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观察的工具有哪些些 科学实验中必备的观察工具?

科学实验报告【推荐】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科学实验报告1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较低,完成一个实验,他们不会感到困难,然而独立地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却很困难。主要表现在不会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实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是科学课教学的另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科学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谈谈我的思考和做法,与同行们商讨。  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2、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而有依据的猜想与假设。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能凭空乱猜。  3、指导学生讨论制定实验计划,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实验计划一般包括提出与课题有关的科学问题和对问题答案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考虑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探究计划,是一种实验前的“动脑”活动。这个实验前的“动脑”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实验,而不是单纯“好玩”;另一方面使各个实验小组的探究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参与。实验计划确定后,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这是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参与,要按照实验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  二、组织交流汇报,重温实验过程  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认真作好以下两点:  1、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2、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较低,对实验步骤的汇报,实验现象的描述,难免会出现步骤错乱,语句不通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再进行评价总结。  三、引导分析实验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  四、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必须突出科学课程的宗旨  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必须书写整齐、格式规范、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实验步骤,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切忌学生相互传抄,报告千篇一律。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听写老师口授的报告内容。教师要按时批阅、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对于学生报告中的重要错误,要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认真纠正。  五、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中的项目设计应该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于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语言,他们不仅难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时,每个项目的名称要尽量使用学生易懂且乐于接受的儿童语言,每个项目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的。  六、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的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七、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小学科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用书》  2、《名人名句大全》科学实验报告2  实验一: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  (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三:  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四:  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五: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科学实验报告3  一、目的要求  认识各大类岩浆岩的主要代表岩石,学习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和它们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学习沉积岩的肉眼鉴定方法,加深对沉积作用的理解。通过鉴定初步认识常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积岩。  通过实验了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变质矿物和变质岩类型,加深对变质作用的理解。  通过对未知岩石标本的鉴定,达到复习和巩固对三大类岩石特征的认识,了解变质岩、岩浆岩及沉积岩的一些主要区别,进一步掌握肉眼鉴定岩石的步骤和方法。  二、预习要点  岩浆岩的常见造岩矿物如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概念。  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其主要代表性岩石。  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岩石的构造与结构;各沉积岩类具代表性岩石的特征。 变质作用的概念;变质矿物;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及其代表岩石。  三、实验用品  标本:  岩浆岩: 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正长岩 、闪长岩、辉长岩 、橄榄岩 、 花岗斑岩、流纹岩 、金伯利岩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砾岩、粗砂岩、细砂岩、豆状灰岩、生物灰岩、粉砂岩、页岩、油页岩、石灰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豆状灰岩、白云岩、波痕、泥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结核等。  变质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蛇纹岩、矽卡岩、角岩、混合岩。  工具:小刀,放大镜,稀盐酸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主要分类及分析  (1)岩浆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岩石的颜色上来说由肉红色--灰白色--黑色变化。  结构上来说,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而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  (2)沉积岩:  由于组成沉积岩的矿物都是经过了风化和搬运,所以一般来讲每种沉积岩在成分上相对较简单。沉积岩的划分就是根据成分划分的,泥岩、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砂岩。所以沉积岩就以某种成分为主(如以泥质、或以石英等)。  构造上沉积岩一般都呈现层状构造。当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话可能见不到层理而是块状的。  沉积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物的出现。尤其在碳酸盐岩里面贝壳等生物的出现很普遍,这是一大鉴别标志。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后期的高温或者高压过后,原来的岩石经过了成分和构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来讲除了与前两种岩有相同的造岩矿物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属于变质岩的专有矿物或者矿物组合。例如红柱石,出现红柱石的岩石就必定是低级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石榴石与紫苏辉石组成的代表高温高压环境的麻粒岩。  但手表本鉴别变质岩更主要的依据是其结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很多都具有片状结构,也因此变质岩能以结构构造来命名为片岩、片麻岩等。科学实验报告4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自主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的构造。  所用器材:(装置)电池、电池夹、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回形针、纸片等。  实验步骤:  1、用一根导线、一个灯泡、一节电池,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2、增加电池夹、小灯座、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结果: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个部分组成。  认识与结论:  灯泡要亮须有电源、导线、开关等。科学实验报告5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 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  (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介绍实验材料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 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  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出示课件:振动。)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1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科学实验报告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 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 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科学实验报告8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1: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2: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紧瓶口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  步骤3: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4: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4、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5: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6: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科学实验报告9  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科学实验报告10  三年级x班x组组长:实验时间年x月x日  实验名称: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实验目的: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所用器材:(装置)烧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  实验结果:土壤分成了两层。  认识与结论:  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科学实验报告11  材料:  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  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  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科学实验报告12  “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有众多的内容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科学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用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和图来表达”等等。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科学记录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许多科学实验探究课的记录都与我们科学课记录的目标背道而驰,记录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有效的记录?对此,我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实践与研究,说说自己对科学课记录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记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记录内容广泛,种类多  从《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凤仙花、蚕宝宝”饲养过程中动植物的成长记录;“100毫升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记录;“观测云、温度、风向等”的信息收集记录以及其他的测量记录、调查记录、统计记录等等。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探究记录,必须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观察、统计分析、调查、测量等。  (二)科学记录随意无序,不受重视  科学记录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科学记录只是张“纸”,涂涂画画都很随意。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的小组在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对记录单不知道该填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填写记录,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汇报缺乏支撑。而且,很少有老师会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一些实质性的评价,只是上台汇报的个别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而已。显然,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小组内成员都是经过分工合作的,记录员是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的,大多数同学将这一任务推给记录员一人,导致他们只参与实验过程,不理会实验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到记录时便推三挡四,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其他学生,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实,学生科学态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记录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记录价值难以体现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我们学生和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实验或观察这些具体活动中,在记录的那一刻,他们甚至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教师如不想办法帮助学生保留,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闪即逝。记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将学生的科学记录转化成他们的思维内化的过程,即明确发现实验的现象。  (五)科学记录缺乏评价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新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评价。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科学信息是否记录了,并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或者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过程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教师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最终不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且评价方式太单一,应倡多人参与,可以是学生组内自评,互评,还可以通过家长参与记录评价,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几点问题凸显了现阶段很多教师对科学记录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问题。记录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理清的问题。“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自主科学记录的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记录”,记录什么?  基于这样的任务,我认为科学记录本应该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  1、知识点与科学概念。将一节课中的主要实验探究结论记录在相应的记录本中;或将本节的科学概念稍做记录,得以巩固。  2、探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要求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时,要真实地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发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记录可以是李彪、绘画、表格、图片、统计图等。  3、课外科学知识的摘抄等。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趣闻,一些平时脑子里闪过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爱科学,必定喜欢读科学类的丛书,可以从书丛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二)指导记录技巧,让记录具有实效  另外,教师对“记录”价值的真正理解及实现,不完全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和认同。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  1、及时记录。实验结论必须根据学生自己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作出。论证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结论的直接依据,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绝对不容许撇开科学实验结果,泛泛而谈,这不仅没有任何科学上的意义,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背道而驰的。当然,如果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这是完全适宜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2、追求真实,快乐记录。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应,它是瞬间的和无意思的行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地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进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他们的负担,继而草草了事,应该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3、勤于记录,给及评价。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课有记录,教师每课必查。学生还要拥有自己连续使用的记录本。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绘画、文字、图片、表格日志等,来记录自己科学探究中发现的最原始的数据,勤记录,多记录。其次,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拥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验。  (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  由于小学生刚刚开始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开始科学记录,各种设计上的和操作记录上的错误在所难免,有些科学记录往往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与科学常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仔细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得出正确的科学记录。在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科学家严谨、仔细、客观、坚韧、刻苦的精神为榜样,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主观武断或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应将科学记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学生做到了“每课必录”后,教师可以做出一定的“回应”。  首先,通过对记录的解读,客观的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实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时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记录。交流记录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它比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日头语言,它要求学生言起来有序、有据、有理,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需处理得更加完善。  最后还可以珍藏记录。这种珍藏或者是以学生自己带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里的某个区域开设专门的陈列区的方式,或者是档案袋的方式等。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成长轨迹的较好方式。  三、科学记录的收获与反思  因此,我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要求是严格的。通过几个学期的应用,收获颇多: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练,发展了科学思维。  3、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他们的观察更客观了,更全面了。  科学记录的运用使我们的科学教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今后,我还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对学习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从而提高科学记录本的有效性,让其更丰富,更完善,更人性化,为科学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科学实验报告13  一、创意说明:  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学会积极地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学习、体会科学与真理,必定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洒下一片更灿烂的阳光。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动物、鸟类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杯虽然没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吗?  二、实验材料:  玻璃杯1个、蜡烛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块、厚书2本、自来水少许  三、实验步骤: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来水中浸泡一下。  2、接着把玻璃板的一头放在桌子上,另一头用两本书垫起。  3、再次将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后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后将蜡烛点燃后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实验结果:  我神奇地发现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从上面“走”了下来。  五、注意事项:  经过自己多次反复的实验,我发现两本书加起来的高度大约只要在5厘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话,玻璃杯在“向下走”的过程中不会很自由顺利、很自然。  六、研究结果:  用蜡烛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时候,杯子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装不下的空气就会往外挤,但是由于杯口是倒立着的,并且又被一层水封闭着,热空气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顶起一点,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科学实验报告14  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温度计、黑色纸袋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实验结论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科学实验报告15  实验内容 9光的反射能力  实验地点 五年级教室  实验目的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实验器材 卡纸(红、黄、绿、黑、白)各一张,手电筒一支,夹子 实验步骤 1、夹子夹住卡纸  2、将夹横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页有字的纸。  3、打开手电筒开关,对着卡纸,观察文字  实验现象  黑色反光弱,红色反红光,黄色反黄光,绿色反绿光,白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结论  深色反光弱,浅色反光能力强。  实验效果  实验人  试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科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科学实验报告12-05科学实验报告11-04星球的科学实验报告10-10科学实验报告范文10-05【热】科学实验报告01-10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0-10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10-07浅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10-09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热】02-09}
精英家教网 > 初中生物 > 题目详情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解:显微镜是科学探究,科学观察的重要工具,要熟练使用.(1)显微镜有实验室常用的光学显微镜和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2)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3)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考试中也可以直接旋转试卷180度看那个要观察的字母,就更简单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是个倒像,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向上移动物像就要向下移动装片,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由于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玻片标本实际位于视野左上方,要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应向从右下方往左上方移动,因此玻片标本应向右下方移动.(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8×=80×;10×?45×=450×;20×?8×=160×;20×?45×=900.(5)除了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生物.故答案为:(1)光学;电子(2)对光(3)?;右下方(4)900倍(5)放大镜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点评: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是中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考点.此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属中档题,难度中等.');
},function(){
$(".klhoverbg,.klhoverbt").remove();
});
$(".klbox").click(function(){window.open($(this).attr("data-href"))});
});
var subject='czsw';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两种方法是调查和资料分析法资料分析法;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文字、图片、数据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1)显微镜有实验室常用的光学光学显微镜和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电子显微镜.(2)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的顺序是:取镜和安放,对光对光,观察,收镜,整理实验台.(3)观察字母“e”的装片,应用左左眼观察,视野中看到的是??.如果观察到物象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下方右下方移动.(4)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900倍900倍.(5)除了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用放大镜放大镜来观察生物.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1)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顺序是:取镜和安放,对光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观察,收放,整理实验台.(2)观察字母“q”装片,视野中看到的像是bb.如果观察到物像在视野是左下方,要想把物像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左下方左下方移动.(3)某显微镜的目镜有10×和16×,物镜有10×和40×,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的放大倍数是640640倍,最小的放大倍数是100100倍.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常用到显微镜,请回答:(1)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2)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对光、观察、收镜.(3)观察装片应用左左眼观察,如果观察到的物象在视野的右下方,要想把物象调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下方右下方移动.(4)某显微镜有10×和20×,物镜有8×和45×,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900倍900倍.(5)某海关缴获了一批走私物品,但从外形上分不出是取自动物还是植物,你能借助显微镜并运用所学知识将它鉴定出来吗?说说做法和根据:可取少量生物样品制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加以鉴定;可取少量生物样品制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加以鉴定;细胞中如果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或其中之一即为植物,反之则为动物.细胞中如果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或其中之一即为植物,反之则为动物..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时要全面、要细致、要思考.把一株幼嫩的植物放在一个黑箱内,左侧开个小孔,有光透进,几天后观察植物茎的生长情况;把一株幼嫩的植物放在一个黑箱内,右侧开个小孔,有光透进,几天后观察植物茎的生长情况.从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查看答案和解析>>}
1、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2第一单元3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3第2课时种植凤仙花8第3课时种子长出了根13第4课时茎和叶18第5课时凤仙花开花了20第6课时果实和种子23第7课时种子的传播25第8课时凤仙花的一生27第二单元电路31第1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31第2课时点亮小灯泡33第3课时简易电路36第4课时电路出故障了39第5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43第6课时导体和绝缘体46第7课时电路中的开关49第8课时模拟安装照明电路54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57第1课时岩石与土壤的故事57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59第3课时岩石的组成64第4课时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68第5课时2、岩石、沙和黏土70第6课时观察土壤73第7课时比较不同的土壤75第8课时岩石、土壤和我们78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周次课时备注11.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2. 种植凤仙花223. 种子长出了根4. 茎和叶235. 凤仙花开花了6. 果实和种子247. 种子的传播8. 凤仙花的一生25第一单元复习261. 电和我们的生活2. 点亮小灯泡273. 简易电路4. 电路出故障了285.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6. 导体和绝缘体297. 电路中的开关8.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210第二单元复习2111.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2.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2123. 岩石的组成4.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3、2135.岩石、沙和黏土6观察土壤2147. 比较不同的土壤8. 岩石、土壤和我们215第三单元复习216期末复习217期末复习218期末复习219期末测试2第一单元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课题种子里孕冇着新生命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 4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1)不同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2)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3)蚕豆种子的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4)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2、过程与方法(1)收集种子,综合运用感官比较种子特征。(2)通过猜测、绘图、解剖等途径,观察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初步了解其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4、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特点难点解剖种子过程并对内部结构进行比较教学过程教学坏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猜谜语:屋子红帐子中间坐着个白胖子(打一果实)2、“麻屋子”指花生的果皮,“红帐子”“白胖子” 指的是花生种子的哪一部分呢?让我们一起探索种子的奥秘吧。猜谜语:花生回答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聚焦绿色开花植物,全世界共有20多万种,占植物 界总数的一半以上。它们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 命的。种子有什么特征呢?二、探索(一)观察种子外形特征1、提出问题我们收集到哪些植物种子?种子的外部有怎么的特征?2、观察提示回答以小组为单位 观察5、各种种子提岀课堂探究任 务收集种子,综合 运用感官比较种 子特征。眼看:形状、颜色、大小手摸:软硬、光滑程度鼻闻:气味注意:有的种子有毒,在不了解情况下不要去品尝。3、种子观察记录整理观察记录认识种子比较不同点比较共同点种子名称大小光滑程度软硬得岀结论4、这里有几种植物种子,你认识它们吗?(展示图片)明确:它们是:蚕豆、黄豆、花生、白扁豆、赤豆、 稻谷、绿豆、黑芝麻。5、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点吗?明确:(1)颜色不同蚕豆和绿豆:绿色花生和赤豆:偏红色黄豆和稻谷:黄色黑芝麻:黑色白扁豆:白色(2)大小不同黑芝麻比较小,蚕豆比较大。(3)形状不同黄豆:圆圆的、饱满的蚕豆和白扁豆:扁扁的稻谷:细长的芝6、麻:有个尖尖角赤豆、绿豆和花生米:长圆形(4)光滑程度不同黄豆、赤豆、黑芝麻和绿豆:光滑花生、稻谷、蚕豆和白扁豆:粗糙6、种子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种子的外形都有种脐,有的在种子侧而,有的位于种子一端。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卵形等。二、观察种子内部结构植物种子的外形看起来形状、大小、颜色等各 不相同,内部是不是也是千差万别呢?1、你想象中的种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把它画 下来吧。2、解剖实验(1)实验材料:一粒干蚕豆、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 银子、放大镜(2)实验过程A、观察浸泡过与没有浸泡过的种子有什么区别?明确:浸泡后:种子变大、变软,种皮颜色变浅B、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用锻子小心地7、剥开种皮 再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每部分 尽量保持完整,摆放整齐 直接用眼睹或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 “豆瓣”连接处有什么 把看到的种子内部样子画在“实验记录单” 的空白处注意:使用银子时要小心!(3)我的观察蚕豆是由种皮和胚构成。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胚芽、胚 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种子萌发后,胚根形成植物的根,胚芽形成植 物的茎和叶。3、其他种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展示黄豆、花生、白扁豆解剖图)明确:黄豆、花生、白扁豆等内部结构跟蚕豆相似, 都是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三、研讨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明确: 形状不同 大小不同画岀8、想象中种 子的内部结构准备实验材料解剖观察交流结果观察交流讨论、归纳通过猜测、绘图、 解剖等途径,观 察植物种子的内 部结构,初步了 解其作用。知识小结颜色不同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相同之处是都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胚芽、胚根、 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所组成。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明确: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 以发育成一株植物。胚根发弃成了根,胚芽发育成 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四、课堂练习(-)选择题1、有一个描述花生果实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 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是指花生的():红 帐子是9、指花生的():白胖子是指花生的()。A.果皮B.种子C.种皮D.胚E.胚乳F.子叶2、在观察绿大豆种子结构时,我们看到的外部长长 的“豆芽”将来发冇成植物的()A.根B.茎C.叶(二)判断题1. 玉米种子和蚕豆种子一样都有两片子叶。()2. 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3. 浸泡过的种子皮容易撕下。()4. 黄豆、花生的种子在水中浸泡一两天后,会变得 更大更坚硬。()5. 种子是有生命的,但种子的胚没有生命。()五、拓展提高:观察玉米种子把浸泡过的玉米种子纵向切开,滴一滴碘酒, 会发现大部分变成蓝色,那是胚乳,没变色部分有 胚根、胚轴和胚芽。(展示结构示意图)思考:玉米和蚕豆种子10、的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六、作业布置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独立完成认真听达标测评拓宽知识而温馨提示:先画轮廓,然后滴上胶水,粘上不同颜色的种 子。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和科学兴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 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但种子都是由种皮和 胚两部分组成。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 有生命的,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总结课堂板书I神皮种子胚抿1胚胚轴胚芽子叶板书设计第2课时种植凤仙花课题种植凤仙花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 4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1)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的胚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萌发。(2)播种的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11、水。(3)制作种植杯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4)制作植物变化观察计划,天天坚持观察。2、过程与方法(1)掌握播种的方法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条件。(2)制作种植杯,制定观察计划,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重点掌握播种方法和过程,探究种子萌发条件。难点制定观察计划,坚持长期观察。教学过程教学坏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世界上最大种子和最小种子有多大? 明确:海椰子:重达1500g左右斑叶三:1亿粒的重疑才有50g种子或大或小,都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 器官,能孕育植物的新生命。查阅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聚焦 我们种下一些种子,12、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 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呢?二、探索(一)播种种子1、工具与材料花盆、小石头、泥土、水、喷壶、凤仙花种子、 小铲2、播种过程 先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 多半盆土。 用手指在上中按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 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思考准备工具按步骤播种明确课堂探究任 务掌握播种方法和 过程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上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暧的地方。3、注意事项 选择籽粒饱满、没受伤的种子 选择肥沃土壤 一次性浇透水 放苣温暖地方4、讨论(1)花盆底部为什么要放小石头? 明确: 可减缓盆水13、的流速,使盆土不易过干。 有利盆土通风透气。(2)播种的种子为什么要放置温暧地方? 明确:种子的荫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花盆中播下的种 子,不宜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要减少水分蒸发。(3)有什么办法能观察到种子在土壤中变化呢?(二)种植杯播种1、工具与材料讨论交流卫生纸、透明杯、土壤、种子、水准备材料与工为了便于观察,2、播种过程透明中裹上一层卫生纸具学会制作种植杯 在纸和杯壁之间放一粒种子 然后往杯中装土 浇适量的水 放程温暖的地方注意:适量是指土壤湿润,没有积水。(三)制定观察计划1、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应该包括哪些内 容?明确:制作种植杯植物名称讨论制左观察学会制立植物变栽培时间il划化观14、察计划,养栽培地点成坚持观察良好 栽培方法 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内容2、可以参照下表制作习惯三、研讨1、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明确:选种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这样的 种子发芽率高。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 生命,因而选种是很关键的一步。2、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萌发?明确:植物的种子获得了适宜的条件一一充足的水 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后,胚就开始生长, 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荫发。3、我们的依据是什么?明确:播下的种子要浇透水,保持上壤湿润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播下的种子要放在温暧的地方种子萌发需要温度花盆底部放一块小石头,有利于上壤透风透气 一种15、子的萌发需要氧气4、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 化?明确:小组分工明确,制泄计划,坚持测量、记录、 统计。四、课堂练习(-)选择题1.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A. 选种一放土一下种一浇水B. 选种一下神一放上一浇水C. 选种一放上一浇水一下种研讨交流掌握播种选种标 准及其原因明确种子萌发条 件明确怎样才能更 好记录植物生长 变化过程2在往花盆里播种凤仙花种子时,把一块瓦片放在 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装进细土。这样做是为了()A.使凤仙花的根不向下生长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B. 使风仙花的种子容易呼吸空气C. 增强土壤的肥力(二)判断题1我们不需要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也可以种好 凤仙16、花。()2. 先用开水浸泡过得种子更加容易发芽。()3. 凤仙花播种得越深越好。()4. 凤仙花种子的萌发时需要浇适量的水。()5. 凤仙花最适宜生长环境是黑暗潮湿。()6. 花盆底部有小孔,是为了让凤仙花种子萌发有更 大的空间。()五、拓展提髙:怎么筛选饱满的种子?将种子放入淸水中,饱满的种子颗粒下沉,瘪 粒、病粒等会漂浮在水而,只需捞出漂浮的种子就 达到了选种目的。六、作业布置选带芽眼的上豆块、红萼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 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阅读资料拓宽知识而注意观察不同类 型种子的萌发过 程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播种时要选择饱满、 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17、水分、 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学会制立植物变化观察 计划,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充足的水分种子的萌发适宜的温度L足够的氧气4第3课时种子长出了根课题种子长出了根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1、科学概念(1)种子萌发时,根先长岀来。(2)植物的根朝着有水的地方向下生长。(3)根有吸收水分、无机盐,固泄植株的作用。(4)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不同。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理观察记录,描述种子萌发过程。(2)通过猜想、实验等途径,探索根的作用。(3)收集图片资料,了解根的不同形态。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严谨科学实验态度。(2)感受自然的神奇美丽。1、观察并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218、、实验探索植物根的作用。难点了解根的不同形态:直根、须根、变态根、不定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风仙花 种子,在水分充足、温度适宜、氧气足够的情况下, 胚已经开始生长发芽。种子的发芽过程是怎样的?一、探索1:种子萌发1、观察种植杯中的种子,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提示:展示舶照记录或画图记录。2、我的观察记录(1)舶照展示砧包也思考整理观察记录描述种子萌发过程聚焦问题,明确探究任务整理观察记录, 描述种子萌发过 程。第3天第5天第8天第13天(2)画图展示交流自己发现研讨交流回答猜测实验探究通过猜想、实验 等途径,探索根 的作用。19、3、观察发现种子萌发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 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上而形成 茎和叶,逐步形成幼苗。幼苗就是种子的胚生长成的具有根、茎、叶的 小植物。4、问题研讨1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 原因造成的呢?明确: 没有足够的水分 种子已死了 温度太低 种子正在体眠二、探索2:根的作用1、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长出的是什么?明确:植物的根。2、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1)引导学生猜测。(2)实验探究A、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水B、实验步骤(1)将带根的新鲜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3)在水而上滴一些植20、物汕,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蒸 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4)一天后,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5)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C、实验现彖经过一天的时间,植物的茎、叶依然保持良好的状态;水而降到标记下而,说明试管中的水减少 了。D、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3、问题研讨2(1)种植杯中的植物的根,生长方向为什么不同? 明确:研讨交流根据根具有吸水性特点得知,植物的根是朝着 水的方向向下生长。(2)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妃植物的作用。生 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呢?明确:大树不易被风吹倒、小草不易拔出来(3)花盆中种植凤仙花种子时,为什么上壤要肥 沃?明确:植物的生长需要养分,根能从上壤中21、吸收矿物 质(无机盐),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4、小结:根的作用吸收水分固左植物归纳吸收养分三、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植物的根属于须根系的是()A. 柳树 B.葱 C.芹菜2、如图,植物的根是由()发冇而来的。独立完成完成达标测评3、植物的根具有()A. 朝着阳光有水的方向生长B. 朝着有水且向下方向生长C. 朝着各种方向都可以自由生长,与水分和地球引力无关(二)判断题1、绿色植物的根只有将植物固泄在上壤中这一个 作用。()2、植物的根总会向着湿润的地方生长,是为了吸收 水分。()3、根在上度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 就越弱。()4、所有植物的根都一样。()5、我们平时吃的白萝卜22、是植物的根。()6、植物的根向哪个地方生长与种子放置的位置有 关。()四、拓展提高:根的形态1、这两种植物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观察比较了解不同植物, 根的形态不同。第一个:中间比较粗,周囤比较细,称它为直 根。第二个:根都比较细,像一把胡须,称它为 须根。2、直根和须根特点直根:主根明显比侧根粗而长,从主根上生出 侧根,主次分明。须根:根有些像人的胡须样,没有主根和侧根 之分。3、直根系和须根系认真听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 根系。如大豆、白菜、萝卜、芹菜、觅菜、菠菜、 香菜。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如小麦、葱、蒜苗23、、韭菜养头、水稻、玉米。4、想一想:萝卜的根是直根还是须根?明确:仔细观察,萝卜上也长有许多小根,这些小根比较细小,也是一些侧根,所以萝卜的根是直根。回答萝卜的根是一种变态根。5、观察这三种植物的根生长在哪?观察交流明确:玉米和杨树的根生长在茎上,秋海棠的根生长 在叶上。像这样由植物的茎、叶上发生的根,叫做 不肚根。课堂小结板书6、指出下图中哪些是直根、须根、不定根?五、作业布置不冋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收集更多根的图片,说说它们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本右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种子萌发时先长出 根,根朝着有水的方向向下生长。植物的根起着吸 收水分、养分(无机盐),固左植株的作用。不同24、的 植物,根的形态也不同。种子萌发种子长出了根根的作用根的形态指出巩固课堂知识 总结课堂-板书设计第4课时茎和叶教学目标1. 观察破土后的凤仙花生长过程,观察它的形态特征的变化。2. 推测和证明茎和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 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 学研究的愿望。教学重难点1.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2. 观察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茎和叶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 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 料。学生准备:采摘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25、,聚焦问题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 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3. 师:破土而出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髙,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 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 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 察它的形态特征。 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2)推测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3)想办法证明我们想法的正误。茎的运输作用: 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和装有26、红色水的杯子。 将凤仙花的茎放入杯中。 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叶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 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 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2)茎插入水杯中后,有什么变化?纵向切开、横向切开茎后,观察到什么现象?(3)被遮住光的叶子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套在叶子上的干 燥塑料袋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27、长有什么好处?2. 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3. 根据植物根、茎、叶的特征,推测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 的环境中。板书设计茎和叶茎叶运输蒸腾纵切横切课后反思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反馈,我 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 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 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植株(茎)的高 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第5课时凤仙花开花了教学目标1.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28、凋谢后结果。2.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花。3. 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株凤仙花或者一朵凤仙花、银子、 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我们种的凤仙花植株已经花满枝头了!凤仙花的花是什么样的? 它经历了怎样的花开花谢过程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 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观察花的结构。摘一朵盛开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花,观 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用镀子细心地从外到内将花的各部分撕下 来,将它们分类排列在纸上。(2)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各有什么特点。29、(3)找一些其他植物的花,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雄蕊、雌蕊各有什么特点?(3)各种植物的花有什么共同点?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雄蕊和雌蕊分别有什么作用?2. 花的哪一部分将来有可能发育成果实?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试着为凤仙花进行人工授粉。2. 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传粉的过程。 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3. 蜜蜂等昆虫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可以帮花朵传粉。板书设计凤仙花开花了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花粉传粉果实是30、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课后反思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学起来不容易记牢,因此我在本课中 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如在讲解花的结 构时,让学生解剖凤仙花,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在讲解“传粉和受精” 时,请“小老师”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活动多样化,能不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按新课标要求,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 培养学生爱护花、珍爱生命的态度。具体操作是:上课开始时给学生 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动态过程,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31、被吸引住了,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在上课结束时, 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实,别忘 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第6课时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1. 观察花凋谢形成果实以及果实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果实的结 构。2. 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以及内含种子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果实的生长变化,果实的结构和种子。教学准备授粉后的凤仙花、凤仙花果实、更多植物的果实。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什 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轻轻挑开一朵凋谢32、了的凤仙花,观察花里面有什么。观察 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描述果实的 生长变化过程。(2)摘下一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并数数果 实中有多少粒种子。(3)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凤仙花果实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2)凤仙花果实由什么组成,内含多少粒种子?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2. 个凤仙花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收获 多少粒种子?结出这么多种子有什么意义呢?3. 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33、子?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种下了一颗凤仙花种子,又 收获了许多种子!这些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长出许多 株凤仙花,每株凤仙花又会结出许多种子。凤仙花的种族就是这样延 续并壮大的!板书设计果实和种子果实结构果皮种子课后反思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果实的生长变化和收获的种子 的现象两个层面体会丰收的喜悦。在这两个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 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 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资料、分析学习 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第7课时 种子的传播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传播种子有34、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 广,有利于繁殖后代。2. 明白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 系的。3.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亲近 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教学重难点1. 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2.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分组:凤仙花、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等)的果实和种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果实里面有种子。果实成熟后,就要把种子 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那么,植物是 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35、,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收集一些成熟的凤仙花果实,用手轻轻捏它的果皮,有什 么现象发生?推测凤仙花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2)观察苍耳的果实和种子,描述苍耳果实的外部特征。推测 苍耳的种子是怎样被传播出去的。(3)观察蒲公英的果实,描述蒲公英果实的外部特征。推测蒲 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4)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推测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凤仙花果实和种子有什么特点,推测凤仙花的种子是怎样 传播出去的?(2)苍耳果实外部有什么特征,推测苍耳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 去的?(3)蒲公英果实外部有什么特征,推测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传播出去的?3. 实验后,汇报36、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植物有哪些传播种子的方式?它们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有什么 特点?2. 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做一个果实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板书设计种子的传播果实、种子的特征种子的传播方式:弹力传播 动物传播 风力传播 水力传播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 经验很快说出风传播蒲公英,学生能很轻松地说出像降落伞,从而得 出长得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都会用风来传播种子,引导学生明白植物 种子的形状决定了它的传播方式。学生还知道动物传播苍耳。第8课时凤仙花的一生教学目标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37、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2. 明白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 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3.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4. 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2. 明晰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 期和开花结果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 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的38、过程,观 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整理并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我 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展示并交流我们种植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表。(2)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起来。(3)根据我们的记录,完成下表。计算凤仙花从播下种子到结 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播种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月 日月 日月 H月H月 日月 日月 日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从播下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共天(4)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髙度,制作凤仙花髙度 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高度生长变化的规律。2. 实验39、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根据凤仙花生长的变化,可以将其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可以将凤仙花植株分为哪几个部分?(2)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大约是多长?(3)凤仙花髙度生长变化规律是怎样的?3. 交流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2. 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3. 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是多长时间?运用我们的观察记录说明凤 仙花生长变化的规律。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 做一个凤仙花模型。2. 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板书设计凤仙花的一生1. 植物的生命周期:40、种子一一发芽一一生长一一开花一一结果。2. 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3.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条件。课后反思本课时根据实践记录的数据图表,探究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规律。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 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 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资料、分析学习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 科学探究水平。第二单元电路第1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 明白常见的电器用电的来源及电器的作用。2. 讨论认知生活和学习中有关电的现象。3. 注意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教学重难点电器用电的来源,用电的安全知识。教学准备教41、师准备:若干生活电器。学生准备:家庭电器的课外认识。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 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有关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 些知识的?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 讨论前,明晰讨论要点。(1)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IIWJ:我们已经知道的我们还想知道的(2)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像电灯、电视机等是 由发电厂供电;而像手机、石英钟等则是由电池供电。调查家中使用 的电器。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日期:电器名称电源电器的作用电灯电厂照明洗衣42、机电厂洗衣服手机电池打电话、上网2. 讨论中,围绕问题展开交流。(1)我们学习生活中,电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2)生活中电器电的来源怎么分类?电器各自的作用是什么?3. 讨论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用电安全提示: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 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2. 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只用 干电池来做实验。3. 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当看到断开或裸露的 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有关人员。板书设计电和43、我们的生活1. 生活中使用的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2. 像电灯、电视机等是由发电厂供电;像手机、石英钟等都是由 电池供电。3. 安全用电:不能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不要靠近变压器以 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课后反思生活中用电的现象很多,本节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初 步的对电器电源进行分类认识,总结各用电器的生活用途。这是学生 的生活经验的思考总结,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为主。同时要强调生 活中的用电安全。第2课时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1. 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2.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 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44、。教学重难点1.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2. 知道小灯泡点亮的原因是电流流进灯丝。教学准备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 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 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小灯泡就亮了,它是怎样亮起来的?2. 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用示意图表达你 的想法。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玻璃泡 灯丝 金属架 连接点连接点(1) 观察小灯泡。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在哪 里;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2) 用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 录有哪些连接能点亮小45、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 泡。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小灯泡发光的是什么部位?灯泡的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 有什么作用?(2)怎样将导线和电池连接,小灯泡才能发光?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 不能点亮小灯泡。2. 分析那些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你认为电池和小灯泡怎样连接, 小灯泡才能亮起来?3. 你认为小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 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 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46、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 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板书设计点亮小灯泡1. 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组成。2. 干电池有正极(金属铜帽端)和负极。3. 电流经过小灯泡灯丝时,称为通路;导线直接与电池正负极相连,没经过小灯泡灯丝时,称为短路。课后反思我上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在备课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备课,重新研究教材,使我能准确把握好重点,找准研究点。点亮小灯泡一课,用导线连接小灯泡这一活动并不难,学生在活 动操作中可以逐渐完成。但是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这是我 们要引导学生认知的关键,即深入地研究小灯泡的构造是一个关键的 问题。所以在备课时,我将47、这一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制作了直观的课 件,让学生观察理解帮助认知,效果很好。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让 学生经历从原来的概念到改进后的概念的思维发展过程。针对原来的 概念的思考设计:在设计本教学案例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来 的概念不同这一个特点,进行了我的教学考虑。所以,导入部分我釆 取了最朴实的方法一一让学生直接连接电路。因为,“点亮小灯泡” 的操作就足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第3课时简易电路教学目标1. 明白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一电池。2. 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 成了 一个完整的电路。教学重难点正确连接电路。准确认识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48、教学准备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 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回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 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 组成的。我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 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组装一个电路。为了发现电路更多的秘密,我们使用电池盒和灯座把电池和小灯 泡固定下来,再进行观察。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盒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把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用导线把它和电池连接起来49、,使小灯 泡亮起来。(2)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把开关连接到电路里,观察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3)画电路连接图。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电池盒和灯座的作用是什么?(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灯座上的?导线怎么连?(3)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的?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你认为电流动的路径是怎样的?把你的想法用箭头在连接图中表示出来。2. 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50、它们同时亮起来吗?板书设计简易电路1. 简易电路:电池、导线、用电器、开关。2. 开关的作用:闭合开关,电流接通;断开开关,电流断开。课后反思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 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一一小灯座和 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探索使 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点亮小 灯泡的连接比赛。在实验中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不 方便,于是引入电池盒和小灯座。接着让学生设计连接点亮一个小灯 泡的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和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画出简单 的电路图,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第4课时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目标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2. 明白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当电 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3.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 神。教学重难点1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一一做一个“电路检测器”。2. 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3. 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能使我们更迅速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每组小灯泡2、3个、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 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组装电路检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察的工具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