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楼,以后还要还款。我更加出不了家了。在家居士的戒律是无法修行的守不到戒律的。?

大悲寺妙祥法师开示:在家怎样修行?_观音菩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76,958贴子:
大悲寺妙祥法师开示:在家怎样修行?
师父:在家应该怎样修行?第一个,要有出离心。“在家”这二字,本身就是障道的因缘。这个在家修行啊,是很障道的,所以说必须把在家二字变为有出离。变为出离,这才与佛法相应。因为在家是世间法,所以有了出离心才与佛法相应。第二个,在家修行应该严持戒律。为什么在家要严持戒律呢?因为在家的违缘多,必须用重药,你没有重药,是不能克服在家的诱惑的,真正的能够防备这个家,这个所带来的违缘,最好的良药就是这个戒律。所以佛讲,末法众生以戒为师,以戒为师才能叫我们找到修行的道路。如果不能以戒为师,所修的一切都是外道,都是,佛法是(中道义?),所以说佛法是以戒为它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是盖什么楼也是盖不成的,只是说说而已,所以说在家修行要严持戒律。要严持戒律一不加小心,就堕落了这个违缘里,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心里有准备。第三个,在家修行,转化在家的概念。在家的概念,刚才我讲了,要有出离心,比如说我有丈夫,如果有人有妻子、有儿女、有父母,怎么办?我们可以看讲的,他把父母比是善知识,把妻子丈夫比是同修道友,把儿女比成众生,实际上维摩诘居士也是在家进行出家修行,也是这样。我们有的人就错误地理解了,何况维摩诘居士又是古佛再来。虽然维摩诘居士以在家相来度化在家的居士,这一部分,同时他也是在说明让我们在家居士要早早地脱离这个家庭。在不能脱离的情况下,一定把家庭变成道场,转变人和人的关系。不要说这个是你的妻子,这个是你的丈夫,那就没法修了。都变成道友,这样我们修行就很容易得利,这是第三个。第四个,在家修行一定要护持三宝。如果不护持三宝,你就失去老师,不管你在哪儿修,你都不会有老师的,一定要护持三宝。护持三宝就是护持你,也是护持你的将来这个成佛的因缘。在家修行啊,还得多放生啊,做很多事情,很多事情的,先说这点。
俗话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本命佛不分男女,不限本命年,均可终身佩戴供奉.想知道更多本命佛的信息,可拨打电话进行咨询奉请.
问:学佛怎样才能真正的了生死?特别是在家居士,学佛关键应在什么地方用功?师父:想了生死,首先在持戒上,戒是万德之母。因为它能生长一切善根,一切功德都可以生起,戒是菩提根本,菩提本。所以说,你掌握了戒,你才能有生起菩提,想得菩提没有戒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在家居士一定从戒上下手,从眼耳鼻舌身意下手,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嘴不尝,鼻子不嗅,意不去胡思乱想,身不去贪着触,这样把六根看得牢牢的,从这里下工夫,才能了生死。在戒律的基础上,由戒生定,为正定,由戒生出的定力再生出智慧来,这才真正的慧,否则的话我们的定力有时候来自邪定,所以说很可怕的。所以说这个戒律对我们太重要了,和我们生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比如上北京,我们有很大的决心,准备了很多的粮食,和勇气,但是你方向弄错了,同样也是达不到目的的,只能越走越远。所以说想找到方向,怎么去找,佛法这么样的神秘,这么样的广阔,不是凡夫猜测所能得到的,我们只能按照佛的戒律去找。你把戒律持好了,方向就找着了,它就铺开了成佛那条道路;你没有这条戒律,没有真正的持戒的精神,这条道你是找不到的,所以说戒律是根本的东西。所以说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佛在世也是以戒为师的,为什么说佛也是以戒为师呢?有一个罗汉哪,曾经别人诵戒的时候,他就做一个思维,他说我该断的断了,我该学的学了,再诵戒我就不去了。因为佛法有诵戒,诵戒也是做竭摩、学戒等等事情,就是让戒住世,他说我已经该做的都做了,我就不去了。佛这时候现前,说,你应该去,不光你去,而且应该不允许以神通力去,应该以步行去。几百里地得走去啊,佛说,不单你去,我都去。佛都去,所以说在戒律面前,佛这么严肃的,所以说我们在家学佛想了脱生死,首先在戒律,所以说持戒破戒都能成佛道的。虽然修得不好,但是呢,我敢于种,敢于做,将来总有一天会成佛道的。我们修行啊,要说难真难,要说容易真容易,只要你敢持戒去修行,肯定能成佛,不持戒,不可能成佛的。所以说我们在家居士,想在哪用功,首先把戒律这个搞好了,由戒你就增加了智慧,有智慧了,有了你就知道怎么用功了。因为戒为师,你有了戒律,就有了师父,师父就是你的智慧了,内外相应,外边也有师父指导你,内你也清楚怎么样用功,所以说这条路你很快就找到了。就象一把香,如果你这个戒定真香烧起来以后,你满屋子都是香气,人也香屋也香,如果你没有这个香,你满屋子都是没有香气的,人也不香,屋也不香,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持戒,这是我们的关键。所以说想得智慧,想了脱生死,想见佛,必须持戒,佛讲了,你持戒,千里之外就如同我在你身边,如果你不持戒,你就在我身边如同不在。所以说我们佛弟子一定要持戒修行,善恶的知识分别也在戒律,持戒就是善知识,不持戒就不是真正的佛子。
问:在家如何断善恶缘?&师父:怎样,善缘要按照佛法去处理,恶缘我们应该叫它转成善法。所谓的断就是转,所以说,我们怎样转,我们记住了,止恶不止善。我们已经讲了,由五戒来转,首先由五戒来转,而且呢,有什么条件修什么条件。如果能读书闲静,那我们就读书闲静,如果是在闹处,那我就好好地把耳根封住,眼根封住,我不瞅不看,不听不闻。在闹区我越那么做,你就使劲往耳朵钻,我就使劲不听,有时候累了这胸都疼,很烦恼,但是久而久之,他这个就增加了。慢慢有一天,你就会在闹区里不闻不见,达到至心(直心?自性?自心?)的目的。虽然走过闹区,既没有看见,又没有听见,但是呢,你又想听的时候,就都能听见,想不听就不听,想不看就不看,你的六根归你使用,那就行了。所以说,应该处于这里,有什么条件修什么条件。今天修今天得,不能盲目地去追求了一个闲静,没等闲静追到手呢这一天浪费过去了,既一边去找,一边当场就修。你有一寸土地我修一寸土地的,有两寸土地我修两寸的,你有十方,十里地我修十里地的。我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我那个心。当然了,闲静处必然要很好,那些地方怎么来获得,就得严持戒律,佛菩萨才能帮你忙的。我们一面创造条件,一面不放弃机会,这么修。如果你单独地求一个闲静处,这个闲静处一年以后要得到了,你这一年就不修了吗?等到给你闲静处你又修不下去了,是不是?应该不失时机地念念在修。我们应该知道,静与不静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但是也不可否认物质对我们的影响,两项都得考虑到,这才行。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_净土祖庭东林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0贴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著(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著,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著,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加盟集成墙饰,8大扶持政策,四季盈利轻松赚.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著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著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到真正究竟的涅盘,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盘,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盘,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牺牲’为重要行持之一,这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的宗教缘起缘灭,组立掘起又解散、恒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教义。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的淘汰。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为佛陀是在人间自体证,亲身体证世间苦、亲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后,用修行的方法来灭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灭掉苦,即是于人间自体证,灭除一切烦恼及忧悲苦恼,所以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戒。也就是说佛陀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间尚无戒律,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听闻佛陀说的法,都能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后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听说其父母准备要供养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儿子比丘带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养,结果其母设下圈套,迫使他与其未出家时所娶的太太行淫欲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从此陆续的制定下来。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若教团内有所犯错,随犯随制,从此以后凡有违犯僧伽团体清净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动机,是为僧伽团体清净的缘故、和合的缘故。只要进入佛门,我们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动机,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门,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须受戒及守戒,若是无者,虽然自称为信佛、学佛的佛教徒,也不过是被称为佛教徒,却是徘徊佛教门外的人,因为你只是嘴巴说信而已,对佛教的戒与律不清楚,那只是说信而已,是信仰的信,这样是不会被佛教所承认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与阶层的区分。现在所要说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种: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可以称为增益戒);第四是菩萨戒,但是菩萨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后我们会说到。首先来说三皈依戒,有些人会怀疑甚至会说三皈依为什么说是三皈依戒呢?其实我们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说:‘受持三皈’,所以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觉的意思,意义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个界限、界址,如土地与土地间有个界址,界址一标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国与国间也有界址,连大海、海洋也有界址,这是公海,这是隶属南韩,这是属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觉你、提醒你别超越界址。戒也可说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不应该做的行为。既然这样,在受三皈依戒时,授戒的僧师有明确的说明,皈依后必须持守三条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必须禁止:
一、‘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应该都有念到才对,既然都有念到就该知道它的意义。
二、‘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说: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我们皈依时,授戒的师父都会念著让你跟,也都会由皈依授戒的师父解释。
既然你发心皈依佛教的三宝了,三皈依后必须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宝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现今世界上皈依佛教为三宝弟子的信众很多,人数难以正确统计,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为什么呢?因为他初皈依,对佛法僧三宝无深入了解,尤其是我们皈依时的时间也不太长,不能够说你来先上一天课,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现今社会时间就是本钱,于工业社会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不然按常理皈依应该要一天的时间,早上上课,先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才有办法,因为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时你用制度反而让信徒认为‘啰嗦’!别人皈依时间都不长,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时间。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这般的风气,那皈依后,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初皈依的人对佛及自在天魔两者的差别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将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会产生错解佛是高级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将佛与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自在天魔,什么是佛?那就违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条——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彻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会彻底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让信徒了解,才藉这机会来讲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对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对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为有很多在家居士拥护佛教,我们才能专心研究佛法,他们布施物质使我们不缺吃住穿,建立庄严道场让我们专心研究佛法,我们必需要提供一条相当有次第的方法,让在家居士能够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会摸不到路。一般对于戒律的解释不是太深,就是无次第,戒归戒、律归律,如汪洋大海不知从何摸索起?每个说的不同,一个说一种,一个法师说这样、二个说两样,到底听谁呢?并非我本人对戒律很有研究,只是尽量以我个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给个善缘,与各位互相沟通,若是说的不圆满、不太清楚,希望你们再参考专门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说一些让各位有个印象,也可以依这次第来追求。
了义皈依与非了义皈依
其实‘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品,因为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是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那么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称为皈依,因为他们归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读书,平常不辅导小孩努力认真读书,要考试时才买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里呢?去求菩萨保佑让他考上录取!但这并非不好,可以让他内心有个寄托,这种也等于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么什么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义自在及不了义自在之别,不了义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义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么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经达到涅盘,断除一切忧悲苦恼、离开贪嗔痴了;不了义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暂时而已,暂时的自在快乐而已,马上又烦恼痛苦,忧悲苦恼又来了,所以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暂时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义自在就是福业的招感,就是说你福报很好,感觉你也不缺钱,身体也健壮,子女也孝顺,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须了解这是暂时的而已,不论如何,再好的夫妻总有一天也会分开,再好的父子母子也会分开,再年轻、再健壮总有一天也会老化,所以这种自在只是暂时而已,即使让你有再多的财产,你也不能买到永远不老不死啊!虽然福业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只是暂时的而已,烦恼一样会来。
若是了义的就不同了,他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彻底了解烦恼,因为有一个不明白的渴爱,误认为有一个我的缘故,才感召痛苦、烦恼。既然已经了解彻底了,且依佛陀的教义修行,亲证了,他就不会再产生执著,这种才是真正慧的解脱、智慧的解脱。以智慧的解脱来断灭心的一切烦恼,以及束缚,这是究竟的,也是通达无碍的自在。
那么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称,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业的果报,因为我们在人间修福业,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说六道轮回不是有个天、人、阿修罗,意思是说福业的果报。在佛教的教义之中来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升天的范围,就是说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后死后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围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因为他还有一个‘我’,无论天上的寿命有多长,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尽,死后还堕,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处,也非究竟、是有漏的,并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即使让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却又下来,永远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来,脚都走酸了,也会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安乐之道。
那么佛是什么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么的也很有限。佛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别把佛当成是一位高级的仙,高级的神,那这样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语,意思是一位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详细,我也有说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参考,其他的法师也有很多论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参考探讨,但是千万注意,若是我们所看的书已将佛落入神格化,那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看,就该考虑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参考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脱忧悲苦恼,止息轮回生死的大圣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为行持模范,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为众生本具佛性,什么佛性呢?就是说众生俱足圆满的智慧,只因妄想执著,迷尘背觉不悟,认假为真,产生痛苦生死轮回,皈依佛与皈依天魔的差别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们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过的,那么若是我们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会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与佛的差别,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简单说:有了义和不了义,有漏与无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所以要认清楚。
第二条戒:尽形寿皈依法。有这肉体活著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远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们三皈依的第二条,明明有如此的说法跟如此的记载,引导皈依的大众念诵三遍,那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么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么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现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讨,现今处于宗教自由复杂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说一套,那他怎么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对或不对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几乎没人能分辨什么是外道典籍,所谓的‘外道典籍’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说,你不向内自己征服自己,来断灭自己的所有我执及忧悲苦恼产生执著的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灭掉贪嗔痴,却不向内在贪嗔痴去征服,这种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当时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种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师: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属某某论,他主张人皆由四大原素构成的,身体若破灭时,也随著消灭,主张极度的求乐,活著时,尽量去享受,这就是我们说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义是怀疑论。不反对别人说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此派学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都无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学说是定命论者。主张无因论,否定一切依业的轮回,一切生物轮回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届时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脱。所以他的教论很奇怪,既然修行无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么呢?他又修禅定,又是在修什么呢?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兰迦叶,富兰迦叶的学说是道德否定论。主张纵欲,立无道德论,无善恶果报。杀害他人非是行恶,无恶报。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说实话,也不是行善,也没有善报。简单说,做恶没有恶报,做善也没善报,业的报应不可能有,他否认善恶,所以这个教派叫做外道说法。
五、鸠鸠陀,鸠鸠陀的学说立七种要素,认为人是由七种要素而构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灵魂)。不承认灵魂的独立性、主动性,否认道德,他认为灵魂是由这几项所结合的,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干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干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与无生命,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的束缚。还有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等一些常、断之法,佛教称他为外道。其实外道是指无关断灭生死烦恼痛苦的教法,所以称他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错解误会外道是在骂别的宗教,其实不是,这只是名相而已,并不是说外道是在骂人,千万别误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这是事实。
加盟集成墙饰,8大扶持政策,四季盈利轻松赚.
自灭贪嗔痴 亲证八正道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物件,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并不是去征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那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他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他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称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常’,所以称为中道法。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
大愿语录:
‘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盘,不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又在空中见面了。
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
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盘,止息轮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义、修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谁能够了解呢?怎么知道外道典籍是什么呢?所以我们修行思惟正见的标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义,否则就无法以正见的标准来落实于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所以印度六师所言的教法,我们都称之为外道。现今宗教复杂,所以我们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认那是谁说的,在回归自然里的噶拉玛经有说,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认定这是我师父,也不能断定是出家师父讲的就对,一定要经过思惟,符合三法印与否,若符合三法印就接受,若不是则需怀疑请教,才不致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第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我皈依这位师父,这位师父才是我的师父。不是我皈依的师父,就不是我的师父,不是这样的,佛陀说僧伽就是个和合的僧团,待会会说到,所以皈依师父等于代表僧伽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团之意,所谓集团,必须要有三人以上才能说僧伽,后来有所谓僧,是以一人为单位,对不对姑且不论,这是名相与我们修行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代表的名词,我们别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种与修行无关的事,是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称为僧,僧是佛法僧三宝之一。僧伽一词,并不是出自佛教团体而已,在佛陀未诞生前,印度就有僧伽两字了,印度人将商业、社会、政治或是宗教等单位,都称为僧伽集团。佛陀成道以后,教理圆满、学德兼优、教化有方,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终于演变成一大集团,佛陀沿用印度旧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则是僧伽里的导师,所以僧伽确实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及广义的在家佛教徒们。不过谈论僧伽,还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团为原则,直到后来,才将佛陀除外,专指出家弟子们的大集团,而成为佛法僧三宝的局面,也许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为师,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应该要皈依的,同时佛是唯一大觉大悟发现真理的人,由他启示开导众生,故大家依止佛陀。至于僧伽集团,乃是唯一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一位觉悟者,将他的佛法留传下来,而归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与福慧,依止佛陀所体悟的佛法,我们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达到与佛陀一样,那么佛陀灭度后我们一定要依止僧伽集团,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众。你皈依僧之后,若再皈依外道邪众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说明过,邪众,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义活动者等等不正见的人,也可以说是假藉佛教名义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说的话都不正见,妖言惑众,甚至藉宗教去骗人,用言语去骗,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众。初皈依的信众,若是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别好坏,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够了解三皈依的内容及意义吗?其实很难。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希望初皈依信众,必须深入了解三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听人说就跟著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结束了,很多人有这个毛病,将皈依佛当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们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义,想他的悲智去学习他,看到他就想到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们不清楚佛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伟大在哪里,我们怎会拜得下去呢?很多人都只是跟著拜而已,所以,以后有关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会说到,现在不是在说这一项,怕扯的太远让各位听起来觉得复杂。所以你若真正皈依佛,就不会把佛陀当成鬼神去拜。有的人皈依三宝之后,将佛陀当成鬼神拜,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他只顾研究却没有去实践,佛教重视理事圆融,理论虽然了解,却更重视行持修证,所以是理论与修持两者结合的。若只了解理论,不去修证,那这样只是学术认知而已,以佛教观点看,这不能亲证,也就无法圆满。很多人皈依僧,就好像将这师父当成干爸爸一样,只拜干爸爸而已,那就失去三皈依的意义了。虽然现在不是说三皈依,我们在三皈依里有说到,你可以参考三皈依,现在只简单介绍,三皈依是要佛法僧三项具足缺一不可,若是缺少其中一项,那你就是三皈依无具足圆满了。很多人不知道皈依的内容,也不去研究,只是一个名相的皈依,好像说我来皈依,就如同领了一张护身符一样,这是错误的,别以为拿了一张皈依证书就可以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傍生,皈依僧不堕饿鬼,那是不可能的,那张皈依证书是不能做我们的护法神,也不能拿来当作护身符的。而是要确实去行持三皈依戒才能无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应该了解,千万不要只皈依名相就结束,这样真是太可惜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正法更难闻,今世有如此福报,让我们活在这里,而且福报又那么好能亲近佛教,那就应该深入研究,否则等到时机因缘失去,无常到来才要追求,想亲近的机会也就没了,唯有把握当下修行体证自利利他,这才是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实践的。首先要自利,自利是充实自己,并非消极,然后将所了解的传授给别人,这样才不会前盲引后盲,如此才不辜负今生而白跑一趟,况且又出生在生活富裕、环境这么好的地方,还有那么好的年轻本钱,耳朵可听闻到正法,若不然,时机一失去就拉不回来了,那就白跑了这一趟。既然皈依清净僧伽,就应该依止清净的僧伽,作为修学佛法的导师,引导我们的老师,不要将僧伽当作干爸爸,这点千万要记住。另外还包括要‘依法不依人’,皈依后所有的师父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导师,要依他的法、依法不依人。
戒乃自由良药而非束缚
‘五戒’是一切诸戒的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如同我们盖房子,一定须从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后你能持什么戒呢?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持戒,因为‘戒是无上菩提(般若)本’。应当一心持净戒,若能如法(如法是指按照佛陀所说的戒条,戒的内容与戒的精神而持守),个人能增长功德,团体则能和合安乐。有的人认为持戒是一种不自由而且有被束缚的感觉,其实是他不了解,戒并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良药。就如同我们佛教里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剂,若无戒,那么佛教就容易烂沙一把,教法教理若无三法印,那每个人就会各自一个样子无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剂,戒则是团体与个人修养的防腐剂,可以不容易腐败,这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认为无所谓,你若误以为戒只是束缚,而以后不受持众戒,反而会被不自由所束缚,其实对戒了解的人,会当它是自由的良药,保证是自由的良药。比如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律,尤其是每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相同,像美国的法律,日本就不能完全适用,新加坡的法律,犯错可以鞭打,别的国家就不一定有,有的国家有枪决,有的就没有枪决,光是美国国内各州法律就不尽相同,那州会枪决,这州就不会枪决,所以团体必须要有法律。
但是对于守法的公民,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像新加坡犯错要被鞭打,你若不犯错,即使订再严的法律,也对你起不了作用,对你根本不产生影响,像很多人看见**,**是在保护我们的,
你若去做坏事情,自然你看到**就混身不自在。**的责任是保护我们生命、财产安全,那么你若守法,看到**就不会紧张,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只要你不犯法,在你身上是不产生作用的,你若不去遵守,当然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意思,戒也是一样。为了要维护人民的安全,所以必须要有法律来限定,因为社会中个人的理念及思想不一定相同,你的思想和他的理念,你的业力与我的业力不同,观照不同,思想不同,智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法律。为了要保护大家,避免为了一点小事而造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若人人守法社会就安乐太平,所以国家的法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安乐、和平的一种规范。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弟子中,也必须要有如国家法律般的戒律来维护团体的和乐,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佛教有佛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那时来亲近他的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素质都很好,后来弟子增多了,质方面渐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会妄作恶业,导致产生两种不自由的身心果报,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为要骗别人,必须先骗自己,你若不先骗自己,就无法去骗别人,怎么说呢?你要骗别人之前,你的心已经知道自己要去骗别人了,所以已经自己先骗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么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骗自己,怎么去欺骗别人呢?加上业力的因果报应,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缘未成熟,不是业力因果不报,等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绝对自受!这是佛陀在他的本缘经里提到。从过去的修行过程中来看,不管是对不对,是劝人的或是实际的姑且先不论,但事实上人在业力论当中,一定要注意。佛教无灵魂论,但是佛教重视业力论,业力的行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谁会替你承受呢?没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缘若到时,果报还自受,无人能替你承担,不要时间一到来便怨天怨地。这是希望我们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时看,这会比较安全。所以持戒是自由的,并不是束缚,何况无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说我今天不持戒,做了一件坏事情,看了人就提心吊胆,听人在说话也会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坏事让他知道了?还是我昨天在做坏事时,他看见了?于是内心产生不安。你心产生不安,要如何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论什么事,即使天塌下,也一样安心,因为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违犯一切道德范围自然心安,无论谁来都不会怕,也不会提心吊胆,所以心能安,安了之后就是持戒,然后定,心安之后,你减少紧张,放松你的身心,明觉清楚行住坐卧,自然慢慢生出定来,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能定则生妄念紧张,那要如何将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缘起正法?缘起法甚深,并非简单懂一些名相而已,我研究了廿多年,尚不敢说自己懂,只不过懂个皮毛而已。阿难曾说了一句话:‘缘起法很简单’,佛陀就说:‘不是,阿难你别误解,缘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学‘戒、定、慧’是有他相当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万不可自作聪明,本末倒置,以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这个就太天真了,佛陀若在会摸他头,甚至训他,你无戒心就不定,要如何集中精神来思惟慧?你讲的不是慧,那就是世智辩聪,本末颠倒。如此邪见之人,永远是世间狂乱者,没有止息生死轮回烦恼的一日。
以戒为师 依四念处为住
学佛修行就应该要依法、依戒律行持,不能偏离法与戒律,虽然你的法很好,但是行为偏离戒律,这样你也无法成就,虽然你戒律持得很好,但是本身不去思惟法,这样也是无法成就,法和戒律二者是不可缺少的,缺一不可。若偏离法和戒律,虽然有在修行,但最后也是徒劳无功,所以法与戒律是修行者不可缺的资粮。佛陀弘法四十九年间,不知说了多少的修行方法,但将入般涅盘时,最后对佛弟子开示,就是用两句话来表达,来提醒我们,哪两句话呢?应该大家都知道,他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佛陀为什么要入般涅盘时(入灭),还要用这两句话来提醒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两句最后的遗教放在我们的心里呢?‘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你只是以戒为师,而不依四念处为住,那你就是有福无慧,你若只是依四念处为住,而不以戒为师如何能得清净心,悟四念处,体证四念处呢?所以‘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是代表福慧,代表止观,所以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两者缺一不可。佛陀入灭后,时间经过越久,大家对佛陀最后的遗教就不重视了,所以演变成信佛者多、学佛者少、成道者更少的情形,既然我们发心要学佛,就应该依佛陀的教义方法行持,不要外表是信仰学佛,但内心是不信佛法、不信戒律,反而学外道的典籍,口口不离迷信执著,妖言惑众,而前盲引后盲,自毁又毁人,这种是违背佛陀教诫的。既然我们要信佛学佛,就应该依止佛陀最后的遗教来行持,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戒律是佛所制,虽然佛陀已入灭了,但佛弟子若能人人以戒为师,人人遵守戒律,那就是尊重佛陀,也即是心中时时有佛,如果人人能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而修行,我们佛教必定会更兴盛,更能助益更多的众生断除烦恼、脱离一切苦、轮回等等的忧悲苦恼。
推广五戒 息灾纳福
话又说回来,五戒条文看起来文字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如法行持,并不是那么容易,要真正清净行持五戒不是那么简单,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各位也许根器较好,我不敢说,但以我本人来说,要受持五戒实在不简单,随时都可能会犯,必需马上觉醒。现在世界,人人大都生活在不安恐惧之中,大家都应该感受得到,为什么世界上的人会恐惧不安呢?其实都是不守五戒而引起的,因为大众都难以受持五戒而偏离五戒,如果人人能持守五戒,那么世界和平、社会安乐,人间净土就会显现。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是生活在这世界的人,只要你对社会有一点责任的人,就应该来提倡受持五戒,这是我的呼吁与希望,因为世界社会的不安,是不守五戒所引起的,这种责任应该建立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只在**身上、在法律上而已。社会的安和乐利建立在每个人的责任上,并不是推给**机关,否则谁有把握能保证自己在一生中都不受杀、盗、淫、妄的灾害所影响?看谁有把握!意思是说不受持五戒引起的这种责任应该在大家的身上,这样才对,否则谁也没把握敢拍胸脯保证一生之中绝对不会受到杀、盗、淫、妄等的灾祸所威胁和影响。
五戒虽然仅仅五条,但其细则是非常繁复,简单说,五戒是一切佛弟子戒的基础,但是我呼吁大家,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大家来推广五戒,别以为佛教才来推广,大家若都推广五戒,那我们的**先生就不用忙得那么可怜了,我们的宪兵先生、社会的治安单位,就不用那么忙碌,我们的监狱也不用越盖越多。也不用铁窗装设那么多,铁门做好几道,若发生火灾时,人就像被关在鸟笼里,走也走不掉,逃也无处逃,我觉得很可怜、很危险。有时要进入一栋房子时,还得先要看看有没有防火巷可逃生,铁厝都盖饱和,一旦火灾发生,从大门烧进来,难以逃出,自己束缚自己,找自己麻烦,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由自己所造作出来的。若是人人能持五戒就不用装设铁窗,社会和乐,不需要做那么多道铁门,也不会每天报纸一摊开,杀盗淫一大堆,所以不管任何人,希望大家都能推广五戒,尤其是政治家,若能从小孩子的教育就教育五戒,我觉得这社会就更有希望,别只是犯错处罚,又起个嗔恨心,以后更变本加厉,其实应该是从根本来下手。所以进入佛门的弟子,不管在家或出家必须加以研究受持。五戒的毁犯,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所以称为不可悔,轻罪可通悔又分有两类,称为中可悔与下可悔,但根据大乘菩萨戒的说法,虽然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也就是在佛前礼忏,一直达到得见好相,见光或见华,见菩萨前来摩顶,直至身心轻安,罪即悔除。时间很快又到了,希望我们下星期大家再见面,再见!祝福各位每天都在安乐清净的生活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佛法是活的,但是原理、原则决不变。渡化众生变化妙法,目标为使众生离迷入悟。’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三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今天我们大家又见面了。
戒罪可忏 性罪不可忏
我们前集说到大乘菩萨戒,认为犯罪可以忏,但是忏有两条,一条是戒罪,一条是性罪,戒罪就是你已经是受戒的人了,但是你偏偏明知故犯,也就是说你已经受戒了却故意去犯这条戒,这叫做戒罪。另一条,也就是你犯错后,你虽然有悔过认错,但是你在佛前祈求忏悔,仅能忏除戒罪而已,你的性罪不能忏,什么叫做性罪呢?假使我来杀死一个人,那个人被我杀死了,已经杀死了,不可能因忏悔之后那个人就活起来,是不是这样呢?忏悔除罪,只是能忏除犯戒的戒罪而已,而不是性罪。再补充就是说:假使有一个人被你杀死,杀人后你犯了杀人的杀戒,你杀人的戒罪会堕入三途(地狱、饿鬼、畜牲)苦,如果你有忏悔改过的心,你说:‘唉呀!我不应该杀人,杀人是错的!’有忏悔改过的心,加上如法作取相忏悔灭罪,也就是说虔诚在三宝前面,或是师长前面揭露你做错悔过之意,从今以后决定改善,那么你就不用堕入三途苦,但是你杀对方,对方让你杀死了,当你杀他时,他会起嗔恨,所以他的嗔恨心未消,那么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也就是说你可以将你的戒罪忏掉,但你杀人,那个人已被你杀了,不管有死没死,已经被你杀了,你不能收回说我没有杀,这是不可能的。性罪和戒罪差别在这里。因缘相遇你一定要相信果报,除非你断因缘,修到证阿罗汉果,否则因缘成熟时,果报必定现前。比如说:今天我把一个人揍一下,他起嗔恨,然后我发觉,不行呀!我怎么可以揍人,从此之后我有忏悔,但是被揍的人已经被我揍了,他的内心起了一个嗔恨心,有了这个嗔恨心以后,跟我一起办事,或见面后他内心就一把火,因为我揍他,他的内心起了一个嗔恨,那个嗔恨心一直存在著,想报复我,所以对我任何事都比较挑剔,要不就说话讽刺我,处处找我麻烦,他处处找我麻烦做什么呢?也就是因为我揍了他一下的缘故,他心里看不开,有个嗔恨不舍的执著心,那么我就不要去助缘,也就是无论他怎么样对我,骂我、找麻烦、挑剔、种种的刁难我都不要有机会跟他起冲突,都对他谦虚,他大声叫,我小声应,来避免跟他冲突,放在他心里的嗔恨,就没有机会助缘而跟我吵架、打架,所以一定要断缘,若没有断缘你就没办法。所以,在我们五戒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属可悔与不可悔,也就是已经杀人了,杀后虽有忏悔除罪,只是除戒罪,至于你杀人的性罪是不可悔除的,所以,有一个可忏,有一个不可忏,除非你已经修行到无余涅盘已断缘了。所以,杀、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有可悔与不可悔。五戒中的饮酒戒,虽然犯了饮酒,但是忏悔就对了,因为饮酒戒,只有犯戒罪,而无性罪。你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你就是五戒弟子了,然而你又去饮酒,你犯的这一条是戒罪,因饮酒本身是没有性罪,所以五戒的前四条戒,皆具戒罪与性罪,而饮酒这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像一把雨伞遮太阳,遮戒。
那么有人听了以后会怀疑,怀疑什么呢?若我没有受戒,做坏事比有受戒做坏事情,就多一条戒罪出来,也就是说没有受戒,做坏事只有犯一条性罪,受戒的人犯罪,反而加上一条重戒罪!各位要了解,既然你已经受戒了,你就不容易去犯错,不可能你去受戒又故意去犯错,这样去受戒做什么?认为没有受戒,若犯戒时减少一种罪,其实,既然你已去受戒了,就是要戒除不应该犯恶的事,恶业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不可能明知又去故犯?何况没有受戒的人,犯戒同样有性罪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受戒而犯戒却没有罪,不是这样的,只不过他没有戒罪,仍有性罪,并不是没有去受戒的人犯了错误都没有罪,如果这样,大家都不去受戒了。受戒的人若是犯戒可忏悔(戒罪),可贵的就是有经过受戒的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提醒自己已是受戒的人了,将可避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也就不会放纵自己、原谅自己,害了自己还连累周遭的人,包括我们的亲戚,甚至包括社会大众,都被我们影响,无受戒的人,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认为反正我又没去受戒,做坏事无所谓,如此就会产生作恶的机会。
慈悲戒杀 论心成罪
现在来说五戒的戒条,我们一条一条分开来说,先说第一个杀生戒:杀生戒有分轻重,以杀人为犯重戒,杀旁生异类为犯轻戒(佛教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包括畜牲,下至水陆昆虫,都是它的业力轮回,所以,非人天之正道,日旁生)。杀人以具足五个条件,就成为不可悔。第一是人,就是所杀的是人,杀死了对方犯不可悔罪,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二、人想:蓄意要杀人,你有心的意思要杀人,而非想杀异类旁生。三、就是你有杀人的心,有心杀人,而非误杀或过失杀人。四、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你运用杀人的方法置人于死。杀人的方法很多,像现在的机关枪、手枪、手榴弹,也有核子炸弹等等,杀人的手段也很多,无法一一说明,譬如自己亲手杀人、用口劝人自杀、或是用口教人去杀人,派人杀人等等。五、前人断命:就是说被杀的人,断定已经死了,被你杀死了。所谓杀人,是不限用刀或用枪。凡是能致人于死,这种种手段都称为杀人,都必须负起杀人的罪责,杀人的后果,若当时杀死是犯不可悔戒,当时没有死,以后因此而死,也犯不可悔戒,因为你把他杀死的嘛!虽然你杀了却没有死,但送医院后仍救不活,也是不可悔戒;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虽然现在并没有杀死,送医院暂时救活了,以后也因为这样而死,是犯中可忏悔戒。
杀人的动机有四种,犯罪轻重也有差别:第一为杀人而作方便者;假使用陷阱、下毒药、放火烧人、放水等等,人死是犯不可悔罪,畜生死则是犯中可悔罪。非人(就是不是人,是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称为非人)使其死是犯中可悔罪。第二为杀非人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与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第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死、非人死、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第四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要杀什么,不一定要杀人,反正心情不好遇到什么就要杀什么,预先没有准备要杀什么,反正看到人或看到动物都杀,什么都杀,不管什么,所以,这杀人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牲死犯下可悔罪,就是说你杀人没有设定,但是你杀死人,你犯不可悔罪,而非人死犯可悔罪,畜牲死你也犯可悔罪,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决定要杀什么人。佛教杀生戒,不杀生戒也包含堕胎,堕胎也是杀生呀!因为一个胎色好好的,你将它堕胎,若是为了杀胎儿而堕胎者,胎死则犯不可悔罪,胎儿没死但母死者,犯中可悔罪。怎么说呢?我并不是要杀死他母亲,而且堕胎要种种因缘。母亲因此而死,这样犯中可悔罪,因为你不注意的,中可悔罪。简单来说,因为杀人,人死者,犯不可悔罪;杀非人,就是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称为非人,非人死者,犯中可悔罪;杀畜牲,畜牲死者,犯下可悔罪。所以,杀生有分上、中、下三品的罪过。
在杀人中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最严重,这叫逆罪。这种逆罪大多数堕无间地狱,佛经是这样说的,所以,杀生最主要是以存心的动念为主,我要去杀人的动机,动念是什么?以动念为主,若是无意来杀者,无犯重罪但犯可悔罪,因为你无意呀!但若是意外的误杀者,无犯。若有误杀的可能,而皆不注意,误杀他人致死犯中可悔罪。如果是杀人者,心痴狂,你的心已经抓狂,头脑狂乱了,自己已无法作主了,像疯子等等,这种是无罪。现在这个社会看起来,杀人比以前越来越多了,以前杀个人是轰动的大新闻,现在报纸一掀开,每天都看到杀死人,所以,杀人的机会越来越多,假如大家来提倡不杀生,那么报纸也就越来越看不见杀人案件,因为杀生越来越严重,所以,这个不杀生戒越需要大家来提倡,每回报纸刊载杀人事件,看了真的会害怕,这个社会难道真的生病了吗?我们大多数都在山上可能比较不了解,只有在报纸、电视新闻上看得见而已。
所以,杀非人,现在是没有听过,也不可能说去杀死鬼、杀死天龙、夜叉,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当时那么说,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那个现象。那么杀生戒,有可能只是什么呢?我们平常比较容易会杀死虫、蚊子啦!虽然社会那么大,但是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报纸,也不是天天都有在杀人,但是你杀死苍蝇、蚊子、蟑螂、蚂蚁,有可能每天都有机会,所以杀戒变成这个问题,在我们来说比较大问题而已,不然除非是屠夫,杀猪杀羊的屠夫,每天都要杀呀!都要犯杀戒,尤其现在登革热传染的蚊子,有人说持戒,佛教说不杀生,好啦!蚊子都不扑灭,看到蚊子让它去繁殖,你要保护蚊子,换成蚊子以后传染疾病,人都灭了,所以推广消除登革热,扑杀蚊虫是对的,在佛教的立场是准许的,有的人不了解,认为不可以,所以有的人不敢说而认为:‘唉哟,这不能说,说了我们没有慈悲心!’其实佛教重视维护人类生命财物,为了这样,不得不驱虫和杀虫,所以不要认为不行,否则以后我们就被虫吃了,我们看佛陀当初他是如何处理这件问题,怎么处理呢?佛陀当初为了处理杀虫的问题,在戒律中有些根据,有根据可寻,我们把那个根据找出来,譬如十诵律卷十一有记载,佛陀亲自为僧伽的床褥除虫,因为床铺底下以前都铺草。所以生虫,虫都会咬被子,咬被子底下的草和咬床脚,床拱,床绳,甚至枕头都咬了。有一次佛陀在查看精舍的寮房时,看到一只虫,那只虫在做什么呢?开始在咬床脚,包括床上所铺盖的草,佛陀发现后,开始把虫除掉,然后还找机会向比丘开示,佛陀开示什么呢?信徒血汗布施的东西,我们必须好好保管,没有保管被虫咬了,床蛀了,将别人布施的东西蛀坏了,佛陀在这里说,遇到这种情况须杀虫。
再来说个比喻:十诵律卷三十七也有一个个案,因为印度每年有段时间天气炎热且潮湿,佛陀当时都是从这乡镇走到那个乡镇,不像现在可以开车,坐火车或是坐飞机,过去佛陀是用走的,打赤脚徒步而行,带著弟子从这里走到那里到处弘法,佛陀走的路程遥远,从这个精舍到那个精舍,来回的时间很久,所以浴室里潮湿又热,生虫的机会就多,有一次佛陀去别地方弘法,弘法完后要回到精舍,于是叫他的弟子先清理环境,他的弟子在清理时看到浴室里虫一大堆。问佛陀该怎么办?佛陀说:‘应荡除令净’,也就说应该要清理干净。举出十诵律两个个案的资料,我们来看就了解,佛陀允许我们除去对人体有害的蚊虫,我们提出十诵律为证据,以免大家说我们乱讲,标新立异,说得跟别人不一样。但最重要是保持卫生,平常卫生保持良好,你就不用烦恼蚊虫的问题,像登革热,只要你将花盆、花瓶、或是潮湿的东西,时常换水,清理好,就不会让登革热有繁殖的机会,也就不用为了杀虫而烦恼呀!你家有蟑螂,环境保护好,蟑螂就没有机会生存了,也就没有机会生蚊虫了,只要经常保持我们周围环境卫生,就不用为了虫的问题来烦恼,这是最好的防止方法,要不就常常消毒,让蚊虫没有机会衍生,不用等到蚊虫生起来才困扰,这种方法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我们周围环境没有办法做到使它不生蚊虫,因为环境复杂,我们的力量有限也无法做到,那你要除蚊虫就要小心来除,如何小心呢?尽量用你的慈悲心,认为这蚊虫虽然也是动物,但是由于它的业力故,非我故意。
你若认为不可以除蚊虫,蚊虫不能除,有一天所有的人会被蚊虫除去,佛教并不是这种不理性的宗教。有的人则会反过来说,你除蚊虫有因果吗?那么我反问他,到底是因或是果呢?你除蚊虫到底是因或是果呢?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佛教杀生是重于动机,佛教所谓的‘不故杀’,是因为广泛的大乘慈悲思想而来的,换句话说,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伟大的精神主义和甚深慈悲的观念,在行为中必须要有选择,不是盲目,而是采取重点主义。并不像耆那教那种不可杀生的僵硬化、机械化的精神,怎么说呢?耆那教的不杀生像是机械化似的,走路一定要扫地,要坐下来前一定要扫干净,不能坐到蚊虫动物、生物,耆那教的不杀生和佛教不杀生的精神并不一样,耆那教的不杀生,走路前要扫前面,用一个毯子扫前面,要坐下前地上要扫干净,包括喝水和吃水果或是吃树叶,都要注意蚊虫,耆那教这种顽固的态度,是与佛教采取中道的重点主义不同。所以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的观念,并不是在行动中的顽固和形式的苦行,以及乃致否定人的生命,就是说蚊虫不要杀让蚊虫吃死也没有关系,这是否定人的生命。佛陀制定不杀生戒,是论心成罪的,而非否定生命,不论它的轻重——都是论心成罪,看你的心态动机是什么。佛陀看自杀问题的立场,持守不故杀戒的佛教徒是必须要了解,自杀也是犯杀生戒的,所以佛陀认为自杀犯杀戒,并不是你自杀,就没有犯杀戒,因为害死自己的生命,害死你自己宝贵生命已是故杀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持守五戒,在持守五戒的杀戒当中,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乱作妄作,否则这样果报还是在。
食如药石 止饿疗饥
如果持守不故杀的佛教徒,是否必须吃素食呢?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重点,依照五戒乃至比丘戒的戒律中,并没有素食的限制,也就是在五戒和比丘戒里,并没有一个吃素食的限制,素食应该在西元五一一年,当时我们中国有一个梁武帝,在华严殿公开发表‘断酒肉文’,由梁武帝开始提倡吃素食,从此以后建立中国大乘素食的特质。事实上,不饮酒戒是五戒之一,我们出家人必须要断酒,梁武帝他说断酒肉文,不饮酒是我们五戒其中之一戒,出家人不应该来饮酒。我们应该断酒,在家众也不应该饮酒,所以我们要断除,以免饮酒乱性,造出种种恶业。那么不杀生呢?也是一样,但是肉食不同于杀生,你吃肉不同于杀生,不见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者是所谓的‘三净肉’,三净肉是说不是为了请我而杀,或是为了我要吃而杀,也不是别人正在杀时我看到或听到哀叫声,真不忍心而我们还去吃它的肉,也不是,周围看一看也没有屠场,为何这里有杀生的东西,这种不疑为我杀者,叫做三净肉,在戒律中是允许食用的,佛陀住世时,提婆达多认为佛陀老了,佛的领导权是属于释迦族的,因为提婆达多也是释迦族呀!所以,那时自己想佛陀老了,应由自己来继承佛的领导权,将领导僧伽的权势掌握起来,不要落入别的种族(当时印度有四大种族)手中,所以,他自称是新佛,然后向佛陀提出五项苦行的禁戒,其中有一项是要求佛陀制定严禁僧伽吃肉,佛陀不但没有接受这种建议,并且又说:‘僧团在可以选择的状况中,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愿取用食物。’所以,佛陀否认僧伽一定要吃素食,并不强制要肉食或素食,也就是说佛陀并没有强制一定要素食,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怎么修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