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五台山天气?是什么单位

站内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文殊菩萨三次示现 朝礼五台山感应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 作者:佛弟子
点击次数: & 字号:&
  日&26日,弟子的人生从此改变了。在五台山,弟子又一次见证了佛力的广大,文殊师利法王子不可思议的大智神通。以下所述均为弟子真实经历,希望各位同修精进修行,感受佛恩浩荡。
  从去年冬天到去五台山前,弟子的右脚因为一次扭伤而导致疼痛、黑紫,不能正常行走,拍片、检查、用药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就是不好。弟子每晚梦见冤亲债主来追打,半夜恶梦惊醒。身体不好、工作不顺、婚姻不顺,可以说没有一件事情是顺利的。弟子的爸爸右腿肿胀淤血,也是无法正常行走,妈妈长期腹部疼痛,不能正常吃饭。
  这一切随着朝拜五台山改变了。7月24日,我们一家参加邢台净域寺上惟下俊师父组织的三步一拜五台山,600多人一起朝礼。7月25日,我们到达了五台山,清凉佛国真的不可思议。下午我们三步一拜了菩萨顶,至今我都难以想象70岁的父母是怎样拜上台顶,而我平时连走路都觉得脚疼,又是如何登上台顶。这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境,梦里一本经书自动翻页,一个声音告诉我,读完这本书,所有的事情就都顺利了,我当时问,这是什么书,声音回答说&文殊&。后来妈妈叫我起床,刚刚夜里2点。
  7月26日早上4点,我们又出发三步一拜黛螺顶,在路上我见到了一位腿部残疾的老人,与其他人不同,从他嘴里念出的文殊菩萨是那样的深入心底,唤起了我内心的悲痛。在三步一拜的路上,我流下了忏悔的泪水,忏悔罪障。在下山的路上,我们又遇见了这位老人,他坐在路边还是念着文殊菩萨。那声音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不过这次三步一拜黛螺顶我的右脚确实轻松了许多,比左脚感觉还要利索。下山回来,我们在普寿寺进行了回向和忏悔,在五爷庙朝拜了五爷,希望自己能够弘法利生、广度有情,报答佛恩。我问妈妈,五爷真的灵吗?
  吃过午饭,我们坐车下山了,在车上迷迷糊糊睡着了,梦见了普寿寺的世尊放大光明。从此我的脚真的好了,不在夜里做恶梦,爸爸的腿也好了,妈妈的腹部也不在疼痛了。回来后,我一直在想文殊菩萨说的那本书是什么那?机缘巧合,我在一位老菩萨家碰到了一位居士,她拿出书的瞬间我认出了就是自己要找的书。今天上午刚刚读完,中午睡觉梦见龙王,带我去了龙宫。
  这就是弟子在五台山见闻以及回来的种种感受,均为真实记录。13年和14年弟子也朝拜了九华山和普陀山,其中种种感应均在本网发表了文章。希望各位同修相信佛菩萨的大威神力。在此,感恩诸佛菩萨加持,感恩文殊菩萨,感恩惟俊师父和济群法师,感恩弟子的爸爸妈妈。
?文章评论:(共有
&&&&&&&&网名: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以上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友情链接:说到五台山的佛事活动,由于从事佛事活动的僧人与尘世俗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与生活方式,我们不妨从这一方面谈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1、超凡脱俗的僧人生活
五台山最令尘世俗人耳目一新者,莫过于僧人们风韵独特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和生活方式。
就衣着而言,俗人穿衣虽然在款式、色彩方面男女不同,老少有别,但是并无固定的模式可予遵循,只是由于历史习惯形成了一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被同一个民族所普遍承认和依从的规律,其目的一为实用,二为美观,年轻的新潮人物有时还为追求时髦。僧人所穿衣服的色彩和式样却不因男女长幼的不同而不同,仅以宗派与国土的区别相区别。五台山的寺院有青庙与黄庙之别,青庙住汉传佛教僧侣,僧人穿青色僧衣;黄庙住藏传佛教僧侣,僧人戴黄色僧帽。但是无论青色或黄色僧衣,其所用颜色俱非正青色或正黄色,而是接近于青色或黄色的“不正色”,亦谓“坏色”。僧人的衣服不用正色,意在表明舍弃华美的色彩而崇尚俭朴。从用途上说,僧衣有大、中、小三件之分,称名“三衣”,其梵文名称汉语音译谓“支伐罗”。用五条布缝制的小衣俗称“五条衣”,简称“五衣”,亦称“内衣”、“中宿衣”等,梵语名称为“安嘴婆娑”,是僧人劳作或者就寝时穿用之衣。用七条布缝制的中衣俗称“七条衣”,简称“七衣”,亦称“上衣”、“入众衣”、“中价衣”(在三衣中具有中等价值)等,梵语名称曰“优多罗僧”,乃僧人礼诵、听讲、布萨(一种佛教仪式)时或者平时穿用之衣。用九条布甚至二十五条布缝制的大衣,俗称“祖衣”,亦称“九条衣”、“九品大衣”、“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梵语名称系“僧伽梨”,是僧人出入王宫、城镇、村落或者会见尊长时穿用之礼服。“三衣”总称“袈裟”,全称“袈逻裟曳”,汉语意译“不正色”或“坏色”。袈裟又称“法衣”、“如法衣”、“应法衣”、“法服”、“僧服”、“僧衣”,亦谓“离尘服”、“莲花服”,总名“无上惭愧服”或“无垢衣”,德号“无相福田衣”或“解脱幢相衣”,又有“坏衲”、“离染服”、“田相衣”、“幢相衣”、“消瘦衣”、“梵服”、“应法妙服”、“出世服”、“敷具”、“磨衲”、“忍辱铠”、“去秽衣”、“土衣”、“无上衣”、“无相衣”、“间色衣”、“道服”、“振起”、“功德衣”、“慈悲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等异名。五台山汉传佛教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为黄色;藏传佛教僧人的袈裟则为黄色,平时所穿七衣是紫绛色。五台山冬季气候寒冷,夏季亦无炎暑,三衣不足御寒,故僧人们往往又在袈裟里面另外穿常服。常服的样式接近于俗人之衣,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制成的。在五台山台怀镇,僧人们来往于寺院或街市之间,他们身上所穿衣服大多为常服。五台山僧人的常服,其颜色以灰色居多。在从事佛事活动时,五台山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僧人在做佛事活动时上身常穿“搭衣”,将右臂袒露于外,这是从外表区别受具足戒比丘与未受戒者的主要标志。受戒比丘之所以如此穿衣,意在表明他们对佛、菩萨的恭敬。这些僧人足蹬一道岭僧鞋,内套长筒袜,裤管束于袜筒内。僧人的衣着与剃光的头部使其在外表上显得不同凡响,令初来乍到的游客顿生新奇与神秘之感,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僧人的饭食一般由居士供给。为了有利于修炼佛道,也为了减少居士的负担,僧人一般过午不食,即在午时以前吃一次正餐,午时过后便不再吃正食,做小食(饼、果、粥类食物称“小食”)进餐则不在此限。五台山的僧人多数自食其力,经常从事农田劳作,所以“过午不食”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只有一些年老的僧人还保留着这种习惯。僧人吃饭称“用斋”,吃饭之厅堂称“斋堂”或“五观堂”,在斋堂吃饭则称“过堂”。五台山僧人在用斋之前,一要诵经念偈,二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供食于佛和菩萨,“下施”则系施饭于飘零无定的孤魂野鬼。用斋完毕,僧值师居中向上站立,维那师则率领僧众同念斋偈和供养咒等偈咒。在整个用斋过程中,僧众一律肃然端坐,口不出声,碗不发响,偌大斋堂即便数百人同时用斋,亦显得无声无息,绝无俗人用餐时的交头接耳之状和嬉笑喧闹之声。五台山佛寺有“子孙庙”和“十方庙”之别。“十方庙”系十方僧众皆可来居之佛刹,在用斋时全寺僧众齐聚一堂同时共用,大和尚与比丘众基本上没有什么分别;“子孙庙”乃家传庙,住持一职沿袭徒承师制,故用斋时不甚严格,当家和尚未必天天与僧众一起用斋,也未必与僧众用同一种斋食。僧人斋食历来由居士供养,所以斋食之品种基本上是居士供什么僧人便吃什么。五台山僧众的斋食以素淡为循,佛教戒律中有饮酒和杀生之戒,故绝不吃荤,并无肉食。但是藏传佛教的僧众大多来自蒙、藏等游牧地区,基于自幼及长所生存的坏境,其传统习惯是无肉不成食,故黄庙用斋无食肉之禁忌。僧众改善伙食同俗人一样,是在过年、中秋等中华民族所共享的节日之时。此外,佛门中独有其自享的节日,并且有固定的斋期,此时用斋,则较常斋有所改善。斋期的施主供斋规模大小不一,参与僧众多少以及斋食水平高低则由于施主布施情况的不同而显现差异。
佛教僧人居佛教寺院是众所周知的。东汉时,摩滕、竺法兰白马驮经,东来传法,初宿鸿胪寺,于是以“寺”为名创立“白马寺”。“寺”这个汉地官署的通名由此而被佛门中人所独占,成为僧众居所的通称。寺之异名,尚有“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处”、“亲近处”等。“寺”及其异名有六种含意:一为窟,二为院,三为庙,四为林,五为兰若,无院落者为“普通”。此外,寺还有“梵刹”、“梦苑”、“招提”(汉译“四方”)、“福地”、“福庭”、“缁林”、“丛林”、“莲刹”、“僧伽蓝摩”(简称“僧伽蓝”、“伽蓝”,汉译“众园”)、“僧园”、“僧院”、“萧寺”、“宝坊”、“兰室”、“鼻诃罗”(汉译“大寺”)、“法宇”、“香刹”、“绀宇”、“绀园”、“绀坊”、“绀殿”、“凤刹”、“蓝宇”等别称、美称和尊称。寺院内僧尼所居之房有“僧房”、“僧坊”、“僧堂”、“梵室”、“云堂”、“雁堂”、“雁宇”、“精舍”、“精室”、“禅房”、“禅堂”等多种名号。其实质无异而含意有别,不予赘述。五台山的寺院有“青庙”与“黄庙”之别,青庙与黄庙又有“子孙庙”和“十方庙”之分。子孙庙实行家传制,住寺僧众因而亦称“家传僧”,家传僧以生产和念经为主业;十方庙实行选贤制,其住持可以在游方僧众中择优选举。五台山佛寺以子孙庙居多,僧人则因为宗派的不同而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寺院。
居士在家修行,每月需要按照一定时日持“八斋戒”,持斋之日谓“斋日”或“精进日”。每逢斋日,“鱼肉不御,迎中(‘中’即中午)而食”。斋日有“四斋日”、“六斋日”、“十斋日”、“三长斋日”等。“四斋日”即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六斋日”即每月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十斋日”即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三长斋日”亦称“三斋月”,在每年农历的正月、五月、九月3个月进行。十斋日不吃肉食、不屠宰禽畜、不行刑杀人。三斋月自初一至十五需要天天持八戒斋,并且遵守“过午不食”等戒律。每个斋日的初一敬定光佛、初八敬药师佛、十四日敬普贤菩萨、十五日敬阿弥陀佛、十八日敬观音菩萨、二十三日敬大势至菩萨、二十四日敬地藏菩萨、二十八日敬毗卢遮那佛、二十九日敬药王菩萨、三十日敬释迦牟尼如来佛。
居士剃度出家,需要举行“一白三羯磨”活动。“白”即告白、告诉;“羯磨”是梵语的汉语音译,意译为“办事”等。四人以上的比丘居同一结界之内,行“羯磨”之作法者,称“羯磨僧”。僧人团体时常通过会议的方式议事、办事、处理问题,故“羯磨”的完整意思是“通过会议办理具体事务”,羯磨之主事僧称“羯磨师”,亦即会议执行主席。按照佛教仪轨,信徒在接受具足戒时,三师之一的羯磨师向僧众告知某人要求出家,即所谓“一白”;然后连问三次,以征询僧众的意见,即所谓“三羯磨”。如果僧众没有异议,便可以批准要求出家者受戒为僧。
一个寺院内的最高领导是住持,住持下面安排若干执事僧,仿照朝廷文武两班大臣设置东序、西序。西序选学、德兼修者担任,称“头首”,其职数有六: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首座亦称“上座”,分“前堂首座”与“后堂首座”两种,统领全寺僧众;书记执掌文书;知藏掌管佛教经藏,兼通义学,负责对经书的点校、补缺、修残、防潮等保护性工作;知客负责接待外来宾客,安排食宿;知浴掌管浴室,冷天五日一浴,暑天日日淋浴,负责挂毛巾和供脸盆、拖鞋、脚布等;知殿负责佛殿法堂的香灯,并且清扫垃圾,擦拭灰尘。东序选精通世事者担任,称“知事”,其职数亦有六: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都寺亦称“都总”、“都管”,统管寺内总务;监寺亦称“监院”、“院主”、“主首”等,总管一寺事务;副寺亦称“库头”、“知库”、“柜头”、“掌财”,负责掌管钱物以及收支进出;维那之“维”即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是梵语“羯磨陀那”的简称,意为“授事”,主管僧众威仪、进退及纲纪;典座负责掌管饮食与床座等事;直岁负责掌管经营性活动以及农耕事宜。
游方僧云游四方,以参禅访师为主业,亦称“飞锡”。“锡”指禅杖,是僧侣随身携带之物。游方僧投寺暂住称“挂单”,“单”指僧堂中东西两序的名单,僧侣衣钵就挂搭在名单下面,所以挂单又称“挂搭”,亦名曰“挂锡”。僧人于某一寺院挂单而脱鞋上床,如果在摆放僧鞋时鞋头向里,表示要住;鞋头向外则表示要走。过去僧人为了防止蓄私财而引发贪念,规定了不持钱财的戒条,故其外出云游需要非出家人陪同做随从,以便为其管理钱物。后来由于这种做法有诸多不便,于是不再严格施行。五台山僧人外出,基本上没有俗人陪同。
僧人相见,以双手合十、五指相向、举至胸前,向对方表示敬意。僧人之间不以年龄大小分辈份,而以戒龄长短论长幼。年龄虽小而戒龄较长者为长,短者为幼,幼尊长是佛门的基本礼数。平时打座长者上座而幼者居下,外出行走长者先行而幼者居后。一般比丘见大长老需要脱双鞋、袒右肩、行跪拜礼。比丘与居士之关系形同长幼,故居士见比丘亦需礼拜,比丘不必回礼,说一句“愿你吉祥”即可。比丘到居士家中,居士需要以净布铺椅,恭请入座,然后礼拜。五台山僧众与俗人往来频繁,因而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礼仪不是十分严格,只有在正式的佛事活动场合才比较讲究。
僧尼不同于俗人的衣食住行,是僧尼生活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僧尼生活中的重要内涵,是学修和参禅。
佛教教义的本质是无神论,它不承认有“造物主”。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此僧尼不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也不是神的代理。僧尼出家而遁入空门,主要是为了求得解脱尘世间的种种烦恼、种种干扰而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身养性,其精力重点在于学修。学修的内容主要是佛陀的教义和教理,其具体方法则因为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五台山僧众认真履行戒条,不仅潜心学修,虔诚供佛,而且将维修寺院、植树种草、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其生命行为中须臾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晨钟敲响,夜幕退去,曙色熹微,佛殿中已经是人影晃动,烛光闪烁,香烟缭绕。身披袈裟的僧众进入佛殿内,在木鱼、钟磬声中次第礼拜佛、菩萨圣像,悠扬动听的朝时课诵之声打破了黎明时分的宁静,五台山上空回旋着阵阵佛号经声。
早斋过后,僧众各自修业,从事经、律、论写作者有之,专心诵经者有之,接引香客者有之,清扫殿堂者有之,修葺寺宇者有之,挑水植树者有之,荷锄务农者有之……另外还有一些僧尼则往来于寺院之间,寻师访友,研讨教理。此时此际正在展开的所有活动日复一日,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循序进行。日落西山,暮时课诵在各个寺院分头施行,其大致情形与朝时课诵大同小异。
2、隆重庄严的佛事活动
五台山各个寺院经常分头或者集体举办多种佛事活动,僧众是佛事活动的主体。如果举办讲经说法会,则讲者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侃侃而谈;听者专心致志,触类旁通,心领神会。如果举办佛诞节、佛成道节、佛涅槃节、打七等活动,则既诵经念咒,又行礼跪拜。诵经时声柔似唱,礼拜时姿美如舞。如果举办农历六月的无遮大法会,则伴随有吹螺号、戴面具、穿异服、跳布扎等活动。如果举办盂兰盆会,除了届时施斋供僧以及正常的诵经活动之外,还要做水陆道场并且放焰口。这些活动或在白昼举办,或于黑夜进行,使僧人生活愈加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五台山僧众的佛事活动随着岁月的推移而内容不断更新日趋丰富,重点经常转换。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受到了北魏、北齐皇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僧人们除了建寺造塔、雕塑佛像之外,还经常举办斋会。少数有志僧人则精研佛理,著书立说,在中国与世界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隋、唐时期,佛教不同宗派的活动成为五台山佛事活动的重要内涵,各宗各派虽然俱以得道成佛为最高理想并且宗旨相通,但是彼此之间又进行着激烈的辩驳与争论,僧人们不仅在寺院内讲经说法,而且还要深入到广大黎民百姓中去宣讲教义、教理,使佛教信仰大众化并且广为普及,促使其渗透到尘世凡俗人生行为的各个方面。到了明代,五台山除了盛行刻印经书之外,佛教文学和佛教音乐亦随之发展起来。明代高僧紫柏的门人如奇主持编纂的《嘉兴藏》经卷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年)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开刻,五台山灵鹫庵僧人宝金编谱的《华严福田佛事四十二奏》佛乐普遍流行于佛教界。佛乐的演奏初始时是用于寺院的佛事活动,后来亦渗透至民间的丧葬仪式之中。有清一代,一年一度的六月庙会由始肇勃兴到形成惯例,延续至今而无从间断。
现在五台山僧人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日常性佛事活动、节日性佛事活动和专门性佛事活动三大类。
(1)日常性佛事活动
五台山的日常性佛事活动是僧人为自己的学修所进行的活动,已包括在僧尼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一年四季,天天进行,主要是早课、晚课和诵戒。
太阳出山之前,五台山僧众除了特别劳务和因病请假者之外,均需要在各寺住持和维那的率领下集体诵经。住宿于寺院内的居士和香客在征得住持僧的允许之后,亦可随僧众到佛堂参与诵经活动。早课地点无定,一般在大雄宝殿、文殊殿或观音殿进行。五台山冬季寒冷,故佛事活动大多移至禅堂举办。课诵经文,不同宗派有不同的选择,各个寺院有各自的专修。早课自始至终按照定仪轨制进行,经文由主念僧领念,全体僧众在木鱼、鼓、磬的伴奏声中共同念诵,组成了声调悠扬的大合唱和齐声朗诵。整个诵经过程由住持或者维那居中,面对佛、菩萨圣像频频礼拜。僧众分立两旁,举手合十,神态肃穆,共同唱、念、诵经,声调柔和悦耳,颇具戏剧效果和艺术色彩。晚课于太阳落山前后进行,所诵经文与早课不同,每段经文的念诵方法不是刻板单一的,念诵者的声调和身姿多有变换,或载歌载舞,或举饭施食,或绕殿行诵,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五台山黄庙的喇嘛们则在佛教音乐的伴奏声中展开迎送太阳的活动,其性质与青庙僧众的早、晚课诵基本相同。
佛教信徒正式出家而成为僧、尼之后,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专诵戒律的法会,称“布萨”,一般在农历的月中和月底进行。届时受戒僧尼齐聚于戒堂,念诵戒律,检查戒行。检查戒行的方法是自我批评与彼此批评相结合,佛教谓“自己发露”和“别人举过”。倘若有僧尼犯戒,则以“一白三羯磨”的办法征询僧人们的意见,犯戒者在一定时期内会被剥夺僧籍。比丘业经6昼夜(比丘尼则为半个月)在20个以上的僧人面前坦白和忏悔之后才能继续留在佛门为僧。“忏悔”是梵语“忏摩”与汉语“改悔”的梵汉混称。布萨的举办给犯戒者以坦白过失改正错误的机会,后来产生了《忏悔文》、《忏仪》一类著作,“布萨”于是成为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之佛教仪轨。
(2)节日性佛事活动
节日性佛事活动是定期举办的道场、法会和斋会。五台山的节日性佛事活动主要有六月道场、十寺法会以及各寺自办的节日法会与斋会。
六月道场于每年农历的六月举办。相传远在隋、唐时期,五台山寺院群集地怀台镇便已经有了每年举办一次历时一个月庙会的先例,举办时间在农历的七月。到了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年)始定庙会于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日至三十日举行,会期仍为一个月。
庙会期间所有寺院山门大开,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僧众身披袈裟,敲击木鱼、钟、磬,诵经拜佛。还有一些高僧设坛讲经,弘扬佛教教义。来自四面八方的佛教信徒们云集台怀,或礼佛,或还愿,或布施钱财,或参加法会,各有选择,悉听尊便。
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是喇嘛教的“奉旨道场”,由黄庙喇嘛举行三天“跳布扎”活动。十四日在菩萨顶“镇鬼”,将事先蒸制的鬼王和各种面塑鬼怪陈列于大殿,喇嘛们身穿前辈流传下来的清帝御赐服饰,由寺院内的典器、温布等僧人陪同,高坐殿堂,外列僧众所扮二十八宿,头戴各种面具,身穿奇装异服,于诵经和镇鬼仪式之后按照图中地面所绘人行路线在音乐声中以相应身姿和手势按图行步,跳跃前进。十五日在罗睺寺跳布扎,由藏传佛教僧侣组成的队伍以弥勒菩萨像为前导,继为大喇嘛乘八抬大轿,二喇嘛乘高头大马,一般僧众紧随其后,敲锣开道,击鼓鸣号,吹奏佛曲,蜿蜒前行,到各寺殿堂诵经谒佛,意为迎请诸佛,以便来日“斩鬼”。十六日举行“斩鬼”活动,在此起彼伏的琅琅经声和高昂激越的阵阵螺号伴奏声中,僧人们一边跳跃,一边将面塑大小鬼怪逐一肢解,埋入土中。“跳布扎”、“镇鬼”、“斩鬼”等仪式活动是五台山黄庙一年之中最为重大的佛事活动,相传原来是为了纪念西藏僧人拉龙巴拉丹计挺身护法而形成的定例,在青藏地区于每年农历的腊月举行。到了清代,随着喇嘛教在五台山的勃兴,这类活动遂传入内地,成为五台山六月道场中最具传奇色彩最为绚焕灿烂的一幕。
十寺法会在每年农历的四月举行,是五台山青庙一年之中规模最大的佛事活动。这个月的初一日至初十日,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碧山寺、圆照寺、广宗寺、南山寺、金阁寺、永安寺、灵境寺等“十大青庙”的僧众齐聚一处,在各个殿堂拜佛诵经,每次会务由十寺之中的两寺主办,所需费用由十寺分摊共支。
各寺自办的法会分别于佛诞日、佛成道日、佛涅槃日或与菩萨有关的节日举办,由各寺方丈主持,所有僧众、居士、香客、信众均可以参加。倘若逢施主上布施,亦有数寺联合举办法会者。
佛诞日举办的“佛诞节”法会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中国汉传佛教地区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日举行。据佛经记载,佛祖降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其身,故每逢佛诞日,五台山各个寺院均以多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供献花卉、果品,佛诞节亦因之又称“浴佛节”。除了浴佛之外,住寺僧众还要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活动。
佛成道日举办的“佛成道节”法会是为了纪念悉达多太子得道成佛,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日举办。每逢这一天降临,中国的佛教徒采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后来吃腊八粥的传统走出寺院,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民间习俗,流传至今而仍在继续。
佛涅槃日举办的“佛涅槃节”法会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逝世。由于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对释迦牟尼生卒年月的说法不尽相同,因而传自中国的世界各国佛教信众纪念这一节日的时间也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大乘佛教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举办这一法会,日本国的佛教徒则在近代改用阳历。
不同的节日性法会有不尽相同的具体程序和规定。如农历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祝仪有七项程序:一、香赞,二、称圣号,三、诵如意宝轮王咒,四、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唱赞偈,六、拜愿,七、三皈依。香赞是统一的词句:“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称圣号各有一定称法。唱赞偈时僧众在殿内绕佛坛而行,边走边唱,极有韵味。拜愿则是又一种形式,左右两序彼伏此起,分别唱拜。佛与菩萨之圣诞祝仪程序大同小异,均为始于“香赞”,终于“三皈依”。不同的是所诵经文各有取舍,所唱赞偈各有针对。
(3)专门性佛事活动
专门性佛事活动不定期举行,或个人专办,或多人合办,如造塔建寺、雕刻佛像、译经写经、刊印经藏、讲经说法、传戒受戒等佛事活动,即属此类。
讲经法会有时一寺自办,有时数寺联办。主讲者或为本寺僧,或系外来僧。所讲经文或宏篇大论,或经、律、论小段,根据规模大小和听众多少而选择不同地方进行,佛殿、禅堂均可,寺内外僧人、信众、香客俱可赴会聆听。整个讲经过程中起止俱有定仪,经堂中央高设法台,上供佛像,下设法座,乃讲经法师之专座。法师专座的左右两侧首排是比丘、比丘尼座席,其后为信众、香客座席。
传戒是寺院设置戒坛为比丘、比丘尼二众和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传授戒律的一种宗教仪式,凡五类,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传戒之法为连授三坛。初坛传戒仪式在法堂举行,二坛传戒仪式在戒坛举行,三坛传戒仪式大多在佛殿举行。每坛传戒先讲戒法戒规,再隆重演习,然后正式传戒。传戒时间一般定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日佛诞节前后进行,时间长短不限。正式传戒由戒师主持,三师、七证在场,方可进行,其程序颇为复杂,整个过程既隆重周到,也十分严密。中国佛教信仰者历来视受戒于五台山为殊荣,塔院寺、碧山寺、广宗寺经常为求戒者举办传戒法会。
五台山的专门性佛事活动中有一种“念谱佛”的活动,是由僧人应施主之请而举办的一种佛教仪式。施主亦称“檀越”,是寺僧对布施者的尊称。其主要内容系焚香诵经,可以为长辈做,亦可以为同辈或者晚辈做,规模由施主自定,大者全山僧众齐集一处,小者一寺僧众共聚一堂。如果佛事系为活人而做,则上午念延寿谱佛;如果系为亡灵而做,则下午念往生谱佛。也有为某种良好愿望而举办者,例如祝愿世界和平、众生快乐等,称“吉祥谱佛”。在念谱佛过程中,僧众频频礼拜,仪态自如,表情恭谨,在各种法器的伴奏声中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很有情趣和韵味。
五台山佛教史上僧众曾经多次举办无遮法会和盂兰盆会等佛事活动,有时是应皇帝之命而举办,庄严如法,隆重热烈。
无遮法会是佛门布施僧俗信众的大斋会。所谓“无遮”是指不分贤圣、道俗、上下、贵贱、智愚,一律平等,均无遮拦、无限额、无条件地予以布施,涉及面很广。中国佛教界的无遮法会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举办时间无定,地域与寺院不同,举办日期也不尽相同。
盂兰盆会系为追荐亡灵而举办,时间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盂兰盆”是梵语的汉语音译,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又称“中元节”,后来改称“鬼节”。传说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目犍连(即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尽苦难,犹如倒悬,于是求佛祖救度。佛祖令其在农历七月的月圆之夜备足百味食物,供养十方僧众,如此则可使其母亲解脱倒悬之苦。后世佛教徒据此兴起“盂兰盆会”。中国自南朝梁武帝时期开始举办盂兰盆斋会,届时除了施斋供僧之外,还要举办诵经法会,并且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等佛事活动。举办水陆道场的目的是为了超度水陆两界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时间长短不定,少则7天,多则49天,规模盛大,参加僧众可达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届时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场面庄严隆重。“焰口”亦称“面燃”,是佛经中的饿鬼名称,其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放焰口”便是超度此类饿鬼、追荐死者的佛事活动,密宗有专门针对焰口施食的经咒和念诵仪轨。放焰口活动大多在黄昏举办。五台山僧人的放焰口活动有自办者,亦有应施主之请而举办者,时无定规,仪有差别。
3、亦僧亦俗的六月大会(骡马大会)
僧人超凡脱俗,远离尘世,削发出家之后在五台山这样的深山老林里刻苦修行,以求证菩提而获得成佛之正果。
但是佛教的弘扬离不开黎民百姓,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于是以每年农历六月的盛大佛事活动为缘由而引发了亦僧亦俗并且由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与内外蒙古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老百姓共同参与的盛大庙会---骡马大会,其规模之盛大在中国所有各类庙会中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远在隋、唐两代,五台山为期月余的盛夏庙会就已肇端并且形成规模。时迄清季乾隆年间,具体确定庙会的举办时间在农历的六月初一日至三十日,自此而岁岁必办,从无中辍,规模盛大,繁华热闹,平日不受尘世烦扰的佛门净土届时如同闹市。
五台山气候凉爽,是天然避暑胜地。农历六月更是五台山一年四季之中气候最为宜人的时节,山清水秀,天高云淡,于盛夏愈显清凉。此时正当旅游旺季,山内诸寺为了配合庙会,届时全都山门洞开,佛事活动亦进入高潮期。
时当盛夏炎暑,人们来这里赶庙会,既可以参与贸易集市活动,又可以纳凉避暑,更可以瞻礼佛寺、烧香拜佛,因而自古迄今前来赶会者甚众。
五台山水丰草肥,是极为理想的天然牧场,人们驱赶牛马骡驴至此,买卖双方可将大牲畜寄坡放养。通过时及月余的寄坡,令病畜康复,瘦畜变肥,膘肥体壮,满意而归。
届时赴会群众自五台山北部的鸿门岩、东部的长城岭、西部的峨岭、南部的东冶川、东南部的牛道岭五大路口涌入五台县境,汇聚台怀。公路上,车辆、人群、大牲畜络绎不绝。六月中旬和下旬是大会高潮期,上市的大牲畜最多时可达万余头,外地来山的客人逾万人,整个怀台中心区人山人海,马嘶牛叫,车辆穿梭,寺庙里香火不断,参观游览和朝山拜佛的游客信徒出出进进,十分热闹。目睹此情此景,当地人喜气洋洋,外地客则倍感新鲜别致。
六月大会的一项主要内容是牲畜交易,故又有“骡马大会”之俗称。交易会场设在依山傍河的清水河河滩,山上草色和树木青翠欲滴,山下清水河穿流而过,山与河夹峙的滩地上万头牲畜云集,远观如彤霞遍地。河西是密集的寺庙群,会场一侧办理手续的牲畜成交处搭起白布大棚,台上红旗招展。牛驴骡马的鸣叫声和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乐曲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群山和寺庙上空,数里之外可闻其声。买主们或在骡马群中穿行,挑拣自己想要买的牲畜,抑或仨仨俩俩凑在一起,掰开牲畜的嘴唇看口齿,抚摸牲畜的身体看膘情,然后左右端详,识毛色,观蹄腿。有意成交者在衣襟下攥手指头,一个要价,一个给价,均不说出口,只用手指表示讨价还价的数目。手语交易,买卖不成也不用担心露“底”。讨价还价的数值距离不致过大时,通过交易员来回用手语说合。交易员均由对牲畜品质十分熟悉、对市场价格有所把握的人来担当,办事公道,对买卖双方负责。五台山骡马大会的牲畜交易基本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北路牲畜源源不断而来,通过大会中转,输送到各地。东北三省群众前来买卖牲畜,还有一个历史传统,就是清末特别是民国年间有五台山僧人到东北一带募化,五台山不少寺庙由东北信徒捐资修建和补葺,因而有很多东北香客每年夏季来五台山礼佛,同时买卖牲畜。当年是长途跋涉前来赶会,买卖牲畜,如今则是用车辆运载。
牲畜交易大会一侧的杨林街是物资交易、饮食服务和小商贩摊点摆设区。街市上,当地有古建筑风味的商业门市部旁边搭起许多白布棚,沿街挤挤挨挨,曲曲弯弯,一直延伸到公路两边。商业区货色齐备,琳琅满目,各地游人犹如潮涌。当地人把六月大会视为一年一度机会难得的交易月、休闲月、娱乐月,所有慎重购置的商品都定在六月大会成交;待嫁的农家姑娘或者由家人陪伴,或是随同自己的意中人浏览市场,挑选心爱的衣料。六月农闲季节,山里人或邀伙结伴,或举家同往,都要去赶庙会,这是他们每年例行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来到怀台中心区,除了买卖牲、选购商品之外,还要看红火热闹。街市上这儿有说书弹唱,那儿有杂技表演,五爷庙(万佛阁)古戏台一天午、晚两开戏,人人争相观看。大会还举办科普展览并且进行科技咨询服务,农民们在发展多种经营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都可以凭借赶庙会的机会请科普宣传人员给予解答。台怀镇的饮食业更加兴旺,众多饭铺飘出的饭菜味把街市上空也染香了,加上各类商贩粗犷的叫卖声,饭铺里跑堂端饭人员极有韵味的报饭报菜声,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别有情趣。
大会期间五台山各寺庙僧人也繁忙起来,对香客游人迎来送往,或进行佛事活动,或给来客作介绍。殿堂里蜡烛长明,香烟缭绕,钟磬木鱼声、诵经唱赞声传遍整个寺院。游人或围在殿外静观,或漫步寺院游览,欣赏各类古建筑和其他寺庙文物。在台怀中心寺庙群集地整日游人蜂拥蚁聚,有的游客则倾心于台顶揽胜,忘情于山水之间。登高台,浴清风,飨野餐,饮甘泉,“万象为宾客”,意趣极佳。
六月大会是五台山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包容着五台山人今天的创造和明天的希望。对外地人来说,它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别具韵味,极富特色。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勃兴和发展,除了传统的来自东瀛和东南亚佛教国家的客人之外,还有大量西方与北美游客到五台山旅游。有关方面于是抓住机遇,配合六月大会创办五台山国际旅游月,着力吸引海外游客,使来自地球那一边的异国朋友亲赴五台山领略一种与西方文化形成巨大反差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五台山的确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极鲜活、极生动、极深刻的印象,诚如法兰西共和国的诺埃尔&西蒙夫人在其所撰《梦的五台山》一文中所言:
五台山,你是历史的见证。作为伟大的佛教圣
地,你远远超越了自己。你向全世界展示了一首人
类与宗教的史诗。
4、“9&25”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法会暨首届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
日,五台山隆重举办了“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法会”暨首届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其规模之盛大乃五台山有史以来所仅见。鉴于此次盛会在五台山乃至中国佛教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而必将垂诸史册,故将本人所写有关这一盛会的报导节录于后,以飨读者:
时维八月,序属金秋;当佛国之良辰,启千年之盛会。公元日,佛历2542年八月初五日,星期五,佛教圣地五台山迎来了千年一遇的吉祥日子,“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法会”按照计划如期在清王朝诸皇帝朝山拜佛时所建皇帝驻跸之行宫皇城故址举行。
正式开光的前一天下午,数千僧尼齐聚于法会主会场,在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请佛、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根通、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禧钜等高僧大德的带领之下举行洒净仪式。“洒净”是佛教仪轨中清净法会道场以及所用供器的一种仪式。是夜慧灯烛天,金容焕彩,法会主会场人如潮涌,万头攒动,经声佛号,不绝于耳,彻夜未眠、坐以待旦、翘首祈盼次日开光法会之盛典者大有人在。
开光之日,清凉胜境五台山一改已呈深秋之态的丝丝凉意,祥云浮空,艳阳高悬。大白塔上穷碧落,峻极挺拔;菩萨顶翠接青天,巍峨屹立。台怀镇大街小巷彩旗飘飘,众伽蓝殿堂禅房梵音琅琅。开光法会主会场与周边山坡到处是人山人海,其数约五万众,规模之盛大乃五台山有史以来所仅见。
法会主会场彩台坐北向南,彩台搭建仿唐风格单檐庑殿式顶棚,正脊横悬宽达20米之金丝绒会标,上书“中国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节”12个大字。彩台前檐横挂“隆重纪念中国佛教2000年”和“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法会”两幅会标。彩台两侧悬挂巨幅楹联,上联书“两千年华诞,千五载盛会,五顶文殊开宝相”,下联书“一十日诵经,十万盏慧灯,一万菩萨绕清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此次法会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空前的恢弘规模。彩台内五顶文殊圣像自左至右一字布列,俱是金容焕辉,瑞相天然,业经贴金装藏之后显得愈加如法庄严。依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原样按比例缩小敬造的一万尊文殊菩萨铜像置于彩台之上五顶文殊菩萨圣像的四周,烘托出《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所说“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的恢弘场面。彩台正前方巨大的供桌上满布广东潮汕地区信众供献的独具特色的果品佳肴,为法会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在圣像正式开光前后的数天之内,台山诸寺俱聚众诵经,时达10日;至夜点灯,盏数10万;并且撰写了《五台山敬造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圆满功德文疏》以纪其事。
在满铺会场的红地毯上,欣然与会的诸山长老大德以及五台山僧尼俱席地跏趺而坐,其外围为贵宾席和与会信众,应邀参加法会的中央、省、地、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或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和台、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香客信众等参杂其间。整个法会会场金光晃动,花雨弥天,缁流毕至,云附景从,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待法会主持人根通法师宣布开光盛典正式开始之后,空中万鸽齐飞,彩球冲天飘舞,佛乐喧天,钟鼓齐鸣,其声如法海灵涛,万类回响。
在主宾双方依次致辞之后,与会的诸山长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共同为法会剪彩志庆。佛事活动按照佛教仪轨焚香、燃灯、唱赞、诵经、宣读开光文疏、正式开光等程序次第进行。其中最有特色者是此次法会恭请中国佛教三大传承南传佛教上座部长老、藏传佛教活佛、汉传佛教诸山大德率领四众弟子联袂诵经,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博大恢弘、至精至深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内涵。在诸山长老大德高举宝镜为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之际,但见万众翘首,仰观天象,高海拔、深山沟、林木繁茂地区所特有的深蓝色天宇正有祥云盖顶,或如狮状,或作龙形,令人称奇。忽有团云蔽日,便见云镶金边,光柱穿云,引得万众欢呼,佛号四起,山鸣谷应。又见会场东侧黛螺顶上空飘来白云一朵,颇似横空出世、恣情飘舞的菩萨身形,那头顶的发髻、半举的左手、下垂的右臂、高耸的胸脯、内收的腰身、鼓凸的臀部、飘拂的裙裾无一不惟妙惟肖。斯时斯地、此情此景、这般隆重、这般盛大、这般庄严、这般蹊跷的场景,确乎是自东汉永平年间摩滕、竺法兰在五台山开山以来两千年间所罕见,虽不敢妄称“绝后”,却可以断言“空前”。
开光之日的下午,专程前来参加法会的拉卜楞寺藏传佛乐团和五台山佛乐团联合举办了佛教音乐演奏会,清凉梵音、螺号钟磬之声或激越亢奋,或婉转悠扬,令与闻者心弦同拨,落魄销魂,淘尽污浊,神清气爽,如闻仙乐,似在天庭。是夜也,十万盏慧灯洞烛山川,普放光明,金色世界五台山亮若白昼,大地悉如琉璃。五台山僧众在高僧们的总领下举行了放焰口之佛事活动,同参者达万余众。
法会期间,山西佛教文化基金会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山西佛教文化事业总公司五台山惠宾楼举办了《清宫五台山佛教史料展》。展览陈列的有关文字、实物图片是从浩瀚的清宫档案中挑选出来的与清廷诸帝朝礼五台山有关的珍贵史料,均系首次公诸于世,由“佛教圣地五台山”、“清帝巡礼五台山”、“清代五台山寺院管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朝台活动”等四部分组成,便于广大观众全面了解清王朝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五台山佛教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人了解过去、借鉴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
此间“五台山与文殊菩萨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亦同时在五台山举行,海内外50多位佛学专家与会并且发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宏开讲筵,博雅横逸,其精深的学识与精辟的演讲令恭聆者赞叹折服。
参加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法会的数万信众在朝山进香、巡礼五顶、迎请圣像、布施还愿之后,陆续安全踏上归程,此次法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六一台是什么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