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202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心得2022时间

作者:李安民博士 久银控股

2021年12月8—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首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署了2022年工作,提出了备受关注的“房住不炒、跨周期调节、双碳、共同富裕”等12.6政治局会议没提的表述,也有“扩内需的具体举措没提、且删掉了促消费”等意外之处;但是,更为重要的,这是一次“解放思想、政策纠偏、重塑共识”的会议,也是一次督促各方“努力干活”的会议,有人形容为新时期的”千人大会”(1962年1月)。

总之,2022年,特别是上半年,政策环境对经济和市场应会比较友好,对资本市场也比较有利,仍是投资的好机会,但同样面临挑战。

一、本次会议最大的不同:这是一次“解放思想、政策纠偏、重塑共识”的会议。

会议分析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对当前社会关注的5个方面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放在首位),比较实事求是的予以分析和解读,有利于统一社会各界的认识和执行中央的政策。会议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并就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保障、防风险、双碳等五方面社会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了纠正。具体如下: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先把“蛋糕”做大做好、再切好分好。

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首提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3、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节约与安全并重,关注种子安全、能源安全。

4、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关注个别企业和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5、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后续双碳应不会“运动式、一刀切”。

二、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而且要“靠前、超前”,指向2022年地方政府应会“努力干活”,尤其是2021年地方财政发力慢的局面有望改观。

基于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判断,认为2022年是人事变动大年(约 50-70%的省份更换省长省委书记和市县一把手),地方新班子要担起责任;新增“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并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最直观的,预计2022年地方债也很大可能会在上半年前置发力,尽力稳定下滑的经济势头。

三、会议对当前、2022年政策基调、重点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和部署

会议在分析成绩的同时,首提“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困难和挑战。

2、2022年的主要目标,继2018年之后,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中求进是整体策略。2022年是政治年,稳增长、稳就业是硬要求,确保二十大的顺利召开。

(1)、宏观政策——逆周期重现,松货币、宽财政,降准后可能还有降息,财政与货币的宽松组合拳出击,新基建可望超前。

(2)、微观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恶意逃废债被点名。反垄断并不仅是“一次性脉冲”,2022年要继续落实好2021年的“冲击性”反垄断政策。

(3)、结构政策—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等措辞都未发生本质改变。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商品房前面。结构政策还要求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4)、科技政策——强调扎实落地,关注“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1 年 11 月 24 日深改委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 年)》),“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实施新的减税降费、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

(5)、改革开放政策——改革聚焦要素,资本是要素,垄断资源也是要素。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

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6)、区域政策——区域平衡,东中西东北协调发展。

(7)、社会政策——兜住就业底线就业、养老、生育三大民生问题,就业第一。

一、整体判断:机会大于风险

(1)经济复苏缓慢,疫情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国内经济带来压力,且分化明显。

(2)通胀短期难以消退。

货币超量发行、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运输成本提升,导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从2020年1月底到2021年10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了超过3万亿美元,增加了75%的基础货币。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的贬值程度,可以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得出相关数据。

根据 2021年9 月份 OECD 的评估,2020 年下半年至今, G20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提高了  2.25%,其中约  75%来自大宗商品和运输成本的上涨。全球需求急剧反弹、供应中断和库存枯竭,推高了全球各地的商品价格和运输成本,进而拉高进口价格和消费物价指数,预计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3)受制于货币超发,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已逐步或将结束宽松。

(4)A股盈利整体同比增长趋弱

(5)盈利增速的周期性减弱,结构分化明显增强

(1)中美关系缓和,政治上需要稳定的内外经济环境。美联储Taper对A股影响有限,A股估值仍在合理范围。

(2)疫情控制和政策调整后,供给侧改善明显,12月PPI环比开始下滑,企业基本面盈利的结构性改善趋势形成:供给压制修复下2022年A股盈利结构的三大看点

(3)与PPI下降类似,2022年中游制造业盈利修复将确立;以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为代表的新基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碳中和产业带来产业转型和升级机会。

(4)后疫情消费景气进入中期修复通道

(5)新科技迎来新一轮产品创新高峰

(6)刚性兑付的打破,去杠杆和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低收益常态, 股债、基金吸引力增加

(7)产品收益稳定领先个股

(8)政策强化“房住不炒”预期,房地产投资下降,资金充盈。

(9)A股增量资金中“长钱”占比提升

2022年资产配置关注点

1、债市:警惕短期回调风险,但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1)美联储启动 Taper 后,全球供给不足约束仍强,持续推升通胀和通胀预期,美国2021年12月通胀已达到8%左右,为40年来最高,引发市场流动性边际趋于收紧,美国加息预期提高,可能会引发美债利率有所上行,对国内债市形成一定扰动;

(2)国内稳增长压力加大背景下,财政加快发力将带动国债供给明显增加,同时受制于通胀高企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有限,短期内也会对债市造成一定冲击;

(3)经济步入周期性下行通道,决定国内货币稳中宽松不会缺席,待全球供给缓慢恢复、通胀中枢拐头向下时,利率重新回落值得期待,债市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2、二级市场:不必过分悲观,结构化机会犹存,短期调整是机会。

(1)国内外宏观、流动性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决定  A  股难有趋势性机会,市场属于震荡市或平衡市。

(2)国内压力加大叠加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不断压缩中下游企业盈利,削弱其对 A 股的支撑;

(3)资金面上,国内宽信用、宽货币节奏或偏慢,A  股估值全面抬升动力短期有限;

(4)美联储开启退出宽松带动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美国通胀高企,加息预期明显提高,可能导致处于高位的海外金融市场出现调整,对国内市场流动性带来冲击,对  A  股风险偏好修复也会形成一定制约。

(5)2022年下半年CPI反弹,对政策刺激形成约束

(6)上半年机会较多,下半年相对平淡

(7)A 股性价比凸显,对市场不必过分悲观。如截至  9 月末,国内股债吸引力指标、股票与理财产品吸引力指标,即沪深  300 股息率分别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和  3 个月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比值,分别处于近五年  70%分位数上方和  90%分位数上方,表明相比债券和理财,投资股票的获胜概率已偏大(见图  81-82)。实际上,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速、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趋于回落、加上房地产投资性价比下降,国内居民财富向权益市场、股权投资市场转移的趋势已日渐清晰,对 A 股中长期走势将形成重要支撑。

(8)2021年结构上碳中和、新基建、周期板块跑赢概率仍大。2022年,一方面,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强调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领域的流动性支持力度,碳中和、新基建相关板块投资改善,未来盈利增长仍有支撑。

3、大宗商品:涨价基本确认步入尾声阶段

从需求端看,全球主要体制造业  PMI  均已见顶回落数月,表明全球恢复已明显放缓,对商品价格的支撑减弱。从供给端看,疫情扰动叠加居民就业意愿下降,导致全球生产供给恢复持续偏慢,尤其是部分资源国工业生产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短期内或继续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中长期供给约束料趋于改善。从金融层面看,四季度美联储启动 Taper,带动全球流动性边际加快收紧,美元指数趋于回升,对商品价格形成一定负面冲击。四是从监管层面看,国家不断出台,对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制,当前商品价格指数回落到2021年9月左右水平。

4、黄金:短期依旧承压,配置时机仍需等待

一方面,美联储Taper 实施,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趋于回升,短期对黄金价格始终形成重要压制;另一方面,全球货币超发严重导致通胀中枢抬升,随着全球新冷战开始,美元储备货币地位面临被削弱风险,中长期看黄金的硬通货属性强化,未来战略配置价值或犹存。

5、IPO股权投资市场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存续私募基金数量达12.15万只,管理规模高达19.73万亿元,较年初大幅增加了3.7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1%。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达7.49万只,存续规模达6.1万亿元,较去年末大幅增加61.8%,创下新高,占市场规模的30.8%,特别是量化私募突破万亿元;股权基金规模13.6万亿元,占69.2%。这说明,私募市场已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认可;也说明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增长的方式,在资产配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规模上来讲,中国已成为全球的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政府层面的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注册制的落地、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都是股权投资市场上的推力,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上市打开了大门,上市越来越容易,退出路径越来越多,退出时间越来越短,当然,投资的收益率也越来越低。

股权投资作为国内高净值人士和中产阶层最关注的资产类别之一,也越来越成为资产配置的首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股权投资在资产配置当中的占比,建议最好不要超过20%,虽然回报可能不错,但周期长,风险相对也高。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超过这个比例就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要投,一定要寻找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的帮助。

定增“黄金坑”正当时,定增市场收益、规模双回升。

2020年2月再融资新政催生定增市场新机会。定增预案在2021年进入密集发行期,同时收益回暖也吸引了公募基金、产业资本等众多资金的持续流入,推动定增发行规模大幅回暖。2021年1-9月,定增市场发行352例(同比+141%),涉及融资规模4846亿元(同比+75.8%)。在存量项目充裕的背景下,定增市场发行难度依旧较大。2021年有近三成的定增发行失败,而成功发行的定增中有35%左右的项目发行募资不满额,并且超半数的定增为底价发行,但最近市场热度增加,情况有所改变。

2021年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定增市场折价率持续处于高位,保障了定增市场高胜率的同时,拥有可观的收益率。2021年竞价定增的平均折价率为18.2%,其中近七成的项目折价率超过了15%。同时,在中小市值公司基本面向好叠加支持的背景下,市场持续转向中小市值风格,以中小市值公司为主的定增市场α收益显著回暖。这位短期投资者带来一定机会,但也需认真研究,控制风险。

}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1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明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的重要会议,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进行重点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国内外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实现了“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要到位,适应要主动,引领要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办法,在于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适应新常态,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做经济工作,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只有宏观政策稳,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产业政策准,才能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只有微观政策活,才能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只有改革政策实,才能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只有社会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持久战,更要打好歼灭战。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则要抓住关键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扶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推进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改革举措的重大牵引作用。结构性改革必须有国际视野,要更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结构性改革,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都要坚决反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此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尤其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让我们把这次会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努力在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2

  “‘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来,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具体部署。”陈秋霖表示。在他看来,加强民生建设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主要抓手。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规划建议明确了一系列具体任务措施。

  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方面,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此外,在就业方面,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十四五’规划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表示。

  民生领域改革将持续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认为,在推进“十四五”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举措也有望取得新突破。

  陈秋霖表示,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规划建议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就需要提升民生建设效率。“十四五”期间,民生领域除了加力补短板外,还要在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比如,在医疗领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就是围绕提高民生建设效率展开的。”

  此外,围绕社保改革,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保制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对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攻关时期。应努力通过完善居民和个体从业人员参保政策、落实全国统筹、推进制度参数式调整改革和健全管理服务体系等具体改革措施,努力实现构建覆盖全民、多元主体共担、保障水平适度、效率改进和发展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改革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民生保障制度来巩固这一成果。”郑功成表示,未来要重点优化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教育制度、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医疗卫生制度,通过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发展。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3

  会议明确了20__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4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5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6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民政工作是以人民群众为直接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目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民政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在四个“做到”。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民政为民。民政是国政、德政、仁政,是人民政府为民之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时,一定要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念民之所难,为民之所需。体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众。时刻把困难群众、优抚对象、弱势群体放在心上,做好每一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为民解困”。

  二、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服务大局。民政工作所体现的全面性、开放性,需要我们主动服务和置身于党政工作大局之中,突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发展经济的重点问题,人民群众要求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来开展民政工作,自觉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此,就要进一步破除民政对象特定性,树立面向全体公众的大服务观念,破除独家包办的狭隘性,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协作观念,破除单纯“等、靠、要”的依赖性,树立自强自立的大发展观念,从而为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通过思维观念的大提升,更好地为中心任务和大局服务,发挥民政职能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改革创新。民政事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注重创新。在工作布局上实现全覆盖,做到城乡并举互动?在工作对象上保障和服务特定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时,面向社会公众,搞好公共服务?鸦在工作管理上由“办”民政向“管”民政转变?鸦在工作方式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在资金投入上由单纯的“等、靠、要”向多元化方面转变,建立民政事业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的自然增长机制,广辟社会融资渠道,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四、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作风,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不要虚假的繁荣,不要虚假的政绩,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的标准,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在民政系统形成一种“实干者光荣,空谈者可耻”的氛围。做到经常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把人民交给我们的事情做好,切实抓好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民问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社会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管理、收养管理等民生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7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8

  会议明确了20__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9

  会议明确了20__年经济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供给侧管理顺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

  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理论界一直热议“新供给经济学”,对其理论演绎和实践逻辑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释,这是非常应势的针对性研究,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判断。笔者认为,其实,在一个经济运行周期中,什么时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么时候多使用些供给管理政策,政府在协调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中怎样把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施策力度,并没有优劣之分,完全要依赖其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能够比较平稳地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是充分运用了经济赶超时期后发优势和要素资源比较优势,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今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种生产要素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也出现了深刻变化。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资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数量型规模扩张助推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红利”时代已经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国,面对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叠加”的“成长中的烦恼”,要应对各种利益博弈的挑战,在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率递减、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依靠创新驱动,优化要素配置,重塑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释放组织变革的红利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以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需求经济学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必须谋划好“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的供给经济学问题。这就是中国经济学今天的基本逻辑,其着力点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来盘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过提高投资有效性,扩大有效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是一个顺乎时势的战略抉择。

  切实运用好政策“组合拳”实现“五降”和“五增”

  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围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重点任务,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和取向,即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实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在“五减”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实效。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现实经济压力来看,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减少和降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这五大任务,实质上是相互关联,相互牵掣,有着内在联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去产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内许多产业产能过剩,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经济周期原因和体制性原因,比如,“一吨钢铁”卖不过“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价跌落到历史低点,原油价格也受到国际油价大跌的困扰,等等。在因地制宜、分类处置的基础上,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积极引导,化“过剩产能”为“富余产能”,通过开辟中西部产业接续发展通道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纾解;也要把去企业库存与减低企业成本紧密结合,在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上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在转化二三线房地产库存上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扩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上紧密结合;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建设,等等。因此,解决“五减”,本质上是要变“结构性减负”为促进“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补短”。

  笔者认为,对应这“五去”还必须强调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动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创新,以改善供给侧管理的视角,切实加大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消除利益壁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权力于市场、还权力于社会,以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社会活力和大众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组织制度的成长步伐,尽快让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孕育而生,以创造新供给带动释放新需求;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5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发展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均衡、产业发展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均衡,以及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发展均衡,让更广大的群众普遍增强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增信心”。尽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全党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十二五”成就辉煌,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引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开篇。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10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是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不同寻常,因为它不仅要定调明年的经济工作,还要擘画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原因是,今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很显然,如何更好地继往开来、开好新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寄予厚望。

  纵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用一系列数字涵盖,比如五个“主要任务”和十个“更加注重”等等。五个任务即: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薄弱环节。十注重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实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进行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无论五任务还是十注重,都是明年乃至未来多年需要狠抓不懈的发展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年多来,公众对经济新常态已不陌生。经济新常态的表达,最早出现在去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的讲话,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新常态重点强化,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意味着所谓的新常态不是暂时的简单定位,而是趋势性的全盘判断。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显而易见,五大发展不只是指导明年经济发展的走向,而是指导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说到供给侧改革,不少人或许觉得有点陌生甚至生僻,但是仔细品读,便知这是经济层面的一个大动作,这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有益也是有力调整,意味着向着更健康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稳定持续发展,让亿万民众受益。

  很多网友非常关注本次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不难想象,限购令一旦解除,房地产市场将迎来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不难预料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一定加快,无论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农民工进城落户,对农民工来说都是利好。目前困扰农民工进城的一大难题是住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加大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设,还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直接受益者将是亿万农民工。

  “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意味着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一方面应看到,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另一方面也不应回避,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中央对中国经济有准确把脉,有清醒认知,更有一揽子计划,这正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的重要理由,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到20_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11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是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不同寻常,因为它不仅要定调明年的经济工作,还要擘画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原因是,今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很显然,如何更好地继往开来、开好新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寄予厚望。

  纵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用一系列数字涵盖,比如五个“主要任务”和十个“更加注重”等等。五个任务即: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薄弱环节。十注重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实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进行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无论五任务还是十注重,都是明年乃至未来多年需要狠抓不懈的发展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年多来,公众对经济新常态已不陌生。经济新常态的表达,最早出现在去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的讲话,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新常态重点强化,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意味着所谓的新常态不是暂时的简单定位,而是趋势性的全盘判断。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显而易见,五大发展不只是指导明年经济发展的走向,而是指导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说到供给侧改革,不少人或许觉得有点陌生甚至生僻,但是仔细品读,便知这是经济层面的一个大动作,这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有益也是有力调整,意味着向着更健康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稳定持续发展,让亿万民众受益。

  很多网友非常关注本次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不难想象,限购令一旦解除,房地产市场将迎来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不难预料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一定加快,无论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农民工进城落户,对农民工来说都是利好。目前困扰农民工进城的一大难题是住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加大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设,还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直接受益者将是亿万农民工。

  “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意味着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一方面应看到,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另一方面也不应回避,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中央对中国经济有准确把脉,有清醒认知,更有一揽子计划,这正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的重要理由,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到20_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12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是引领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不同寻常,因为它不仅要定调明年的经济工作,还要擘画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原因是,今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很显然,如何更好地继往开来、开好新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寄予厚望。

  纵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用一系列数字涵盖,比如五个“主要任务”和十个“更加注重”等等。五个任务即:解决工业产能过剩、去库存、去杠杆、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薄弱环节。十注重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实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进行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无论五任务还是十注重,都是明年乃至未来多年需要狠抓不懈的发展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年多来,公众对经济新常态已不陌生。经济新常态的表达,最早出现在去年5月在河南调研时的讲话,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新常态重点强化,而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这意味着所谓的新常态不是暂时的简单定位,而是趋势性的全盘判断。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显而易见,五大发展不只是指导明年经济发展的走向,而是指导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走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说到供给侧改革,不少人或许觉得有点陌生甚至生僻,但是仔细品读,便知这是经济层面的一个大动作,这是中国经济政策的有益也是有力调整,意味着向着更健康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稳定持续发展,让亿万民众受益。

  很多网友非常关注本次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不难想象,限购令一旦解除,房地产市场将迎来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更不难预料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一定加快,无论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农民工进城落户,对农民工来说都是利好。目前困扰农民工进城的一大难题是住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提出加大城市房屋租赁市场建设,还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直接受益者将是亿万农民工。

  “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意味着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一方面应看到,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另一方面也不应回避,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中央对中国经济有准确把脉,有清醒认知,更有一揽子计划,这正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的重要理由,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到20_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读后感篇13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对2020年经济工作进行深入总结,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对2021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吃透把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仅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而且还要把推进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旋律。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抓经济抓发展,而且还要懂经济,要有抓经济的能力与本事。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对宝贵的发展窗口和发展时机,要不断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实效。

  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在督查、督导上下功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的指导思想、发展对策和重点任务,当务之急就是要督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抓好贯彻落实。推动落实各项具体任务措施过程中,既要把准方向,也要抓好工作实效,要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基调能够一贯到底。如果出现打折转弯,出现走样变形,要坚决制止,及时整改落实。强化党的领导,就是要抓好各项经济工作的规范落实与工作实效。

  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提升干部自身能力。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不懂经济,如果抓不好经济工作,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各方面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艰巨任务,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能力,要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要积极主动学习,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这样才能迈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才能从容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

  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统筹抓好各方面工作。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全面的领导,是各个层面的领导。既要抓经济发展,也要抓好安全风险防范,更要抓好社会治理,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要夯实民生底线,要保持社会稳定。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深化社会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确保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体兜底工作等等。

}

2021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回升;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7%,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

制造业方面,12月份,我国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表面我国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市场需求继续改善,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明显收窄,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回升,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放慢。本月大、中型企业PMI分别比上月上升1.1和0.1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非制造业方面,本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回落;从业人员指数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改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多数企业对近期市场恢复保持信心。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财政部要重点把握好六个方面,并扎实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同时,2022年要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人民银行要重点做好两项直达工具政策接续转换工作。

(一)《广西保险资金扩大使用三年攻坚计划(2021—2023年)》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相关决策部署,切实扩大保险资金使用规模,促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保险资金扩大使用三年攻坚计划(2021—2023年)》,共提出7个重点任务。

(二)《广西经济体制改革“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经济体制改革“十四五”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广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5年指导和推进广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结合广西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全区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等工作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

(四)《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

为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广西外贸高质量发展,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50亿元人民币以上。

(五)《广西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阐明全区金融改革发展战略意图,明确金融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推进广西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出到2025年末,广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8.2%。

(六)《广西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方案》

为解决广西农产品销售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有效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方案》,提出5个重点任务。

(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广西农垦集团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的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广西农垦集团优势,加快推动广西农垦集团打造成为国内现代一流食品企业,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提出相关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力争广西农垦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利润达到50亿元。

(八)广西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情况新闻发布会

截至11月末,广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91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31项,完成率68.6%;国务院国资委列入今年评估的44项改革任务已完成40项,完成率90.9%。下一步,广西将进一步落实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确保今年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的70%、明年“七一”前基本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12月份,国内外三元生猪价格震荡下行,均价为16.60元/公斤,月初生猪价格为17.87元/公斤,月末价格为16.20元/公斤,较月初下跌9.35%,同比下跌53.87%。本月广西生猪(外三元)均价为17.54元/公斤。临近年底,国内生猪市场供应整体较为宽松,但终端肉类市场需求依旧疲软,预计春节前后国内猪价整体将继续稳中偏弱运行。

12月份,白糖月初价格为5784.00元/吨,月末价格较月初下跌0.83%,为5736.00元/吨,同比上涨6.16%。国内白糖将进入集中压榨阶段,库存将进入季节性累库周期;当前白糖处于消费淡季,国内食糖供应略有减少,需求较为平稳,价格相对稳定。

12月,国内中厚板月初价格为5028.00元/吨,月末价格为4966.00元/吨,较月初下跌1.23%,同比上涨16.63%。本月国内建筑钢材价格先扬后抑,基本面呈现供需双弱的局面。当前生产企业整体利润空间不大且临近年关,整体复产空间有限;随着冬储政策的陆续发布以及下游需求的逐步下降,钢材价格目前无明显的上涨动力。预计1月份国内建筑钢材价格或以窄幅震荡运行为主。

12月末废纸价格为2383.33元/吨,较月初2423.33元/吨下跌1.65%;瓦楞原纸月末价格为3824.00元/吨,较月初4040.00元/吨下跌5.35%。目前废纸价格基本止跌,部分个别地区纸企出现了上涨的态势;而瓦楞纸市场进入停机检修阶段,产量有所下降,市场供需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预计短期内价格或将持续偏弱运行。

2021年12月份,南宁市商品房累计网签6957套,网签面积㎡。从各区域成交情况来看,本月除了邕宁区、兴宁区同比上涨之外,其余四大城区均出现不同程度降幅。目前南宁市商品房库存面积超过2900万㎡,同比增加约415.58万㎡。截止11月末,南宁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11928元/㎡,整体房价保持小幅上涨。

12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为47.5万辆,同比增长128.8%,环比增长25.4%,国内零售渗透率22.6%;1-12月新能源车零售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本月哪吒汽车共交付新车10127台,同比增长236%,其中,哪吒U Pro 12月单月销量4847辆,占比47.86%;今年哪吒汽车累计交付量为69674辆,同比上涨36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心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