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里早邦鸡儿邦硬是什么意思思?

噶玛噶孜唐卡画派与八邦寺
噶孜画派与一、及的历史和地位县位于四川省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德格是康巴文化发祥地,拥有以德格印经院为代表的康巴文化中心和格萨尔王故里两大世界文化品牌。德格印经院是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拥有藏区文化所有文化典籍的70%,木刻印板近30万块,享有“世界藏文化百科全书”之誉。《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伊里亚特”,“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故乡,是《格萨尔王传》史诗的发祥地,是《格萨尔》的文化宝库”。八邦乡位于德格县城东南约54公里,海拔3720米,属牧区。该乡因八邦寺而得名。八邦寺位于八邦乡政府北300米处的山岗上,海拔3800米,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邦寺历代活佛重虔心修道,着书立说,各种论着,无不涉猎,各有建树,许多着作及绘画,至今被视为珍宝。二、噶孜画派与八邦寺八邦寺规模宏大,环境幽静,其建筑沿山而上层层叠叠,取势巧妙,雄伟壮观。殿堂装饰富丽堂煌,泥塑和壁画刀笔细腻,姿态丰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称为康区寺庙建筑之最佳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两百多年来,该寺的绘画逐渐发展并成为康区的一个传习中心,这个中心影响的不仅是该寺的僧人,还扩大到八邦及周围地区的群众习画。以八邦为中心的“噶玛噶孜”画派影响深远,它以德格为中心,向康巴其他地区辐射,遍及甘孜州18个县。近代活跃在今甘孜州境内的普布次仁为代表的新门派绘画系统和霍尔地区以朗卡杰为代表的绘画系统,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影响。同时在今青海的玉树地区、西藏的昌都地区,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同样,在改革开放后新崛起的“甘孜藏画”,也直接从德格的“噶玛噶孜”画派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1980年,藏族画家仁真朗加与汉族画家梅定开,组织了一批在甘孜州工作的中年藏、汉画家到德格地区深入生活,他们认真地考察了传统绘画艺术,反复学习了着名画师的作品, 同年他们集体创作出了新藏画《岭?格萨尔王》、《吉祥如意》和《一九三六年朱德会见格达活佛》,三件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美展并获奖。三、噶玛噶孜画派的形成与发展噶玛噶孜画派脱胎于“门孜”画派。公元16世纪后期,被称为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的“化身”的南喀扎西师从门孜派画师贡却班德,后来,又得到第五世夏玛巴贡却银拉和四世杰曹活佛扎巴顿珠的指导,南喀扎西以“门孜”画派的技法为基础,将印度“利玛”响铜造像的造型特点与汉地的“丝唐”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创立了“噶玛噶孜”画派。南喀扎西之后,他的弟子生曲扎西、尕学噶玛扎巴、扎西扎巴、弥觉多吉等继承先师事业,特别是弥觉多吉的《线准太阳明镜》的专着,为该派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公元17世纪后,该派又相继出现了爱巴古巴、霍尔?巴冲和却英多吉等,他们又将该派艺术推向更臻完善和成熟的境界。却英多吉的《噶鲁艺术注释》一书,更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杰作。公元18世纪前的“噶孜”画派,人们习惯称为“旧噶孜”或“噶鲁派”。四、德格与“噶玛噶孜”画派的发展公元18世纪以来,德格家族历经元、明中央王朝的扶持和自身的发展,其势力和影响不断扩大,至清初,已成为金沙江畔最大的地方政治势力。德格家族在宗教上主张和谐共处,文化上兼收并蓄,德格成为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地。德格印经院由42世却吉?登巴泽仁始建于1729年,经历代德格法王的扩建,成为全藏区规模最大、藏经板最多,以雕刻印制藏传佛教显密经典及藏族各类文化知识经典而为三大印经院之首。其中也收入了大量佛像、各教派主像和传统绘画刻板。同时,德格印经院,也集中了一大批包括画家、雕刻家在内的大师从事绘画、雕刻及印制等工作。培养了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着名画师南卡杰、司徒?曲吉迥乃、许钦楚臣仁钦、通拉泽翁、普布次仁等。他们创作的作品,如《释迦牟尼本生传》、《十六罗汉图》、《四大天王》等,成为藏区美术中的千古绝唱而广为流传,对藏传佛教美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影响深远。德格印经院不仅是人才汇集的地方,也成了“噶玛噶孜”画派名师高徒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基地和摇篮。原西藏类乌齐的噶玛丹萨主寺活佛系列的第八世司徒活佛——司徒?曲吉迥乃重建八邦寺,并留驻八邦寺,使八邦寺成为噶举派在藏区东部的一个中心,同样八邦寺也成了“噶孜画派”的重镇,并由司徒?曲吉迥乃将其引到更高更新的层次。八邦寺重建后,“噶孜画派”名师世出,除司徒?曲吉迥乃外,批空占夏、呷朱、司徒?白马旺秋、当代着名画师通拉泽翁、四郎尼玛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代表画师司徒?曲吉迥乃:(公元),造诣深厚,技艺精湛,驰名藏、汉、蒙、尼泊尔等地,人称大司徒、大学者。绘画成就卓越。最着名的有《本生如意藤》组画告示。其最大的成就是将内地绘画中优秀技巧和藏族传统绘画统一,创造了姿态特殊的“噶尔新派“。其特点是所绘神佛较小,画面场景大,空间清晰,能够表现很远的景物,画面颜色以绿色为主调。神佛的眼睛和面部较小,衣饰袈裟飘逸生动,绘风景则半山布满云雾。他的活动对康区噶玛噶孜画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拉泽翁:1901年出生于德格白垭乡窝泽村,10岁开始学画,14岁在八邦寺出家,先后师从画师扎绕、降央色当为师。后终身在八邦寺从事绘画及佛学事业。他在绘画上以扬了藏东噶玛噶孜画派的风格,有神奇画师的美称,尖在画理上有所建树,着有《藏族绘画史》、《十二天宫动物图形》、《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等着作,代表作有与斯朗尼玛合作的《噶举色称》,八邦寺大经堂壁画《千尊金刚萨陀》、大殿顶楼壁画《金刚大持》、大门廊壁画《四大天王》、《生死轮回图》、组画《释迦牟尼神变图》15幅,《噶举派大师传记》等系列组画唐卡,为德格印经院绘制《十六罗汉》、《四大天王》、《格萨尔骑征图》、《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像》等四十余幅佛画刻版画稿等。在绘画之余,晚年还担任四川省藏文学校的传统绘画教学工作,一生培养传人逾千人,其中包括在苏格兰桑耶林中心的卓越画师喜铙坚赞和在锡金去世的噶派大师扎杰。五、噶玛噶孜画派的特点“噶玛噶孜“画派的特点体现为:在画面布局上,中心突出,讲求对称;造型上,以线描为造型骨架,多采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在着色上,设色浓重,对比度强,大胆使用金、银两色;细腻的写实手法,时空处理较为灵活,采用散点透视;细部图案繁密精巧。此外,该画派还有用笔和色调上吸收了内地工笔画的风格,在时空布局上采纳了印度画风,在总体格调上继承了“门孜”和“钦孜”画派,特别是“门孜”画派的传统,兼收并蓄了三派的优点和长处。六、传统的方式有寺院传承、民间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三种方式。新的时代下,又增加了学校传承的新方式。政府和八邦寺对于唐卡的传承与保护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八邦寺作为噶玛噶孜画派的中心,在保护唐卡艺术技艺,历代画师留下的作艺术精品上,居功至伟。由于八邦寺的中心地位,在此学习噶玛噶孜画派的人,一直没有中断。而对于唐卡珍品,该寺将其锁在一箱柜内,每一箱柜上均有三把锁,而其钥匙由寺中的三位管家持有。要取出唐卡,同时要三人在场,才能打开装有唐卡的箱子。而存在放唐卡的地方更是密不示人。而唐卡的展示,与一年中的佛事活动内容有关,方才取出展示。政府在1991年将八邦寺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德格印经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对于噶玛噶孜画派的保护与传承,。宏观上讲,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地藏族艺术事业的保护扶持,社会文化观念,包括宗教文化观望念对藏族艺术的保护尊重,学术界对其的保护和鼓励。教育界、文化界的关心培养。政府也作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一是在八邦乡,开办噶玛噶孜画的培训班;二是在甘孜州内的各级学校教育中,纳入噶玛噶孜画派的教育内容。比如在四川省藏文学校、康定民族师专等学校。三、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的框架下,民间艺人在传统的继承与宏扬,比如甘孜州政府正在组织实施的“格萨尔千幅唐卡”的绘制工程。同样,在新的时代又有了新的变化。如寺院传承上,由德格县宗萨寺的洛热彭措主办的“德格宗萨五明佛学院工巧明班”里,专门设了唐卡班,以招收培训附近的在家俗人。
查看: 1023|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寺院里早晨放的是什么经_百度知道寺院早课感想
寺院早课感想
【感言感想】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寺院作息时间表
打板: 4:00 早课: 4:30——5:30 早斋: 5:30 念佛: 8:30——10:00 上供: 午斋: 学习: 晚课: 药石: 止观: 止静:10:30 11:00 1:00——3:00 3:00——4:00 4:30 6:00——8:00 9:00篇二:进寺庙要知道的一些规矩 进寺庙要知道的一些规矩,一起学习
(日晚于观音殿前)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义工,各位营友:
很高兴和各位学习寺院的仪轨。从第十二届夏令营开始,每一次学习仪轨,都是我和大家在一起,给大家介绍一次仪轨,也有助于我自己对寺院里的仪轨熟悉得更深,所以,跟大家学习仪轨,我很高兴。 刚才,我在跟大家打招呼时,说了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每一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见面的时候,合掌,阿弥陀佛! 平时上殿、做佛事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这一句话,四个字,我们每次见面打招呼,一句阿弥陀佛代表了一切。我们与有情、与无情,与所有的众生打招呼,也可以用阿弥陀佛这一句,大家都可以听得懂。因为我们讲中国话,可能很多人听不懂,那么我们与动物、与植物讲话可能它也听不懂,我们讲阿弥陀佛,这个音包含很多意义。我们在寺院里见到法师、所有出家人,甚至营员与营员之间见面,可以双手合掌“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是问候,问好,也就是说你好,打招呼。所以我们在寺院里,就用“阿弥陀佛”来跟大家打招呼,这是一个称呼。 刚才利生法师介绍我们寺院里的比如监院、知客、维那,这是寺院里的八大执事。那就是说方丈是寺院里的主要负责人,方丈,我们寺院里一般称和尚,不是叫方丈,也可直接叫和尚,或者是大和尚,所以在寺院里不是随意一个出家人都可以称和尚,“和尚”二字是非常高贵的,导师的意思。所以寺院里,我们叫一个半和尚——方丈称和尚,在方丈之下有四个职务,其中首座称和尚,所以寺院叫一个半和尚,就是方丈和尚,首座和尚。其他出家众,我们见面叫某某法师,或者某某师,利生法师,利生师,是这样的称呼,不是用和尚来称呼。 方丈下面四个职务,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这四个职务叫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在寺院里是辅佐方丈分座说法,指导说法,引导学人,引导后学。 再下面是在寺院里负责具体事情的,就是八大执事,有八个职务,有监院我们俗称当家,当家师在寺院里基本上是全面招呼寺院里的一切事务,统筹来招呼;然后是知客,知客是负责寺院里来往信众,包括出家众,在寺院里负责对信众的接待,我们今天报到是在客堂,设在会贤楼,东边,会贤楼就是我们寺院的客堂,一般来寺院,首先要到客堂,有事情,到客堂去问,想在寺院里住下,到客堂里挂单,我们(对僧人)叫挂单,在客堂里面登记,知客师接待。 然后是僧值师父,僧值在寺院里是负责纪律的,哪里有做得不符合寺院的规矩的,他都要去讲,包括方丈和尚,他同样要讲,凡是有犯了规矩的。我们在26号,和出家师父一起上早课的时候,可以看到进大殿之前,有一位师父站在中间,那个就是僧值师,是负责纪律的。那么寺院里呢,僧值师父只有一位,监院可以有多位,知客可以有多位,僧值只有一位。僧值师如果有事情,不能随众,可以请知客代理僧值师,因为都是在客堂里工作,归客堂安排。 僧值师下来就是维那,维那在寺院里负责佛事唱念,一切的佛事唱念,包括仪轨、规矩,维那师负责规矩、佛事唱念。然后下来是典座。典座师父是负责饮食的,每一天的一日三餐,负责大众的饮食。寺院里有三纲,丛林里有三纲,三纲就是首座——也就是班首师父的说法之纲,维那的规矩之纲,典座的滋身之纲。首座,班首师父是负责辅佐方丈、引导学人、引导后学、教戒后学说法;维那是负责规矩,在寺院里出家众修行由维那来负责调理;典座是负责饮食的,照顾好大众的饮食,因为有好的身体,有好的色身才能去修行,身体不好,修行会有障碍。 典座师父下来是衣钵,衣钵在方丈寮里工作,相当于方丈和尚的秘书,负责方丈寮日常的事务。方丈那里的接待,一切的丈室的安排,甚至大和尚出门、会客都由衣钵师来安排。寺院里有四大寮口,客堂是一大寮口,禅堂是一大寮口,衣钵寮也就是方丈寮是一大寮口,再一个寮口是库房,因为古来的库房是所有寺院的收支全部在这里,监院也就是当家师是住在库房里,负责寺院的经济、一切的收支、供养,全部在这里。这是寺院的四大寮口。 衣钵下来是寮元,寮元是负责寺院的来往的信众——单指出家众,挂单、安单、安排住宿的,由寮元师来负责。常住的师父,也由寮元师管理——常住居住的地方,安排常住师父的修行活动,或者是出坡,都由寮元师父来负责。 寮元师下来是副寺,副寺相当于寺院的副当家,也就是副监院,是负责寺院里的会计与出纳。 在寺院里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八大执事是负责寺院里的具体事宜,寺院里面一日具体的事情由这八位来负责。我们一般在寺院里叫方丈和尚,方丈是指他居住的地方,这个词是源于《维摩诘经》——方丈,他居住的地方一丈见方,所以是指他的住所叫方丈,有的地方叫丈室。 这是寺院里职务的分工。大家对这八个执事要了解他们所负责的是什么事情,到寺院里,涉及到哪一部门的事情我们可以与这几个执事去联系。一般我们寺院里,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有事情都统一到客堂,由客堂来负责安排与衔接。 在寺院里我们看出家人的着装颜色不同,这个没有等级的区分,出家人没有级别去分,样式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穿的这个叫长衫,上殿时候穿的,袖子很大的叫做海青,还有那种对襟开的,短的,我们叫小褂。现在一般在寺院里都要穿长衫,离开自己的房间就要穿长衫,在出坡的时候会穿短褂。大家总是会问,师父,你穿的衣服有没有级别,有没有什么区分,这个没有,都是一样的。 大家在寺院里几天呢,有几项要注意的跟大家讲一下:出门以后呢,除了洗澡可以穿拖鞋,参加活动的时候不要穿拖鞋,着装要端正,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寺院里,不是在俗家,寺院里应该是很严肃的一个地方,我们大家要尊重这里一切的要求,所以大家出门的时候一定要着装庄重。不要随意地到法师的房间。因为我们常住有一个规矩,在家众不允许到出家众的房间,见方丈和尚,如果是女众一定要两个人以上,才能到丈室去见方丈和尚,不能一个人去方丈室去见方丈和尚,到法师房间,那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不允许到法师房间,大家切记这一点。 在寺院里生活,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每一天基本上是日日如是,每一天几点做什么就是在那个时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会变,像早课,我们早上四点一刻起床,五点钟早课,这个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变的。所以大家在寺院里生活呢,说话声音要低,轻声细语,不要吵吵嚷嚷,尤其是晚上。出家人每一天晚上,常住的师父每一天在七点半或者是七点,在禅堂里会打坐。观音殿后面的无门关,那里是出家师父的禅堂,出家师父晚上在那里打坐,所以大家在寺院里不要吵吵嚷嚷。 一定要注意。每天早上四点一刻的时候,我们会打板,也就是这样一块板,有个师父负责,四点一刻的时候会绕着寺院打板,这个信号就是让大家起床。那么大家听到打板以后,就要起床。四点一刻打板,四点半敲钟,那么我们应该在敲钟前就要起来。闻钟声就要起来,我现在给大家打一下,大家听一下。(演示打板)这是打四下,两下单,两下连着,会绕寺院一圈,包括你们住的地方,门口,都会走,大家听到这个板的时候就要起床。(演示打板) 寺院里每一天,招呼、做活动,没有说用喇叭去广播,也不需要人去喊,去叫,完全是由法器,刚才我打的板,就是法器,完全是由法器来招呼大家的,做什么事情都是由法器来引领。法器是龙天的耳目,大众的号令。所以法器呢,寺院里每一天几点钟敲,一般不会变动,都是那个时间,日日如是的。你每天敲,每天敲,这个时候呢,很多的众生会闻到这样的声音,会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要是今天一个时间,明天一个时间,错乱了,那大家一切都全乱了。每一天,几点钟做什么,几点钟做什么,对我们修行进步会很快,因为你这个生物钟不乱,不错乱;思维不错乱,这样对我们自己的进步是很快的。所以寺院里每一天几点做什么,什么法器响,该做什么,全部由法器来引导。
我们早上起床,寺院里一天的法器都是由禅堂里开始,禅堂相当于寺院里的核心部位,是寺院的心脏。一切法器的响声都是由禅堂开始。最后晚上,同样也是,禅堂里开了大静以后,外面才开始打鼓、敲钟,都是由禅堂里开始,所以大家早上听到打四板,早上先是打三板、四板、五板。大家听到打四板的时候就要起床、洗漱,到该做早课的地方,你们是去普贤阁,找到自己的经书,去做早课。
我们在拿经书的时候呢,一定要恭敬,因为经书是法宝,我们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法宝是佛的言教,所以我们要恭敬,拿经书的时候,是食指与中指把经书夹起,是这样一个姿势(示范),当胸,平端,这样的一个姿势,三指在下,两手夹起,这个拿经书的姿势。拿经书的时候一定要恭恭敬敬的。不要随意地乱丢,随意地乱放。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对法宝要恭敬。
接下来,我们讲殿堂与斋堂的仪轨,由云祥维那师来给大家做个演示。大家先可以想一下,对于刚才我所讲的,没有听明白的,或者想多了解一些的,等一下给大家一个提问的机会。
刚才忘了给大家介绍,还有一个法器,我手里拿着的这个叫香,所有这些法器,包括刚才那个板,都是用来集众的,召集大家的。
这个叫香,就是我们每天吃饭、打坐,寺院里的师父打坐的时候会用这个叫香来通知大家集众。现在大家听一下,听到叫香,就是吃饭的时间,吃饭了,就打这个叫香。(演示打叫香)
这个呢,一打三遍,但是有可能是分开三个地方打。每个地方打一遍。所以大家听到打叫香的时候呢,就是吃饭了。现在云祥师给大家做一下礼佛的示范,因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要礼佛。我们站的时候呢,脚下是前八后二,脚尖与脚尖是八寸,脚跟与脚跟是两寸,站的时候是前八后二,身体放松,腰要挺直。现在法师这个叫抄手,结印,放掌这个姿势,这个叫弥陀印,结这个手印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在胸口这个位置,也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太高呢,这容易肩架起来很紧张,太低了呢,就会很懈怠,所以要抄手,当胸,臂肘不要支起,要放松,两臂放松,肩放松。
然后是合掌,合掌呢,也是当胸,十指并拢,掌心合十。眼神下垂的时候,可以看到无名指,眼神下垂而不是勾头,合掌的时候也是在胸口这里,不要太往上。不要顶到嘴这里,也不要太向下。“合掌、当胸、掌心合十、十指并拢”我们在寺院里与人打招呼,可以合个掌,这个合掌,意义很深,合起掌来,我们人就很端正,我们上殿诵经的时候,合起掌来,眼神下垂,这样可以观心,不容易散乱,注意力容易集中。这是礼佛前合掌的姿势。
我们这个礼佛姿势叫做头面接足礼,因为我们拜下去的时候双掌要翻掌,掌心向上,这个姿势为什么叫头面接足礼呢?意思是佛的两只脚刚好站在我的手上,我的两只手呢,好像是两朵白莲花,托着佛的足,我们是向上拜,佛是向我们这样站,刚好手尖与手尖是两寸,手掌与手掌是八寸,刚好,佛站在我们手上,他也是前八后二的,是这样一个姿势,那我们的头是在掌的下面,与掌下相齐,所以叫头面接足礼,这样观想,手托着佛的足,现在让云祥法师把这个动作给大家做一下。(云祥法师演示礼佛)
我们拜的时候,两条腿分开,是在拜垫的两个下角,不是双腿并拢,这样拜下去腰是平的,臀部不会高翘,不然两腿并拢,拜下去会是高翘的,云祥法师演示一下。拜下去时手先放在拜垫的中间,然后左手放在拜垫的左上角,然后右手放到拜垫的右上角,额头碰到拜垫的时候翻掌,起来的时候,是先翻掌,然后再起身,同样右手回到拜垫的中间,然后起来。我们一般礼佛呢,都是连续礼拜三次,拜一拜,起来,然后再拜。(演示)三拜以后会有个问讯,我们世间叫鞠躬,因为我们拜完,站的时候是合掌的,问讯的下去以后呢,是放掌了,由合掌慢慢的变成抄手,也就是结这个弥陀印,还是在胸口这里,问讯的时候呢,是躬身九十度,腰是平的,头不是勾头,还是平的,这样恭恭敬敬躬身九十度,这个叫问讯。
问讯起来以后呢,会结一个手印,就是我们看到万佛楼中间这尊大佛,毗卢遮那佛,这个手印,叫毗卢遮那印,右手包左手,食指与食指相接,右手的食指,稍超出左手的食指,稍弯曲,不是两个食指成尖状。(演示)
是这样的姿势,我们大家下来可以注意看一下大殿,万佛楼里面的毗卢遮那佛的手印,我们礼拜以后起来的时候,结这样一个手印,这个手印意味着回归自性毗卢。这个手印结的时候呢,与眉间相齐平,不需要你手碰到眉间,与眉间相齐成一个平的就好,然后再合掌,下来。诵经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合掌,有的时候是结印,这两种时候都有。刚才法师做的是没有法器来招呼的,云祥法师再做一下,大家看,再慢慢的拜一下,然后我们再配上法器,大家注意一下。请云祥法师再做一下。我们这个动作习惯了,做得久了,自然的就会很连贯,慢慢做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不自然。(云祥法师演示)熟悉了,多了,就会连贯了,很自然。 礼佛意义很大,我们讲“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礼佛功德很大,通过礼拜,也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通过礼拜,可以把我们傲慢,高高在上的一颗心,来让它变得谦和低下,不傲慢。
我们下面可以配上引磬,我手里拿的这个是引磬,也叫二磬,就是大殿里面大磬的缩小,缩小版,因为大磬拿出来不方便,只有拿二磬比较方便。
礼拜的时候一般我们是问讯,下去,打一下引磬,起身是一下,礼拜的时候呢,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是三锤,也就是三下,起身的时候是一下;第二拜,拜下去一下,起来一下;第三拜,拜下去的时候是两锤,起来是一锤。大家听一下。(敲引磬演示)问讯是两锤,然后拜的时候第一拜是三锤。(敲引磬演示)好了,就是这样,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呢,在殿堂上都是有法器来招呼,所以大家要注意听引磬。
同时我们在诵经的时候要注意木鱼的响声,因为木鱼是在诵经的时候掌握节奏的快慢,还有一种寓意是鱼是一直不闭眼的,包括休息的时候,一直睁着眼睛,那寺院里面用木鱼做法器来诵经的时候,每天都敲它,象征着出家人修行要精进,时时刻刻不能懈怠,所以用木鱼。
还有就是我们在观音殿上看到有一条长的像一条鱼一样,那个叫梆,每一天吃饭的时候会敲梆,早、中吃饭的时候会敲梆,晚殿之前会敲梆。也是一个法器,集中的一个号令,寺院里用木鱼有这一种含义在里面。 刚才是拜佛,云祥师下面把在大殿里诵经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跟大家说一下。
云祥法师:一般大家在大殿里诵经的时候都是直立的,前八后二,抄手念经,除了合掌就是放掌还有就是胡跪。在诵经时不要东张西望,拿经书不可以一只手拿着,一只手放在口袋里,不可以这样。诵经拿书要两只手,如果要合掌的时候把经书夹在大姆指和食指之间,如果不合掌时经书当胸,不能太靠下,这样对经书不尊敬,所以诵经的时候要把经书拿起来,当胸。
诵经的时候不能够交头接耳,还有别人在殿堂里拜佛的时候,你不能在前面走,要从后面绕,不能在前面走,这样对别人是不恭敬,不尊重,所以大家注意了!拜佛的时候不能在别人前面走。
还有每天早上在普贤阁诵经的时候,首先,一开始会三拜,三拜的时候刚才说过是听引磬的,前面第一拜三声响拜下去,第四下起来,然后第二拜是一下下去,第二下起来;第三拜,二下下去,第三下的时候起来。大家拜佛时候要听引磬的声音,还要互相左右的看一下整不整齐,如果不听引磬也不看别人,就会不整齐。用我们的余光去扫一下旁边的人动作是否是整齐的,所以拜佛的时候一定要讲究一个整齐。
拜完佛问讯,然后坐下来,因为在普贤阁的时候是席地而坐,所以诵经的时候经书不要放在大腿上面,要拿起来在当胸的地方念;两只手,不要一只手,需要换页的时候可以一只手,这是诵经的时候要注意的。篇三:肖临骏:我的第一次禅修体验 浙江,湖州。从德清县开往戈亭村的小巴上跳下来往前走,很快就在路边找到了写着“清福寺”的木制路牌,它指向一条再平常不过的乡村小路。那是4月23日午后,日光正猛,路两旁的田里种着南瓜苗和豌豆苗,越过田埂,是一排两层的半旧楼房。
这里是国内几个专门修习动中禅的道场之一。近几年,关于正念、内观、禅修的话题不知不觉间渐渐在城市热络了起来,过往那些被视为遥不可及的佛教修行方式,仿佛突然飞入寻常百姓家。你会发现,朋友圈里的那些禅修的心得,发布者都是和自己一样的都市白领,很多甚至连宗教信仰都没有。
4月中旬,吉能老师—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突然建议我到德清去,“体验一下真正的动中禅”。太好了,我本来就对禅修充满着好奇!
第一天的初体验
不是正式的禅修营时间,寺里非常清静,我自己住一间3人房,里面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空空如也。
“你知道来寺院的目的是什么吗?”兴诚法师问我。他是清福寺的住持,70多岁且患有严重冠心病,看上去却矍铄平和,尤其是眼睛闪闪发亮。
“不知道,我是第一次来寺院住。”我老实回答,老法师笑了,他花了很长时间,耐心地告诉我什么是禅修,真正的修行与人们印象中的烧香磕头、经忏佛事有什么不一样,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禅修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晚膳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走进禅房。清福寺有个200平方米的大禅堂,禅修营时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日常使用的禅堂则小一点,里面铺着厚厚的地毯,整齐摆放着4排禅垫。
国内目前流行的禅修方式有很多种,按照法师的说法,无论哪种禅法,终极目标都是“灭苦”,动中禅也不例外,但它有个很不一样的特点:上述禅法都以“数息”(即单纯地观察和觉知呼吸)为主,动中禅却有一套简单的手部动作,通过知道手部的“动”、“停”,达到培养“觉性”的目的。
昏暗的灯光中,我跟随大家盘腿坐下,回想法师教导的动作:双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翻右掌,停;举右掌,停;贴右掌于小腹,停;翻左掌,停??
15个动作循环往复,看起来真是超简单的,然而做下去才发现,要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开放的同时觉知手部动作,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不是一般的难。 开头10分钟还好,专注于尚不熟练的动作,什么都不想,心特别宁静,还真是很舒适啊。然而一旦动作熟练,眼睛和脑子就开始不安分了:“啊,这张佛陀的画像真好看”,“为什么某某的动作时快时慢呢”??杂念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我不得不一再努力把纷乱的思绪拉回到对手部动作的觉知上来,没想到“祸不单行”,35分钟后,盘坐的双腿开始麻木,从膝盖到脚踝、脚背尖锐地刺痛,晃动身体也无法缓解疼痛,只好反复变换坐姿。
“叮”,好不容易,清脆的铃声响起,第一次动中禅体验终于在煎熬中结束了。才松了一口气,师父的一句话马上又把我打进了“冰窟”—“明早5:00早课,起得来吗”—这才知道,寺里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早晨4:30起床,5:00进禅堂开始早课,6:30吃早饭,午饭和晚饭时间分别是11:00和17:00,其余时间就是禅修,直到晚上8:30才结束。
“你已经知道了妄念”
第二天步出房间时是4:50分,我这辈子都很少起过这么早,星与月疏朗地挂在天边,空气清新却渗着微寒,身体都有点发抖了。
进禅堂前我暗下:一定要尽量觉知妄念,不受影响。然而情况却因此而变得搞笑:做了不到10分钟,我发现自己开始想,“我今天真的没乱打妄念哟,太好了”,然后,“不对,这不就是妄念吗”,“好了,不要再想了,好好觉知动作”,“诶,这也是在想啊”?? 不仅如此,到了上午八九点,“昏沉”也开始袭来,先是眼皮抬不起来,然后眼前的景象和意识都渐渐迷糊,虽然手部动作仍然在做,脑子里闪过的却已经不是妄念,而是浮光掠影般的梦境了。
“这两天练得怎么样?”休息时,兴诚法师问我。我满心惭愧:“没有练好,妄念很多,昏沉也重。”
意外的是他笑眯眯地点头看着我,赞道,“你练得不错”。看到我惊讶的眼神,他笑着解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妄念中,散步时想吃饭的事,吃饭时想工作的事,连上个厕所都不专心。”我猛烈点头。“那些时候你知道自己在打妄念吗?”法师问。
“多半不知道。”我答。“而现在通过练习,你开始知道自己的妄念了。”一瞬间,我心中掠过一道亮光,还有种暖暖的感觉升起。然后,他又教了我加大动作对治昏沉的方法;告诉我腿痛得受不了时,应该再尽量多坚持一分钟、再一分钟。
老实说,我这几天功课算是特别轻松的:每天只有4个小时必须进禅堂,其他时间可以自行选择做动中禅或是在户外“经行”(来回往返于一定之地,自然地知道、觉知脚的动作),于是少不了常常偷懒。
但如果是正式的7天/10天禅修,不仅要上交手机等通信工具,练习时间也有严格规定:一小时动中禅、一小时经行,中午没有午睡时间,每天实修长达11小时,非常辛苦。此外,学员间还要“止语”,不允许交流感受经验,任何疑问只能在每天的“小参”时间里向法师请教。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是一种带宗教象征意义的“苦行”吗?为此,后来我请教了闽南佛学院的续智法师。作为动中禅在中国的正式引入者,她告诉我,“我们在相续的修行中,前3天基本上都在对治两种烦恼,一是昏沉,一是掉举(心念散乱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般要到第四五天,才刚刚开始对‘法’有一点体会,也就是说修行时间足够长,才会有更多体会。其实一个月、两个月、3个月更好,只是现代社会的人太忙,所以才定为最基本的7天或10天”。
“修行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必须要很精进,否则就会被烦恼带走。所以我们要求早一点起来,但同时休息也早,其实更顺应古人的养生规律。你们在家里全部是颠倒的,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该起来的时候不起。”
事实上,包括动中禅在内的众多禅修方式,某种程度上是去宗教化的。
清福寺的主体建筑,是两层用以居住的楼房和大禅堂,余下就是菜地和树木花草,如果不是不远处静静立着一个佛殿(那是维护寺院的居士们建的),你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传统寺庙的影子。作为住持的兴诚法师,平日极少到佛殿去,如果完全按他的意愿,一个修行的道场,其实只需有禅堂即可。
“拜佛是表示对佛的尊重,并不是修行,如果拜佛只是求保佑,那就是迷信。”他的禅房不烧香,他不主动过问你的信仰,只关心你的修习。
续智法师说:“禅修之所以对普通人也有很大吸引力,是因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烦恼、压力和情绪,没有办法也不知道该怎么释放,禅修可以让你看清楚自己的心。短期地修,情绪、烦恼和压力都会减少一些,进一步修,则会更清楚情绪能量的运作,重新回到生活中,整个人就不一样了。”篇四:80名中山大学学生寺院体验生活 80名中山大学学生寺院体验生活
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入寺院体验宗教生活 80中大学生“出家”清修 中大“宗教的多元认识与实践”公选课组织学生入寺院体验宗教生活 “原来和尚也发短信、上网”,中山大学日语系女生阎姝今年“十一”假期体验了5天“出家”生活后,颠覆了“长期生活在寺庙里的和尚应该远离社会”的看法,“他们的生活其实与我们很近”。 打坐、诵经、吃斋、普茶、听佛学讲座、参加传灯法会??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80位中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为期五天的韶关南雄大雄禅寺禅修清净行生活营。在学生和老师看来,这是有点另类的度假休闲方式,但其实也是大学课堂的延伸,更是一种心灵的调节。 “出家”的学生们大多选修了中大外语学院副院长肖平主持的“宗教的多元认识与实践”公选课。肖平教授介绍,这门公选课去年始创,迄今已举办四期生活营活动,前三期分别是:去年寒假在南雄莲开净寺,今年“五一”在江西、湖北的寺院,今年暑假在罗浮山道观。活动都以“放慢脚步、善待心灵”为主题。 肖平说,这门公选课得到了美国岭南基金会博雅教育项目的支持,参与此次南雄大雄禅寺体验的营员,只要支付150元的费用。肖平说,开设这门公选课,并不是为了宣扬宗教,而是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而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们通过体验宗教生活来学会调节心灵,“因为现在大学生的压力太大了。”记者采访参加历次禅修生活营活动的部分大学生们,通过他们的讲述及记录,还原大学生们的这番特别经历。 [最不适] 用餐不准说话、不许剩饭 当几天“出家人”,大学生们最难以习惯,倒不是饭菜没肉没油,而是“用餐不得剩饭”这条戒律——佛学中说“自己的孽,需要自己去消”。 同学们说,进寺院饭堂要排队,先是师父,再是男众,最后是女众。进去后,中间是住持的位置,两边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长桌长凳,男众坐右边,女众坐左边。 早斋一般是稀饭、馒头、咸菜,中晚饭则有白饭、馒头、豆腐皮、青菜等等,吃饭之前要先唱一段经文。用斋前,每个人面前都有两个空碗。一个行堂者端着饭菜,从就餐者前面走过。就餐者如果想要那个饭菜,就将碗往外推,并用筷子在碗中比画深度。整个过程不许讲话,只能用眼神和动作来交流。 法学院张瀚形容自己第一次体验过堂吃饭的情形是“狼狈”:过堂的木桶“走”得飞快,有时想吃那个菜,没有反应过来,菜就飞走了。后来,他总结经验首要一条是“吃着碗里的,想着桶里的”。 此行去大雄寺,第一顿用斋很多女生犯规,碗里留剩饭,戒律僧等到学生们离开饭堂时才发现。到第二次用斋前,管戒律的师父特地严肃声明:“寺庙的饭菜都是施主施舍的,我们一定不能浪费。”老师父一番训导后,学生们规矩多了,外语系的方凌说,“见到不喜欢的菜,不敢要;要来的饭菜,无论如何都扒下去;实在吃不下,就趁着戒律僧不注意,把饭菜分给周围的同学。” [最痛苦] 凌晨三点起床做早课 早上六七点读英语,在大学校园不乏其人。不过,凌晨三四点起床做早课诵经,有同学总结道:比军训站得还久。站了一个多小时,巴不得早点进入“转圈”仪式,活动活动筋骨。僧人凌晨三点多起来早课,睡意正浓的学生们也不得赖床,大家此时进佛堂的脚步犹如在“飘”。长时间打坐,脚酸背痛不说,“瞌睡虫”是最大的敌人。传播设计系的古雅卉说,虽然大家全部准时起床早课,但是很少有人能清醒地做完,盘腿坐在垫子上“打坐”,先听师父诵经,然后闭上眼睛吸气呼气,但一闭上眼睛,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早课诵经之后,学生们可以自愿选择出坡(即劳动)。数计院的陈健来参加过3次禅修生活营活动,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这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自愿打扫寺院一个小时,“我们用小竹子扎成的大扫把,有将近一米半高,扫地时弯着腰,尽量将扫把放平,扫起来才快。”陈健来观察到,来自城市的同学基本不会用这种扫把,都是站直身体,扫把竖着,根本扫不了东西,差不多一半的同学姿势错误。[最惊奇] 僧人也上网、发短信 “佛家世界只有晨钟暮鼓、青灯独照,寺外潇潇冷雨、寺内唱念连连”——这是大多数学生体验前,对僧人生活的想象。 外语系的姜福滨此行在大雄禅寺见到一位知客僧在使用笔记本电脑。他的第一反应是:这跟周围的清修环境格格不入,很不可思议。他向师父请教。师父解释说,虽然出家清修,但是佛法还是要弘扬的,我们不可能出去到处去跟人家讲,所以借助了互联网。 今年“五一”参加禅修的同学对四祖寺的明奘法师印象深刻,明奘法师是中大85届气象学的学生。现在他还在网上开设论坛,专门弘扬佛法,解疑答惑。同学们奘法师常说,“出家当和尚并不是山顶洞人,还是得跟上时代”。 [最有趣] 与高僧“斗机锋” 每次禅修,都有法师为学生做佛法讲座。“原来我看高僧,觉得他们披着一层神秘色彩,普通人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经法师一讲,大家的距离接近了。”聆听大雄寺印澈法师的讲座后,姜福滨对佛教有了新认识:学佛学和上大学一样,不过我们学习的很多是技术,他们学习的是智慧。 陈健来说,和寺院高僧交流后,有如沐春风之感,“真正有修行的和尚都博学善辩,与平时在大街上遇到化缘的和尚完全不一样。”陈健来每次参加禅修活动,都会与高僧们“斗机锋”(佛学哲学上的辩论)。尽管是辩论,但高僧们说话从不偏激,常常是柔和而有说服力。“无我茶会”是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一项活动:每个人自备茶具围成一圈,每人各泡四杯茶,三杯奉给左边的茶侣,一杯留给自己,三泡后可随意选择其他茶侣,互相行礼奉茶。因为茶会形式有趣,大家乐此不疲,到处寻找目标奉茶。小小一杯茶,多喝几次让人频频想上厕所,以至于后来茶会时,同学们看到熟人就躲。一位女生说,正因为如此,“无我茶会”被大家戏称为“不要奉茶给我的茶会”。 -对话 “举办无我茶会 学习消除自我” 指导老师肖平称体验中已尽量淡化纯宗教内容 记:您是外语学院的副院长,为何开设这门关于宗教的公选课? 肖:开设宗教这门课,是为了推广博雅教育,从人文的层面上提升学生的心灵和思想。记:为什么您除了讲课外,还要带学生们亲自去体验宗教生活?肖:就像我们研究汽车,不能整天研究画图,要到工厂里面去看看汽车是怎么开的,请工程师讲讲制造流程是怎么样的。道理是一样的。宗教是比较敏感的内容,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我们不指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门宗教,通过参观、体验,主要是想让学生们了解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体验,既不是作为宗教信徒式的,也区别于一般的游客和香客。 记:您组织的历次禅修清净行活动,是否得到了宗教机构的支持? 肖:是的。我们会事先与宗教机构协商,要求把纯宗教的内容淡化,不允许对学生做宗教宣传,学生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体验。但寺院里的规矩,我们会要求学生尽量遵守。毕竟我们是去坐客,要尊重主人家。比如这次禅修,发现有营员偷跑出去吃香肠,这种行为,我们就会马上批评制止。 记:参与禅修的学生对宗教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外,我听到学生们还有许多感悟,说得最多的是,在那种环境下,心灵清静、平和了许多。 肖: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是希望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反思。现在很多大学生会为奖学金等外在的事物,争个不休。社会上总是在提倡自我,像举行无我茶会,就是倡导另一种精神——消除自我、学会感激,理解在社会上你付出的努力和你获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对等的。 有些学生体验后,可能是一时冲动,马上就想皈依佛门。这个原则问题,我们是不允许的。作为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负责,但假如这样的学生回来后还是坚持要皈依,那就是个人行为了,我们也不能干涉。篇五:寺院早午斋供养文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佛门的一天 打板 当晨曦初露时,以早觉板揭开寺院一天生活的序幕。清脆的板响声,会时刻提醒你: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生死事大,当勤精进。在寺院中,斋食、开浴、普请、上堂等集会时,敲击木板,发出声响,以告示众人,称为打板。 晨钟暮鼓 钟接板响,清晨,先敲钟,后敲鼓。 钟声敲醒了山野、田间、城市、村庄;喊醒了士、农、工、商;唤醒了世人的迷梦;惊醒了沉迷的众生。 叩钟行者如是发愿: 愿此钟声超法界
铁围幽暗悉遥闻 闻尘清净证法身 一切众生成正觉 听闻者心里如是响应:闻钟声
菩提增 离地狱
愿成佛度众生 三遍叩钟后,鼓接钟声。 早课 【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诵经念佛,梵音嘹亮,洗除了人间多少尘垢,灌溉人心中的慧苗,清凉的法音宣流,陶冶性情涵养身心。在佛前,轻轻合起掌来,将烦恼无明,将惭愧感恩,化为音乐,吐自口中,听在心里。 早课首先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简称《楞严咒》。梵语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在念《楞严咒》之前,还要先诵与此密切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课诵》顺序∶《楞严咒》后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 《心经》末了,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接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结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国泰民安。连唱念佛赞偈八句,颂扬弥陀因地发愿,果圆度生。赞偈接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在三菩萨后,接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而后以三皈依为普结回向,早三皈依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最后唱颂韦陀赞,早课完毕。 过堂 过堂就是僧众上斋堂用食之意,寺院中吃饭是重要的功课, 在一饮一酌间要能不贪不瞋, 平心静气接受供养, 藉假修真。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双手合起,便抖落一身尘劳,用最虔诚清净的心,邀约十方诸佛与法界众生,同愿同食,菩萨道上,愿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印,也与一切众生声息相通。 当云板响起,大众搭衣鱼贯进入五观堂,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后维那起腔,大众齐唱“供养偈”,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对充饥养身的食物时,僧人再度提醒自己,不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追随先圣先贤。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接着维那师呼僧跋后,大众便开始用斋。丛林过堂多使用碗盘,少数寺院使用钵,碗盘皆有一定位置,不得恣意摆放,添汤加菜由行堂服务,也不得出声、恣动。在饭食中须心存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并摄心用功,或持佛名号或参“吃饭的是谁”。末了,大众唱结斋偈“....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感念信施护持,回向众生皆得圆满。
整个过堂是一个安静的用食过程,住持和尚如有事便会在此时向大众宣布,称为“表堂”。每月初一、十五或特殊节日便加菜劳众,或有居士斋僧布施也加菜。 中国佛寺通常在大殿外右侧会设个小小的施食台,体恤饥困的众生。它是根据佛经中“旷野鬼神众”及“罗刹鬼子母”的典故而来,大众过堂时,都由一僧人负责出食,将七粒米或指甲许的面条,透过观想及大众的加持,施食给众生,愿他们同得饱满并去除悭贪。 简朴的丛林用斋,象征的是高远的智慧与宽广的情怀。 5、出坡劳作 禅刹中普请大众令从事作务劳役。如佛诞日摘花、晒藏、平时的洒扫、搬柴、摘菜等,皆是普请的事项。俗称出坡。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凡有需大众合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则自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千余年前,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千余年后在出坡作务中,出家修行人体悟到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就穿越时空回顾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年代。 出坡劳作,培修福德;提起正念 ,照顾脚下。洒扫庭院,修复殿堂,着书立说,弘扬佛法。出家修行僧众,不是如不了解佛教的人所想象的,是社会的寄生虫。相反,他们不仅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更是给人类及一切众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远山郊区的寺院,佛教的僧团如果拥有自己的天地,便会每天自己劳作,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扫地、扫地------】,即使是打扫那一块块的水泥地,也化为一片菩提心田。扫地亦是修行,寺院的清晨,每天都可以看到清净安详的师父们在打扫庭院。在北京广化寺,我常常会被这种情景所感动,感叹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还有这么一方人间的净土。 关于僧众在日常杂务中修行的事例,佛典中亦有类似的记载: 周梨盘陀伽尊者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盘特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复念诵,遂渐消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有禅诗云: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神秀大师云: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晚课 晚课首先是《佛说阿弥陀经》,其主要思想是广陈极乐依、正庄严令人起信,特劝发愿求生和持名立行。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诵《礼佛大忏悔文》。忏表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在丛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忏悔文》后为《蒙山施食》。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晚课在三菩萨后,也同样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者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为丛林念诵仪中采用。而后三皈依。在晚三皈后,三称“南无伽蓝圣众菩萨”,接诵大悲咒。最后以祝伽蓝结束,礼佛三拜而退。 7、弘法布教 主动的招呼,诚意和善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接待,以全方位的生命来服务众生。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弘法生涯中,绍隆佛种是修道人的;续佛慧命是修道人的事业;舍俗修道的僧众为此而永不停息。 僧众其余的时间,除了自修之外,还要接待信众,帮助信众树立正信、正见,用佛法的甘露和智能,解脱众生心中的困惑与烦恼。对于一个出家的修道人而言,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众生,就如同早课中念诵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出家的修道人,舍弃了世间的小爱,成就了出世的大爱;放下了世间有条件的慈悲,而成就了出世的无缘大悲。在自我寻求解脱的同时,引领大众共同走向解脱的道路。 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出家的修道者,以自己的整个身心,实践自己的信仰,求证人生的真相、宇宙的真理。简单的生活,其实来自人类深邃的智能。一席床坐、一套被具走过四季。这里,容纳不下贪婪的占有、瞋怨的怒气、痴妄的烦恼,以及人际的纷争。不结界的关房,等着你用真诚的锁打开宇宙之门。
8、暮鼓晨钟 禅林之中,晚上先敲鼓,后敲钟,与清晨的晨钟暮鼓相对,钟声后接板响,称为安板。又是一日的结束,提醒大众: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有过在寺院中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深有感触:佛门的一天,是清净的一天,在这里,你可以静下心来,感悟真实的生活,体悟真实的人生,寻回真实的自我。相关热词搜索:
[寺院早课感想]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感言感想】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献名邦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