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海草燃烧的灰烬有二氧化锰能与什么反应?

高考理综280答一波。

高中化学有两条主线: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

除此之外还有几条支线:化学实验,化工,化学与生活(有机)。

这些线索是相互交织的。和数学物理略有不同的是,化学的知识量更加庞大,也会有更加琐碎的知识点,因此,在学习化学的时候,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两条主线的相关知识,是串起整个高中化学的。以及,化学作为理综当中,连接生物和物理的中介性学科,有很多知识也和物理,生物中的知识有关。

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包括:重点元素(前20号元素中单独拿出来讲的元素 H,C,O,Na,Mg,Al,Si,P,S,Cl,Ca ,20号以后的元素中课本上出现的元素 Fe,Cu,Zn,Ag,Br,I )以及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从学过的重点元素的性质推知性质的元素。这些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离子,的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水解与酸碱性。

接下来,我将逐个总结元素的性质,并且用这条主线串起高中化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并串起相关的物理和生物知识。并且重要的知识点我会在它相关的各部分反复提到,这叫:冗余复习。这样复习一遍,那些重要知识点就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而相对边缘的知识点可能只过了一遍,自然就分出了重点。

插播一条重磅消息:这个回答的视频讲解版,我已经在知乎和B站同步更新,知乎链接如下:(想在B站看的话,我B站昵称是:琪哥YuanqiLi)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燃烧或燃料电池。燃烧:实验的现象,包括火焰颜色等,一定浓度条件时发生爆炸,燃料电池:实验,原理与应用,电池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力做功使得正电荷从电势低的负极克服电场力做功搬运到电池正极,就像水泵对水做的事情一样。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池就是电池反过来,电场力克服化学力做功,将化学能低的物质转变为化学能高的物质。正负极是氢还是氧一定要搞清楚。

还原性:还原氧化铜,氧化铁。

水电离平衡: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乘积固定(因为在反应 H_{2}O\Leftrightarrow H^{+}+OH^{-} 列平衡方程的时候,左边水的浓度是1)

水解:若溶液中有可以结合氢氧根离子的阳离子存在,则由于电离平衡,氢离子浓度就会多于氢氧根离子。反之亦然。

pH值:氢离子浓度以10为底的对数取负。当氢离子浓度达到1mol/L时,不再用pH值表示酸碱性,氢氧根离子亦然。

常见溶剂,有极性:水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分子会溶于水,但是非极性分子,比如脂肪,不溶于水。但是脂肪会溶于非极性溶剂,例如四氯化碳。生物膜结构的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呈两侧均头部朝外的双层结构。

渗透压:水分子会向浓度更高的溶液中移动。实验:U形管最下方有半透膜隔开,左边是清水,右边是5%葡糖糖溶液。平衡状态时,右边液面会比左边高。(提示:对半透膜处的水微元受力分析) 和生物中的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知识有关。

外层一个电子,可以和别的原子拥有一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sigma

两种同位素,核聚变。目前人类可用的核聚变原子只有氘,氚和氦3。所以电影《流浪地球》中提到的重核聚变发动机是科幻。(平均结合能最高的元素是铁,因此在大量发生聚变的星体内部,铁元素非常稳定)

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单元是原子。核反应改变了原子,因此不是化学变化。

惰性气体,一族的元素性质都非常相似。氦气的应用:由于密度小,替代氢气作为气球或飞艇的内容气体。纯净气体的密度由分子相对质量决定。空气的平均相对质量是29。

第一主族元素的性质规律:半径变化,以及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内变化的规律。

锂电池:氧化还原反应。

与镁同属一族,按元素周期律推

与铝同族。硼砂有杀菌作用,口服有害。

金刚石和石墨:金刚石的四面体结构,选修物质结构中讲金刚石的晶胞,填充方式。石墨的层状结构——层间的共用电子带来了导电性,层与层之间的弱键使得层极易脱落,这也是石墨制造的铅笔可以写字的原因。

插个课外知识:石墨烯是单层石墨,刚才我说了在石墨的层间有共用电子,当石墨只有一层的时候,这个电子就是一个运动受限在二维的电子,这种材料被称为二维材料。是当前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研究的热点。实验室制取石墨烯的原理特别简单,就是把石墨涂在平面上,然后用透明胶带反复去粘,粘一下,把胶带撕开,撕到最后,就会只剩下一层石墨。

还原性:冶炼金属。炼铁,炼铜。还原二氧化碳得到一氧化碳。高炉炼铁是重点知识

燃烧: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煤气的主要成分。可以结合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

还原性:高炉炼铁;还原氧化铜实验。

冶炼铜比冶炼铁需要的温度更低,因此在世界各大古代文明中,人类都是先使用铜器,后来才有技术使用铁器。而铝的使用要一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推广,因为铝极为活泼,难以用还原剂化学制取,价格一直都比肩黄金。直到十九世纪末,人们获得廉价的电力并且能够在工业上应用电解铝技术,铝才在生活中应用开来。

氧化性: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无法燃烧。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器内部是碳酸氢钠和酸反应)可用于图书馆,档案室,等重要地点的灭火,它不会产生泡沫或者水,不会对资料造成二次破坏。但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用于活泼金属起火。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置换出碳 2Mg+CO_{2}=C+2MgO ,镁的还原性比碳强,这也是为什么用碳可以炼铁,碳单质和一氧化碳可以还原不活泼金属,但是无法还原比它还原性更强的活泼金属,甚至会被镁还原。

酸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饮料。海洋是巨大的二氧化碳调节器,海水酸化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另一个重要后果。

碳酸是弱酸(强酸和弱酸的概念),雨水通常都是酸性的,因为空气中有二氧化碳,但是pH值小于5.6时,就称作酸雨,仅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法形成酸雨。形成酸雨是因为空气中有硫和氮的氧化物,形成了强酸。

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酸腐蚀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酸雨腐蚀雕塑。碳酸钙悬浊液可以用作胃药,中和胃酸。

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小苏打(碳酸氢钠)可以用作胃药,中和胃酸。

作为有机物的重要元素成分:

碳原子有四个外层电子,可以形成四个共用电子对,在形成共价键时可以结合尽量多的其他原子。碳是可形成四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中质量最小的。

以碳链为骨架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有机物。

有机物的命名,烃,烯,炔,多少个碳原子,碳原子之间怎样成键。 \sigma 键和\pi键,大 \pi

电负性很强,仅次于F、O,和Cl相同。氮元素也是有机物的常见元素,氮肥是指含氮元素的化肥。(不同化肥的含氮比计算)

氮气是大气最主要组成部分。液氮是常用的,且较为廉价的低温剂。

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再通过降水,氮元素进入泥土,雷电固氮,获得肥料。根瘤菌的固氮。

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和氢气反应制取氨气。工业制氨。这个反应常在平衡与速率部分作为例子考,注意均是气态,注意配平常数。

无色无味,难溶。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雷电使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后,一氧化氮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并和水反应,随着降水进入泥土。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这里的循环略复杂)

一氧化氮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硝酸甘油不仅是高性能炸弹的原料,也可以制作心血管疾病药物。生物必修三讲了信息分子(信号分子),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激素,一氧化氮,都是一种信息分子。

21摄氏度棕红色,有毒气体。

二氧化氮气体中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平衡。

和水反应成酸,和碱反应成盐。注意,它不是硝酸的酸酐,它和水反应还会生成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加氧气通入水中,可以只生成硝酸。

二氧化氮可以直接被过氧化钠吸收,形成硝酸钠。二氧化氮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歧化反应,二氧化氮加一氧化氮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归中反应。

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金属可以在二氧化氮中燃烧(像在氧气中燃烧一样)

实验室制取:浓硝酸和非活泼金属(比如铜)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尾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

注意,二氧化氮是极性分子,氧原子并不是180°角对称分布在氮原子两侧的。

强酸,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9%,而98%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这一点和硫酸的分浓度命名不一样。

硝酸的酸酐是五氧化二氮,不是二氧化氮。(化合价不同,而且二氧化氮和水反应有副产物NO)——看到这里,我想有同学已经看出来我经常会把一个知识点在相关的地方反复提到,这也是我们学化学的方法之一:冗余复习。这样复习一遍,那些重要知识点就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而相对边缘的知识点可能只过了一遍,自然就分出了重点。

硝酸水溶液呈淡黄色,因为硝酸会光照分解产生二氧化氮,4HNO3→ 4NO2+ O2+ 2H2O。二氧化氮又溶于水产生硝酸,但是不会完全反应,产生的一氧化氮会氧化为二氧化氮,构成一个平衡,因此少量残存的二氧化氮使溶液呈淡黄色,并且由于光照分解,硝酸用棕瓶避光保存。

其中,(g)表示gas,气体。更稀的硝酸(约2mol/L以下)与金属反应,产物从 N_2O 到氮气到铵根离子不等。普遍认为,硝酸与金属反应时,各还原产物(NO2、NO、N2O、N2、NH3)都可以生成,加上各种产物之间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题目中给了反应信息的情况下,请认真读题,按题目给的条件做题。

浓硝酸和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后,会形成冒黄色烟的王水(也称王酸),有极强腐蚀性,可以和稳定金属单质(金)反应。

硝酸盐(硝酸根离子):

硝酸钾,硝酸铵,都是重要的化肥。化肥含氮量的计算。

硝酸银用来检测氯离子。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且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看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想到氯化银)。硝酸银光照易分解,保存在棕色瓶中。

酸性环境下,硝酸根离子表现出氧化性。

重要化工原料。氮气氢气合成氨气,是人工固氮的第一步。氨气进一步生产各种各样的含氮化工产品。

氨气溶于水,和水发生可逆反应生成一水合氨,进一步反应生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氨水呈弱碱性。

侯氏制碱法:第一步:二氧化碳通入饱和氨盐水(饱和氨盐水是指水里溶有氨气和氯化钠) CO_2+H_2O+NaCl+NH_3=NH_4Cl+NaHCO_3

第二步:煅烧小苏打,得到纯碱(碳酸钠,也叫苏打,而大苏打是硫代硫酸钠,亦称作海波)。其实这里的方程式不需要背,只要记住两步的名称即可推出方程(反应中没有氧化还原)

尿素分解后会产生氨气,尿液中的尿素分解产生的氨气构成了刺鼻气味。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在动物三种重要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中,只有蛋白质里含有大量的氮元素,才能产生含氮的尿素)涉及知识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代谢废物排出。新陈代谢:生命体内所有有序生化反应的总和。

一水合氨会电离形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这是个可逆反应。因此,在碱性环境下,也就是氢氧根浓度较高的时候,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固定,决定了氢氧根离子浓度升高时铵根离子浓度会降低。

铵态氮肥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否则铵离子会被反应掉从而肥效降低。

检验铵根离子是在有铵根离子的试管中加入可溶性的碱,然后加热。再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放出的气体(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并可闻到氨气味,则可说明其中有铵根离子

铵根离子是正四面体形的,和甲烷互为等电子体(选修:物构)

氮元素是有机物中常见的元素。尤其是蛋白质中。因此,在检测牛奶品质的时候,通过测定含氮量,推断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法商家为了使牛奶含氮量高,添加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分子中氮的质量比例很高,计算比例的方法和计算化肥含氮量一样)。

注意:检测牛奶品质,用含氮量来推断蛋白质含量。但是在生物科学探究中,同位素标记法标记蛋白质的时候,标记的是硫元素。生物必修二中,DNA是遗传物质一节,讲到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标记蛋白质用的是硫。因为硫元素在生命体中,基本上是蛋白质特有的,相比于使用氮,会受到更少的干扰。

刚才讲到的生物实验同位素标记蛋白质用硫,也是为了讲一个学理科基本的原则:关注逻辑。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学理化生,学习实验,科学史,就是需要学这种科学探究的逻辑。这里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选取实验体系,为什么这样做可以验证这个结论。这也是高考重要的考察内容和方向。

地壳元素含量排序:氧硅铝铁。

氧气和臭氧,互为可逆反应。紫外线照射氧气可以生成臭氧,静电也可以产生臭氧。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但是氟氯烃可以作为催化剂,使臭氧分解为氧气,破坏臭氧层。

但是,臭氧层在高空对人类有益,在近地面,臭氧是大气污染物。静电也可以使氧气反应产生臭氧,打印店强烈的气味就是静电打印时产生的臭氧。

臭氧有强氧化性,空气中不易被氧化的金属,银,汞等可以在臭氧中被氧化。臭氧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因为氧化了碘负离子,得到了碘单质)

氧气可以和铂,金,银以外的大部分金属反应,称为氧化。

实验室制取氧气,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注意,第一,氧气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第二,加热制取的时候,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倒吸。第三,大试管斜放,防止水蒸气冷凝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炸裂。(注意这三个操作的原因,这是化学实验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也叫双氧水,是既包含非极性共价键O-O,也包含极性共价键O-H的共价化合物。

不稳定,光照可以分解,因此保存在棕色瓶中阴凉保存。(注意这里如果填空,是两个得分点)可以被一些金属离子,或者二氧化锰催化分解(实验室制氧气,用二氧化锰催化)这里再次是冗余复习法

氧化性。氧化二价铁等一些还原性物质。用双氧水消毒也是利用了氧化性。

还原性。负一价氧可以被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氧化。

电负性最强(从元素周期律角度理解)。无正价,无对应含氧酸。氟单质 F_2 氧化性极强。

卤素单质有置换关系,但是 F_2 可以和水反应,置换出水中的氧,因此,氟单质不能从水溶液中置换出别的卤素。

氟单质可以腐蚀玻璃,不用玻璃器皿。用塑料或者铅皿。

腐蚀性,剧毒。可以腐蚀玻璃(氢氟酸烧玻璃来制作花玻璃)不用玻璃器皿。用塑料或者铅皿。氢氟酸也可以溶解大多数金属,包括金,银,铂,但是不能腐蚀铅。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才是和元素非金属性相关的,HX的酸性不能说明X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氟没有含氧酸。

惰性气体,会用来制作氖灯。

钠元素是碱金属元素中重点学习的元素,其他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都是从钠的性质出发,由元素周期律推知。物理通性,碱金属氧化物的规律,氢氧化物(强碱)规律。

第一主族的活泼性(失电子难度),原子半径,第一主族和第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相异。选修物构的同学,要注意NaCl晶体和CsCl晶体的晶胞异同。

保存在煤油中的银白色软固体,熔点低,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因为密度比煤油大,才能放在煤油里保存,因为和水反应,所以不能放水里存。)

氧化,常温氧化为氧化钠,点燃过氧化钠,氯气中点燃,氯化钠。

和水反应,浮熔游响红,每个字对应一个现象,每个字都对应某个物理或者化学性质。一定要搞清楚。浮,物理性质密度比水。熔,反应放热,钠低熔点。游,产生氢气推着走。响,反应剧烈,氢气释放快。红,生成氢氧化钠。这里我要强调化学学习的联系学习法,很多知识都不是单独存在单独记住的,要跟其他知识产生联系,才更容易学会。这五个反应现象,也都是和化学物理性质紧密联系的。

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钠和氯气。

在电解技术出现之前,金属活动性比铝活泼的金属,是非常难获得的,(钠镁铝无法通过别的常见还原剂,焦炭,一氧化碳等获得)拿破仑曾经酷爱铝制器皿,当时铝的价格比黄金贵。

侯氏制碱法:二氧化碳通入饱和氨盐水。方程式前文讲铵根离子的时候讲过,这还是冗余复习法。注意,侯氏制碱法制取的是纯碱而不是烧碱。产物不要记错,才能写对方程

苏打,小苏打。碳酸钠又称作纯碱。

易溶,溶解后发生水解,溶液呈碱性。

酸碱滴定,注意,碳酸钠溶液滴入酸,先生成碳酸氢根,再生成碳酸(分解)。滴定图像是要根据这个先后顺序去写的。

碳酸氢钠滴酸会生成二氧化碳气泡,溶液逐渐变为中性。滴强碱会生成碳酸根(碳酸氢根进一步电离,平衡移动)。

水解程度都不会很大,因此,写溶液中离子浓度排序的时候,遵从水解离子远小于未水解离子这个原则。

小苏打可以用来做胃药,但不能用于溃疡患者,产生气体会造成穿孔。用来发面是和乳酸反应生成气体使面点蓬松。

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鉴别:沉淀法(加钡离子或者钙离子,碳酸根才有沉淀),气体法(滴酸,碳酸氢根先产生气体。利用了这两种离子的水解转化)。

溶液除杂:碳酸氢钠里面混有碳酸钠,通足量二氧化碳。碳酸钠混有碳酸氢钠,滴适量烧碱。注意这里的足量和过量。

钠放在空气中会快速氧化。空气中直接氧化得到氧化钠,燃烧得到过氧化钠

过氧化钠同时具有强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钠过氧化钠均可和水,二氧化碳,酸反应。

钠静置在空气中,连续反应,最终的产物是碳酸钠粉末。

同族元素的相似性。I A族除了氢以外的单质都可以和水反应,和水,非金属单质,酸,酸性盐的反应和Na相似。碱金属的氢氧化物都是强碱,氧化物,过氧化物和Na的过氧化物氧化物性质相似。

由于化学性质相似,故鉴别用焰色反应。钠是黄色,钾是透过蓝色钴玻璃呈现紫色。注意焰色反应实验在实验前必须清洗蘸液的铂丝(注意蘸字怎么写,别卷子上写错别字)。用铂丝是因为铂本身没有焰色,并且高温下不易氧化。

插入复习一段物理知识:焰色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不同的原子,能级结构各不相同,因此电子跃迁后放出的光子能量也各不相同,即 h\nu 不同, \nu 为频率,观察到就是颜色。

和钠的性质有相似之处,和钙的性质有相似之处,和铝有相似之处,他们四个元素在周期表中(仅考虑主族)是相邻的。

镁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镁光灯。

镁可以在氯气,氮气,二氧化碳中点燃。因此,镁粉是极为危险的易燃易爆品,起火也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镁可以和沸水反应,即,镁和水的反应条件是加热,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这说明镁是极为活泼的金属,但是活泼性比Na弱,这也是元素周期表可以发现的规律。而铝是不会和水反应的。

镁可以和水解后呈酸性的盐溶液反应。例如和铵盐反应:

镁不和强碱反应,这一点和铝不一样。

一般是从海水中提取镁。核心反应是电解氯化镁。那么,整个流程的核心思想就是获取较为纯净的氯化镁(纯净并不是要求没有别的离子,而是要求不能有影响最后点解熔融氯化镁的离子)。

煅烧贝壳获得的石灰乳加入苦卤(浓缩海水),获得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后用盐酸溶解,加热可以蒸发掉多于的盐酸,获得纯净的氯化镁固态盐。

难溶白色固体。碱性氧化物。熔点高,可制成耐火材料(注意,这里的熔是火字旁的熔,熔解的熔,和溶于水的三点水的溶含义不一样。火字旁的熔的意思是升温带来的物态变化,在物理课热学部分有讲,从固态变成液态。三点水的溶意思是分子/离子扩散到水中)

氧化镁可以在水中加热,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镁。

在酸中可以反应生成镁离子。再次说明酸中氢离子的活泼性强于水中氢离子(浓度影响活泼性)

难溶白色固体。但是因为有一定溶解度,所以液体中有氢氧化镁沉淀的时候,酚酞溶液可以变红。氢氧化镁可溶于酸,酸性盐(氯化铵等)

煅烧氢氧化镁生成氧化镁。

低溶解度镁盐的水解平衡移动:

低熔解的Mg离子结合OH离子,碳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在加热中分解。产生沉淀和气体以后,平衡移动。

看一个例题,在例题里我们进一步体会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问没什么需要讲的,知识知道,就会做。第二问值得说一下,是个比较典型的化工流程题。第二问第一个空,该怎么填呢?观察该反应,生成物是完整的,里面的元素有5种,但是Si和Mg在反应物里还没有,那么显然这种未知的反应物需要提供这两种元素。那么可以看到,Mg只能是正价,Si可以是正价也可以是负价。生成物里面的Si是负价的,并且发现,反应物里的H,N,Cl,Mg并没有改变化合价,说明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Si也就没有变价。好,到此分析已经完成。Si是-4价,Mg是+2价,反应物是

第二个空,是我们学过的点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镁单质。第三个空可以直接从流程图中观察出来,生成物里和反应物一样的物质是氨气和氯化铵。

铝单质和镁单质一样,都是银白色金属,软,密度低。铝单质密度低这个性质很适合制作飞行器。只要制成合金,提高硬度,它的低密度可以极大减轻飞机的重量。

铝单质和氧气,氯气,硫,都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但是铝不可以和沸水反应,这一点和镁不一样。

铝在酸(稀酸或者浓盐酸)中发生置换反应,但是在浓硫酸和浓硝酸中钝化。

钝化: 铝和铁在浓的氧化性酸,浓硫酸和浓硝酸中,表面会快速生成一层氧化膜 Al_2O_3 ,Fe_3O_4 ,阻止酸和金属进一步反应。

铝热反应:单质铝置换三氧化二铁中的铁单质,放出大量热。

铝单质不仅可以和酸反应,也可以和强碱反应。注意他们的物质消耗比例。铝单质和氢离子反应比是1:3,和氢氧根是1:2。铝离子和强碱反应,先是1:3,生成了 Al(OH)_3 随后是1:1生成偏铝酸根。

铝单质制取,电解熔融氧化铝。铝曾经是非常昂贵的金属,因为它没办法用碳来置换,铝的还原性比碳强。所以古代人们可以用碳来冶炼铜,铁,但是无法冶炼铝,所以在大规模使用电力以前,铝的价格比黄金还要昂贵。

参考书上给的流程图非常复杂,其实你根本不用去记这么复杂的一张图,我来教大家一个学习这种问题的方法——你要找到它为它核心目标使用的核心方法。核心目标是除杂,那么核心方法就是抓住铝和其他几个阳离子的区别——那就是铝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以后,可以在浓碱中溶解。所以其实它的核心方法是过量氢氧化钠过滤那一步,掌握它就足够了。你如果整个去记这个流程图,你的学习负担会大到让你根本无法学习。

铝单质和氢离子反应,物料消耗比是1:3,和氢氧根是1:2。和同浓度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比/物质的量比是1:3。如果比例不是1:3,想清楚究竟谁过量谁不足。

铝正三价。难溶白色固体,熔点高,耐火材料。

两性氧化物。可以溶于酸也可以溶于碱。溶于碱的时候生成偏铝酸根。

氢氧化镁可以和酸性盐(比如氯化铵)反应,但是氢氧化铝不会。

氢氧化铝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铝。

氢氧化铝可以做胃药中和胃酸,但是现在使用不多,因为铝元素人类无法良好代谢。

铝离子和偏铝酸根离子:

纵轴为沉淀质量(或者直接是 n[Al(OH)_3]

向铝离子中滴入氢氧化钠,先产生沉淀再溶解沉淀。斜率为1:3。

偏铝酸根中滴入盐酸,先产生沉淀再溶解,斜率3:1。

向强碱中滴入铝离子,先没有沉淀,然后产生沉淀,曲线倾斜,倾斜部分的横坐标跨度是此前不产生沉淀部分的1/3。而后停止产生沉淀。曲线变平。

向强酸中滴入偏铝酸根离子,先没有沉淀,然后产生沉淀,曲线倾斜,倾斜部分的横坐标跨度是此前不产生沉淀部分的3倍。而后停止产生沉淀。曲线变平。

镁铝离子混合溶液,滴进去强碱,图像问题也常考,注意:氢氧化铝可以在过量碱的时候溶解,氢氧化镁不会。因此,沉淀量减少的那一段曲线,是可以拿出来直接分析铝离子浓度的。

用于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芯片,太阳能电池等的基本材料。

硅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硅

硅可以和氟单质 F_2 反应,生成四氟化硅

硅也可以被氯气氧化,生成四氯化硅,但是反应条件不需要点燃,加热即可

但是注意,单质硅并不用于还原金属氧化物,这一点和同族的碳不一样。而且从成本上,单质碳用于冶炼金属,很容易获取,价格便宜。但是单质硅并不特别便宜。

硅单质和酸的反应,高中只讲了和氢氟酸的反应。氢氟酸可以和二氧化硅与硅单质反应,用于烧玻璃。产物都是四氟化硅 SiF_4

硅可以和烧碱反应,产物是硅酸钠。这一条并不要求掌握

先焦炭高温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

产物是一氧化碳,不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硅是过量的,C不是过量的。因为如果C过量,高温下碳会和硅反应,进一步生成碳化硅 这里插播一下反应原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碳的氧化性比硅强,这也可以从元素周期律得出,非金属每族,随着原子序数增大,更不容易得电子,氧化性减弱。但是金属,同族,原子序数越大,更容易失电子,还原性增强。其实这是统一的规律——本质就是——同样是外层满电子的稳定结构,层数越多,越不稳定)

注意,这个反应其实很奇特。硅的还原性比碳强(刚才也从元素周期律分析了,碳的氧化性比硅强),但是碳却在高温下可以置换出硅

粗硅里面有 C,SiO_2 杂质,进一步提纯粗硅,氯气加热氧化粗硅到四氯化硅,滤出来四氯化硅,然后用氢气高温还原,获得高纯度的单质硅。

是酸性氧化物,是 H_2SiO_3 的酸酐。

但是注意,和二氧化碳不同,二氧化硅没有单个分子,它是空间立体网状的晶体(固体)

二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可以和氢氟酸反应,和强碱反应。注意,酸中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的只有氢氟酸。氢氟酸烧玻璃。

二氧化硅可以被强碱,碱性盐腐蚀,反应生成硅酸钠,所以装碱液的瓶子要用橡胶塞,不用玻璃塞。否则会粘住。这是实验的知识点。

硅酸酸性很弱,比碳酸弱,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受热易分解,加热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有粘性,水解显碱性。所以前面说的,装碱的玻璃瓶如果用玻璃瓶塞,在瓶塞那里会形成水玻璃,粘住。

硅酸钠可以和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注意,碳酸酸性就比硅酸强)

和氮同族,外层都是5电子,因此化学性质和氮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白磷和红磷是磷单质的两种重要的同素异形体。

P_4 ,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着火点很低,只有40摄氏度(我也查到一种说法是30摄氏度,目前没有详细考证,但是这里的知识点是:白磷着火点很低,空气中很容易自燃)

白磷有剧毒,加上它易燃,是实验室里非常危险的药品

分子构型为链状,燃烧点比白磷高得多,约240摄氏度。而且几乎无毒。我们做磷的燃烧实验生成五氧化二磷,用的就是红磷。

红磷在纯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白光比空气中强烈得多,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

用红磷燃烧实验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下图:

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小于外压,形成气压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被吸入集气瓶,吸入的水量大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误差分析:测定结果不足五分之一的原因。1,可能是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太慢,瓶内气体受热逸出。2,未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此时瓶内的氮气还处在受热膨胀的状态。

为什么使用红磷?答:使用红磷,是因为磷燃烧产生固体五氧化二磷,不会影响气体体积。

硫单质俗称硫黄(也写作硫磺,只不过在鲁科版化学教材上写的硫黄,这里不必纠结)。黄色或淡黄色固体,脆,易研磨成粉末(所以我们做硫和铁的反应用的是粉末混合再加热)。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熔点和沸点都不高。 注意,这里的熔字,是火字旁,意思是,熔解。和水字旁的溶解含义完全不同。这时也是物理选修3-3热学部分,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知识点。火字旁的熔解表示晶体温度达到熔点,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或者非晶体随着温度升高液化的过程。水字旁的溶解表示可溶性物质在溶剂中分子发生分离,溶于溶剂的过程。偏旁之差是重要的概念,连接物理和化学知识,千万别写错了。“融化” 的融,不是科学概念,仅出现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硫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常见的有斜方硫和单斜硫。他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熔点等)。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一般都不一样。

硫单质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硫单质可以把铁单质氧化为硫化亚铁(2价)。也可以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硫(S是+4价。体现了还原性)

硫黄可以用于制作硫酸,化肥,火药。

黑火药反应:一硫二硝三木炭(系数比)

易燃,无色,有臭鸡蛋味,有剧毒。

硫化氢会出现在下水道里,也会通过下水道进入卫生间,曾导致过中毒事故。

硫化氢微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注意,氢硫酸和硫酸完全是两种东西,S化合价完全不同。溶于水后会发生如下电离平衡:

S^{2-} 具有还原性,会被三价铁离子在溶液中氧化。

硫化氢有还原性,可以在过量氧气中被氧化为二氧化硫,氧气不足的时候会生成硫单质。这其实本质上是因为,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会发生归中反应,+4价的硫氧化了-2价的硫:

用非氧化性的强酸与负二价硫的盐(FeS)反应,可生成硫化氢。

其实这利用的是平衡移动的原理。硫化氢是气体,强酸遇到硫离子的时候,氢离子和硫离子生成的硫化氢会源源不断变成气体离开溶液,其实就是不断拿走生成物,那么平衡移动,也就形成了硫化氢。 注意,不能使用氧化性酸,因为硫离子还原性比较强。

+4价硫 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二氧化硫为无色透明气体,有刺激性臭味,溶于水。是亚硫酸的酸酐

二氧化硫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煤炭中可能会含有较多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会产生亚硫酸,使雨水pH值小于5.6,形成酸雨。注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是会使雨水pH小于7的,但是,二氧化碳不会让pH小于5.6,只有强酸才能使pH小于5.6,也就是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会让雨水成为酸雨。

还原性物质分级:1级还原性最强,3级最弱

氧化性物质分级:1级氧化性最强,3级最弱

  1. 次氯酸根离子,酸性高锰酸根离子,重铬酸根离子 Cr_2O_7^{2-}
  2. +5价氮,氯气,氧气,过氧化氢,过氧化钠
  3. 溴单质>三价铁离子>碘单质>硫单质

注意,除了最高等级的还原剂和最高等级的氧化剂以外,处于中间等级的物质都是既会有还原性,也会有氧化性的。两个物质反应,谁氧化性强谁就是氧化剂。

+6价硫,以三氧化硫为酸酐

稀硫酸是常见酸,置换反应等初中我们就很熟悉了。

浓硫酸有脱水性,可以把有机物中的氢元素氧元素按2:1脱去,注意,这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

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非金属,也可以氧化金属:

氧化金属时,注意还原产物和反应物用量有关。浓硫酸过量的时候,产生二氧化硫,浓硫酸量不足的时候,会产生硫单质或者硫化氢。其实你也可以理解为,先产生了二氧化硫,但是因为浓硫酸不足,先被消耗掉了,然后,二氧化硫体现出氧化性,被反应物金属单质进一步还原成硫单质或者硫化氢。

但是,铁,铝,和浓硫酸反应会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四氧化三铁或者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向里进行。 这一点,和浓度高于75%的酒精消毒效果不好一个道理,如果酒精浓度超过75%,会使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快速变质,形成一层壳阻止酒精继续向内,反而起到了保护病原体的作用。

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分子量大于空气平均分子量28),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

非极性分子,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次氯酸溶液遇到盐酸也会生成氯气,次氯酸根离子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钠),而盐酸是洁厕灵的主要成分,因此,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用,否则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曾有报道过此类事故。

次氯酸盐水解呈碱性,这同样是因为①式的反应,次氯酸根会消耗水中的氢离子,①式平衡向左移动,氢离子被消耗,导致溶液呈碱性。在这里,再一次体现了化学学科中,反应原理和元素性质两大知识模块的联系,②式,以及次氯酸盐水解呈碱性,其根源都是①式。

次氯酸是弱酸,有强氧化性,有漂白性。它的氧化性在高中所接触的物质中,属于最强的等级,上一节讲二氧化硫的时候,我们讲过氧化性,还原性分级。

氧化性物质分级:1级氧化性最强,3级最弱
1,次氯酸根离子,酸性高锰酸根离子,重铬酸根离子 Cr_2O_7^{2-}
2,+5价氮,氯气,氧气,过氧化氢,过氧化钠
3,溴单质>三价铁离子>碘单质>硫单质
还原性物质分级:1级还原性最强,3级最弱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由次氯酸和氢氧化钙制备:

氯离子无色,有咸味,食盐的咸味就是来自于氯离子,所以说所谓的低钠盐,其实就是用氯化钾部分代替氯化钠,但是氯离子不变,咸味不变。

银离子和氯离子会反应形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氯有四种含氧酸,分别是+1价的次氯酸,+3价的亚氯酸,+5价的氯酸,+7价的高氯酸,分别含1,2,3,4个氧原子。

氯酸加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是经典的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

高氯酸 \mathrm{KClO}_{4} 是高中阶段的最强酸,这是由元素周期律决定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就越强。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除去惰性气体),是F,O,Cl三个元素,氧不可能再形成含氧酸了,F没有含氧酸,所以,Cl的最高价含氧酸就是酸性最强的。

铁元素的正化合价可以有+2,+3,并且在四氧化三铁中可以呈现混合价态。

银白色金属,但是注意铁粉是黑色的。这是不同表面对光反射情况的不同造成的。

铁单质的还原性。铁可以在氧气,氯气中点燃。可以和硫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但是注意价态不一样。

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铁有+2价+3价两种。

铁在氯气中点燃生成三氯化铁,+3价。

铁和硫单质加热生成硫化亚铁,+2价。

红热的铁可以被水蒸气氧化,生成四氧化三铁,水中的+1价氢被还原为氢气。

铁可以被酸腐蚀,和稀酸发生置换反应。和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但是注意,如果铁过量,单质铁会再把三价铁离子还原回二价的亚铁离子,因此有:

但是,铁和铝都是会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膜,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被腐蚀,反应不再继续进行下去。

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阳离子氧化性顺序是类似的,但是在阳离子氧化性顺序表里面,铁分了两处,有三价和二价,氢离子也在高浓度(酸中)和低浓度(水中)氧化性不一样。

铁是可以把三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的,铁单质的还原性比二价铁离子强。在储存亚铁离子的溶液时,需要使用铁粉,试剂瓶底部放有铁粉,氧气氧化亚铁离子,铁粉再把三价铁还原回二价,保持药品纯度。

亚铁离子溶液是浅绿色,三价铁离子黄色。

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把单质铁氧化。

建议大家再去看一下前面的氧化性顺序表。

四氧化三铁是可以带有磁性的。三氧化二铁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要避免铁锈蚀,可以采用电化学的方法来保护: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和牺牲阳极保护

高炉炼铁,是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高炉里三个部分,造气,炼铁,造渣,其中造气和炼铁是核心:

造气——碳和二氧化碳制取一氧化碳

炼铁——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

————————————————————————

打算同步更新化学反应原理。前面元素部分还没更完,两边同时更。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仅与始末物质有关,与反应中间过程无关。

要理解这条规律,必须要理解化学能的本质。应该说,热化学这一章,都是让你理解化学能是怎么回事。进而使用能量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高中知识体系中,化学能的本质是一种势能

能量的含义就是做功的能力。化学能就是化学力做功的能力。经典观点中,化学力的大小仅与原子相对位置有关。那么,化学力做功,也仅与始末状态有关。在这里,高中生可以将其类比理解为弹簧弹力。你可以想象每个分子里的各个原子之间各有一个弹簧连接,而每种分子,其弹簧的k,伸长量,都是固定的,那么,蕴含的势能也就仅仅和分子的种类有关。

所以,反应物如果是A,B两种分子,最终生成物是C,D两种物质,那么中间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变化,究竟是先生成E,再变成C,D;还是先生成F,再变成C,D,能量的变化量都是一样的。

————————————————————————————

未完待续,有时间我会元素性质,反应原理两大模块同步更新。

琪哥关于高中理科各个科目的干货回答均可以在下面这个传送门里找到:

——————————————

有同学希望打印我的这篇文章,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印网页。各浏览器打印网页的方法略有不同,网上一搜就能搜到。如果家里没有打印机,可以在浏览器中选择打印机为:打印到pdf,再拿着pdf去打印店打印。另外,如果出现无法加载图片的情况,请在打印预览界面多停留一会,图片加载是比文字慢的。

想必大家对树成林这个宝藏团队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公众号树成林每周都会更新高考干货内容,超级超级值得拥有~我们相信,我们和你们共同努力,树会成林~

未完待续,我尽快更。喜欢的同学点个赞吧,收藏量已经是赞同数量的三倍了(手动滑稽)

}

【译者之言:卤素一族——氟、氯、溴、碘、砹,中学化学课上我们都能朗朗上口,但你可知道在这些元素的发现过程中有多少让人难忘故事!】 在我年轻的时候,这还是远在抗生素出现之前,一般家庭都常备一种治疗像刀伤、擦刮伤一类伤口的药水。为防止伤口感染,我们会在伤口涂上碘的酊剂(碘酒)—— 一种碘的酒精溶液。 对于我来说,碘酒自然成了防止感染的万能药。虽然碘酒会让伤口刺痛,让人“哎哟!哎哟!”地叫痛,但我仍然感觉非常的好。因为作为小孩,我总是觉得这种刺痛就意味着细菌全部被消灭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常备药品也发生了变化。我亲爱的妻子珍尼特是一个医学博士,她熟悉所有最新的抗感染药物。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治疗我身上的任何小伤(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但我很愿意去忍受,因为我非常爱她)。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受伤,她总是会在我的伤口上涂满各种油膏、乳液,或是抗生素软膏。 然而,在我的药箱里,我一直坚持放了一小瓶碘酒。任何时候,在我遇到刀伤、擦刮伤时,只要没被珍尼特看到,我都会在伤口上涂点碘酒,享受那种杀灭细菌的刺痛。 前几天,我又用了碘酒,不巧被珍尼特发现,她就此给我作了一大番报告。我想,既然我不时写一些有关化学元素的短文,我也应该写写有关碘的故事。 · · · 我们首先并不从碘开始,而是从盐酸开始。 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发现了三种矿物酸。它们与相对较弱的醋酸相比,能带来更剧烈的化学反应。而醋酸是醋的有效成分,也是此前古人能得到的最好的酸。这些矿物酸中有两种是硫酸和硝酸,而第三种就是盐酸。 我们并不确切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发现的这种酸。在1612年出版的一本书里,第一次清楚地描述了盐酸的配制方法。书的作者是德国炼金术士安德烈亚斯·利保(Andreas Libau)(), 而更多的人更熟悉他的拉丁版名字——里巴维亚斯(Libavius)。 当然,他没有叫它盐酸。盐酸这个名字是在十九世纪现代化学命名法发明出来以后,才出现的。他把它称作“spiritus salis”,这个拉丁文意思是“盐精”。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他是用食盐和水,加上粘土,并加热来配制盐酸的。它是一种“精”,是因为它容易挥发,而食盐本身却不会。 在这以后,盐酸又被称为“海酸”,因为原料之一的食盐可以从海水中获取。食盐还可以从卤水(陆地上各处的饱和盐水)中获取,所以它也被叫做“muriatic acid”,拉丁文,意为“卤酸”。 这样又过了一个半世纪。 1774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谢勒(Karl Wilhelm Scheele)()将卤酸与一种被称作“软锰矿”(含有我们今天称作“二氧化锰”的成份)的矿物一同加热。他制成了一种带有让人窒息气味的气体。这种气体能让人咳嗽,并使他感到了“压抑”,但他依然坚持对它进行研究(还有其它各种有毒蒸汽,这可能导致了他的早逝——他四十四岁就去世了)。他发现这种气体微溶于水,会腐蚀金属,能漂白绿叶和花朵。 该化学反应是这样的:卤酸的分子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组成(这也就是现在也叫它氢氯酸的原因)。二氧化锰中的氧原子与其中的氢原子结合,解放出了氯原子,氯原子成对结合组成氯分子,最后就形成了气态的氯。总之,是谢勒发现了氯元素。 然而,尽管谢勒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但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却是最不幸一个化学家。有大约六种元素都是他第一个分离出来的,但他却未得到任何一项荣誉。不是作品出版被耽误了,让别人赶到了他的前面,就是荣誉被授予给了他的合作者,或是别的什么原因。 对于氯元素,他的报告是第一个,而且没有合作者。但谢勒还是错过了,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分离出的气体是一种元素。他接受了一种在1700年发展起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燃烧(氧化)反应中流失的物质叫“燃素(或热素)”。由于这种蒸汽是卤酸燃烧产生的,他因此把它叫做“去热素卤酸”。 几乎就在谢勒分离氯的同时,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发现了氧。(还是谢勒首先发现的氧,但是他的论文被出版社可耻地延误了,他因而失去了这项荣誉)。法国化学家安托万·劳伦·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在1778年指出,燃烧(氧化)并不是燃素的流失,而是获得了氧。 这意味着谢勒并不是让盐酸丧失了燃素,而是为其添加了氧。去燃素卤酸也就被称为了“氧卤酸”。谢勒的蒸汽仍然没有被认作一种元素,而被看作是一种卤酸和氧的不牢固结合物。 拉瓦锡赞成所有的酸都包含氧元素的观点(这也是氧为什么被叫做希腊语的“oxygen”(意为“酸的制造者”)的原因)。他因此认为卤酸和氧卤酸都含有氧元素。 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Humphry Davy)(1778-1829)也对此进行了研究。1808年,他作出了以下结论:卤酸不含有氧元素;与氧结合的是氢成分;谢勒的蒸汽也不包括氧元素,它是一种单独的元素。即是说,这种蒸汽已不能被进一步分解成更基本的元素了。 由于这种蒸汽颜色呈绿色,戴维称之为“chlorine”,希腊语的绿色。他认为卤酸是由包含氢元素和氯元素的分子构成。因此它又被称为“氢氯”或“氢氯酸”。因为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所以发现氯元素的荣誉被授予了戴维,而不是谢勒。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戴维的结论,尤其是瑞典化学家琼斯·雅各布·伯齐利厄斯(Joens Jakob Berzelius)(1779-1848)。他一直坚持认为戴维的氯元素是什么物质的氧化物。伯齐利厄斯是当时最有名的化学家,事实上也是当时化学界的绝对权威。由于他拒绝接受戴维的理论,使得该理论一直处于未确定的地位。 这又将我们带到了法国化学家伯纳德·库尔图瓦(Bernard Courtois)()那里。 · · · 库尔图瓦是第戎一个硝石制造商的儿子。由于接受过良好的化学教育,于是在1808年接过了父亲的事业。我们可以称他为“工业化学家”。 那个时代,硝石制造并非无足轻重的职业。硝石,或者化学术语中的“硝酸钾”,是火药的重要成份。火药的其它成份,硫磺和木炭来源丰富,容易获取。而硝石却不是。 库尔图瓦是在拿破仑战争的中期接手公司的。此时,法国迫切需要火药。英国是法国的敌人,而英国海军又控制了海洋。硝石最好的来源是海外,由于进口渠道被切断,库尔图瓦的生意陷入了困境。 库尔图瓦试图从法国海岸的海草中获取必要的硝盐。他将海草烧成灰烬,再用水从灰烬中溶解出硝盐。水当然还溶解了灰烬中的一些其它物质。为去除这些杂质,库尔图瓦加入了一点硫酸,让杂质沉淀,然后过滤除去。 当然库尔图瓦并不知道,实际上那时也没有人知道,海草中含有微量的,一种未知元素的化合物。 1811年底,库尔图瓦有一次似乎把硫酸多加了一点。让人吃惊的是他得到了一种紫色蒸汽,它有着和氯气类似的刺激性气味。这种蒸汽在冷的物体上凝结,形成近乎黑色的晶体。 库尔图瓦研究了这些晶体。他发现,它可以和氢、磷以及金属结合,还可以和氨结合形成一种爆炸物质(不过性能不佳,不能替代火药)。这种物质不能稳定地与碳或氧结合。在所有这些方面,这种新物质都与氯都很相近。 库尔图瓦还发现,对这种晶体加强热并不能将其分解成更基本的物质。因此,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但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一是因为他没有钱和时间,他得用尽全力去经营他那快要破产的公司,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二是因为他怀疑自己的化学能力,是否能够处理“判断一种新物质是不是一种元素”这样的困难问题。他中断了他的研究,甚至没有发表他所观察到的那些现象。实际上,库尔图瓦一生中都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 1812年7月,他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寄给了当地的两个有名的化学家,尼古拉斯·克莱门特(Nicholas Clement)()以及他的合作者查尔斯·伯纳德(Charles Bernard)()。他们继续进行了研究,并在1813年11月19日将研究成果报告了法兰西学院。他们将这一发现的所有荣誉都给了库尔图瓦。克莱门特对新物质的特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和库尔图瓦所说的一样,与氯相近。他因此宣布这是一种新元素。 此时,其他化学家也在研究这种新物质,其中包括汉弗莱·戴维和一个法国化学家约瑟夫·路易丝·盖-吕萨克(Joseph Louise Gay-Lussac)()。他们都同意这是一种与氯相近的新物质。盖-吕萨克以其蒸汽的紫色命名了这种元素。希腊语中“紫色”是“ion”,而“像紫色”是“iodes”。加上“Chlorine(氯)”的结尾“ine”,即得到“iodine(碘)”这个词。 戴维和盖-吕萨克谁发现在先还存在些争议,多半是政治因素。戴维是英国杰出的化学家,吕萨克也是法国重要的化学家,而这两个国家正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好在该项发现的荣誉并没有授给他们的哪个,而是给了库尔图瓦,当然库尔图瓦也当之无愧。 因为证据非常有力,所以化学家们不久都接受了碘是一种元素的结论。碘是一种元素的事实,又让人不能不去考虑,与它相似的氯,也是一种元素。到了1820年,即使是那个顽固而权威的伯齐利厄斯也让步了。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库尔图瓦带来任何经济方面的好处。他的硝盐生意最终还是衰败了,他不得不靠制造和出售碘来维持生计,但这实际也帮不了多大的忙。1831年,他因为这项发现得到了6000法郎的奖励,但奖金不久就花光了。1838年,他死于贫困中。 · · · 故事还没结束。我们还得说说另一位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杰罗姆·巴拉德(Antoine Jerome Balard)(1802-1876)。1824年,他还是蒙彼利埃一所制药学校的助教。 他对于寻找碘的新来源非常感兴趣。因为此目的,他开始对盐沼地里生长的各种植物进行研究。他将这些植物烧成灰烬,溶于水后浓缩。然后他发现,当他在其中加入某些化学药品时,液体会变成褐色。 他研究了这种褐色物质,最后得到一种略带红色的液体。这种液体的性质和氯,碘相似,有一种让人窒息,引人咳嗽的气味。他又研究了它的特性,结果发现都或多或少地介于氯和碘之间。它比氯的颜色深,但又比碘的颜色浅。化学特性相同,但似乎比碘要活泼,比氯又要差一点。 一段时间里,巴拉德认为他得到的是一种氯和碘的化合物——也就是说“碘氯”——但他又无法将这种新物质分解成碘和氯。最后,他宣布这是一种新物质,并将它命名为“muride”,取意于产生它的植物所生长的盐沼。 法兰西学院的一个小组研究了这种物质,其中包括盖-吕萨克。他们都拒绝接受这个名字,也许是因为这让他们想起了那老掉牙的名字“muriatic acid(卤酸)”。基于这种物质的强烈,而且难闻的气味,他们给它取名为“bromine(溴)”,希腊语,意思是“臭气”。 溴的发现和其它很多发现一样,都有不少“擦肩而过”的经历。 1825年,年轻的德国化学系学生卡尔·罗维格(Carl Lowig)()从盐泉的溶解物中观察到一种红色液体。他将这种红色物质带到进了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利奥波德·格梅林(Leopold Gmelin)()的实验室中,格梅林立马建议他去仔细研究一下这种液体,看看是不是什么新的元素。 罗维格照此做了,但是在他得出结论之前,巴拉德宣布发现溴的论文已经出现。但是,罗维格还是继续了其漫长而成功的化学生涯,多数成果都与溴化合物的研究有关,这使得他的擦肩而过没有成为太大的悲剧。 更富戏剧性的是另外一位德国化学家贾斯图·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的命运。他甚至在罗维格之前就获得了一种红色液体的样本,而且他还仔细地对其进行了化验。他将其放在一个小玻璃瓶中,贴上标签,并把它放在了他的实验室的试剂架上。 当看到发现溴的新闻时,他奔到试剂架前,取出小玻璃瓶,再次化验了其成分,结果发现,他实际早就得到了纯的溴,只是让它静静地在那里呆了好几个月。然后,他紧盯着他在标签上写下的文字——“碘氯”。但李比希最后还是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有机化学家之一,因此,对于他来说这也还不算太大的悲剧。 · · · 显然,溴的特性介于氯和碘的特性之间。而德国化学家约翰·沃尔夫冈·杜贝雷纳(Johann Wolfgang Dobereiner)()将其简化成了数字。他注意到,溴的原子量正好在氯和碘的原子量之间,如果将氯和碘的原子量加起来,再将它们的和除以2,结果为81,而溴的原子量大约为80。 杜贝雷纳注意到,对于具有相似特性的其它三元素组也有同样的情况,例如:钙、锶和钡,当钙和钡的原子量被加起来,再将它们的和除以2,结果为89,而锶的原子量大约为88。 然后有硫、硒和碲,当硫和碲的原子量被加起来,再将它们的和除以2,结果为80,而硒的原子量大约为79。 1829年,杜贝雷纳提出,元素是以三个为一组出现的,他称之为“三个一组”。 这个说法非常重要。到杜贝雷纳的年代,已经知道了超过五十种元素,它们的特性变化很大,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群体,科学家们绞尽脑汁试图去找到次序,实际上也是出于一种本能。 杜贝雷纳的“三个一组”是与元素次序有关的最早的提议。这一建议是在溴被发现之后不久提出的,这不足为奇,因为氯、溴和碘是“三个一组”中最明显和最清晰的例子。 然而,由于几个原因,“三个一组”的想法并未流行开来。首先,尽管当时已经知道了五十多种元素,但是还有三十多种尚未被发现,它们的缺席留下了空白,使得进行任何元素排序都十分困难。其次,许多元素的原子量还未得到正确的了解,这使得“三个一组”的想法使得元素即使在应该存在的地方,也会出现失败的情况,而在该不存在的地方又可能到场。 再次,元素的真正顺序非常精妙,只靠“三个一组”的简单想法是无法去排列的。 尽管如此,杜贝雷纳的提议还是激发了化学家们的想象力,其他人也开始着手在明显混乱的大量元素中寻找次序。 1869年,在“三个一组”的想法被提出四年之后,俄国化学家迪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最终以“元素周期表”的形式解决了元素的真正次序问题。这是继1778年拉瓦锡(Lavoisier)阐明燃烧的性质之后,到1896年法国化学家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发现放射性之前,最伟大的化学发现。 “三个一组”足以让人们能够用一个通用的名称来指代一组元素成为可能。氯和钠结合形成氯化钠,或者是普通的食盐。溴和碘与钠结合相应形成溴化钠和碘化钠,这些化合物在许多方面都与食盐类似。基于这个原因,氯、溴和碘就被称为“halogen(卤素)”,希腊语,意思是“盐的制造者”。 · · · 氯、溴和碘是唯一的三种卤素吗? 答案是否定的!氯在三者之中的原子量最小,但是还有一种原子量更小的卤素,这就是“氟”。 氟壮大了卤素的队伍。碘在常温下为固体,沸点为184℃;溴为液体,沸点为59℃,而氯和氟在常温下都是气体,氯的沸点为-35℃,的氟则为-187℃。 溴的化学活性比碘更高,但氯还是更活跃一些,而氟是其中最活跃的。氟实际上是所有化学元素中最活跃的——最渴望与其它原子相结合,并且结合之后也是最难分离开的。 氟存在于某些化合物,似乎相当早就已经得到确定了,但还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实际将它分离开来,制备成一种气体元素。1886年,法国化学家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克.亨利.莫桑 (Ferdinand Frederic Henri Moissan)()完成了这项任务,并在1906年因为这项伟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列表的另一端,在碘之后,还有第五种卤素。1914年,当英国物理学家亨利.格温-杰弗里斯.莫斯利(Henry Gwyn-Jeffreys Moseley)()在制定“原子序数”的概念” 时发现了这一情况。 这是通过给每个元素赋予一个整数,在周期表上画上点睛的一笔。这意味着它可以确切地知道每个元素在表中的位置。原子序数可能让我们知道,在两种特定已知的元素之间,可能不存在别的元素——或者可能存在一种或两种新的元素。 氟的原子序数是9,氯的为17,而溴的为35,碘的为53。周期表的排列使得在原子序数为85的地方必须有第五种卤素,但在这个位置上并没有已知的元素。 到莫斯利发现这一情况时,已经不会让人奇怪了。因为放射性已被发现,很明显所有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并且没有稳定的同位素。 元素90和92(相应为钍和铀)几乎是稳定的,因此它们存在于地球的地壳中,数量可观。当它们衰变时,会形成原子序数高于83的元素。这些元素仅微量存在,但能够通过它们的放射性辐射探测到它们。 1931年,美国化学家弗雷德·艾利森(Fred Alison)利用他自己发明的一项被称为“磁光学”的技术,向世人报告发现了第五种卤素,并将其命名为“alabamine(砹)”。然而,他被证明是错误,这样元素周期表中的这一位置依然空缺。第五种卤素继续被简单地被称为“第85号元素”或者“eka-iodine(准碘)”(“Eka”意为梵语的“一个”,这样eka-iodine意思就是碘之后的“一个”)。 如果85号元素不能在钍和铀衰变的产物中找到,也许可以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吧!假设你从原子序数为83铋的开始,使用阿尔法粒子(即氦核,原子序数为2)轰击它,如果一些阿尔法粒子与铋核结合,组合的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就该为85. 1940年,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一个物理学家团队(包括意大利裔美国人埃米利奥·塞格雷(Emilio Segre)())尝试进行了这项实验,并认为他们可能合成了准碘。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欧洲疯狂地进行,美国人被卷入其中的机会正在稳步增加。这个特定的项目也就被搁置到一旁去了。 1947年,这个项目再次启动,微量的准碘被合成,它被命名为“astatine(砹)”,希腊语,意思是“不稳定的”,而它的确不稳定。它最接近稳定的的同位素为砹-210,其半衰期只有8.3小时。 · · · 假设我们只考虑氟、氯、溴和碘四种稳定的卤素。一般而言,宇宙中小原子比大原子更常见,尽管也有一些例外。那么,在地球的地壳中,氟是最常见的卤素就不足为奇了!然后才是氯、溴,最后是碘。 按重量百万分之一比率计,数值为氟,700;氯,200;溴,3;以及碘0.3。卤素最常见的化合物是它们与钠、钾形成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易溶于水。那么,总的来说,这些化合物都容易从土壤中被冲洗出来,流入海洋。(这也是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当然,碘在海洋中远不及氯那么常见。海洋中碘化钠的数量只有氯化钠数量的1/8000。要想获得一盎司碘,你不得不弄干500吨海水,这确实不是一个实际的工艺。 碘对生命至关重要,这似乎有些耸人听闻。(氯也重要,但氯很丰富。氟也很有用,但只是在牙齿形成时需要很少的量,而据我们所知,溴对于生命并非至关重要的。) 无可否认,人体所需要的碘的数量也是很少的,人体只含有大约14毫克(大约1/2000盎司)的碘,多数在甲状腺中。但是即使是这么小的数量,我们又是如何设法去获取的呢? 幸运的是,碘对于海洋生物也是至关重要的,海洋的植物世界(包括海带)将其从海水中过滤出来,并浓缩在自己的组织中。(这就是为什么库尔图瓦能从海草中获取碘;离开海水他是无法做到的。) 这意味着海产品含有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碘。 但在海产品不常见的内陆地区又怎么办呢?又非常幸运的是,海洋的盐沫在太阳下晒干成细小的盐粒(包括碘化钠),它们能够被风吹到内陆。少量的碘化合物在土壤中分解,因此被陆地植物所吸收,我们又从植物中将其摄取。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土壤中碘的含量一直就偏低——比如:阿尔卑斯山、洛基山和美国中西部,碘缺乏在那里是地方性的。结果是,甲状腺长大并产生甲状腺肿,伴随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但是,碘一经被发现之后,人们很快就发现它对治疗甲状腺肿很有帮助。最终,少量的碘化钠被加入了碘缺乏城市的供水系统中。碘化钠也可以少量加入食盐中,成为“碘盐”。 即使到了今天,碘还是能够被像我这样的保守分子用作杀菌剂,因为我仍然相信碘带来的刺痛比抗生素药膏更有效。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译者:劲松)

}

关于《经验,知识,百科,个人图书馆,在线图书馆》用户点评四、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分类?

酸有这么三大强酸(初中化学)硫酸 盐酸 硝酸 往后还有氢氟酸 氢氰酸 再往后还有更强的有机酸
弱酸 碳酸(这个最常见了)磷酸 前者是可口可乐 后者是百事 乙酸(醋酸) 反正你能喝的差不多都算弱酸
碱有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钙 好像比酸接触的少
盐就多了 尼玛 写到明儿也写不完啊
什么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钠 碳酸钠 氯化镁 硫酸铜 碳酸氢钠 硫酸铝钾 .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 (NaCl) : 食盐
2、碳酸钠(Na2CO3) : 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一定要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吗,或者它是可逆反应?

化学上认为这是不可以的
你不能那样想蒸干,蒸干有什么??
你这样说的话钠都能跟氯化铁反应了?

纯碱在食醋中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醋的化学成分为乙酸(CH3COOH),纯碱也就是Na2CO3,遇酸会发生反应放出CO2气体.而食盐是NaCl,是酸碱盐中的盐类,不与酸反应,所以无现象.因此,在纯碱和食盐中分别加入食醋,有气泡冒出的事纯碱,无气泡的是食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吸收硝酸盐最强水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