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为什么是飞地。你觉得是柯尼斯堡这个名字好听,还是加里宁格勒为什么是飞地这个名字好听?

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加里宁格勒(州)是一块俄罗斯的飞地,与波兰、立陶宛两个北约国家接壤。领土面积仅为1.5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北京市),人口99万。▲俄罗斯的飞地由于直接面向西方,加里宁格勒被看作是俄罗斯刺入西方的一把地缘匕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最前沿。▲加里宁格勒的俄军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味道,但在13世纪至20世纪的700年间,这里是德意志人的领地,当时加里宁格勒州还叫做东普鲁士,首府称为“柯尼斯堡”。欧拉在这里提出的“七桥问题”,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从未走出过柯尼斯堡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推动人类哲学思考大步向前。▲德意志的柯尼斯堡崛起于柯尼斯堡的普鲁士王国最终在1871年统一德国,奠定了德国的大国地位并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直至今日,其政治基因一直流淌在德国的血液中,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可谓是近代德国的“龙兴之地”。▲柯尼斯城堡二战后,东普鲁士北部作为战利品被苏联吞并。居住在这里的300余万德意志人流散殆尽(占当时德国总人口的5%)。并入苏联后,加里宁格勒成为这片土地的新名字。加里宁格勒(东普鲁士)为何能够成为德国的“龙兴之地”?成为苏联(俄罗斯)领土后,这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德国的龙兴之地一、条顿之心1291年,基督教军队在地中海东岸最后的据点阿卡城被伊斯兰军队攻陷,基督教的十字军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罗马教廷为东征穆斯林异教徒而建立的圣殿(法国人为主)、医院(意大利人为主)、条顿(德意志人为主)三大骑士团被迫返回欧洲。在南线对伊斯兰国家的圣战遭受挫折的同时,罗马教廷在波罗的海沿岸发起的“北方十字军运动”也并不顺利。13世纪初,基督教在中东欧广泛传播,但地中海东岸的立陶宛、普鲁士(均为波罗的人的一支)等民族仍信奉原始宗教。丹麦、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在教皇号令下对这些生产水平落后的异教徒发动圣战,旨在占领波罗的海东岸并迫使异教徒皈依基督。▲十字军运动北方十字军们小看了他们的对手,波兰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在入侵普鲁士的过程中遭受挫败,普鲁士人甚至反攻到马佐夫舍境内。1226年,刚从中东返回欧洲的条顿骑士团收到了康拉德一世的求援信。波兰人提出的条件极为诱人,在征服普鲁士人后,骑士团拥有对普鲁士土地的绝对控制权,骑士团可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修士国度,不需要臣属于波兰国王。经历过中东战火淬炼的条顿大军很快就打退了普鲁士人。1255年,骑士团征服了普鲁士人最北方的据点——桑比亚半岛,异教徒最终匍匐在基督的脚下。▲条顿骑士骑士团在桑比亚半岛南部建起了柯尼斯堡,在未来的7个世纪中,这里将发展成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德意志城市以及地区文化、宗教中心。柯尼斯堡周边盛产琥珀,储量占全欧洲的90%。作为贵重饰品,中世纪的琥珀与黄金等值。骑士团在柯尼斯堡设置总军需官,负责琥珀的统购统销。大量的琥珀在柯尼斯堡装船,被运往西欧商业城市布鲁日进行分销,另一部分琥珀沿着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琥珀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中南欧。琥珀贸易让骑士团赚得盆满钵满,柯尼斯堡也在飞速发展。▲琥珀之路征服普鲁士人后,条顿骑士团向东控制了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地。此时的东欧正在遭受蒙古人的蹂躏,俄罗斯王公们被蒙古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骑士团试图趁俄罗斯人的疲软夺取诺夫哥罗德等地。1242年,双方在爱沙尼亚东部的楚德湖爆发大战。俄罗斯人在将领涅夫斯基的指挥下大败条顿骑士团,此后近700年,德意志人再也未能越过楚德湖。▲俄罗斯人击败了条顿骑士1291年,骑士团将总部从威尼斯搬到马尔堡。在古普鲁士人的土地上,一个崭新的条顿骑士团国出现了。大量德意志农民迁徙到骑士团国。到13世纪末,修士国度的人口突破200万。在同化普鲁士人的同时,骑士团国也成为欧洲主要产粮国。▲骑士团的标志成为日后德军的“铁十字”骑士团名义上效忠于罗马教廷,但民族属性让骑士团对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有着极强的归属感。败给俄罗斯人后,骑士团开始向西扩张,希望将骑士领地与德意志本土连接起来。横亘在神罗与骑士团国之间的是一片属于波兰的领土——波美拉尼亚。条顿骑士团与波兰大打出手,曾经的基督教兄弟就此成为仇敌。▲骑士团心向德意志到15世纪初,波兰人在战争中取得优势。骑士团由于实力减损,失去了对爱沙尼亚等地的控制。此时的俄罗斯人已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莫斯科公国在东欧崛起,逐渐向欧洲政治舞台中心靠拢。1454年,骑士团国被迫将首都迁到了柯尼斯堡,柯尼斯堡从经济重镇变成政经双中心城市,城市地位大幅提升。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兴起。罗马教廷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宗教改革借着宗教改革的东风,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于1525年宣布“不再效忠罗马教廷……骑士团国世俗化并成立普鲁士公国,国家皈依新教”。柯尼斯堡迅速成为波罗的海沿岸的新教中心城市。1534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建立沙皇俄国。这个斯拉夫国家很快就发展成东欧的一大强权,伴随着沙俄的扩张,新一轮争夺战将在波罗的海上演。▲阿尔布雷希特与普鲁士公国二、崛起!普鲁士!世俗化后,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一直统治着普鲁士公国,但因实力有限,公国被迫臣服于波兰。为了增强竞争力,普鲁士公国与同为霍亨索伦家族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藩侯国联姻(神罗实行选帝制,勃兰登堡是选侯国之一,拥有推选皇帝的投票权)。1594年,勃兰登堡的西吉斯蒙德迎娶普鲁士大公的女儿安娜。1618年,西吉斯蒙德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了普鲁士公国,霍亨索伦家族的两个分支被统一起来。但普鲁士仍被看作波兰国王的藩属,而不像勃兰登堡那样被认定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西吉斯蒙德与安娜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组成为共主联邦,让普鲁士脱离波兰的控制,将其与勃兰登堡整合在一起是霍亨索伦君主们的夙愿。1657年,借助波兰与瑞典爆发战争的有利契机,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威廉与波兰签订《卫劳条约》,取得了普鲁士公国的绝对主权,波兰势力被逐出了普鲁士公国。▲勃兰登堡与普鲁士公国组成共主联邦(紫色)1701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爆发战争。勃兰登堡-普鲁士统治者腓特烈一世在神罗皇帝陷入困境时,为后者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回报,皇帝同意授予腓特烈一世“国王”称号。1701年1月,腓特烈回到自己出生的柯尼斯堡,在这座城市的见证下加冕称王。侯国级别的勃兰登堡与公国级别的普鲁士统一起来,升级为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柏林成为国家唯一的首都,原普鲁士公国辖境被称为东普鲁士。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之间被一部分波兰领土隔开,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的柯尼斯堡仍是东普鲁士的首府。普鲁士王国建立的同时,沙俄在经过18世纪初的彼得大帝改革后,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俄国通过1700至1721年间的大北方战争,夺取了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大片波罗的海沿岸领土。腓特烈一世利用柯尼斯堡周边出产的琥珀,建造了著名的琥珀宫。作为大北方战争中的盟友,这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小宫殿后来又被送给了俄国沙皇。▲现代复原的琥珀宫(原物在二战中失踪)琥珀宫显然没能彻底巩固俄普友谊,1756年欧洲爆发七年战争,俄普两国分属不同阵营。俄军长驱直入,于1758年占领了东普鲁士,俄国总督坐镇柯尼斯堡负责管辖这里。直到1762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去世,普鲁士才拿回了东普鲁士的控制权。18世纪下半叶,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富庶的西里西亚;之后又和俄国、奥地利一起三次瓜分波兰。随着领土扩张,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被连接起来。俄国则相继吞并了立陶宛和波兰东部,俄普两国自此成为邻国。▲普鲁士的扩张19世纪中叶,普鲁士相继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这个脱胎于骑士政权的国家赢得了统一德国的主导权。1871年,普鲁士国王,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廉一世加冕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以柏林-柯尼斯堡为代表的北德方言成为德国官方语言,普鲁士首都柏林成为德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至今。普鲁士的专制政体和军国传统深深影响着德国,并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改写了人类历史。德意志帝国时期,柯尼斯堡仍是东普鲁士的首府。到20世纪初,该城人口突破20万,是德国东部第一大城市。▲德意志的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很快陷入到堑壕战的泥泞中,机枪、毒气的广泛应用让无数的年轻人殒命在阵地争夺中。沙皇俄国在战火中被推翻,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趁机独立。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力不能支的德国在1918年宣布投降。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除了巨额赔款、德国还必须放弃13%的领土。一战中败亡的奥匈帝国、沙俄帝国给了波兰人复国的机会,在美英等国支持下,俄奥境内的波兰人聚居区构成了波兰复国的领土基本盘。通过从德国手中夺得“波兰走廊”,波兰拥有了出海口,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的地理联系却被切断。▲割地赔款的德国地理阻隔制约了东普鲁士的发展,《凡尔赛和约》更是被看作德意志民族的耻辱。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重新武装。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下,德国四处出击,相继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8月,德国向波兰发布最后通牒,要求波兰“归还波兰走廊”。在被波方拒绝后,德军于当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德瓜分波兰德国吞并了波兰西部,东普鲁士再度与德国本土连接在一起。依据战前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东部、以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被看做是苏联势力范围。德国击败波兰后,苏联吞并了上述地区。1941年,希特勒完成了对西欧和南欧的征服,他撕毁条约发动了侵苏战争。苏联凭借着巨大的国土纵深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企图,依靠着自身的工业实力和盟国援助,苏军逐渐扭转局势。▲德军入侵苏联1945年1月,苏军反攻到德国本土,东普鲁士战役爆发。对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的围攻是整场战役的重头戏,苏德双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员装备。从东普鲁士边境到柯尼斯堡的100余公里路途上,苏军付出了58万人的伤亡。1945年4月9日,柯尼斯堡城防司令奥托·拉施向苏军投降。战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柯尼斯堡的人口从1939年时的37万人下降到12万人。柯尼斯堡成为苏联占领的第一座德国大城市,通往柏林的大门已向苏军敞开。▲柯尼斯堡战役三、终成异域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投降。依据美英苏签订的《波茨坦公告》,柯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1.5万平方公里)被划入苏联,东普鲁士南部被交给波兰。为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加里宁,苏联将东普鲁士北部设置为加里宁格勒州,柯尼斯堡作为首府被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地名“去德化”的同时,德裔居民被有组织地逐出东普鲁士。至1950年,超过300万德裔居民被迫从东普鲁士迁往德国本土。▲加里宁加里宁格勒州与苏联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国接壤,但立陶宛是苏联在1940年强行吞并的,苏联不可能将这个战略要地交给对自己向心力不高的立陶宛。考虑到俄罗斯人是苏联的主体民族,加里宁格勒被交给了地理上并不与其接壤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管辖。以俄罗斯人为主的移民很快填补了德裔的位置。除了从苏联内陆召集来的移民,一些从西欧战场返回的苏联部队被要求在加里宁格勒就地复员,大量被德国掳掠的苏联人口在返回故乡的过程中也被截留在加里宁格勒。▲二战后东普鲁士领土划分苏联西部的大量城镇在战争中被毁灭,留在加里宁格勒反倒能得到房屋和粮食配给。到1959年,加里宁格勒州人口达到61万,其中俄罗斯人占80%,余下的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毁于战火的德式建筑被苏式建筑取代,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柯尼斯城堡也被拆除。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到上世纪60年代,加里宁格勒州以军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被迅速发展起来。▲加里宁格勒苏维埃大楼与柯尼斯城堡遗址加里宁格勒虽不是冷战前沿,却在与北约的军事博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里宁格勒被作为苏军进攻西欧的集结地之一,常年驻扎有10至30万苏军。加里宁格勒州的波罗的斯克(德语地名为皮劳)成为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驻地。加里宁格勒多地被划为保密行政区,没有特殊通行证,哪怕是苏联人也不得擅入加里宁格勒。▲波罗的斯克军事优先的策略限制了加里宁格勒的生产力发展,苏联只得投入大量资源以维持当地驻军和民众生活。上世纪80年代,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苏联政府已无力负担加里宁格勒的巨大开销,计划将当地改建为面向西欧的经济特区。计划还未落实,苏联就解体了,加里宁格勒州成为一块被波兰、立陶宛包围,不与俄罗斯本土相连的飞地。加里宁格勒的对外陆上交通必须穿越波兰或立陶宛,海空运输成为沟通俄罗斯本土和飞地之间的主要交通方式。▲沦为飞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加里宁格勒远离俄罗斯本土,无法完全融入俄罗斯大市场,单一的军工产业削弱了加里宁格勒州的抗风险能力。1991至1995年,加里宁格勒州的工农业产值分别下降61%和50%,降幅是俄罗斯本土的1.5倍。为帮助加里宁格勒恢复生机,俄罗斯大幅缩减当地驻军并给予税收优惠,试图吸引西方资本注入,特别是对当地怀有民族情感的德国资本。▲修复的德式古城门俄罗斯修复了大量德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当地还破天荒出现了德语报纸。但是冷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已放弃了对包括东普鲁士在内的前东部领土的声索,来加里宁格勒的德国人大都是怀旧的老人,并不能带来足够的投资。倒是邻近的波兰与立陶宛在加里宁格勒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加里宁格勒州80%的电力供应来自立陶宛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从俄罗斯本土输往当地的天然气也经由立陶宛中转,立陶宛借此获得了较低的俄罗斯天然气购买价格。▲伊格纳利纳核电站2004年,波兰与立陶宛加入欧盟。在欧盟框架下,两国加大投入,推动与加里宁格勒州的跨境合作项目。但波、立两国同时也加入了北约,俄罗斯对此极度抵触,开始管控加里宁格勒州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在过境问题上,波立两国通过欧盟与俄罗斯达成协议,持有俄罗斯护照的加里宁格勒州居民可以办理“自由过境通行证”往返于俄罗斯本土和飞地之间。除军工业,加里宁格勒的琥珀业仍然兴盛,年产琥珀原石超过300吨(价值约75亿人民币)。但这无法支撑起加里宁格勒的经济,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仅为俄罗斯本土的75%,日益老化的港口设施也无法同波兰、立陶宛等国的港口竞争。当地的俄族年轻人甚至呼吁在文化上“再德意志化”,以寻求打破经济困局。▲加里宁格勒对外交通俄罗斯政府为了防范分离主义,不肯放松边界管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增大,当地年轻人只能前往俄罗斯本土求职。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军事冲突,西方国家对俄实施经济制裁,有关加里宁格勒的多个经济开发计划均被搁置,当地经济利益严重受损。▲柯尼斯堡主座教堂(康德墓便位于这里)随着美俄博弈的不断加剧,加里宁格勒州又成为对抗前沿。俄罗斯政府计划再度将其军事化,当地的驻军和军事装备数量大幅提升。对于德国人来说,曾经的柯尼斯堡和东普鲁士都变成了历史记忆。德国在战后建立了“东普鲁士故土协会”,但也只是为东普鲁士难民及其后代提供一些生活帮助,并不致力于收复旧土。随着老一代东普鲁士居民的凋零,他们的后代都生长于德国本土,失去了与东普鲁士的精神联系,近代德国的“龙兴之地”终成异域。▲俄军在加里宁格勒举行军演再看俄罗斯人,“加里宁格勒”的地名使用不到80年,历史底蕴不足以唤起人们的认同感。苏联解体后,作为飞地的加里宁格勒一度有机会加强与西欧的经济联系,但不曾停歇的大国博弈打断了当地居民的美好期盼,“靠近西方”给予这里的更多是无奈。俄美博弈加剧,作为战略支点的加里宁格勒已被拖入一场全新的地缘对抗之中。▲加里宁格勒人的生活并不轻松}
加里宁格勒这个名字可能许多朋友都听说过,特别是在近年的一些国际新闻里,大家可能看到过不少关于它引发的争端。可以说这个地区在目前的归属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俄罗斯的一块领土。但这个地区的历史却着实是复杂得不能再复杂了,比如它就是很多朋友非常熟悉但现代地图上完全找不到的东普鲁士,而且“普鲁士”这个名字的内涵又远远超出了德国的范围。而这些历史上纠葛可以说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在现代的争端有一定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加里宁格勒的复杂历史。加里宁格勒地图不是日耳曼人的普鲁士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确说明的是,加里宁格勒的早期居民是普鲁士人。但我们这里说的普鲁士人跟绝大多数朋友印象中的普鲁士人并不是一回事。我们这里说的普鲁士人现代一般被称为古普鲁士人,他们不是日耳曼人,和德意志人或者说德国人更是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他们是谁呢?古波罗的人分布,最左侧为古普鲁士人其实这个古普鲁士人是古代生活在周边地区的波罗的族群的一个分支。而波罗的族群就是指在1000多年之前就已经生活在波罗的海周边地区的一些古族群。在现代的欧洲,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两国的主体民族都还可以被归入这一族群之中。而在差不多1000年之前,波罗的族群所占据的地域其实要远远超出现代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国境,而且曾经也拥有比较强的武力。但在公元13世纪前后,生活在今天加里宁格勒周边地区的古普鲁士人受到了以德意志条顿骑士团为首的欧洲天主教徒的大规模入侵。描绘古波罗的人宗教的古画而条顿骑士团之所以要入侵波罗的海周边区域,除了占领更多领土这个根本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在当时的欧洲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就是当时的波罗的人是整个欧洲唯一一个还不信仰基督教的族群。在当时的欧洲,包括北欧的维京人后裔以及东方的斯拉夫人在内的所有其它民族都已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转信了基督教,但在当时被维京人、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包围的波罗的人却仍然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在这套信仰体系里,波罗的人自视为神的后代,所以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其它宗教也很自然非常排斥。因此到公元13世纪,波罗的人就成了欧洲唯一一个仍然不信仰基督教的族群,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欧洲其它族群,特别是罗马教廷眼里的异端。描绘条顿骑士团出征普鲁士的画作所以从公元1230年开始,与其邻近的一些波兰王公就联合一些德意志贵族以及从属于罗马教廷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一同对包括今天加里宁格勒在内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动了持续的入侵。公元1255年,古普鲁士人在今天加里宁格勒境内建立的图万格斯特(Twangste,意为橡树林)定居点被条顿骑士团摧毁。之后,条顿骑士团在当地建立了一座要塞,取名为柯尼斯堡。这个名字源于当时的波希米亚(位于今天捷克境内)国王奥卡托二世的名字,因为他当时也加入了条顿骑士团对波罗的海周边的征服行动,而且出力甚多。而在此之后,德意志贵族和条顿骑士团主导了加里宁格勒周边地区的局势,大量德意志人开始迁入当地,之后很快德意志人和条顿骑士团开始强迫古普鲁士人改信基督教,但遭到了仍然忠于其传统信仰的古普鲁士人的强烈抵制。在公元1260年,古普鲁士人发动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起义,一度将德意志人和条顿骑士团包围包括柯尼斯堡在内的多座城堡之内,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围困。古普鲁士人起义形势而当时古普鲁士人的起义也引发了罗马教廷的强烈不安,当时的罗马教皇乌尔班四世曾经在3年之内接连发出22封诏书,要求欧洲各地贵族支援柯尼斯堡及其周边地区的德意志人和条顿骑士团。但从公元1261年开始,欧洲各地的多支援军都被古普鲁士人击溃,到公元1864年时,德意志人和条顿骑士团已经只剩下包括柯尼斯堡在内的5座城堡,形势岌岌可危。描绘古普鲁士人失败后被踩在脚底的古画直到公元1265年,多支骑士团的援军抵达当地之后,形势才发生逆转。但古普鲁士人的起义还是又坚持了9年,直到公元1274年前后其起义才最终被镇压。在此之后,古普鲁士人逐渐衰落,其残部也最终在几百年之后被德意志等周边族群同化。普鲁士的兴起与“普鲁士”的衰落在此之后,柯尼斯堡就成为了条顿骑士团首领的居住地,当地也成为了条顿骑士团国的首都。但很快条顿骑士团和波兰贵族之间就开始发生了矛盾,双方多次开战,波兰也曾多次占据了普鲁士部分领土,但始终没能占领柯尼斯堡。公元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大潮中,条顿骑士团在公元1525年被普鲁士人(德意志人,不是古普鲁士人)赶下了台。之后条顿骑士团国转变成为世俗化的普鲁士公国,但柯尼斯堡继续成为了普鲁士公国的首都。描绘普鲁士朝贡波兰国王的古画不过当时的普鲁士公国相对还是比较弱小,所以在后来的100多年时间里,普鲁士公国曾经先后成为瑞典和波兰的附属国,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权。直到公元1660年之后,普鲁士公国才基本实现了独立。公元1701年,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一世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普鲁士从公国升级为王国。但柯尼斯堡以及普鲁士公国故地的地位却并没有随着普鲁士公国地位的提升而同步提升。因为在此之后,普鲁士王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扩张行动,其领土面积也大幅扩大。但随着普鲁士王国在普鲁士地区之外的领土越来越多,其政治重心也逐渐移出了普鲁士地区,普鲁士国王的居住地也逐渐迁移到了更加接近德意志核心地带的柏林和波茨坦等地。以柯尼斯堡为代表的东普鲁士地区在普鲁士王国中的地位也逐渐被边缘化。公元1701年,在柯尼斯堡登基之后不久,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就将普鲁士首都从柯尼斯堡迁到了柏林。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登基场景在这种背景下,在公元1754年爆发,欧洲各个列强几乎全部参战的七年战争中,柯尼斯堡被俄罗斯帝国占领。公元1757年12月31日,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发布敕令,将柯尼斯堡并入俄罗斯。次年1月24日,柯尼斯堡居民向伊丽莎白称臣。当天,向沙俄女皇宣誓效忠的甚至包括当时生活在此地的欧洲著名哲学家康德(这里是他的故乡)。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俄罗斯先后向柯尼斯堡派出了5名总督对当地进行统治。不过在公元1762年,在俄罗斯退出了七年战争之后,俄军主动撤出了东普鲁士,包括柯尼斯堡在内的东普鲁士地区重新回归了普鲁士。但此后,柯尼斯堡虽然长期保持了普鲁士境内人口最多城市的地位,但其在普鲁士王国内的地位却进一步下降。在公元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期间,普鲁士在公元1806年被拿破仑击败,之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及其王室成员曾经一同从柏林逃回柯尼斯堡,此后当地一度成为了普鲁士抵抗拿破仑的中心城市。但随着拿破仑失败后普鲁士及至后来的德意志帝国重心不断西移,包括柯尼斯堡在内的普鲁士东部地区城市经济也还是出现了不断的下滑。归俄与归俄之后而与此同时,此地与俄罗斯的联系却重新密切了起来。在公元1860年,途经柯尼斯堡,连接柏林到圣彼得堡的铁路完工,此后与俄罗斯的商业往来使柯尼斯堡的商业得到了显著发展。1901年,连接当地与俄罗斯境内的运河修通之后,柯尼斯堡与俄罗斯之间的谷物交易迅速成长,当地经济对俄罗斯的依赖进一步增强。一战结束之后的德国,东普鲁士已成飞地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败的德国被迫将西普鲁士等地割让给了波兰,以柯尼斯堡为中心的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在陆地上已不再相连,只能通过海路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络更加疏远。柯尼斯堡被英国空军轰炸后的场景在二战后期,柯尼斯堡也和其它许多德国城市一样,遭到了美英盟军的大规模轰炸,聚集了大量城堡、教堂和大学的城市历史中心基本被摧毁。从1944年10月开始,随着苏联红军的不断反攻,柯尼斯堡多数市民都逃离该城。1945年1月13日,苏联红军将柯尼斯堡包围,经过3个月的围城战,残余的9万多德国守军于当年4月9日投降。而当时城中的德国居民已经只剩下了6万人左右。在二战德国战败之后,作为对纳粹战争罪行的惩罚,同时基于当地的历史演变,东普鲁士地区被割让给了苏联和波兰两国,其中北部地区归属苏联。德军在柯尼斯堡投降的场景而在苏联内部,除了北部大约1/4之一的区域被划归当时也属于苏联的立陶宛之外,以柯尼斯堡为中心的东普鲁士地区都被划给了苏联下属的俄罗斯。当时恰逢苏联早期革命家和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逝世,所以当地也被重新命名为加里宁格勒。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当地残存的德意志人相继被迁到了战后仍然属于德国的领土之上。在同一时期则有大约40万苏联居民迁入当地,以俄罗斯人为主的斯拉夫人迅速变成了当地的主体人口族群。而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柯尼斯堡和苏维埃俄罗斯其它地区也并不接壤,中间隔着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三个地区。但因为当时这些地区同属苏联,所以这并没有任何问题。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土分离形势但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随着立拉白三国相继独立,加里宁格勒就成了俄罗斯孤悬海外的飞地。特别是在2004年立陶宛和同样与加里宁格勒接壤的波兰加入欧盟之后,加里宁格勒居民通过陆路往返俄罗斯其它地区因为需要过境已经成为欧盟成员国的立陶宛和波兰,都必须获得两国签证并进行查验,所以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本土的联系已经面临了很多不便。可以说近年出现的与加里宁格勒相关的各种新闻,大多数也都跟此地与俄罗斯本土之间的交通问题受到邻国限制相关了。考虑到加里宁格勒复杂的历史以及地缘环境,未来围绕这一地区恐怕也还是会出现相当数量引人关注的新闻了。(图片来自网络)}
我站在加里宁格勒这块俄国的飞地上,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曾经作为普鲁士首都柯尼斯堡的地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它的故事开始于1226年,当时的波兰王子康拉德公爵邀请条顿骑士团东征,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在此建立了柯尼斯堡。作为波兰王国的附属国,柯尼斯堡在此后的历史中一直发展壮大,成为普鲁士公国的首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柯尼斯堡逐渐进入了俄国的视线,经历了三次与俄国的碰面。第一次是在七年战争期间,沙俄短暂地占领了柯尼斯堡,但很快被普鲁士王国夺回。第二次是在反法同盟时期,普鲁士国王退至柯尼斯堡抵抗法军,而俄国派遣军队支援普鲁士。第三次是在二战期间,柯尼斯堡被苏联占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这次相遇是最为深刻和决定性的。二战结束后,柯尼斯堡被苏联改名为加里宁格勒,作为飞地与苏联本土分开。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彻底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包括征服土地、赶走原住民和迁徙本国人民。德国人遭到驱逐和囚禁,德意志建筑被毁,加里宁格勒完全被苏联俄化。然而,1991年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之后,加里宁格勒成为俄国的一个飞地。它和俄联邦分开,成了一个孤立的存在。如今,加里宁格勒已经完全变成了俄国的一部分,德意志的痕迹几乎消失殆尽。这块地方充满了俄国人和俄国建筑,成为了俄国的一个特殊存在。站在这块飞地上,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变迁。加里宁格勒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海参崴,那个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城市,也是俄国的重要一部分。虽然加里宁格勒是俄国的一个飞地,与俄罗斯的其他部分相隔甚远,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的主要出口港口之一,连接着波罗的海沿岸的欧洲国家与俄罗斯本土。它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为俄罗斯提供了经济上的重要支持。然而,加里宁格勒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问题。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与俄罗斯本土之间的联系存在很大的障碍。作为一个飞地,加里宁格勒无法与其他俄罗斯地区通过陆地相连接,只能通过空中和海上通道与俄罗斯保持联系。这导致了高昂的运输成本和物资的不稳定供应。此外,加里宁格勒还面临着从波罗的海方向的安全威胁。由于其接近北约成员国的地理位置,加里宁格勒被视为俄罗斯的一个弱点,可能成为潜在的军事冲突的焦点。因此,俄罗斯一直在加强加里宁格勒的军事防御力量,并采取措施确保其安全和稳定。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加里宁格勒仍然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不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风光,还是城市内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都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加里宁格勒也在不断努力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一个繁荣的地区。站在这块飞地上,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变幻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加里宁格勒作为一个飞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但也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挑战。这个地方的故事提醒了我,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会受到历史、地理和政治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一位平平无奇爱好历史的90后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飞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