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蔡昉所长所讲,戴米恩.刘易斯斯转折点到了意味着会出现哪些情况

社科院专家: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已到来
E-mail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到来。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用人口红利为资产价格进行重估之前,还是先“重估”一下人口红利本身究竟能持续多久。  随着2008年的渐行渐近,部分卖方机构在其2008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人口红利仍将推动2008年资产价格重估。  而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却于日前分别在上海、北京两地表示,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中国劳动力供给将不再是无限的,人口红利将开始消失。他甚至提醒注意谨防人口红利透支。  有基金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在为资产价格进行重估之前,还是先“重估”一下人口红利究竟能持续多久。  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  据新华社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上海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上,蔡P表示,从城市化因素考虑,预计从2009年开始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停止提高,稳定若干年后将逐渐降低。  蔡P认为,按照目前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力度,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规模不足以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这也是“民工荒”现象的由来。  而在《财经》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上,蔡P用自己的研究结果表示,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人均GDP有28.8%来自于人口扶养比的下降。但是蔡P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我国社会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蔡P预计,伴随着人口扶养比的增高,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口负债。  卖方淡化人口红利  在蔡P提醒谨防人口红利透支的同时,有些卖方机构发布的明年策略报告,恰好也开始淡化人口红利。  记者查阅各卖方机构的研究报告发现,招商证券2007年的策略投资报告《做多中国崛起――穿越理性繁荣》中提到,人口红利与消费升级奠定了中国经济长期繁荣的基础。而在2008年的报告《资本稀缺与繁荣深化》中,则将支持资产重估的因素由人口红利改换成劳动生产率加速提升、资本稀缺等。  国金证券去年底发布的2007年的宏观经济报告名字就是“外需与人口因素推动持续稳定高增长”。报告认为人口红利的释放,对经济的推动将明显显现。而在国金证券日前发布的2008年宏观经济报告中,认为我国已经迈入了“后人口红利时代”。
(责编:庄红韬)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资本市场热点追踪
???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刘易斯转折点之中国判断--《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刘易斯转折点之中国判断
【摘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早期,农业部门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物质基础和大量社会劳动力,可以说,农业部门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仅仅适用于经济发展初期。在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农业部门仍滞后的条件下,原先高速发展的局面将陷入困境甚至停滞。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正是基于农村和城市均衡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我国的人口增长一直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模式高速增长,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而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较小,且不断受到城市化的侵蚀。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人地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严重,大规模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由此产生,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劳动力基础。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原先严格的户籍制度管控逐渐放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愈来愈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吸引着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农工潮”开始涌现。在“农工潮”的推动下,现代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以举世瞩目的速度维持了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且这种高增长很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但问题在于,这种高增长局面能维持多久?怎样才能更好的维持下去?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其认为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劳动力工资将在维持一段时间的固定水平后不断提高,而工资开始变化的临界点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即出现理论模型中反复强调的“刘易斯转折点”。而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将逐步向一体化经济阶段转变,更意味着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必须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以保障这种转变过程的顺利完成。
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本文刚才提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怎样才能更好的持续下去?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农工潮”还能持续多久?(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会一直延续下去吗?)“农工潮”结束后靠什么来维持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劳动力资源禀赋消失后,我国经济发展该依靠哪一种资源禀赋?)
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我们可以肯定的断言我国的“农工潮”现象将会随着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而终结,即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将是我国目前经济高增长局面的分水岭。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这个分水岭并不是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由高增长变为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而是指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从此发生根本性的转折。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解释,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由现代工业部门驱动,而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提供源源不绝的物质基础和劳动力条件,此时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占主导的低成本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已经完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先天禀赋条件已经消失,产业资本开始在现代工业部门起主导作用,同时劳动力工资开始不断上升,客观上要求我们由低成本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科学发展道路,确保社会经济由二元经济成功过渡到一体化经济阶段,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2004年珠三角地区“招工难”现象的短暂出现引起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臆想,而随着“招工难”现象逐渐扩散到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甚至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河南等地,一场关于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讨论的学术盛宴由此展开。“民工荒”替代“民工潮”成为学术界的“新宠”,关于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学术争论也愈演愈烈。以蔡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刘易斯转折点早在2005年左右就已经到来,而刘伟、袁志刚等一批学者却坚持认为我国尚未出现刘易斯转折点。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刘易斯转折点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水岭,对我国由二元经济成功过渡到一体化经济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如果尚未出现,我国将在哪一个时间段迎来刘易斯转折点。
在行文过程中,本文共划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分别从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四部分入手展开介绍,不仅充分说明了研究刘易斯转折点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现实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用来判断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途径和预测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间的方法;第二章节为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在相关概念部分,主要界定了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刘易斯转折点等概念,特别指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将直接决定了本文用于测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并引用刘易斯本人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描述来对其概念进行更为清晰的界定,指出有两个刘易斯转折点,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和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在基础理论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借助图形具体描述了拓展后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介绍了刘易斯转折点附近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变化,特别是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和刘易斯第二转折点附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第三章节为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现状部分,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对我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同时介绍了学者们对于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这一争议话题的主要焦点,这几个焦点分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口因素、“民工荒”与工资上涨等四个方面,并分别以这四方面为线索对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第四章节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了吗”,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进行判断,根据第三章节文献部分的整理出发,主要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农民工工资的变化这两个角度对我国是否出现了刘易斯转折点进行自己的判断。根据工日计算法计算出2011年我国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是6820.64万人,在对农民工工资变化的研究中得出“与农村居民的收入相比较,农民工工资并没有获得事实上的增长”的结论,而是受益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据这两方面的分析,本章节得出了我国尚未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的结论;第五章节为“我国经济离刘易斯转折点有多远?”,主要内容是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时间进行预测。首先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途径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人口因素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并以此为突破口,估算出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再以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势为辅助进行预测,同样估算出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刘易斯转折点;第六章节为政策建议部分,点明在刘易斯转折点准备期,我们应该从(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2)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3)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规范用工制度,塑造良好劳动力市场。
综合所有研究过程,本文得出了我国目前尚未出现刘易斯转折点这一结论,同时预测出刘易斯转折点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调整和经济转型准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F091.3;F124【目录】:
摘要4-8Abstract8-10目录10-121. 绪论12-19 1.1 选题背景12-14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4-15 1.3 研究意义15-16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16-19
1.4.1 主要创新点16-17
1.4.2 不足之处17-192.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19-25 2.1 相关概念19-22
2.1.1 农民工19-20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20-21
2.1.3 刘易斯转折点21-22 2.2 二元经济理论模型22-25
2.2.1 刘易斯初始模型22-23
2.2.2 刘易斯拓展模型23-253. 刘易斯转折点研究现状25-29 3.1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结果的差异26-27 3.2 对人口因素的分析27 3.3 对“民工荒”和工资上涨的争议27-28 3.4 基于其他视角的观点28-294. 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29-45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29-36
4.1.1 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估计31-33
4.1.2 对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33-35
4.1.3 对估算结果的分析35-36 4.2 基于农村劳动力工资变化情况的的推断36-45
4.2.1 农民工工资与制度工资实际收入差距的变化37-38
4.2.2 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的比较及内部结构分析38-43
4.2.3 小结43-455. 我国经济距离刘易斯转折点有多远?45-58 5.1 对刘易斯转折点的再认识45-46
5.1.1 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途径45-46
5.1.2 刘易斯转折点的影响因素46 5.2 人口因素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6-52
5.2.1 我国人口规模的演变与特点46-48
5.2.2 我国人口转变的整体趋势48-49
5.2.3 我国人口转变的结构趋势49-51
5.2.4 人口转变与我国刘易斯转折点51-52 5.3 对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间的预测52-56
5.3.1 基于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估计52-55
5.3.2 基于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的预测55-56 5.4 小结56-586. 政策建议58-62 6.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58-59 6.2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农业科学发展59-60 6.3 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0-61 6.4 规范用工制度,塑造良好劳动力市场61-62参考文献62-66后记66-67致谢67-68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剑勇;[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高铁梅;范晓非;;[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张依茹;熊启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樊茂勇,侯鸿翔;[J];经济评论;2000年05期
郭熙保;[J];经济学家;1995年03期
胡斌;[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王红玲;[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王东升;;[J];开放导报;2012年01期
刘伟;;[J];理论月刊;2008年02期
陈先运;[J];统计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0年11期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2期
连睿智;宗鑫;;[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汤汇;;[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支婷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李金龙,李家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王玲,胡浩志;[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谭宇;[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谭宇;[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江秀辉;李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铖;;[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陈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叶林祥;;[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许晓文;;[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冠国;;[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马蓓蓓;鲁春霞;;[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陈永堂;;[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刘有祥;;[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赵栋昌;周腊梅;;[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杨松;;[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盖丽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丁胜;[D];苏州大学;2010年
姚宇;[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梅;[D];南开大学;2010年
秦伟江;[D];南开大学;2010年
王佳佳;[D];暨南大学;2010年
普雁翔;[D];浙江大学;2011年
刘冰;[D];浙江大学;2009年
晏淼;[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正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书青;[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徐景芝;[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孙作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韩丽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关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瞿逸;[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盖运动;[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范剑勇;[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5期
李月;;[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9期
何景熙;[J];调研世界;2000年09期
胡鞍钢;[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陈吉元,胡必亮;[J];经济研究;1994年04期
王诚;[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蔡晳,王德文;[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蔡昉;;[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蔡昉;;[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王红玲;[J];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赛赛;;[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宋世方;;[J];经济学家;2009年02期
章磷;王福林;;[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章磷;王福林;;[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赵显洲;;[J];经济学家;2010年05期
郭建华;;[J];商场现代化;2010年29期
吴要武;;[J];开放导报;2007年03期
耿元;林玳玳;;[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9期
蔡昉;;[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蔡昉;;[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晓津;;[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许晓文;;[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邓俊荣;谢仍明;;[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卢君;;[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周青;;[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周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谭宇;;[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李广敏;;[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孙玲;;[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共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蔡昉;[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
蔡昉;[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N];证券时报;2011年
记者 杨林涛;[N];衢州日报;2011年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昉;[N];中国证券报;2011年
主持人 孙忠法 本报记者;[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
都阳;[N];解放日报;2011年
王羚 实习记者
孟李洋;[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昉;[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毅;[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李德伟;[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曾祥旭;[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唐炜;[D];西北大学;2007年
郝团虎;[D];西北大学;2012年
王祥兵;[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彭真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陈洛;[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高帆;[D];西北大学;2004年
袁界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磊;[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游松;[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2年
刘晋;[D];兰州大学;2011年
徐亚红;[D];辽宁大学;2013年
赵春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姜宏宇;[D];复旦大学;2011年
张露;[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赵鸿宇;[D];辽宁大学;2012年
张晓强;[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范晓非;[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上海表示,“民工荒”从珠三角蔓延到中西部,意味着经济发展过程中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又存在着部分劳动力富余的问题,这一现象说明
A.市场机制已经失灵,这一矛盾需要运用计划机制调配劳动力资源来解决
B.这一矛盾应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相结合来解决
C.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这一矛盾只能靠宏观调控来解决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矛盾只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解决
“民工荒”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而不是市场机制失灵,只不过这是市场调节的缺陷,解决这一问题应将“有形手”与“无形手”相结合,故A、C、D说法片面,应选B。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戴米恩.刘易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