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了两个工作,一个是在海洋馆上班,一个是茶餐厅女收银员被打后自杀我好纠结!有没有人可以给我一点建议!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去餐厅吧。。很锻炼人的。、去海洋馆。。只能拿死工资。。但是你要是海洋馆专业的人士也可以
热心网友 &9-27 10:24
海洋馆那个看起来不错
热心网友&9-18 06:41
热心网友&9-18 06:42
查看"求职就业"分类更多问题
海洋馆那个看起来不错
热心网友&9-18 06:41
热心网友&9-18 06:42
猜你感兴趣挫折是上帝掉下来的礼物
挫折是上帝掉下来的礼物
  序:屈膝是为了跳得更高
  任何不能将我毁灭的东西都会使我变得更强。
  ——弗里德里希·尼采
  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大玻璃罩里装满小鱼,然后将其放入海洋馆。很多体形硕大的肉食性海洋生物发现了猎物,便如闪电般冲了过去,然而它们不仅没有填饱肚子,而且还撞在了透明的玻璃上。吃过几次亏以后,这些大鱼开始变得“聪明”,它们不再去攻击那些根本吃不到的猎物。这时,玻璃罩打开了,小鱼重获自由,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然而,那些大鱼却对这些触手可及的美味佳肴敬而远之,甚至任由小鱼与自己擦身而过,无动于衷。
  对于这些大鱼的作为,我们有理由认为是愚蠢的。它们为什么不思考一下吃不到鱼的原因?为什么没有“再碰一下鼻子”的勇气,去获得后来已经是唾手可得的食物?然而,现实中很多人也同这些大鱼一样,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后,自以为富有经验和教训,于是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人生中本可得到的“小鱼”。
  有谁愿意遭受挫折?谁不希望自己的一生一帆风顺?谁不希望成功的喜悦永远伴随着自己?然而,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期许和幸福之间,还要经过一条满是荆棘的挫折之路。有的人望见这片荆棘,摇摇头,止步不前;有的人鼓起勇气走上两步,却因伤痛而退缩;有的人虽然伤痕累累,但越挫越勇,他们总结失败的原因,找到突破困难的方法和道路,披荆斩棘,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最后一种人就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或“成功人士”。回望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我们都会发现,挫折和失败几乎就是他们人生的必修课。
  “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讲的是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被俘到吴国为奴,饱受了屈辱和折磨。勾践为了讨好吴王,竟然“尝粪问疾”。这是说有一次吴王病了,勾践主动尝了吴王的粪便后,告知吴王的病不日便将康复。吴王对勾践的忠孝十分感动,后来,勾践终于活着回到了越国。他为了不忘记在吴国所受的奇耻大辱,晚上睡在柴薪之上,并吊一个苦胆在床前,每日都要尝尝那苦涩的胆汁。
  越国在勾践的领导下,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20年间,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王,吞并了吴国,雪洗了耻辱。
  我们处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遭遇挫折,被人打败是何其平常!然而,这与勾践亡国为奴、饱尝令人发指的折磨与屈辱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勾践为雪耻复国,20年卧薪尝胆,而我们遭遇挫折之后,能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吗?
  勾践可以20年如一日,发愤图强,那是因为心中熊熊燃烧的复仇火焰无时不在炙烤着他。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败下阵来,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以至甘心做一个失败者,那是因为心中没有燃烧着渴望成功的火焰。
  亡国为奴当然不是好事,勾践遭受如此惨痛而巨大的挫折,也是由于他的决策错误所致,在大挫折之前没有遭遇小挫折,甚至被侥幸的小胜利冲昏了头脑。由此看来,挫折其实是上帝降下来的礼物,对于我们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早在20世纪70年代,维也纳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家海因茨·科胡特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了“适度的挫折”的理论。他说假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挫折,那么他就有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未来生活的严酷现实;相反,那些要什么有什么,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从未经历过任何考验的人,由于没有学到应对困难的本领,很可能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在接下来的跟踪调查中,海因茨证实了自己的这种推论,那些最终成大器者,大都是从挫折的荆棘中站起来的人。
  挫折并不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我们不喜欢它便可以不用破费,有时挫折无法预知,突如其来。面对挫折,我们可以悲伤,也可以抱怨,但决不能屈服。也许你无法完全预知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但你绝对有权利选择怎样弥补和不再重蹈覆辙,最终让挫折变成转折。
正如一位学者说过的:“人下跪有两种结果。一种人下跪后,认为这是莫大的屈辱,尊严和自信被彻底摧毁,他们从此消沉下去,最后被所有的人遗忘;另一种人下跪后,努力从屈辱中摆脱出来,他们成功的渴望与日俱增,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其实成功者并不见得比失败者聪明多少,但他们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屈膝是为了跳得更高。”
  第一章
  水杯是半空,还是半满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距!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距就是成功和失败。
  对自己和世界的乐观看法,就像一副坚固的盔甲,他能保护我们不被抑郁、自卑、失望和挫折所压倒。
  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而不是揪着自己的短处不放。你的短处并不是让你自卑的,而是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无人可及。
  上帝关上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
  古时有一位国王,梦见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谢了,他不知是吉兆还是凶兆,便叫来王后给他解梦。王后一听,大惊失色,说道:“山倒了暗示江山要倒;水枯了暗示民众离心,因为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就不能航行了,也就是说,百姓不再拥戴国王了;花谢了暗指好景不长了。”国王听后,惊出一身冷汗,从此病倒了,而且病情日渐严重。
  一位大臣来看望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了他的心事,大臣听后,竟然大笑道:“这梦是大吉大利啊!山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水枯了,真龙就要现身了,国王,您是真龙天子啊!花谢了——花谢见果呀!”国王听后,舒心地笑了,身体很快就康复了。
  这就如同“水杯是半空,还是半满”的辩证道理一样,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看见半杯水,会说:“啊,原来还有半杯啊!”;而悲观之人则会叹息:“唉!怎么只有半杯呢?”同是失去半杯水的挫折,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不仅是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差异,也是一种心态的差异。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距!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距就是成功和失败。”
有一个关于“成败”的故事。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的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办公楼,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
  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什么就快快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递给威尔逊先生,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1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了口气,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嘴里连连感激着:“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人!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是因为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你是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可怜巴巴地说了下来:“我真可怜啊!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都挤到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呀!”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道:“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
  盲人一惊,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来,却成了一个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
  威尔逊先生和故事中的盲人,便是同一挫折的不同结果。诚然,威尔逊的成功和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他面对挫折的心态。是什么原因让他在遭受打击后能再次站起来呢?假如威尔逊没有一种乐观的心态,那么当双目失明的时候,任何梦想都会随之破灭。“我看不见光明,看不见色彩,更看不见成功。”按照这种思维逻辑,他很可能就此安守本分,做一个普通的盲人,在自怜和贫寒中度过一生。然而威尔逊的想法却是: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还能听,还能触摸,除了视觉我什么都没失去。上帝让我失去光明,是为了告诉我,我曾经做的努力还不够,而且被太多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现在要做的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样我会变得更强大,这既是成功路上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契机。
  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总会把它变为一种转折。而乐观并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意味着否认问题的存在,或逃避直面痛苦的责任。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乐观可以使我们看到:未来是有希望的,也是可以去争取的,它促使我们说“我能”,而不是“我不能”。它让我们看到一只半满的杯子,而不是半空的杯子。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对自己和世界的乐观看法,就像一副坚固的盔甲,他能保护我们不被抑郁、自卑、失望和挫折所压倒。乐观者的心胸是开阔的,白天能照进阳光,夜晚能仰望星空;而悲观者则相反,哪怕只是一块窗帘挡住了光明,他们也会认为世界一片漆黑。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没有一个悲观的人发现过星星的秘密,寻找过一个从未在地图上出现的大陆,或者向人类打开一扇新的通往天堂的大门。”而发明电话机的贝尔曾说:“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另一扇门就会打开,可是我们常常如此长久地、怀着懊恼和悔恨盯着那扇关上的门,以至于看不见那扇正在向我们敞开的门。”
  当上帝关上门的时候,一定在某个地方打开了一扇窗。上帝关上这扇门,是警示你选择的道路和方法错了;为你打开一扇窗,是为你展现新的愿景和出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我们提到这个故事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再次感受塞翁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并非借此说明“人生本无常,祸福全由天”,我们只是想要你转换思维,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塞翁,你会怎么做?
  塞翁第一次遭遇不幸,是失去了一匹马。我们细想一下,当时一匹马何其珍贵,一个农夫失去一匹马,就等于如今的上班族被炒鱿鱼,因为马是他赖以生存的资本。于是,邻居大呼小叫:“哎呀,你的运气太差了,以后该怎么办啊?”塞翁怎么回答呢?他只说了一句话:“是祸还是福,有谁知道呢?”
  果不其然,塞翁丢失的马不仅失而复得,还带来了另一匹马。这时邻居又说:“哇,你的运气真好!”然而塞翁还是那句话:“是祸还是福,有谁知道呢?”
  后来,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看似祸害,然而却让他逃过了兵役,保住了性命。
  当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感觉那个变化无常的邻居似曾相识呢?或许他正好是你的写照。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像这个邻居,总是急于判断一件事到底是好还是坏。“啊,天哪,这下可糟了。”在遭受损失和困难时,我们常常这样想,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想采取措施,试图挽救局面。然而,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想必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打碎一个花瓶时,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解释。有的小孩期望找一些看上去合理的理由,向大人证明花瓶的破碎和自己无关,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因为大人比小孩更聪明,而是因为在被焦虑、急躁困扰的时候,人的思维如同一潭死水。而只有具有像塞翁这样处变不惊的心态,才能帮助我们走出失败的迷雾。
  然而,有的人会这样说:“没有人能在遭遇重大损失的时候还能保持镇定,为什么塞翁不急于下判断呢?他要么缺乏判断力,要么就是脑子出了问题,或者根本就是一个神经麻木的人。”塞翁的反应其实不难解释,在东方哲学里有一个定律,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也就是说,“清”与“浊”、“动”与“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这与“非黑即白”的是非观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更强调周围的环境和条件所带来的有利因素。我们不知道塞翁是否读过《道德经》,但我们可以肯定,塞翁不急于下结论,是因为他在观望,希望事态能随着时间的过去有所好转。和塞翁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想法、判断,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心态。
  波伊提乌是公元6世纪古罗马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对人们的思想都有着重大影响,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石。不过,波伊提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他的名著《哲学的慰藉》中就向大家展示了一段他“因祸得福”的经历。
  波伊提乌曾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演说家,住在东哥特王朝和罗马皇帝忒奥地利克的宫殿里。在当时,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与另一位名人沃伦·贝蒂相比,波伊提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满,儿子同样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波伊提乌的生活看上去非常完美,因此大家都很羡慕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嫉妒波伊提乌,并在国王面前诽谤他。有的人甚至暗示国王说波伊提乌是叛变分子。最后,国王听信了大家的谗言,并把莫须有的叛国罪安到波伊提乌身上。一夜之间,他就由哲学家沦为了阶下囚。最开始,波伊提乌不停地呐喊,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自己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得到平反。然而这有什么用呢?国王能听得进去吗?那些诬告他的人可能幡然醒悟吗?平时的朋友……哦,别忘了,这是叛国罪,如果有谁要帮助波伊提乌,那么结局会和他一样。
  波伊提乌不得不告别往日奢华的生活,住进了阴暗的牢房。渐渐地,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呐喊是没有用的!不过我还能思考。于是,他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寻找解决人类问题的根源。通过努力,波伊提乌发现了著名的“命运转盘”。在“命运转盘”中,只有“轴心”是亘古不变的。这个“轴心”是指最基本的、不会随着命运变化而改变的真理,也被称作自然法则。波伊提乌还提出,只要人掌握了这些真理以及主导这些真理的智慧,那么当你身处逆境时,就不会轻易向命运妥协,而是保持积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寻找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当人感到痛苦时,并不是他的处境有多么糟糕,而是他看待问题的态度很消极,所以他不能平心静气地应对这些挫折。
  “命运转盘”给波伊提乌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伟大诗人但丁在《神曲》和《地狱》中都曾描写到: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命运转盘旋转,它主宰着整个民族的兴盛和衰亡……
  我们试想,没有牢狱之灾,波伊提乌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吗?牢狱这场“祸”恰恰就是诞生其哲学思想的“福”。
  我们通常都会面临一些看上去像“祸”的事情,比如老板突然安排了一堆任务,自己却没有时间做完;上司总是吹毛求疵,对自己态度恶劣;今天辞职了,明天还能找到工作吗?……但是若能换一个思路却又成了这番景象:老板给我那么多任务,说明我的工作能力强,我一定要尽力完成,说不定还有升职的机会呢;上司对我要求严格,是因为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争取要做得更加完美;虽然辞职了,但是凭我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下一份工作,说不定还更好呢……
  祸并不一定都是绝对的祸,如果它不幸成了祸,那么只是你一相情愿的想法促成了灾祸的发生。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先当塞翁,保持良好的心态,然后再学波伊提乌,思考“转祸为福”的方法,若能做到这样,那么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你苦恼呢?
病床外的风景
  在医院的一间小病房里,躺着两个重病卧床的人。一个人的床靠近窗户,另一个人的床靠着墙壁。每天下午,医生会帮助靠窗的那个病人坐起来一个小时,以帮助他引流胸腔的积液;而另一个人得了眼病,什么都看不到,只有整天躺着休息。
  在一个个漫长的日子里,这两个举目无亲的人只能靠彼此聊天打发时间。而每天下午,靠窗的人会把窗外的一切详细地描述给靠墙的人听。
  窗边的病人说,在窗外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栖息着天鹅和野鸭,孩子们在湖畔的公园里开心地玩耍,有时还有一对对情侣手挽手在草地上散步。开始的时候,靠墙的人整天都在盼望下午那一个小时,在没有光明的世界中,他一边听病友描述风景,一边幻想着那青翠的绿色,天边的彩虹,还有相爱的人在湖面上泛舟。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靠窗的人告诉靠墙的人,窗外的霞光是多么美妙。靠墙的人闭着眼睛,心里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也想看看。”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我不能到窗边看看外面的景色?”莫名地,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逐渐变成了渴望并日益强烈,他的理想就是等眼病好了之后,再次感受窗外的景色。
  一天夜里,靠窗的病人突然犯病,不久就被送进了急救室。第二天,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再也没能回到病房。靠墙的人从此变得孤独,再也没有人给他描述窗外的风景,于是他内心的愿望越发强烈。终于,他的眼病痊愈了,当护士拆掉他眼前的绷带时,他迫不及待地走到了窗边,然而,那里只有一面灰色的墙……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事实就是事实,再怎么也改变不了。”是的,当挫折来临的时候,不幸的终归是不幸的,木已成舟,还能怎么样呢?然而,事实并不代表无法改变。有一句话叫做“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一天快不快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所以,挫折之后能不能见到彩虹,很多时候取决于人的心态。
  R从军队退伍以后,本来有机会到一家企业做安全部经理,因为他在军队中的各项成绩都比较优秀。然而,R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坚持在家自学,想要考取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文凭。当时,他的朋友表示很不理解,说你对计算机一点也不熟悉,现在从头开始学,一是有难度,二是要花很多时间,说不定到头来一事无成。而且他的父母也表示反对,说你不去工作,一心在家学习计算机,这样还要给家里增加负担,万一最后没有学成怎么办呢?R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自己的意见,虽说他对计算机了解不多,但却十分爱好,所以进步很快。一年后,他参加了计算机考试,结果没有通过,第二次考试还是没有通过。这时,他的父母再也无法忍耐了,坚持要他出去找工作,放弃学习计算机。
  R在压力的逼迫下,并没有妥协,他与父母协商,下次考试再通不过,他就放弃。他还向父母借了一笔钱,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并承诺工作以后会还清。经过半年的努力,R信心百倍地参加了第三次考试,他以为一定会通过,但是结果却让他备受打击,他的成绩离分数线只差两分。R当时非常懊恼,怎么办?已经答应过父母,没考过就要放弃,而且还要找工作。思量再三,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父母自己找了一份工作,所以要搬到出租房里,这样离公司比较近。然后他又从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仍然坚持认真学习计算机,最后终于通过了考试。
  如今,R年过三十,已经是一家IT企业的技术骨干,收入非常可观。一些朋友问他:“俗话说事不过三,你考了三次都没有过,怎么还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呢?”R回答:“其实三次并不算多,当时我想反正都三次了,再多一次又怎么样?那时候,我看书累了就停下来望望远方的风景,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你感到自己压力太大,喘不过气来,那么不妨放下一切,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前三次我失败了,是因为我太在乎结果,所以考场上异常紧张,最后一次,我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才发现自己应对难题时,变得游刃有余了……”
  说完以后,R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说如果当初去当安全部经理,那么一开始的收入可能比较高,但是要想继续发展就显得比较困难。IT业的发展空间则更大,只要你的技术过硬,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听了这句话,或许有人会提出异议:“R的理想是从事计算机,是为了今后更有前途,那么执著于短期内无收益的事业,是不是就显得很无用呢?”
  我们当然不能用金钱去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试问一下,你有一个坚持不懈的目标吗?你愿意为了实现一个理想而奋斗不息吗?如果有,那么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的价值迟早会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也不要着急,想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实现的愿望。如果你有理想,那么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就再也不会让你暴跳如雷了。不是吗?这块石头不正是在提醒自己要小心脚下的路么?因此应该感谢它才是。
  心态决定一切,这才是R最大的收获。如果你有良好的心态,那么即便面对汪洋大海,也不会感到绝望。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境贫困,靠在火车上卖报纸为生。一次,一位粗鲁的列车员给了爱迪生一巴掌,致使他的一只耳朵聋了。发明家失聪了,这意味着什么呢?然而爱迪生却轻描淡写地说:“聋了?这有什么不好?我还要感谢上帝呢,因为我再也不用去听那些嘈杂的噪音,再也不用拿棉花塞住耳朵做实验了。”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
  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泊着这样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险费方面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
  这只“伤船”在饱经沧桑后,被放在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供人瞻仰,任人评说。而很多成功之人,在功成名就后都有类似的感受,他们会告诉后来者:我其实伤痕累累,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享受安宁的资格。人生正如航海,你想抵达成功的彼岸,就不可能不受伤,不可能不面对挫折。
  大家都知道鹰这种动物,我们一提到它,很多人都会说鹰是鸟类,视力很棒,经常翱翔于天际,捕捉猎物的速度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鹰的生命之旅会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蜕变。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活到70岁。然而长寿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艰难但却极其重要的选择。老鹰年满40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再向以前一样,迅猛地捕获猎物。特别是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部,成为累赘。而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翅膀上的羽毛已经长得又浓又厚,飞翔起来十分吃力。
  这时,鹰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等死;第二,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获得新生。鹰选择了后者,于是它必须面对150天的蜕变期,承受地狱般的折磨。首先,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然后停留在那里。接着用自己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松动、脱落,随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过了这一关,鹰仅仅是拥有了新的利嘴,但无力的爪子却无法让它继续捕猎。因此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再次飞翔,继续它的捕猎生涯。
  无独有偶,自然界的这种蜕变,似乎成了一种飞跃的标志。曾有一个小孩,无意间拾到一个蝶蛹,于是每天都观察蛹的成长,期盼蝴蝶早日破茧而出。一天,他兴奋地看到已经成熟的蝴蝶,正挣扎着爬出蛹壳,可是它挣扎一会儿突然卡住了,仿佛再怎么用力也无法摆脱蛹壳的束缚。小孩见此情景异常着急,于是赶忙用剪刀帮蝴蝶挣脱了出来,可蝴蝶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立即翩翩飞舞,而是拖着无力的翅膀,胡乱地挣扎了一阵就一命呜呼了。于是,小孩哭着去找妈妈,妈妈告诉他:“蝴蝶之所以挣扎,之所以卡在蛹壳里出不来,是为了将体液挤到翅膀里,翅膀才可能挥舞起来。你帮它剪破了蛹,看似在帮它躲过一次痛苦的经历,实则是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
老鹰需要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手段帮自己重获新生,而蝴蝶则需要经历一次阵痛,才能飞舞于天际。看来上帝在为生灵描绘愿景和希望时,总是用一些看似残酷的手段,才能让我们更接近幸福。挫折是什么呢?挫折就是成功前面的一堵墙,对于悲观者来说,这堵墙倾其一生也无法撼动;而一个乐观者,却知道这充其量只是一张纸,捅破它就能见到幸福。
  有一则笑话,是说一个十分信仰上帝的人,有一天失足落水,于是他在心里默默祈祷:“上帝啊!快来救我吧!”不一会儿,一位渔夫从旁边路过,向他伸出手。可他却说:“不!上帝会救我的。”又过了一会儿,一位游客经过,再次向他施救,可他坚决地摇了摇头:“不!上帝会救我的。”最终,这位虔诚的信徒溺水而亡。当他来到天堂时,立即质问上帝:“我平时那么虔诚,可在关键时刻,你为什么不救我呢?”上帝说:“我知道你很虔诚,所以我派了两个人去救你,可你还是淹死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的确,我们平常总是听到很多抱怨,但是你是否想过,不公和磨难其实正是上帝伸出的援手呢?或许有人会质问:“既然上帝关爱我,为什么不用平和的方式,让我得到幸福呢?”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
  媒体对中了彩票的人进行过追踪调查,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原本是穷人的幸运儿,在中了彩票后,生活却并不幸福。有的人用不了多久就将钱财挥霍一空,有的人做生意血本无归,有的人因为钱和家人闹得不欢而散……为什么这些被幸运之神垂青的人,却得不到幸福呢?那是因为他们在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得到了自己无法驾驭的财富。
  一个有经营头脑或者思想成熟的人,如果得到这笔财富,那么他会懂得如何利用它,懂得如何投资,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而一个在思想上赤贫的人得到意外之财时,除了欣喜,并无驾驭金钱的能力,所以注定不会幸福。当然,经营的头脑和思想的成熟,绝非与生俱来,这些素养必定是后天修为而来,也必定经过千锤百炼。这恰好也印证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你得到了免费的午餐,也注定会因此而失去更多的东西。
  于是,当我们回过头理解痛苦和磨难的时候,就完全有理由变得更为从容和自信,为什么不呢?挫折是为了让我们更成熟,让我们更有智慧,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有一句名言:“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所以咬得深了一些。”
  这让人想起美国著名的园艺师阿尔伯特。阿尔伯特读小学时,老师专门找到他的父母说:“你孩子的智力测验结果证明,他不适合再待在学校里了。”于是他只好待在家里,每天在后院与花草为伍。
  17岁那年,阿尔伯特经过市政厅前,发现有一块空地长着杂草,于是主动找到负责人说:“把这块空地交给我来打理吧,我不要一分钱!”负责人想这块地反正也一直空着,就交给他吧。于是阿尔伯特拿起工具,将整个草坪修葺一新。
  某天,市政厅召开会议,很多政治名人到场,其中不少人都对这块“园林艺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认为这一定是出自大师的手笔。可当阿尔伯特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谁也没有想到,原来这个园艺作品竟然是一个未成年人的处女作,而且他居然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此后,阿尔伯特开始正式接触园林艺术,并且凭借自己惊人的天赋,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园艺杰作。尽管他学历不高,甚至智商都存在问题,但是谁也无法抹杀他在园艺上的杰出才能。阿尔伯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知道有人总在拿我的智力当笑柄,但是我绝对相信,这是上帝的精心安排。假如我是一个聪明人,或许早已因为自负而变得平凡,上帝给我的天赋岂不早被埋没了吗?”
  正如阿尔伯特一样,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中年后是哑巴,如果用“上帝咬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而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上帝这一口可不是白咬,他一定会补偿一种让你足以鹤立鸡群的天赋。
  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久别的朋友D,他现在已是一家装潢公司的经理,而你很难想象,他在十年前还是一个木匠学徒。闲谈中,D回忆起了他的经历:
  “你要说我这辈子最难以忘怀的人是谁,那一定是我的弟弟。我比我弟弟年长两岁,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是,我比较老实、沉稳,而弟弟比我聪明,并且性格活泼,善于交际,以后一定会大有所为。其实,我并不在意这些评价,因为我觉得笨一点,不是我的错。所以每当看到弟弟得到老师表扬,或父亲奖励他一个电动汽车,我都没有产生过一点嫉妒心,我认为那是他该得的。在我内心深处,我认为他注定会比我有出息。”
  “中学毕业后,我没有考高中,因为老师和父母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当父亲问我喜欢做什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木匠活。于是父亲送我到一个地方,跟着一个老木匠学手艺,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弟弟还给我寄了一张明信片,说他现在在学校里很好。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听到一个噩耗,弟弟不在了,而且是自杀。”
  “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他那么有前途,有令人羡慕的头脑和交际能力,为什么会选择轻生呢?当我赶回家为他送终时,这才知道了很多事情。弟弟因为聪明,经常受赞扬,同时自信也逐渐变成了自负,无法接受旁人的批评和指教,就连父母的建议也不肯听取。一次期末考试,他有三科没有及格,原因是迷上了玩电子游戏,而且交了一个女朋友,因此成绩直线下滑。没多久,女友离开了他,而他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就选择了轻生。”
  “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浪费自己的天赋?为什么要变得那么顽固?假如我也有他一样的头脑,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听完D的叙述,我不禁为他的弟弟感到悲伤,但还是对D说:“其实你没有必要感到惋惜,试想一下,假如你也拥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头脑,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那么你能保证自己始终恭谦吗?你能保证自己的天赋不被骄傲淹没吗?”
  很多人在踏入职场时,都曾碰到过种种困惑,诸如:他是名校毕业,而且是MBA,而我只是个高中生,我们若处在同样的职位,或许他真的比我能干吧;她能力优秀,而我好像没有什么专业技巧,她一定会比我有前途;客户是家很大的公司,我不知道能否获得人家的认可,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呢……
  有一句话叫做:“自卑是自卑者的墓志铭”。意即,原本没有自卑这种东西,倘若你感到自卑,那么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帽子。自卑来源于不自信,不自信来源于比较。我们每天都在比较,而自卑者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弱势去比较别人的强势,相当于拿鸡蛋碰石头,怎能不一塌糊涂?如果你总是感到自己技不如人,是因为你看到了上帝咬你的那个缺口,而且把这个缺口当成了自己的标签。
  有一则笑话描写鸭子和螃蟹赛跑,鸭子步伐较为敏捷,于是绕着环形体育场跑开了,螃蟹速度自然要慢许多,但却是横着走,于是二者同时到达终点,不分胜负。随后二者找到裁判,要求必须见个高低,于是裁判说:“那你们就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谁就是冠军。”这时鸭子反对说:“这可不行!我怎么出都是布,螃蟹怎么出都是剪刀!”
  很多人听完笑话,一笑了之,却并未思考这笑话中的奥妙。要是论速度,鸭子很明显胜螃蟹一筹,但要是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那么鸭子永远也赢不了螃蟹。这就正好说明,每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一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而不是揪着自己的短处不放。你的短处并不是让你自卑的,而是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无人可及。
  有人说:“上帝真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一改:“上帝总是用心良苦,他给你一分天才,便会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和磨砺,让你认识到这一分天才是多么宝贵和无可替代。”因此,当你遇到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我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些罢了。
南瓜的力量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进行过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试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生长时,能够对这个铁圈产生多大的压力。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大约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并且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破。最后当实验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破裂。当他们打开南瓜时,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了,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纤维,这完全是为了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向泥土里伸展了几万英寸。
  通常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南瓜在铁圈面前处于绝对弱势,因为南瓜不过就是纤维素组成的,被金属切割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堪一击的南瓜,居然可以承受几千磅的压力,如果不是科研人员加固铁圈,我想南瓜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它的“心”和“根”都已变得无比坚实。
  想一想,人难道不是一样的吗?很多成功背后都曾有无数个困境,很多名人都有过失败的经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伟大的成功,都要归功于坎坷之路,任何坦途都难以创造奇迹。
  关于这一点,曾师从弗罗伊德的心理学大师荣格对这个观点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其著作中提到过一位病人在1968年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用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述了他心理转变的过程:我从不幸的遭遇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教训。只要我能保持平静、顺其自然的心态,并做到专心致志,接受现实,就能领悟到很多道理,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力量。我曾经也有过逃避现实的行为,总是担心自己被残酷的现实击垮。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你首先接受了现实,才能决定对现实采取怎样的态度。所以,现在无论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好事或坏事,阳光明媚或乌云满天,我都会接受这些事实,并愿意与命运女神跳上一曲。渐渐地,我也接受了自己的天性,无论好的或不好的一面。它们在我眼里都变得生机勃勃。有时我不禁感叹:过去自己真是太傻了!居然妄想使一切都符合自己的意愿。
  在荣格的眼中,这位病人思想的转变过程就如同炼金的过程。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炼金术。炼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nigredo,即变黑,炼金材料首先被分解,恢复成最原始的成分;第二阶段叫albedo,即变白,提炼各种成分,使原本混乱的物质变得有序;第三阶段叫rubedo,即变红,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物质本身都会经历一个质的变化,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炼成真正的黄金。
  人成长的过程也会有类似的经历,首先应直视自己的本性,包括被日常生活压抑的方面。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困难和挫折,它们正如同炼金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的分界线。如果你缺乏智慧,很容易就会被挫折打败。如果你富有智慧,就一定能战胜挫折,并成为“真金”,就会变得像“南瓜”一样坚韧,人也会变得更加成熟。这就如同“破茧成蝶”,飞蛾的幼虫必须自己破蛹而出,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
  经历痛苦后,如果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这时就进入了“变白”阶段。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不过太阳即将升起。此时我们已经意识到痛苦和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能坚持下去并经过“变红”的阶段,就能成为“真金”。
  炼金术听起来很玄幻,在科学面前也暴露出了不少瑕疵,但我们依然可以借此来理解人生。在现代人眼中愚昧落后的时代,不仅有炼金术,还有其他与挫折有关的智慧以及思想。
  《圣经旧约》中关于乔布的故事就生动地描绘了“南瓜的力量”这一哲学思想。假如乔布活到今天的话,他一定会驾着奔驰轿车,住在有游泳池的豪宅里。但是尽管他非常富有,却一点也不傲慢,甚至从来不做错事,一直过着太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魔王撒旦拜见上帝耶和华,耶和华对撒旦说:“乔布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信徒,而且善良、正直。”可撒旦却不屑一顾地说:“他之所以在道德上完美无缺,是因为他拥有富足的生活,如果他失去这一切,那么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也不再会信仰耶和华。”其实撒旦说得并非没有道理,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谁不会做个好人呢?于是最后,尽管耶和华不太乐意,但还是同意让撒旦来考验乔布。
  随后灾难接踵而至,乔布家先是遭遇了一伙强盗,牛和驴子被抢走,所有的仆人被杀死。然后家里的羊又被从天而降的火灾烧死,紧接着骆驼被其他部落的人偷走。最可怕的事情是,当乔布的孩子正在吃饭时,一场沙漠风暴吹倒了他家的房子,压死了他七个年轻力壮的儿子和三个美丽的女儿。接二连三的灾难使乔布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和怨恨,依然虔诚地祈祷,对耶和华无限忠诚。
  第二天,撒旦又对耶和华说,如果让乔布尝一尝切肤之痛,那么他就会放弃自己的信仰。于是乔布从头到脚都长满了毒疮。乔布非常郁闷,他想不通自己从来都本本分分做人,为什么却要遭受那么大的苦难。此时,他的三位朋友上门安慰他,试图说服他,这一切灾难都是因果报应,劝他应该面对现实。可是乔布愤怒地说:“什么!这绝不可能,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一件坏事!”虽然乔布依然信仰上帝,但他忍不住想与耶和华对话,以了解这些苦难的根源。耶和华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给他展现了狂风暴雨,意思是我创造了世间万物,而你的这点痛苦,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顿时,乔布如梦初醒,他终于意识到,只有在苦难和不幸之中,一个人的灵魂才会找到归宿,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信仰。于是,上帝因此加倍地赐还给他失去了的一切。乔布又活了140年,亲眼看到四代子孙过着富足的生活,最后,他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很多人在读完这个故事以后,都摆脱不了“不公平”的感觉,因为他们始终觉得,乔布既然没有犯错,就不应该承受痛苦。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遇到挫折的人就都是遭到了报应吗?显然不能这样理解。乔布之所以得到了加倍的补偿,完全得益于他在逆境中的虔诚,这份虔诚,你可以理解为对生活的希望,也可以看做是百折不挠的意志,总之这是一个让“南瓜变得更为坚韧”的过程。上帝并不会平白无故让你受苦的,只是想让你这个“南瓜”,挣脱铁丝网的束缚,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每次挫折都是机会
  事实上,人在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有所不平等。有人天生残疾,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貌美,有人容颜丑陋;有人聪明,有人愚笨……
  谦逊和善解人意是大多数成功者的基本素养,因为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懂得了无数道理,明白了挫折的意义,所以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人生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正是一种惩罚吗?上帝惩罚你,并不是因为你犯了错误,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潜能。
安于现状等于画地为牢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小心谨慎”的人,他们总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做事情显得畏首畏尾,他们安于现状,期望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让我们来看一看安于现状的背面,到底有些什么吧。
  这世上有不少“穷人”,这里所指的穷,除了物质财富的匮乏以外,还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赤贫”。他们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害怕失败。害怕失败的前提,就是曾经遭遇过或看到过失败,所以惧怕失败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因此,这些人做事情瞻前顾后,锱铢必较,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轻易下决心或做决定。这样做的好处是,遇到失败和挫折的几率或许会大大减小,而坏处是,他也可能因此而距离成功越来越远。
  有一句话叫做“富贵险中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成功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正是惧怕风险的表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挫折的真正意义。挫折通常并不是坏事,它可以提醒你,让你意识到自己走错了道路,或是做事的方法需要调整,或是合作的伙伴出了问题。挫折让你有机会去反省自己错在哪里,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避免造成最终的失败。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事事如意往往潜伏着危险。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条鱼放进一口盛满凉水的锅里,然后用文火加热,鱼开始并不能感觉到它处于危险之中,还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当它感到危险时,已浑身无力,从而无法逃离绝境。因此,挫折就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契机,我们要试着去接受现实,而且要为以后可能遭遇到的挫折做好准备,彻底摒弃“安于现状”的想法。
  同是大学毕业生的C和L,分别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C的性格较为内向,处事小心谨慎,所以他应聘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两年后当了部门经理。而L则大胆地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他开办了一家小型咨询公司,业务范围很广,既帮助别人订机票,也提供很多咨询服务。公司的业务表面看上去的确很火,但实际的收益却不高,最后在资金紧缺的时候,不得不宣布倒闭。C曾经告诫过L,说:“我们现在刚毕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图发展,像你这样一开始就创业,注定会失败的。”L想起这个告诫,不禁为自己当初“鲁莽的行为”懊悔不已。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L,他向我倾诉了心中的苦闷。当时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啊!”L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说:看到别人失败,你为什么这样幸灾乐祸啊!
  其实L并不了解,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遭遇到创业的失败,那将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因为年轻,你还有很多机会,加之已经积累了创业的经验,如此一来,不是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吗?挫折和失败并不是证明你不行,而是告诉你,你还没有准备充分,只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继续努力,那么东山再起,成就一番事业并非难事。听了我的一番解释,L仿佛茅塞顿开。不久,他把这种感悟变成了行动。他认真总结了前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公司的定位有问题,如果能专心经营某个领域,那么一定可以打开突破口。最近,我接到L的电话,说他的新公司已经签下了一笔利润不菲的单子。我相信,L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我们可以试着去对号入座,在现实生活中,你是C还是L呢?或许有人会问:“C谨慎一点有什么不好,他已经成了部门经理,难道这不算成功吗?”的确,C算不算成功,我们不能随意下结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指标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但将成为企业家的L和C进行对比,你会认为谁比较成功呢?
  L能够成功,和他胆子大没有必然的联系。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意思是你的胆子越大,就越吃得开,也就越容易得到成功。这个说法其实比较片面,如果成功仅仅靠胆大,那么所有的急性子都能够腰缠万贯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成功除了需要胆子,更重要的是经验的积累。L正是具备了创业的经验,因为他的第一次失败,让他不得不去努力地思考,我为什么失败?我要怎么做才能提高利润?这是只有挫折才能创造的成功思维。
  我们要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居安思危”的思想是难以成立的。假如C也想创业,但他不敢自己尝试,而是任劳任怨地工作,希望自己通过观察和学习可以得到不少创业的经验,那么谁也无法预知,这种经验到何时为止,才能变得“成熟”,成为屡试不爽的创业良方。而事实也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模式供人参考,间接获得的经验只是一个参照物,而成功所需的是实践中的经验。
  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不陌生,战国时的赵国将领赵括可以说把兵书背到了滚瓜烂熟,要是他去当一个老师,或许是块不错的材料,什么经典案例,用兵方法都能娓娓道来。可是让他上战场实践一下,问题就出来了。赵括令旗一挥,就为赵国增加了40万亡灵,算得上是亡国之举。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说明前人再好的经验也未必适合你。实践所得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你发现失败无法避免的时候,千万不要心存恐惧,对挫折敬而远之。在挫折面前,你如果选择了逃避,那么就浪费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因为挫折带给你的经验,是从书本里面学不到的,是能够让你获益终身的。好好想一想,在以前的挫折中,你到底遗漏了多少上帝掉下来的礼物?
将失败写在背面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意思就是说失败太平常了,我们何必在意呢?这句话说起来非常轻松,可未必人人都能理解挫折的意义,把失败当成机遇,否则就不会出现“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等词语了。在心理学上,失败后的消沉是一道墙,我们姑且称之为“心墙”。心墙后面可以说是一片废墟,而前面往往就是蓝天白云,可有时候这道墙薄到成了一张纸,有的人也不会主动去捅破它。这就好比事物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冲不出去是画地为牢,冲出去就是一片艳阳天。
  有一位年轻人,从儿时起就怀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赛车手。长大以后,他才知道想做一名赛车手并不容易,没有一定的实力和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但他并没有放弃梦想,选择了在一家农场开车。在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参加业余赛车队的技能训练。每逢遇到车赛,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参加。但因为技术问题,他无法取得好的名次,不仅没有什么收入,而且还欠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债务。
  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他依然抱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一如既往地坚持练习。有一年,他参加了威斯康星州的赛车比赛。当赛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的赛车位列第三,他有很大的希望在这次比赛中获得好的名次。也许这将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突然,他前面的两辆赛车发生了事故,撞到了一起。看着前面的滚滚烟雾,他迅速地转动方向盘,试图避开这场灾难,但由于车速太快,他撞上了车道旁的墙壁。
  当他被救出来时,手已经被烧伤,鼻子也不见了,全身烧伤面积达40%。医生做了7个小时的手术,才把他从死神的手中拽了出来。
  经历这次事故,他尽管保住了性命,可手却萎缩得像鸡爪一样。而且医生告诉了他一个残酷的现实:“以后,你可能再也不能开车了。”
  一名赛车手握不住方向盘,和一名拳手失去了双臂有什么区别呢?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决心继续自己的赛车生涯。他接受了一系列植皮手术,为了恢复手指的灵活性,他每天都用残缺的手不停地抓木条,有时疼得浑身大汗淋漓,但仍然坚持。
  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之后,他回到了农场,换用开推土机的办法使自己的手掌重新磨出老茧,并继续练习赛车。
  仅仅是在9个月之后,他又重返了赛场!他首先参加了一场公益性的赛车比赛,但没有获胜,因为他的车在中途意外熄火。不过,在随后的一次全程200英里的汽车比赛中,他得了第二名。
  两个月后,仍是在上次发生事故的那个赛场上,他满怀信心地驾车驶入赛场。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他最终赢得了250英里比赛的冠军。
  当他第一次以冠军的姿态面对热情而疯狂的观众时,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一些记者纷纷将他围住,并向他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在遭受那次沉重的打击之后,是什么力量使你重新振作起来的呢?”
  此时,他手中拿着一张比赛的海报,上面是一辆赛车在迎着朝阳飞驰。他没有回答记者们的提问,只是微笑着用黑色的笔在图片背后写上一句凝重的话:把失败写在背面,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就是美国颇具传奇色彩的伟大赛车手——吉米·哈里波斯。
  吉米正是一个冲破了瓶颈的幸运儿,为什么说他幸运呢?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挫折当成机遇的人。一个赛车手连手指都粘连在了一起,还有什么希望?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而且相信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放弃赛车生涯,留在“心墙”的后面。此时,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连双手都无法正常使用了,怎么可能开车呢?”的确,这个理由看似无懈可击。但我们分析一下,吉米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他关心的不是手还能不能用,他关心的只是自己还能不能开车。他认为:既然手没有残废,那么就还有可能重返赛场,不就是手指粘连在了一起吗?还有手术刀可以将它们分开。手虽然不能正常握住东西,但是只要勤加练习,就有可能改善。吉米想的是:为了重返赛场,我能做什么?而消沉的人则会想:我的手指都粘在一起了,还能做什么?这就是心态的差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吉米就算失去了双手,也依然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失败对他来说,不是致命的打击,而是转变的契机:上帝不正是要让我更加努力吗?
  不久前,我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演讲,主题是“挖掘无限潜能”,演讲结束后,一位学员问道:“其实我以前也想过如何开发潜能,但是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动力。”我问他:“你有过失败的经历吗?”他说:“当然有啊,我高考失败了两次,第三次才考上大学。”我又问:“你目前在公司是什么职位呢?”他表情沮丧地说:“我现在只是一个部门经理,本来前一阵有机会晋升的,可惜被同事挤掉了,现在还是老样子……”于是,我笑了笑说:“你认为自己为什么会被挤掉呢?”他想了想,不无遗憾地说:“我觉得我和他的能力差不多,而且我在销售方面更有经验,只是他和高层主管走得比较近罢了,我觉得我更适合这个职位……”听完后,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么说来,你最后一次高考和考官很熟啦?”他一下愣住了,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若有所思。
没有晋升只是说明了你的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上帝让你失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你进步的机会。把失败写在背面,为的就是不挡住希望的光芒。
  平等是成功的绊脚石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太入耳,因为提倡自由和平等,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流行开来,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最值得一提的人物便是卢梭,他对平等这一概念提出了很多新的解释,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8世纪的法国依然是君主制,中央集权式的专制政府在不停地抵制自由思潮平民化,希望继续独裁。在这种特有的体制下,不平等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那些出身卑微但是又渴望崛起的人,开始呼吁平等,卢梭便是其中之一。卢梭“自由”和“平等”的观念,逐渐得到法国社会底层人士的认可,而后席卷了整个欧洲。卢梭对平等的看法比较绝对,意思是人和人之间生下来就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异。仔细想一想,这种观点是否无懈可击呢?事实上,人在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有所不平等。有人天生残疾,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貌美,有人容颜丑陋;有人聪明,有人愚笨……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著有《动物农庄》一书,书中描写了一个极权主义国家是如何诞生的。故事的开始,农庄里的动物们共同商议制定了一套规则,它们希望依照规则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规则中共有七条戒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动物们生来是平等的。不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动物领袖们的心灵在权力和贪婪的促使下发生了质的变化,渐渐地,领袖们的心思不再是建立平等、公正的乌托邦社会了。最后,动物农庄的规则只剩下一条了:动物们生来是平等的,但有的动物比别的动物更平等。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喜欢对这个政治预言进行讨论。
  对这个法则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可虽然我们愿意相信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就像卢梭主张的那样,平等近乎绝对;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利益和安全,受到同样的关爱和接纳,有些人甚至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能力和资源,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也许这样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
  比起蒙昧时代,如今的平等算是进步了很多,但机会均等也并不容易实现。既然处处都可能存在着不平等,那我们是不是该一直抱怨下去呢?
  刚从医科大学毕业不久的Z,被分配到了一家大型药厂,负责药物的质量监督,待遇优厚。但他刚工作了一个月,便整天满面愁容。朋友不解地问:“你有那么好的工作,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Z这才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同在一个实验室的同事T,已经年过四十了,他一天到晚就对我唠叨个没完,说这个世界真不公平,当初他毕业的时候,只能去卖药,吃尽了苦头才找到这份工作,很不容易。没想到像我这样才毕业的学生就一步登天了,说现在这个世道真是越来越不公了。”朋友劝他,说这样的人很常见,只要不理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就是了。这时,Z叹了一口气,继续说:“我也想这样,可他是个心眼很小的人,经常在工作上和我过不去,我稍微做错一点事情他就会严加斥责,而且会向上面打报告。上次,我不小心拿错一张化验单,他就小题大做,骂了我一顿不说,还告诉了总经理,我因此被通报批评,而且被扣了半个月的工资!唉!我当初还满怀信心想做出一番成绩……下半年实验室要评绩效,看来晋升是没有希望了……”
  听到这些抱怨,我并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等他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才对他说:“其实你应该为现在所处的环境而感到高兴。”Z不解地看着我,仿佛认为我在挖苦他,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两个人比武,结果不分胜负,于是约定一年后再比。其中一个人雇了顶尖的杀手,去追杀另一个人,而自己则跑到少林寺去学习独门武功。一年后二人再次相遇,你说谁会打赢谁呢?”Z想了想,说:“应该是那个去少林寺学习武艺的人吧。”我说:“恰恰相反,赢家是那个被追杀的人。”Z百思不得其解。
  Z之所以认为去少林寺学习武艺的人会赢,是因为他还在沿袭惯性思维。在他看来,这个人占尽了一切优势,怎么可能输呢?是啊,对手被追杀,哪里有时间练功呢?而且自己又学会了少林的绝学,功力肯定更上一层楼啊!没错,但这个思维却出现了一个盲点。一年以后,二人相遇,说明顶尖的杀手没有将对手杀死,一个能和顶尖杀手周旋一年的人,武功提升的速度,绝对比在安全的环境下要快得多。因此,去少林寺学武艺的人,反而将对手培养成了顶尖高手,最终打败了自己。Z听完分析以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正是那个被追杀的人。时隔半年,再次见到Z时,他脸上的愁云已经烟消云散,他说自己已经成了“高手”,经过不停地努力,他通过了更高等级的考试,目前已经调离了那个实验室,负责监督产品开发……
  试想一下,假如Z没有遇到那个“喋喋不休”的同事,他有可能逼迫自己努力并得以快速进步吗?我想不会,因为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人往往会丧失斗志。如果Z和同事都非常“平等”,那么他很难产生变成高手的念头,所以话说回来,Z还应该好好感谢那位苛刻的同事呢,正是他促成了Z事业的发展。我们主张“不平等”,就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产生改变现状的想法。
没有不经历失败的成功
  诺贝尔奖可谓是最著名的科学奖项了,通常代表了科学的最高成就,如果要问起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那么评委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犹太人。犹太人可谓是一个“从地狱里走出来”的民族,他们经受的苦难,称得上是“炼狱”。
  犹太人也曾有过安定的日子,他们在耶路撒冷定居后,逐渐繁荣起来,特别是在所罗门的带领下,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当时世界上强国林立,且都对耶路撒冷这块富饶之地垂涎已久,战乱给犹太人带来了灾难。耶路撒冷附近地势平缓,没有山脉之类的天然屏障,所以仅凭脆弱的城墙,是无法抵御强敌的。于是犹太人失败了,被奴役,被流放,他们甚至在巴比伦坐过牢,史称“巴比伦之囚”。经历了无数次腥风血雨后,犹太人彻底地失去了国土,流落他乡。一个无家可归的民族,有可能随时被历史遗忘。曾经的伊特鲁利亚人、赫梯人、西哥特人等,都是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逐渐消失了。但犹太人却没有灭绝。他们虽然身在异乡,却团结如一,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面临了空前的灭顶之灾,在种族主义的迫害下,大批犹太人被杀害,但是他们依然挺了过来。战后,犹太民族的“复国主义”兴起,他们终于重返耶路撒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今,这个民族的强大有目共睹,他们不仅告别了“乞丐岁月”,而且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犹太人成功的秘诀,一部分人将其归为犹太人拥有的共同信仰——犹太教。我认为这个归纳并不全面,应该说,犹太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经历和信念。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犹太小女孩和父亲玩游戏,小女孩从一米高的地方跳下来,由父亲接住,玩得不亦乐乎。反复几次以后,父亲故意松手,让小女孩摔在了地上。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个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于是小女孩觉得非常委屈,坐在地上哭闹,不肯站起来。可父亲既没有上前将她扶起,也没有说半句抚慰的话,而是站在一旁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讨厌我,甚至恨我为什么不将你接住。我是要让你记住,任何事情都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还伴随着不幸与挫折。只是经历了不幸与挫折之后,当你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这种不幸与挫折也许会成为你的动力。”
  由此可见,挫折造就坚韧,坚韧成就不凡。如果我们就此得出“挫折造就成功”的结论,那么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也见过很多一帆风顺的人,他们现在活得很好啊,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难道这种成功没有意义吗?”
L在大学里不仅品学兼优,而且相貌出众,不仅是学生组织的负责人,而且是众多男生追求的对象。毕业后,她很自然地到了一家大型企业做主管,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她就辞职了,在家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出来四处求职。有一次,我无意间遇到她公司的同事,于是闲谈了几句,才发现她无限风光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L初到公司,一下就成了同事注目的焦点,她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女生,才貌双全,赢得上司的器重和男同事的青睐都很正常。然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L发现她和单位的女同事都无法和平相处,在她看来,这些女同事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变得暗淡无光,所以总是找她的麻烦。L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就连小事情也会锱铢必较,所以她几乎和所有的女同事都吵过架。但不久,L发现就连男同事都对她敬而远之,为此,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她找到总经理,将自己的苦水倒了出来,希望得到上司的理解和支持,然而结果却让她再受打击。总经理对她说:“我知道你很能干,但似乎做主管还不太成熟,所以你愿不愿意先从职员做起,再锻炼一下……”这个建议对L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无法接收这样的事实,于是立即辞职。
  从L接受的教育来看,她是一个典型的“优等生”,不可避免地拥有“优等生心理”。也就是她不管走到哪里,都充满自信:因为我成绩好,而且模样出众,我理所当然地应该被人们重视,被人们羡慕。这种心理的另一个表现,即是她养成了轻视别人的习惯,她将自己的优势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认为周围的人在各方面都不如她。单位的女同事,其实并没有产生嫉妒的心理,问题出在L自己身上。她身为主管,原本应该深入地了解下属,但她没有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从来不会站在下属的立场上想问题,她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正确,容不得别人反驳。而且,L打心眼里瞧不起女同事,认为她们既没有自己能干,也没有自己漂亮,因此在言谈举止间,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轻蔑的态度。如果你不尊重对方,又怎么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可L却误认为是女同事嫉妒自己,和自己做对。那男同事为什么也会对她敬而远之呢?在大学里她不是众人的追求对象吗?照理说应该大受欢迎才对啊!其实道理是一样的,L对自己的定位很高,看待异性的眼光自然也很挑剔。那么,这些平凡的男同事,她能看得上吗?所以,她的高傲只能换来冷眼相对。一个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当然不适合做主管。
  我们分析L的性格特征,不难发现,她的孤傲和偏见来源于自己的优秀,一种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优秀。正因为没有遭受过大的失败,她才会认为自己无人能及,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自然不会产生虚心的态度,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无法积累更多的资源,因而也就离成功越来越远。当然,L经历了职场的第一次失败,应该说这其实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她完全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各种原因。如果她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改进,那么凭借她的资质,成功会离她越来越近。
  当我们向真正的成功者请教问题的时候,他们一定不会盛气凌人、趾高气扬,而是会非常谦和地告知你答案。如果我们赞扬他们取得的成就,他们也会微微一笑,绝不自夸。谦逊和善解人意是大多数成功者的基本素养,因为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懂得了无数道理,明白了挫折的意义,所以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成功,就像一座地基并不严实的高楼,试想一下,你能躺在摇摇欲坠的建筑里高枕无忧吗?
惩罚的力量
  有一个小孩,由于上课的时候不认真,结果被老师罚站,可是他觉得自己很委屈,心想为什么我就说了一句话,却要站一个上午?于是他自作主张,跑回家去,找父亲诉苦。父亲没有说话,只是带着他回到学校,还没等小孩开口,父亲就对老师说:“非常对不起,我教子无方,他违反了纪律却跑回家,所以我建议让他站一整天。”这个建议被老师采纳了,小孩满怀委屈地站到放学。回家后,小孩想找父亲评理,可父亲却说:“什么也别说,到门口去罚站,不准吃晚饭!”小孩流着眼泪,服从父亲的惩罚,可他一边罚站一边赌咒发誓,要找机会离家出走。
  第二天,小孩故意找了一张字条,写下了离家出走的豪言壮语,然后拿给父亲看。父亲的反应很平静:“好啊,只要你考试达到了我的要求,你要到哪里去,我都不管。”小孩得到了这个承诺,每日发奋读书,为了让父亲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终于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当他拿着成绩单让父亲兑现承诺的时候,父亲反问他:“我要是用游戏机作为奖品,你能考出那么好的成绩吗?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可以走。”小孩一下愣住了,一时间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我们并不赞成随意对孩子进行体罚,但父亲的这种激励效果,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离家出走”取得的效果,大于游戏机的诱惑带来的动力,这便是惩罚的力量。我们赞成的惩罚和暴力有着明显的区别,严格说来是一种挫折下的奋进。
  古希腊人创造过辉煌的文明,而且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本构架,当我们回过头来探讨科学和哲学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这些问题古希腊人已经想过了。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人的黄金时期,他们先后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Artaxerxes)一世带领的庞大军队,科学和军事全面繁荣,最耀眼的两个希腊城邦便是雅典和斯巴达。我们或许对雅典非常熟悉,但往往忽略了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斯巴达。斯巴达人可谓是一个把“尚武”发挥到了极致的民族,他们的战士无限勇猛,以一挡百,所向披靡。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予了斯巴达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
  斯巴达人的小孩生活到七岁,就必须离开自己的母亲,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军队里绝对毫无人情可言,任何人都是同等待遇,弱者不会得到同情只会被淘汰。所以在训练格斗的时候,大人允许小孩使用一切手段将对手击倒,只要不使对方致命就可以了。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最有特点的就是鞭刑,这是每个小孩必须经过的一关。无论你是平凡还是优秀,鞭刑都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是为了让你熟悉痛苦的滋味,当敌人的刀剑刺伤你时,你就不会再感到恐慌了,因为这种感觉你早已熟悉,你需要做的就是用你手中的武器,击败对手。今天你被鞭挞,为的是将这种痛苦带给未来的敌人……所以,斯巴达人面对战争,从来不会感觉到恐惧,而真正克服了恐惧的勇士,才拥有最可怕最无穷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并非要学习斯巴达人的极端方式。只是触类旁通,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鞭刑的惩罚,正好激发了斯巴达人的潜力。而人生路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不正是一种惩罚吗?上帝惩罚你,并不是因为你犯了错误,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潜能。
  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在职场上闯荡多年的T。酒过三巡,T开始对朋友们倾诉自己的苦恼。T已经年过不惑,在一家IT公司带领开发组开发计算机游戏,由于他有很丰富的经验,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老板也对他非常信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前,一位曾在雅虎公司当过技术员的年轻人来到了公司,因为他技术不错,老板破格让他参与了T的开发。T一开始还比较器重这个新人,一心想借助他在技术上的优势,把游戏做好。但是,年轻人认为自己在技术上比T更优秀,所以应该成为开发组的负责人。他屡次给老板上书,直言自己在能力上胜过T,绝对有实力带领团队将项目做到最好。T毕竟在公司待了十几年,可谓鞠躬尽瘁,所以老板并没有理睬年轻人的建议。但他并不甘心,一次他终于找到了T在技术上的漏洞,于是带着铁证,亲自到老板那里“告状”。老板对技术并不是很了解,听了年轻人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辞后,相信T在技术上确实有缺陷,所以破格提拔年轻人当了负责人,而T则降级为一个技术员。
  听到这里,我不禁问T:“他说你在技术上有缺陷,是否属实?”T说:“其实也算不上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组员没有及时将数据更新,导致一个程序出了错误。可是他却抓住这个把柄,硬把责任全部归咎到我头上,唉……”
  聚会结束以后,我找到T,对他说:“难道你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处境对你有什么好处吗?”T想了一下,摇摇头说:“我实在想不出,现在还有什么好处可言。”我听后严肃地说:“亏你还在职场里摸爬滚打那么多年,怎么连这点基本的洞察力都没有呢?第一,数据没有更新,虽然不完全是技术问题,但也是你的疏忽所致,所以你是有责任的;第二,老板虽然让你屈居二线,但并没有让你离开团队,说明他对你是信任的,而且他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他并不完全信得过这个年轻人的技术,所以想给你一个机会,监督整个制作的程序。整个事情看上去对你是一次打击,但却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只要你抓住这个机会,再次证明自己,那么你将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时隔几个月,T打来电话,说自己已经重登负责人的位置了。原来,年轻人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人际协调能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开发由此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此时T出来主持大局,终于再次赢得了老板的信任,而且待遇也有了提升……
  有很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显得比较浮躁,不太懂得分析自己所处的局势,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利和挫折,就大发雷霆,或是想立即辞职。这就是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的表现,其实一个看似“惩罚”的境遇,往往能激发你无穷的潜能。因势利导,沉着应对,满怀激情地去改变现状,那么你将会尝到“惩罚的力量”带来的甜头。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人教育班,由于没有经验又忽于财务管理,在他投入了很多资金用于广告宣传、租房、日常的各种开销之后,他发现虽然这种成人教育班的社会反响很好,但自己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很糟糕,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收入只是刚够支出的,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收益。
  卡耐基为此很是苦恼,他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整日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刚开始的事业进行下去。最后,卡耐基只能去找他中学时的生理课老师乔治·约翰逊,向他寻求心灵上的帮助。老师对他说了一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老师的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伤心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重新装回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这段话,卡耐基经常对学生讲,同样也经常对自己讲。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Don't cry over spilled
milk),是英国古代的一句谚语,意即事情已不可挽回,就别再为它苦恼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意义深刻,它其实告诉了我们一种对待错误和失误的心态。我们中国也有“覆水难收”这个成语,可见中西方的智慧总有不谋而合。古老的谚语,说起来虽然很轻松,但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一年前,我为热爱运动的妻子买了一辆捷安特自行车,一开始她爱不释手,每到周末就骑上它出去锻炼。一天,妻子骑车回来后,将车随意停在了楼下,忘记上锁了。结果等她出来的时候,车子早已不见了踪影。我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埋怨她,因为现在去追究当时的过错,显得太迟了。但是妻子为此难过了整整一周,终于她找了机会,开始忏悔:“唉!真是可惜,我怎么能不锁车就回家,当时不知道是怎么搞的,脑子一片空白,这可真是一个低级错误啊……”我听完后明白了几分,原来妻子的自责并不完全因为丢失的自行车,而是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于是我劝道:“一辆自行车,值得你内疚那么久吗?它丢了这是事实,可是我想你也不大可能把它找回来。所以,你去喝点茶吧,休息一下……”第二天,我又买了一辆自行车,放在妻子面前,并且告诉她:“你现在拥有了一辆新车,而且比以前的那辆更好。”从此,妻子再也没有忘记过上锁,这辆车一直骑到现在。
心态不一样,看待问题就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我们虽然不可能改变三分钟之前发生的事情,但可以设法改变三分钟以前发生事情所产生的后果。鸡蛋破了就破了,任凭你怎么看着它,想着它,你都不可能使它重新变成一个完整的鸡蛋了,还不如挥挥手,潇洒地对自己说:“破了就破了吧。”然后继续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如果心里整天想着它,怎么也挥不去那个阴影,怎么也摆脱不了那种懊悔,为此反反复复孤枕难眠,这样就放大了痛苦,带给自己的将是更大更多的失误。
  1967年,帕特·莱利(Pat
Riley)满怀希望地踏进了NBA的球场,那时他是圣地亚哥火箭队的首轮新秀。1967-68赛季,新秀莱利在火箭出场80次,场均得分为7.9分。第二年他的个人场均得分提高到8.8分,然而不幸的是赛季后段莱利膝盖撕裂,这次受伤严重影响了他的运动生涯。1969-70赛季,莱利只打了36场比赛,并在赛季结束后的扩军选秀(Expansion
Draft)中被火箭队放弃,而NBA新军波特兰开拓者队在接收莱利后又转手将他交易到了洛杉矶湖人。作为当年著名的湖人替补席中的一员,莱利在洛杉矶度过了整整5个赛季。1976年,本来以为可以创造奇迹,但被伤痛困扰的莱利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退役。这样的结果,迫使他离开了长久以来从事的行业,同时也让他离开了被他视为生命中一部分的人际关系、友谊、一个固定的场所和一份工作。虽然莱利心里非常痛苦,甚至充满了愤怒,可面对这种改变,他无能为力。但是,莱利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了到球场从事很基层的工作,先是做巡回赛秘书,然后做湖人队比赛的广播评论员。没过多久,他就担任了助理教练,两年后他已成为湖人队的总教练。他带领湖人队在80年代创造的“SHOWTIME”时代,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而带领热火的第一年就进入总决赛。莱利在执教湖人的9个赛季中拿到了4个总冠军,1993年带领尼克斯进入了总决赛。莱利也因此被人称为“神算子”。
  试想一下,如果莱利是一个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的人,那么他可能重返NBA,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吗?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年轻人讲:“如果工作之前我能把计算机学会……”、“如果我干的不是这一行……”、“如果我出生在有钱人的家庭……”在这些假设之下,他们总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如今的不如意不是自身的问题,是机会和命运让他们错失良机。
  从公司辞职没多久的S,求职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在一次交谈中,他说:“现在就业压力真大,我真是失败!”于是,我问他之前从事过哪些职业,他的回答着实吓了我一跳。S才25岁,居然已经从事过十多份职业了,他做过超市的收银员、保险推销员,在报社做过记者、编辑,还开过一个餐馆……每当他谈起这些经历的时候,就滔滔不绝,但是一提到自己的现状,又愁云满面,他甚至很自卑地说,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干了那么多份工作都没有成功。我想了一下对他说:“其实,正因为你做了那么多份工作,所以才没有成功。我敢肯定,你并没有尽心尽力去做好每一份工作,而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另一个行业更有前途,所以总在不停地换工作。”S听了以后,没有否认,因为他的确有朝三暮四的求职习惯。于是我建议他,一定要认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且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做出成绩。
  S这样的人很常见,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认为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于是在失败的阴云里自怨自艾,甚至妄自菲薄。如果你还在重复S的错误,那么不妨想一想那杯被打翻的牛奶,你是愿意对沾满污垢的脏牛奶念念不忘呢,还是愿意重新喝上一杯新鲜的牛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宾馆收银员岗位职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