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人物特点是什么?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上一页下一页}
鲧禹治水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鲧禹治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鲧禹治水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 yǔ xī rǎng wāng yáng gǔn tàng hàn liú jiā bèi  ( ) ( ) ( ) ( ) ( )  3.形近字组词。  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鲧禹治水教案2  一、课文简介: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解释词义。  (2)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3、关键: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实施:  导语:同学们,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知道大禹的父亲叫什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鲧禹治水的故事。  (一)、 写出下列多音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  应( )龙 划( )出深沟 露( )出笑容  (二)、积累下列词语。  斥逐 泛滥 遗志 拯救 四处横溢 齐心协力 欢呼雀跃  (三)、理解词语:  斥 逐: (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  大发雷霆: (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  汗流浃背: (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  欢呼雀跃: (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  齐心协力: (利用拆分词语的方法理解)  (四)、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想想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把这些内容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连起来,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A、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画出相关语句。  B、默读2—10自然段:  1、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在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旁做批注。  (1)读9自然段,画出感受较深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注意带点的词语,联系课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3)自己再画出一至两处这样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语做批注。  六、合作、探究,明确问题。  (1)比较鲧、禹治水的方法、结果  (2)想象禹治水过程的艰辛。  (3)你怎样评价鲧和禹?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品质?  七、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1、文中有哪些人物?  (生: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等)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生: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  八、拓展阅读:  1、阅读神话与传说故事  2、了解关于治理洪水的知识。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鲧禹治水导学教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鲧禹治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神话故事,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积累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学常识。  2. 通过朗读课文,分析神话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探究、质疑‘解疑中培养正确阅读神话作品的良好习惯。  3. 体会神话寄寓的我们祖先改造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一阶段,老师看见这样一则新闻:  20xx年8月13日 ,发布:因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给云南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灾害造成云南省11个州市125.3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0人,失踪6人,紧急转移安置16000多人;房屋倒塌1万多间、损坏18000多间;农作物受灾10.7万公顷,绝收1.1万公顷;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2.听了这则消息,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二.通读课文,自学课文。  1.提出要求。  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检测朗读情况。  检查字音,字义。  补充解释“息壤”  4.师生合作了解大意。  结合书下注释及参考资料了解大意,老师引导,解答难理解的句子。  5分析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1) 原因 :洪水滔天  (2) 方法: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补充故事:猫头鹰和神鬼告诉鲧可以偷息壤治洪水。  小结过渡。  (3)结果: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明确禹的降生。掌握“复”通“腹”  (4) 你是怎样理解禹降生这个神奇的情节的?  6.禹治水的方法和结果。  (1) 为什么要交代禹娶涂山氏女,婚后四日复往治水?是否多余?  (2)见禹方作熊,为什么惭而去?  (3)想象禹治水过程的艰辛。  (4)结果:生猜测,师补充说明。  三.比较两种治水方法。  鲧:堙 注重“堵  禹:布 注重“疏堵“并用  四.你怎样评价鲧和禹的?  五.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  六.试比较鲧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有什么不同。  七总结:  灾难可怕 齐心协力 御用智慧 可以战胜  板书设计:  鲧 堙 堵 失败  治水  禹 布 疏堵并用 成功鲧禹治水教案4  教学要求: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教学设想:  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大胆、丰富的想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  (5-----10自然段)(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鲧禹治水教案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解释词义。  (2)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3)删繁就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3、关键: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就是被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从观看图片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为理解课文、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作好铺垫;而对课题的理解为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大意打下了基础)  二、提纲引路,自学课文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迅速扩大,取走洪水,露出路地。  3、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4、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5、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鲧禹父子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灾难,想办法治理洪水。鲧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来驱走洪水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最后治服了洪水,并被人们推举为一代君王)  (有自学就必定有反馈,在反馈中互动交流,了解学情,并于重、难点处加以指导、强调,使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用“‖”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断意。  2、指明反馈,介绍分段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断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鲧偷息壤驱赶洪水,被杀死)。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带领人们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断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2、指明反馈,集体交流。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结合学生的发言,在次观看受灾画面,感受人们的苦难)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地,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在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  ③教师小结:面对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在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又是如何呢?  (3)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体会陷入灾难。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品析、理解,体会鲧的善良、富有正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与天帝的无情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教育)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是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红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六、布置作业  1、书写课本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3、查阅资料,了解大禹的事迹。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鲧禹治水教案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制服。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祈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帮助人们赶退了洪水。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的事后,派火神杀死了鲧。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却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制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霆、浃”3个字,会写“禹、汪、壤、烫、浃”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鲧禹父子是如何治水的,感受他们为民造福,征服自然的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神话故事提示的意义。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本课所讲的是一篇神话故事,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以便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会写3个生字。在字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知识,或以熟字带新字,或与形近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壤”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土”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烫”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大下小。  (三)理解感悟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如:“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这段文字,是对大禹治水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具体描写,除了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外,还应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想象大禹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这段文字,可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西到东”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理水灾的地域广,“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作为神话故事这种文学体裁,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着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教学资料  1、古籍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该书按照地区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周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黄帝大战蚩尤”“鲧禹治水”等故事都很有名。  2、背景故事简介。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利的事迹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3、词语解释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向神求助。十分诚恳而殷切地希望或请求。  斥逐:排斥,驱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4、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六年级下册)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蛟》和《三过家门》。鲧禹治水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洪水。  五、学习课文,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洪水,露出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洪水,但最终的结果  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鲧,夺回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鲧禹治水教案】相关文章:治水必躬亲教案09-16《大禹治水》教案11-14《大禹治水》教案(精选17篇)07-27《大禹治水》教案15篇11-14大禹治水教案设计02-15《大禹治水》教案(15篇)01-27《大禹治水》教案精选15篇02-12大禹治水教案设计优秀02-15《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4篇)04-20}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展开全部故事概括: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被处死;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这里面对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伟大和重要的启示,就是“疏导”。具体内容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展开全部当然是治水的故事,相传在三皇五帝未期,连年天降大雨,洪水范烂,民不撩生,当时的帝皇就让大禹的父亲主管国家治水的工作,结果失败了,被杀害,后帝皇让大禹接替他父亲治的工作,他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用疏导河流的方法解决了洪水的问题。
展开全部故事概括: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被处死。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这里面对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伟大和重要的提示,就是疏导。展开全部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