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县有几个少数民族能生几个孩子

宝珠镇_百度百科
宝珠镇,隶属于省市郁南县,位于中部偏北,东接建城镇罗旁东坑,南连大塘,西与便民毗邻,北通建城镇罗旁永同。宝珠镇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总面积96.9平方公里。2011年,下辖5个村,1个社区,总人口14595人,以汉族为主,有6个少数民族。宝珠镇以农业、林业为主。有“荔乡”之称,荔枝种植面积2530公顷,丰产年产量2500吨以上,是宝珠镇人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2014年,宝珠镇国内生产总值1.65亿元,比2013年增加8%。
宝珠镇历史沿革
宝珠镇名称来历
宝珠镇南有859米高的三叉顶横亘大方、宝珠两镇,宝珠河(俗称连城河),自南而北纵贯全境,经罗旁流入,中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小盆地,山区半丘陵相间,形状似聚宝盆,盆地中小山丘似珠宝聚合盆中,故取名“宝珠”。[1]
宝珠镇政区沿革
在明、清两代,属太平都,民国,初名连城乡,属第二区管辖,后与建城乡合并称建连乡,1949年2月,连城人民在中共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该地由此成为了郁南县革命老区之一。建国初,称宝珠行政村,1953年改称宝珠乡。1958年是东方红人民公社的一个管理区,1961年从东方红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宝珠人民公社。1984年称宝珠区,1987年建镇。[1]
宝珠镇地理环境
宝珠镇位置境域
宝珠镇中心区位于东经111°.31′,北纬30°.7′。地处郁南县中部偏北,东接建城镇罗旁东坑,南连大方镇大塘,西与建城镇便民毗邻,北通建城镇罗旁永同。总面积96.9平方公里。[1]
宝珠镇地形地貌
宝珠镇境内四面高山环抱,西有海拔876米高的山峰金菊顶横跨宝珠、建城两镇 。[1]
宝珠镇气候条件
宝珠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
宝珠镇水文
宝珠镇有宝珠河(俗称连城河),自南而北纵贯全境,经罗旁流入西江。[2]
宝珠镇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宝珠镇镇政府驻地宝珠镇新街1号,辖、、、、5个村和1个社区。[1]
宝珠镇人口民族
2011年,全镇总户数4739户,总人口14595人,其中农业人口14081人[1]
,占总人口的96.47 %。其中当年岀生人口207人,人口出生率14.18‰,死亡人口202人,人口死亡率13.84‰,自然增长率0.34‰,有、、、、、等6个少数民族等,其余均为。[1]
宝珠镇自然资源
宝珠镇土地
截至2013年,宝珠镇总面积96.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1.4万亩,水田面积5690亩。[2]
宝珠镇水能
截至2013年,宝珠镇内有大社、朱大口、冲旁、大林村心、庞寨富贵宫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50多千瓦。[2]
宝珠镇经济概况
宝珠镇综述
2008年,宝珠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700.25万亩,比2007年增长6%;工业总产值2179.8万元,比2007年增长26%;农产总产值8779.4万元,比2007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5196.24元,比2007年增长12%。
201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9906.5万元,农民纯收入7217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45万元,工业销售收入2702万元;工业增加值405万元,工业利税总额115万元。全镇财政总收入438万元。[1]
2014年,宝珠镇国内生产总值1.65亿元,比2013年增加8%,其中工业3384万元,比2013年增加13%,农业1.31亿元,比2013年增加6.8%;全镇工商税收收入72.2万元,其中地税收入25.4万元,国税收入46.8万元。[3]
宝珠镇农业
宝珠镇以农业、林业为主。1992年通过省验收,定为绿化达标镇,
森林覆盖率70%以上,主要农产品有、、、、、、巴戟等,由庞寨、宝珠、大林、大用四村形成一条12公里荔枝走廊,有“荔乡”之称,荔枝种植面积2530公顷,丰产年产量2500吨以上,是宝珠镇人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2014年全镇荔枝总产量达500多万斤。[3]
201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31亿元,比2013年增加6.8%。[1]
宝珠镇工业
宝珠镇主要工业企业有水电站、酒厂、建材等。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845万元,工业销售收入2702万元;工业增加值405万元,工业利税总额115万元。201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384万元,比2013年增加13%。[1]
宝珠镇工商业
2011年,宝珠镇个体工商户在册数达96户。2014年,宝珠镇工商税收收入72.2万元,其中地税收入25.4万元,国税收入46.8万元。[1]
宝珠镇交通
宝珠镇公路交通有省道S279都罗线(原水长线)
G80广昆高速 宝珠段
公路在辖区内经过,贯通该镇全境。广昆高速经过,并且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建城出口”不到10公里,各村均通汽车。[1]
宝珠镇社会事业
宝珠镇配套设施
2011年末镇内有邮政网点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信息网络平台覆盖全镇,县内镇外实现了宝珠网。宝珠镇辖区内庞寨村至大林村全长3.5公里,规划成为“样板街”,主要街道有荔乡大道、河堤路、连城路和教育路等。2011年宝珠镇投资近130万元,在大林村冲旁坑新建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量达1100多万吨。[1]
2011年,宝珠圩镇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为2.8平方公里,圩镇设有市场1个,面积3000多平方米,商店12间,供电所1所,农村信用社服务大楼1座。[1]
宝珠镇文化设施
截至2011年,宝珠镇内有文化广场3个,荔枝河堤公园一个,农家书屋5个,另投资近50多万元建起宝珠镇文化广场和舞台,主要文化活动有荔枝文化节、龙狮巡游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挖掘和传承。[1]
宝珠镇教育
2011年,宝珠镇内学校有小学3所,初级中学1所,
宝珠镇学校
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100%。[1]
2014年中考,宝珠镇初级中学九年级综合成绩在全县23间中学中,排县第7名;在2014年小升初考试,79名考生参加考试,有20人被、、等录取。[3]
宝珠镇医疗卫生
2011年,宝珠镇有中心卫生院一间,配备医疗服务人员32人,各村均设立有村级卫生站,村级卫生站达标率为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1]
宝珠镇名优特产
原产地在广东省郁南县宝珠镇的庞寨村,因而命
名为庞寨荔枝,庞寨荔枝属黑叶品系,具有果壳鲜红艳丽,呈现椭圆形,果肉雪白如玉,结实如凝膏,果汁丰润而不渗,用纸裹而不沾湿,果肉入口爽脆,清甜无渣、核小肉厚的独特风味而驰名海外。庞寨荔枝除可以鲜食口品尝,还可加工成干果和平共处药材。[4]
据文史记载:庞寨荔枝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解放初期,庞寨黑叶荔枝只有200亩,1981年发展到1038亩,1996年发展到3.3万亩,至2009年发展到近4万亩,投产面积达1.1万亩,总产量150万公斤左右。[4]
2014年全镇荔枝总产量达500多万斤。[3]
宝珠镇大社村、大用村山高陡峭,种植、、、、较多,所出产大社茶在郁南县内颇有名气,有茶汤清澈、味甘润喉、滋味醇浓、香气持久,浸泡茶壶中多日色、香、味不变的特点。[1]
宝珠镇风景名胜
宝珠镇生态旅游森林公园位于宝珠张
屋村独山仔,距离宝珠镇府6公里,总面积160多亩,区内森林茂密。园内有“三怪”,即怪树、怪石、怪山。还有百年以上的、、、,和古红锥等10多种珍贵树,还有金龟山、金鸡石和夫妻榕等三个旅游景区。[5]
.郁南县地情网[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阳光郁南网[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人口】&&2014年,云浮市总户数784851户,户籍总人口2942196人,比上年增加38835人,增长1.34%,年末常住总人口244.46万人,自然增长率6.67&。在户籍总人口中,云城区315819人,占全市10.73%,罗定市1268201人,占43.10%,新兴县488109人,占16.59%,郁南县522580人,占17.76%,云安区347487人,占11.81%。全市农业人口1892378人,比上年增加33350人,增长1.79%,非农业人口1049818人,比上年增加5485人,增长0.53%;男性人口为1544210,女性人口为1397986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00;14岁以下有581167人,15至59岁有1934247人,60至79岁有329126人,80岁以上有70850人。全市迁入人口15937人,迁出人口15313人,机械增长率0.021%。
【语言】&&云浮市地方语言大致分为:云浮白话、客家话(子话)、闽南话和古话等几个较大语种。其中,云浮白话属于广州话语系,虽带上当地乡音,但与广州话最接近,操白话人口占全市人口大多数,地区分布也最广;客家话(子话)属客家语系,在当地的分布区域是仅次于白话的一种地方语言,而操客家话的人大多数都会操白话;闽南话属闽南语系,当地又称福佬话或福建话,操此话人口多分布于郁南县连滩镇、西坝和东坝镇沿南江一带,云安区富林镇寨塘、马塘两村和罗定市太平、罗平、船步、塘等镇的一些村落,人数较少;古话为罗定地方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围底、素龙、太平、罗平、华石和罗镜、分界、苹塘、双东等镇(街道)的部分地区。&&&&&&&&&&&&&&&&&
&(陈婷钰&吴明森)
【民族】&&2014年,云浮市有37个少数民族,户籍总人口11513人,人数较多的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多为婚嫁、工作调动转入,以散居为主,主要分布在边远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作。人口比较集中的有罗定市加益镇、泗纶镇和郁南县宝珠镇,罗定市加益镇合江村和郁南县宝珠镇大林村为省核定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云浮市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有8228人;400人以上至1000人以下的有瑶族、侗族、苗族;100人以上至400人以下的有土家族、黎族、布依族、满族。
【宗教】&&2014年,云浮市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三个教派。登记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4处,其中佛教15处、基督教7处、天主教2处,批准设立筹建中11处(均为佛教)。全市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9人,比上年增加4人。其中,佛教比丘(和尚)44人,比丘尼(尼姑)13人,基督教牧师2人、传道7人,天主教神甫1人、修女2人。宗教教徒22800多人,其中,佛教徒20700多人,基督教徒1600多人,天主教徒400多人;市级宗教团体2个,为市佛教协会,市基督教&两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基督教协会),县级宗教团体4个,分别是罗定市佛教协会、罗定市基督教&两会&、新兴县佛教协会、新兴县基督教&两会&。&&
版权所有:云浮市人民政府,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像&&粤ICP备号-1
制作维护单位:云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您是第&&位访客大湾镇(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_百度百科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
大湾镇,广东省市郁南县下辖镇,位于最南部,东南面毗邻,西北面紧靠本县的千官镇和。大湾镇交通便利,省道德朱线和水长线贯穿镇内,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全镇总面积45.9公里。辖7个村和1个社区。2011年,全镇总人口22059人,绝大多数为汉族。大湾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木薯、花生等。 201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93亿元,比2010年增加6.6%,占GDP的比重56.35%。农民人均纯收入7241元。
大湾镇建制沿革
大湾镇名称来历
因南江河流经狮子湾麒麟时在城区范围自西向北急转形成一个大“U”字形的湾而得名。[1]
大湾镇政区沿革
明清两代属西宁县保和都,民国初称大湾乡,民国时期和罗定塔脚、安宁乡并称塔安乡。解放初称大湾行政村,1953年称大湾乡,1958年和千官等乡合并成立七一人民公社,1961年分开成立大湾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区,1987年改称大湾镇。[1]
大湾镇行政区划
2011年,大湾镇政府驻地大湾镇机关府前路1号,辖前进村、五星村、水口村、、、、7个村和1个社区,165个村民小组。[1]
大湾镇人口民族
2011年,全镇总人口22059人,其中当年出生295人,
人口出生率13.51‰,当年死亡163人,人口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长率6.04‰。圩镇常住人口1万多人。有蒙古族、彝族、壮族、布衣族、满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其余均为汉族。[1-2]
大湾镇地理环境
大湾镇位置境域
大湾镇中心区位于东经111°37′,北纬22°49′,地处郁南县南部,与罗定市双东相邻。距县城60公里,东距南江口港40多公里。全镇总面积45.9平方公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8千米,是郁南县面积最小的一个镇。[1]
大湾镇地形地貌
大湾镇属低山丘陵地带,山峦均在200米以下。[1]
大湾镇水文
大湾镇境内主要河流有南江、围底河(俗称小海)、千官河等。最大河流是南江,自西向东在境内穿过,长7.62千米,流域面积38.56平方千米。[1]
大湾镇气候
大湾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23.5度。其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1]
大湾镇自然资源
大湾镇矿产
截至2011年,大湾镇矿产资源主要有粘土、河沙等。[1]
大湾镇水能
截至2009年,大湾镇建设有装机容量32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一座。[3]
大湾镇土地
大湾镇有山地面积2.89万亩,耕地面积0.8676万亩,水田面积0.6018万亩。[4]
大湾镇林业
2011年,大湾镇有防护林245.33公顷,经济林329.33公顷,竹林43.33公顷,农民住宅四旁植树15300株,林木覆盖率78.58%,活林木蓄积量150万立方米。[1]
大湾镇经济概况
大湾镇综述
200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8524万元,比2007年增长3.6%;农业总产值16996.83万元,比2007年增长1.71%;全镇国、地两税收入327万元,其中国税收入77万元,比2007年增长9.2%,地税收入250万元,比2007年增长25%;牲猪屠宰管理完成4150头,完成年任务的69.17%,在全县各镇中排名第三位;地方库入库105万元,全年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全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54.62元,比2007年增加495.62元。[5]
201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93亿元,比2010年增加6.6%,占GDP的比重56.35%;工业总产值达6亿元,比2010年增长9.3%;工商税收入618.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1元。[1]
大湾镇农业
2011年,全镇耕地面积437.87公顷,林地面积1188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粮食3648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木薯、花生等。
畜牧业以广东温氏公司与当地农民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模式,发展养鸡、养猪业为主。2011年,合作养鸡户1320户,肉鸡饲养量2000万只;合作养猪户64户,生猪饲养量3.84万头。
2011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318.67公顷,产量350吨。主要品种有无核黄皮、沙糖桔、皇帝柑、荔枝、龙眼、金煌芒等。201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93亿元,比2010年增加6.6%,占GDP的比重56.35%。农民人均纯收入7241元。[1]
大湾镇工业
2011年,大湾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1040人。全镇内有华泰针织厂、领呔厂、红砖厂等企业。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华泰针织厂和领呔厂。全镇形成了饲料、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开采等工业行业。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6亿元,比2010年增长9.3%。[1]
大湾镇工商业
2011年,大湾镇在册个体工商户268个。镇级工商税收入618.88万元。国、地两税总收入488.67万元,其中国税收入128万元,比2010年增长2.4%;地税收入356万元,比2010年增长7.8%。[1]
大湾镇交通
大湾镇与仅距53公里,距321国道德庆段仅54公里,距南江口岸仅52公里,南江口镇有深水港和几个码头,货运可以在此自由进出;仅距罗定324国道10公里,与罗定火车站相距6公里,与广梧高速公路连滩出入口仅20公里,与广梧高速公路罗定支线出入口仅3公里;省道德朱线和水长线贯穿镇内,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全镇6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底化道路。[6]
大湾镇社会事业
大湾镇文化
2011年,大湾镇有文化艺术团体6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1个,建筑面积165平方米,藏书1.56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大湾镇“5.13”民间文化艺术节(狮子庙庙会)。[1]
大湾镇教育
2011年,全镇有幼儿园2所,小学7所,初中1所。初中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各类科技人才3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06人,经营管理人才29人,技能人才12人,农村实用人才86人。[1]
大湾镇卫生
2011年,大湾镇辖内设有公立卫生院1所,病床17张,专业卫生人员18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4人。有村级卫生站6所。有体育场地13处,2个村(社区)安装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2.3%。[1]
大湾镇配套设施
2011年,大湾镇城区道路总长6.8公里,城市桥梁2座,总长度0.15公里。自来水厂1座,年工业用水3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25吨。公园1个,面积3000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47公顷,绿化覆盖率75.8%,人均绿地面积53.33平方米。
2011年,大湾镇辖区设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量4000门,固定电话用户2200户;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互联网端口总数1000个,宽带接入用户600个。水能发电企业1家,年发电量821千瓦时。[1]
大湾镇风景名胜
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并于连续两年被列为广东省旅游扶贫项目。在离圩镇1公里的五星村,拥有粤西地区最大、最多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物,古建筑共有近百座,其中两进以上的有46座,有14座已于2002年7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湾镇五星村于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最美丽乡村(历史人文类),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正式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
大湾镇历史文化
大湾镇艺术节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大湾镇一年一度民间文化艺术节,
狮子庙庙会
同时也是该镇狮子庙庙会。狮子庙会是为了纪念关云长作出的贡献而成立,也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行各业都获得大丰收。活动旨在将大湾镇别具特色灿烂而悠久的民间艺术精华作一次荟萃式展示,从而促进文艺的交流发展。大湾镇民间艺术节,从农历五月初九开始到五月十四日,一连六天。有大型民间粤剧、山歌对唱、民间艺术巡游、醒狮表演、歌舞晚会等节目。[7]
大湾镇横经席
横经席作为当地传统手工席的典型代表,最为独特之处,在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大湾横耕席
于该县所产之草席以在水田种植的“三角草”(方草)和在旱地种植的“石草”(圆草)为原料。这种席草种植一年两造,每年农历“立春”时节种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后各收割一次。编织横经席的另一原料黄麻,在连滩、河口、大湾等镇都有种植。
制作横经席,虽然只要席草(圆草、方草)、麻线等简单原料,但制作起来还要有木织机、纺线机、草叉等设备和工具。从种草、收割,到破草、晒干、分拣、割麻、撕条、晒干,再到纺线、穿栲、布纲、送草、打栲、成型,还要修边、结线、整理、晒干,完成一件产品,至少要经过19道的基本生产工序。
郁南县仅剩大湾镇朱、黄两姓人家为主的部分农户,仍保留着席草种植习惯和编织横经席这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8]
日 郁南县《横经席制作》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9]
大湾镇烧炮
烧炮,是一项比较活跃的习俗。大湾镇每个村都有烧炮,烧
炮一般都在年头进行,但也有在秋后,或清明期间进行的,具体时间由各村自行确定。但烧炮的规模,各村却有不同,主要是看这个村的炮会的规模和炮主──主持人,收集的经费多少而定。钱少的,则简单而行,钱多的,则规模而又隆重,不但请八音、舞狮子,而且抬炮镜(把镜子架在八仙桌上)巡游,晚上还做大戏(或放电影)和放烟花。各村的烧炮都由炮会组织,而主持人则由投标而定。谁投得主持人,谁就负责去收钱,并且主宰经费的开支和决定活动的规模和程序。 烧炮时,在村中社坛前(或比较空旷的地方)用松木搭起大约4-5米高的炮架,再把鞭炮在炮架上挂好,然后先拜祭社坛,再由主持人点燃炮仗。鞭炮烧完之后,等候在旁的人们即一涌而上,去抢那个烧剩的炮圈。谁抢到了,不但预示着可以行好运,而且,炮镜就由他保管,并可以做下一年烧炮的炮主(如不愿意做炮主,则由炮会重新投标)。[10]
大湾镇做醮
做醮,即喃斋,在北方叫做道场。是农村的一种规模较
大的祭神活动。一般以超度亡灵,悼念先人为主,但也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驱魔和保佑地方或家族平安、风调雨顺的。以前做醮就是由僧人或道士应主人的要求,在醮堂(一般在村里收割完稻子的稻田或比较空旷的地方)设坛祭神,喃斋念佛、礼拜上天的活动。做一次醮,一般要三至五天。
大湾镇的做醮,一般都以族姓进行,有些族姓大的(如李姓等)还分地段进行做醮。大湾的做醮每三年做一次,一般都在农历的十一月前后进行。
大湾做醮一般为五天。第一天为接醮,由僧道们在醮堂设坛开醮后,到有关寺庙请出北帝、洪圣爷等诸菩萨到醮场;第二天为见醮,由道士们在醮坛念经喃斋,按照主人的意思,或超度亡灵、悼念先人,或驱邪逐魔、祈求上苍保佑;第三天为行香,由僧众们抬着众菩萨到各村巡游,所到之处,群众都在家门口或路边为菩萨们烧香,以迎送菩萨,并祈求菩萨保佑家人的平安。第四天为拜表,白天继续由道士们喃斋念佛,并表演赤脚过火海、赤手捋火链和用舌头舐火刀等节目。表示他们道行高超,火也不怕。晚上则到各家各户发派星灯;第五天为谢师、送神、散醮。做醮时,各家各户都有不少亲戚朋友来看做醮,所以做醮结束后,各家各户都劏鸡杀鸭,一方面为酬神,一方面也为宴请亲友。
解放后,做醮被视为迷信活动,已经被禁止了(大湾最后一次做醮是在一九四九年)。由于政策开放,一些偏僻小村又恢复了做醮活动。做的不是以前那种热闹隆重的大醮,而是做安龙醮。这种醮,只有半天或几个小时,最长也不超过一天,规模很小,程式也十分简单。[11]
大湾镇庙会
大湾的庙会有狮子名山庙庙会,麒麟庙庙会和观音庙庙会等。
狮子庙庙会
狮子庙庙会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麒麟庙的庙会因在民国期间,麒麟庙被毁,很早就已经没有庙会了。
解放前,狮子庙的庙会最为热闹。每到会期,除本地人外,罗定、河口、连滩甚至更远地方的游客也来参加庙会,他们一般提前一、二天到来。特别是罗定的游客,他们由罗定开船下来到达狮子庙前,都自觉地把船一字儿地排在河面上,摆成一道浮桥,让人们往来走动。庙会开始时,先由庙里的道士设坛,摆上香烛和三牲祭品,拜祭一番之后,即开始舞狮、舞龙,并请出庙里的菩萨上街和到各村巡游,以祈求菩萨保佑大湾的太平和人们安居乐业。晚上则在庙前演戏。
观音诞则在农历二月十九,大湾没有观音庙,观音庙在紧邻大湾的罗定市的双东镇大同村那里。每到观音诞期,大湾的妇女到涌都观音庙里拜观音,并到河边放灯和放生,以祈求观音降福和送儿子给她们。[12]
.郁南县地情网[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郁南县地情网[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新华网青海频道[引用日期]
.郁南县政府网[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郁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云城区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云城区隶属云浮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中游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邻市、西与接壤、南与交界、北临西江。管辖4个街道和4个镇。[1]
到2009年底,全区总人口29.6万人,有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侨5.5万多人。云城区地理环境优越、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硫都”和“云石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的矿藏有50多种,其中硫铁矿储量、品位均居世界之首,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的储量也很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城区内的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三大“宝石花洞”之一。云城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云腰支线纵横交错,全区91.8%的村委会实现了公路硬底化。全区已实现城乡电话程控化。[1]
云城区,素有“云石之乡”的美称,有悠久的石材加工生产历史,云城区已成为世界石材的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地,基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材业已成为全区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点石成金”,产生了“一石惊天”的效应。全区已发展上规模的石材企业3000多家,尤其在区内324国道两旁形成了连绵“百里石材走廊”。
云城区历史沿革
周代区境为百越(粤)地。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区境地属南海郡,秦末为南越国地。[2]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开郡置县,区境西北部地域属端溪县(县治在德庆县),东北部属高凉县。[2]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区境地西北部属晋康郡,东南部属新宁郡。
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区境东南部属新兴县。[2]
隋大业三年(607年),区境西北部属端溪县,东北部属高要县、傅林县,东南部属新兴县。[2]
唐武德四年(621年)区境东南部属永顺县,西北部属端溪县。[2]
宋开宝五年(972年),永顺县并入新兴县,区境西北部属端溪县,东南部属新兴县,东北部属高要县。[2]
元朝沿袭宋制。[2]
明洪武九年(1376年),区境西北部属德庆州晋康乡,万历五年(1577年)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在罗旁山之东,划德庆州的晋康乡和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四都及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连泷水县所属南乡、富林二所地,设立东安县,区境属东安县。属罗定直隶州。[2]
中华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改名为云浮县,区境属云浮县,隶属粤海道。民国17年隶属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隶属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隶属西江专区。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高要专区。1957年11月,云浮县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属高要专区。1959年4月新云县改称新兴县,属江门专区。1961年4月,恢复云浮县建制,属肇庆专区。1992年9月,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区境属云浮市。[2]
日,将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新设云城区,管辖原云浮市地域云城区下辖云城、高峰、河口、六都、安塘5个街道办事处和腰古、思劳、都骑、杨柳、南盛、(石达)石、茶洞、托洞、富林、镇安、白石、高村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云城街道办事处。[3]
1996年1月,云城区分设云安县,云城区的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达)石9个镇划归新设立的云安县管辖。[3]
1996年3月,云浮市在腰古镇设立城东区,腰古、思劳划归城东区管辖。[4]
1998年2月,撤销城东区,腰古镇、思劳镇划云城区管辖。[4]
2000年,云城区辖4个街道、4个镇。总人口261636人,各街道、镇人口:云城街道115883、高峰街道27573、河口街道22953、安塘街道19347、都骑镇21640、杨柳镇13973、腰古镇24164、思劳镇16103。(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3]
2002年,云城区辖4个街道(云城高峰河口安塘)、4个镇(都骑腰古杨柳思劳),92个村委会、17个居委会。2003年12月,杨柳镇与都骑镇合并,设立。调整后,云城区辖4个街道、3个镇:云城街道、高峰街道、河口街道、安塘街道、都杨镇、思劳镇、腰古镇。[3]
2014年,将原云安县前锋镇,南盛镇划归云城区管辖。以云城街道、河口街道、高峰街道、安塘街道、腰古镇、思劳镇和原云安县前锋镇,南盛镇的行政区域为云城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789.11平方公里,总人口31.76万人[1]
云城区地理环境
云城区位置境域
1979年,云浮县的县境范围是:东与高要县、东南与新兴县交界,西与罗定县、西北与郁南县相邻,南与阳春县接壤,北临西江与德庆县隔江相望。经纬位置处于东经111°43'~112°20',北纬22°35'~23°08'。东西宽61公里,南北长62公里。全县面积1939.7平方公里。[5]
日,云浮县改设云浮市(县级),云浮市的范围不变。日,将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云浮市新设云城区。管辖原云浮市(县级)的地域。[5]
1996年1月,云城区分设云安县。县区分设后,云城区的区境范围是:东与高要市接壤,东南与新兴县交界,西、西北、西南与云安县相邻,北临西江与德庆县隔江相望。经纬位置处于东经111°56'~112°20',北纬22°43'~23°08'。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36公里。全区面积757.6平方公里。[5]
云浮市云城区
云城区气候特征
云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全区年平均气温21.5度,年降水量1586.5毫米,是半丘陵地区。[6]
云城区河流水系
区内有、南山河等大小河流10多条。[6]
其中西江主航道流经区内。南山河,全长约30公里,横贯该区,最后流入西江。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境内的马雄山,流经广西,在广西梧州与桂江汇合后称西江,在广东佛山三水思贤窖与北江相汇后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长2214公里。西江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及西江等河段所组成,主要支流有、、、及等。与东江、北江合称珠江。
云城区地形地貌
云城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无山不石,无石不洞,无
洞不奇。区内蟠龙洞、星岩古洞、天柱探胜等就是这种的地形的典范。
云城区地处山区,山脉连绵不断。北部有大云雾山。大云雾山海拔为1140米,为粤西地区最高峰,呈西北往东南走向。
云城区行政区划
2014年,云城区辖4个街道(,,,)、4个镇(,,,),总面积789.11平方公里,总人口31.76万人[1]
云城区人口民族
云城区人口
1982年,云浮县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
有42.61万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长46.1%,平均每年递增2.13%,即每年平均增加人口7470人。1990年,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云浮县人口有47.63万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11.77%,平均每年递增1.40%,即平均每年增加人口6270人。低于全省(年均递增2%)、高于肇庆市(年均递增1.01%)的增长水平。1992年,云浮市(县级)人口有50.85万人。2000年,云城区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总人口有26.16万人。[7]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05653人,其中城镇人口121094多人,城镇化率39.6%,另有流动人口73957人。总人口中,男性158098人,占51.72%;女性147555人,占48.28%;18岁以下65601人,占21.46%;18~35岁87467人,占28.62%;35~60岁108385人,占35.46%;60岁~80岁以上44200人,占14.46%;80岁以上5151人,其中男性1779人,女性33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08%,全区总面积757.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03人。[4]
云城区民族
云城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25%。2011年末有少数民族30个,人口2301人,其中男性1345人,女性956人,占总人口的0.75%,各镇街均有分布,以工作调进和外来婚进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藏族、布依族、白族、畲族、土族、葬族、仡佬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鄂温克族、傣族、羌族、塔吉克族,其中壮族、苗族、土家族共有1373人,其余均在353人以下,未识别的民族1人。[4]
云城区自然资源
物产资源丰富,素有“硫都”和“云石之乡”的美誉,矿藏有硫铁矿、
大理石、花岗岩、石灰石、高岭土等50多种,其中硫铁矿储量、品位均居世界之首,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可供开采的储量达11亿立方米,著名的云浮硫铁矿就坐落在该区内。素有“石材王国”和“云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四大石材加工生产基地”之一。[6]
区内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木薯、花生、大豆、蔬菜、水果等。此外,区内还盛产松脂、肉桂,是广东省有名的肉桂产地之一。
云城区交通
云城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324线国道、三茂铁路和广梧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西江主航道流经区内,区内有云浮港及都杨港等广东内河大港,航道运输便捷,是沟通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黄金水道”;供水供电充裕,通讯网络发达。[6]
云城区经济概况
云城区综述
1979年,云浮县农业生产占据着全县国民经济的主
导地位,是农业型经济。1984年后,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石料建材工业为支柱,农工贸旅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2000年,云城区继续深化产业结构,已形成石料、建材、服装为主导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8]
1985年,云浮县社会总产值7.2亿元,其中农业占40%,工业占29%,建筑业占23%,商业占4%,运输业占4%。1992年,云浮市(县级)社会总产值38.15亿元,其中农业占18.46%,工业占68.2%,建筑业占6.44%,商业占3.14%,运输邮电业占3.76%。2000年,云城区社会总产值29.55亿元,其中农业占17%,工业占56.9%,建筑业占7.2%,商业占3.5%,其他占15.4%[8]
作为广东省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山区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城区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农商贸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
云城区农业
改革开放以后,云浮县开展较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活动,推广规范水稻栽培技术,选用高产优质杂优良种,水稻亩产持续提高。年,年均单造亩产279.9公斤。年,年均单造亩产324.6公斤。年,云城区年均单造亩产445.4公斤。年,水稻年均单造亩产508公斤。
因农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需要,1979年以后水田面积有所减少。年,云浮县水稻年均双造插植面积45.65万亩。年,年均双造插植面积42万亩。年,云城区年均双造插植面积39.55万亩。年,云城区(辖8个镇街)年均双造插植面积11.2万亩。年,年均双造插植面积15.67万亩。
年,水田面积虽有减少,但亩产增幅较大。年,年均产量12.81万吨。年,年均产量13.85万吨。年,年均产量17.6万吨。1996年以后,云城区城市和集镇建设有新一轮的发展,建设用地继续增加,且部分水田改种蔬菜、玉米,水稻面积有所减小,但年产量有所增加,1996年总产5.96万吨。年,平均产量8.1万吨。
1980年,云浮县水稻良种早造红梅早、双竹粘。1982,县农业局在河口回龙围、博村、马岗村制作和繁育杂优良种。1984年,成立县种子公司,开展良种购销业务。到1986年,引进了05粘、IR837糯、中铁13号、金凤矮3号等品种。年,云浮市(县级)早造品种以中迟熟种D优10号、D优63号等代替中早熟种,晚造推广博优10号、特优64号等弱感光型中迟熟种。年,云城区推广D优、博优、籼优等系列杂优品种。21世纪以来,“三高”农业迅速发展,建起了水果、蔬菜、优质稻谷、水产、禽畜、花卉、松脂、肉桂等城郊型商品基地,正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豉油膏、南乳花生、贡柑、将军荔、云龙茶等产品远近闻名。[9]
云城区工业
云城区有各类工业企业41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以石料建材产业为龙头行业,水泥、服装、机械、铝型材、化工等骨干行业。全区有石料建材企业达到1270多家,被誉为&石材王国&、中国&四大石料建材基地&之一。较大型建材企业有粤华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力生石材有限公司、创业石材有限公司、威洋石材有限公司、高峰粤发铝材有限公司等;较大型的服装企业有外资企业制衣有限公司、信加制衣厂有限公司、日升电脑绣花有限公司、玉屏制衣厂等以及其它类型的企业。
1979年起,云浮县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发展以石料建材为重点的工业企业。1986年,县属集体企业(不含二轻企业)发展到52家,工业总产值2819.36万元。1992年,云浮市(县级)属集体企业有19家,工业总产值7653万元。[10]
1994年9月,云浮市把骑源水泥厂划归云城区外,其余
原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统一归云浮市管理。1995年4月,云城区把安塘水泥厂(企业),广东云通电子有限公司(安塘街道企业),镀膜玻璃厂(河口街道企业),划归区属集体企业。1996年3月,把云城水泥厂(云城街道企业),华昌铝材有限公司(云城街道企业),划归区属集体企业。是年,兴建云浮市新颖包装材料厂。1998年,区直完成工业总产值1.62亿元。2000年,有区属集体企业6家。[10]
1979年,云浮县为加快二轻企业的发展,对老企业进行扩建和技术更新改革,并关闭镜画厂、被服二厂等一些企业。发展一批新企业,先后办起塑料制品厂、塑料制品二厂、针织服装厂、玉屏制衣厂、颖华制衣厂、金龙制衣厂、织造厂等7家企业,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1988年,云浮县二轻系统共有11家企业,年工业总产值2816.6万元。1989年后,先后引进兴隆人造植物有限公司、瑞致电脑珠绣厂、万利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万达毛织有限公司、星河毛织有限公司等企业。1992年,云浮市(县级)二轻系统工业企业有16家,年工业总产值1.16亿元。1994年10月,二轻服装工业公司分出成立云浮市毛织实业总公司(含玉屏制衣厂、万利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万达毛织有限公司、星河毛织有限公司等)划归云城区,其余原二轻系统企业统一由云浮市管理。2000年,云城区有二轻企业4家。[10]
1980年,云浮县云城、腰古等乡镇建立起一批以石料建材
为重点的乡镇企业。1983年,云浮县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013万元。1985年,云浮县乡镇企业118家,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年,云浮县先后投资5000万元,发展水泥行业,是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71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超50万元的19家。1989年,安塘镇水泥厂、高峰镇水泥厂先后建成投产。1992年,云浮市(县级)有乡镇企业253家,其中产值超500万元的20家,全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3.38亿元,是1985年的20.2倍。[10]
1997年,云城区各镇(街)为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在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兴办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兴办一批新项目、新企业。云城街道有港联制衣厂、嘉德士加油站、万头猪场等;高峰街道有磷酸氢钙厂、南方钢材市场等以及引进台商兴办食品产品结晶果葡萄糖;安塘街道引进顺德商人投资兴办安能电热管有限公司,与中美洲洪都拉斯客商合作兴办综合性大型建材加工企业;河口街道有源昌木业有限公司、红阳电站;腰古镇引进外商新办织布厂;思劳镇有花岗岩厂、鸿禧家具有限公司;都骑镇有复合肥厂、毛织厂、仙菊水电站。2000年,云城区有乡镇企业47家,工业总产值15.41亿元。[10]
1857年(清咸丰七年)富林张氏、云城陈氏兴办手工锯石作坊。产品称“东安花石”,曾出口东南亚。
1954年3月,成立首家公私合营的云浮石料厂,生产石米、石粉。1959年2月,派技工7人,运大理石板材赴京镶嵌人民大会堂。1978年首家个体石料厂高峰牧羊林汉石料厂成立。
1984年县委书记黄荣带领班子考察温州后,县委、县政府正式宣布,对开采云石实行“三放开”,放开资源、放开经营、放开流通渠道。日,富林曾锐坤文锋石材厂从外地采购石头回云浮加工,成为县内首家花岗岩板材生产厂。是年,县石料厂、县工艺厂、粤云新型厂等企业首次引进西德、意大利设备。
1988年县石材工艺厂李森才等艺人生产的大型大理石壁画“天长地久”,运往埃及,镶嵌在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1993年,云浮市(县级)石材企业达4000家,在石业带动下,云浮经济实力跃居全省50个山区县(市)之首位。
日,云浮市石材行业协会成立。
1998年6月,云浮市举办首届云石工艺美术展。8月,云浮石材检测中心开始运作。
日-14日,首届全国石材产品(云浮)展销会在云浮召开。10月21日,中国石材第一网站(云浮石材网站)开通。
日-29日,首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网上交易会在云浮举行。日,广东省石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云浮挂牌成立。
2001年,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公布,中国有13个规模较大的石材加工贸易基地,其中云浮石材加工商贸基地为全国最大。
2003年,云城区规划石材发展五大功能区。
2004年2月,中国建材工业协会授予云浮市“中国石材基地中心”称号。3月,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授予云浮市“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称号。
2009年,云城区引进的云浮石材博览中心,既是全市最大型的石材展贸平台,又是集会展、商贸、物流于一体全国最大的石材交易中心,它可将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石材品种在这里展示和交易,逐步改变过去石材业那种沿公路发展的前店后厂式的“马路经济”状况。
云城区外经贸
云城区坚持&走外向,求发展&的工作思路,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有&三资&企业逾100家,外向型经济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云城区与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各国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均有贸易往来,出口产品主要有石板材、石材工艺品、水泥、服装、家具等。
云城区风景名胜
有省级风景名胜——,该洞是世界三大“宝石花洞”之一,洞内“宝石花”晶莹洁白,千姿百态,世界罕见,中国仅有;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发烈士故居;还有人民广场、天湖广场、星岩古洞、金鱼沙以及中国最大的云浮国际石材城等别具特色的山区景观。[6]
云城区名优特产
将糯米磨粉制成糖糕的方法也
很流行,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箩筛过后,加水、黄糖(或红糖)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红枣等贴在粉团面上,加水蒸熟后,或黄或红又香软粘甜,十分可口。油炸糍也算年糕中一种较为油腻的食品,香脆好味。一般是用糯米团外沾芝麻,经高温油炸而成,中空外圆,色泽金黄。
炒米饼是曾经风行20世纪80年代的小吃,制作炒米饼是一种乐趣,小孩子往往帮忙,亲自动手制作凑凑热闹。炒米饼的具体做法是,把粘米粉炒熟,再把冰片糖加水均匀的搅拌,糖水的稀稠也决定了炒米饼的硬度。然后把炒米粉的糖水加在一起,亲手
用饼印打成圆形状,饼的表面还会有花纹、字样装饰。如果在制作糖水时加进肥猪肉,就成了猪肉饼。
慈姑糍是地方特色喜庆小吃,俗称七仔糍或狗仔糍。有趣的是,慈姑糍的形状是仿照小男孩的生殖器制作,象征着添丁发财。一般用在庆祝家庭生了男孩时吃,取其好意头。也会在孩子满月或出灯的时候制作。做法很简单,把糯米粉加水蒸熟,然后制作馅料,馅料含有芝麻、辗碎的花生、白砂糖或者黄糖,馅料里最大特点就是内有两颗完整的花生米。在一些家庭摆满月酒、出灯酒的时候,主人家
都会先招呼客人尝尝慈姑糍,分享一直主人家添丁的喜悦,客人回家的时候,也会带点慈姑糍。
虫草水鸭炖草龟
冬虫草水鸭炖草龟是云城区翠亨酒店的招牌菜之一,曾在中国烹饪比赛中获得金杯奖,在广州国际美食节获名牌美食金奖。翠亨酒店始创于1994年,经过7年的不断发展,以侨迁至蟠龙湖畔经营,将一间原为二星级的酒店(原兴云酒店)改建成为一家纯餐饮的超大型酒店,已成为拥有筵开30席
虫草水鸭炖草龟
的大厅一个,整洁典雅包房38间,可同时容纳800人就餐的大型餐饮企业。
.云浮市规划编制委员会.[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云城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云城区地情网[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广东省情数据库[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