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饮水的问题,我们几户人家合伙在山中挖了口井,我们村一位出席镇政府的代表优秀党员,孙悟空在我们村里打井的地

阅读(4011)回复(16)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
  一、民族关系和疆域问题
  从这两年发表的文章和我们会议上的论文来看,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国境内的各民族,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民族?这个问题可以做具体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是,今天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基本上在过去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民族。虽不完全如此,但基本上如此。这个问题,我想可以说得远一些,可以从传说时代说起。从传说时代说起,再与后来的文献联系起来看,对这个问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虽然传说并不完全可靠,但大的形势不是完全捏造出来的。把传说跟文献结合起来看,我认为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包含渭水流域和汉水流域,这一带在比较早的时候,是很多个部落或早期民族聚集的区域。这些古老部落或早期民族,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向各地方发展。其中有些民族,原来在中原地区居住,后来到偏远地方去了,到边疆去了。这些民族,虽然后来地处偏远,不属于某皇朝直接统治的范围,但我们讲历史,还得看到他们的祖先和内地民族的祖先是兄弟关系,是亲戚关系。如果这种看法是对的,那末,我们的视野就可以扩大,不是单单看到商、周时期的史事,还可看得更远、更宽一些。
  先从传说说起。大约是在三十年代,蒙文通先生写了《古史甄微》一书,是本小册子。后来,考古研究所的徐炳昶先生又写了《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一书。后者显然是受到了前者的影响。两位老先生把各种传说资料汇集起来,进行整理,认为中国古代传说中所反映的部落或部落集团的情况,大致可以理出一个眉目。最近,我和几个同志写了《中国通史纲要》一书,就吸收了两位老先生的见解。当然,这个看法是不是正确,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根据这个看法,中国古代传说部落大概有三个集团。第一个是一直世代相传的、大家熟悉的、以黄帝为首的集团。其中又包括两个大姓集团:一个姬姓,一个姜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他们的活动区域,开始集中在渭水流域,后来发展了,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现在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传说中的古帝王尧、舜、禹都属于这个系统的。这个集团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第二个集团是东方夷人,从东方发展起来。从传说材料来看,这个集团开始是在今山东南部活动,后来向四周发展:北到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西到河南省东部,南到安徽省中部,东到海边。传说中的大人物、跟黄帝打过仗的蚩尤,是这个集团的出名人物。神箭手羿也是这个集团的传说人物。第三个集团是南方的苗蛮,活动区域大概是今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和江西省一带。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都是这个集团的。后来又出来一个盘瓠,有人写成盘古,也属于这个集团。从这些传说来看,说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这一带有好多部落或早期民族。后来,历史上记载得比较详细的,是属于西方开始发展起来的、以黄帝为首的这些人。至于东方的夷和南方的苗蛮,文献记载比较少。史学界一些同志所说的华夏族并不等于把所有的部落都概括进去了。在姬、姜集团以外的好多部落,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所分布的地方,是跟所谓华夏族不大好分得开的,他们也主要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后来,这些部落的后裔可能分布在更多的地方。我们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眼光要看得宽一些、远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黄帝这个系统。
  从文字记载上看,如《尚书》有一篇武王伐纣的誓词,誓词中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参加的人就不止一个民族。其中,有住在江淮流域的民族,有住在四川的民族,还有住在西北的民族。可见,在那时,武王伐纣也不仅仅是姬姓的参加了,也不是只有姜太公、周武王,还有好多少数民族参加。再如,《诗经&商颂》中有这样一些话是祈祷成汤的:&维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由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说明在商的时候也有好多民族。这些民族与商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臣属关系。从《尚书》、《诗经》所反映的情况看,说明姬、姜集团以外还有许多部落或民族,基本上也聚集在中原地区。那个时候,他们并不是都在遥远的地方。春秋时期,狄也罢,夷也罢,在今山西、山东、河南都有他们的活动地区。秦汉之际,在汉族形成的时候,不一定能把这些夷、狄都吸收到汉族里边去。山东、山西各地有好多个民族。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同志们考虑,从更广泛的范围认识、研究我国比较早的民族的形成。汉族的祖先是在中原居住的,旁的族的祖先也不一定不在中原居住。很可能有不少民族原来在中原居住,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分散到各处居住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希望能具体地做些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多民族杂居的情况,不是后来才出现的,而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的。
  这次会上,有两个同志写了篇文章,文章写得很好。这篇文章对历史上的一些民族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哪个原来就是中国的,哪个原来不是中国的,涉及到好几个大的民族。文章提出了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民族一开始就是中国的民族,有材料,有论证,我认为这个说法很好。这篇文章还提到,有的民族原先不是中国的民族、后来才成为中国的民族。文章所举出的这样的民族,一个是匈奴,一个是突厥。大家知道,这两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民族。这里,我想提出一点补充意见。从历史材料上看,我认为这两个民族一开始就是中国民族,不是外来的,不是后来加入中国民族的。关于匈奴,王国维先生有一篇文章讲得很好。《观堂集林》中有一篇名叫《鬼方&昆夷&玁狁考》的文章,对匈奴作了严密的考证,认为匈奴原来叫鬼方,叫昆夷;匈奴开始活动的地区也是在内地,并不是在大漠南北。王先生考证春秋末年有隗国,当时有一些诸侯娶狄人的姑娘当夫人,她们大多姓隗。王先生认为,这证明匈奴原先并不在内蒙一带,而是在内地,主要活动地区是今陕西、山西一带。因此,匈奴最初也是属于中原地区的部落,或民族。他们后来发展了,离开了中原,在内蒙开辟了新的地区,而且是很大的地区。难道因为他们开辟了新的地区,我们就可以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人吗?我看,还应该承认他们是中国人。不能因为他们离开了中原就说他们不是中国人。关于匈奴,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他们自称是夏代的部落。当然,夏代还是传说,但从民族关系史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启示,我们学历史的应该重视。这么大的一个民族,他们自称是&夏后氏之后&,我们怎么能忽视呢?!汉族同样认为夏后氏是自己的祖先。这就是说,匈奴原先确是住在中原,他们原先就是中国人。还有突厥族,早先是不是中国民族,他们早先是不是中国人呢?我看,突厥族原来也是中国人。《隋书&突厥传》开篇说:&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平凉这个地方,汉朝时属安定郡,还是在内地嘛。可见突厥原来也在中原,是后来迁出去的。历史材料证明,匈奴、突厥这么大的少数民族,原来就在中原活动,后来迁走了,开发了新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说汉族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地方,匈奴、突厥活动的地方就说不上是中国的地方。当然当时还没有中国这个名称,汉朝也不自称中国,只是称做汉。从历史上看,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研究各民族的起源,了解这些民族历史上的根源是怎么回事,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顺便说说,近几十年,史学界有这么一种情况: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的材料,现在看来大有用处。比如《山海经》,过去有人认为是一部荒诞的书,现在看却不一定是这样。它所记的事情,好像都是神话、传说,可是它的来源,包括的内容很多。研究民族关系史,是不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材料?我们可以研究。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从传说中可以得到启发,从神话中也可以得到启发。汉族古籍中有这种材料,少数民族中也流传这种材料。我们要把传说、神话和文献记载联系起来看,从中找到符合历史实际的东西。
  我们应该看到,同民族关系和疆域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很多,而原先哪些民族是中国的,哪些民族不是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问题也多,应当引起重视。上面讲的契丹、女真、蒙古、匈奴、突厥,都是很重要的民族。从根源上看,这些民族都是从中原过去的,所以原来都是中国的民族。这无论从历史上的皇朝来说,还是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来说,都说得通。这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一方面,即有的民族确实是外来的。例如俄罗斯族,是个比较小的民族,只有几百人,就是外来的民族。若说自古以来就有俄罗斯族,当然不对。但是只要他们进入中国,并取得中国国籍,他们也就成为中国人了。各民族同中国历史发生关系的时间有早有晚,总的来看,外来民族的人数不多。有的民族虽有外来的成份,但是这个民族是中国境内形成的,而不是在国外形成后再到中国来的。比如回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回族的来源很多,有波斯人,有阿拉伯人,有维吾尔人,有蒙古人,有汉人,但是回族是在中国境内形成的,不是在中国以外形成的。显然,从回族历史本身来说,回族从形成的时候起就是中国的民族,这是没有问题的。此外,还有中国的民族迁出去了,如苏联人所称的&东干族&即属于这种情形,&东干族&是中国的回族,跟着白彦虎跑出去了,在伏龙芝一带定居。在跑出去的时候,他们中有甘肃人,有陕西人。而现在呢,甘肃人的后裔住在一个地方,陕西人的后裔住在一个地方,甘肃人的后裔说甘肃话,陕西人的后裔说陕西话。对于这些人,当然我们不好说他们现在还是中国人。但是他们过去的情况可不可以说呢?还是可以说的。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在边界上居住着的人数很少的民族,原先属于哪一国并不明确。这种情况,涉及国界问题,是近代才产生的问题。&领土&是近代的概念,古代的人不大清楚。古代没有国际法,国界又不明确,怎么办?若说边界上的民族不是中国人,那么是哪一国人呢?属于哪一个外国呢?事实上,他们并不属于哪一个外国。他们自己是一个国吗?也不是。我看,象这种情况的民族,还应算是中国的民族。再有一种情况是跨国界的民族。跨国界的民族,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外国民族进入中国后,变成了中国民族,新疆就有这种情况。像这类情况,可以作具体分析。
  民族关系和疆域问题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有这样那样许多不同的情况,然而总的来讲,好多的少数民族跟汉族一样,在其形成以前都是在中原活动的,后来逐渐分出去了,这些民族都应该是中国民族。这个说法很粗浅,是我初步探讨的,没有进行很细致的分析,也没有系统地列举材料。我想,下面这个说法,大家是否可以统一起来,这就是:今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民族的祖先,很多都是一开始就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都是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当然也都是中国人、中国民族。长期以来的封建皇朝史观点把人们束缚得不好翻身,即使现在也还没有彻底翻过来。我们要认真地、仔细地研究这些问题,争取解决得更好一些。
  二、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民族关系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友好合作关系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是我们开会以来说得最多的。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光说友好合作,说不过去。历史上很清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老打仗,不能说这也是&友好合作&吧。用友好合作来概括民族关系的主流,恐怕说不通。究竟哪一种意见对呢?是不是像过去的那种说法,民族间的的关系只有民族间的斗争,民族间的战争?但这些年来,我们发现了一些材料,各族之间确实存在着友好合作的关系。这个问题到底要怎样认识才好呢?我认为,无论主张第一说,还是主张第二说,都不可能完全否定对方的提法,因而也就不可能完全说服对方。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得开阔一点,不要争论不体: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这样争论下去解决不了问题。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阶段里,可能友好合作比较多,不管什么形式的友好,朝贡也罢,会盟也罢,和亲也罢,总算是和好吧。在另一个历史阶段里,也可能民族间打得难解难分,汉族跟少数民族打,少数民族之间也打。这如何解释呢?一定要在这两种现象之间找出个&主流&,定出个&支流&来,我看不好办。我们研究历史,不能采取割裂历史的方法。从一个历史阶段看问题,固然是必要的;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看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在民族关系史上,我看友好合作不是主流,互相打仗也不是主流。主流是什么呢?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当然,历史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前进,有重复、有倒退,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总会有曲折、有反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总的讲,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有意识的,在另一些地方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它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可能有的民族贡献多一些,有的民族贡献少一些,有的更重要一些,有的不太重要。这大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不同贡献中互相依赖、互相支援,对促进历史发展是很重要。比方说,我们穿的,现在有尼龙、有塑料,以前主要是靠棉布。棉布没有发明以前是靠葛,靠麻,靠丝,寒冷地方还有皮毛。后来,棉花出来了,这是衣料方面的重大发展。棉花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两路。一路从海面上过来,一路从新疆过来。现在看起来好象不算什么,那时可是件大事。再比方说,交通工具,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以前呢?水面上的不说,陆地上靠什么?靠牲畜的力量。在中原地区,早先人们是不会骑马的。只用马来拉车,有的地方也用于耕地。春秋末期,中原的人才会骑马。人会骑马也是件大事情。以前,马拉车,人坐在车上,这跟骑马不一样,后者比前者快得多了。那末,马是从哪儿来的?从蒙古来的,从西北来的。还有驴子、骡子都是从那儿来的,也不是中原原来就有的。中原人骑马,也是跟北方民族学会的。交通工具是一件大事,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举个例子,早先,中原的人不懂得坐椅子,而是坐在席上,坐的比地面稍高一点,还是跪着坐,现在日本还保留中国古代这种坐法。中原人懂得坐椅子,也是从北方民族那儿学来的。日常生活看起来仿佛没什么,其实很要紧。反过来说,少数民族离开汉族行不行呢?比如北方民族、西北民族不吃盐行不行?不行。另外,天天吃肉,不喝茶,也过不了日子。盐、茶都是由汉族供应的。可见,从日常生活来看,民族关系是很密切的。现在也还是这样。汉族吃牛、羊肉,就要靠北方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这类事情多得很,这就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援嘛。五十年代翻译了一本书,叫《中国伊朗篇》,是美国人写的。这本书写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们吃的、用的、穿的,还有许多药品。这些东西,有的从西方过来,有的从波斯等地过来,很多要经过新疆。没有新疆不行,新疆道路不通了,内地就发生问题。各民族之间的这种互相依赖关系,在生产上表现得也极突出。比如,在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在生产上需要汉族地区的铁器。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就引起过民族间的矛盾。
  生活上、生产上是这样。从整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来看,凡是盛大的皇朝,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是不行的。汉,是个大皇朝。汉朝当然跟汉族有关系,汉朝建立的过程是跟汉族形成的过程相联系的。汉朝不可能把全国人都变成汉族,它是在它的统治范围内得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支援、拥护才强盛起来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李世民是很难得的一个皇帝。李世民的成就反映在好多方面,其中有一条,他是&天可汗&。这个称号是少数民族给他取的,表示佩服他、尊重他。李世民当了&天可汗&,唐朝就特别显得强盛。当时长安成为国际市场,经商的有各少数民族商人,还有许多外国商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大的皇朝,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不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是不行的。此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少数民族的进步,同样是中国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我的看法。秦汉是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是汉族形成时期。这时期各少数民族登上历史舞台,但还没有起显著的作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所谓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民族杂居地区进入了封建化。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量南迁。魏孝文帝提倡&汉化&,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封建化。在南方,因汉族的大量南迁,促进了汉族跟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也促进了杂居地区的封建化。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发展,那是很不够的。宋元时期,封建社会又进一步发展了。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边疆地区进入封建化,包含东北的大部分,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云南的大部分。有了这个变化和进步,我们才能说封建社会继续发展了。明清时期,民族地区的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因此,从历史上看,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汉族老大哥是带头的,但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还是不行的。事实证明,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总是有少数民族的发展,总是有少数民族出了力量、作出贡献。同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对他们也有很大影响。这是不可能分开的。今天看来,还是这样。我们现在搞现代化,如果民族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还是很有局限的。
  究竟什么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我看各民族共同促使历史前进是主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主流。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尽管不断打些仗,不断搞些民族不和,但我们要从整个历史的发展去看问题。各民族共同促进历史前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越到后来越反映出共同反对民族压迫,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这种共同的斗争,不一定是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经过商量后才去进行的。但事实上是反对了共同的敌人。这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我们从这方面去理解问题,有好处,不要只是纠缠在&友好合作&和&互相打仗&中去。当然,那些也要说,但那只是现象,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整个历史的发展去看问题。
  三、主体民族的形成
  汉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主体民族,这个提法对不对?我说对。为什么?因为汉族在全国各民族中,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人数最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在某些方面,汉族可能不如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超过了汉族。但总的讲,汉族水平是比较高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汉族在全国各民族中,始终成为我们国家的稳定力量。没有这个民族不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稳定力量,并不因为元代是蒙古贵族的统治、清代是满洲贵族的统治而有所削弱或受到排挤。元代和清代的统治,尽管是少数民族的贵族当权,但必须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没有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蒙古贵族、满洲贵族的统治也不可能稳定。这个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中国历史几千年连续不断,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这个功劳,汉族应居第一位。如果没有汉族,少数民族做不到这一点。当然,我们说汉族是主体民族,并不是说少数民族无关紧要,并不是说这个老大哥可以欺侮兄弟、压迫兄弟。绝不是这样。我们说尊重汉族的历史地位,这跟大汉族主义是两回事。汉族成为主体民族,可能成为大汉族主义思想滋长因素之一;但不等于说,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就一定要产生大汉族主义。
  主体民族的形成是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我想对这个问题多说几句。
  汉民族所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我看有两个:一个是地理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在这里谈谈地理原因。在文化水平发展不高的时候,自然条件起的作用很大;发展程度越低,自然条件所起的作用就越大。直到今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了,自然条件还是在起作用。现在海湾两岸的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要?伊朗是大国争夺的中心,好多年了,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现在显得比过去更重要了。为什么?主要原因之一,是黑金子石油出来了,它的地位就更重要了。科威特,面积很小,但它富得很,在沙漠里建设了现代化城市。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石油。要是没有石油,那里的人们恐怕还在波斯湾里捞珍珠呢,那会这么富。因为有了石油,伊朗、科威特的面貌大大改变了,它们的现代化水平就提高得很快。这不就是地理条件在起一定的作用么?再看我国,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汉水流域,渭水流域,拿这些地方和西藏比比,怎么能比啊?当然,往前看,西藏资源很丰富,很有开发前途。但是在很远的古代,西藏与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就是在今天,这个差别仍然是很大的。就是这个重要的原因,使得汉族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因为汉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得到了最好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水利都比较好。多年来,我们不敢说地理条件的作用,不敢指出地理条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怕被说成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其实,地理条件是很重要的。讲历史不讲地理条件,怎么行呢?比如唱戏,总要有个舞台吧。破破烂烂的舞台和现代化的舞台就是不一样嘛。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讲得很清楚。他讲到在欧洲有个地中海,起了很大作用。这种看法很重要。我国的海跟地中海不一样。欧洲国家环绕地中海发展;我们则不一样,我们是大陆国家。这种差别,对历史发展是颇有影响的。黑格尔是以地中海作为欧洲民族的中心,说是看见这个海,就看见了人类的前途很遥远,于是鼓起了勇气。大陆的人呢,却一味在那里守老摊子。后来马克思也论述到自然条件的作用,说是热带地方不会出现资本主义。为什么?因为热带没有那个条件。再后来,斯大林又概括了这些理论。斯大林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理条件不是决定的因素,但起重要作用。我们过去就是不敢说这句话,结果是&重要作用&被抹去了。这是不对的。我们中国疆域的形成,也跟地理条件有关:北边是沙漠,西边是大山,南边、东边是大海。中国这个地域,本身就是一个地理单位,总的形势如此。当然,在一个地理单位里,中国在历史上变化很大,气候、土壤也有变化,这就形成各个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总的说也是好事,可以以有余去补不足。但在科学不发展的情况下,甚至是在科学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确实占了便宜,有些地区就吃了亏。汉族成为主体民族,跟这个情况很有关系。一开始,汉族就有个优越条件,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越来越发展了。今天我们看历史,必须看清这一点:汉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是因为汉族比别的民族更聪明;不是&天赋独厚&,而是得天独厚。
  还有一点,从历史上看,汉族不仅是一个主体民族,而且一向都为各少数民族所向往。在历史上,一个&朝贡&,一个&和亲&就是最好的证明。朝贡干什么?朝&天朝&嘛,因为&天朝&各方面都发展的好,少数民族要跟&天朝&学点东西,要拿回点东西。边疆地区好多当头头的,好多少数民族领袖,得到皇朝的封赠,封个什么爵位,认为是光荣的,是&天朝&看得起他,他们把这点看得十分重要。和亲,怎么样呢?过去一直把和亲看作是皇朝屈辱的事情。一个公主,不论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嫁给边疆少数民族领袖,被认为是屈辱的事情。反之,内地的皇帝老爷掠夺少数民族的妇女,却被看做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封建朝廷就是这个思想:给人家觉得丢人,要人家的感到光荣。可是,少数民族并不一定这样看。一个少数民族领袖,为什么要娶一个汉族姑娘?为什么把这看作是光荣的事?他认为汉族姑娘好,汉族姑娘嫁给他是他受到重视的表现。这类事情,历史上多的很,都是向往中原、钦慕汉族文化的反映。即便是民族间战争,也或多或少反映出这种向往中原的心情。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往中原来,为什么?还是觉得中原好嘛。我们对于历史上的一些民族战争,不应当只做简单化的解释。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这个观点符合历史的发展;汉族成为主体民族,需要有各个民族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有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
  我想顺便谈谈民族英雄问题。民族英雄这个称号,可以说,还是不可以说?我看还是可以说,但要做认真的分析。民族英雄有两种。第一种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英雄。这是在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这种英雄,我看应该大大的写。在近代史上,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我看可以写。这样的人也是很多的,还可以再发掘。第二种是本民族的英雄,即一个民族内部的英雄,这是在跟别的民族斗争中成长或在本民族内部斗争中出现的英雄。我看这些英雄也可以写。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对这个问题,争论很多。我看岳飞是个民族英雄。金对宋用兵,岳飞代表宋朝的利益,也代表了相当多的汉族人民的利益去抗金,立下了许多功劳,而他的死却不得其所。我看,对岳飞的这方面的事迹是可以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一讲民族团结,一讲民族友好,这些事情都不能说了。我看不是这样。人家欺侮我们,我们去抵抗,行不行呢?难道不抵抗反倒好吗?我看,去抵抗还是好的。至于因为肯定岳飞而把对方丑化了,这在戏剧、小说、说书等方面都有表现,那是属于另一个问题。一般地说,过去人们颂扬的民族英雄大多数可以写,但有的却不一定要写了。比如史可法,有人颂扬过他,认为他简直不得了。但是我看史可法不一定是民族英雄,史可法做了什么事情?他没做什么,又不会打仗,只是后来不屈而死。不屈,是不是就一定叫做民族英雄?象这样的人是否一定要作为民族英雄来写?我们过去讲民族英雄,常常是从道德标准出发的,而且往往一讲到民族英雄,总是在民族斗争中出现的,尤其是在斗争中牺牲的人。我看,是不是不要局限于这个方面,把范围放开一些不好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民族,我看,这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许多少数民族人物,在各自的民族中立下很大的功劳,把本民族的历史推向前进,也应该看作是英雄,并不是非要在抵抗什么后牺牲的才算是英雄。我们把民族英雄的含义放宽一些,意义就更大了。契丹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别的一些民族,都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是不少的,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作者:发表于: 00:43:49
中国古代传说部落大概有三个集团。第一个是一直世代相传的、大家熟悉的、以黄帝为首的集团。其中又包括两个大姓集团:一个姬姓,一个姜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他们的活动区域,开始集中在渭水流域,后来发展了,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现在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传说中的古帝王尧、舜、禹都属于这个系统的。这个集团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44:19
第二个集团是东方夷人,从东方发展起来。从传说材料来看,这个集团开始是在今山东南部活动,后来向四周发展:北到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西到河南省东部,南到安徽省中部,东到海边。传说中的大人物、跟黄帝打过仗的蚩尤,是这个集团的出名人物。神箭手羿也是这个集团的传说人物。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45:01
第三个集团是南方的苗蛮,活动区域大概是今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和江西省一带。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都是这个集团的。后来又出来一个盘瓠,有人写成盘古,也属于这个集团。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46:37
说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这一带有好多部落或早期民族。后来,历史上记载得比较详细的,是属于西方开始发展起来的、以黄帝为首的这些人。至于东方的夷和南方的苗蛮,文献记载比较少。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49:32
匈奴原先并不在内蒙一带,而是在内地,主要活动地区是今陕西、山西一带。因此,匈奴最初也是属于中原地区的部落,或民族。他们后来发展了,离开了中原,在内蒙开辟了新的地区,而且是很大的地区。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50:27
一个是匈奴,一个是突厥。大家知道,这两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是很有地位的民族。这里,我想提出一点补充意见。从历史材料上看,我认为这两个民族一开始就是中国民族,不是外来的,不是后来加入中国民族的。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52:07
匈奴最初也是属于中原地区的部落,或民族。他们后来发展了,离开了中原,在内蒙开辟了新的地区,而且是很大的地区。难道因为他们开辟了新的地区,我们就可以不承认他们是中国人吗?我看,还应该承认他们是中国人。不能因为他们离开了中原就说他们不是中国人。关于匈奴,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他们自称是夏代的部落。当然,夏代还是传说,但从民族关系史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启示,我们学历史的应该重视。这么大的一个民族,他们自称是&夏后氏之后&,我们怎么能忽视呢?!汉族同样认为夏后氏是自己的祖先。这就是说,匈奴原先确是住在中原,他们原先就是中国人。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53:37
还有突厥族,早先是不是中国民族,他们早先是不是中国人呢?我看,突厥族原来也是中国人。《隋书&突厥传》开篇说:&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平凉这个地方,汉朝时属安定郡,还是在内地嘛。可见突厥原来也在中原,是后来迁出去的。历史材料证明,匈奴、突厥这么大的少数民族,原来就在中原活动,后来迁走了,开发了新的地方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00:54:57
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民族一开始就是中国的民族,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14:26:44
白寿彝先生是中国历史学界的泰斗.
我是原文转载.未修改一个字. 个人签名:轻轻地对你一笑 俄就不见了 你那里去寻找去寻找俄的笑 作者:发表于: 19:38:14y
作者:发表于: 13:15:06
阅 个人签名:社会是现实的,努力才能得到…… 作者:发表于: 01:23:35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清朝的建立
&&&&[推荐]
&&&&三百六十年前,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中国天地大变。一个旧王朝死了。一个新王朝刚从母胎里生出来也死了。一个更新的王朝跃上了历史舞台。这个王朝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他们自己。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这个王朝有关。
&&&&六十年前,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延安写了《甲申三百年祭》,那时已是革命胜利的前夜,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毛泽东相当看重这篇文章,把它奉为党内整风文件。今天读《祭》文,有褒亦有损。褒,它促使我党吸取了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损,它鞭笞的是封建之尸,宣扬的还是封建之魂。文笔顺,动机也纯,唯立意矮了三寸。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前人,连毛泽东也不能免俗呢。毛泽东从西柏坡进北京的时候,一只脚踏进吉普车,兴冲冲地对周恩来说:我们今天是进京赶考啊。我们决不做李自成。他说:&还有殿试呐!&毛泽东虽然是开玩笑,可还是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暗影。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做李自成?仅仅不做李自成就行吗?我们不仅不能做李自成,我们谁都不能做,只能做自己。共产党是人类之旗,在漫长的封建长河里根本没有参照物。事实上,我们当然没有做李自成,但我们的脉管里有李自成的血,&赶考&能打满分?进城后,运动蜂起,争斗惨烈。革命吞噬革命。人民专政人民。神州又一次&陆沉&。这种情况直到邓小平时代才结束。
&&&&/来自中华网社区 /
&&&&甲申年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重温甲申,心中犹有万马奔腾。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想说:一切当代史都很难跳出历史(一切当代史都会对应历史)。为了明天而逼近历史。遂有此文,再祭甲申。
&&&&一、合格的领袖
&&&&甲申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领袖的历史。也就是说,纯粹是英雄的历史。当我们说人民创造历史的时候,其实是说人民的代表&&英雄&&创造历史。在西方,在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其历史也一样是领袖的历史,但自那以后就渐渐不再是了,今天尤其不是。中国没有宗教。中国真正的宗教是儒教。儒教不除,君主坚挺。一个人的历史就是全部历史。全部历史就是一个人的历史。我们民族总是格外需要领袖。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是合格的领袖?历史这个女人只对合格的领袖敞开怀抱。不合格者是为优胜者扫平道路的。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妨可以这样比喻: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
&&&&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崇祯皇帝的名言是:&朕非亡国之君。&他怎么不是?他扎扎实实是亡国之君。明朝亡在他手里是历史的必然。亡得应该,亡得毫无悬念。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而崇祯皇帝是以毁灭人才亡者。通览晚明史,我只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崇祯皇帝仿佛与他手下那些人才都有深仇大恨似的,非要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
&&&&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明虽亡,仍人才遍地。今天中国虽饱经了磨难,仍人才济济。关键是怎么发现和使用他们。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皇帝手里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里是阿谀奉承之臣;在多尔衮手里却成了开国之臣。这个事实,三百年以降,仍极具警醒力。
&&&&数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形态不仅是&人治&,而且是&一人治&。朕即天下。&一人治&下,人才愈多,天下愈稳。崇祯为什么不学刘邦、李世民,管他视人才为奴才也好,或视奴才为人才也好,总是源源不断地开发,使江山长治?这便是崇祯皇帝的性格了。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他的命运决定民族的命运。他把自己当天才,把臣属当庸才。然而不幸的是他自己偏偏是个庸才。二流的领导不敢用一流的部属。崇祯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敢用谁?人才不用,国家必亡。
&&&&崇祯为什么不能用人才?史载:&帝刻忌。&何谓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刻薄。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帝国,心却比针尖还小。有两点可以说明:一、他不敢负责。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崇祯皇帝明明想这么做,而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属们说。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是,崇祯召一个大学士商议此事,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崇祯说:&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崇祯追问再三,大学士始终像个哑巴。崇祯皇帝一跺脚,回后宫去了。须臾,城破。二,崇祯具有深刻的农民性格。这一点无疑是朱元璋血脉。&东事&和&剿匪&都需要钱,前方再三告急,崇祯甚至打算借民间一年的房租,结果全国怨声鼎沸,骂崇祯皇帝是&重征皇帝&。他没有钱吗?李自成破紫禁城,打开皇宫藏钱的地方,不禁惊呆了。库中&有镇库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有许多金银都发霉了。如此巨大的积蓄,何愁发不出军饷?李自成吃了个饱。
&&&&人才中不乏天才。崇祯更不敢用天才。袁崇焕就是天才,所以才死得那么惨烈。史载,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予我钱粮兵马,我一人足以守辽。&多豪迈!崇祯无语。他为什么无语?他阴暗的心里那一刻飘过什么呢?我觉得那一刻他肯定生出了一丝嫉妒心。我就不信崇祯后来能被皇太极那么拙劣的反间计瞒过,磔袁督师于市。根据崇祯的性格,我敢说他可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嫉妒。中国人也最不缺嫉妒。培根说嫉妒是&凶眼&。崇祯皇帝就拥有这样一双凶眼。弗洛伊德讲,人的嫉妒心是天生就有的,但是西方文化克制这个东西。《圣经》中明确把嫉妒列为七宗罪之一。中国文化则放大了这个东西。西方文化是制造天才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扼杀天才的文化。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扼杀天才的历史。思想压抑、嫉妒杀人。每个人都是嫉妒者,每个人又都是被嫉妒者。在中国,思想或行为出众者,要么一朝鲜人就把你打回去,要么你得具备权势背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离天才一定要远,因为天才是要伤人的。天才总是得不到同时代人的原谅。人们从不赞美活着的天才,而只赞美死了的天才。离统治者越近,天才越不幸。
&&&&张献忠的嫉妒心也很强,包括嫉妒知识分子,嫉妒人才,但他有一点比崇祯皇帝强:招数使在明处,不像崇祯那样偷偷摸摸的。张献忠在四川称王后,开科取了第一任新科状元。其人才华横溢,张献忠整天让他不离左右,时刻垂询,可没多久却又杀了此人。有人问其故,张献忠捋着大胡子说:&我太爱这小子了!&嫉妒在中国人身上,决不止于心理的冲动,而是经常表现为嫉妒的行为,表现为实际地迫害他人,乃至杀害他人。
&&&&扼杀人才,扼杀天才,必然鼓励狗才。天才孤傲地守着自己的信念,迎接他们的往往是地狱。袁崇焕被凌迟时,北京老百姓把他的肉吃了个干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天才者的地狱。狗才欢快地守着主子,迎接他们的往往是天堂。狗才有三个突出特点:一、向上爬。&哪里有向上爬的动机,哪里就有吹捧。&(斯坦格尔语)二、向上告密。嫉妒者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三、造谣中伤。被造谣者只有掌握了权力,造谣者才会把嫉妒变为恐惧,把仇恨变成崇拜。中国人自古以来只崇拜权力,不崇拜天才。
&&&&李自成是一个合格的领袖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他当然是英雄。人们成为英雄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是因为历史的误会,有人是因为历史的巧合,而李自成成为英雄是因为历史的无情――先对他有情,继而对他无情,因此他特别令人同情。在李自成牺牲三百年后他的遭遇还那么强烈地撞击着一个旷代伟人的心。李自成的铜像今天就寂寞地耸立在北京城北边,那是他进京的方向。他已经被人们写滥了。但人们尚未发现的是,他输在同他的对手崇祯皇帝一样的弱点上:农民性格兼小家子气。历史再无情,也是由他本人书写的。在中国,农民性格毁掉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包括毁掉了发誓不做李自成的人。农民问题是我们今天依然要面对的问题。中国自古奉行小自耕农本位,大地主很少,因为中国反对土地兼并有两千年历史,地主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小自耕农以家庭生产为主,没有剩余资本,纵有剩余劳力,也无法输出,这就是中国没有工业的主因。穷人喜欢骂富人;富人又喜欢骂更富的人。农民就在这种低层次上可劲儿地徘徊。李自成进北京后,完全是一副庄稼汉作派。国家已是他的了,可他还要敛财。一如崇祯,国家已不是他的了,还要敛财。李自成全盘接收了崇祯的国库不算,天天还要对达官贵戚们严刑考掠,搜刮金银。大顺军从进京到离京,一共四十二天时间,几乎天天要把大量的金银运往西安。吴三桂起兵后,李自成亲征山海。大顺军精锐悉出。可这些远征军战士居然带着大包小包去打仗。何物?全是劫掠来的珍宝。还带着女人。闯王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呀。他根本无意在北京建都。他说:&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京未足易一西安!&他的眼光只比项羽前进了十公里。
&&&&李自成一生都在战场上驰骋,可是他最大的对手却是他自己。他没有改变自己,因此他也无法改变世界。他的战场是如此辽阔,他的胸襟却如此狭小。有趣的是,他和崇祯皇帝一样,也是一个妒才嫉能的人。他杀李岩,与崇祯杀袁崇焕异曲同工。宋献策送给他的图谶&十八子,主神器&,明明是千年前李存勖[注: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后唐的建立者。他本是沙陀人,因其父子镇压黄巢有功,被唐王朝赐姓李。后唐建立前,李存勖着人编写了拥戴自己登上皇位的图谶。]炮制的东西,却像梦魇一样死死地缠绕着他的心。李岩亦姓李,也是人才,近乎天才,他便举起了屠刀。李岩不过是常对他提点不同意见,便不能容。在中国,每一个想要提不同意见和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最后都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提不同意见,是在举国皆奴中成为自由人的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提不同意见,就是对狗才宣战,但往往失败。要想生存,就是要把自己的真面目包起来。&古今中外,只有中国的脸谱多,令外国人叹为观止。&杀李岩,牛金星起了重大作用。这应了鲁迅的一句话: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可能比暴君更残暴。幸亏李自成失败了。如不失败,大顺王朝不会比朱明王朝好到哪里去。总得有人失败,否则,在专制道路上会人满为患。&
&&&&农民的革命性甚不坚决。李自成也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逼反吴三桂后,李自成决意亲征。宋献策和李岩都劝他不可贸然出征,说:&皇上去于皇上不利,三桂来于三桂不利。&他执意要去。但他嘴上说打仗,心里还抱有幻想。首鼠两端。既不坚定,又有欲望。离开北京时他带了两个人,一个是吴三桂的父亲,一个是原山海关监军,吴三桂的朋友。此举说明,他还想招安吴三桂。李自成优柔,吴三桂果断,多尔衮更果断。碰撞的结果自然可知了。打则打,和则和。打了就不能和,和了就不能打。失了身就不要立牌坊。过高的欲望必须克制。短期内巨大的成功挑起了李自成天一样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短期内的成功也许不是成功。
&&&&张献忠似乎不值得多说了。他不是人,近禽兽。他已然变态了。他的变态因绝望而起。朱明王朝被昔日伙伴李自成推翻。清军又席卷中原。天下无论如何是论不到他坐了,不免自暴自弃。张献忠在四川的暴行,千年的岁月也冲刷不去。2002年我到成都任职,成都附近某县基建,挖掘出近万具白骨,据考证也是张献忠所为。甲申年十一月初十,大西军驱赶人们到成都东门外九眼桥屠杀。当刽子手将要举刀时,迅雷炸响三声,张献忠怒斥苍天:&你放我到人间来杀人,今天为什么用雷来吓我?&命令士兵驾起大炮,对天空连放三炮。这一天,被杀者无算,尸首塞满了河道,九眼桥也因此而折断。张献忠军每屠杀一个地方,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说明他变态最好的例证是这么一件事:打下麻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说:&不亦快哉!&
&&&&甲申年明清鼎革战争中,中国唯一合格的领导者是多尔衮。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叫&振兴中华&,多尔衮就是振兴中华的功臣。多尔衮是中国各民族的骄傲,虽然他不是汉族人的骄傲。清朝入主中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拯救了中国各民族,不过不能说它拯救了中华文化。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今天均不复存在。埃及人和希腊人都不是过去曾经创造了文明的那个原住族。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恰恰是少数民族一次一次给汉族输入新鲜血液。少数民族主要来自北方。中国的威胁始终在北方。中国的希望也始终在北方。我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古代的皇帝基本都出自北方,哪怕在南方当皇帝的籍贯也在北方。建都最多的地方是陇海铁路沿线,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或其左近。河南是汉族的发祥地,是中国各民族的摇篮。可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全国人民揶揄河南人民。河南人民怎么了?没有河南能有中国吗?
&&&&在朱元璋家族手里,汉民族已经烂透了。明朝哪里出现过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封建之树常青。中国已成死水。死水只有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变臭,变烂。一切都逼近绝境。就在这个关头,英姿勃勃的多尔衮登场了。满族人具有极大的进取心。他们在关外的日子过得挺滋润:沃野千里,牛羊成群,政治清明,军队剽悍。但他们没有满足于此,把目光投向中原。中原到手后,他们的步伐仍没有停下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注视着远方。和成吉思汗一样,八旗铁骑几乎把冷兵器时代的征伐演绎到了完美的极致。多尔衮及其后代对中国历史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国家的完全统一。直到今天,我们还享受着睿亲王留给我们的这一笔丰厚的遗产。清朝接手明朝时,明朝只剩下三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没有多尔衮,今天我们出山海关就出国了。出嘉裕关也一样。中国领土在清朝人手里翻了三倍还多。清朝留给民国的领土是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
&&&&明朝是个大国,但汉民族是个弱势民族。清国是个小国,但满族是个强势民族。强势民族最醒目的标志是,它的心胸非常开阔,什么好的东西都可以接受。因为开阔而虚心,又因为虚心而开阔。它像崇拜自己的祖先一般崇拜汉文化。梁思成先生当年曾陪同一位苏联建筑家参观故宫。面对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群,那位建筑家说:&我禁不住要跪下来了!&想必多尔衮在踏进紫禁城的那一瞬间,也会生出同样的感觉吧,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他和他的子孙为什么那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文化。清朝开国,面临的问题是汉化。清朝亡国,面临的问题是西化。开国的摄政王汉化成功了,实则是失败了。亡国的摄政王西化失败了,实则还是失败了。 [注: 有清一代,一共出了两位摄政王,第一个是摄政王多尔衮,第二个是摄政王载沣,末代皇帝溥仪之父。故有谚曰:&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
&&&&清朝从不拒绝在他们看来是优秀的东西,这正是他们强盛的原因。在所有的优秀东西中,他们最不拒绝的是人才。这有点像今天那个最强大的、称霸全球的国家。
&&&&它如大海吸百川般地吸纳全球人才,特别是中国的人才。现在,一流的人才在国外,二流的人才在沿海,三流的人才在机关,搞腐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目前在许多西方强国都可以组成北大、清华的尖子班。中国缺乏人才吗?否。中国缺乏容纳人才成长的土壤。明朝也一样。崇祯自毁长城。清朝皇帝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人才,包括重视敌人阵营中的人才。锦州总兵祖大寿曾杀死无数清兵,投降后又逃跑,十年后再降,皇太极仍能容忍,使用。器量如海。难怪无数人才死心塌地为之卖命。此种宽容大量,不要说朱明王朝差远了,就是李世民也要自叹弗如呢。多尔衮又在皇太极之上。吴三桂来降,多尔衮立即给了他与自己平等的待遇 ----封王。
&&&&今天读史至此,我辈仍觉惭愧。我曾去过清朝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在辽宁省新宾县),城廓狭小。可此地怎么能养育出心比天高的爱新觉罗们呢?入关前,他们活得再有滋味,也不过是解决了温饱。史载,山海关大战前,清军驻欢喜岭,战前吃的是菜肉包子。即将投入一场决定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大决战,当是饱餐士卒,肯定拿最好的家当,却不过是菜肉包子,可见平时他们吃些什么。但就是这些视菜肉包子为佳肴的人,竟有气吞宇宙的气概。
&&&&赵无眠认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之一,此说虽有争议,但不争的是,清朝十三个皇帝在帝王群中是排名靠前的,尤其与明朝十三帝比。爱新觉罗氏品种优良。朱氏残次。爱新觉罗氏中佼佼者首推多尔衮。努尔哈赤有军事天赋,皇太极有政治天赋,多尔衮兼而有之。今天回顾甲申年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多尔衮身边簇拥着一个人才班子,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精英群。刚才我提到的那个当今世界强国的政府也有这样一个精英群。它是靠制度确保精英登上政权的宝塔尖的,多尔衮则是靠感觉把精英们拢到宝塔尖的。两个相隔数百年的精英群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①有一条连续、完整、清晰的战略思路。汉朝对匈奴的胜利固然有刘彻的决心,霍去病的豪情,张骞的顽强,李广的勇敢,但最重要的却是战略思路完整而有延续性。战略的较量有点像武林中高手过招,在凝神运气之际胜负已分,甚至不必刀刃相交。&9&11&事件之后,那个国家迅速抓住这一契机,一举突入中亚,控制了彼得大帝做梦都想染指的地方,这绝不是临时即兴发挥,而是有着非常长期的战略研究和准备。②不犯错误,少犯错误,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错误。而缺乏精英群的国家则很容易犯错误,常犯错误,犯了错误还不知道改正错误。两个精英群的不同在于他们的结局:那个国家的人才始终是人才,在朝在野都是人才。中国历代统治者包括多尔衮在内,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像对待厕所一样,需要的时候上一下,方便完了就完了。所以中国的厕所都很脏。
&&&&多尔衮的聪明使他拥有了巨大的人才库,而人才库又使他变得更聪明。多尔衮的每一个举动都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受封&睿亲王&,当之无愧。甲申年,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签收的是怎样一个巨大的摊子呀。你看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帷幄中迭出妙策。仅用人一项,就不知超出崇祯千万倍。吃掉中国后,他脚下不仅匍匐着汉人,还有蒙古人、回人、藏人。清朝分而治之,分而用之。对藏族人,用宗教。你不是信佛吗?我在承德给你建庙,全部仿造拉萨的气象,请喇嘛来当大爷。对蒙古人,用婚姻。你不是不安份吗?我把所有的皇女都嫁给蒙古的王子,她们生的儿子,都是我的外甥。你长大了,会造舅舅的反?
&&&&二、机会与机遇 最不容易得到的而又最容易从指缝中溜走的,是机遇。机遇就像个小偷,来的时候无声无息,走的时候你却损失惨重。一个民族的生命固然漫长,要紧处也就那么一两步。
&&&&我个人理解,机会和机遇听起来相同,其实有区别。前者小,后者大。前者往往是由英雄来把握的,后者则需要人民、甚至需要文化和历史来把握。甲申年,崛起的清朝王朝同时面临着机会和历史机遇的挑战。它极好地把握了前者。
&&&&谁掌握了胜利谁就掌握了历史。谁掌握了机会谁就掌握了胜利。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伟人所以称其为伟人,就是抓住了机会。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看似一小步,往往需要一辈子的苦功来走。英雄人物对机会的把握,恍如精彩的一击,却用的是一生的心血。
&&&&李自成起陇亩,不读书,凭着直觉闹革命。他对机会的把握向来问天。崇祯元年元旦,大雪,李自成与几个穷哥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自成说:&当问天。&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十余年后,他进北京。在承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下,他又问天。对准承天门的匾额张弓搭箭,道:&若射中&天&字,便坐稳天下。&结果不中。一头一尾,两次用箭,说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朴素的初级阶段。
&&&&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成立了大顺政权,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此刻,明王朝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他的对手是谁呢?就是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洲人。只有满洲人的力量可以使李自成的事业发生重大逆转。一如今天,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那个当今块头最大的家伙――的力量能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发生重大逆转,其他国家都办不到。甲申年的李闯王需要什么?时间。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时间。倘若李自成不要急于北上,把北京留给崇祯,其实也是把从山海关到大同、宣化一带的长城防线留给多尔衮。尤其是山海关,从明初起到今天已修了二百多年,固若金汤。更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实为天险。甲申年以前,清军四次入关,都是从山西、蒙古、河北等地破边墙进来的,饱掠之后又循原路退出,不敢久居,就因为山海关横亘。没有山海就没有中原。李自成应当在西安把屁股坐稳。取了关中他处于多么有利的位置呵。刘邦和李世民在向他招手。百二秦川,金城千里,那是古中国的天府。李自成又是陕西人,在桑梓无疑魅力无穷。经营好根据地,再争雄。那时中原鹿正肥。
&&&&甲申年的西安弥漫着一股浮躁的空气。轻易到来的胜利使李自成丢掉了耐心。耐心是伟大的东西,但它看上去平凡,是一种伟大的平凡。谁有耐心谁就会成功。皇太极的耐心是相当出色的。几次入关,他的马首都曾叩北京。八旗士兵们肯定不止一次在北京灰色的城墙下咽下口水。许多臣属都劝皇太极拿下北京,但皇太极谆谆开导他们:明朝是一棵大树,根深叶茂,现在以我们清朝的力量,还一下砍不倒它。取了北京也没有用。我现在带你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棵大树的枝蔓一根根砍掉。今天砍一根,明天砍一根,天长日久,它就成了枯干。最后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地。皇太极这一番充满哲理的话已和他的英名一同载入史册。皇太极要的不是一座北京,他要整个中国。历史也正是按皇太极的预测亦步亦趋。李自成如果有皇太极一半耐心,大顺军就可能统一黄河和长江流域。彼时清朝若再问鼎中原,成本必大不同。
&&&&李自成对机会的把握停留在初级阶段,清朝王朝对历史机遇的把握也停留在初级阶段。当我用中国眼光来审视甲申年时,我为中国各民族的幸运而欢呼。当我用世界眼光来审视甲申年时,我又为中国各民族的不幸而嗟恨。正是在甲申年,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国,克伦威尔率领着国会军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崇祯皇帝自缢五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大国的君主走向死亡,可他们的死亡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西方资产阶级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国却又一次以暴政取代暴政。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历史的,因为它只不过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能从中产生,所以说它的历史是一个平面圆圈的循环。西方则跳出了这个圆圈,步入了波浪式上升的轨道。甲申年,正是西方步入这个轨道的标志性年份。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此始。至郭沫若写那篇著名的文章时,西方无论在政治文明、经济制度和技术上,均已领先中国三百年。
&&&&我一直有个看法:鸦片战争发生的不是时候。马克思说鸦片战争有双重性,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如此理成立,那么鸦片战争错过了两个最好时机:一是在明朝烂透了的时候。果子烂完了,丢弃算了。那时资本主义进来,中国肯定发生沧桑巨变。第二个时期是清朝刚入主中原的时候。那时候它的体内还涌动着原始的激情和冲动,中华文化已经使它醉了,如果一旦出现一个比中华文化更优秀的文化,它会毫不犹豫地弃劣从优。日本人的门户也是被西方炮舰打开的,但日本以一种现实明智的态度去对待西方炮舰后面的文明,举国上下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热潮。十八世纪的日本人肯定做得不会比甲申年的满族人更好。不幸的是,鸦片战争偏偏发生在满族已经被汉文化彻底同化之后。满族最后全盘吸取了中华文化,继承了中华文化,但是吸收的却是中华文化中最糟粕的部分,因此结局也最糟。
&&&&沉溺在封建泥潭中的明朝是不可能自救的,而清朝本来可以做到这一点。从他们在甲申年的表现来看,他们对历史机遇有着多强烈的敏感呵。山海关之战就是明证。李自成打下北京,满洲方面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当时清军已出动,准备像以前四次那样,从喜峰口或墙子岭等地破长城,进京畿地区游击。甲申年四月十五日,大军来到沈阳西南一个叫翁后的地方,突然停止前进。原来,是吴三桂派来请兵的使者到了。直到此时,多尔衮才知道北京陷落的准确消息。吴三桂请求多尔衮继续按原来的路线进军,从喜峰口、墙子岭一带进入长城,截住李自成的退路,与关宁兵一齐聚尔歼之。形势变于呼吸间。昨天的敌人变成了朋友。更强的敌人出现了。留给多尔衮的时间只有一日。这是这个年轻人短暂的一生中最长的一日。他果断决定,大军直发山海。他才不会理会吴三桂要他走喜峰口和墙子岭的要求呢。他知道时机天降,来不得丁点犹豫。他决心在山海关与李自成军做正面战斗。当一个国家打败了一个强大国家,它就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翁后决策,饶是大战略家手笔。八旗军如离弦之箭。清军以每天二百里的速度插向山海关,相当于红军抢渡大渡河的速度。而李自成离开北京后,磨磨蹭蹭。北京距山海关四百余里,大顺军竟走了八天,平均每天三、四十里,结果与清军差不多同时抵达山海关。如果李自成早一天到,山海关之战就不是后来那个结局了。在次日发生的决定中国命运的山海关大决战中,多尔衮命吴三桂先与大顺军接战。大顺军越战越勇,吴三桂眼看就不能支。这时候,从海面上突然刮来一阵狂风。此风怪矣!起来的真是时候。且又是对着农民军刮去。后来清朝史籍中把这股风称为&神风&。这股风莫非也是机遇?多尔衮立即抓住这股风的绝好机会,挥军出动。万马奔腾。山呼海啸。农民军被这股遮天蔽日的沙尘吹得闭上眼睛,重新睁开时,忽然发现对手已换成剃光了前额的清军士兵,战斗意志一下就垮了。李自成正立于高岗之上观战,一个和尚告他:&鞑 子兵!&自成拨马就走。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机遇就像阳光,它会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捕捉机遇就是捕捉历史。清朝没有像英国那样走上一条更新的发展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满人有这个可能。汉人则毫无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指责满人,有点无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彼。甚至到了二百年后英国军舰打到家门口,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居然都不知道英国在哪里。
&&&&甲申年,李自成也输在不知彼上。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有相当部分基于此。最患不知彼。只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不知道敌人有多强大。特别是,敌人的强大要比我们认识的强大还要强大,事情就不可为了。清朝虽然是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但战争力不低。游牧民族的战争热情和战争能量整整燃烧了几个世纪,摧毁了三个文明。他们不会种地,但是会发明战争机器。马镫就是中国游牧民族发明的。有了这个小东西,所向披靡,竟骑马打到欧洲去了。萨尔浒大战时,明兵的披甲由藤、皮革或荒铁所制,朝鲜援兵的披甲则是纸做的,少数是用柳条做的,而清兵几乎人人皆披精铁制成的铠甲。除护住胸部和背部外,连头、手臂和脚,都被层层防护,甚至连战马也披甲。由于其甲胄非常坚硬,除非用强弓,否则百步之外根本无法洞穿。萨尔浒大战是万历四十七年的事,到甲申年已经过去二十五年了。八旗更精锐。
&&&&大顺军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也炼成了钢铁。秦地是出过&虎狼师&的。大顺军亦是一支&虎狼师&。我举一例:大顺军的战马平时是不饮水的,而是饮血。杀俘虏的血饮马。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打仗前一天,往往不饮马,让马特别饥渴。上了战场,战马一旦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骑这种马陷阵,无不克。这种事到今天想起来也令人毛骨悚然。但大顺军仍远不是八旗铁骑的对手。何止不是对手,完全不堪一击。你想,敌人有多强大?当时有人这样称赞八旗兵:&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
&&&&/来自中华网社区 /您的帖子被09-10-16 01:24:51编辑过
<ul class="do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村的阴阳两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