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0mm自行迫击炮陆军有没有装备120mm迫击炮

迫击炮_百度百科
[pǎi jī pào]
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从炮口装弹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较近,轻便灵活,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迫击炮基本情况
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而自己却静静地占据着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和。在海战中也被用来作为深水炸弹投掷器使用。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二是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发射出去。
迫击炮是一种小个头的轻型火炮,它在使用时灵活轻便,适于伴随步兵进行隐蔽活动。
迫击炮特点
迫击炮是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其特点:
一是射角大,射角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小射程近,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二是可以配备多种炮弹。主要配用杀伤,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和等特种炮弹。
三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
迫击炮战斗用途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和,配合步兵小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武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迫击炮历史发展
纵观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 “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六七式迫击炮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mm海军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全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m,射角为45 °~65°。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 “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小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 “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如当时美国506团E连的编制共140人,分为3个排和1个连指挥部。每排有 3个12人的步兵班和1个6人的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机枪,每个迫击炮班配备1门60mm迫击炮。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
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小大卫,其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
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口径型也正趋向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都会装备。
迫击炮分类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
按炮身结构可分为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迫击炮常见口径
60毫米-美国 M-2、M-224(朝鲜战争)、中国63式系列、PP89式、PP93式。
81毫米-英国 L-16、美国 M-252、中国W87式
82毫米-苏联发展的口径,可使用敌人81毫米的炮弹,但敌人的81毫米迫击炮无法使用这种炮弹。
100毫米-中国现役团营属迫击炮口径。
4.2英吋(107毫米)-最初用于美军化学兵部队,又称化学炮。
120毫米-中俄美自行迫榴炮。中国1964年式、W86式。
迫击炮炮弹结构
迫击炮一般由炮身、、座钣及瞄准具四大部分组成。炮身可根据射程的远近做不同的选择,炮身长一般在1~1.5m之间;炮架多为两脚架,可根据目标位置调节高低和方向,携行时可折叠;座钣为承受后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时与两脚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击炮体的作用;瞄准具多为,刻有方向分划和高低分划。
与其他常规火炮相比,迫击炮的主要特点是:
(1)弹道弯曲,适合于对隐蔽物(如山丘)背后的目标进行超越射击,也可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射击;
(2)装弹容易,射速高(20~30发/分),火力猛,杀伤效果好;
(3)质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强,中、小口径迫击炮可以人背马驮,打了就跑,能快速转移阵地;
(4)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造价低。
迫击炮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简单,在发现并瞄准目标后,将迫击炮弹从炮口滑进炮管,依靠其自身质量使炮弹底火撞击炮管底部的撞针;或者依靠其自身质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释放撞针后,撞击炮弹底部底火。底火被击发后点燃炮弹尾部的基本药管,随后捆绑在弹体外面附加药包内的火药亦被点燃。虽然炮弹与炮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炮弹滑落,但是弹体外部的闭气环仍能形成极大的膛内压力,推动炮弹出炮 口并飞向目标。迫击炮的这种发射原理决定了迫击炮弹不能与炮管紧密贴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线使炮弹产生旋转以稳定其飞行方向,转而使用尾翼稳定装置来保证其飞行姿态。因此,所有的迫击炮弹均带有尾翼。典型的迫击炮弹在结构上除尾翼外,还包括、传爆管、炸药、弹体、闭气环、基本药管、附加药包、底火等零部件。
美国M821 81mm迫击炮弹,为的标准配弹,用以对付人员、掩体以及轻型装甲目标。其弹体为薄壁钢制成,采用碰炸引信,装配时将引信螺接在制有螺纹的弹体头部,尾翼螺接在弹体尾部。尾管底端制有内螺纹,装入基本药管并与底火螺接。可通过调节附加药包数量获得5种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迫击炮典型
各国装备的迫击炮口径较多,有51mm、60mm、81mm、82mm、105mm、 107mm、120mm、160mm和240mm等近10种。
迫击炮按质量可分为3种类型:轻型迫击炮,口径在60mm以下,全质量不超过20kg,最大射程2600m左右,装备连、排或班级;
迫击炮中型
口径在60~100mm,全质量在34~68kg之间,最大射程6 000m左右,装备营、连级;
迫击炮重型
口径在100mm以上,全质量94kg以上,最大射程8 000m左右,装备团、营级(个别装备师、旅级)。
按运动方式分,迫击炮又可分为便携式、牵引式和自行式3种。
轻型迫击炮一般由单兵携行,中、大型迫击炮可根据作战环境配备炮车牵引或设计成自行式。
迫击炮轻型
中国PP89式60mm迫击炮 是典型的轻型连属迫击炮,由单兵携行,用于山地和丛林作战,
迫击炮击炮中
通常每连装备2~3门,已列装全军。
PP89式60mm迫击炮具有质量轻、初速高、射程远、操作使用方便等优点,于 1987年初装备老山对越作战前线部队,屡建战功,表现不俗,是世界上普遍公认的名炮。与同口径的法国MO-60L式和芬兰泰谱勒式迫击炮相比,我国的 PP89式质量更轻,射程更远。
中国PP89式60mm迫击炮主要诸元
口 径 60mm
初 速 203m/s
膛 压 ≤29.4MPa
射 程 145m~2 700m
射 速 30发/分
身管长 830mm
高低射界 45°~80°
方向射界 左右各4°
武器质量 14.3kg
炮弹质量 1.33kg
有效杀伤半径 12.9m
美国M224迫击炮 其机动灵活,2人即可完成携行及操作。该炮口径为60mm,全质量21kg,最大射程为3 490m,最大射速30发/分。炮身长1m,由高强度钢制成,为提高散热性能,其下部制有螺纹。采用轻合金两脚架,圆形座钣由锻铝材料制成,使武器质量大幅降低。座钣下面的加强筋在保证座钣强度的同时,使火炮在射击时更加稳定。炮尾处的提把内装有扳机,使该炮既可以迫发,也可以使用扳机击发。
迫击炮中型
中国W1987式81mm迫击炮该炮按西方国家的迫击炮口径和弹药规格研制而成,于1987年完成设计定型,主要是为步兵提供火力压制。
W1987式81mm迫击炮及弹药、引信和发射药均采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制造,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火炮部分采用中国首创的套筒式缓冲机构,结构简单,缓冲阻力作用于炮身轴线,可减小射击时身管转动,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高低机内装有自锁器,可防止高低机自动下滑。弹药部分采用铝合金尾管并装有闭气环,同时采用全保险型引信。全保险型引信使雷管和主炸药装药不在一条直线上,待炮弹飞过安全解除保险距离后,雷管才对正主炸药装药,因此即使在发射过程中引信早炸亦不会导致膛炸,发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该引信亦具有瞬发和延期功能。
美国M252 81mm迫击炮于1987年装备部队,主要为高速机动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该炮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炮口超压衰减装置,以减小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同时可减小炮口火焰;采用较长的螺纹状炮尾,使火炮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便于士兵操作使用;采用M117 K型脚架,便于调整火炮射角。
W1987式81mm迫击炮主要诸元
口 径 81mm
初 速 312m/s
膛 压 ≤66.7MPa
射 程 120m~5 700m
射 速 30发/分
身管长 1400mm
高低射界 45°~85°
方向射界 左右各3°30′
武器质量 39.7kg
炮弹质量 4.2kg
迫击炮重型
我国的55式120mm迫击炮属重型迫击炮。该炮系苏联1943年式120mm迫击炮的仿制产品,于1955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迫击炮防止重装
1.重复装填及危害
在战场上,可能会出现迫击炮重复装填的现象,即当一发炮弹被从炮口放入,却因为种种原因(如发射药受潮等)而没有发射成功,此刻如果炮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再次放入另一发炮弹,则会形成重复装填。重复装填的后果往往会非常可怕,两发炮弹可能会在炮膛中同时爆炸,摧毁迫击炮及它身边的炮手。
造成重复装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战场气氛高度紧张,并且多门火炮集中发射时噪音很大,炮手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迫击炮是否已经顺利发射。[1]
2.重复装填的预防及相应装置
苏联在二战中,针对迫击炮的重复装填问题,就发明过一种机械装置,安装在炮口上,如果第一发炮弹未能射出,则阻拦第二发炮弹放入炮膛。我军在自卫反击战中,则使用过一种对振动感应的光电装置,提醒炮手避免重复装填问题。
迫击炮发展走向
迫击炮自出现以来,结构无甚变化,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从炮口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管,所以它很像是落伍的老古董。但是它具有构造简单、轻便灵活、火力覆盖面积大、杀伤力强、最小射程近(仅50m)、射速高(每分钟可达30~50发)、造价低等特点,可毁伤开阔地及掩体内目标,破坏各种野战工事,打击高大障碍物背后目标。因此,迫击炮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现代各国军队大量装备,倍受各国陆军部队青睐。
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出现了几种新型迫击炮。
迫击炮微声
微声迫击炮是一种射击时只能听见很微弱的声音,同时,炮口既微烟又微焰的迫击炮。微声迫击炮实现微声,其原理并非如微声枪那样在枪口装有消声器,其秘密在所使用的炮弹上。这种炮弹弹体后半部装有一个金属圆筒,圆筒上口用发射药密封,下口开放,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燃气、烟雾、火焰都被封闭在炮弹尾部的金属筒内,所以发射时微烟、微焰、微声。比利时已研制成功NR8113A1 式52mm微声迫击炮,其消声效果好,既可发射杀伤榴弹,又可发射照明弹及烟幕弹。
迫击炮智能
智能迫击炮是一种无人监管的遥控、全自动迫击炮系统。正在对120mm的智能迫击炮系统进行可行性演示。该迫击炮系统包括 120mm线膛迫击炮、射击指挥和通信设备以及弹药补给装置。该系统的数据处理、目标瞄准、弹药补给和目标攻击都将自动执行。据称,这种自行装填的箱形迫击炮可携带20~30发弹,作战中由V—22“鹗”式飞机部署,火炮进行3分钟准备,即可攻击目标。当任务完成后,迫击炮或被重新定位,或被遥控摧毁。
迫击炮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迫击炮是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的迫击炮。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宇航公司采用复合材料制造了一种120mm迫击炮样炮。该炮全质量只有 54.43kg,比采用钢材减轻了60%,可由1人携行,因此特别适合于快速反应部队、空降部队、突击队及使用。这种迫击炮除发射常规炮弹外,还可发射精确制导炮弹。
迫击炮数字化
数字化迫击炮是日本陆上自卫队正在积极研制一种可与轮式、小型装甲车等机动装备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化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的突出特点是装有C 3I装置。研究较为成型的是一种“利用迫击炮散布型传感器收集目标信息和观测炮弹落点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使用一套系统就能够进行目标信息的收集和炮弹落点的观测。它主要由散布传感器迫击炮弹、发射电磁波迫击炮弹、接收装置和标定装置四大部分组成。散布传感器迫击炮弹主要用于收集目标信息,炮弹能识别履带车、轮式车、气垫车、直升机和有生力量等目标;发射电磁波迫击炮弹主要用于观测炮弹落点,在普通的120mm迫击炮的底部装上电磁波发射机,在引信起动时可发射出火炮的识别代码;接收装置,主要用于接收传播(中继传送)电磁波,该装置还配有GPS定位系统,可随时标定自己的位置;标定装置主要用于信息的处理、显示、存储等。据称,该迫击炮将在本世纪初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企业信用信息64式120毫米迫击炮_百度百科
64式120毫米迫击炮
1964年式120毫米,有时简称,是中国在1964年自行研制的第一门大口径迫击炮。该炮用梯形结构代替了传统的圆盘形座板,炮全重仅为174千克,比仿苏55式120迫击炮轻101千克。
64式120毫米迫击炮技术参数简介
口径:120毫米
行军状态长:2360毫米
行军状态宽:1610毫米
行军状态高:1400毫米
战斗状态全炮重:175公斤
初速:272米/秒
射速:6~15发/分
最大射程:5580米 (5520米是55式120的射程)
最小射程:450米
高低射界:+45度~+80度
方向射界:8~30度
牵引工具:马驮或车载
牵引长:7.5米
榴弹全重:15.9公斤
杀伤面积:56×28平方米
64式120毫米迫击炮营弹药消耗量计算表目前为军事机密,不便泄露
64式120毫米迫击炮中国迫击炮的发展历程
64式120毫米迫击炮轻型迫击炮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60毫米,是19世纪初由法国人布郎德发明的,该炮战斗全重18.5公斤,射程1763米。随后世界各国大都以此炮为蓝本来生产轻型迫击炮。20世纪50年代初,我军曾装备过60毫米轻型迫击炮和少量50毫米,作为的压制火器。武器制式化时,均未列装,停止了生产。60年代初,根据装备轻型化的要求,开始研制60毫米迫击炮,于1963年定型,命名为1963年式60毫米迫击炮,重新装备部队。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代轻型迫击炮,其战斗全重为14.5公斤,射程1470米。该炮轻便灵活,但射击稳定性差。为此,从70年代初着手改进设计,采用高强度钢,进一步减化结构,使全重降到了11.5公斤,且保证了发射的稳定性,并因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大量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于生产领域,质量更轻、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机动能力更强的迫击炮不断涌现。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满足现代战争对我军提出的客观需要,1983年我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60毫米迫击炮,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三年艰苦攻关,终于在1986年定型生产了国产M83A式60毫米迫击炮。该炮于1987年首先装备到参加南疆自卫反击战的部队,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此后在广泛听取使用部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最终定名为PP89式 60毫米迫击炮。炮身重5.25公斤,最大射程2665米,具有重量轻、密集度好、座钣稳定性好、勤务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但是与世界名炮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应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在减轻重量、提高射程、减少散布等方面更显突出。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军轻型落后的局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孜孜追求,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研制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产第三代60毫米迫击炮——PP93式60毫米远射程迫击炮。该炮采用轻合金材料,在身管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重量仅比原PP89式60迫多出4.15公斤 (为9.4公斤),而射程却比PP89式远出2899米(为5564米)。即便与世界名炮——法国的60毫米相比,在重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其最大射程也超过法国迫击炮564米(法国60毫米迫击炮为5000米)。PP93式60毫米迫击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迫击炮的研制开发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64式120毫米迫击炮中型迫击炮的发展
  我国第一代中型,为仿苏制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从1958年开始,我国开始转入自行研制阶段。 60年代研制的新型82毫米迫击炮,以减轻重量、增加射程、提高精度作为主攻方向。采用梯形座钣,简化结构,重量比53式降低了34.9%(全重36公斤),最大射程3032米。该炮于1967年定型,命名为1967年式82毫米迫击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此基础上,我国还研制成功了83-1型和83-2型两种迫击炮。83-1型82迫击炮广泛采用了,把全炮重量降低到18.1公斤,比67式82迫轻了一半,并为钛合金在火炮上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国家发明三等奖。83-2型为自行式迫击炮,采用装甲输送车底盘,填补了我国自行火炮系列的一项空白。7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第三代82毫米迫击炮。为提高整体系统的战术性能,采用高强度钢材和新型火药,把射程提高到4660米,而重量仅比67式多出3. 7公斤。该炮还可发射53式82毫米,实现一炮通用两弹,发射速度达到30发/分。该炮于1987年批准定型生产,名为,其主要技术性能已达到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
64式120毫米迫击炮重型迫击炮的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我军对高机动性大口径的需要,迫击炮设计者开始着手研制100毫米迫击炮。他们继承了梯形座钣技术,采用高强度钢材,设计命名了1971年式100毫米迫击炮。全炮重75.5公斤,射程达4751米,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设计定型的,广泛采用了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材料,把重量降低到52公斤,更适于空降部队使用。80年代研制的89式100毫米迫击炮,重量仅70.8公斤,射程增加到6505米,为我国第三代100毫米迫击炮。
64式120毫米迫击炮
  60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新型120毫米。设计人员创造性地改变了座钣的结构,用梯形结构代替了传统的圆盘形座钣,极大地减轻了重量;他们在弹药厂的协助下,改用新型缓燃火药,大幅度降低了膛压,解决了射击稳定性。该炮于1964年批准定型,命名为1964年式120毫米迫击炮。全重174公斤,比仿苏 减重101公斤。80年代研制的换代120毫米,从火炮到弹药都进行了全新的研究设计。经过几年努力,研制取得成功,命名为1986年式120毫米迫击炮。全重206公斤,最大射程7700米,与64式相比,重量只增加18%而射程却提高了 40%。此后,我国于1996年研制成功,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研制成功的国家之一。96式自行迫榴炮采用底盘,战斗全重16.5吨,乘员4人,携弹40发,最大射程12850米,最大行驶速度85千米/小时。该炮既能发射,又能发射榴弹,具有火力猛、机动力强等特点,可执行应急作战任务。据军事专家评估,该炮的性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1]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0mm迫击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