的需求。
& & 第三,货币在持续增加。我们曾经有一个朋友,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说的一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现在很多生意不太好做因为客户越来越少,但是如果是资管行业,其实你的客户,其实可以满成钱是你的客户。钱越多,需要被管的越多,你们客户越多。但是我们国家M2的增速非常快,所以对资管行业来说,客户越来越多。我刚刚讲了我们的人口结构变化,60后、70后和80后现在手里有钱,需要管,这就是需求。
& & 第四,政策导向。这是我在2014年的一个判断,可能现在稍有变化,但是我觉得总体方向还是在的。我觉得因为政府要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我们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这里面的招不是很多,但是金融改革应该是一个方向。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也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股票市场砸钱,砸出中国的谷歌?我们希望有各种各样新的产品,有各种各样新的需求。对于我们这一行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 & 第五,中国人都很好赌。股指期货本来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东西,只有合格投资人,在中金所开户要有50万,还得交易过10手商品期货才让你交易。但是我们民间就创造了一个&股指期货拍拍机&,他把股指期货拆小了,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的,你泡一杯茶可以押大押小,还可以平仓。我也和我们公司的交易员开玩笑,我说我们可以发明一个&期权拍拍机&,可以让它玩法更丰富一些。
& & 我觉得美国也有过这个年代,散户比较多,对冲基金相对来说赚钱比较容易。最近一些年,情况已经变成了比如说股票市场当中70%是高频,剩下30%充斥着D.E.Shaw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是比较艰难的市场。
& & 我回国一年多来,也接触了一些私募界的人士,有非常多的高手,也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是总的来说,正规化的水平和理论水平大概是处于美国20年前的状态。这里面有一个例子,也是当年我们在做调研的时候,接触了一个国内做Alpha的老总。我觉得他是比较警惕的,不愿意多讲,但是他聊得高兴,他也稍微给我讲了一点。他给我看产品净值的曲线,在2014年底,说是非常漂亮的,基本上一直向上走。我说非常厉害,那做回测的时候是不是更好呢?他说做回测的时候还不如实盘。我觉得很奇怪,一般来说应该是回测更好,实盘差一些。他说回测在年,实盘是13-14年。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他说最近(2014年12月)表现不太好。
& &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在想做Alpha的人到底在做什么?我稍微有点明白。中国有2000多支股票,你可以买进一些小盘的股票,然后用沪深300期货来对冲,相当于去买一些平均规模比较小的股票,用一些大的股票来对冲。中国认为这是Alpha,但是在国外是一个风险的指标,叫SizeFactor。后来,我回到旅馆里,去网站上看了一下Size Factor的表现,也就是大股票相对小股票的表现。我们看到非常清楚的是从年,这个东西在是0附近振动的,也就是说大小股票表现差不多。年,小股票走出一个巨大的牛市,现在我们知道叫&创业板超级牛市&,我们可以看到Size Factor这两年是赚钱15%。在这样一个市场里,你加一点杠杆赚过30%、40%,50%都是有可能的。我觉得这个不能叫Alpha,至少在国外不会叫Alpha。国外人如果说要在这上面押了很多钱的话,他一定会问为什么,也肯定不会有人给2%、20%让来押这个大小。这在当时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觉得我们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 & 当时觉得一切都非常的光明,也是自信满满回来做这个事。后来我总结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其中两个风险就是宏观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这些会不会发生一些变化?不幸的是,过去一年当中还真是有很多这方面的事情,包括中国股市的股灾。
& & 回来之后我也困惑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中国市场逻辑难以理解。我3月17日到的上海,股市连涨9天,有各种各样奇葩的事情,包括创业板、神车等等。一个60多亿元的规模分级基金还没有做过一笔交易就炒到了溢价50%,我觉得很难理解。从5000点大牛市又连续发生三次股灾,这又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逻辑?我们还有很多国外其他没有的事情,比如炒壳、妖股,还有一奇葩的一只股票叫梅雁吉祥。我觉得这就是散户的赌博工具。因为我本来是一个有效市场的信徒,我觉得这个要好好思考一下。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概念股,去年公司债泡沫。最近螺纹钢,钢铁是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国家都说要关停并转钢厂。但是最近螺纹钢1609合约,从2000涨到2700,现在又被砸回2000以下。钢厂纷纷开工,开工之后又被砸下来了。中国市场热点轮动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信义房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