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制造业包括什么?

中国制造业有哪些第一_中华文本库
第2页/共5页
据报道,一些零散的“外资”撤离现象确有发生。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准备在美国本土制造某些汽车零部件,此前中国是他们建新工厂的首选。美国ATM(银行柜员机)供应巨头NCR,已经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移回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也准备“回家”建厂,以此为本土创造就业岗位。
在珠三角地区,一家生产高端棒球碳纤维的美国企业准备迁回本土。而高端耳机制造商Sleek Audio,则要从东莞撤走。研究者就此分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出现新的特征,发达国家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之风似乎悄悄刮来。
HIS也称,美国大可不必对失去“第一”过于悲观。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体现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产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企业的中国子公司”。
广东省经贸厅的一位知情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国内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甚至从国外向国内回流。”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甚至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不过,这种下降并不足为虑。因为同时,前8个月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496家,同比增长8.6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69.7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2%。欧盟27国对华投资也保持增速。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没忘了提示,“201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还只是西欧国家的25%;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达到西欧劳动力成本的38%。但这一增长还不足以形成转折点。”
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11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称,75.1%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主要业务转为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再向国外出口,而在2003年该数字不到24%。因此,美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仍是主流。
该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对媒体称,中国迁移到其他低成本区域的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耗能的产品再加工制造业,通常对环境影响较大,“迁离中国也是件好事”。
“中国制造”的得与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对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产业市场份额及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中国同样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发布方反而更多谈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甚至有“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
第2页/共5页
寻找更多 ""当前位置: →
离散型制造业生产类型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哪些?
离散型制造企业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时需要确保计划、采购、库存、容量和质量管理是他们的SAP ECC实现不可分离的部分。
对于CIO们试图解决在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最重要的痛点,满足不同企业用户的需求可以帮助他们做到统筹兼顾。
事实上,当涉及到SAP ERP的核心组成部分(ECC)功能,工具和针对离散制造环境的具体功能时,每个人想要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生产计划员可能需要某些工具,而物料计划员认为其他的工具是最重要的。
在SAP,离散制造也被称为车间控制,主要围绕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组件,在最终产品制造完成之前,组件存储在库存中。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制造形式。作为CIO,你可能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开心,但这五个必备的SAP ECC功能在离散制造业生产类型是最重要的业务目标:
生产计划。与重复制造相比,因为有多个生产步骤,生产计划在离散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并经常作为半成品储存或出售。为此,SAP的软件规划和仿真工具可能有所帮助。例如,预测功能,预测材料的未来要求根据历史消费可以计算出材料的需求更高,长期规划仿真工具可以帮助完成采购和生产计划,以便在采购、生产、资源规划和仓库存储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决策。
物料需求计划(MRP)。物料计划是离散制造中的关键。它有助于创建不间断的生产,确保所有的组件都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生产产品。MRP是一种材料的规划工具,用于采购计划编制过程的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它也可以用来计划维修备件,耗材和包装材料,提供更顺畅的供应链。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MRP做规划,但往往将相同的MRP工具运用在非生产材料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CRP)。离散制造业的企业不仅需要具备准确的评价能力评价,还需要达到一定的评估水准。容量评估让你评估每台机器或资源的工作量,而能力水准使系统提出替代方案,如面对产能瓶颈时增加工作次数或增加人力。
质量管理。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的质量检查和材料检查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整合质量管理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各个阶段,如采购、生产、产品开发和销售,确保您的公司不会面对产品退货或产品有缺陷的情况。
库存管理。当产品即将到期,或者当材料低于最小或最大库存水平,库存管理解决方案在离散制造业ERP可以智能发送用户定义的及时通知,这是SAP早期的预警系统工具。
关注官方微信
扫一扫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联系我们:
&(发送邮件时,请把#换成@)
投稿信箱:
&(发送邮件时,请把#换成@)
企业网版权所有热门推荐:
  工业4.0概念的风靡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让中国制造从业人员看到了一些曙光,他们再不是挤在狭小车间里的工具,而是即将进化成为一个具有话语权的群体,毕竟,总理都说了:要搞好制造业,它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之一,但显然,制造业兴奋地太早了,他们依旧活在过去10年的套路中,更加尴尬的是,有些连饭碗都丢了,东南沿海、苏州、常州等地纷纷涌现制造工厂倒闭潮,而耐克、三星、松下也陆续将工厂撤回本土,“好端端的工厂,说关就关了”,这句朴实的抱怨是中国制造在2015年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出从业者避无可避的焦虑情绪,退一步讲,即便是中国制造真能实现工业4.0,由其所带来的红利和辉煌,也很难分给现在的从业者,他们的能力尚驾驭不了这么高端的东西,就连一个“机器换人”的计划都可能让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人员失去工作。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阵痛,它在努力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自动化、机械化、工业互联网都已提上日程,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大战一场,但问题在于,中国制造业还有自己短期内无法克服的顽疾,比如生产技术含量、品质标准、品牌意识等等,而其中最大的顽疾,最深入骨髓的病根,还是之于“从业者”的定义,他们是工具,是设备,还是具有尊严的自然人?
  掏空身体,中国制造正遭受亚健康
  首先,必须承认中国制造在过去1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或者说,干成了一些事情,甚至有些事情足以载入史册,比如我们作为世界工厂,输出了20%的产能,囊括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中国制造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让一些低学历、低技能的人员也能养家糊口,不至于让他们走投无路,组成一支新的太平天国,威胁社会治安,当然,中国制造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是玩弄资本的高手,可深刻地洞察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律,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青史留名。另外,中国制造还逐步完成了产能的大迁徙,从东南沿海到中国大陆,这种迁徙的意义不在于找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制造业红利的一次再分配,也是中国城市精英分流的必由之路,简单点说,中国内陆的人口不用再外出打工了…还有,评价制造业的成绩,总不会绕过其所生产的产品,现在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无疑是iPhone的生产,既能满足其巨大的订单,又能兼顾品质,否则,库克不会接二连三地造访中国,更不会在公开场合盛赞郭台铭,除非,他觉得这位台湾老头很帅。
  其次,我又不得不说,中国制造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来自全球巨大的订单,好像一个个中国制造难以割舍的欲望,我们像一个男人日夜战斗着,但有点不加节制,终会被掏空。
  事实上,现在回头看看,中国制造取得的巨大成绩,大概都是依靠“掏空自己”换来的,我们先是掏空了政策红利,昔日免费拿地、免苛捐杂税,办工厂好像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现在的情况已大大不同,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巴不得全部的工业用地都来盖房子,要么就是准备了一大批的审批程序,每盖一个章都要收费,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满足盖章用;接着我们又掏空了人口红利,之前的工人像狗一样勤劳,像狗一样听话,具有奉献精神,“干着活,挨着鞭子”的日子,也能过得津津有味,如今的员工可就不同了,时代唤醒了他们的人性,不断撩拨着他们的欲望,年轻人开始讨厌进工厂,或者要求更高的薪水,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欲望,于是如你所见,制造业招人正成为其最头痛的KPI之一。
  最后,我们又掏空了“消费红利”,这种红利来自于早期消费者“凑合着用”的心态,之前过日子讲究个勤俭持家,东西能用就行,这也正好与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的品质理念不谋而合,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滋生“Quality life”概念,中国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满足“品质生活”的要求,而我们似乎又不知道如何生产更好的产品,也就不难理解,为啥中国人要去日本抢马桶盖了,至于一些食品制造业,就更没有什么竞争力了,以前,中国是一个喝得下三聚氰胺奶,吃得下地沟油的国家,可现在不一样了!
  以人为本,尊重消费者和员工
  其实,创办企业、制造生产,还有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种种,都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的,这是社会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之一,那些制造业做得好的国家,无一不是懂得这个基本规律并将之发扬光大,比如德国、日本,他们干起工作来一丝不苟,奔驰、宝马的汽车品质,保证了消费者的用车体验和用车安全,也支撑起相对昂贵的价格体系,毕竟,它们值这个价;日本的丰田车间里甚至没有不良率的概念,他们的总裁曾反问记者: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执行,怎么会有不良品这种事儿,搞不懂你们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而美国制造也是佼佼者,他们的从业人数自8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但产值却翻了几番,更是向世界输出了大量的知名品牌,美国制造尊重人性体现在既能满足人类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荣誉感,也能通过技术提升与精进,不断解放自己的员工,否则,他们怎么可能释放三分之二的从业人员呢?
  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目前最大的病根就是之于员工的定义,之于消费者的定义。显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突飞猛进之时,并没有全面而系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只是修炼了一些表层的东西,比如如何满足直接客户的要求,比如为节约资本,不断压低员工收入,又比如把员工当做喝汽油的机器和没有尊严的奴隶,这些都是中国制造无法升级的最本质原因。
  中国的事情总是充满着悖论,我们擅长把口号喊得嗷嗷作响,却常常在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比如“把消费者当上帝”的口号经常被喊得振聋发聩,声泪俱下,但真正做起事儿来就远没有这么动人了,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都是嘴上把消费者当成是上帝,私下里把消费者当成是弱势群体,于是,有人在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有人把死人的衣服扒下来,作为珍藏版售卖,有人做手机,屏幕抖动,听筒有杂音,统统包装好卖出去,这种品质理念注定了中国制造要遭遇现在的困境,毕竟,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会增加,他们要掏腰包,不会总甘于做弱势群体;另外,中国制造业因始终走一种劳动密集型模式,员工被定义成流水线上的工具,工作单调、枯燥、乏味,是那种仅需三天培训就能顺利上岗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的百万大军,只能靠出卖时间和体力来换取收入,这也就注定了其缺乏向上流通的路径;因劳动密集、人口众多,中国制造的管理也是粗犷式的,他们没有时间去沟通,更没有时间去让员工们做些改善,在很多工厂内,基层管理暴虐、蛮横,利用职权调戏女员工,这种大环境下,员工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揣摩领导性格,以避免挨骂;向上流动,也基本上不是靠创新、靠技术,而是靠着深知领导之心思,久而久之,莫说是技术革新,就连基本的技能也会疏于操练,这就是为什么工业4.0来了,对员工来说,有一种狼来了的效果,毕竟,他们出卖了时间,换回的只有微薄收入和一张背得滚瓜烂手的领导喜好图。
  中国制造有病,最大的根源在于对待消费者和员工的态度,前者关乎品牌、品质和市场规模,只有把消费者真正地看做上帝,才有可能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后者则关乎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事实上,只有员工强大了,他们才有可能去创新、去革新,去支撑起工业4.0.(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康斯坦丁:知名IT评论人,科幻星系、科技新发现创建人,多家...
1052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新制造业pmi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