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什么时间提出的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转型

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刚起步 四大难题待解决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以全球视野观照中国数字出版转型升级_中国作家网
以全球视野观照中国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任翔 澳大利亚数字未来机构(Australian Digital Futures Institute)研究员,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创意产业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博士,资深出版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撰稿人 任翔
  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在2012年的产值达到193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 40%。但是,高涨的行业数据掩盖不住一个尴尬事实――在看似巨大的数字出版蛋糕中,与传统出版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即电子书和数字报刊只有57.73亿 元,不足3%;而其他大部分份额由互联网广告、手机彩铃游戏与网络游戏等占据。美国出版商协会最近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电子书收入已经占据美国本土出版 商总收入的20%;国际平均数字是14.5%;而2012年中国电子书收入占图书出版总收入的比例只有4%(31亿/723.5亿)。
  产业的实际情况比统计数字更令人担忧。中国数字出版一定意义上尚处于浮躁而迷茫状态。除少数拥有垄断资源(如中移动)或先发优势(如盛大文学) 的项目,真正从市场上赢利的企业寥寥无几。即便是拥有渠道优势的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更多企业只是在观望和空 谈。对数字出版模式的探索近几年也鲜有亮点,理论概念的炒作远远多于实践中的创新探索,在华丽的新概念包裹下的往往是陈旧的出版模式。
  在数字时代,中国阅读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巨大,政府、知识界与社会对数字出版充满期待。而英美出版的数字转型也显示,数字出版不但可行,可以盈 利,而且将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阅读和学习,从而建立一个基于数字传播的知识社会。中国数字出版的统计数字显示了40%的高速增长,但实践中,传统出版产业 的数字转型和升级却进展缓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出版转型的困局?如何走出困局,提升中国出版企业数字化的速度与质量?本文从困扰数字出版一线企 业的问题出发,对比英美经验,探讨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行之路。
  中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困惑是什么?
  困扰国内一线出版企业的主要问题有三个:要不要做数字出版?怎么和平台商合作?到底怎么盈利?
  就中国数字出版而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反差是非常强烈的。一方面是日益衰退的传统出版和举步艰难的数字出版;另一方面,是理论上存在的、却看不到摸不着的数字未来。在这二者之间,数字出版企业看不到一条可行的、可持续的转型之路。他们的困惑也来源于此。
  困扰国内一线出版企业的主要问题有三个:要不要做数字出版?怎么和平台商合作?到底怎么盈利?
  做数字出版找死,不做数字出版等死
  很多传统出版机构把“做不做数字出版”的决策视为一个“找死与等死”的选择题。出版企业已经深切感受到来自数字媒体的冲击和自身的危机。但是,迈出革新的这一步,作出走向未知世界的决策,又是何其艰难!
  国有出版社的体制问题同样困扰数字出版决策:一方面,创新风险在国有体制内难以解决,决策者不愿意承担在数字出版领域短期内巨额亏损的责任;另一方面,数字出版部门与传统出版体系的利益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当然,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民营出版机构的决策者。
  对“找死与等死”的犹豫,导致对数字出版投入不足――无论是人员投入、内容投入、还是资金投入。投入不足,让创新模式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平台方赚吆喝,凭什么内容方买单?
  平台的渠道霸权,是困扰一线数字出版企业的另一个问题。
  今年4月,当当网在没通知内容方的情况下,推出了为期三天的电子书全场免费促销。这一事件成为引爆内容方与平台方矛盾的导火索。中国出版机构由于没有自己的数字分销渠道,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平台。
  对平台方来讲,面对一个付费意愿和能力很低的市场,面对来自平台成本回收的压力,以及竞争者的不断挑战,需要优质低价的资源来应对。
  无论内容方,还是平台方,都面临培育付费市场,做大蛋糕的战略任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免费、甚至赔本赚吆喝。内容方对这一现实的认识依然不足;另一方面,平台方没有建立起福祸共享的机制。
  大环境不同,盈利模式“山寨”无门
  对于盈利模式的困惑,同样困扰着中国数字出版企业。
  很多企业试图复制或“山寨”西方的成功平台。其中最火爆的,就是打造中国版的Kindle生态系统。这股Kindle热,从各大出版集团纷纷推 出自己的电纸书阅读器,到愈演愈烈的数字出版大平台。中国企业都在作Kindle梦,想一劳永逸地把亚马逊模式套用到中国。除了Kindle梦之后,还有 爱思唯尔梦、苹果梦,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梦,等等。
  虽然在中国IT产业,山寨西方模式是创新的主流,但是,中国出版业的产业环境与西方迥然不同――盗版猖獗,版权保护不力;用户阅读习惯缺失;政 府的行业管控;等等。这些不同,让复制西方现成模式的道路,几乎走不通。所以,数字出版业的迷茫在于,找不到可以山寨的模式,或者说,不知道该借鉴西方哪 方面的成功经验。
  产业转型的首要战略抉择是什么?
  中外数字出版的根本差距在两方面:一个是出版业的资源积累;另一个是资源的配置机制。
  中外数字出版的根本差距,并不在于新技术的使用,也不在于具体模式的高下,根本差距在两方面:一个是出版业的资源积累;另一个是资源的配置机制。
  英美:厚积薄发才能顺利转型
  英美出版业的数字转型是全球最为顺利、稳健并可持续的产业升级,这一转型依靠的不是神奇模式,而是雄厚的资源和运营资源的能力。
  英美出版业在数字转型方面的领先优势得益于其几个世纪的积累。这种积累体现在海量的优质内容、强大的内容整合能力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上。这是厚积薄发的转型。斯普林格的电子书平台拥有超过14万种高质量的学术书籍;学术图书连锁书店Blackwell是英国第一家尝试POD(按需印刷)模式的书店,其EspressoBookMachine(EBM)拥有超过100万种供选图书和40万种绝版书;圣智学习集团的Questia是面向高校学生的学习资源搜索平台,是一个将海量内容、衍生服务、虚拟社区、移动学习等有机整合的模式,其内容规模达到900万篇文章的全文搜索。正是基于雄厚的内容积累,数字产品和服务才能价值倍增,使读者愿意付费,从而实现了持续性的转型。
  在积累内容资源的同时,英美出版商也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出版人才资源、媒介传播资源、读者渠道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共同打造出版企业的资源运营能力,它确保英美出版业可以不断生产高质量内容,并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盲目跨越式发展甚或导致产业倒退
  反观中国出版的数字转型,“跨越式发展”成为我们最常用的词汇。急功近利,总想一蹴而就、求大求全、快上快干。从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到行政主导的大出版集团合并,再加上相继上马的大平台、大项目、大标准等,很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与作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中国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也变得激进而短视。
  企业“干不干”数字出版的困惑,其背后是对数字出版的恐惧,而恐惧的根源是产业资源的匮乏。由于家底薄,积累不足,发展滞后,就不得不寄希望于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以为一个异想天开的模式,或者一个政府政策就可以创造奇迹,就可以少奋斗十年。这种中国式的跨越式发展,不但无助于出版产业的升级,反而是在透支资源,甚至导致产业倒退。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必须要为传统出版还债,完成传统出版没有完成的资源积累。立足于资源积累和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不是“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出版业数字转型的首要战略抉择。
  数字出版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新的出版传播格局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知识开放、传播自由的数字体系。
  数字出版是什么?是数字化的传统出版,信息服务,还是全媒体出版?目前各方理解都存在局限性,都没有跳出狭窄的视野,或多或少,都是在盲人摸象。
  薄利多销将是数字出版的特质
  在西方,数字内容的定价问题已经不单是内容方与平台方之间的事,而被视为商业行为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在英美数字出版产业同样存在内容方与平台方的矛盾。平台方的渠道霸权也是争议焦点所在,而且冲突更加激化。
  美国亚马逊对Kindle平台的畅销电子书坚持10美元的低价策略,此举激怒了传统出版商,导致公堂相见。但是,法院最终将电子书定价权赋予了亚马逊。美国联邦法官最近判定,苹果与六大出版巨头合谋电子书定价属于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从这些商业和司法实践看,高价内容的模式将难以为继,薄利多销将是数字出版的特质;同时,内容方需突破单纯内容贩售的模式,转而建立新的、更具附加值的盈利体系。
  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创新
  英美传统出版业的数字转型,体现了更多对出版本质的思考和与时俱进的探索。这尤其体现在教育与学术出版领域。
  教材出版巨头,如培生(Pearson),早已完成了由教材出版商向教学服务商的转型,其产品不但包括教师可个性化定制的电子教材,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管理软件,还有为大专院校提供的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在移动互联时代,立足于Ipad等平台的移动应用正在成为数字教育出版的新宠。可以说,英美教育出版的数字转型充分利用了内容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增值,最终提供完善的知识与教育服务。
  另一方面,英美出版商的数字转型也体现了更多创新精神。在学术出版领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凭借高质量的期刊成为当之无愧的巨擘。但是Nature还有一个别称,Web2.0出版商――因为它是最早、也是最积极尝试用Web2.0技术来引领出版创新的企业。Nature的传统刊物采用了苛刻的审稿制度和高达90%的拒稿率,但其在线预印本平台NatureProceedings却采用了类似学术自出版的开放体系。它与在线学术社交网络Naturenetwork和社交文献共享管理平台Connotea共同构成一套基于Web2.0的数字学术传播体系。其开放理念大有革自己命的味道。
  出版产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
  与传统出版领域的数字创新相得益彰的,是来自于出版产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
  在大众出版领域,互联网巨头谷歌、亚马逊和苹果业已建立了独立的数字内容生态,将出版商边缘化为内容供应商。这些互联网平台与自出版的结合,更是极大推进了出版产业的结构调整。过去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众出版巨头,如企鹅、兰登书屋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英国最新数字显示,自出版的电子书已经占到行业总收入的20%。这种产业格局打破了旧出版体系下的高定价模式,海量的廉价数字内容加速了大众阅读的转型。在专业和学术领域,由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开放获取运动正在颠覆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与资源配置。出版商凭借版权垄断建立的付费阅读体系将不可持续。由读者付费的出版模式,正在向由作者和赞助机构付费转型;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可以免费阅读高质量的科学文献,而出版商的成本与利润将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同时,由非出版商建立的、非营利性的开放出版平台,更是将开放获取运动推向新的高度。
  重新定义出版与出版商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出版商的数字创新,还是来自于产业之外的颠覆性创新,都在重新定义出版,也在重新定义出版商。一个新的出版传播格局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媒体融合、知识开放、传播自由的数字体系。出版与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整合互动越来越深入。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创新转型十几年前已经在英美开始,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情况依然非常迟缓。
  对中国出版产业而言,转型和升级的前提条件,是理念的升级,是换脑筋,换思维。这种理念转变的核心,就是融入大知识传播体系中,并在广义的出版概念下思考出版的地位、价值、盈利方式和产业未来。
  如何盘活中国数字出版业?
  英美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一套完善的版权保护体制之下的,国内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奢求。
  盗版猖獗成为很多人拒绝数字出版的一个借口,成为想当然的断定数字出版不赚钱的一个理由。其实,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比困扰它的问题更加有害。我们需要辩证地和创新性地思考版权与数字出版的盈利问题。
  内容免费,仍有诸多盈利模式
  版权保护的薄弱并不一定是数字出版的死穴。出版商可以积极促进版权保护和读者版权意识的提升;而且,相当多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免费内容上的。
  中国在线视频产业和电影产业都曾深受盗版之害,但是都走出了发展的瓶颈,甚至创造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中国视频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最新电影和电视剧,靠在线广告盈利;这一模式,与欧美主流完全不同。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让英美眼前一亮。虽然其现状不乏争议,但中国网络文学把握住了国内阅读人群的“三低”(低龄、低学历、低收入)特色还有潘课幕佣迪至烁咚僭龀ぁT谖蠢矗芄慌袒钪泄殖霭娌档模欢ㄊ抢嗨频氖视χ泄谐『驮亩廖幕哪J健
  不搞巨头,中小企业才是创新之源
  中国数字出版的创新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英美出版业的数字转型过程中,政府合理适度的干预起到了重要作用。英美的开放获取运动,最具决定性的推动力量是政府政策的认可,比如英国政府规定公共资助的研究项目所出版的文章必须开放获取;而美国法院对电子书定价权的裁决也深远影响产业的未来。
  中国的产业政策,目前需要注意的,是减少用行政手段搞企业兼并,不要人为地搞出版巨头。中国出版业目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是得天独厚的开放竞争格局,也是最有利于产业创新的格局。英美出版业的数字转型中,垄断出版巨头曾经、也一直是重要阻力。对我国而言,与其重建英美式的产业垄断,或者在大平台大基地上耗费资源,不如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扶持,因为他们是创新之源。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套体系,让落后模式无法借由垄断资源而阻碍产业进化,那么中国数字出版的未来可期。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未来五年数字出版行业往哪走?&向八个关键词发力
日14:56&&来源:
原标题:未来5年,数字出版往哪走?
在刚刚过去的5年里,我国数字出版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产值来看,我国数字出版产值从2011年的137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400亿元,年均增长34%。从产品来看,电子书产品从2011年的90万种增长到2014年的160万种,互联网原创增加至201万种。从趋势来看,数字阅读已经被大众所接受,2014年数字阅读率达到58.1%,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5年时间里,我国数字出版从小到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5年后,数字出版会是怎样?在未来5年里,数字出版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3月24日,在“2016年数字出版管理工作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相关负责人结合《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从8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1 转型升级
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5年里,我国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将初见成效,并将在人员、理念、模式、市场和服务等更高层面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具体包括:在教育出版领域,实现由教育出版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型;在专业出版领域,实现向知识和专业信息服务商转型;在大众出版领域,加大内容资源IP(知识产权)运营开发力度,实现向综合文化服务商转型;在音像电子出版领域,实现向全媒体产品服务商转型。
关键词2 融合发展
未来5年,总局将重点针对报纸期刊业的融合发展开展工作。在报纸领域,鼓励从业人员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同时适时建立用户资源库,实现由单一经营内容信息转变为以经营内容信息为基础,向经营用户转变,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期刊领域,鼓励建设学术期刊网络发布平台,支持学术期刊数字化优先出版。
关键词3 产品质量
“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产品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仅网络文学领域,一天就能以1.5亿字的速度生产大量内容。但总体来看,数字出版产品质量还不高。总局表示将适时建立数字出版产品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提高数字出版产品整体质量。同时还将积极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内容资产版权结构,加大数字出版产品开发力度,丰富数字产品类型,创新内容服务形式,提高内容供给、传播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4 公共服务
未来5年,总局将继续加大对老少边穷、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企业和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资金支持力度,开发更多更好数字化产品及针对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数字化出版物,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特殊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推进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卫星直投网,推动数字化产品全面覆盖、精确落地;优化数字阅读社会环境,改善数字阅读氛围,持续开展“书香中国E阅读”等公益性数字阅读活动;利用资本和市场双重手段,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出版产品推广,推动数字出版产品进入更多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关键词5 拓展服务
总局鼓励努力拓展数字出版服务领域。在“互联网+”领域,总局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在新闻出版领域落地,探索“内容+互联网”的有效模式,提升内容资源运营服务能力。在大数据领域,鼓励贯彻落实“大数据战略”,开展出版物智能选题、自动生产、协同编辑、精准发行和个性化定制试验,推动出版管理过程的数据化,建立基于数字出版业务的数据分析评价体系。在知识服务领域,总局鼓励开发基于场景和网络社区的新型信息和知识服务产品,进一步培育细分市场。同时还鼓励出版单位基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数字内容融合发展业务,拓展数字出版服务领域。
关键词6 管理体制
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解决了是否要做数字出版的认识问题,“十二五”解决了如何做数字出版的路径问题,“十三五”则要解决“为谁做”的机制问题。具体来看,总局将积极探索新兴管理体制机制,以推动实现融合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努力消除体制障碍;在投资参股、兼并重组、绩效考评、股权激励、团队持股、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兴机制,进一步激发潜力,解放和释放文化创新生产力。
关键词7 走出去
在之前,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成绩斐然,但更多是机构、版权、技术、标准、产品走出去,“十三五”时期,总局将主要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具体包括:继续鼓励各类企业在境外设立数字出版分支机构,开拓海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较大海外市场用户规模的骨干企业,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支持新闻出版企业、互联网企业针对海外市场和用户,加大优质数字出版产品开发和运营力度,运用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文化;大力开展两岸四地合作,共享技术、市场、用户和发展机会,携手推动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国门。
关键词8 人才建设
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十三五”时期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运用政府机关、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创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推动传统出版企业改革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制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高端人才;推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出版企业的人才流动和交流,改变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大力推进数字编辑职称资格考试,推动数字编辑职称评定体系建设。
主要项目:5个重点工程备受关注
□本报记者 任晓宁
在“2016年数字出版管理工作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十三五”时期5个数字出版重点项目工程。主要包括:
●数字出版产业化应用服务示范工程
分类支持出版单位针对特定领域开展数字出版产业化应用服务示范。
在教育出版领域,支持出版单位开发数字教育内容资源产品、课程体系和服务平台,推出一批服务于教育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研发数字教材教辅资源系列标准规范;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分类遴选一批出版机构,探索数字出版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线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模式,提升教育出版内容资源运营能力和水平,为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积累经验。
在专业出版领域,支持出版单位整合同类资源,开发成体系的专业内容知识资源产品和垂直服务平台,探索知识服务产业化应用模式。
在大众出版领域,支持出版单位加快内容资源数字化转换进程,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多种产品,在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探索产业化推广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全民数字阅读推广工程
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数字阅读活动,大力提升全民数字阅读率;支持建设一批数字阅读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数字阅读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全民阅读普及,提升数字出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能力。
●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促进工程
支持少数民族出版单位对软硬件进行升级完善,提升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改造传统出版流程,建设开发数字出版业务应用系统;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资源数字化建设,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产品,提升内容供给能力;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产品公共传播服务平台。
●数字出版创新促进工程
建立数字出版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新闻出版重大科技成果,推进技术应用;贯彻实施《国际标准关联标识符(ISLI)标准》、电子书系列标准等数字出版领域标准,创新互联网技术应用。
●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
支持各类型高等院校开办层次各异的数字出版专业;鼓励出版单位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研究制定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案和选拔方案,在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领域分别遴选一批一线骨干从业人员,进行定向培养,丰富数字出版人才体系;建立数字出版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数据库,开展年度例行培训。
数字说话:这些成果引人瞩目
□本报记者 任晓宁
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口径营收1377亿元,2015年已超过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年均增长34%。
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口径营收达到4400亿元,占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的20.5%,居行业第二,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主体产业。
“十二五”时期,总局在全国遴选出170家转型示范单位,确定了72家重点标准应用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单位,有力推动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为直接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总计营收超过1500亿元,占到全国数字出版总营收30%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领域先后出台6项国家标准、46项行业标准、31项工程标准、26项试点示范项目标准,极大促进了数字出版业规范、高效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和科技创新工作获得了中央财政直接投资。其中集中投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资金,已经惠及300余家新闻出版企业。
“十二五”期间,各地方局在自行开展属地案件查处工作的同时,配合总局先后查处违法违规网络出版物3635种,涉案境内网站2231家。特别是通过重点查处新浪、烟雨红尘、翠微居等一批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作品的大案要案,极大震慑了抱有侥幸心理的牟利者,有力保障了产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我国数字阅读已成趋势,其接触率2014年年底达到58.1%,首次超过纸介质阅读率。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数字出版产品和信息得以更为广泛传播,消费市场逐渐活跃,截至2015年年底,数字出版业全球累计用户超过10亿。
(责编:宋心蕊、燕帅)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
  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领跑数字转型 |数字出版|数字转型|传统出版_新浪新闻
&&&&&&正文
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领跑数字转型
在多终端阅读推动下,传统出版进军数字时代,加速转型。 图片来源:CFP
  编者按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不久前在渝召开,传统出版数字转型示范单位的思路、方法、模式等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数字转型怎样布局、数字产品如何设计、内容资源怎样开发、商业模式如何建立……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而示范单位的领先探索,或可为行业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版特推出数字转型专题报道,与读者一道探究数字转型的难点与热点。
  □本报记者 程晓龙
  接力出版社年轻的副社长常晓武早早就到达了重庆,为的是参加在这里召开的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按他的话说,他是来“取经”的,希望通过学习借鉴示范单位的探索和经验,摸索一条适合该社发展的数字转型路径。事实上,在12月16日召开的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上,与会人数大大超出了预期。在并不宽敞的会场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数字出版业务负责人、首批转型示范单位的代表,以及各地推荐的部分出版单位代表济济一堂,热烈讨论传统出版数字转型的思路、方法、模式等,数字转型成为传统出版单位里的“头等大事”,牵动着传统出版人的神经。
  70家出版单位“领跑”数字转型
  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总计70家,包括出版集团5家、图书出版社20家;报业集团5家、报社20家和期刊社20家,占全部申报单位的16.3%、全国出版单位的0.56%。这项工作从组织策划、评估体系研究、指标设定、行业申报、专家评审、媒体公示到业内公告,前后历时一年半时间。转型示范评估组执行组长、华商传媒研究所所长冯玉明介绍,评估标准确定了“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略准备、方向选择、产品和业务的潜力值、市场认同度”等多个观察视角,确立了“战略与组织”“资源与实力”“产品形态”和“市场表现”四大维度,基本上可以描绘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遇到、必须回答的关键性问题。这套体系既基于近年国内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探索的观察和实践,也汇聚了业界、学界和政府管理部门60余位资深人士的意见,最终成为评选的客观依据和基础标准。而首批入选的70家单位从多个领域和角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转型的现实水平和客观实际,既有亮点和可示范性,又有一定的市场业绩,能够为广大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转型示范评估组专家、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表示,评选“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是为全行业的数字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范本,并通过交流借鉴和推广实践经验,为全行业廓清发展方向,使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他认为,示范企业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从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做起,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为产业、为市场、为消费者服务,实现了从单纯出版到综合服务的质的飞跃,初步转型为现代内容服务企业,将发挥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是看得见、可学习的“导向”和“标杆”。
  6大突破“破题”数字转型
  在短短一天半的会期中,《人民日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重庆日报》、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等单位就数字出版转型战略规划、产品设计、思路布局等进行了重点演讲,4个讨论组的数十位代表进行了发言,主题紧紧围绕数字转型如何突破。
  传统出版行业如今面临的形势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新闻出版环境正在被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重构,信息技术渗透到新闻出版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新传播格局和新产品形态不断涌现。与会代表表示,面对新的形势,实行数字出版转型,是激活新闻出版产业活力,促使新闻出版产业重焕新生的必然选择。而数字出版转型如何“破题”,则是摆在业界面前的一道现实命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上,用“6大突破”概括了示范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的阶段经验:对数字出版转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数字化战略已逐步上升成为示范单位的核心战略;数字出版基础建设有了新突破,对企业组织架构实施优化调整,建立了资源加工出版的长效机制和现代出版的工艺流程;技术研发和应用有了新突破,对技术应用的自主性大大加强,主动参与技术研发,技术短板有效弥补;产品形态有了新突破,实现了全媒体融合、产品立体化、系列化、品牌化呈现;商业模式有了新突破,实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产业协作有了新突破,传统出版单位之间、与技术公司、平台商等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不断加深。有与会代表表示,这正是“破题”数字转型的有效参考。
  转型示范评估组专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所所长王飚分析认为,“破题”数字转型,可以从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中获得启示。示范单位对于数字化转型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普遍制定了较为清晰的数字化战略,在机制上加快改革,实现了业务流程信息化,内容资源数据化,产品形态进一步丰富,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运营模式进一步创新,体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和态势。他们在认识观念上,进一步清晰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在业务流程上加快数字化更新和信息化建设,在出版资源数字化程度上向全媒体方向拓展,在数字技术应用及研发上步伐加快,其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与运营思路都可以成为更多新闻出版“破题”数字转型的实际借鉴。王勤表示,探索数字转型,不仅要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也要通过提升全员数字化素养水平完成全部产品生产过程,同时要以全流程数据化为主体反哺传统出版,以开放合作的形式借力发展,从优质出版资源的四化(数字化、标准化、碎片化、结构化)抓起,夯实基础,打通生产线,实现资源的多维复用。
  多项利好加速数字转型
  在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上,冯玉明用极快的语速对转型示范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被会场内外称为“互联网速度”。她鲜明地指出,从评估过程看,申报机构之间反差极为巨大。得分高的机构无论是战略规划,产品规划,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制度与人力资源保障,技术装备,商业模式与传统业务流程及资源的有效衔接上都很突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如专业资源优势和专业平台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得分低的基本上没有起步,没有规划,没有机构,没有专业人员等。
  事实上,数字转型仍然任务艰巨。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组织的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调研报告中,认为数字转型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对数字内容消费的趋势把握不到位,产品创新不足;对新技术动向掌握不够,核心技术研发相对滞后,项目策划不到位;资金与人力投入仍显不足,持续推动乏力,商业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数字版权混乱,制约数字转型业务的推进与开展;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诸多方面。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全行业的数字转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将转型示范作为现在乃至未来数年的工作重点,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引导、扶持和倾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在接受新华网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转型示范企业的好项目、好产品,将优先纳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获得更好的支持;对转型示范企业今后在培训和人才引进方面,会给与相应倾斜;同时寻求多方面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使转型示范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近200位代表聚集一堂,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现场会既是对既往工作的经验总结会、交流会,也是深化推动数字转型的动员会、规划会和部署会。从这个角度上讲,面对数字技术开启的绚丽未来,数字转型的征程刚刚开始。
  (原标题:数字转型商业模式如何建立亟待破解)
(编辑:SN085)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