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是索取,理性大于感性的人好吗是付出?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怎么判断自己是理性还是感性   怎么判断自己是理性还是感性,理性的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比较理智的,一个人的说话思维,是由两个东西所驱动:欲望和希望。下面看看怎么判断自己是理性还是感性及相关资料。   怎么判断自己是理性还是感性1   根据心理学家理论,十只手指交叉相握,左手拇指在右手拇指上面的是感性,反之,右手拇指在左手上面的为理性。    判断一个人“感性”还是“理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1、 使用第一人称“我”的频率较高的人 因为在语言习惯中常将“我”字挂在嘴上的人表明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个人意识的主观性倾向十分明显。这种人一般拥有很强权利欲,特别当其拥有一定的权势时,其习惯的行为方式往往是“跟着感觉走、不怕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 喜欢征求和咨询他人意见或建议的人
  个人在自身的私人事务(个人私密问题)上喜欢征求和咨询他人的意见或建议,说明其缺乏个人主见,喜欢征求和咨询他人意见或建议表明其不善于抽象思维。这种人由于缺乏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因而其一般习惯于参照、剽窃他人的行为和建议。其行为特点是:从众、跟风、随大流、人云亦云;   3、 大嘴巴、信口而出的人
  语言特点也是辨识一个人“感性”或“理性”的重要表征,有些人喜欢“八卦”和传播小道消息,其实他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重视。由此说明这种人缺乏有效的谋生手段和突出的工作能力,因而只好通过“八卦”和传播小道消息来增加自身的存在价值。其行为特点是:说话不过脑子、不顾及后果。   4、 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一般“理性”的人从其脸部是不易观察出“喜”或“怒”的表情的,因为“理性”的特质就是对于情绪的管控,只有最大限度地避免情绪对于思维的干扰,才有可能从客观的立场来观察问题,进而才能对问题进行全面地归纳、推理和判断。由此可见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把自身的智力资源放在解决问题方面,而不是放在情绪的宣泄上;   5、 不轻易下结论的人
  每当事件发生时人们就面临明确事件性质的决策,但事件的真相还尚未全部明了,此时就主观地做出结论等于就规定了事件今后的处理方式,很可能误导出一   个违背初衷的结局。因此只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的前提下一步步地归纳、推理和判断,循序渐进地从已知求未知的揭开事件真相。   怎么判断自己是理性还是感性2    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
  理性和感性都很重要,作为一个思想健全和智商健全的人,应该同时具备理性和感性,而不是二选一,我们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理性,可以让你明辨是非;感性,可以让你具有人性的温度。所以说,理性和感性缺一不可,最好同时具备,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不要太理性,也不要太感性。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非此即彼的,都是一体两面,福祸相依,好坏参半;   理性和感性也是一样的,两个都重要,没有感性就没有人情与温度,没有理性就没有真实。   它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同概念,感性用来感知情绪世界中的悲欢离合,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即是人生滋味,也是个体意识感知中最本真的体会。理性用来行走人世间,规范行为举止,处理问题。排解生活次序。让人生可以顺畅的走下去。它是生活的需要!    如何看待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人是感性动物,感性的重要程度就像空气和食物对于人的重要程度,人的一生都围绕个人的感性展开。   但感性有好的感受和坏的感受,意外的惊喜,失恋的痛苦,幸福,兴奋,抑郁,快乐等等这些主观感受。   对于什么是好的感受和坏的感受,存在主观性,应为有些人是享受痛苦。你主观想要获得某种感性体验。这时候你就会运用你的理智去实现,以获得那种体验。   也就是说理智的基石是感性,所有理智都是在感性的基础上发展。纯粹的理智是无法判断好坏的,从理智的角度你甚至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感性可以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比如人饿了去吃饭,首先是因为你感性的一面,感受到了饿,然后你再去利用你的理智去获取食物解决感性问题。即使是追求纯粹理性本质上也是一个感性行为。   理性是服务于感性的,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理性比感性重要。那是因为理性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自己想要的`感性。从更大的格局看感性。   比如当别人在看漫画的时候你却在学画画。并不是你的理性战胜了感性,而是在想将来有一天你曾经画的画会给你将来带一些好的体验。   比如你在追女生的时候学会了欲擒故纵,也不是什么理性战胜了感性,而是你学会了延迟满足。你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感性,为了某种幸福感。   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他就像一个小孩,而理性就是这个小孩的守护神。避免小孩受到很大的创伤,又要让孩子吃点苦,以应对将来的灾难。小孩没了,守护神也没有意义了。纯粹的理性毫无意义。   怎么判断自己是理性还是感性3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是什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是什么呢?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社会,理性追求完美的确定的东西;而当今的风险的社会,要在机遇面前随遇而安。我们的理性不够完善,我们的信息也不够完全,我们的时间也很有限,我们理性各式各样,这让我们如何足够理性。过分的理性会让人瞻前顾后,焦虑不决,这时能够求助于信念,才能不后悔。   有才华的人多半是感性的,他们多愁善感,心地善良,光明信任。理性的人,多半是一种贫穷的心态,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恐惧的。   感性是因为爱,对众生的爱,对理想的渴望,生活环境多半是优越的,资源丰富,所以才对世界有光明的认识,也才有闲情去爱别人,因为光明信任,这种人多半是嘴不饶人。   理性的根源,是总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做什么,这种人多半是心不饶人,会记得每一个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他们对世界是恐惧的,生活环境多半是拮据的,需要很强的忍耐力,克制自己索取的欲望,理性和感性有什么区别吗。   感性是富足的,而理性多半是贫穷的。感性对真善美有信任,灵魂深处充满天资,佛看众生,众生皆佛,但是理性是贫穷的,看人的时候只看既成事实,缺乏悟性   感性的人,伤害他们的人来自外界,因为天真,又缺乏自卫能力,所以很多以强凌弱的人,会欺负感性的人。但是理性的人,伤害他们的人缺来自他们的内心,内心的恐惧和虚伪,让他们不敢真诚的面对这个世界。   大多数人,都喜欢和感性的人为伍,但是事实上理性的人,却做出了更多的价值,因为他们更强悍   选择爱,还是选择理性,都是个人的选择    二、理性和感性有什么区别?
  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的独特和坚持。感性交流,以情动人,不必以理咄人。用心态性的生活是现代好处的幸福,感性而为是"道"的幸福。道”是一种境界,直觉的智慧,率性的自然,“率性而为不逾规”,否则你会后悔的。处事上遇小事可感性,遇大事务必审慎,否则就不够成熟。   感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是不能完全靠理性的。活得感性一点,就是随性一点,生活会简单一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能够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到达事件需要的效果。   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好处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虽然今年的天气较往常相比稍微反常了一些,可充满荷尔蒙的夏天看样子并不会迟到。而伴随着夏天将要到来的消息,我们也总能看到、听到、见证一些很励志的话,比如“过个年我都快胖死了,我一定要在夏天前瘦到多少多少斤”。可能每年的这个时候你都会看到类似的话,所以,基本上内心也并没有很期待对方瘦下来的样子。但是,每当对方出现在你的视野中,还正心安理得的大吃大喝的时候,你还是会不自觉的调侃一句“不是说要减肥么,怎么又吃上了”。一边是信誓旦旦的“要减肥”,一边又是毫无顾忌的吃喝,我们到底想不想减肥、想不想变美变好看呢?可能一些朋友会根据“虽然我们立志减肥,但是最终却不断吃喝”这个表现来判定“我们并不想”。但我觉得,其实正相反。不然也不会在吃过东西之后,频繁的上称测量体重、再次励志“不减肥就如何如何”,以及尝试用“不必要忌口”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控制体重。可说到这里就奇怪了,明明每个人都知道,如果自己想要减肥“管住嘴,迈开腿”就能够做到了,可为什么明明立志减肥、明明多次立志,却还是最终败给旺盛的口腹之欲、最终选择吃药呢?难道理性,最终就只能败给感性么?当然,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减下去的朋友确实有,但相对于数量更大的“被想吃”支配的朋友,确实显得有些单薄了。但从这个角度看,至少理性也并不是只能败给感性,只是实现起来确实有一些困难罢了。不过扭过头想想,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只是单纯的以“喜欢”为标准、以“想要”为导向、以“愿意”为动力,开心了就笑,不开心就闹,一切都是感性的。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突然要求我们变得非常理性,那确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可能看到这里,会让你从“因为没有变得理性,而开始对埋怨自己”的攻击中,以及“不知道究竟该听理性,还是听感性”的矛盾与纠结中走出来一些。但还是先不要高兴的太早了。因为即便一开始我们是完全依附于本能行事,接着更多的开始按照感性行事,甚至自己已经感性了几十年了,也不代表它们的存在就是绝对正确的、它们只要存在就是必须保持的。听这语气似乎这会儿我在为“理性”说话,对吧?没错,这会儿我确实是在为理性说话。记得在曾经我遇到过这样一位朋友,他大概44岁的样子,刚刚确诊了非常严重的肺部疾病,医生多次告诫他“一定要戒烟”。但是对于一个有二十多年烟龄的老烟民来说,戒烟真的太过辛苦了。所以虽然经过了多次尝试、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也都只是没坚持几天就又复吸了。他也知道自己这样下去不行、也知道现在他的家庭仍旧非常需要他,可最终都只是屈服于“我想要吸烟”、“不吸烟我很难受”的感性。更改一个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并且已经形成心理依赖的习惯,确实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这个习惯已经对他的身体、健康、生活、家庭,造成了极度负面的影响,如果不更改就会带来非常沉重的后果。而这时候,你说是“反正人就这一辈子,死了就死了”这样对家庭、健康不管不顾,还是遵从理性、遵从现实需要,选择戒烟呢?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对你来说还比较遥远,那请问:假如现在的你已经有些过度肥胖,你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继续大吃大喝,还是在身体得病前控制体重呢?假如我们得病了去看医生,医生用专业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个病吃这点药就行了”,可我们非得让医生给我们开“我们认为能治好自己现在病”的药,那这时候是选择听专业人士的,还是由着自己任性?假如我准备拿全部家当投资一个项目,我是单凭“感觉”来决定投资什么,还是充分了解信息、综合判断再去投资呢?不可否认的是,感性的存在给了我们选择与执行的动力,但是感性并不能真正的帮助我们做出合适的选择,因为如果我们想要解决问题,还是得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还是得按照现实要求去做,故而,理性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更准确的解决问题。那这时候孰优孰劣呢?或者说你希望未来的自己是继续感性,还是理性多一些呢?我想会有朋友想要继续“想干嘛干嘛,爱干嘛干嘛”,也会有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别那么感情用事,稍微理性一些”。确实,评价究竟是理性更好一些,还是感性更好一些的标准,有些太过模糊了。就比如,我的身材很好,身体也没什么问题,那么在吃饭的时候,我就不用那么忌口,可以按照感性“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以及我只是投资一个500块钱的项目,这相对于我几十万、几万的存款来说,确实九牛一毛,那我就可以看心情去投资了。这时候我的选择并不会对我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选择“遵从感性”,从而收获“情感上的满足”,自然也是可以的。那么,“遵从理性,满足现实诉求可以真正解决问题,但可能理性的选择与我们内心所想相违背”与“遵从感性,满足情感诉求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但这又可能不符合现实诉求”放在一起的话,似乎确实有些难分伯仲。毕竟两者都有优点,也都有各自的缺陷。而现实诉求和情感诉求,因为我们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人具体情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也都有一方比一方重要的时候。这样问题就变得更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但是,我觉得一个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我们看到了感性的作用、理性的意义之后,为什么我们只是想从中选择一个,而不是两者同时具备呢?确实从表面上看感性和理性代表了两个极端,似乎就应该是矛盾的、似乎就是不能共存的。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前两天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张先生家最近出了一点特殊的事情,使得家里的经济状况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眼看着孩子马上就要开学了,所以逼不得已来家里借4000块钱学费。丈夫听了之后,先是表达了对张先生遭遇的同情,同时也说到“钱还是不能借给你的,不过孩子确实要开学了,我会准备一份小礼物给孩子的,还请一会儿把小礼物带回家”。妻子听了丈夫这么说非常不悦,“咱们跟张先生家邻居这么久了,人家现在遇到困难了,为什么你不肯帮忙呢?”丈夫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妻子很不开心的去了房间里。而张先生虽然满脸失望,但也还是站起身准备离开了。丈夫将张先生送至门口,然后将一个小袋子递给张先生,并说“这是给孩子的礼物,代我祝孩子学业有成”。张先生尴尬的笑了笑,拿着袋子出了门。而在大门口他打开袋子的时候,却发现里面不多不少正是4000块钱。这一幕也正好被二楼窗户口的妻子看到了。对于这个故事,你怎么看呢?从感性的角度来说,作为老邻居,遇到困难了该帮当然是要帮的,那么借给张先生钱就成了一个必然选择;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呢,张先生虽然是邻居,但是作为一家之主,自己家里出了事情就需要自己去解决,邻居没有义务去帮助,而且张先生现在的家庭状况,借给他钱也还不了,所以也可以不帮。如果单从一个角度来考虑的话,那就是答应与拒绝这两个选项。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看到了另外的可能:基于感性,丈夫念及邻里之情,虽然明着拒绝了,却用送礼物的方式给了帮助;基于理性,丈夫考虑到张先生现在没有偿还的能力,为了不给对方增加负担、不给自己增加“对方可能还不了”的烦恼,所以直接选择赠与而不是出借。这样既按照“感性”给予了帮助,又遵照“理性”规避了双方的风险。感性与理性,是不是就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了呢?而既然两者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那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能更好。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我们会陷入非理性即感性的状况里;从感性迈向理性为什么那么辛苦;如何才能让两者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之所以我们会陷入非黑即白的状况里,除了在上面提到的“我们认为这两者代表的是不同方向”外,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它们是什么。“由感情决定叫做感性”、“由客观分析决定叫做理性”,这是我们对它们的一般认知;并且我们也习惯性的认为感性、理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状态。而态度、状态的定义,就相当于在认为“选择其中某一种,就不能选择另外一种”。但是感性与理性,并不是什么态度或者状态,它们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就好像“婚姻”这个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就是两个人的互相适应、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呢,就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利用手里的资源,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从生物学的角度呢,婚姻就只是为了延续种族、血脉的一种载体。当我们从某个角度看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收获到一些东西,但是又因为角度本身就是片面的,所以只能看到“这个角度允许我们看到的”。可是虽然角度片面,但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东西、产生一些共鸣、获得一些收获,那么在这三方面的影响下,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东西就只是这样的”、“我已经看的很清楚了”。接着我们就可能因此陷入“自我认知设限”中,认为“我已经看的足够清楚了,这个角度就是对的,我不需要其他的角度”,以及“这个角度是排他的、是不能与其他角度共存的”。但是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婚姻的某个侧面一样,感性与理性也只是看到了某个侧面。迈向理性辛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感性上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在依靠感性的时候,确实让自己的情感诉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时候突然让我们选择理性,让我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欲望、忽略自己的感受,我们确实难以做到。所以,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浇灌自己的感性,自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锻炼自己的理性。那么,这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锻炼理性,不如说,我们其实是在“把自己从感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感性与理性,皆是认识世界的某个角度。它们是平等的、是各有优劣的。它们的作用,仅仅是告诉我们“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什么、需要付出什么、需要承担什么”,而并不是片面的由理性或者感性单方面支配我们。但是在理性还很薄弱的时候,其实就代表着“虽然我们在与感性相依为命的时候确实收获了很多,但也因此被感性束缚着,做决定的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的感性”。那么,这里的困难,或者说我们真正要做的,也不再是锻炼理性,而是成长真实的自我,让这个真实的自我能够驾驭理性、感性,能够在理性与感性尽职尽责的传递给我们消息后,做出选择,而不是由感性或理性在占有我们之后,因为自身的排他性,替我们做选择、替我们选择排斥对方。这时候“如何结合在一起”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我们已经看清楚感性、理性本质上是什么,已经可以不被它们束缚,那么就可以根据感性、理性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综合判断,从而做出两者得兼、多方兼顾的尝试。但迈向这一步,并不是像前面那样简单,因为它至少需要经验、积累、沉淀以及智慧。当然,也请不要认为“做到第三个层次太难了”。因为当你通过这篇文章重新认识了感性与理性、看到它们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同时存在、看到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已经从“自我认知设限”里走出来了一些、已经开始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尝试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自己,以及用“把法律、道德、文化等因素摘除后”更纯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在有了足够高的认知之后,增加一些“基于新认知”的实践与尝试,就可以逐渐的把它俩,甚至把从多种角度得到的信息综合起来,然后产生更利于当下和自己的解决办法。是的,我们之所以难以抉择,是因为“真实的自我活成了某方面的奴隶”,而想要走出来,就需要我们能够先做到“更清楚的看待自己的状况”、“更丰富的看待当下”,尝试改变陈旧的认知与习惯,尝试按照新的、独立的认知去做决定、去实践,以此来成长自我,让自己最终能够达成“需要感性的时候感性、需要理性的时候理性、需要两者并存的时候两者并存”的状态。而这样既少了纠结,又多了掌控的个人、生活状态,是不是确实还不错呢?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说一下个人看法哈,本人大二,还在性格发展阶段。我对这个问题之前有那么一点想法,但只是狂言造次,大家看看就行。简而言之,我觉得,感性的终极是理性,理性的终极是感性;脱离了理智的感情是错误的感性,而理智本身要依托感情而存在。蒋勋说红楼梦的时候说过,每个人都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平衡。黛玉,自不必说,是感性代表,而宝钗则是八面玲珑的冷美人,是理智的代表。黛玉太过感性,感时伤怀,在外人面前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导致自己身心皆疲惫不堪。试探宝玉而惹自己伤心郁闷,皆是因为黛玉对宝玉太过在乎,是感性的性格引起的。反观宝钗,研究的是仕途经济,满口说的也是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湘云做东,她便为湘云安排了螃蟹宴的详细流程,既安排了贾母等长辈们的吃喝玩乐,也和湘云想出虚实结合菊花诗题以供姊妹作诗。王熙凤病倒,王夫人没有想着让贾家的其它女眷(除了探春李纨,贾府还有很多闲着的女眷),倒是烦劳宝钗这个客人来整顿府务,并且宝钗确实整得不差!其办事圆通周到,可见一斑。从她们的诗句中也能窥探一二:黛玉对落叶飞花皆有情,写的是:冷月葬花魂;解语何妨话片时;梁间燕子太无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无不体现出黛玉感时伤怀的特性。而宝钗的螃蟹诗则是讽刺世人的佳作,多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性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共11首,其中钗黛共在一首诗中:可叹停机德(钗),堪怜咏絮才(黛),玉带林中挂(黛),金簪雪里埋(钗)。曹公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中的判词,被各红学研究者一致认为是书中女子命运性格的概括,后来探佚也要参考顾及判词,而钗黛被写于一首诗中,有红学研究者认为钗黛本是一体,有一定道理,也耐人寻味。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我们既没有黛玉那么感性,也没有宝钗那么理性。我们都是感性与理性的并存体,不存在哪个更好,我们只是应当平衡这两种感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性大于感性的人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