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与陵的关系 有王陵 刘邦的地方,大多建有开元寺

潮州开元寺志_百度百科
潮州开元寺志
《潮州开元寺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志书,了潮州佛教志的空白,所以也称《潮州市佛教志》,它补充了地方志书某些方面不足。里面的记载时间、地点都非常清楚。
潮州开元寺志基本内容
该志书内容丰富、翔实,涉猎年代久远,上自唐开元二十年(738),截止1987年7月。全书共分十章,每章分若干节。在概述中点明了佛教起源及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也谈及由中国传往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于是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开元寺前身是荔峰寺,证明唐之前潮州已有佛教。 第一章记载潮州市庵寺概况,有182处故址寺院,难得的是包括了11处道教遗址(目前潮州已无道教),而且制出地图用座标标明方位编号。还有开元寺历史沿革,各项建置,历代修建记述。第二章宪令记载了历代朝廷,各级行政机构所发有关释、道文件、公函。
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朝廷敕天下州郡建开元寺文献,下至1986年12月中央国务院批准潮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附各级佛教协会文件。大事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清理释,道二教,小事关于收徒受戒问题的管理规定,可以说是事无巨细,有章可循,有文件为凭。在记事中可以领略到佛教徒爱乡,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关心贫病交加群众的慈悲情怀。以后章节依次为译著,规制、文物、文苑、人物、梵呗(佛乐)、杂录等,洋洋洒洒160万字篇幅,参考书籍200多种,照片500多帧,制作各种图表30多份。该志书内容丰富,文物记载涉及书画、金石、木雕、瓷器、佛像、经书、法器,从志书中注释可见编者的知识非常渊博。 《潮州开元寺志》为原开元寺住持释慧原法师所编。慧原法师历任开元寺监寺,佛学院讲师等职。
潮州开元寺志修志原因
修《开元寺志》是慧原法师的一大心愿,也付出了他的毕生心血,他在自序中说:“惟开元创寺历千余载,未见寺志……事关一方珍贵历史文献,岂可缺略?考古稽今宁无遗憾?”曾叹:“本省偏小之阴那山的,清代亦尝编志,岂岭东千余年首刹,竟无志乎?” 自1933年以来开元寺便有岭东佛学院之设,讲师来自厦门闽南佛学院,院内也有博学多才的僧人,都有修开元寺志的设想,奈何资料奇缺,无从编纂。
慧原法师一直注意收集有关佛教方面资料、相关掌故。解放初尝试自己编述,历尽艰难,三作三辍,粗具眉目,终未如愿。1954年在政府号召自食其力时,担任开元寺酱油工场出纳工作之余乃矢志编修《潮州开元寺志》,然后请人抄写。这时仍自觉体例不全,最重要的佛门梵呗(佛乐)竟然空白,由是扬长避短,于1965年勉强编成四册,十八万字,图片数十帧,方欲付印,没想到隔年文革之祸,毁佛破四旧,僧众星散,一切荡然无存。
1979年慧原法师供职于潮州市博物馆,当时博物馆设在开元寺内,在一次清理废旧物品的时候,才发现了这部费尽他心血的书稿正在废纸堆中,已是霉迹、虫迹斑斑,一时百感交集。也幸得有这部劫余手稿,全面修复开元寺时才能按图迅速恢复古寺旧貌,使千年古刹重焕光彩。慧原法师深通佛经,能讲学,亦精于诗、词、歌、赋,在他编的《潮州开元寺志》每章的开头都有一首《西江月》词作为文章起首,文雅易懂,一目了然。
该志书直到1985年秋中央有纂修地方方志的通知才重新整理,这时的慧原法师已年届古稀,自觉心力不足,加上开放后百废待兴,寺务繁忙(从1980年起任开元寺住持),只好请张新和张世楷二君共同抄校,在十八万字的基础上整理完善,最终成书是160万字的篇幅。 《潮州开元寺志》是一部好志书,国际知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在序言中盛赞:“不特桑门自此有翔实的记载,足以信今而传后也。”
企业信用信息题宣州开元寺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题宣州开元寺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6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王陵故城_百度百科
王陵故城,《史记》记载的一处秦末军事城池。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距城(寒川佛诞公园下孝义古城)三十一里的襄王沟内,海拔1800米的山顶之上。现城存遗迹为用石块垒成的城池。有东门和北门。城周二里。前寨“一线天”等悬崖峭壁和四处烽火台式的小堡子建在十里峡谷之间,形成“城中城”。距离商洛市商州城60里。[1]
史料载,王陵在刘邦项羽之争时屯兵于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沟内建城号称襄侯王,长达4-5年,控制了两关(武关、蓝关)一城(商县城)六里湾(砭路至襄王沟口、商君腿、将军腿夹口,也是张仪用计谋以600里变六里醉翻之地),成为助刘邦往返商於成就大业的生命线。
王陵故城简介
《史记》中记载,汉高祖在商於道商州地段上五次出入(刘邦过了四次,派过了一次)。并记载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史记·高祖本纪》说:“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集解如淳曰:‘王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正义括地志云:‘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荆州记云昔汉高祖入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此城王陵所筑,因名。’),以迎太公、吕后於沛。”  司马迁《史记》译著中“王陵故城”一说之争至今未有结论,笔者沿《正义史记》所描述地址方向做了近5年的调查探索,发现商州丹江南岸山谷里边的确有座隐藏了两千余年的古城堡。[2]
王陵故城地理位置
该秦末军事王城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寒川佛诞公园区域。是商於古道武关、蓝关中间“六里湾”砭道处。
王陵故城地理位置
地图标注如下:
2.再现的秦汉古道
3.现乐园村
4.古霸王寨/五方佛
5.古洛源驿站
6.运粮码头
7.吕布戏貂蝉歇店处
8.释无业诞生地
9.释无业开元寺
12.王陵故城
14.野地夜村
15.古高桥的位置
16.古高桥村
17.上洛古城墙基痕迹
19.城门位置
20.看水中之城的位置
22.312国道
23.沪陕高速
王陵故城军事意义
《关于科学开发商於古道商州段文化资源的建议》载:“秦时王陵在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沟内建城号称襄王,......”把上洛南三十一里的王陵故城作为秦代重大的国家级军事事件的原因在于:王陵在古上雒建军事城池,实际节制了商於古道的武关和蓝关;陈兵天险洛源砭道和古上洛孝义湾。控制古商县、雒源水运码头和古商县(龙驹寨)水运码头;用商於古道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意义是此地在秦末军事行动中担负了封锁、屯兵、转运、的一条军事生命线,保证了进咸阳建立大汉的最短路径。
王陵建城控制商於古道的时间是从鸿门宴的公元前206年刘邦称王至公元前202年建朝称帝大汉的建立。长达四至五年间。这四五年间,古商县上雒人民供养担负占几乎当地人数三分之一至一半以上的人口的军粮、兵员、军费、船渡、运输等。
商於古道的王陵故城
然而,王陵选择在商於古道商、雒地的背景也不同,一是因为,秦政在处理商鞅事件灭九族的过程中,此地的商人、雒人除被秦清剿外,二是此地本身就是古楚地邑。刘邦和项羽起义时就打的是复楚的旗号。
王陵是出名的孝子,其实当时王陵与刘邦和项羽关系都不错,当陈兵上洛选襄王沟扎寨建城堡控制“两关”“一城”水路和旱路观望时,刘邦和项羽都派了人去王母处劝说其子归顺自己,控制武关商县和蓝关、直入咸阳。因为刘邦和项羽都知道秦楚时就是谁得商於谁最后得天下,所以说服王陵最好的办法就是说服王陵的母亲。当时王陵母亲不愁吃不愁穿,听说王陵在上洛控制两关和数乡、亭和商县城,还在犹豫选边不定时,王陵母亲担心王陵看不清形势走错路,为了劝其子王陵辅助刘邦才有前途,就用了“苦命计”,在劝说刘邦的说客回去告诉其王陵要跟随刘邦后,独自去项羽处,项羽以为王陵母亲是来回让王陵跟他的话的,在只有项羽和她的情况下,忽然上前拔出项羽的剑插在自己的腹中,项羽大惊,因为项羽知道,其母死在自己府上,王陵肯定会说是自己害死她!定怀杀母之仇跟随刘邦。项羽越想越觉得王母的行为是他失去王陵,失去了商县商於古道,王陵母亲的用意和故意使项羽十分的震怒,喝令让士兵在门口加起了一口大锅烹煮了王母,王母用生命断了王陵对项羽的幻想,被大汉颂为教子的典范。
这些都是最早《史记》所说的秦末时期王陵在我的老家襄王沟芋园村建城和在商於古道发生的军事事件。
王陵故城是秦代留下来不多的遗迹。分为前寨、后寨、主城、和四个城堡(烽火台性质,每个约一亩地不等大小)组成。利用天险的峡谷十二、三里,构成“城中城”,在全国,这是少有的秦代大型群堡主城、前后寨天险的军事城池。[4]
王陵故城人文历史
王陵,西汉名将、丞相,和郭子仪一样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为臣榜样。王陵之母,与岳飞之母相同,都是国人教子的典范。王陵和王陵之母之所以出名,与《史记》、《正义史记》记载的西汉时商州有座古城有关。  《史记》记载:“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刘邦尚未发迹前,曾一度落难,是王陵的母亲(一说姓曹名梦云)收留了刘邦一家,并要王陵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对待他。后来刘邦起事,兵入咸阳,王陵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聚兵,从襄带来的以及在商州招募的义军近万人筑城不前,此城就是史书记载的“王陵故城”。
因为王陵脾气耿直倔强,并不看好刘邦,却倾向于更有英雄相的项羽。王陵随刘邦起事造反,一路杀入武关,刘邦从灞塬进关中入咸阳,王陵虽和刘邦是发小,却动摇不定,不随刘邦去关中。母亲教他随刘邦不可二心,后拿项羽剑自尽后惹怒项羽被煮,王陵因此走出商州的“王陵故城”助刘邦打天下。
《正义括地志》是最早解释《史记》的著作,明确指出事件的主体和发生时所在城堡的名称、方向位置,是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此处的上洛县考证为古上洛,即上洛古城,在今商洛市商州区夜村镇,而非今商州区市区)
王陵故城探索与发现
司马迁本是西汉时长安附近人,对于离自己较近地点的考察记载较为方便。唐代开元年间的张守节,离事件的地点也一样很近。商州是当年南去以水路为主的最省力的道路,也是长安至山南道的必经之路,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都较好考证。何况商州又是当年水旱两路名州,不会将邻州的地名混淆。张守节也是根据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研究《史记》三十年所写。  周录祥,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现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曾和多个学者考证这个记载,说明商州确有王陵故城的存在,而且确认该城是在商州上洛县的南部。虽然商州上洛治所在历史上几次搬迁,治所与事件发生地点的距离有变化,也没有三十一里那么准确,但都没有离开丹水旁上下几十里的岸边。如果偏差到商州上洛县以外五六百里的其它县去,除非商州没有“王陵故城”。  之后,由于《正义史记》同时出现“南阳”“阳南”“商州商洛县南阳三十一里”,以及商州找不到王陵筑成,所以“王陵故城”的地点以及王陵到底有没有入武关引来了很多争议。所发生的故事被重写,是非迷雾达两千年之久。  王国伟先生根据《史记正义》所记载的方向去踏勘、寻找,和史书对照,同时查阅了很多关于此研究的著作。在史书记载的“燕子山”“雕崖”侧面,峡谷内十几里的海拔近千米的山梁上,找到与事件接近的“育园村”(现属商州区夜村镇,在半山腰处)。经过走访发现,村里的后山梁上有座古城堡,当地人叫它是“城堡子”“襄王堡子”“堡子”。那座“襄王堡子”所在地的山梁也因城堡得名“堡子岭”。  而且无独有偶,《商州志》《续商州志》《长安胜迹图志》记载:“燕子山在州东五十里襄王沟……”。把有“襄王堡子”的这条沟就叫“襄王沟”。这些当地的地名、沟名、岭名,均与三个字,即“襄”“王”“堡”有关。难道这座小城堡就是争论两千年的“王陵故城”?  先查清地名、沟名、山名、城堡名和字义发音及译注与“襄侯王陵”的关系。“城堡”与“城”,“襄王”与“襄侯王陵”与造反人的称呼“襄王”都说的是同一事,也说明了这里当年发生过惊天动地之事。《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段,“襄侯王陵降西陵。”《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中,)“襄:王陵为襄侯。”  且“襄侯王”是聚众数千人造反时,跟随造反的绿林好汉对王陵的称号。简称“襄王”,易称呼而已。  经查商州和商洛史料,周襄王、秦襄王、楚襄王、宋襄王……都没有过武关经商州的历史记录,且“襄王”多是死后的谥号,没有那个国君“襄王”死后埋在此地的传说和记载,所以当排除此地的地名与其他国君相关。  从字义解释和发音比较,“堡[bǎo]”是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如~垒。城~。桥头~。古代指土筑的小城,如“徐嵩、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以自固”。“堡[bǔ]”是指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多用于地名):~子。马家~。堡[pù]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如十里~。此地不是这个发音,排除驿站的说法。  由此可见,“堡”就是城,是小城,有城墙的村镇、堡子。以上相关的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襄王小城堡”或“襄王堡”或是有“襄王城堡”的村子,与当地地名一致。  “襄王堡子”就是襄侯王陵的城堡,即“王陵故城”  王陵故城与商州上洛治所的方向和距离是否如《正义括地志》所云在“商州上洛县阳南三十一里”?  经查,有三种说法:一说商州上洛县治所在丹凤古城村,一说在商州夜村孝义古城村(陕西文物出版社《陕西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商洛卷商州文物“古城村遗址”:汉代,位于商州孝义代街村七组(原古城村)。……三面均临丹江,城址略成扇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城址西部残存夯筑墙垣,残高1.4米。遗址表面文化遗存丰富),一说在现商州古城(原莲湖公园)。  王陵故城与史记记载的商州治所,都为朝“南”的方向,与《正义史记》记载一致,其距离为:  1、丹凤古城村西南方离“襄王堡子”沟口40里左右。  2、商州夜村孝义古城村南离“襄王堡子”31里左右。  3、现商州城包括古城(原莲湖公园)东南离“襄王堡子”沟口50里左右。  《长安胜迹图志》:“燕子山在襄王沟……”说明当时的上洛县治所为商州孝义古城村较为确切。
王陵故城王陵故城的现状
虽然王陵在商州聚兵造城之事已过了两千多年,但以他命名的地名“襄王沟”和“堡子岭”上的“襄王堡子”城廓仍在。“襄王堡子”海拔约千米,前边是丹江,后边是涝浴河和流岭,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十分看好,因为水路和旱路都要从襄王沟口经过,进出必经丹水急弯处,是武关的第二道天然屏障。襄王沟口对岸就是过去的“将军屯”“商君腿”“将军腿村”,也说明是过去阻挡水旱路驻军屯兵的地带。  据《续商州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每月由襄阳到商州龙驹寨的船只约200艘。所以,此地应是当年武关之后的经济、军事和交通的控制要点和防线。  丹水连接“襄王沟”。“襄王沟”外狭内大,由一条主沟和七八条小沟组成,深有十三四里,沟口有哨卡一样的堡和前寨(需进一步考证);“雕崖洞”的军前寨营地,传说过去有寨门和大量木建筑,两边峭壁高数百米,仿佛用刀在山间劈开了一条缝,纵深一里余,峡口有古寨台,窄处只能容两人出入,有数百个古栈道留下的木屑窝,其下边是古泉池流出泉水。泉水渠是军士和土人开凿的(有痕迹),渠两边是古人的暗脚窝。两边悬崖峭壁的半山腰布满了古栈道和当年留下的数十个洞窟,当地人叫“雕崖洞”,就是《续商州志》记载的“雕崖”,其中一部分是由崖墓改凿而成的。《商州志》记载,可住50余户人。  从峡谷往后寨子的“襄王堡子”方向走,两侧高处有四座驻防台寨。第一处在雕崖洞上,第二处在绣花岭旁,第三处在杜阿台,第四个在襄王堡子前,都有200平方米左右大,石头砌成,现在只剩下两处残迹。这一些台寨和襄王城堡遥相呼应,把峡谷围成天然的“城外城”。  襄王沟峡谷前几里是暗河,不下雨时河水在河床下边走;后几里水在河床上边走。水是从海拔千米的“襄王堡子”上流出来的。  “襄王堡子”的腰上是几处练兵场,有“明火台”一处及“栓马场”遗迹。  要爬上“堡子岭”,有两条路可以上去,分别是寺沟和正面的沟。从山下上到“堡子岭”的“襄王堡子”,要走两个小时。  海拔近千米的“襄王堡子”中,有原始遗迹的东门和北门,门残留高两米五,宽一米,用大石砌成。北门高,而且险,不易上。入北门要扶墙,以前有三十几级台阶,现在仍有七八级。一次过一人,侧身可过二人。  主城廓为平方米的不规则椭圆形。城堡里边有几块特大的可以刻字的光滑青石,其它地方是学大寨时修的农田,现在长满了树和草。城墙是用大小崖块砌成,没有一块砖。城墙厚约60-100公分。现留下的城廓最高处约4米(靠悬崖一边,人下不去)。其余的多数和地面一样高,但有一米多高的城墙根子,是农业学大寨时毁了的。  在襄王堡子上,可以同时看到丹凤、商州、山阳甚至更远处的洛南的山脉、河流。  城堡子的一边是几百米高的悬崖,连接涝浴河、灰石浪岭,灰石浪有一处天洞,口有1.5米宽,深不见底,是天然山体溶洞,冬天冒白烟。另一边连接两水寺和流岭,过了流岭就是山阳县(古时的丰阳),悬崖的侧边是“王窨”,是襄侯王陵藏物喝酒的地方;还有一边是“王梁”,有一处可以供几十个兵士喝水的“涝池岈”,一年四季有水积。[5]
.商洛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商洛之窗[引用日期]
王国伟.商州府两千年历史迷雾:商洛日报,2012
.商州区人民政府文广局[引用日期]
寒川佛诞公园资料
企业信用信息开元寺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泉州开元寺(上)
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外的东西二塔等景观。目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
拜圣亭,俗称拜香亭、拜亭,位于天王殿正中北侧。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赑屃护榕树。
自古都会郡邑,多有建大刹而奉香火者,原所以护国而佑民也。泉郡开元寺,创自唐垂拱二年。其地原系黄氏宅基,因桑树生莲应梦,遂施基以建寺,名为莲花寺。庙貌巍峨,双塔耸峙。后毁于兵火者凡几,历代屡有禅僧、信士踵而葺之。至前明万历年间,倾废过甚,经黄氏之孙文炳重为修建,以至于今。乙丑春,余因督缉洋匪,暂驻郡城。时雨泽愆期,农民望之甚殷。余虔祷于开元寺,是夜即大沛甘霖,连宵达旦,合郡士民莫不欢悦。是年转歉为丰,咸歌大有,皆神灵之感应也。余见殿宇朽损,垣多坍塌,心甚戚焉,遂首捐清俸而为之倡,郡守令亦皆捐俸共襄。合郡士民感甘雨和风之应候,亦皆共矢虔诚,集腋成裘,源源施助。于四月开工,八月告成,所有大殿、后殿及拜亭、廊房,全行修整,焕然一新。故特将重修之年分勒石以记之。时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季冬月。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撰拜书。
康熙看望复台功臣到泉州开元寺,留下“御书”碑文如下:“门日皿阖连云起,岩廊拂雾开。玉珂龙影度,珠履雁行来。长乐宵钟尽,明光晓奏摧。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才。俨若神仙去,纷从霄汉回。千春章休历,分禁喜趋陪。”
落款为“临米芾书”,落款时间为“康熙四十一年六月”。
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
拜庭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铺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树龄少则200年,多则800载。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还有两只赑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明代石雕熏香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
&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石塔与榕树。
这株榕树有800多岁。
800年榕树全貌。
拜庭两侧有两座造型极为少见的小型石塔,系“宝箧印经式”石塔。塔下有碑刻: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捐建。从斑驳的图案上看,二塔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故而有人称之为“阿育王塔”。虽说不敢断言正是天竺古塔,但至少可以说明宋时泉州与海外的交流程度确实是不可低估的。
从中轴线看,大拜庭气势恢宏,拜庭位于天王殿、拜圣亭北,是一个大庭院,面积2800平方米,是古代郡府各级官员列队朝圣和信众祈拜之地。如今,每月农历二十六日的勤佛日,这里仍然人山人海,梵呗声声。
大雄宝殿大门正中悬挂“桑莲法界”大匾,“桑”、“法”二字为繁体异体字。这题匾概括了寺之由来,题写者不明;有说是明代晋江书法家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所书。  
紫云大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建时,“尝有紫云覆寺至地”(唐·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故名紫云大殿。代有重修。
&&&&&门柱悬朱熹撰、李叔同(弘一法师)书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此地古称佛国”这种现象在泉州倒是容易看到,因为以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三大寺庙为首的泉州佛教寺庙林立,香火至今十分鼎盛。而“满街皆是圣人”,有些人却不以为意。其实,朱熹这副对联,不只是上联肯定了泉州佛教文化之盛,更重要的是在下联,肯定泉州“满街皆是圣人”。在古代的泉州,儒生之多,成就之大,造诣之深,是一个很独特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御赐佛像”石雕门楣石,开元寺大雄宝殿大门顶上的“御赐佛像”的石雕门楣石,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马八儿国人、泉州港主挹伯鲁马尔创建湿婆神庙的石构件,成为明代泉州开元寺的名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印度教》)
垂云薙(剃)草,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载,开元寺初建,“尝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垂云薙草,天启地灵之如是,则开元实寺之冠,斯又冠开元焉”。此为拜庭“凡草不生”之由来。
开元寺志》载:“……师号文慧(俗名王觉先,在开元寺文殊院出家,名法周,后赐号文慧),(宋)咸平初(公元1000年左右),太守宿翰尊礼师,一日翰至,相引行殿墀,见其下数茎草,翰指问曰:‘古语道,紫云盖地,寸草不生,因甚而今却有?'师应声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时生。'翰深叹服。”
&&&&菩提树,甘露戒坛前有菩提树,增加了法坛的佛气。
  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隐花果球形。树干可提取硬橡胶。菩提叶纤维网络分明,制成标本可作书签。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在树下成佛,故此树便沾了佛气。唐·贞观年间,使者多次到印度摩伽迪国菩提树寺设供,并施舍袈裟。唐·高宗五年还曾于该寺立碑。
&  写菩提树的诗,多与佛有关联。宗六禅祖、唐朝慧能大师有诗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梁·简文帝也写一首《菩提树颂》:“五百宝盖,胜光自合;十千缨绺,悬空下坠。”
藏经阁,又称“百宝楼”。大门楹联:1、“甘露流香品超四大 紫云焕彩地辟三摩”。2、 “桑开白莲无情说法 塔涌铜佛正令当机”。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僧录刘鉴义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钢盘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
  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二楼藏经。
  藏经阁藏经颇丰,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以宋、明刻本最珍。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629年)生。先祖黄元方,河南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今黄巷)。父黄崖于隋末由侯官迁至南安县东南十五里西洞州(今泉州市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守信、守宽。
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时称“郡儒”。娶司秦西人李氏,生四子。即曰:肇经、肇纪、肇纲、肇伦。又配司马氏,生有一子曰:肇纬。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田叁佰陆拾庄。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平时扶贫济困,一生乐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献桑园宅建开元寺。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来西洞州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公献地建寺,黄守恭拨地建尊胜院供匡护讲经说法。垂拱二年(686年)
高僧匡护朝谒暮访殷勤,日久守恭公曰:“欲吾金也帛也”,僧曰:“非也”。公曰:“欲吾庄田”,僧曰:“非也”。公曰:“然则何为?”僧曰:“愿求长者一袈裟地耳。”公即许之,僧即以袈裟竖於竿上末,其阳影尽橕於此地,无佘尺寸也。公愕然曰:“汝果拟尽欲吾此地耶?”僧曰:“然,”公曰:“吾宅後桑园汝能管开白莲花者,吾尽
将此地与汝。”僧曰:“请长者一观何如。”公依其到桑园,僧曰:“请长者赐一杯清水。”公即取水予之。僧将水喷於园中桑树,顷刻之间,尽开白莲花,公不乐而回宅。僧即云游四方去也。一天公呼其子,曰:“僧非常人也,吾子无福居於此地,当舍之。”令书押此地,寻僧之所,榜一贴出,忽然紫云一朵,僧即在榜下,僧入见长者曰:“长者诚有是心哉。”公曰:“然。非特舍地,当有田叁佰陆拾庄,尽舍之。但吾有五子,欲安置何地?”僧曰:“莫愁。长子肇经居南安之吕洋,次子肇纪居惠安之黄田,三子肇纲居安溪之参陶,四子肇纶居同安之金柄,五子肇纬居诏安之南诏。付袈裟一领交长子收执为一派子孙,紫跋四地,日後子孙後世祭祀,明节相逢,符合之一脉。”公曰:“後世子孙倘有稍衰,愿圣僧明言训之。”僧曰:“豺狼尚知报本,而况人乎?长者舍宅为佛寺,舍田为佛资,其德非小,其泽非轻耳,後世儿孙绵绵富贵,与静玺同休,何衰之?”又曰:“长者舍宅建寺,功德无量,贫僧无可报,後将东园建祠为长者檀樾祠,长者贵躬百安,每年春秋明节切须著儿孙等概奉祀,後世儿孙一脉同知水源,春秋本木之义也。”
黄守恭就此舍园建寺,因有桑开白莲花之瑞,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寺中有一殿宇曰:“桑莲界”。又有紫云盖地之祥,改称紫云寺。寺的山门对面有座“紫云屏”照墙。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即今泉州开元寺)。
守恭献宅建寺,历代传为佳话。守恭子孙,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庙,“紫云”为堂号。黄守恭遣子分派“五安”时,作了一首“示儿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苍天有眼长垂祐,俾我儿孙总炽昌。”  还有五安黄会亲诗曰:
  “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
  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历经1300余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新、马、泰、菲、印尼、欧美等地,瓜瓞绵长。紫云黄氏子孙历代科第联芳,管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人才辈出,遍及海内外,每当回来寻根认祖,他们见面时总要念出这首“认祖诗”。以此诗作为认祖联亲的凭据,成为一俗。至今海内“五安”黄氏族人生息繁衍,蔚为当地望族。黄守恭被奉为江夏紫云派始祖。唐太极元年(712年),黄守恭逝世,享年84岁,葬于泉州西郊(今北峰镇招峰塔后村东侧)。
檀樾祠古松柏。
已500岁矣。
檀樾祠古柏共有两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陵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