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化的基石

原标题:推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作关于《决定》的说明,系统部署法治中国建设。这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水平达到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进入新阶段,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实现新跨越。就如何理解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颜晓峰研究员。
  法治是国家治理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呢?
  颜晓峰: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人类社会从形成国家时起就有了法制,法制是统治利益、统治意志、统治权力的固定化、规范化、权威化表达,如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秦始皇的“秦律”等。但法制还不等于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而言,古代社会还属于人治社会,我国几千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因为法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社会的经济关系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有效约束政治权力的程度,这就造就了人治的土壤。即使我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封建盛世,也只是某些贤君良主的一时政绩,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都不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治乱循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律的体系逐步完善,法制的功能逐步强化,法治的权威逐步确立,法治在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愈益上升,法治成为治理文明的显著标志。法治的本质正如四中全会《决定》所表述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简而言之,就是人服从法、权从属法、行受制法,就是依法治国。推动法治普遍化、深入化、实践化的力量,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是人民群众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迫切要求,是先进政党引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法治自觉。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包括治理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法制是由人制定的、法治是靠人实施的,但法制一旦形成,就有了制约人的行为,包括制约法制制定者的力量;法治一旦确立,就有了高于个人和组织,包括高于法治实施者的权威,法治就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了我们党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法治信念和治国方略。
  法治在治国理政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
  记者:保持国家和社会的运行需要多种机制,治国理政有着多种方式。既可推行道德教化、强化伦理约束,即以德治国;也可推行法治天下、强化法律权威,即依法治国。德治与法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颜晓峰: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性质治理;相对于德治等其他治理方式而言,是共同进行治理的不同机制。实际上,治国理政是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我国古代就提出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思想。但在多种治理方式中,必有一种方式起主导的支配的作用。从国家治理方式总的趋势看,目前世界上142个国家有成文宪法,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导方式,是统领其他治理方式的基本方式。
  德治方式重在激发道德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导向作用,强化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社会不仅要形成法律敬畏,不越法律红线;而且要培育道德敬畏,不逾道德底线。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说明法律要有伦理支撑,硬约束要有软约束配合,法治方式不能成为唯一方式。德治方式可以拓展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范围,降低社会运行和控制的成本,增强人们履行责任义务的道德满足和愉悦。
  记者: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同时要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呢?
  颜晓峰:这是因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基于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基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要求。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可以说,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体的基本关系,决定了法治方式是社会运行的基本保障。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治能够弥补德治的限度。
  推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的内容是把法治作为信仰、让法治成为信仰。宪法宣誓表明,忠于和维护宪法,必须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基于法制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现实生活中,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深处的原因还是没有树立起法治信仰。树立法治信仰,就要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在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够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呢?
  颜晓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只有依法治理,才能实现“三化”。制度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进行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是依法治理,法治中国是治理制度化的现代图景。规范是治理之要,推进规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点。治理规范化强调治理科学化、标准化,就是要遵循治理规律,细化治理标准、注重治理控制。法治化保证规范化,治理规范化的进程就是法治化的进程。程序是治理之道,依照程序实现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程序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法治程序是治理程序化的体现,法治程序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执法程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等,都是法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具体化、细化和强化。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等等。这些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必须把建设法治中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同步进行,促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促使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的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统一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好党和法治的关系呢?
  颜晓峰: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实现总目标的首要原则,表明了法治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法治实践中,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是统一的。
  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时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对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来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就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了科学途径和方法,是党领导法治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程序,既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又充分发挥了法治体系的功能效用。(记者 黄昆仑)
  分享到:
(责编:张玉、程宏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